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解读(精彩8篇)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解读【第一篇】
2016年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并且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的建设重要任务来抓,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为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保证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完成中心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定新形势下的准则。
中央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综合分析,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作出示范。
修订《党内监督条例》。
用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
会议认为,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
只有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才能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03年颁布施行以来,对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随着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条例》与新实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显现出来。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强化党内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提供了重要遵循。
这几年,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两个责任”,严明党的纪律,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奠定了重要实践基础。修订工作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应抓紧抓好。
解读为什么要修订《党内监督条例》?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任进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03年12月31日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来,该条例已经实施12年多,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内监督,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形势发展,该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实践需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强化党内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提供了重要遵循。
另外,党的十八大重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惯例,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五中全会中央提出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六中全会讨论党建问题比较合适。”任进教授表示,在六中全会讨论《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全面从严治党符合逻辑的展开。
党内监督的主体和对象都是谁?
任进教授对《法制晚报》记者表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
各级党委领导党内监督工作,对党委常委、委员,同级纪委和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级别的党组(党委)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对下一级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督。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
监督的重点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党内监督主要是监督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宪法、法律的遵守,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保障党员权利,选人用人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以及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
任进教授表示,党内监督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几种: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舆论监督等。
其中巡视是近年来采用较多的方式,是党委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的制度。
《党内监督条例》和其他党内法规有何区别?
任进教授说,即将修订的《党内监督条例》与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相统一,与《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以及刚刚实施的《问责条例》,都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党的历史使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全面规范党内监督制度的重要基础性法规,《党内监督条例》将明确此处的监督是党内监督,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外部监督相适应。同时,《党内监督条例》与《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相衔接。
任进教授说,衔接之后,将形成完整的党内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不仅将坚持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权责一致等原则,也将体现纪法分开、纪在法前和正确运用监督执纪问责“四种形态”的要求。
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方式、调结构稳步推进,企业效益有所回升,金融市场总体平稳运行,城镇新增就业持续增加,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风险隐患。当前,经济运行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我们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压力为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
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走势,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会议强调,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相机、灵活调控,把握好重点、节奏、力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宏观环境。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保证公共支出能力和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要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合理增长,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有效化解金融风险隐患。
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要持续深化“放、管、服”和财税、金融、创新、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
