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以下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
课内比教学心得体会
应办二小付艳
课内比教学,构建了教师能力展示的新平台,加强了教师之间业务交流和切磋,更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一场能力与智慧的较量;课内比教学,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方式的再次变革,教学理念再次更新,课堂教学过程再次优化,学法指导再次创新的缕缕气息;课内比教学,是更新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效率不高的教学方法,寻求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舞台。总之,课内比教学,对于构建高效和谐的新课堂,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此次课内比教学,比的是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比”来充分展示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课内比教学”也可以考察教师在教学中的备课、说课、评课等基本教学技能,结合教师的互评,学生评价等手段必将促进教师进一步锤炼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此次课内比教学充分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尤其是课件的制作,更是体现出了各年龄段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较过硬的基本功。而这一切正是我们构建高效和谐课堂的物质基础:有一支专业过硬,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教师团队。因此课内比教学,势在必行,她将是我校推进到名校的行列,铸就新一代名师的重大举措
课内比教学全员参与了这次活动。通过听课、评课、讲课、说课等活动,一方面大开了眼界,认识到了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怎样教学才能构建高效和谐的新课堂;另一方面自己的专业素质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我们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热闹场面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与整个课堂,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
一、
精心设计教与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用一种动态生成的课堂观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
从这次“课内比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一方面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那怕是课堂气氛的设计也非常用心,如何创设最佳的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先决条件。如果只是公式化的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就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环境包括教学的设计、布局、形式等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就是创造了学生良好的心态,为进入角色做好准备。大家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对于实施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对于这两方面的情况,大部分的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驾驭课堂处理到位,体现了我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过硬。
二、捕捉生成亮点演绎课堂精彩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成不变地上演“教案剧”,而是师生、生生之间不断互动而生成的精彩华章,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此次课内比教学.‘我们看到教师都能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成,从而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唯有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才能达到学生信心的重塑、情感的绽和个性的张扬。
三、构造基本图形,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注重课堂中与学生的对话,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使问题不断产生与整合,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和集中,方法不断选择与求新,从而使课堂高潮迭起,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不曾预约的精彩”。如果说恰到好处的预设与精彩的意外生成是老师高超的专业素质的真实体现,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构造基本图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则是课堂教学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合理运用基本图形的分解、构造、变换,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重新构造组合熟悉的基本图形进行计算和推理的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比如三角形角平分线是三角形的一条重要线段,它在几何的证明和计算中起着桥梁作用。利用三角形角平分线构造基本图形,会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极大的便利。如我们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构造全等三角形;以“角平分线、垂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以“角平分线、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等等,还有平行线在几何推理论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运用平行线构造基本图形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一定的帮助。如运用平移变换构造全等形,可以解决线段或角的和差倍半问题,利用平行线构建有关比例的基本图形,在证明有关比例式和相似,由此也可以转化为证明线段和角的相等等会带来极大的便利,充分利用构造的基本图形,从而让复杂的几何图形转变为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进而转换为简单的数量关系。
这次“课内比教学”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合理运用基本图形的分解构造来指导教学,在理性的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当今中考命题的命题指导原则是,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确立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这就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查。基于这一点,我们这次“课内比教学”凸现了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源于现实,源于实际,是对现实世界的常识性的认识的精微化和概念化。事实上,进入数学学习的个体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对现实的世界早已有了许多的认识,只不过在这当中许多认识不是显得那么精细、规范,那么有条理。然而,正是这些对数学常识性的认识,有些甚至是模糊的、直观的认知结构却成了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成,引导他们在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概括等活动中,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问题的再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这次课内比教学,一个新的亮点就是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总之,课内比教学,一是优化了课堂结构。