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7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中国历史故事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智慧,启示人们珍惜传统,弘扬精神,激励奋发向上。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使楚、风流才子马相如、三保太监下西洋等故事。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

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她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不厌其烦的教我一遍又一遍。妈妈还说,自己没上过大学,只是没爸爸好,以后就要看我的了。我就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栽种在了我的心中。“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现在渐渐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远古历史因传承条件所限,没有或缺乏及时准确的语言交流、文字记载和影音摄录。因此,研究探索和争鸣质疑都必须理性,必须实事求是。凭借“口述心记,”道听途说的“相传”,仅以“曲笔”或“谬误”的翻版史料,甚至在研究过程中产生认识的不同、理解的深浅、判断的差异,以及那些赖以虚名、投机吆喝、盛赞诽章的不严肃现象,发生“一字褒贬”以及“曲高和寡”和“不睹事”讹传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写史书、讲历史,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游戏历史人物或事件,就是游戏读者、游戏社会;演绎、恶搞出来的虚假传说、鬼神故事,是对历史的极不负责。

所以,研究历史必须潜心读史,并要以客观、辩证、公平、求是的态度去理解过去的.过去,认识过去的现存意义。对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新的澄清,应当规范行为,禁忌玄学;认识问题不偏颇,研究探索不沉醉;推测假设谨慎、论述不应夸张;论点和数据要有必然联系,合乎思维逻辑;写出的要有严肃的学术性、犀利的论辩性、民众的共认性、感人的抒情性。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多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量,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提高我们的智慧和生活品位,陶冶我们的情操……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后,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就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二十四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努力地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洲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醒来,听到公鸡鸡叫的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里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来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来冬去,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仗,祖逖被封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人们常说“文武双全”,但可曾想过为什么文在前,武在后呢?如果你一点文采也没有,却武功盖世,那么,你也只能算得上是一个莽夫,如果你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时,而不会一点武功,但是,你却有许多条生计可谋,还可去当官,辅佐君王,遇到问题时,拿出自己学富五车的知识来将敌人击败。而这些丰富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很简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在那些书中便可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襄萤、孙康映雪、匡涣于凿壁借光,这些书的故事难道不值得让我们从中明白书的重要性吗?

古人说:“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自古以来勤奋注注是一个人成才的最大秘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学习上,我们必须勤奋刻苦,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我有一套书,《中国历史》,是我妈妈给我的暑期精神食粮。一共有14本书,我压力很大,但当我打开它时,我立刻被里面美丽的图案和丰富的故事所吸引。

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自古至清末的历史变迁,内容博大精深。这套书里有很多历史故事,都发生在中国。你为什么要看这个?我母亲告诉我,因为这些生动的,美丽的,惊天动地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可避免地会显得陌生和遥远,让人们觉得“不关我的事”因此,作为一名黑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了解祖国历史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你知道中国人们研究最早可以怎样进行记事的吗?你知道是谁发明了通过文字?你知道我国最早养蚕抽丝纺布的人是谁?你知道世界第一位帝王是怎样发展产生的吗?这套书里我们都有自己介绍。这里有一个千古流传的友谊——管鲍之交;有心怀社会理想,育人不诲的老师——孔子;有各有本领、施展才华的“春秋五霸”,还有企业为了实现富国甘做奴隶、卧薪尝胆的勾践……

这套书不仅把中国历史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面前,而且让我走进名人的历史,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这一章讲的是一个放牛的当了皇上后,为了保住自己的金钱,竟然杀了开国大臣,朝廷败在了他的手里:

一个小小的放牛娃,居然当了大皇帝。他是穷人出身,最恨贪官污吏。他一下子发了大财,提心别人抢去。杀光开国功臣,不准太监办事,只相信自己的儿孙,以为这就可以天下大吉。他把机关算尽了,却没有算出家里出了大问题。一个王子抢了王孙的皇帝宝座,重用功臣,提拔太监,雄心勃勃开辟了新局面。三宝太监扬航远航,宣传中华国威,罚站友好通商,冲涛破浪七下西洋,为名天下传扬。可惜啊!真可惜,大好风光匆匆收了场。坏太监,大贪官,一个接一个钻出来。特务横行霸道,老百姓有话嘴难开,弄不好就砍脑袋。日本鬼子打来了,西洋鬼子也来了。小偷小摸,大打大抢,闹得实在不像样。你抢澳门,他攻中国台湾。日本人做海盗不过瘾,攻打朝鲜,还想把中国一口都吞完。威家军威风凛凛,赶走倭寇留美名。抗日援朝功劳大,保卫邻邦,也保了自己的老家。

