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我与地坛》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精彩4篇】
《我与地坛》个人感悟【第一篇】
不久前的一次读书会中,众人谈到“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时,我们是否有能力选择如何面对?”不知怎的,听到这个话题的一瞬间,我忽然想起了作家史铁生。
在我少年读书时的模糊印象里,史铁生是一位苦难的作家,在最应该蓬勃盛放的年纪,却好似被施了黑魔法一般的成了一头困兽。巨大的哀伤似乎就是他一生的底色。可我却从未认真思考过,为何作家莫言能出“中国作协只养一人,那也该是史铁生”之语。于是,笑了笑那个无知的年少的自己,想是时候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轮椅上的沉思者”了……
此书1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我先是惊讶于他文字的光明和潇洒,极少流露哀怨。我想,只有真正的比一般人更加热爱生命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双腿残疾后的最初几年,他用“失魂落魄”形容自己,“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去默坐、去呆想”……年少的我认为这不过是他虚度时光的流水日记,但今天的我却能从他对微观世界细腻的观察中,感受到他对这人世间的爱。他能像蜘蛛侠一样,能看到蜂儿如一朵小雾悬停在空中;能看到蚂蚁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看到一只蝉蜕,想到如空屋般寂寞;他形容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真正颓废的人,对看到的万物也都是不走心的,断不会把四季美景都刻在心里。史铁生喜欢在书写时运用排比,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修辞手法,一方面大量的递进式的句子会让人产生阅读的酣畅感,另一方面会使读者在不知不觉间被攻破内心,得到思想上的认同。
都说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史铁生的真诚,体现在他记述自己生病后对母亲表现出的极端任性,是他反思自己面对厄运时的自私。可是当他写到,意识到匆匆离世的母亲再也不能去园中找他,当初逃避母亲时的“倔强”,如今只留给他痛悔。当他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时,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心中更是加倍的心痛。每当读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和自己的母亲:想起自己儿时生病发烧时母亲衣不解带照顾自己的情景;想到我的母亲也喜欢侍弄花草,那一窗台的绿色也在照顾外婆最后的时光里,枯萎了大半;对照自己是否也有过常常会给最亲近的人“出难题”;是否也在“亲不待”时,才猛然听见亲人当初常在耳边嘱咐的那些话……每每读之,都会破防。
被苦难降临的人,不免会对命运的不公发出怒吼。对史铁生来说,那些还来不及实现的浪漫雄浑的梦想,被一张小小的轮椅就轻松封印了。“犹如被丢进了一眼四周无人的深井”。因此,作者也多次在书中与读者探讨生命的意义。用作者的话说,写作是为了向命运讨要一个说法。于是,他先是抛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的问题,然后思考:“如果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没有了恶劣与卑下,善良与高尚将如何定义?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读到这一连串的提问,我转而想到《道德经》,也许运用老子的逻辑就可以完美解答: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想必作者也在这一刻与老子的思想达成了共识,最后他得出结论:如果不能理解生命所赐予的挑战,便不能理解生命的尊贵。
读《我与地坛》一书,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仿佛地坛中苍翠的古柏,疾病的痛苦使他明白,人无时无刻不是幸运的,任何苦难面前,都可以加一个“更”字。他将这种体验和价值观直观的传递给读者,从而鼓励大众,生命就像一场永恒的困境,苦难是生命的常态,每个生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缺陷,但每个生命都应当乐观——“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个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这是一个从拷问命运,哀怒残疾,到承领不幸,拥抱苦难的过程。就像被压在五指山下的齐天大圣,躯体虽被困住,但精神疆域却早已拓向整个宇宙,且能与牧童有说有笑地分享桃子。