我们的课堂,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是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是富有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二是提升了教师的品位,教育技能的完美化和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得到了完美的体验。我们经历课内教学比武,听课,说课,评课及课后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使我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这次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我们看到了崭新的教学理念,精致的课件作品,先进的教学手段,扎实的教学功底,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师生角色的转变;看到了一个个热爱教育事业,沉潜务本,爱岗勤奋,遨游在教学研究中的人;看待了沉醉在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探究学法指导,设计优化学习过程的状态下的人;看到了教学比武带来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再磨炼再提高;看到了一个个老师对活动的积极参与热情,我们比听课的感受,比评课的感悟,比听课的门道,比谈诱发的思考,比谈能激励你成长,成功的可借鉴的价值取向;看到了比教学的老师谈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反思教学过程,更新教学理念,在尝试中造就,在造就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努力铸就新一代名师。
所以我们说课内比教学,是构建高效和谐新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创办名师名校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2:
最近在三小参加了《20xx兰山区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展示活动》,有机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语文那份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六场课,六场讲座,留给我的太多太多
在这次短暂而又充实的学习中,在语文教学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我有很深的感触,感受到了要想当好合格的、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要学的、要做的太多了。
在听了六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的课堂演示后,我觉得自已离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差得太远了。从自身素养,对教材的理解,对课标的掌握、对学生的'了解、对整个课堂的把握都远远不够,虽然还不至于说不知道自已身为语文教师究竟该干啥的地步,但至少干的还不够,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了解得过于粗浅,让我知道做为一个老师不仅要懂文化知识,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关注学生,从点滴的生活中积累经验,用心的经营这份责任。
我们常见的语文教学示范课往往有许多花俏的形式,好像不添加一些这样的形式就不是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了,但这次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让我知道了让语文课回归本源后同样回味无究,而这里面蕴藏的便是专家们对语文课深入细致的研究的魅力所在。
在这次活动中,几位名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讲解使我对他们肃然起敬,让我也不自主的思考,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所谓的字、词、句、段、篇应该怎样不同阶段不同关注,关注到什么程度?更使我认识到每1篇看似简单的课文无不包含着巨大的语文财富来等待我们去耕耘,去向学生播种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最终爱上文学。
除了对语文教学上深深的感触外,就是多读书,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去了解一些大千世界,充足了电,挺直了腰杆站在学生面前。用知识的力量去守望童心。
学习中的体会实在太多了,让自已深受感触的内容也太多,让我深知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走的路并不平坦,要付出的辛酸努力从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研究中依稀可见,“借来的火照不亮自己的心灵。”所以,自己的路要自已来走,怎样走?就要看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了,不要让自已做一个教过的东西而学生一辈子也用不上的老师。
五年级语文组
邱增杰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3: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作为语 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1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三、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四、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五、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秋我有幸执教了我校第一轮新教材改革的实验班,如今整整三年的教学旅程,在这三年的从教中,可以说是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收获。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把课标要求真正得到落实,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出现了一幕幕喜人的镜头,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
“喜人的日子里意伴随着忧虑”,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了许多,但是面对如今生活的现状,又出现了太多太多的困惑。
1、随着教材难度的不断加深,班上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严重。一年级时对识字教学的学习,班级学生还可以每天跟着一同学习,在学校有老师的不断复习巩固,回到家中,有家长的辅导,学生的成绩理想;但到三年级时,阅读教学成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掌握其阅读方法,自主学习,并且从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但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拦路虎”,不愿多读,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样的问题,家长的素质不高,无法辅导,就这样导致这些孩子无兴趣学习,长此以往,学习便下沉,从而出现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
2、辅助手段欠缺,学生学习出现较大的困难。北师版的语文教材,适合在条件好的城市运用,对于我们贫困的山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难运用的过程,学生知识不广,接触的范围不大,对于大山里的东西还比较熟悉,一提到山外的世界,他们就感到极其陌生,有时,老师所说的,孩子们还认为老师是在“吹牛”,他们不知道在美丽的海滩上还有新奇的贝壳,在浩瀚的沙漠中还有仙人掌的存在……如今,电教的条件较好,能充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我的教学,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是间接的事物,没有亲身的经历,他们总是有一些“不相信”,同时,现在教材中,要求学生课外查的资料太多太多,学生回家没有较多的课外资料,上网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象是天方夜谭,这一切又得要老师想办法解决,“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这一理念怎能得以实现?
