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1
“提出问题是智慧,解决问题是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这些名言都充分说明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说一说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一个信息窗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仔细看图,图中告诉你了那些信息?
学生说出了很多信息,其中也有无价值的.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摘录到黑板上
(1)已经挂了26个牌子,还剩3个;
(2)给小树挂牌的有15人;
(3)浇花的有15人;
(4)已经浇了23棵,还剩20棵。这就是第一步让学生整理信息。
二、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一共挂了多少个牌子?一共有多少棵花?挂牌的和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学生能顺利提出这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关键是对图中的信息进行了梳理,去掉了没有价值的信息,根据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因而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外,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对图中的信息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2
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阶段包括“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在核心素养中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这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每一册的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少,内容较分散。“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不断渗透,在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中逐步培养。在学习了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这一部分后,对于“统计与概率”部分有了一些感悟。
一、在现实情境中养成数学眼光
数学眼光的表现之一为“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而统计就是要基于现实世界,学生必须经历真实的调查研究、收集数据的过程,才能得到有意义的分析。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首先要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
以曾经听过的《数据背后的秘密》一课为例,老师先呈现了6个不同的年龄段,让学生选择“谁是火锅店的主力军”,学生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做出了选择后,教师用一个课前的调查视频真实地呈现了数据分享的“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我们不要急着分析数据,而是要先用数学的眼光想一想数据的来源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意义,逐步理解数据的随机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低段开始就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面对杂乱无章的数据,首先想到“数据的分类”,这是统计的基础,也是培养数据意识的第一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据。
二、在数据分析中培养数学思维
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是统计的关键。而学生要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首先要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去。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先呈现了两家火锅店的相关素材,包括商品的价格、好评率,综合评分以及每日到店消费人数,学生通过对已知数据的分析得出初步结论:A店价格更高;A店好评率更高;A店综合评价更高;A店人数更多。接着教师在其中一个素材中增加了数学信息,让学生的分析发生了大反转。有了这样的经验后,学生就会开始质疑眼前的数据,产生更多的思考,是不是数据的背后还会有“隐藏信息”影响数据的结果呢?有了这样的思考,学生开始对另外三个素材进行再加工,通过问题“你能让结论大反转吗”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
在以往的统计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在计算以及简单地描述数据的多少,而很少有真正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性的统计局面,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还要在数据分析中学会思考,发现数据背后的秘密,“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
三、在开放性问题中发展数学语言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新课标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提出了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数学语言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数据意识”,让学生“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
在统计的问题中,最常见的是根据信息绘制图标,或者根据图标分析解决问题。这需要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者进行转化融合,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数学语言呢?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从统计图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对于上述数据,你有什么看法?”等,由于这样的问题答案不固定,很容易在教学中被忽视。有些学生对数据不敏感,只能说一些和题目无关的话,而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往往指向“XX更好,更喜欢XX”等这一类的回答。其实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一个契机。例如在上述课例中,学生根据4张统计图表的数据一开始只能说出哪个店更好这样的判断,而当增加信息发生反转后,学生能提出更高层次的看法,如在好评率中关注到“单位1”的不同会对百分数造成影响,在计算平均数中极端数据的干扰,通过这样的分析,再让学生表达对两家火锅店的看法,学生所呈现的答案会更丰富,更数学化。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之一: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阶段核心素养11个关键词之一: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交互式课件是一种具有互动性质的多媒体课件,它具有较强的交互性、生成性,可以很好辅助“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经过调研教师和学生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难教,原因是学生空间观念不强,而且很难建立;学生普遍对“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学习感觉困难,原因是想象缺乏一个可以落脚的舞台,语言描述表达与理解之间受限,导致学生的学习不够直观,概念形成不够具象。教师如果能将交互式课件深度融合到“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教学,就能为学生的想象搭建一个演示的舞台,为学生的描述提供一个思维的脚手架,能够让隐性的思维显性化,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静态的图形动态化,从而帮助学生很好建立空间观念。
