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最新17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素养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些标准以提升教学效果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在此次新课标的学习中,让我深感美育工作的任重而道远,也让我保持需时刻学习的理念。作为一线音乐老师,我们自身要作何改变和调整呢?那就是新课标更为重视综合性。在掌握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上,还要积极学习和实际运用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结合新课标要求且针对我所教授的三年级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课程内容:
1、听赏与评述,带领学生听赏具有鲜明形象和主题思想,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
2、独唱与合作演唱。引导学生在独唱与合作演唱实践中,学习歌唱的基本方法。
3、独奏与合作演奏。课堂学习乐器尤尤里里的演奏方法,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发展核心素养。
4、编创与展示。结合生活情境,编创、表演简单的音乐故事、音乐游戏、短小音乐剧等。
5、小型歌舞剧表演。根据歌曲内容学生能自编动作进行歌舞表演。
6、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引导学生选择身边的材料,自制简易乐器,尝试演奏。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篇2
我对《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本书的基本理念这部分着重学习了一下,现在谈一下今天学习的心得: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共有十点,每点都是精华,如果仔细品味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的情感体验,根据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要素在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上课时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的感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去享受,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实践
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将学生走进音乐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创造
中小学课程,目的在于通过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7、提倡学科综合
教学的综合包括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以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建立综合机制。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总之, 在以前的音乐课中我对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整合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课堂上应注重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综合”是这次艺术课程改革的精彩亮点。艺术课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多种艺术综合共生互生。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善人格。这些让我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音乐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综合能力指的是教师如何利用唱、听、动、演的结合,给孩子提供空间、资源,来提高我们的课程质量,这就要老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和提升专业能力。在转化能力方面,首先我们应聚焦在作品中心(每-节课都是范例的教学),由此去发现本节范例教学的育人价值,如何开发育人价值,老师们就要学会去转化教学策略,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
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自身要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强化素养育人的意识,提升新课标的转化能力,为打造有质量的音乐课堂做好储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通过学习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我受益匪浅,体会颇多。对《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音乐课堂。解读了《音乐课程标准》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怎么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一节课中怎样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怎样把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怎样让学生享受情感审美,这还得靠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从兴趣入手,保持学生的积极心态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要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上。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并在学习活动中予以放大,把握好了,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一课的教学,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加入了拍手,吹口哨等有益的方式;《哈里啰》学生边唱边跳,既感受到音乐的活力,又充分的理解了音乐。
二、改变学习方式,增进互动交流
在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教师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欣赏课的教学,改变原来单一欣赏一首曲子的方式,采取对比欣赏,如民乐《丰收锣鼓》与西洋乐《快乐的农夫》,这两首曲子都围绕同一个主题,但是各具特色,放在一起对比欣赏其氛围、节奏、表现方式等,唱一唱主题旋律,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教给学生唱一首歌,欣赏一首乐曲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作品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欣赏中,心灵受到滋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情感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准备,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与学生一起通过深挖掘、细处理,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在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在抑扬顿挫的演唱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最新版2022解读 篇5
在徐老师的引领下,有幸参加了杜宏斌老师的新课标解读讲座,杜老师细致深入的解读,使我对今后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感悟,新的展望。课标好比一根“指挥棒”,只有理解了,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关键词1:融合
2022版课标从音乐课程标准过渡到艺术课程标准,同一课标,引领各艺术学科,有分有合。杜老师在讲座中提到:“音乐课本身就是一门融合的课程”。这点不仅是我,相信各位音乐老师也都深有感触。一节音乐课,通过感受、体验、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结合美术、戏剧、舞蹈等进行设计,我想这就是融合。前不久观摩过一位老师的优质课《龙的传人》,这位老师用毛笔字勾勒出音乐的旋律线,给学生呈现了一幅中国山水画。我曾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也结合过舞蹈等方式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通过新版课标的引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融合教学,关注其他艺术学科的标准,以更加严谨、专业的方式运用到到音乐教育教学中,以新的标准,创新音乐课堂教学。