3、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较少,完成任务太难。每一册教材足足十二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包括3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其中“语文天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日积月累”“畅所欲言”“笔下生花”“开卷在益”“金钥匙”,可以这样说,一个语文天地的内容比上3篇主体课文要的时间还要多,学生的“听、说、读、写、练”都在这里呈现。就拿如今来说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近尾声了,而我们北师大版的语文还在不停地“追课”。
4、学校的条件有限,学生的活动得不到落实。在新教材中安排着许多活动,如“到附近的工厂去参观了解环境”,“到爸爸或是亲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时间表,了解他们的工作的情况”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许多。学生不亲自去活动,就没有把活动得到落实,让学生此时练习说话,就无从说起。
5、考试类型多样,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绩不理想。在课堂中,我们努力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书本中“死”的知识化作“活”的运用,书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检测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许是学生的能力有限,传统高分的影响,导致学生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责备和不理解,因而老师也觉得压力过大,有时感到无从施教。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课改毕竟是一个新的话题,它总有一个运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避免不了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我想,即使困难重重,我总会勇敢地去面对,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5: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期末临近,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感觉真累,但也伴随着收获的快乐。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讲究方法,提高质量。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识字经验和熟识的语言因素,教给儿童识字方法,鼓励儿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识字,做到四个有机结合:一是尽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识用结合;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给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生活经验,多观察,多想象,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时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在识字过程中一定重视写字的指导,不仅要求儿童把字写对,还要做到姿势正确,把字写好,把识字和写字有机结合起;五是在识字过程中加强对已认识的字的复习、巩固工作,防止回生,把新授与复习结合起来。
第二,在口语交际中,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儿童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第三、在教学策略上,整体关顾,灵活处理。人教社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乃至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具有整体教学思路,做到前后贯通,整体优化。在每组教学中,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内容、布置儿童进行那些学习准备、运用什么方法施教,必须心中有数。避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临阵磨枪"的现象出现。
第四、在教学思想上,要转变方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儿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而新教材又十分重视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了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游戏中学习的意图,使儿童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在每个语文园地里设了"我的发现",不断引导儿童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用"我会认"的图标来标示。为了鼓励儿童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又设有"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学习的成果。因此,我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创设的这一教学有效资源,放手让儿童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交际。让儿童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得自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从小激发儿童学习的成就感。
(二)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新课标"指出:"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我在教学中积极贯彻了这一思想。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蕴藏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
(三)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新教材特别重视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注重儿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儿童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儿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实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儿童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儿童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实施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儿童语文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儿童可持续性发展
(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课后,学习伙伴建议大家收集黄山奇石的图片,“语文园地一”的展示台就可以补加展示这一内容。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教材,’随时利用身边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总之,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五)重视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大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部分学生能写出非常优秀的作文。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有时候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学生学习情况两极分化严重,有少数学生还没有掌握写作文的方法,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较差。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打算通过与学生谈话等方式,使学生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及趣味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语文课很有趣。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具,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要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以适应新形式下教学发展的需要。