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提升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
要坚持引导市场预期,提高政策质量和透明度,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特别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民间投资,改善企业微观环境,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要发挥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七大特点。
特点一: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担当是人们在履职实践中,全力履行义务的精神和态度。担当是一种责任使命,是一种高度自觉,是一种高尚境界,是一种向上精神。担当就是要敢于担负起社会和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历史把我们党推上历史舞台,担任历史的主角,党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可见,在习近平同志的党建思想中始终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把党建设好,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成党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90多年来,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进入新世纪,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是党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因此,习近平同志把党的建设放在宏大的“中国梦”历史背景里着重强调,置于特定的历史坐标和时代方位上着重强调,充分体现了时代要求和历史期望。
特点二:制度治党的思路明确清晰。思想建党是党建的一个原则,也是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和自身优势。但历史经验表明,仅靠思想建党远远不够。习近平同志强调,从严治党要做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规律,指明了管党治党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了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治党方式的重要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要靠制度治党保证,“要扎紧制度的笼子”,“解决牛栏关不住猫”等问题,将制度建设贯穿全面从严治党的始终。习近平同志制度治党思想与依法治国思想是一致的、协调的,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也要坚持依规治党。党的十八大后对许多党内制度进行了重新修改颁布,充分体现了以制度规范党建工作、以制度巩固党建成果、以制度提升党建水平、以制度推进党建进程的具体要求,提升了党的建设的层次和高度,增强了党的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特点三: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性突出。全面从严治党在于“全面”。从党的建设内容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思想建设为先导,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反腐肃贪为突破口,以建章立制为保障,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正风肃纪为重点,党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从党的建设工作主体和对象看,从中央组织到地方组织再到基层组织党的建设全面展开,党的组织的各个层次、不同主体都齐头并进,体现了广泛的参与性;从上级组织中的党的高级干部到下级基层组织中的普通党员,参与面十分广泛。党的建设方法和途径多样,有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党建活动,有深入基层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加强党员干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等等。
党的建设作为“伟大工程”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一个历史性和时代性课题。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党的建设仅仅局部的、某一个层次的、某一个方面的开展,都是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的。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其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整体谋划、整体设计、整体推进、整体评价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特点四:管党治党的从严力度较大。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毫无疑问,全面从严治党要在“严”字上下功夫。如,一是教育要严。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收到教育的成效。二是制度要严。要解决制度“过松”、“过宽”、“过虚”、“过软”、“过空”等问题,把制度建设落到实处。三是标准要严。党内法规要严于国家法律,要对党员干部有更高标准的要求,真正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四是执纪要严。决不能“鞭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坚决做到执纪必严、违纪必究。五是惩治要严。要有“利剑悬在头上的感觉”,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严”要贯穿党的建设的始终,“严”反映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力度。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显然,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放松,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
特点五:党建思路传承性明显。我们党是历史悠久的政党,“政治资源”丰富、“政治财富”巨大。因此,加强党的建设,需要着力发挥党的自身政治优势、充分体现自身的鲜明特点。习近平同志多次反复强调要重视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这既反映了党的建设经验的要求,也是党的建设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去了西柏坡、延安、遵义以及焦裕禄纪念馆等多处革命遗址和党性教育的场所。他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他认为,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可见,在习近平同志的党建思想中,重视党的传统是鲜明特色,强调的是从历史中聚集能量,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从历史中发挥自身优势,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历史中增强力量,使党的建设更具有自身特色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特点六: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习近平同志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建思想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给精神上“补钙”,牢牢把握三观“总开关”等;针对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党内制度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并颁布了许多新的党内法规等;针对作风存在的问题,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解决“四风”等问题;针对干部管理存在宽、软等问题,加大管理党员干部的力度等;针对党内存在的严重腐败问题,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针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提出着力夯实党的组织基础等。党建实践表明,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