我读了这一章之后,我觉得这个皇帝虽然痛恨贪官,但是做法不对,不应该什么事情都不让大臣做,这样留他们干什么呢,后来,自己的儿孙上了台,做法却是十分相信大臣,反而让他们起了贪念,这告诉了我们,过分相信他人,自己只会腐败,而做事留有一手,反而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暑假。费了我很长时间才把《历史人物故事》看完。这本书从中华人民的祖先——轩辕黄帝,一直详细介绍每一个朝代所有的著名人物。有:大禹、孔子、孙子、扁鹊、司马迁、孔明、刘备等100多个故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关羽和魏征。为什么这两个人令我印象最深刻呢?因为关羽是天下仁义之士,魏征是个敢于向皇帝——李世民说真话的丞相。

关羽、刘备、张飞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在战乱中失散了,关羽暂时依附曹操。但如果有兄长刘备的消息,就会去找刘备。有一天,有人告诉关羽刘备的下落,很快就找到了刘备。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要把未满18岁身体强壮的男子抓去当兵。魏征就对李世民说了许多道理。后来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见。

看完了这两篇故事,令我受益匪浅。我们不能贪图富贵的享受,而背叛以前结盟的兄弟。如果你和某个人结拜为兄弟就不能心口不一,就不能反悔。我读了魏征的故事后感受到了,要敢于说真话,表示不满的要勇于向别人提出意见。所以,我们不能做自己有意见,又不敢向别人说真话的人。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6

“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暑假里我又读了一遍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家林汉达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此书以成语形式排列,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1050年。

故事的开始是周幽王被西戎打败,他的儿子周平王迁都洛阳,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就开始了。郑庄公是个精干的国君,所以国家很强大。不过郑庄公死后,他的四个儿子抢夺君位,大儿子刚即位,老二就把他轰走,老二做了国君,老三又把他杀掉。这时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打算扩张势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设计立年幼的老四为国君,使得郑国的实力从此缩小。这就是历史上的“兄弟相残”。

齐襄公既凶恶又荒唐,他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了生存都到别的国家逃命去了。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这两个师傅是至交。齐襄公死后,齐国有人把公子纠接到齐国,可是公子小白却先到了,最终公子小白成为齐国的国君齐桓公。这时鲍叔牙出了个主意,用公子纠来交换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有了这两个旷世奇才辅佐,齐桓公很快成了霸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的“管鲍之交”。

后来先后出现了四个霸主,分别是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还有吴越两霸,分别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发奋图强,最终成为霸主。

书中“唇亡齿寒”讲述了虞君不懂相互依存团结,才长久生存的道理导致虞国灭亡;“韩信拜将”中韩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为他心中有大志向;“四面楚歌”中项羽就为了他的所谓的气节,兵败垓下之后自刎于乌江;“三顾茅庐” 刘备真心诚意的三次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终于取得战果传为佳话……

作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词讲究、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讲述了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能学会为人要胸怀宽广、诚实守信、谦虚谨慎。与人要友好相处、戒骄戒躁。学习上要不耻下问、好学上进、自强不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祖国更加强大的愿望努力拼搏!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以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实在刺客才是对君主最赤胆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会被四周的卫士杀死,不成功更无生还的可能。真可谓是有往无回。固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 “风萧萧兮易水冷,壮士一往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能与君主斗智斗勇的,还有那些有着顽强意志的说客。苏秦是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苏秦穷困潦倒,连家人们都嘲笑他,然而他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钻研《阴符》,练就自己论辩说理的功夫,用书中的道理往游说君王,然后奔走于各个国家,终于让燕文侯认同了他的意见和建议,将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他,让他往游说各国,终极苏秦成了六国合纵同盟的负责人兼六国的宰相。从而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对他格外尊重。说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不但要游走于各个国家,路途艰辛自不必说,而且费尽口舌君王也未必会听,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很多人都退却了,但苏秦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军万马。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人口才的气力和古人那坚持不懈的伟大。

