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心得体会【精编5篇】

荣誉 分享 时间:

教育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的引导促进了思维发展,收获颇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教育实践心得体会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教育实践心得体会【第一篇】

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做的就是人的工作。我认为教师的发展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把自己的成长与科学育人联系在一起,才可能更多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

一、以每个学生为本,树立科学育人观。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读书特别出色,学习成绩特棒,有的运动方面有天赋,体育特别好,有的动手能力很强,是学习好、体育好的学生所不及的,有的……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就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用自己的博爱去发现班中每个孩子的长处,甚至是一丁点儿的闪光点,教师真诚地用期待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去激励每个孩子,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在班中是出类拔萃的,自信满满地去完成学习生活中的每项任务。

二、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引领每个学生更全面地成长。

作为班主任,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后更迫切地感受到创设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可以大大促进班内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全面地成长。

1、抓好学习习惯培养,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低年级则更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

一般学习习惯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专心听讲的 习惯、阅读课本的习惯、勤思好问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等等。

常能听见老师们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好动,总是坐不住。”其实错了,学生听课效率低,主要责任在于老师没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心理学角度讲,低年级学生不随意注意占着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一特殊的载体,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好习惯。首先,从教师自身角度看,采用的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力求多样化。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听一听,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甚至还可以画一画、玩一玩等等,这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有效。我们可以在班内组建几组合作学习小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引导大家经常在课堂上分工合作完成难易不等的学习问题,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人际交往、性格弥补都是非常有利的,对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教学语言力求口语化、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教师讲话要注意声音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地讲课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当你发现学生的思想游离教室时,可有意把原本较高的声音突然间变轻,学生立刻会侧耳倾听,留心听课。这种不露痕迹的提醒比教师当堂点名批评效果好得多。其三,讲课的内容要丰富,量适当。我们都知道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会很自觉地去学,而令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往往是那些和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新知识。所以,我们讲课的内容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深入地展开,才能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接受新知识。另外,告诉学生:老师讲话不重复,大家注意力集中,留心听好。这对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小细节。

不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班主任反复抓,抓反复的,这将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阶段,我们又可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多以比赛、竞争、树立榜样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班风就自然能形成。

2、在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这是教学的普遍真理。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有了兴趣之后,对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般而言,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但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还不够完善,要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和细心呵护。

创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积极性的环境基础。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倡“童言无忌”,提倡“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惟此,我们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班集体才能真正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我总是与学生商量着怎么学,怎么教。记得三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有一单元的作文要求是“从身边寻找反应社会新风尚、家乡新变化的新鲜事,写一段话。”有学生当堂就提出没有题材,写不出来。我想,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去发现社会新风尚确实难为他们,找不到素材,何来写作的兴趣呀,还不如让他们写写身边发生的趣事,不是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吗。于是,我表扬了提出意见的那个男孩,并对作文要求作了修改,同学们个个面露喜色,高兴地动笔写作。久而久之,学生了解老师尊重他们,凭道理处事,他们就不再害怕,养成敢说敢做的好习惯。

关爱每一个学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孩子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二年级时,我班从外校转来一位秀气的女生,性格内向,上课整天低着头,对学习懒懒散散,打不起精神。我找到她问:“你不喜欢读书吗?”小姑娘轻轻地说:“我成绩不好。”我心头一酸,这么小的孩子蒙上了自卑的阴影,今后她怎么去面对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呀?我告诉小姑娘:“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作业马马虎虎,三课余又不复习,就能考六七十分,你其实很聪明!若能在学习上多花点时间,不是能考高分了吗?”小姑娘咧嘴笑了,从此,她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成绩提高了不少,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我班学生有个特殊作业――“友情日记”,学生们4人一组自由组合,排好先后顺序,4人每天轮流写1篇日记,并交给后一位批改,写上评语。一轮结束,周五由组长把友情日记本交给老师批改。我批改一组4个学生的日记,不仅改日记内容,还看每个学生批改前位同学时留下的评语,从横向、纵向进行比较,最后给整组日记写上心语,有回答学生在日记中提出的某些问题,有和学生探讨少儿节目等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还有赞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暗示日记不足之处等等。我还常常在日记中给学生们意外的惊喜,如:在用心写作的同学的日记里夹一张精美的书签,读到想象非常的文章就画对翅膀,充满爱心的文章画上爱心,生动有趣的文章画个笑脸……努力用新奇的方式去激励学生对日记作业的喜爱。同学们真的喜欢写友情日记了,他们在友情中互相比赛,取长补短,他们在友情中大胆吐露心声、表达看法,爱憎分明,连家长对友情日记也是大加赞赏,不仅练了语文的基本功,还让孩子在日记中懂得了许多做人的真谛。渐渐地,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每位学生都能把班集体的荣誉与自己的行为紧密结合,责任感油然而生,良好的班风也就自然形成了。