特点七:形式与内容表现出了务实风格。习近平同志抓党建工作思路、对党建理论的阐释、在实践中推动党建工作的方法及采取的措施等等,无一不体现务实的行为风格。
习近平同志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分析问题,如用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来告诉大家信仰的伟大、理想的力量等;用大白话、大实话来解惑释疑,如用“缺钙”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制度不能像稻草人”强调制度要有权威等;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进行交流,如在福州工作期间如何“坚壁清野”拒收购物卡等礼品;用极其凝炼、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回答问题,如讲话立意高,思想深邃、思路开阔,大开大合,既有气场又显气势;善从问题切入、以现象作靶子,如讲到一些干部特权思想问题,直指病根,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不隔靴抓痒,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气魄。他还反复强调和倡导“钉钉子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如“八项规定”就是现实针对性很强的工作措施,其有效执行和落实,大大增强了党的建设的实际效果。党的作风的明显好转,说明了以务实作风抓作风建设的成效。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解读【第二篇】
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会议指出,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会议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
必须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妥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解读【第三篇】
1、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从严治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政以来,整饬党风,惩治腐败,清明吏治。
2、适度扩大总需求,强调发挥财政政策作用。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保证公共支出能力和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1季度受益于大规模信贷投放、房地产投资触底回升、去库存进入尾声等,经济小周期企稳。2季度受益于政策滞后效应,gdp增速“l”型走平。但3季度经济再度进入下行通道,商品房销售、土地购置、房地产投资、民间投资等出现明显回调,因此3季度稳增长压力再度凸显。在货币政策落入流动性陷阱情况下,下半年可能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预计下半年轨道交通、海绵城市、地下管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有望加强。
3、货币政策强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会议强调要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合理增长,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4-2016q1货币宽松,经济增速一路下行,超发货币未流入实体经济,先后推涨股市、房市等资产泡沫。近期企业囤积现金,m1大幅回升,并与m2背离,而民间投资大幅下降,呈流动性陷阱迹象。3季度随着猪价、油价等回调,以及翘尾因素大幅下降,季末cpi有望降到%附近。3季度经济通胀再度下行,为货币宽松打开了时间窗口,但与2014-2015年主动放水不同,未来可能更多地是衰退倒逼式宽松,庞大的债务杠杆滚雪球对流动性十分渴求。
4、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抑制资产泡沫,房市调控有望分化。会议强调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提升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预计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分化,对三四线继续去库存,对一二线房价大涨城市收紧房贷政策,比如深圳、上海、北京、合肥、厦门等,同时加强对国企拼地王现象的监管,土地市场有望降温。
5、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下半年传统行业有望加快兼并重组,行政和市场手段相结合去产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组整合一批,推进强强联合,稳妥推进装备制造、建筑工程、电力、钢铁、有色金属、航运、建材、旅游和航空服务等领域企业重组,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减少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有效化解相关行业产能过剩。鼓励煤炭、电力、冶金等产业链上下游中央企业进行重组,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更好发挥协同效应。清理退出一批,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大力压缩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解读【第四篇】
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强调,要紧紧抓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强化责任追究,坚持“一案双查”。这是党中央站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要求,更是各级党组织需竭力完成的使命。“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干部廉不廉,党风正不正,群众感受最深刻,群众评价最重要。
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制并非新概念,然而长时间以来落实情况却并不乐观。基层不同程度存在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
有的领导班子只抓经济发展,对党风廉政建设任务不够重视,述廉评廉往往口头汇报、提交材料走走形式;有的党员干部对身边的腐败一味纵容、包庇,甚至连带参与从而造成窝案。近年来,塌方式腐败、破坏选举等在一些地方发生,显示出“牛鼻子”没牵好这个尴尬的现实。
另外,部分领导干部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责任心缺失,政绩观错位,忽视了党风廉政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松掉了心理上的绳子。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抓党风廉政建设本来就是各级党委的本职工作,不抓是渎职,抓不好是失职,“守土尽责”本是天经地义的。随着反腐斗争的逐步深入,扫清腐败“存量”的同时,更应在“增量”上设立红线,从源头上控制腐败,这又与党委的担当紧密相关,关系到这场攻坚战的成败。
需要看到,主体责任的深化落实并非靠“文山会海”、喊喊口号,更非一套细则指标就能“高枕无忧”,事实上落实主体责任不需要再发文件,关键在于党员干部敢不敢、愿不愿把这个责任真正担起来。这需要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明确身份定位,要像抓经济工作、干部工作一样抓党风廉政建设,形成高压、常态,对身边党员干部存在的“小毛病”早发现,及时“扯袖子”。
从制度上看,问责的鞭子需抽到各级党委“牛倌”的松懈之手上,倒逼作为。应细化“一案双查”制度,强化终身问责体系,落实各级党委定期向上级党委和纪委报告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制度,建立科学而严格的考核评价和惩处机制,做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这样“牛鼻子”才能牵得牢,反腐攻坚战才能打得好。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解读【第五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1月6日下午,市委宣传部基层处、机关党委在市文联文艺大厅,举办宣传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报告会,邀请上海宣讲团成员、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作辅导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5年第6期,刊载报告主要内容,供各单位学习参考。