这样令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后让我崇敬太史公的刚正不阿,仰慕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爱古典文学中千丝万缕的尽唱。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作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我,当然要好好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段。为了了解这些历史,我选择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尽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由于平时,我们所熟悉的指鹿为马、完璧回赵等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均来源于《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天子时期,它先容了黄帝的由来、发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尧、舜、禹的功绩,然后禹建立了夏朝,《史记》还讲述了夏、商、周、秦兴盛和终极衰败得原因,在天子和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许很多多的事件,《史记》都逐一记述下来,还讲解了其中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生于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的夏阳,他的父亲司马谈时汉武帝的令。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司马迁20岁时就开始游历全国,考证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为司马迁以后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岁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至深的事:汉朝大将李陵进攻匈奴,由于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族人,司马迁没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样争相附和,而是为李陵辩护,希看天子宽恕。因此司马迁受到牵连,被处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代。经过了20余年的专心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通过阅读《史记》,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还让我熟悉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让我知道了很多平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历史典故,而且在《史记》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还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传,既丰富又详实,使得人们阅读完它之后,感觉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识,它的丰富、充实性,也使得人们百看不厌。之所以有《史记》这本著作,是由于作者司马迁的不懈努力,他敢于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恶,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记》真实性的要求。

《史记》的经典之处也就在于文章的真实性。由于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吏官由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几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们将皇室贵族的丑陋的一面都不将记载或美观化,使得历史不真实,但司马迁却不是这样,司马迁不仅将汉武帝的功过逐一记录下来,还在《史记》中将汉朝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用自己对其的评价写下来,使得后人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正确的了解。

《史记》从文字上看,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样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8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在未接触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之前,我的“历史观”一直是通过学校各种历史、政治教材所通用的“经济形态”或者说是“阶级形态”形成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并且一旦牵扯到历史的相关知识,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是朝代,是民族,是历史人物。

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汤因比的思想一反西方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企图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历史形式的发展及其意义,揭示人类文明运动的轨迹。汤因比反对把民族国家当作历史研究的单位,认为只有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相对独立的系统。根据对文明的独特理解,汤因比认为在人类近6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共出现了26个文明形态。其中有21个得到了发展,它们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于加丹文明和玛雅文明。

另外有5个文明停滞了,它们是波利尼西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和奥斯曼文明。有的时候,汤因比还提到一些流产的文明,如斯堪的`那维亚文明和凯尔特文明等,从而使文明形态的数目增加到30多个。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许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汤因比对于文明形态的划分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划分方法是主观的,似乎完全没有什么明确的合乎逻辑的“分类依据”。但是,读完这本书,确实给我的历史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要更好的去读一本书,必须了解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和现实背景,才能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我大体了解了一下《历史研究》的写作背景:汤因比开始筹划要撰写《历史研究》的时候是在1921年,那时他32岁,正作为一名记者,坐在一辆从伊斯坦布尔开出的“东方列车”上奔往巴尔干半岛各地采访,时值希—土战争正酣。眼前这块曾经孕育了西方文化的古希腊文明之地,刚刚不久经历了一场号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劫和蹂躏,此刻又继续成了人类自相残杀的屠场。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文明,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和力量的推动而诞生、成长、衰落和消亡?触景生情,思绪联翩,年轻的汤因比深深跌入了一种永远也难以以自己的想要质疑人类的命运的神圣的“使命感”之中。当晚,他便在一张便笺上录下了一部历史巨著的撰写提纲,人类历史上从此多了一部鸿篇巨著。

读到这里,不仅想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的《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中说:“孔子是位保守主义者,他从未梦想过中国会实现有效的政治统一。秦始皇的事业或许让他震惊,汉高祖刘邦修复统一一事也不见得会使他多么高兴。孔夫子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视政治分立为正常现象。”结合汤因比写《历史研究》时所处的背景,不禁想到,在经常打些无义战的春秋时代,孔子或周游列国,或退而办学,一直在推销和传授他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的思想,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虽然他是鲁国人。如果有哪个国家同意,他都愿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他欲以“道德”约之以己,以“礼”约之以君臣人伦,他的着眼点在文明建设,而不在政治性的江山一统。他的以文明为基点的思想,穿越数千年,确与汤因比的思想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历史,仿佛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面明镜,让我们看到前辈的丰功伟绩,看到当时社会风云的种种教诲。看看历史,使人明智。其实历史并非那么遥远,它可以与当今社会融会贯通,让我们少走弯路,指导我们前行。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是吴涵碧从盘古开天地到明朝写的历史故事,这套书里,吴姐姐将各个朝代的起源、兴衰、才人名将描写的极其细致,随着吴姐姐的笔墨,我们跟着她走进历史,为成功者高兴,为失败者遗憾,为有冤屈者抱屈,为宽容大度之人喝彩,为小鸡肚肠之人愤怒……体会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吴姐姐将历史中的人物的特点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杨皇后一生与世无争;杨坚处心积虑抢皇位;张丽华狐媚惑主;陈叔宝昏庸无能;独孤皇后善妒;杨勇爱好奢侈……

