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5篇大全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5篇大全”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篇1
来源: 周屹的日志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主人公历经20年的艰苦努力,实现灵魂与肉体自我救赎的过程。影片所表现的深刻、玄奥的宗教、社会、人生哲理是该片受到赞扬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触及到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它反思的是一个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希望与绝望、灵魂救赎的深刻的主题。
[关键词]制度化 人性 依赖性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一个男人为了自由,花掉足足二十年时间从监狱里逃脱的故事出自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之手,关于对电影的解读,存在着若干版本:有人从影片中读出了美国司法系统的黑暗—主人公安迪因为一桩冤案进入肖申克监狱,始终无法洗刷罪名,只好依靠一己之力脱困樊笼;有人从影片中读到了充满宗教色彩的隐喻——安迪说服狱警为犯人提供啤酒象征耶稣化水为酒的神迹;藏在圣经中的岩锤暗示《出埃及记》的重演;典狱长办公室里的箴言“上帝的审判总比你想得来的要早“表达神的裁决必是公正的;也有人从影片中读到了对体制的反抗:面对难以逾越的高墙,是适应它进而依赖它,还是反抗它进而摧毁它,这是监狱中甚至现实中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老布克斯选择了前者,于是在被释放后无所适从,以自杀了结残生;安迪选择了后者,最终重获自由;而瑞德在安迪的救赎下,完成了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也成功获得了新生。
温和的西风”;以及能够逃出监狱的与下水管道连接的隧道。
什么是体制化?很明显,它就是一种人的心理依赖,或者说,体制化是指人在一定的体制下会形成一种心理依赖。也有人说是习惯。但很显然,体制化造成的不是习惯,或者精确地说不是习惯,而是心理依赖。这种心理依赖是指在心理上有一种离不开的感觉,或者说情感不是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可以不包括情感或不包含感情,而体制化造成的并非简单的行为上的习惯,茫然或者麻木,而是建立起了一种心理依赖。实际上,当我们把体制化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放在一起看的时候,这一点即心理依赖,尤为明显,并且更加清晰。当然,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一定的“习惯了”的基础上。
这正是这种体制所需要。因为在专制的高墙内,“判你终身监禁,这就是它们的目的。”但问题是,实际上它不仅是专制制度的产物,而且是一种人的依赖性的某种表现。体制化,其实正如日久生情。
心理学家金巴铎做过一个“模拟监狱”实验,由六名男大学生扮演“看守”,让他们穿制服、带警棍,根据一套“监狱管理规则”来维持秩序,另六名男大学生则扮演“囚犯”,穿囚衣、戴镣铐,使用身份号码,并被关入模拟的“牢房”中。仅花一天时间,双方就完全进入情况。(这个实验最近也被改编成了一部电影)但很快地,看守们越来越扩张自己的权力,超越正常界线,想出多种“酷刑”去惩罚“不听话”的囚犯;而囚犯们则在不人道的对待下,一个个出现忧郁、愤怒、冷漠等心理症状。原本预计进行两个星期的实验,因为出现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而不得不提前终止。主持实验的金巴铎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让人胆战心惊。”平常看起来既斯文又善良的大学生,一旦拥有了“权力”,很可能就会露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残酷而霸道的一面。
在这里,我无暇批评这种心理学的“科学性”究竟在哪里?但问题是,尽管并非如此绝对,然而至少说明了,所谓体制化,有时,仅花一天时间就能完成。而且,所谓体制化可以分为两种:即一种是迫害的体制化;一种是受迫害的体制化。而《肖申克的救赎》则几乎是很客观展现了那种受迫害体制化的最终结果:博斯假释后,终因无法适应外面的社会,悬梁自尽于政府为其免费提供的住所内。
而瑞德,受到安迪越狱的鼓舞,终于说服了法官,在服刑40年后获得假释。然而他面临的,是与博斯同样的障碍。只不过,当他即将崩溃的时候,是安迪越狱前对他的郑重嘱托拯救了他。他在安迪曾经暗示的一个地方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东西,那是一个地址和一些钱。他在一个海湾边找到了安迪,他们共同经营着一艘破船,沐浴着自由的阳光,终于呼吸到了真正自由的空气。
有人指出,《肖申克的救赎》向我们揭露了专制集权下的变异人格,更是给了我们突破专制高墙的一份必备的信心。
对于政治,我不敢妄言,但我知道,《肖申克的救赎》向我们披露了人性中的一种——人的依赖性。很显然,所谓体制化并非是专制制度下才会有的,它是同一情景下随便什么体制下都会出现的一种人类心理,能够无限复制。我们常把体制化称为专制体制化,其实体制化就是体制化,这样才公正,客观,正如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它不是汉奸才有的,而是每个人都可能有的,即认定自己在某一种道德高度并以此自居,即我总是道德的,而你无论如何都是不道德的;即使我不道德,那也是有原因的,而你不道德则是骨子里的。
有人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同样贯穿于“体制化”之中。“体制化”是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演绎的重要概念。斯蒂芬-金借犯人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饰)之名这样谈到“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在肖申克监狱(体制)下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离不开这座监狱因为“他已经爱上了这监狱”.在这里,最应注意到的当然就是“离不开”这三个字,而这:离不开,正是依赖。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篇2