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重点是从发展理念上来谈问题的。全会报告在结构上先对整体形势做了一些判断,对“十二五”取得的成就和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做了一个判断;然后讲了“十三五”的目标、任务、要求;接下来谈了五个发展理念;最后讲了加强党的领导。为便于理解和把握,我把《建议》的内容概括成“一、二、三、四、五、六”六个方面。
全会报告的指导思想,重点落在服务于“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十三五”是关键的阶段。“十三五”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阶段,又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阶段。
《建议》中有两个形势判断:一是对“十二五”的判断;另一个是怎么来看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一个是横坐标,一个是纵坐标。“十二五”是纵坐标。对“十二五”认识清楚了,对“十三五”就比较容易看得清楚。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是横坐标。这两个坐标对我们理解和把握“十三五”规划《建议》非常重要。
关于“十二五”,有些人习惯首先看数字漂亮不漂亮。“十二五”规划建议当中有很多指标是没有完成的,如果仅仅从数字上看,就把问题看浅了。但是,整个“十二五”我们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的这样一个增长速度。
如果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做一个比较分析的话,这个速度在全世界应该是最高的几名。从比较可以看到,中国“十二五”经济增长相对于国际上来看是很不错的。因为谁都没料到,2008年以后有金融危机,谁也没料到这次金融危机持续了将近八年。这在将近一百年当中没有出现过的。
另外,这也是我们搞研究当中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现在7%的增长速度和原来纯粹搞工业制造时的7%增长速度实际上已经不是一回事情。现在的经济不仅仅是工业经济了,互联网经济在突飞猛进。
比如,我们在南京路买一双鞋子要1000元,可能到网上去买只要500元。从gdp角度讲,鞋子还是一双鞋子,如果在南京路买,按1000元来统计,跟到网上买相比数字就减掉了很多。所以,这个7%的速度其实和原来工业经济情况下有所不同。但到底这里边相关系数是多少,研究人员还没完全研究出来。
还有一个是进出口。进出口现在是下降的,这是改革开放36年来很少见的情况。但有一块数字是没有统计进去的。我们在做研究时对跨境电商这一块的数字摸不准。实际上跨境电商占了很大一块。比如我们进来/出去的东西如果没有通过海关、没让海关统计,而是通过邮政寄进来/出去,想去估一个数字比较难。
我觉得大家应该用一个相对的概念来看“十二五”,而不是去说数据怎样,因为国际国内的形势不一样了。这里我特别要讲一件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国外参加了apec会议、g20会议,还有中非峰会,国际上对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表现是非常赞赏的。
在世界经济2008年以后的增长当中,中国贡献率最低的一年是27%,最高的一年将近50%。而美国差不多只占15%~18%左右。就是说,整个世界经济往下行的时候,是靠中国的增长撑住的。
前不久我参加了首轮中日企业家和前高官对话。在这次对话会上我作了一个演讲。我说从2008年开始,中国对世界经济做出了三方面的贡献。第一,2009年我们中央投入4万亿,加上地方的投入、银行的贷款,总共十几万亿。这件事对中国来讲是有副作用的,因为导致了产能过剩;但是对世界经济来讲,是绝对有意义的。2009年我们扩大投资以后,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大宗商品出口国的经济都撑住了。
如果中国当时不是扩大投资,那些国家全部会垮下去。第二,世界经济中真正稳定汇率的是中国。我觉得这件事情对世界经济意义是最重大的。美国2008年雷曼危机出来后,美联储完全只考虑美国利益,马上量化宽松,前后三次量化宽松。量化宽松就是印票子。这样一来,美元贬值,美国所欠国外的债务就都被稀释了。
今天的100美元只相当于2008年前的60美元。美国量化宽松后,欧洲撑不住了,就也量化宽松,日本也跟着量化宽松。这些都是发达国家。世界经济危机是美国引起的,本应该承担责任,结果美国为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做这种“下三滥”的事情。这段时间,在世界经济当中最稳定的货币是人民币。
中国加入了wto以后,尤其是2004年、2005年以后,人民币始终在升值,美元下跌了(唯一盯住美元的是我们中国),日元降了30%,欧元兑美元从1:降到现在差不多1:1。我们最近才动了2%,全世界就慌了。说明这七八年,由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使世界经济下行的危机减缓了。
但是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讲也是有副作用的。我对日本人讲,你们日元汇率贬值了30%,我们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结果是稳定了世界经济。但是我们自己的进出口净增量就下降了。同样一个产品,大家都在卖,但我们的价格相对就上升了30%~40%,更不要说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有其他很多成本的上升。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进出口状况不好的原因,这是我们付出的代价。
第三件事情,就是我们2013年开始倡导的“一带一路”。这件事我认为是没有副作用的。“一带一路”是双赢的,对中国、对世界经济来讲都是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亚投行有这么多国家支持,甚至英国、整个欧洲国家都支持搞亚投行。因为他们也想明白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大家都印票子,世界经济也没有上去。“一带一路”如果把中亚、西亚,把中国和欧洲很多国家经济带上去的话,将使整个世界经济往上走。
说得白一点,不光是中国国内需要供给侧的改革,世界经济也需要供给侧的改革,只有更多的国家发展了,才能把世界经济带上去。发展的第一步是基础设施投资。世界银行、亚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提供的钱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提出亚投行初始资本1000亿美元,再加400亿丝路基金,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很大的振奋。这次对非洲又是提供600亿资金支持。中国在这段时间里面确确实实在稳定世界经济、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现在网上有一些议论,说我们自己现在经济情况也不是很好,还拿钱出去。
不是这么看的。亚投行的钱投出去了,假如说要建中巴走廊,那就要修铁路、公路,这样就把我们的水泥、钢材、机械设备全部带出去了,实际上是带动了我们的出口。只是出口的办法不一样了,原来是广交会上“摆摊头”的出口,现在变成了一个个重大工程,带动了我们很多的设备、很多东西的出口。
因此,“一带一路”是一个双赢的战略,既支持了相关国家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我们的进出口,通过对外投资带动我们的出口。也使中国东西部开放互动,使我们的区域协调发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带一路”起来了以后,云南、新疆、陕西等地就成为了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因此,可以说我们为世界经济做了三大贡献。第三件事情是双赢的。日本人质疑我们搞“一带一路”是因为地缘政治,因为美国人搞“亚太再平衡”,说我们为了和美国人对抗而搞了“一带一路”。我说,就是没有美国和你们日本搞“亚太再平衡”,我们还是要搞“一带一路”的,因为这个“一带一路”相比于你们的量化宽松,对世界经济更有好处,当然对中国经济也有好处。
怎么看我们国家20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这在2008年以前很好理解。全世界的投资都冲着中国来,我们增长速度非常快,那时候引进外资要招商比较容易,现在招商引资就没有以前容易了。但这不意味着2008年以后我们的这个战略机遇期消失了,只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2008年以前,是世界经济“相对繁荣期”的机遇期,机遇表现在外资大量进入、增长速度比较快、城市化速度也比较快;2008年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一个“相对衰退期”。大家不要低估这个衰退期,一般会持续二十年上下,要等到下面一轮新的产业革命真正形成以后了,大量产业化了,带动需求。在这个阶段有没有战略机遇?最重大的战略机遇就是创新的“窗口期”,或者叫“创新的绿灯期”。