5、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6、在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6:
一年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实践活动的时候,同学可以这么积极主动的发言,大胆的参与。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我们看到了小朋友们的另一面,也让我走进了小朋友的心里,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体会不到的乐趣。
本学期,我们都进行了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我们研究小组的成员都对对综合实践活动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结合活动谈自身的几点体会:
一、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每个同学的个性
活动的开始,我们鼓励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内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时,我让同学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自身在小组里承当的任务,给同学个性的发展发明了空间,这样做,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团队精神大大增强,为活动的开始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中,我关注了每个同学的表示,尽可能的给同学主动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按自身的意愿去调查,按自身的想法去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引导他们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协助他人、协商他人开展调查研究,使同学在活动中不再是坐享其成,尽可能使每个同学都获得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有的小组不但与组内同学合作、效果展示时还请来了外援;有的小组在活动中意见不统一,这时同学想到了“为了小组的团结,我只有听他的了”,看似无耐,却也是一种睿智的表示。至少,在大力弘扬个性的今天,小朋友们学会了权衡利弊、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与人愉快的合作,这也正是我的初衷所在。
二、关注同学的年龄特点、兴趣喜好
选题阶段,我们都注重发挥同学的自主性,然后引导同学谈对这个对选题的了解,由于同学发生了一种从多方面了解的愿望,于是活动主题就确立了,主题确立后,我引导同学提出自身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同学的意见,确立了研究的子课题,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说都是不着痕迹的,尊重小朋友意愿符合小朋友心理特点的。
各年级的小朋友对每个选题的了解都是片面的,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提出的问题也许没有深度的,也许是没有价值的,然而我却接受了他们的选择,因为我们始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参与者是小朋友们,他们有权力选择自身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他们研究的应该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只能起一个“支架”的作用,只能协助,引导同学研究、考虑、设计,只能协助同学在自我的探索中构建新的认知。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注重过程性指导
活动中,为了让小朋友们不在自身的研究中孤立无援,也防止老师过多的.参与和指导,我只是以一个协商者,一个顾问的身份出现,这使小朋友们心理上的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动的主动权,开展活动也更有热情了。如同学在调查其它同学爱吃的蔬菜水果时,他们采取了问卷的形式,我发现这种方法废时废力,就问他们是否还有其它更快捷的方法,一个小朋友提出来:拿一个小黑板到班级调查,说明情况后只需要举手,数数就可以了,我写上对他的方法的肯定,陪他们深入到班级采访,有我的陪伴,他们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即使面对六年级的大哥哥、姐姐仍是那么自如,结果出色的完成了调查任务。
二、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同学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
在让同学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的动身点是让同学走进生活、切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小朋友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时提出问题,通过自身的考虑、求助、与他人的讨论等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对小朋友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一次实践活动小朋友们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如:他们不但能从书本上、网上找到一些资料,还学会了从他人那打听消息,获得一些有用的资料。其中,为了了解蔬菜、水果的销量、保管,他们去市场进行了采访;为了了解同学们爱吃哪些水果,他们调查了800余人,并把数据制成了表格,用具体的数据说明问题,我们欣喜的看到,小朋友们正在他们自身的研究中变得善于考虑,懂得了从多角度了解问题,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说明问题。
三、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同学的感受和体验
教语文时,我总想一节课让同学学会什么,很少关注同学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活动要以同学为主,不一味的惦记着“给”同学什么,而关注能为同学“做”什么,注重同学的感受和体验。在交流时,我把此次活动的最终评价权交给了同学,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同学全程参与的主动地位。在评价时并不要求同学调查效果有多具体,而是以同学调查的热情高低、合作的是否默契、参与人数的多寡为评价依据。
四、拓展延伸,寻找新问题
在活动的最后,我引导同学谈:对于每一次活动,你还想做些什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鼓励同学说出更多自身感兴趣的子课题,可以说是给同学留下了“考虑题”,又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埋下了伏笔,也体现了此灯学习的连续性。
五、不足
本学期的活动已结束了,由于终究是尝试阶段,活动中我还有较多的“败笔”,比方:内容不够全面,调查不够深入,没有充沛的利用家长,特别是活动中教师对于同学的回答,处置不够细,没有带着目的去评、随意性太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时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不时尝试,全面提高自身的“指导”艺术;不时反思,在反思中生长、幼稚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7: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1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三、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四、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五、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8:
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景: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第几段,学生刚读了没几分钟,老师一拍手,读完没读完的都停下了,接着教师开始讲讲问问,回答问题的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别的学生课文还没有读熟练呢,不会也不敢举手回答,而我们呢,也不敢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因为他们读都读不对,找都找不到,叫起来多浪费课堂时间。一节课,就在老师与好学生的问问答答中过去,大部分学生成了配角,终于煎熬到下课。这个是我自己以前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单就朗读教学来说,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老师的讲讲问问上。因为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读不懂,要老师讲解才能懂。
2.朗读的目的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的面窄。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不到位。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
5.朗读评价单一。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的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普遍存在于我们课堂朗读指导中的这些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到底为什么要朗读?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要让学生读到什么程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哪些好处?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才有实效?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这不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阿拉文库,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涵,有时又不可言传。通过朗读却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满足。
关于朗读的好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12页有这样一段话:“一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的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朗读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朗读培养语感、朗读有助记忆、朗读促进领悟、朗读提高审美、朗读益于写作、朗读发展想象等。在这诸多好处中,我们不能一一展开论述,只就朗读培养语感这一好处稍加说明。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有了语感才会有流畅的表达,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有人说,有了语感就有了一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感与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息息相关。
培养语感靠什么?一句话,主要靠有声语言的实践,即靠朗读。于永正老师提高后进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就一个字--读。一是多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二是出声地读。即使看课外书,读报纸,也要求学生出声地朗读。当训练到学生拿到1篇陌生文章一下子就能较为顺畅地朗读下来的时候,于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已经大有长进。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语感增强了。
“朗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能让孩子明白,怎样说话才吸引人。”在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中,多次担任评委的王淑敏发现,孩子们的“语感”不同,表达效果就不同。“有一届比赛中一个项目是‘读笑话’,同样一段笑话,有的孩子读完大家哈哈大笑,有的孩子读了大家就一点都不觉得好笑。这就是读的‘语感’有区别。说到底,‘读’可以考查孩子有没有抓住内容的重点,有没有彻底理解内容,并发现它的特别之处。”
新课标对于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提高教师朗读素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们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们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也很重视朗读,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去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进入了朗读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师的范读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如何练出朗读的真功夫呢?我们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吧--“我拿到1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于老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用心去备好每1篇课文的朗读。
(二)明确朗读指导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精编朗读指导的方法
1.巧用范读指导朗读
①范读的重要性。
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讲完了,常常示范一下,有的边讲边示范,所以说,示范本身也是指导。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
优秀的教师范读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甚至会成为学生纯真美好学校生活的终生代言符号。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易于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研究表明:大量的信息需要凭借面部和肢体动作这类体态语言来传递。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
②范读要注意的问题:把握时机
教师可把握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3)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4)在指导学生品赏课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范读可以全文范读,可以重点段落范读,可以关键词语范读。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创设朗读情境,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获得“美”的体验,这是提高朗读指导实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越来越多,比如: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创设情境,以图片、影像创设情境,以音乐烘托情境,以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以课本剧创设情境等。
3.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①赏识评价力争针对性。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执教《掌声》一课时,让学生齐读课题,学生读得拖拉,此时,老师及时指出读时要干净利落,不要拖音。学生马上就知道该怎样处理。当学生初步把课文读通后,老师表扬了三位同学,请他们站起来,老师说这个同学读得快,说明他阅读速度很快;这个同学坐得正,坐得直,说明他读书认真,态度好;这个小朋友读得很准确。为这三个同学鼓掌。这样的读后评价,非常明确地指出好在什么地方,针对性强,一方面鼓励这几个孩子以后会做的更好,另一方面告诉了其他同学该怎样读课文。
②诱导评价力争形象化。
好的评价应当是善于巧妙、机智的,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③引导评价力争丰富性。