是这些,却又不止这些。电影是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渗入我们的思想。一点一滴地叙述,在不设防间直触内心深处。
这是一部崇尚自由的电影。重要的是,它向人展现了取得自由的过程,它告诉你,自由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它也许要曲折,也许要在黑暗里瑟瑟发抖,甚至可能会依靠向强权妥协来换取自身的生存,它告诉你自由是那样一个艰难甚至是必须穿越猥琐与肮脏的过程;换句话说,它给了自由甚至说是理想一个完整的定义。
电影告诉我们,自由可以依靠妥协来苟延残喘,却不能依靠妥协来取得自由。片中有这样一段,一个在狱中度过大半生的老管理员出狱后,由于多年的牢狱生活已经使他体制化,面对自由的人生突然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心,自杀在房间里,影片给了我们一个悖论:当自由突然而至的时候,它也许已经失去了光辉,因为没有了生活的支持,没有了生存意义的赋予,自由对于你来说,不过是另一座监狱。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ying。andy的自由虽然艰难,虽然屈辱,有了信念的支撑,才有了它本应有的光泽。
red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在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 电影给了体制化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难理解么?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 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brooks 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的red,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小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尿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brooks一样离开。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人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篇3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监狱,一个人人畏惧,人人躲避的地方,可是,有些人他们不得不去到那里,不论他们是真的有罪,还是代罪羔羊,只要你进去,你永远想不到你什么时候可以出去。
肖申克监狱里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像瑞德一样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肖申克监狱里有这样一种人他忍受不了一点的委屈或痛苦,最终被监狱长活活的打死,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肖申克监狱里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已经把监狱当成了自己的家,就像布鲁克一样,有一天真的让他们离开这里,他们却宁愿去死,这也许就是瑞德所说的“体制化”;肖申克监狱里有这样一种人他永远不会忘记希望的存在,永远会为自己创造机会,让自己活得更像一个正常人。永远不会放弃让自己离开这个地方机会,这就是安迪所谓的“希望”。
当你走进监狱,当你脱光了所有的衣服,当你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冲洗和那种无情无理的对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真正来到的是一个新的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一个地方。在穿上那囚服进入那间只“属于”你的小黑屋的时候,你真的感觉到你的重生,在一个毫无人性可言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熬不过监狱里面的第一个晚上。”他们不懂既然来到了这里就不会那么容易离开,而抱怨与愤怒只会让他们离死亡更近,所以既然无法立刻改变环境,不如立刻适应,随机应变。安迪他不一样。
所有他叔叔留给他的财产,他也许要等很久或者再也碰不到这样可以让他得以发挥他才能的事情了。他的所做作为不仅为他的同伴们赢得了冰凉可口的啤酒,也就在那一瞬间他又一次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又一次感觉到即使在监狱里他仍然可以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活着。那种在夕阳下那张满足的笑脸,至今令我印象深刻,那种笑容是他进入监狱里第一次,但一定不是最后一次,因为他的这一举动使他后来过的比起其他人要轻松地多,充实的多。
来越多的人来找安迪,寻求经济上的帮助。我想安迪在那一段工作的时间里他一定意识不到自己还在监狱。他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且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他的心里一定觉得很满足,起码相对于别的服刑人员来说他起码还有可利用的价值,当他每天可以充实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候,可以不用以消磨时间的方式来度过监狱生活的时候,他也一定会更喜欢这样。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一定可以让他即使在监狱他也能安心的睡觉,吃饭。就连帮他整理资料的瑞德也似乎得到了心灵极大地安慰,即使是这样一件枯燥乏味的小事,他也乐此不疲,也许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还会笑呢!