有个德国人写了一本《技术对垒论》,这本书里有个观点,30年过去了我印象还很深。这本书讲,新科技革命不是科技现象,科技发明是科技现象,因为科学家每天都在动脑筋要发明东西。发明东西不受时间限制,没有周期性。但科技革命是有周期的,50年左右来一次。这里涉及三个周期:一个是短周期,就是商品的周期。服装最典型了,久了要翻新,很多产品都要翻新,这是产品(商品)周期。
产品销不动了要有新的投入。产品周期后面是设备周期,就是马克思讲的生产过剩危机,大概是七到十年。设备精度不够了或者什么就要换机器。还有就是知识更新周期,现在就处于一个知识更新的周期。原来讲的都是工业设备,现在讲工业、第三次产业革命。现在通过信息技术,把所有东西都串在一起,从供到需全部串在一起,知识更新的周期大概50年左右。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大家不要认为企业家任何时候都是创新的,企业家有的时候创新是走在最前面的,有的时候企业家在创新上面是走在最后面的。道理很简单。比如说传统汽车销得很好,谁把新车拿去投放?那是傻瓜。生产线还有银行的贷款没还光,企业家干嘛去投新产品?发明家有新产品发明,企业家可以把它购买过来,锁在保险箱里,但是绝对不会投产的。
什么时候投产?生产危机出现时,现有产品销不动时。这位德国作者书中讲,前面这轮产品销得好时,就像遇到了一个“红灯”,所有创新的发明全部停下来;等生产出现危机销不动了,那就转化为“绿灯”。这时候,新的业态、新的产业、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层出不穷,都冒出来了。
所以,我们注意到,凡是有危机,危机特别大,创新就会很多。这两者是正相关的。这个时候就叫“窗口期”、“绿灯期”。无论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区、一个县,越是在危机的时候,越要看到这是一个创新周期。抓住了“绿灯期”,后面就有活路,否则就出会问题。
我举一个例子。贵州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是%,全国第二位。在南方,贵州是唯一产煤的省份,也生产水泥。但是,山西也有很多重化工业,也是产煤的,为什么山西的经济掉到只有百分之四点几?这可能对中国经济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东北就是振兴不起来,而有的地方反而发展得很快?这表明在新的一轮周期当中,能不能跟上新的东西,有很多地方还存在路径依赖。
比如说做重化工原来很赚钱,一看经济不好就再去追加投资,结果更加亏,不知道怎么去抓新的东西。贵州解决了千百年来没解决的“路无三尺平”的问题,现在县县通高速公路,境内有两条高铁,“十三五”结束时将有17个支线机场,这解决了贵州人的道路交通问题。现在全国的大数据中心居然放在贵州。他们的省委书记原来是江苏省的常务副省长,懂经济、有思路,跑中央去争取这个项目。
省委书记到中央说,大数据是个高耗能的产业,服务器高耗能,贵州有很便宜的水电,而且是“凉都”,夏天的时候天气很凉爽,放在贵州有好处。结果贵州争取到了。贵州如果死守传统产业,那么也要出问题了。“窗口期”、“绿灯期”抓住了就上去了。要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要抓住它的内涵的变化,这个变化讲白了就是创新驱动。
第一是发展的新空间战略。实际上就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当中,有“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还有京津冀城市群。我认为从某种角度上,中央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做了适当调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中央这次收缩到发展经济区里面,叫增长极。这和小平同志当年的发展战略类似,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时,并没有全面号召,只抓了两个城市。第一是一头扎到深圳,让深圳杀出一条血路。深圳起来以后,才有沿海14个港口城市,以点带线。
后来搞沿江开发开放,又一头扎到浦东,然后沿江11个省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开放。原来在这个战略上我们有点“冒”,全国大号召。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产能过剩。所以,十八大以后,中央做的最大的调整就是区域发展新空间。我认为,中央的区域发展新空间战略是对的。
这个战略后面有一个理论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来认识共同富裕的问题。小平同志讲过“三步走”,到上个世纪末,人均800美元,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走向共同富裕。从本世纪开始,我们中国实际上在探索共同富裕。探索共同富裕是普遍号召,还是在东、中、西我们找到一个战略地带来带动,两者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这次五中全会把这个问题定义准确了。
第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大前,上海给中央的建议里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到了人的全面发展。十八大报告里有5处实际上是和上海市当时的建议是一致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处就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去年和今年3月5日,总书记两次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他讲的分量最重的就是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不能指望国外跨国公司会把核心技术给我们,要靠我们自主创新。去年5月24日,总书记提出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一命题。这个提法,提示我们对当前重大战略机遇期的认识不能再用惯性思维。再去搞一个开发区、一个新城等外资来,结果外资不来,新城变成了“鬼城”、“空城”。中西部好多三四线城市就是吃这个亏。这就是习惯思维、路径依赖。
第三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个战略对我们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次五中全会是对发展问题提得最多、提得最重,也是提得最具体的一次。在现在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发展理念?这次讲清楚了,“五大发展理念”。别看一共就10个字,其实里边包含的内容非常广。
“制造2025战略”提示我们要当心产业空心化,不光对国家而言,对上海也有用。现在讲创新很时髦,互联网金融、现代服务业……,很多地区都去抓,而对制造业忽视了。如果不去抓制造业,今后一定会吃大亏的。中国还没到不要制造业这个份上。我们原来加工贸易阶段,也引进了国外一些先进设备,也有很多人学到了一点技术,这是技术溢出效应。
但我们自己的制造业在国际分工当中地位还不高,很多设备还造不出来,好的设备基本上都是外国人制造的。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上,我们才刚刚开头,但搞得不好就是空心化。以前批两块地,可能就八十亿、一百亿就来了,但是搞先进技术可能有三年的研发投产,到真正能够产生税收,要花多少力气?所以,如果我们头脑不清醒,做些表面文章的话,到最后我们的城市玩完了,国家也玩完了,产业空心化了。所以中央提“制造2025战略”,也就是十年以后我们制造业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况,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新空间战略中,中央在对“一带一路”的定位上,“一带”新疆是核心区,“一路”福建是核心区。但是我告诉大家,今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汇聚就汇聚在长三角,北边到连云港,南边到温州,“一带”在这个上面,“一路”也在这交汇,长江经济带也在这交汇。
从长远讲,“一带一路”的枢纽平台就在长三角,说不定上海就是“两带一路”的交汇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中央对上海的明确要求,就是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的科创中心。“制造2025战略”中上海也是有机会的。前几年我们讨论上海经济出路在什么地方,认为是在“三经济一制造”。“三经济”,一个是互联网经济,当时我们把它叫做平台经济;一个是绿色经济,这个上海是绕不过去的,上海全国经济最发达,必须在低碳环保上走在前面;第三个上海最有优势的,就是健康经济。
现在外地人会这样问,你们上海现在还有什么产品?当然汽车是一项。其实,全国各地对上海第一需求是看病。全国各地对上海医疗的信任程度很高。但是我们大大辜负了这个市场需求。医疗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现在医疗设备好多都是进口的,如果这块上海抓住了,那将会有多少东西?另外就是智能制造。这也是一个大市场。长三角是全国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劳动力成本也涨得最快,要做工业的话就要找到替代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的东西。怎么替代?靠机器人,靠智能制造。