一、交互式课件让隐性的思维显性化
空间观念的建立主要靠“想象”与“描述”,但是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很难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层次,“想象”是隐性的,小学生很难通过老师的文字或语言表达一下子建立起正确的“想象”,老师也看不到学生“想”到了什么?“想”的过程如何?“想”的结果怎么样?交互式课件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平台,让隐性的思维显性化。
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沟通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很好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得出长方体的特征之后,我们可以追问“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4个顶点,那6个面应该一共有24条棱、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12条棱,8个顶点?”问题顺利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之后,就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切实认识到要从几何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做进一步的推敲,当他们汇报时,交互式课件配合演示:两个面相交得出一条棱,这里就减少了一条棱,最后每个面都会与其他四个面相交,棱的条数就只剩下一半了,三条棱的端点相交得出一个顶点,所以,顶点个数是8.在演示中得到了印证,这时,“长方体”观念才真正地在学生脑海中“立”了起来。隐性的“两个面相交减少一条棱”“三条棱的端点相交只有一个顶点”等语句在交互式课件的辅助演示下显性化,学生看得真切,理解透彻。
二、交互式课件让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同样,“描述”的维度对学生而言就更加抽象了,对于描述者而言:既要对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掌握得清清楚楚,又要学会数学的表达,对于听众而言:单一的语言描述是枯燥的、乏味的、抽象的、理解起来是吃力的。如果有了交互式课件为辅助加以动态演示,就相当于给学生的描述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描述者可以一边语言表达一边利用交互式课件演示;同时,也是给作为听众的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的脚手架,让他们不仅听见了也看到了,这样抽象的知识就具象化、直观化了。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面积单位的建立及统一是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而这也是学生空间观念由一维走向二维的一节课,也是对平面图形由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刻画的一节课,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比较两个不同形状长方形大小的教学活动中,一般都会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拼摆活动:用圆形作单位来测量,用三角形作单位来测量,用正方形作单位来测量。但是以往PPT的演示仅限于教师,学生不能参与其中,而交互式课件就能很好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来加强交互性和生成性:利用克隆技术,要学生自己上台动手操作;首先把圆形一个个摆到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了,就能说出来——用圆形做单位来测量,不能铺满且有空隙;用三角形作单位来测量,不能铺满;用正方形作单位来测量,可以铺满,没有缝隙。在可视化的操作活动中面积单位产生,再把三个操作活动的图形放在一起对比,来深化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认识面积之后,引导学生辨析周长和面积的概念也是一个教学的重难点,可以借助交互式课件这样来辨析:首先出示“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然后利用交互式课件里面的在线资源——数学画板动态演示两者的不同:周长是一条首尾相连的线,面积是一个面所占空间的大小。最后提炼总结:周长是“一条线”,面积是“一大片”。
交互式课件自带的克隆、拖拽等授课功能,配合在线资源合理使用,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让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三、交互式课件让静态的图形动态化
教学实践证明:语言表征与图形表征、动画演示相结合,可以让描述的方式多元化,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学生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空间观念建立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几种角的大小关系排列中交互式课件可以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让静态的角动起来,让学生对“几种角的大小”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呢?在线资源里面数学画板打开,可以找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关系”这一在线资源,可以演示各种角的度数范围及动态生成过程,每演示完一种角就相应出示这种角的取值范围,帮助学生建立几种角的生成过程及大小关系的认知。
授课时,我们还可以自定义一个选词填空的课堂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几种角的大小关系的理解:把几种角的图片做成选项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认知使用拖拽功能把各种角放入到相应的位置,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触动觉的感知自主掌握新知。
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画板引导学生由“面”到“线”到“点”以第三方视角逐步确定物体位置。“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500km的洋面上”,怎样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首先,利用画板动态演示“东偏南方向”,一条线从东出发,动态扫过第四象限,到达正南方向,学生可以看到“东偏南”指的是一个面,台风中心无法确定;接下来定位“东偏南30°”,从东方出发找到那条指向30°的射线,射线一端可以无线延长,台风中心位置还是不明确;最后需要进一步定位500km这个点,结合比例尺图上距离1cm代表实际距离100km,小圆点从A市出发动态标示出600km这个位置。这样层层递进,逐渐剥开了台风中心的神秘面纱,学生也在动图的演示过程中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交互式课件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中的运用,让静态的图形动态化,让学生在可视化的教学情境中掌握新知,从而建立起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中如果使用了交互式课件,可以增强课堂的生成性、交互性,可以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一个落脚的舞台,为学生的描述提供一个思维的脚手架;让隐性的思维显性化,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静态的图形动态化,让空间观念轻松建立。
下一篇:游气象局心得体会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