后来甚至就连监狱长的所有个人财务问题也都叫给安迪管理,他让安迪帮助他以看似合法的手段的到很多亏心的钱,但是就因为安迪是一个囚犯,监狱长对于他是毫无防备,直到警察包围了他办公室的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竟然被一个终身监禁的犯人送进了地狱。
安迪他很会利用人和环境:他在监狱中一言不发的待了一个月之后,他选择了和瑞德说话,不是因为他喜欢瑞德,当然并不能说是一点好感都没有,不过更重要的是瑞德能够给予他他想得到的一切。他这一个月的沉默并不是因为他不爱说话,只是他还不知道应该跟谁说话,他一直在观察,在思考,在判断。他是一个做任何事情都很谨慎的人,他不会漫无目的的和一个人去接触,他也不会将自己陷入任何不利的环境,所以他选择了这个在监狱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人瑞德,他在他那里得到了他想要的任何东西,这对于他后来的逃跑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如影片里演的,他最终真心的把瑞德当做了好朋友,知己。
这不是说明他之前的趋利性强,只是他太害怕,他不敢有任何的纰漏,他一定要确定这个人他可以完全相信。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将他一直在挖隧道的事情告诉任何人,这也是他最后能得以成功逃脱的重要因素。
有人见过他,而在那一刻之后是他新的一次的重生,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第一点清晨的曙光,他不仅代表着他自己命运,他更代表着一群像他一样的能给予这个时代的希望的人。正是他们给这个时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正是他们给这个时代赋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他们给这个时代改写了新的篇章。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篇4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位影迷。可是当我偶尔看到《肖申克的救赎》后,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影片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是值得慢慢回味的。尽管影片的大部分场景只是在灰色基调的监狱里,可是你却丝毫感觉不到压抑,看《肖申克的救赎》就像听一位老朋友的娓娓诉说。或许是因为当前我的情绪多少有些低沉的缘故吧,我觉得《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剂困境中的强心针。
由于典狱长利用安迪的知识和才能为他洗钱,那个杀死他妻子的真正凶手的出现也未曾给安迪带来一丝光明,那个可怜的孩子在典狱长与他在狱墙外的一次谈话后而永远的消失(越狱假象),所以安迪注定是一辈子不能离开肖申克的。在我们看来安迪应该彻底绝望了,然而命运青睐有准备的人,一把藏在圣经里的岩石锤,一张挂在墙上足可以封住洞口的美女海报,再加上20年的时光(凿洞用了19年),终于给了安迪自由。相信上帝,更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自由,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安迪不仅救了自己,救了好友瑞德,也拯救了黑暗的美国司法。
1、环境改变人!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体制化”。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精神近乎崩溃,他竟要制造一起“杀人”事件,因为他已经离不开这座监狱,他要继续留在肖申克。
监狱使他们完全有时间被环境所征服,老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一切失去了意义。他从内心深处依恋着那间剥夺了他的自由的监狱,所以在出狱后,完全迷茫了,他终于选择了自杀来寻求自己永远的宁静。
2、即便别人有错误,也要在自身找找原因
安迪的妻子背叛了他,难道都是妻子的错吗?安迪成功越狱后也不得不反思了自己,从某种程度讲,是他导演了这场悲剧,安迪不是直接的杀妻凶手,心理却背负着深深的愧疚,他先前在事业、后来在肖申克都是是成功者,然而他却是一个失败的婚姻经营者。
3、勿以貌取人。
安迪外表柔弱,以至于入狱第一夜劳瑞为他输掉了两包烟。当监狱上空飘着《费加罗的婚礼》的时候,所有犯人都惊呆了。最难忘是当狱友们在楼顶上喝着安迪用勇气和智慧换来的啤酒时,安迪倚着矮墙那一次难得的微笑,就如同刺破黑暗的一缕强光。这个世界终究是少数精英的世界。
就像片中那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几十年里,人们只有承受,当绝大多数囚徒早已麻木,慢慢失去了对自由的渴望的时候,可在安迪的内心世界一直坚守者自己最初的信念,那就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偌大的肖申克,漫长的时光里,只有一个安迪改变了肖申克的世界。