当前讲“供给侧理论”,供给侧不是老产品过剩了,仓库里的东西拿出来再来生产,这不叫“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是对着新需求去创造新的供给,这些都是新的供给。我觉得“制造2025”战略中上海有很广阔的天地可以去做,我们现在问题是把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理解为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
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讲的是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共同发展,不是说要把二产丢掉。现在很多人把它理解为简单搞搞服务业,制造业不要搞了。大家一定要头脑清醒。中央讲的三大发展战略,我们上海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去理解。
这在全会报告当中是很重要的一块,这块在建议出台以前,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了,大家都对这块进行过学习讨论,我就不展开讲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总体上怎么把握?
第一,“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展开,也是新常态实质性的内容。新常态不等于经济速度下去,关键是看这几个发展是不是都在往上走,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个都不能少。比如说少了绿色发展,就不是可持续发展。少了创新发展,肯定是不持续的。
协调发展也不能少,不协调,我们西部贫困人口这么多,西部人就不满意。开放断了,和整个国际市场不匹配了,也不可持续。共享发展更不能少,如果高了高的、低了低的,民粹主义泛滥,那怎么可持续发展?所以,“五大发展理念”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我们对“五大发展理念”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要充分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我们一直是以工业化社会来认识当今世界的,仔细想想,现在已从工业化社会逐步在进入信息化社会了,哪一件事情离得开信息化?同时,我们又在从物质文明在走向生态文明。原来光强调物质文明的时候,不会讲碳足迹是多少、消耗多少环境容量。中国要富起来、强起来,从老百姓角度讲,就是要像美国一样,一家人有栋小洋房、两部车子。
两百多年来,发达国家就那么几个,他们当年在消耗资源能源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有钱的富豪住半山腰,开私人飞机、私人游艇。如果中国加上印度,或者“金砖五国”加进去,30亿人口也这么消耗,今后非洲富强起来了也这么消耗,将消耗多少?照目前我们对资源、环境容量的消耗,两个地球都抵不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温室气体会上升,为什么现在春天很短。所以,我们不光要考虑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还要注意物质文明要走向生态文明。
没做到、做不好那再换别人做,轮到后面在台上的时间越来越短了。在日本,党的总裁就是首相,做不好就换一个,换一个哪能解决问题。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文明出问题了,碰到危机后,没有一个发达国家从国家、民族长远的发展来考虑问题、设定目标。
这三个背景,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物质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传统的工业化的治理文明要走向新的治理文明,决定了我们现在“五大发展理念”提出。这既是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我们要从供给侧改革、结构性增长去破题。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经济工作的治理是采取的西方的传统模式,叫短期需求管理。所谓短期需求管理,就是通过财政政策、金融货币政策,对经济做微调预调。经济有点过热了,财政政策就稍微紧点。经济增长不景气了、速度在往下,那信贷就放大点,m2(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达到百分之多少。比如说我们对m2的控制,13%~17%这个区间,这叫短期需求管理,它不解决产品更新的问题,不解决企业怎么通过改革增强活力的问题,不解决怎么降低税收、降低门槛使整个产业增加活力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改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前提下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所以最近报纸上、杂志上很多在讨论什么叫“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结构性增长,关系到“十三五”我们推“五大发展新理念”怎么开局的问题。“供给侧改革”这个东西,好像这个名词太学者气,不是很容易理解。
供给侧就是生产,“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什么?第一,政府降税。政府降税目的是什么?一头是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强了。另一头是企业的活力增强了,负担减轻了;第二,政府降低门槛,审批、各种各样的收费,这些所有门槛都要降低;第三,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要刺激创新,创造新的供给,适应新的需求。
关于创新发展。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央已经要从短期需求管理,就是微调预调、财政和货币政策中逐步跳出来。一方面,在2016年中央肯定要适当扩大需求,现在我们在m2、信贷方面这些东西已经反映出来了。另一方面,第一就是抓创新驱动,创新实际上是最典型的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我觉得非常重要。为什么经济下行?很重要一条就是我们创造新的供给抵不上过剩的旧供给。过剩的旧供给肯定速度在往下掉,创新的速度抵不住下行的速度。
关于协调发展。前面的发展新空间战略部分已经讲了这个问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是当下着重推进的三大发展战略。
关于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我们差不多在上一个五年计划就提这个问题了,中央这次把这个问题提得很高。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一个大国30年维持将近10%的增长速度,是古今中外看不到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很羡慕,并认定要向我们中国学习,把自己国家的经济搞上去。但是,雾霾一出来,我们的示范效应起码打了对折。
连中国的老百姓都讲,我现在钱是多了,但是我天天生活在一个戴着口罩的环境中,我值得吗?我有钱了,但是我没办法自由呼吸了,我值得吗?发展还能是硬道理吗?中国老百姓就在打问号了。如果空气污染指数一直是爆表,那大家什么样的发展都不要了,看到蓝天、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就觉得很好了。
虽然我们讲历史上80%的温室气体都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追究历史他们是罪人,但是现在中国的排放是美国的两倍,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法占据道德高地的。所以,绿色发展不是一个小问题,它既是我们本身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绿色发展问题,在国际上中国道路就没有示范效应,就不能赢得发展中国家的尊重。
关于开放发展。这个理念是36年来始终没变的一个发展理念,其他理念都是后面不同发展阶段加进来的。“开放”和“发展”是我们从1979年到现在始终坚持的两个东西,始终是相互推动的。哪个地方不坚持开放发展,哪个地方就没戏。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国际产业链分工还在中低端,要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所以坚持开放发展这一条千万不要丢。
这次全会报告中很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突出了人民为主体,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有的发展,最后就是要共享发展。中央这次在共享发展当中,很具体地点了六件事情。
第一,7000万人脱贫。中央全会开完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开了全面解决脱贫的工作会议。提出5000万人通过各种形式脱贫,还有2000万是没办法脱贫的,政府要托底。这是共享发展当中一个重大的内容。
第二,困难生全资助。中央这次提出,困难生全资助,要让一个贫穷的家庭、让这些孩子有平等的机会。不能因为贫困,不给他们平等机会。