3、把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作为班集体建设的延伸手段

课前2分钟的美文或古诗欣赏成了我班学生的一道开胃餐点,文章可以是自己撰稿,也可以从课外读物中摘选,同学们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有的集体合作诵读1篇美文,有的选派一名同学代表小组来诵读文章。一周下来,由全班同学选出1篇美文或古诗作为班上的一周佳作,进行背诵积累。别小看台上短短的2分钟,台下却凝聚了合作学习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智慧和汗水。组员们从选稿到定下诵读方式,再到选派上台的代表,最后到旁白解释说明语,充当了业余的编剧、导演、演员等角色,同学们在集体合作中寻找自己的最佳角色,在组内快乐地释放自己的热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巧妙地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使班内充满了浓浓的友爱之情。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在家时常感到孤单寂寞,不如在校过得开心快乐。我在班中组建了9组假日小队,按照学生的家庭住址,就近安排5人一组,每组设一名小队长。小队长想组织队员一起搞活动,先集体制订一个简单的活动计划表,定下课外辅导员(组内某位同学的家长)、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等。双休日,队员们在课外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假日小队活动。如秋高气爽的双休日,假日小队去公园集体寻找秋天。漫长的暑假,课外辅导员带领队员们去军营参观,去海边嬉戏、看日出。春天,假日小队去郊外踏青,看看农田、了解果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积累了与人相处、交往的许多小经验。一个集体的团队精神在集体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小小的假日小队如同一个浓缩的微型集体,同学们在小集体中展现个性、感悟集体的力量大无比,从而也促进了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暑假里,我班学生自编手抄报,同学们把假期里写的日记,挑选一些编入手抄报里,配上报头、插图,开学后一张张漂亮的小报贴满了黑板报。同学们还尝试着做了一份调查报告――家乡宁波,有的在报告里贴上了反应家乡变化大的图片,有的调查了许多家乡的特产,写成了1篇篇小文章,有的还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了家乡某些小桥、小路名字的由来。同学们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得到了综合能力的提高,班级里涌现了许多能干的学生,为我这个班主任添了三头六臂,班级管理自然轻松有序。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如何带好班级,学问很大。我想,深入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领会了它的科学内涵之后,更让我坚定了信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用心管理,科学育人。

教育实践心得体会【第二篇】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孩子是一项综合时实践活动,没有理论指导、经验传习,具体运用是做不好的。最近翻阅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本书,本书旨在了解有关社会与社会教育的一般理论,建立科学的社会教育理念,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培养以渗透的、整合的观念开展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及理论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这一章节中说到:在幼儿园中,除了师幼之间的交往,发生最多的是同伴之间的交往。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可以学会责任,学会合作和分配等。同伴由于身心特点的相似,具有交往的平等性和体验的共鸣性,其相互模仿和支持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有助于学前儿童摆脱自我中心性。如,一天午餐后的活动是玩积木,由于阳阳午饭吃得慢而来晚了,他想用的积木不够了,跟谁商量都没有得到,他急得哭了起来。听完他的哭诉后,我请他跟正在搭积木的浩浩商量。受到暗示的浩浩马上痛快地拿出几块积木交给阳阳。为了让阳阳把受到帮助的快乐表达出来,也为了让帮助人的浩浩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我说:“阳阳,浩浩把积木给你了,你一定很高兴吧!”阳阳笑眯眯地说:“谢谢你,浩浩。”我又问:“阳阳,下回浩浩玩具不够时,你会让给他吗?”阳阳会意的说:“会的。”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知道了“谦让”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将来别人也会用“谦让”来回报自己。从这一事例中看出,学前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克服自私的弱点,掌握合作、交往、分享等方面的基本社会技能。

2、有助于学前儿童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3、有助于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如,胡志高是我班新来的小朋友,由于没上过学,他不懂什么叫谦让,经常与别人发生争执。

一天,他和他与乐乐为争玩具吵了起来,其他小朋友出来大抱不平,他们一致指责胡志高的不对,胡志高恼羞成怒动手打人。这时我看到了,就让他们先放下玩具,说说到底是谁先拿的玩具。乐乐说:“玩具是他先拿的,可他玩了半天,总也不给我玩。”胡志高说:“我想玩好了再给他玩。”接着我又他们问:“你们俩都想玩,可谁也不让谁,还打起来,这样好吗?”他俩摇摇头。“那怎么办?”乐乐说:“我玩一会儿,他玩一会儿。”我说:“这样就对了。”并对围观的小朋友说:“以后如果发生这样的事,可以像他们那样解决。”实践证明,在游戏中,由于对同一玩具的争执而引起幼儿之间的冲突,为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促使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别人的感受,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促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更多的交往技能,促使其社会认知的发展。

在社会教育的途径这一章节中说到:正规的社会领域教育活动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在日常生活中蕴涵着许多社会教育的因素,既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活动,又可以随机开展社会行为的养成教育活动。例如在幼儿早晨来园活动和下午离园活动中就可以渗透人际交往、文明礼貌、自我服务等养成教育。盥洗时,可以进行个人卫生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进餐时,可以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用餐礼仪等教育。