有学者说,史铁生是将当代文学引向一条向内开拓的道路,他致力于一笔一划书写出人心深处沟壑纵横,气象万千的生命景观。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我也十分赞同这句评语。这也是我被这本书打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史铁生的着眼点由“残疾的人”转为“人的残疾”,超越了一己悲欢。虽然读者与作者所处不同时代、人生轨迹也不相似,但作者笔下的文字,却实实在在的能够引发内心的强烈共鸣,给人无数温暖。
苦难纠缠了史铁生的大半生,但这并未使他变得愈发软弱,更没有生出罪恶的怨念。史铁生所留下的照片几乎都在笑,笑得像个刚得了新玩具的孩子,眼睛笑眯成了一条线。他的笑能感染到看他笑的人,也不自觉地扬起嘴角。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我与地坛》个人感悟【第二篇】
不敢赴死的人最怯懦,有时却最伟大。
——题记
读完全文,我对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活着”二字。也许因为人总是不肯轻易放弃希望的,也许因为生活总算是给他留下了火红的颜色,他一次次地想到死,却又一次次地将念头转向“为何而活”。
见识过世界最琐碎黯淡的样子后,我们大概都深深地明白一次次地遭遇世界的背叛后,死去太过简单,活着往往才是最难的。史铁生活着,也许是因为他有着世上最伟大最苦难的母亲,毫无保留地深深地爱着他。也许是因为,有着冥冥中和他有缘的地坛无声地守护着他,陪伴着他度过无数个低落的下午,无数个绝望的清晨。也许是因为在地坛中他遇到了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不幸的人们,于是渐渐地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坎坷才是人生乐章的主旋律,于是最初的歇斯底里最终还是冷却了下来,一点点融进平淡的人生。
我注意到很有趣的一个细节:第六节中困扰史铁生的三个问题,一是要不要去死,二是为什么活,三是为什么要写作。由此可以看出,他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开端。也就是说,每一次产生赴死的念头,最终都被否决。他说,死亡是一个节日,这令我震惊而又佩服。死亡怎么会是一个节日?可看到他接下来的比喻,我又觉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人生来含辛茹苦,到终了之时,才能终于解脱,这样看来死亡不就是个节日吗?于是这样想完后,他便安心了,他便不再急于求死。他会写到石门中的落日是多么的灿烂而又孤单,会写到春日是多么美丽又绝望,会写到终于归于寂静的冬日的午后。世界在他眼里铺开来,虽仍然难掩寂寞,更多的却让人感到留恋与温暖。仿佛这世界上,终究还是有什么等着自己去领略似的,如此温柔。
他写下这样温柔的字句,他的母亲大概要负很大的责任。事实上他说过在他最狂妄的年纪残废了双腿,他那时候没能注意到母亲的心碎,但如果不是母亲,大概他会永远困在某个冬日的角落里,不能再在人生的河流里前行。看了他的文字,我想他现在大约也猜得到,最初的时候,母亲会在他离去之后再也忍不住崩溃的心情,掩面而泣。“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这字字句句虽不明说,都是对母亲的感恩与忏悔。我们也曾在遭受打击的时候肆意在母亲怀里流下眼泪,却责怪她到头来不能分担自己丝毫的痛苦。
我今天看了他的文字却豁然开朗:子女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要加倍的。我们也曾看过母亲那“寻找海船”般的眼眸,那时何等的牵挂与盼望。我们也曾在意识到母亲目光后,却不知是因为羞涩还是厌烦而视而不见。可我今天知道,那大概是因为背后有了她的目光,便不会再害怕什么;也许因为笃定她的目光只会给我一个人(哪怕是我的背影),因此心安地离开,不给予她一些回应。看到史铁生笔下母亲的茫然焦急,我似乎也成了他,对那无数个被避开的目光心生怀恋。我们最终会长大,然后对那些无端的羞涩产生后悔,但愿我们反应过来,回头看母亲的时候,她还在原地等着我们。
至于另一个活下去的原因,我想他这个人大概还是乐观坚强的吧。他描绘的那些人物,一个个在他笔下都是那样可爱。他一开始并未认出那个智力缺陷的小女孩,却还是愿意为她解围。虽然因为自己的苦难,他悲观而又惆怅,可是对待他人的善意还是不减,发现美的眼睛仍然澄澈。这个世界是矛盾的,冷漠的,无解的,可他心头的血始终是温热的,是善良的。他心底里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又怎么舍得对他过于残酷。