要想做到丰富,就得要与作品、作者、读者等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对话。因为只有走进作者的心灵,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合二为一产生共鸣才能让自己的朗读情真意切。朗读的评价用语要与作者对话就是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依据对朗读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抓准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与作者对话,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特别是伟大的作家的心灵产生碰撞,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④启发评价力争多角度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请同学进行读后评价,而往往听到的是“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等抽象的简单的评价,这除了平时课堂训练外,还有教师的及时诱导至关重要。
⑤主体评价力争多元化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位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1篇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进行表扬指出缺点,提出希望都可。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4.“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
“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以读为本,形式新颖。杜绝了迂回曲折,费时低效的讲解。师生间配合默契,产生教学共振。
这种读法,表面上变化很多。但只是教师“千变万化”,学生却“不离其宗”。学生读要注意三点:一是只读原文;二是老师读,学生就停;老师一停,学生就接着读。三是老师不读的词语学生要重读。
5.精编练点一课一得
①关注标点,巧用课件
②反复引读,加深理解
引读,作为有效朗读的教学形式之一,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引读能够渲染烘托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讯速走入文本。
朗读的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9:
我经过反复地仔细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这本教材,获益良多,收获颇丰。通过这次阅读,我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有位教师在执教1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式,无论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改良的“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是现代的“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总体而言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仍然很明显。事实上,语文教学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体验,强调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真正相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发现”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自悟来领悟其精髓。因为理解文学作品就能理解道理,而通过理解道理,也能更好地学习文学。当然,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探究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和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展开。自我发现和探究中需要培养思维能力,进行语言训练,并且激发创新的思维。我会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未知的过程来获取直接的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创造力的潜能。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性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和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倡导个性化的理解,并强调学生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靠大脑思考,还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口说话,用手操作,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用心灵去感受。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英雄人物故事、美丽风景、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童话寓言等。这些内容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欣赏优美的语言,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完整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感知、思维、积累、情感、合作、创新、挑战和成功的体验中,推动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塑造情感,激发智慧,积累良好的经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意义在于自我领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增强他们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培养勇于探索和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积极品质,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总之,在全新的课程、创新的学习方式、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下,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开拓一片崭新的语文学习领域。在这片领域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相互促进,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今天带孩子们一起学《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三首描写从前小孩儿生活的古诗,带领固定在两点一线的现代孩子读,有些意思。
开篇即问:这三首古诗中各有几个孩子,他们都在干什么,找依据,划下来。小毛眼睛圆圆的,是咱们的体育健将。她站起来答:吹笛子,睡觉。呼啦一下,四五个孩子举起手来表示反对。
小博士小李字斟句酌:应该是在躺在草堆上看月亮吧。“卧”不一定就是睡觉!有道理,表扬!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霸小邓站起来,应该是躺在草堆上欣赏月色更有诗意吧!一番讨论,不仅理解了意思,而且颇得了些此诗的意境。好。
《清平乐.村居》的争论在于锄豆的含义。小学究刘宁徽一口气说下来:大儿子是在锄豆苗,二儿子织鸡笼,小儿子溪头趴着剥莲蓬。看孩子们都一脸平静,显然都接受了这个答案。老师故作奇怪——古代人真傻,连豆苗都要锄掉?聪明的孩子立刻明白了,新转来的.小沈憨憨的,可是脑子灵:“老师,应该是锄掉豆苗地里的杂草吧?”真棒!
第二步,如果你写牧童,你会怎么写?孩子们循着写人的文章思路答去:写美景,写放牧趣事,写牧童和牛的深情,写牧童的外貌和性格特点。可是咱们要认识的这一位诗人吕岩不是一般人,他是“八仙”之一哦,写的诗,自带仙气。反复读读,看看吕仙人写诗的出人意料处。
举手的孩子不多,但每一个发言都是难能可贵的真思考。有孩子说:“弄”字用得很神奇,笛声怎么会逗弄晚风呢?明明只是晚风吹来笛声而已啊。老师追问:这样写好在哪里?小汪同学立刻反应过来:写出了牧童悠闲自在,也反映了诗人的悠闲自在啊!干得漂亮,小汪!
小李也有发现:我们写牧童都会写些放牧的趣事儿,可是吕岩写的却是牧童放牧归来躺草堆上的事儿,选材很独特。老师顺水推舟:为什么选这个写呢?小汪再接再厉,因为这个吕岩很向往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啊。的确如此,吕岩先生的心情也一定是“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吧!
看着孩子们偃旗息鼓,老师来点拨一下:我看笛弄晚风三四声很有意思啊,没出现牧童先出现声音,这种写作方法叫——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写作时,用这样的方法,更能吸引读者哦!上过习作班的孩子深以为然。
就这样,孩子们在自己和牧童,自己和吕岩先生之间来回穿梭,把这首《牧童》学透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