读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我也找到了一些规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古代,你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才会有生命保证,才会受人尊敬。然而,你也必须要有伟大的理想,要有成为皇帝的梦,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磨练自己,在这个充满血腥的世上存活下来。

读《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体会其中事理,你定会诧异一声——历史原来这么有趣。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今天,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读了一本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精彩的故事读物,看完后真令人回味无穷啊!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由林汉达爷爷编写,本书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这本书里面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形象:有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也有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还有力大无穷的西楚霸王项羽,以及三顾茅庐的刘备。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周幽王整天吃喝玩乐,并且不管诸候的感受点燃烽火,千金买一笑,他才惹来了杀身之祸。郑国的公孙子都内心狠毒,竟放暗箭杀害了颖考叔,大家千万不能学他啊。还有那卫国国君卫懿公,为了养仙鹤对老百姓的生死不管不问,最后亡了国。楚庄王看起来对朝政不管不问,实际上在暗中观察,机会到了的时候来了个一鸣惊人。齐国大夫晏子思维敏捷,能言善答,楚灵王三次想侮辱他,结果他全部驳了回去,还反将一军让楚灵王很难堪。

我们应该学习楚庄王的一鸣惊人和晏子的思维敏捷,能言善答。我们不能学习周幽王,公子孙都和卫懿公,公孙子都心狠手辣,周幽王和卫懿公不务正业而惹上杀身之祸。通过这些故事,那些正直的人物是值得我们学习,对于那些亡国之君和阿谀的小人要以他们为前车之鉴,不要重蹈覆辙。

读了这本书后,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一些历史和典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果你还想知道《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其它故事和详细内容,就也来读一读吧。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30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

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历史研究》出自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为十册鸿篇巨著,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汤因比认为,不应该把历史现象局限在一个民族国家研究,而是要放到更大的范围进行比较和考察,这个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少数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引导发展的,或言之,没有这些人,文明将会停滞不前。而这些有着创造力的少数人也并不是总保持着创造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斯宾格勒等著名历史学家就认为文明终究会衰弱,正如人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规律一般。

然而文明真的无法摆脱“衰弱”之命运吗?恐其非然,文明是人所创造的,人是造物主的杰作,虽存在诸多的缺点,却仍可承受此等赞誉。认识存在相当的主观能动性。文明之所以会有兴衰,原因无他,皆是人能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衰无他因,根源于人本源之惰性。正如一基督主教所言“敌人正好在你的体内,你所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那里面,所以我要说管好你自己。”

文明的进步与否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关。经验表明,有创造力的人都会让社会上的多数人来模仿自己的行为。这种模仿是一种机械性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有创造的心灵。此种模仿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已有的文明在空间上拓展,在时间上延续。同时,这些有创造力者在社会作用下有可能会迷失自我,他们也因此丧失创造力。当他们丧失创造力时,人们将不再模仿、遵从,是此,有些“原有创造力者”会采强迫方式。正谓之,“先知变成教官,圣人变成暴君”。亦即,当已失去创造力之人迫使社会其他成员模仿、遵从其反文明的行为或言语时,衰亡便露出端倪。兴兮,衰之所伏;衰兮,兴之所依。

所谓的迷失自我究为何意。人是和环境不断密切互动的,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在过多的'崇拜情形下,就变得乐于享受并安于现状,这也是他们丧失创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威尼斯王国、意大利王国皆是如此。盛极一时、风靡地中海的古希腊曾一度击败强大无比的波斯帝国,就是这样的古希腊文明也归于消亡。他们没有败给强大的敌人,而是败给了骄傲的自己,败给了自己所崇拜的已然过去时的丰富文化。乐成的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不加以进一步的创造或改良,就无法应对新的挑战和障碍,因而衰弱甚至消亡就成了历史的常戏。

如此就有人追问,难道没有一直对各种荣耀和夸赞保持警惕之心的原创力之人吗?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人。然则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即是前后辈的人持续地发挥创造力。文明断代进而衰弱的现象正是说明具有原创力的人自身创造力的丧失和后继具有原创力之人的缺失。