第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引领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这是在“十二五”中探索出来一个很好的东西。原来讲创新好像就是几个高等大学里的高端科学家的任务,现在我们对创新是“两头抓”了。一头像航天航空、军事上的东西,还得国家花钱投入;另外一头需要“草根创新”,可能一个人的创新就可以带动几十个人的就业。
第四,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讲到收入分配政策,这块问题是看到了,问题是怎么去提高。现在这个问题是两难。真正要提高中等收入水平,其中很重要一块是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水平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中国早晚要解决。收入分配政策是一个大问题,这块不理顺,倒过来对我们整个需求、供给都会产生影响。
第五,医保和降低大病费用。现在整个医改还在进行之中,中央在建议当中,共享发展当中提到了一些具体举措。
第六,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这个实际上也是大家最关注的。这关系到整个民族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解读【第六篇】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一、创新发展,创新处于整个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
二、协调发展。调发展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党在来各个时期高度重视各种重大关系的研究,说毛泽东的“十大关系”、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是有关重大关系的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也明确提出协调发展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而且还具体的提到了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还特别提到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整体发展。
三、绿色发展。讲绿色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前也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在五中全会中已经把它再一次提高到更高、更重要的水平。
四、开放发展。一是我们中国的经济要更深度融入的世界经济中去;二是我们要坚持互利共盈这样一个战略;三是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这是对我们开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五、共享发展。共享发展,它的核心就是“人民”,所谓共享发展就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生活更好,为了人民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各项利益。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需要我们脚踏实地,齐心协力,从组织、思想、作风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塑造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严格要求自己,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强大自己,不断形成一支强大的队伍;严格要求自己,在发展中不断加强学习,使自己在思想上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引领为队伍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构筑结实壁垒,为我们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奉献自己的力量!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解读【第七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顺利闭幕后,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下,全县各部门广大干部职工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下面结合本单位的学习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面对新时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工作,是摆在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干部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需树立“五个意识”。
一、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树立服从意识。党员干部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基层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干部,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四、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子,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各就各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五、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基层干部要树立创先意识,要有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乡镇干部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有梦想的人生洋溢着幸福,有梦想的国度充盈着希望,拥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梦想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全面深化改革令人期待,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完善与构建也将由此展开。我们期待并坚信:紧握改革这把“金钥匙”,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迎来实现民族、国家、个人梦想的美好明天。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解读【第八篇】
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张剑: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的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依规治党、保持和提升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也极大地赢得了党心民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及时研究和出台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及时修订关于监督的党内法规,这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总结党内监督经验、提高党内监督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树立党内监督权威的重大制度成果,也必定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人民群众对党以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执政能力的信心。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制定的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将成为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扛鼎之作”,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正确履职、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切实担负党内监督义务和履行党内监督权力的行为准则和科学规范。