关键词2:中国音乐文化
2022版新课标将内容结构进行了优化,从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比重。杜老师在课程目标转化中提到,新版课标加重了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习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时,着重学习本国音乐文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则音乐小故事:在六年级下的一节常规音乐课中,我带学生欣赏《阿细跳月》,并请学生上来跳一跳“跳月”舞步,然而学生比较害羞、不愿举手,与我对视,我只能点名邀请几位同学上台与我合作。第二天的音乐课上,我给同学们欣赏一段流行歌曲片段,学生的活跃度明显是不一样的,还有的同学说“这才是音乐嘛”,见状,我思考了许久。
在多元音乐文化的发展下,学生喜欢与时俱进没有错,并不是孩子不喜欢中国音乐,而是她们感知到的中国音乐文化太少,通过音乐教材上的感受与学习只是冰山一角。新课标提出加大中国音乐文化主体地位,这真的太令人期待了。
通过杜老师细致耐心的解读,使我对新版课标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音乐教学有更多期待,向美而行,我们来了。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20__年5月7日上午,平顶山市小学音乐王雷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主持人王雷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崔允漷教授讲授的“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__年版)》解读。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到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课程教育导向目标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基础。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贯彻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指引下,音乐教学中大力提倡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落实立德树人,体现国家意志,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改变应试教育中音乐课出现的机械训练,教学枯燥、呆板的模式,新的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体现育人为本。
其次,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和时代性,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探索数字化教材的建设,给我们提供了音乐作品在思想、音乐形象方面都是接近学生的生活,富有较强的参与、表现潜力,这些为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供的较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与学生产共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习惯,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与同伴交流的习惯;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应用音乐的习惯。音乐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第三,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双减”精神,让教与学更有章可循。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科学制学业质量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很好地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不仅为今后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真正明白了怎么更好得进行教育教学。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读,只有准确领会内涵,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品质。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得去思考,让学生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最新版2022解读 篇7
2022年5月7日上午9时,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雷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的“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线上讲座,结合自身学科有以下感受:
首先,对于艺术类课程,此次也做出详细的课改标准指导。与2011年的课程标准相比,2022版新课标更为重视综合性,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个“艺术课程标准”,音乐不再只是“听觉艺术”。从指导思想及修订原则出发,以新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为主要路线,确定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为主要教育方向,以新设立的学业质量为考察标准,通过从“有学上”转向到“上好学”,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其次,根据更新后的新课标内容落实教学,力求心中有谱,才能畅通无阻。并结合音乐课的两类课型范畴——演唱课和欣赏课,对于日后教学的启示进行了阐述。透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随时用新理论方法来指导自己,提高自己,只有把握教学要求,对要求滥熟于心,然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课程标准》中不止一次强调,要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让艺术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耳濡目染,让学生们由此提高自身素质。随着艺术教育越发受到重视的现在,我们想要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离不开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多方努力。相信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后,学生们能接受到更加专业的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和艺术素�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声音和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探究愿望,关注更多的声音和音乐相关的现象,体会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对声音和音乐的探究。
这次新课标的学习,我对学科本质与教学把握有了更深的体会。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对艺术能力得到提升,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创造获得基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最新版2022解读 篇9
2022年的春天,非常荣幸加入“和美乐者”这个名师引领、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大家庭。4月27日,在师父徐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开始了期待已久的首场线上学习活动。我和小伙伴们认真聆听、学习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音乐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杜宏斌老师作《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虽然因疫情只能在线学习,但杜老师学养丰厚、演讲精彩,让整个上午的线上学习让人意犹未尽,收获颇丰。