读史明今,个体的生活何尝不是另一种简短的历史,也上演着兴衰。从洪荒混沌到识得礼义技能,每一个进步都是创造力的再现。生活或者工作学习,若固步自封,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不思进取,则如逆水行舟。现有的经验或者技能,并不足以完全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因而定期的更新知识体系和完善为人处世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第一部分作为全书的纲领,指出了历史研究的内容与意义。在陈述了以前不少历史学家以国别史或地域史为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后,提出了一个更加广泛的新的研究单元:文明。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模式范畴:希腊、中国与犹太三种文明模式,希望以此来理解所有的文明,这种模式的选择基本是可以认可的。提到一个观点:文明的识别标准有一条就是一个社会中一些人脱离经济活动而存在。

第二部分开始尝试解释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战与应战这种模式作为文明诞生的条件,文明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成果,在于人类成功地应对了外界的挑战,而不是如平常所理解的观念所说的环境是文明诞生的决定因素。挑战越大文明的发展越大。

第三部分解释文明的成长。提出将自决能力作为文明成长的评价标准,成长不在于取得了多大成绩,而在于文明处于一种动态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应对了外界不断的挑战。而文明的停滞也是一种现象,原因就在于当一个文明成功应对了外部的挑战之后,却被牢牢地束缚在了某种环境中无法向前发展,无法提供更大的创造力与动力以促进文明的继续成长。

第四部分解释了文明的衰落。首先批评了以前的将决定论、宿命论等一些观点作为文明衰落的原因的解释。文明的衰退在于没有创造性地应对挑战,而是沉醉在对过往成功应战的崇拜中,丧失了创造力。一个社会中能够成功对挑战作出应战的永远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少部分人的带领下应对挑战,这就有了机械性的模仿的存在。而当领导者失去了带领大众应付挑战的能力同时又不愿将领导权让给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时,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出现,文明就此进入衰退。对过往的崇拜有各自形式:对短暂的自我的崇拜、对一种制度的崇拜、对暂时性技术的崇拜、对胜利的崇拜。简而言之,崇拜是衰落的原因。

第五部分解释了文明的解体。文明的衰落并不必然会引起文明的解体,解体包含着两个过程:文明的衰落与文明的重生,有许多文明在衰落之后却仍然长久地维持着,并没有产生出新的文明,也就没有完成解体。在一个解体的文明中,群众失去了领导,必需独自应对挑战,大部分无法成功应对,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此时内省的魔力会逐渐吸引他们,将失败归结为内心精神的控制失败,以此否认对外部世界的无奈感,为此他们会努力内省,最终让他们沉迷在对一种乌托邦的幻想中。但是这种处理方法终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也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第六部分分析了大一统国家的一些特点并预测了在以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可能性。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并非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重新整合的结果,是文明解体的表征,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国家统一其他国家的结果,战胜的原因是之前的分裂已经让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无力再争。这样一个国家的建立是一种消极行为,他的目的其实就是维持整个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为此他们会建立交通、语言、首都、文官制度等各种体制来保证其发展。这些体制的建立最终的受益者往往并不是统治者自身,而是宗教教会,不管是交通还是语言还是文官制度都促进了教会的发展,另外外部的蛮族也利用了这些便利条件,正是他们最终摧毁了大一统国家。大一统的国家毁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内部对挑战的无能为力,暴力压制那些创造性的个体,最终被日益发展的外部蛮族所毁灭。在预测将来世界性的大一统国家的可能性时,作者认为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以前的统一都是以武力为依据,但是现在因为核武器的存在,完全的战争将毁掉整个世界,这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第七部分分析了大一统宗教。如上一部分所述,教会是大一统国家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绝对不应据此认为宗教是大一统国家分裂的毒瘤。同时大一统的宗教也为下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精神力量,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宗教是文明的蝶蛹,结论主张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式。同时作者从人类精神需求的不可消灭性论证了宗教是不可能消失的,同时作者也认为宗教不是对幻象的回应,而是对实在的的回应。

第八部分对历史上处于英雄地位的那些蛮族进行了评价,大一统国家的毁灭并非蛮族的胜利,而是其自身的失败,这些蛮族的作用就是扫帚,许多大一统国家被蛮族所毁灭,但是从没看到某个蛮族能够承担起构建另一个文明社会的重任,这说明了蛮族的局限性。他们被尊为英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象而非真实。