4、不放弃,相信上帝更要相信自己
“希望是人最美好的东西,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随。”
犯人走进肖申克,典狱长的第一句话就是:“把灵魂交给神,把身体交给我。”可是真正可怕的还不是肖申克的高墙,而是被犯人们被监狱的体制化所逐渐打磨掉的勇气与希望。然而,当安迪冒着被看守长推下房顶的危险,用替警官逃税为伙伴换来啤酒时,当安迪坚持6年给政府写信终于迎来了肖申克的犯人图书馆和讲习班的时候,当监狱上空飘起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的时候,原因只有一个:无论我们曾经怎样的沉沦和不羁,怎样的失去光明,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那份希望,人类追求自由与公正的脚步是无法阻止的。
最近看了部好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感触颇多。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叫安迪的银行家因被污告杀人,无辜入狱,谋划了二十年成功越狱的故事。肖申克是那所监狱的名字。希望和自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线索。而正是拥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个囚犯才有能力有决心实现自我救赎。
安迪作了囚犯后,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没有的。至少他会时不时地召唤自由的降临。在阳台上,阳光尽情散在他和朋友肩头;他让音乐飞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无人问津的角落,告诉每一个不自由之身,听,这就是自由。他用六年撰写了一段自由传奇--那就是他一手复舒的图书馆。在里面每一个不自由的人至少拥有一个读书的自由权。正如影片所说有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翅膀太过耀眼。是的,安迪正是这种鸟。自由便是翅膀,一只永不失翅膀的鸟,怎肯永屈于栏杆之下,毕竟鸟会飞。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鸟的翅膀,记得那夜电闪雷鸣。有五十个橄榄球场的长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何况那只是下水道。全身恶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过皮囊一张,何况只是脏了囚衣。正如破茧的蝴蝶,安迪从下水道钻出时,上帝赐于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这双翅膀不再是虚无飘渺的,它真实的如同手脚。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让雨水冲走蚩伏于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恶臭。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电闪雷鸣,泪和着雨一起殒落。
一个人因有了希望才会想拥有自由。当希望占据一个人的心时,他就会想“我需要自由”。毕竟自由有种魅力,它可以去触摸希望。瑞德似乎最明白这点,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东西,会令人发疯。他学会忘记希望,告诉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肖申克的铜墙铁壁,足以让一切希望成为笑话。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失去希望的自由人。当他寻不到活下去的意义时,他选择了死亡。死亡解脱自己又无碍于他人。生死对自己已毫无意义,对于他人又值什么呢?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老头子罢了。相同的命运似乎也要降临到瑞德身上,然而安迪的一封信,几张钞票,填充了瑞德的希望空白。在老布辞世的房间,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蓝得正如他所希望的。
安迪是伟大的,一个人的自救,那是勇者,一个人自救的同时,又实现他人的救赎,那是圣人。芝华塔尼欧某个海岸边,有家小旅馆,旁边有一条旧小艇。上面站着一个人,是安迪。安迪,看,瑞德来了,该出发了。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篇5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监狱,一个人人畏惧,人人躲避的地方,可是,有些人他们不得不去到那里,不论他们是真的有罪,还是代罪羔羊,只要你进去,你永远想不到你什么时候可以出去。