杜宏斌老师依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从课程理念、设计思路、核心素养内涵、学段划分等几个方面为老师们做了细致的解读。杜老师特别强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详细讲解了新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与突破。在细细聆听中,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新《课标》的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不仅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加强学段衔接,还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124页的新《课标》内容真的是干货满满。
课后,我又重新翻看了新《课标》,更深入地进行学习,思考如何聚焦新《课标》,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认识与思考,和伙伴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是培养目标的整体性。新《课标》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几方面的艺术核心素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各不相同,但表现内容融为一体且各有侧重。这就引导我们应该把核心素养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循序渐进地教学。
二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新《课标》的颁布,教师最需要的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平时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真实有效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实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换。
三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合理设置音乐学业要求。例如:逆向教学设计,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让学生真实经历学习的过程。
四是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课堂要在夯实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活动中应多创设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学习活动来开展教学,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深刻的理解,真正提升音乐综合能力。
加入工作室的首次学习活动,让我静下心来学习,认真反思,厘清差距。期待在今后的活动中,在导师徐老师的引领指导下,在伙伴们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能力。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最新版2022解读 篇10
在本周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浙江省音乐教研员杜宏斌老师关于《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课标解读》的专题讲座。通过杜老师的系列剖析,我们明确了艺术课程概念下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学科之间共性及个性的关联,认识到新课标中的艺术课程是一个更为多元的概念,旨在凸显美育功能,其内容有分有合,这也让我们对将来音乐课程的各方面开展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认知。随着讲座的深入,“以美育人”这一词也深深印入了我的心头,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新课标中教学目标的理解。
第一,凝练核心素养,统领课程设计。新课标突出素养导向,为此,凝练核心素养是落实教学目标的第一要素。在新课标中,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体现在音乐学科中,审美感知主要指感知音乐语言、表现要素、情感体验等等。在这里,听觉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必须遵循“以听觉为中心”的原则,训练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可以具化为听、唱、奏、创、表、读、说、写,体现音乐知识的横向积累和音乐能力的纵向发展。在这一点上,需要重点关注如何提高学生音高感、节奏感和结构感。创意实践是一个综合实践的过程,旨在综合运用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创新和实际应用。为此,在课标的设定中还应关注音乐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文化理解主要是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也应体现音乐艺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大同美。总而言之,审美感知是一个由感到知的过程,文化理解是一个由理解到传承的过程,艺术表现是一个由感到演的过程,创意实践是一个由思到创的过程,四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各有侧重的,只有以更为整合的形式统领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将核心素养凝练于教学目标之中。
第二,明确课程目标,转化核心素养。杜老师以3-5年级的学段目标为例就课程目标及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提出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要求。音乐学科的学段目标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核心� 第一维度从音乐的审美特征出发,侧重指向审美感知;第二维度以学生参与音乐相关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及创意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特征为目标,侧重指向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第三维度以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探究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为目标,侧重指向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第四维度和第五维度分别以理解中外音乐相关文化和以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在生活中创造和运用音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目标,侧重指向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核心素养。总的来看,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有了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有操作性的内在联系。在课程目标的学段具化描述中,核心素养是以一种有机转化的形式在课程目标中展现,其相互渗透和融合体现在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单课目标中,是一个由上至下的统整关系。作为新课标的学习思考者和一线执行者,在日常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更要注意斟酌语言,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贴切新课标的要求等。
聆听完今天的新课标专题讲座,真可谓受益匪浅。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新方法,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是美的艺术,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成为“美”的传播者,一起向“美”而行。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最新版2022解读 篇11
2022艺术课程新课标的颁布,让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步入核心素养的时代。同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今天上午,省教研员杜宏斌老师从凝练核心素养、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指导评价、加强多元融合五方面,对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凝练了核心素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先学习和理解: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这三个问题。杜老师讲座中提到:“简单地说,各种能力综合起来才变成了素养”。那么对于音乐学习来说,需要哪些能力的综合促成素养的提升呢?