午睡时,进行不干扰、不影响他人的礼仪教育。值日生和班级集体来动活动,既可以渗透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又可以对儿童进行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教育。总之,养成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学前儿童时期,日常生活中的养成教育效果最佳。还有,在幼儿园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社会性教育,由此可见,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不是封闭的,总是要借助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手段、和方式。还有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中补充和延伸社会活动。比如,扮演医生角色,学习医生对人的关爱,耐心、和蔼以及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扮演售货员,学习他们热情周到的规范服务、文明礼貌的态度等社会角色。还如,在户外体育游戏中,教师有意识的给幼儿提供2——3人合作运动器械或体育游戏,如接力球、两人三足等,从而培养他们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在节日文化教育中对幼儿进行多元化教育。如在重阳节到来的时候,开展“爷爷奶奶我爱你”的教育活动。在国庆节时对幼儿进行能够爱国主义教育。

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植树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都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好时机。在家——园——社区合作共育中提高儿童社会性教育的成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及时与家长交流让家长了解了自己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如何培养好孩子,不仅需要幼儿园和老师们树立坚定的信心努力下,更需要家长们的密切配合,只有我们带动家长,使两者同步进步,才能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孩子们发展的更好!还有社区里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幼儿走向社区,拓展幼儿社会交往的空间,增强幼儿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认识,促使幼儿融入社会。

以上就是学习此书后的一点体会,通过学习我还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幼儿教师,要有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知识的意识。教师的学识对教育技能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保教质量。如今的幼儿教师迫切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进取,树立正确的终生学习观。开展多渠道的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努力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并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实践,善于总结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教育实践心得体会【第三篇】

时间悄悄的溜走了,我的志愿者的活动也要说再见,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还记得当时进入爱心家教时心里很感动与兴奋的,因为我十五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终于可以当一次老师了。

我记得在我第一次看见承志的时候,他黑黑的,瘦瘦的,嘴上还挂着笑容,而我的心里也是激动的。我迫切的想要知道他学习上的的一切,于是我和他聊了起来,我知道他很贪玩,和其他男生一样喜欢打游戏,他说他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考大学因为大学课程很难,他希望天天打游戏,好单纯的的想法。后来,我去他家和他的父母聊天并了解他的情况,叔叔和阿姨为了承志的学习就近在一家小工厂上班,他们很热情,为了迎接我还特地下了馆子,我一再的拒绝终是抵不住他们的热情。

他家只有几十个平米,唯一的大功率电器就是电视机,但是对于承志的学习从不马虎,每晚拖着疲惫的身子仍然要给承志练听写和检查作业,哎,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这一份心,我决定真的要好好努力帮助他让他可以更好的学习。以后的的每周末九点半都准时到他家帮他补习功课,我发现他特别粗心,有时把除法看成减法,有时简单计算出现错误,很粗心;语文作文不会写,要么不会审题,要么字迹潦草;英语不会读;上课不爱回答问题,而且很好动,就是吃饭也在玩玩具。于是,我针对这些问题也做了一些准备。我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三年级的一些资料,也下载了一部分题,关于一些计算和应用题还有优秀作文,便于让他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更好的学习。

转眼一个月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心里有的是感激和不舍,感激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时间的经历,不舍是我和承志犹如姐姐和弟弟的感情。我希望在以后的时间里他能改掉那些坏毛病,也希望学校能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在实践中学到东西。

结语:以上便是大学生爱心教育社会实践的两篇心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爱他人,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爱护、成长,希望通过这两篇文章的阅读能使您有所收获,欢迎继续关注我们!

教育实践心得体会【第四篇】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45次,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本理念、为民情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走好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群众变得尤为重要。

新时期的群众路线是要各级领导干部真心真意的和老百姓交朋友。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把群众当成我们的亲人,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不是简单的送温暖,是要各级领导时刻关注大众民生。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真正的为老百姓做实事,真切的为百姓排忧解难。新时期,新要求,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从更加科学角度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群众都是我们最有力的后盾,这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

新时期,新任务,党给我们提出了跟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从更加合理的角度做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不管任何时代群众都是我们最坚实的支撑,这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将权力受用于群众之中。权为民所赋,亦当为民所用,权力就是责任、服务和奉献。组工干部受权于人民群众,自当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多干实事、多办好事。要努力将行政部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能力优势。把好选人用人关,发现、选拔真正为群众服务的好干部,当好群众的“守门员”。将干部的权力化作服务群众的工具,引导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队伍积极为群众服务,当好群众的“勤务员”。

教育实践心得体会【第五篇】

大学生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冲突调适不当。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就职择业、交友恋爱的人生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由于一些大学生无法对产生的心理冲突进行调适或调适的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

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

为此,在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

(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

(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

(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39 3528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