肖申克监狱里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像瑞德一样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肖申克监狱里有这样一种人他忍受不了一点的委屈或痛苦,最终被监狱长活活的打死,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肖申克监狱里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已经把监狱当成了自己的家,就像布鲁克一样,有一天真的让他们离开这里,他们却宁愿去死,这也许就是瑞德所说的“体制化”;肖申克监狱里有这样一种人他永远不会忘记希望的存在,永远会为自己创造机会,让自己活得更像一个正常人。永远不会放弃让自己离开这个地方机会,这就是安迪所谓的“希望”。
当你走进监狱,当你脱光了所有的衣服,当你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冲洗和那种无情无理的对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真正来到的是一个新的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一个地方。在穿上那囚服进入那间只“属于”你的小黑屋的时候,你真的感觉到你的重生,在一个毫无人性可言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熬不过监狱里面的第一个晚上。”他们不懂既然来到了这里就不会那么容易离开,而抱怨与愤怒只会让他们离死亡更近,所以既然无法立刻改变环境,不如立刻适应,随机应变。安迪他不一样。
所有他叔叔留给他的财产,他也许要等很久或者再也碰不到这样可以让他得以发挥他才能的事情了。他的所做作为不仅为他的同伴们赢得了冰凉可口的啤酒,也就在那一瞬间他又一次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又一次感觉到即使在监狱里他仍然可以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活着。那种在夕阳下那张满足的笑脸,至今令我印象深刻,那种笑容是他进入监狱里第一次,但一定不是最后一次,因为他的这一举动使他后来过的比起其他人要轻松地多,充实的多。
来越多的人来找安迪,寻求经济上的帮助。我想安迪在那一段工作的时间里他一定意识不到自己还在监狱。他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且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他的心里一定觉得很满足,起码相对于别的服刑人员来说他起码还有可利用的价值,当他每天可以充实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候,可以不用以消磨时间的方式来度过监狱生活的时候,他也一定会更喜欢这样。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一定可以让他即使在监狱他也能安心的睡觉,吃饭。就连帮他整理资料的瑞德也似乎得到了心灵极大地安慰,即使是这样一件枯燥乏味的小事,他也乐此不疲,也许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还会笑呢!
后来甚至就连监狱长的所有个人财务问题也都叫给安迪管理,他让安迪帮助他以看似合法的手段的到很多亏心的钱,但是就因为安迪是一个囚犯,监狱长对于他是毫无防备,直到警察包围了他办公室的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竟然被一个终身监禁的犯人送进了地狱。
安迪他很会利用人和环境:他在监狱中一言不发的待了一个月之后,他选择了和瑞德说话,不是因为他喜欢瑞德,当然并不能说是一点好感都没有,不过更重要的是瑞德能够给予他他想得到的一切。他这一个月的沉默并不是因为他不爱说话,只是他还不知道应该跟谁说话,他一直在观察,在思考,在判断。他是一个做任何事情都很谨慎的人,他不会漫无目的的和一个人去接触,他也不会将自己陷入任何不利的环境,所以他选择了这个在监狱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人瑞德,他在他那里得到了他想要的任何东西,这对于他后来的逃跑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如影片里演的,他最终真心的把瑞德当做了好朋友,知己。
这不是说明他之前的趋利性强,只是他太害怕,他不敢有任何的纰漏,他一定要确定这个人他可以完全相信。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将他一直在挖隧道的事情告诉任何人,这也是他最后能得以成功逃脱的重要因素。
有人见过他,而在那一刻之后是他新的一次的重生,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第一点清晨的曙光,他不仅代表着他自己命运,他更代表着一群像他一样的能给予这个时代的希望的人。正是他们给这个时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正是他们给这个时代赋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他们给这个时代改写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