新课标中,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音乐学科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四大能力的融合铸造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新课标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细微地调整。
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白色区域为两版课标的相同之处,彩色区域为微调之处。在课程内容的划定上,两版课标内容方向基本一致。但新课标在课程内容划定上更宽泛,在各个内容的具体指向上则更为明确。既梳理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能力,更为一线教学指明了方向。
另外,在新课标中新增了学业质量版块。这个版块就像是给我们一线教师“一把量尺”,根据这个“量尺”,我们可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基础标准,衡量我们的教学是否有用有效。相比2011版课标中的评价建议,2022版课标在评价的内容和方向等方面,给予了更明确更具象的指导。课标中提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则是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简单地说,学业质量就是学生经过学习后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而质量标准就是教师评价学生做得怎么样。
杜老师的解读完毕后,我粗略阅读了《2022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发现艺术占比高达9%-11%。国家倡导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全面推进美育课程,深入落实美育课程,音乐学科更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课程新课标中也充分突出了艺术特色,凸显了美育功能。作为美育的实施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对新课标的理解,尚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但“核心素养”的理念已深深烙下印记。后期我会继续研读课标,厘清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并在课标的指导下落实音乐教学工作。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而不懈努力。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篇12
20xx年4月2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通知》。那么义务教育新课标”新“在哪儿?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又应该如何调整教学活动?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的“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线上讲座,结合音乐学科的变革学习,有以下心得体会。
在这次修订当中,艺术类课程地位有所提升,教育部也在鼓励、支持发展素质教育。规定中提到了一到七年级学生要以音乐、美术学 八、九年级将进行分项选择开设,在教学期间重视学生的艺术体验,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艺术类课程将在1-9年级之间开设,所有课程时间需要达到总课程比例的9%-11%之间。一到七年级学生要以音乐、美术为主要教学,可以适当融入舞蹈、戏剧、影视。八、九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应试,学生需要在期间任意至少选择2项内容。这使音乐从以前的兴趣,转化为了必修科目。我又研读了《20xx艺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让我更加清晰音乐教育的方向。它是根据三大原则去进行修改1、坚持目标导向2、坚持问题导向3、坚持创新导向。而相对过去新课标主要变化可以分成两个维度1、关于课程方案,里面明确规定;A完善培养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B优化课程设计(音乐融入舞蹈戏曲等)C实施要求(教学改革方面、评价价改革重点)。2、关于课程标准也说明了:A课程育人导向、B优化课程内容、C研制学业质量标准、D增强指导性、E加强学段衔接。其中课程内容具有具体性和可实施性,对于不同学段的孩子有了更明确的目标。而学业质量,更是引导老师把握教学里的深度和广度。课程实施里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给予了老师们许多教学中好的建议,具体了有效评价。
新课标呈现出来的核心理念是以育人为本,我们教育学生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综合性人才。新课标在强调育人功能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以此告诉我们,要培养的人的全面发展。而强调音乐素养的同时,还提出了以核心� 新版课标将音乐学科素养凝练为五个方面:以音乐宙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估计音乐创作、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把之前的学科本位转化为了学生本位,因为所有的学习只有真正在学生身上起作用才算有效。我们之前关注的是老师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以后我们要关注让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会主动学习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怎么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新课标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音乐教学内容涵盖乐谱识读、器乐演奏、聆听欣赏、演唱表演等,不再是以歌唱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形式多元化,有利于提升整体音乐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标准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广活的空间,按新的理念和标准进行教学,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格素质。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最新版2022解读 篇13
多元融合拓视野
在《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标准》的学习中,首先的感触便是“音乐”已不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提升为“艺术课程”。这就意味着不论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向都需要有着与时俱进的变革,做一个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的音乐教师。在认真聆听中发现,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都包含在艺术课程内容之中。这些原本单一的艺术门类课程在这次的艺术新课标中都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课程学习,而是在艺术共有特性的关联中,从‘单一型’学习走向‘综合型’学习的多元融合。在渗透了美学、生活、社会、科技等人文领域的学习内容中,将艺术的多样化紧紧融合在了一起。不同的艺术课程在视觉、听觉、动觉的联动下,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的综合理解,开拓艺术视野,让学生在不同美育学科的学习中实现对艺术的参与实践、激发对艺术的想象力,并能促进学生在多元艺术中不断发掘艺术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创造之美,这对于音乐教学将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融合其他类别的艺术课程,获得多样的艺术能力,真正感受到触类旁通的艺术之美。
分段设计细体验
杜老师为我们具体解读了《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标准》中学段划分的设计思路。我们关注到对学段进行了这样的精心设计:第一学段1-2年级,学科内容为唱游·音乐,美术·造型;第二学段3-5年级和第三学段6-7年级,学科内容均为音乐和美术;第四学段8-9年级学科内容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和影视的全部课程。艺术课程的设置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音乐发展阶段等综合学习能力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更能凸显学科特点、学习能力在不同学段对艺术学科“渐进展开、分步达成”的体现。我们也关注到了对音乐学科的设置是贯穿于整个九年艺术学习之中的。从一年级唱游·音乐到九年级的音乐创编表达,从浅入深,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聚焦音乐学习的内容、音乐学习的全过程,并在感受真实的学习经历中不断获得对音乐的体验和认知。学生随着年龄的成长逐步丰硕自己的音乐思维,循序渐进的音乐学习过程将唤醒学生对音乐美的追求,丰盈着由内而外的情感,在体验中收获音乐之美。