第九部分与第十部分分析了在历史上各种文明相互接触的一些结果并分析了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这种接触分为两上部分:空间上的接触与时间上的接触。空间上的接触就是同一时代文明的接触与融合,而这能否成功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全套照搬与完全抵制都是造成恶果的原因,在现代信息时代文明的接触更加频繁,这些因素我们必须牢记。在时间上的接触则是指某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在后来的某一时期再度出现,对这种现象作者认为这种文明复兴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应该关注于现实问题,现实文明。而不尝试去复兴一个已经消亡的文明。

第十部分简单谈了一下为什么研究历史。好奇心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前提,而历史学家与收藏家的最大区别在于面对历史资料,历史学家尝试去分析解读这些资料,而收藏家只是好奇于收藏,行动是历史学家的根本原则。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拿在手里细细端详,淡蓝色的封面,层次分明、活泼传神生物图跃入眼帘,尚未正式开启阅读,好感与好奇心却倍增。

这是一本来自英国的科普绘本,主要讲述了地球生物从无到有的发展变化。封底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样评价道——一本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的有关地球生命历程的入门读物。手绘生命的起与灭,读懂46亿年地球演变史,给孩子的极简生命史绘本。

该书自距今的35—46亿年前讲起,那时地球是一个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到35亿年前,深海里微小漂浮颗粒物聚集在一起构成生命起源;到30亿年前,最早细胞的聚集增大,释放氧气,使地球表面岩石变成黄色、红色及棕色;再到17亿—20亿年前,细胞聚集融合在一起,演化成地球上最早的动物,地球生命终于开始了真正的发展历程……看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感叹生命诞生的久远与奇妙,而这还只是本书所列进程中的四分之一呢!至此,作者又分别对亿—亿年前、3亿—亿、—亿……直到今天进行了分阶段讲述,在追本溯源的时光脉络中,我们不仅对每个时期生物的特点与演化过程有了形象生动的认识,更会深深地体会到,人类,也像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样,一直在与自然彼此依存中演化。如何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是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该思考与面对的事。

相信在很多颜控读者眼中,该书的画面、视图、装帧、配色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色彩协调,笔触生动自然,每页寥寥几行文字介绍恰到好处,在书的末尾,为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意,作者列出了时光轴与《词汇表》,太贴心了有木有。

读一本好书,如见故人、如见君子,一如这本《生命小历史》,给我们带来了喜悦,也带来了享受。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最近,我读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讲了我许多不知道的东西,中国的成就不只让其他国家大吃一惊,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历史,的确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的描写,引人入胜。当写到夏朝国君压迫百姓,荒淫奢侈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这些平民百姓打抱不平;当写到秋瑾为国牺牲时我又为他们满腔的爱国热血所振奋。当我读到夸父逐日,感觉到夸父那种恒心,那种毅力,那种胸怀深深地打动了我;当我读到苏武牧时,又想到他真伟大,有着无比的爱国心,足以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当我读到后来丧权辱条约的签订时,更不由觉得心寒,中国如此任欺凌,心中不由感慨万万千……

心中的潮起潮落完全根据朝代的变迁而变化,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阅读快感。同时《中华上下五千年》又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书籍。在图文并茂的故事中我又理解了“牧童画家”“红巾军起义”“反间计”“忽必烈建元”等典故,让我在娱乐休息中受益匪浅。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从猿人,发展到现代的各种发明,以及困难,这本书将告诉你中国的由来。

这本《中国历史》分为四章,分别是,《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四章。

我最喜欢的是《近现代》的第一章,这一章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中国在清代的时候是多么的弱小:在清朝末年,中国就像是没有蜜蜂的蜂巢,被一群饿狼围着,我们无能为力,只能让这群人为非作歹。英国人首先来进攻,开着炮舰,厚着脸皮竟然来卖。还好碰到英雄林则徐,一点不客气,一把火烧了害人的。英国人起得乱叫,竟然向我们开起了枪,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烧杀抢劫,一个都不放过,难道这是我们的错吗,英国人还挽着法国人,来一起抢劫,胆子越来越大,还放火烧了圆明园,趁机占领了黑龙江,又打新疆的主意,真是欺人太甚。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的历史,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读完之后,感受到了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辛和汗水,希望大家也一起读这本书。

39 3683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