重庆市潼南区古溪镇人民政府彭小曼:在此次公布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会议议程中,笔者最为关注的就是研究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即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修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体现着新形势下,我们党自我革新的勇气和猛药去疴的决心。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根据时代新特点和实践新情况来应对管党治党中的新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近年来我们党用制度管权管事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用制度来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等倾向,是我们党十分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加强党内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关注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制度建设要体现时代性。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即将讨论的议题中,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曾有过规范性的文件,这些制度在一段时间对于团结党、建设党发挥过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制度曾经的光芒都已“褪去”,我们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制定出适合党的发展实际新制度。
二是制度操作要体现公平性。在无论是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还是党内监督条例,都应在党内一视同仁,不能设“特权”,开“后门”,在执行的过程中,党内领导干部应自觉带头践行,以此凸显制度的公信力,从而激发行动力。
三是制度内容指向要体现精准性。制度所规范的情形应该有具体指向,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要有可操作性,对于不同的问题要尽可能的精准对接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比如在党内监督条例中,对于不同的情形,要给出不同的处置方案,让制度执行可操作、精准化。
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委政研室何浩民:党内监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期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贪腐不会写在个人脸上,评价一名干部是否合格,是否真正德才兼备,不能仅靠外部感观,而是真正要扩大监督范围,多听取其他同志不同的声音和意见,通过党内监督充分发挥上下级、同级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作用,同时不断完善八小时外监督,让监督阳光能够全方位、全天候照射,让那些蒙蔽组织,“人前是人,人后是鬼”的干部无处遁形。
云南建水县委组织部黄菊: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但笔者认为现在的党内监督更倾向于形式,没有更多的实质内容,开展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内容都是依葫芦画瓢,形成了“做做样”“动动嘴”的模式,对自己与别人的不足之处可能没有进行深刻剖析,可能剖析了也是秉着不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没有真正达到“红红脸、出出汗、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
要想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第一必须立足实际,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时候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从而引出不足与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而不是说一些框框条条,毫无建设性。第二党内民主才会有发言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线,只有真正的实现党内民主,才能有话语权,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团结统一,才有利于党内监督。
第三完善制度保证能够监督。党内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减少党内监督的局限性,就要靠完善的制度保证,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就要力求从制度、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党内监督的执行,减少局限性。
金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耿全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程之一。全面从严治党涉及宏观与微观、继承与创新等多方面的关系,妥善协调和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顶层设计与具体落实的关系。全面从严治党涉及面广,需要宏观谋划、整体布局,形成从严治党长效机制。同时,全面从严治党的举措只有落细落小,才能收到实际效果。为此,既要细化从严治党的措施、方法,也要明确从严治党的目标、责任。
弘扬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等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仍具有重要意义,应该继承和弘扬。同时,面对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应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理念方法,改革体制机制,实现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有机统一。
党内与党外的关系。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党。各级党组织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的同时,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才能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要注意发挥人民民主对于从严治党的推动作用,发挥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对从严治党的监督作用,通过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诉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江西余干县段官敬:召开十八届六中全会,从严治党必然会成为会议研究重要内容,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对十八届六中全会充满期待。期待一,从严治党新举措的诞生。从群众路线实践教育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现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中央对于管党治党、从严治党举措日新、管理日严、特点鲜明。所以很期待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新型治党管党科学设计和制度安排;期待二,党风作风新建设的方向。
党风政风,优良作风建设一直是党保持先进纯洁的强大武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营造风正气清政治环境,必须坚持常抓不放、长抓不懈、永远抓下去。期待党风政风作风建设新的方向立足点和期盼点。期待三,反腐斗争新抓手的力度。
党对全国事务负责绝对领导,全面管理,极少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不定、意志不坚、信念不足导致贪污腐败行为时有发生。从严治党与反腐斗争相行相驱,从严治党是反腐斗争的有力武装,反腐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要环节。打老虎、拍苍蝇、“微腐败”、集中整治等各种反腐策略实施,为净化党内空气、从严治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十八届六中全会对于反腐斗争有何新的抓手和发力?我同样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