凝炼素养促提升
在杜老师抽丝剥茧的解读引导下,我们更加明确了《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标准》所指明的方向:那就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课程中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养成而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久的培养过程。做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音乐,挖掘探究音乐本体,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关注学生,引导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体验、认知、表现、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发展音乐核心素养。
学课标,明方向,我们将继续向美而行。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4
小学生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爱跳爱唱本是他们的天性。然而,曾几何时,具有爱乐天性的孩子却不喜欢上学校里的音乐课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听几位背书包的小学生在讨论音乐课。其中一位男孩子说道:“我很喜欢音乐,可是我我不喜欢上音乐课!每堂音乐课都是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真是太腻味!”旁边的几个孩子都点头附和。一个戴眼镜的女孩子不满的说:“就是,老师总是按着一套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叫人活跃不起来,没有一点乐趣,真没意思!”这时,一个矮个子同学也大声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疼。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认不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要求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作为一名小学音 乐老师,聆听到孩子们如此的心声,我的心中泛起阵阵酸楚和枯涩。看来,老一辈音乐工作者传承下来的这种传统式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了。学生们对这种传统式的音乐教学,尤其是机械、呆板的学习方式已经产生了深深的厌烦情绪。探索一条新的音乐教学之路已迫在眉睫!传统的学习方式已急需改进!
新课改已经实验了好几年了,在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我看到了希望。本次课程改革站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高度,大刀阔斧的改革了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改变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在新课程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模式。我感觉受益最大、感触最深的是一下三种:
一、主动吸收式
十九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的蒙特梭利教学法,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一个确切结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任何知识技能的习得、音乐风格的掌握、文化内涵的理解,都离不开学生的吸收。过去,我们只是把学生当做存储只是的容器,不停的把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没有站在学生这一吸收者的角度,为他们提供吸收的环境、方法和条件。因此,吸收的效果很差。事实证明:学生会唱的多数歌曲都不是学校的老师教的,而是在其他场所靠自然吸收所得的。难怪许多学生不爱唱老师教的歌,学了半天还是不会唱,倒是自己日常生活中“吸收”来的或同伴们相互“交流”雪莱的歌,记忆深刻,唱着过“隐”。以前我所教的四年级(3)班有一个叫王雪的女孩子,平时胆子很小,上课从不积极学唱,我也一直对她没有什么好印象,觉得这样的学生不会在唱歌方面有什么造诣的。可是,在期末的一次歌咏比赛中,她演唱了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歌,得到了第一名,我在为她的表现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在思索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教的歌她就唱不好呢?现在我明白了,原因就在于我没有给她提供“吸收“的环境、条件和方法。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心智;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做到:重导轻演,即教师担当导演的工作,而不是像演员一样,独立站在讲台上“演课”;重艺轻技,即重视教学的艺术效果以及对学生的艺术感染力,淡化学习的技能;重情轻理,即重视教学的情感态度,少一些理论讲解,对于基础音乐教学来说,大量的感性积累比理性的讲解重要的多,特别是作为感知的音乐艺术;重趣轻习,即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佳的动力,不要因为过繁过难的技术练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
二、发现探索式
发现探索式是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而构成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结果的自主学习过程,是从学生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出发,为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着想,逐渐形成的最适合自己、最能体现独特个性的音乐学习方式。它将被动的集体灌输改变为主动的个体探索;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参与;将学生与知识的间接关系改变为直接关系;将教师引起外在兴趣改变为自发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四年级歌曲《快乐的节日》时,为了让学生唱准节拍,我在歌曲中有顿音记号和休止符的地方设计让学生在鼓点上拍手,但学生还是不能完全准确地拍击,我想起学生对打击乐器十分有兴趣,不如在这些鼓点上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来代替单纯的拍手。于是我要求同学回家后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个打击乐器——“响板”。孩子们回家后,积极开动脑筋,根据自己的理解、条件和能力,每人动手制作了一个材料不同、形状各异、音响独特的响板。有的把妈妈化妆用的旧粉盒加工成响板;有的拿核桃当原材料;有的用两个小瓶盖就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小木块或小竹板代替。上课时,每人带来一个自制的响板,相互交流制作经验和过程,相互评价响板的质量与音色,相互合作创编节奏,并用自制的“乐器”为音乐配伴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用说,《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的节奏也全都卡准了!所以,如果呢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条件,给学生以自信和鼓励,他们就能回报呢一份震惊、一份惊喜。
三、 讨论交互式
俗话说:“一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群众的智慧是伟大的,现代人脑只开发利用了10%——20%,大量神经细胞即神经元都处于空位,从未被开发利用。当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时,课堂气氛宽松活跃,相互关系民主融洽,表达方式无拘无束,有益于激活更多的大脑神经元,将大脑中某些沉睡的神经元吸收并具结在一起,使思维系数大大增加,并产生空前的飞跃。讨论迸发出来的火花往往出乎意料,是激发学生思维想象与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而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现代学生发展促进者。
当然,新课改还处在实验阶段,还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等待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无限的激情,敢作敢为,善于反思,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验,就能借新课改的东风,让学生鼓起艺术追求的风帆,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我们一定能迎来艺术教育的又一个春天,让生活更加美好!