《我与地坛》个人感悟【第三篇】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他在二十岁时患了腿疾,不能走路,更不能奔跑、跳跃,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轮椅上。在身体和心情都坠入谷底的时候,他遇到了地坛。
作者搬过几次家,搬来搬去都是绕着以地坛为中心的一根轴上转动,而且越来越近了。地坛好像在等待史铁生的轮椅进入园中的那一刻,尽管它已经在那里屹立了四百多年。
它站在那里,剥蚀了后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塌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荡。它的眼睛注视着园口的方向,等待着那只苍白的手将轮子挪入园中。在一个下午,史铁生摇着轮椅进入了地坛,它舒了一口气,看护史铁生好像是它的任务一样。
在地坛里,史铁生专心致志的想着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为什么要出生,为什么要活下去,春夏秋冬,史铁生总会去地坛,每平方米的草地上都有他的车轮印,也都有他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的母亲理解他,知道每天坐在轮椅上的他有多痛苦,所以从不阻止他去地坛,只是抱着无数的担忧站在门口看着他离开,看到很久很久还没有回过神。每天做着最坏的准备,自我安慰说,如果他真的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当史铁生的第1篇小说发表的时候,他的母亲却去世了,她没有看到史铁生的成就,只看到了他的痛苦,当史铁生终于将那条作家的路撞开后,她却去世了。史铁生的母亲因为儿子痛苦了大半生,以至史铁生之后常常想,为什么母亲不能多活两年,只是两年就好,那样就能看到他的成功了。所以史铁生后悔了,后悔自己对她大吼大叫,对她小心翼翼的询问冷漠的转过轮椅,留给她一个倔强的后背,以及在她眯着眼睛在地坛里找他时,他却故意不搭腔。这所有的一切使上帝看到了母亲,怜悯的女人,从而将她召了回去。死亡之后就不再难过,这么想着史铁生也就得到了一点安慰。
在地坛里史铁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女人,比如一对夫妻,女人攀在了男人的一条手臂上,在旁人羡慕的眼神中慢慢衰老。之前有个爱唱歌的小伙子,来到园中练歌,声音嘹亮的响上半天。直到有一天两人搭上话之后再也没有来。一个饮者,练习长跑的朋友,公园里的人换了一批新人,十五年前的旧人就只剩下了我与那对恩爱的老夫妻。史铁生不能忘记还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在他第一次进入地坛时就看到了她。她正在捡那些精致的长的像一盏小灯笼似的果实,咿咿呀呀的自言自语,与她的哥哥快乐地玩耍。过了很多年后,史铁生才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女孩是一个弱智,只能依赖哥哥的保护。史铁生这才明白上帝安排的一切都是对的。有漂亮的人就有丑陋的人,有愚蠢的人就有聪明的人,有健康的人就有患病的人,所以那些不好的东西是必须有的,是谁拥有就看运气了。
于是史铁生开始了写字作,既然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只能找点有意思的事。他在地坛的某一个角落偷偷地写,在别人来的时候赶紧合上本子,直到文章发表的那一天,出了一点名之后又开始害怕,于是又想到了死,史铁生担心如果有一天自己写不出东西了,岂不是很没面子。当他经过朋友开导后忽然明白了,只是因为自己活着,才不得不写作。于是他就不恐慌了,又开始了写作。
史铁生与地坛是联系在一起的,像是一个总是不说话却一直陪着他的一个朋友一样,就像史铁生说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地坛与史铁生是一体的,因为有了地坛,史铁生才会出生,因为有了史铁生,地坛才会存在。
《我与地坛》个人感悟【第四篇】
听风说,海的那边还是海。听鸟儿说,海的那边是蓝天。站在海边,张开双臂。我想,是时候该出发了,去探险、去看不一样的风景。
01、疑虑
初读“史铁生”,是源自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秋天的怀念”,年少稚嫩的我,对此心中自然是无太多波澜的,印象中只是老师在哀叹中诉说“史铁生”的暴怒无常。我想,那大抵是一个不幸者对生命的愤懑吧。
我时常疑虑,一个正值青春的21岁青年忽地双腿瘫痪的人,我们该如何祈祷他像正常人一般平静而理智呢?这似乎有些强人所难了。
02、顿悟