音乐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通过学习我对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这正是需要我们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一节新授课,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学目标怎么选择,教学重、难点怎么解决和突破,师生互动怎么处理,课后教学怎么总结等一切问题我们都要科学全面地考虑到。另外,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不然的话你就会在同学们面前出丑丢人。老师们专业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显得多么重要,我们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我们非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进步的快乐。教师的基本技能我认为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指撰写教案、说课、教法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还包括听、说、唱、写、做。
听主要是指应该学会倾听,这是一项交际的基本技能,主要指师生间与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我觉得学会倾听,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说(朗诵)应该是指普通话水平,并包含课堂表达、讲解,如果教师课堂说出的话学生不明白,那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唱,我觉得除了听,说之外,更重要的应还是应该让学生多唱,在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老师边弹琴边倾听学生的歌声,对于发声不准的乐句和节奏不对的乐句单独加以练习,要力争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学会。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唱歌技巧掌握好以后,同学们会在老师悠扬琴声的伴奏下尽情的歌唱,课堂气氛也会空前的高涨。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同学们在中小学时代学习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具有多才多艺的高雅素质,我们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我们的学生数年后在一个个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潇洒倜�
最后,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音乐同行老师们,苦练本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青春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新郑的教育事业,为家乡的繁荣和辉煌做出我们的贡献!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篇16
通过学习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我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对《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音乐课堂。 解读了《音乐课程标准》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怎么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一节课中怎样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怎样把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怎样让学生享受情感审美,这还得靠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从兴趣入手,保持学生的积极心态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要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上。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并在学习活动中予以放大,把握好了,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一课的教学,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加入了拍手,吹口哨等有益的方式;《哈里啰》学生边唱边跳,既感受到音乐的活力,又充分的理解了音乐。
二、改变学习方式,增进互动交流
在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教师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欣赏课的教学,改变原来单一欣赏一首曲子的方式,采取对比欣赏,如民乐《丰收锣鼓》与西洋乐《快乐的农夫》,这两首曲子都围绕同一个主题,但是各具特色,放在一起对比欣赏其氛围、节奏、表现方式等,唱一唱主题旋律,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教给学生唱一首歌,欣赏一首乐曲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作品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欣赏中,心灵受到滋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情感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动作和表情能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准备,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与学生一起通过深挖掘、细处理,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在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在抑扬顿挫的演唱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音像结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电教媒体图文并茂,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给学生提供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合理利用电教媒体就能把音乐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同学们在中小学时代学习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具有多才多艺的高雅素质,我们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我们的学生数年后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成绩时,做为他们的老师高兴而愉悦的心情是他人不会理解的。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
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音乐人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并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让新课�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篇17
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淘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正发生着改变。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1.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 在新课改之后,我校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而学生们则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在艺术殿堂里尽情畅游。“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
2.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2.1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
2.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下一篇:管理学心得体会论文(汇总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