斑驳的阳光透过窗台,窗外的叶子金黄金黄的,是啊,入秋了,自然不再翠绿了,阳光下闪烁的叶子一摇一摆,灰尘在微弱的光束里起舞。不知怎的,鬼使神差般,脑海里是印象中《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我起身在一堆久久未分享的“[1000字]《我与地坛》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精彩4篇】”,“《我与地坛》,让我来读读看。”初读时,他的文字有一种沧桑感,令人感到些许压抑,读到深处时,本想像往常一样做个简单摘抄,却发现越往后更多的是释怀。无形之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包围着我,它包容而宁静,到最后,我突然明白,那是来自荒芜满园的生命思考,明白了生命的本质是一种淡然。
03、释然
“地坛”,坐落于北京,是一座荒弃的古园,鲜少有人记起。可就是在这么一片野草荒藤中,一位正值青年的21岁少年摇着轮椅进入园中。他说,“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这似乎是自嘲,你大可尽力想象那无奈的语气,用他自己的话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
史铁生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21岁,双腿瘫痪,无法行走;26岁,母亲去世,留下患病的史铁生和未成年的妹妹;30岁,患上肾病;47岁,确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利用碎片时间,写下了《病隙碎笔》,59岁,突发脑溢血,永远离开人世,遗言将自己的器官捐赠社会。一生被病痛折磨,幸运的是,在困顿迷惘之际,他拿起纸笔,以睿智的言辞照亮黑暗的人生。
命运一次次地将他推向苦海,他却不断奋起反抗,于苦难中挣扎沉浮。在那无数的疤痕中,他却看到了干净的蓝天、像棋盘一般的青砖地、冬日扬起的细雪;听到了微弱却依旧动人的铃声、空旷的啄木鸟声;闻到了浓烈的葵花香气、灼烈而清纯的草木香、芬芳的泥土气息……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上帝残忍地剥夺了他的双腿,为他把“这扇门”关得密不透风,但后来,打开“那扇窗”的不是上帝,而是史铁生自己,他在逆境中拥抱缺憾,破浪前行,在岁月流逝中完成了对生命的释然。
04、力量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在那荒芜、破落的园子里,我们记得,曾有一位作家,他几经辗转,失魂落魄地摇着轮椅进了园子,年少的他,曾愤懑命运待他如此不公,他明明很喜欢踢足球啊!只是,如今,失去了双腿,“跑、跳、踢、走”这样的平常字眼对他来说是如此的弥足珍贵,又是如此的刺痛人心。悲观、绝望的他也因此自暴自弃,他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最终都化作无声的叹息。终于,日子一天天逝去,春来夏往,秋过冬至,当我以为字里行间将会是满腹委屈,控诉命运不公时,却发现,涌现的更多的内容是对生命的思考。哪怕生活已经让他难以寻得希望,他却仍在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他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许是在落寞的园子里冥思;也许是在认真地看一棵合欢树;也许是坐在轮椅上认真地用笔记录生活点滴……一个超越生死,拥有崇高美学的灵魂自救者。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生命是有差别的,且差别永远存在,既然已了解这世界上本就有差别,不如正视苦难,努力过完一生,汲取生命的力量。
05、爱与希望
苦难并不值得歌颂,值得歌颂的是人在面对苦难时展现出的坚韧精神。在一次采访中,作为史铁生的挚友余华曾说:“他真的是赞美这个世界,一般像这样,遭受过这样的人,对世界有一种畸形的,铁生是一个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那种恶意的一个人,而且怨言都没有,完全是没有,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爱和希望”成了延续生命的代名词。
而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拥有着健康的体魄,更不应在抱怨中无疾而终。正如史铁生带给我们的,“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让其生命熠熠生辉,用他自己的话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是啊,生活不就是泥沙俱下,荆棘和鲜花并存吗?但只要我们带着爱和希望慢慢来,只要在变好的路上,慢一些又何妨呢?想到这儿,我轻轻推开窗,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眼前霎时明亮了许多。
生命本就应该充满着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