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心得体会范文精编5篇
四下基层心得体会1
砥砺奋发、笃行不怠,以“四个有”跑出建功新时代的最好成绩
孙新军书记在2023年公务员初任培训班“开学第一课”上强调,要熟读“真理之书”,深读“群众之书”,精读“业务之书”,品读“无字之书”,成长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期望的___好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青春之火,为民族而燃烧;青年之心,为祖国而跳动。作为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伟大创造力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自当砥砺奋发、笃行不怠,踏稳奋进新征程的“青春赛道”,以“四个有”跑出建功新时代的最好成绩。
坚定理想信念,确保眼里有“光”。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29岁的陈延年面对敌人威胁,宁死不屈;26岁的赵世炎面对白色恐怖,没有退却。他们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步伐坚定,在风雨飘摇的中国,为了理想奔走呼告,为了真理斗争到底。在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厚植为民情怀,确保脚下“有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执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毅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主题学习教育。置身伟大的新时代,广大青年要时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导向,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奔着“群众满意”解难题,尽心竭力答好新时代民生考卷。
敢于自我加压,确保肩上“有责”。新时代有新使命,新使命要靠新本领。孙新军书记强调,当前___区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不进则退的发展关键期。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深耕业务能力,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主动投身于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攻坚克难的第一线、为民服务的最前沿,努力练就“提笔能写、开口能说、遇事能办、问策能对”的过硬基本功,切实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民纾困解忧、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
严守纪律规矩,确保心中“有戒”。近年来,有的年轻干部在贪欲面前打了败仗,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走入歧途,出现“早节不保”的怪象。立德固本,修身正行,才能做到怀德自重、廉洁自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年轻干部要永葆对道德法纪的敬畏之心,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永远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严守公私边界,不因私谊废公事,不因感情弃公道,念好心中“紧箍咒”,筑牢行为“防火墙”。要常敲律己警钟,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在小事小节中加强修养,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我,始终做到心存敬畏、常怀戒惧。
四下基层心得体会2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一种工作方法、工作制度。“四下基层”把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大任务,把调查研究作为重要路径,把解决问题作为关键导向,把推动发展作为最终落脚点,其核心要求与主题教育的重点措施高度吻合。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火热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坚持“上心、上门、上前、上手”,上下联动、融会贯通,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用好“小喇叭”上心宣传,助推理论宣讲下基层。宣传语言能否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衡量宣传成效的关键所在。换言之,宣传好、阐释好党的理论政策,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在深学细悟、讲活讲透上真下功夫、下真功夫。一方面,理论学习要“上心”,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逐字逐句研读、吃透精神实质、把握实践要求,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转化宣传要“创新”,不断创新宣传载体,立足文化特色、群众需求,通过“理论+方言”“理论+故事”“理论+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将党的理论政策讲活讲透,真正实现党的政策主张“飞入寻常百姓家”。
用好“五字诀”上门走访,助推调查研究下基层。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初到宁德工作时,用一个月时间走遍闽东9个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分析宁德必经的发展路径,提出了“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脚踏实地带领闽东人民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摆脱贫困。广大党员作 文 吧干部要用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子向下,钻进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矛盾窝”,面对面听群众的“家长里短”、察群众的“急难愁盼”,找准“症结顽疾”,开好调查研究的“民生方子”,以高质量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用好“放大镜”上前服务,助推信访接待下基层。在基层日常工作中,“信访”是一件大事、要事,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信访接待作为检视整改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检验自己群众工作能力和作风的重要“试金石”,自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用“放大镜”从根源上查找案件原因,心贴心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向前一步加强跟踪服务,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让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件件有回音”、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事事有落实”,切实把问题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用好“真功夫”上手行动,助推现场办公下基层。基层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最终落脚点,直接联系群众,距离老百姓最近,不见到现场就没有最直观的感受,干事、办事就会大打折扣。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办公,到矛盾一线、纠纷前沿去感受真实氛围,以第一视角体验群众“急难愁盼”,变“听风是雨”为“眼见为实”,化被动“接招”为主动“破题”,把群众反映的困难诉求详细记录在本子上、时刻牢记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上,能办的事马上办、决不能等,难办的事想办法办、决不能放,需合办的事协作办、决不能推,通过现场办公集中“会诊”,让“看不见”的商量成为“看得见”的行动,拉近机关与基层的距离,搭建领导干部与群众百姓的“连心桥”。
四下基层心得体会3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一种工作方法、工作制度,是党员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最有力的体现,上好“四下基层”服务课,更是日常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
党员干部“下基层”,就是要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上好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服务课”。结合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以群众听得懂、悟得透、易接受、真认可的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群众政策宣传重点,有力推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老人活动室、小区网格工作室等场所,围绕群众思想困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鲜明的语言进行宣传,用身边榜样引导,用身边事迹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
党员干部“下基层”,就是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子扑下,上好调查研究“服务课”。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锤炼干部作风的重要平台,党员干部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多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听真话、察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倾听第一线声音,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确保拿出来的政策举措成为攻坚克难的有效方法路径。坚持专题调研与综合调研相结合,按照经验在基层,智慧在一线的要求,广泛听取、虚心接受、认真研讨、及时总结,对形成的调研成果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建立机制、形成长效,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
党员干部“下基层”,就是要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上好信访接待“服务课”。信访接待工作就如同一条沟通的桥梁,连接着民意与政府。信访接待下基层,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到基层去,主动靠前约访群众,面对面、零距离、心贴心,全面掌握信访积案来龙去脉和处理进展,真实了解群众的诉求和关切,坚持久久为功,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的家门口,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员干部“下基层”,就是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上好现场办公“服务课”。基层是干事的根基,人民是创业的动力,实践经验表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群众最有发言权,最有积极性,也最有办法。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现场办公,向群众学习,主动为群众服务,发扬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敢于正视一线问题、善于在一线发现问题,力争在一线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及时研究解决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下基层心得体会4
来一场干部与群众的“双向奔赴”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国之大者,在乎民也。“四下基层”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四下基层”的精神要义,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来一场干部与群众的“双向奔赴”。
密切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是“爱”与“爱”的双向奔赴。干部的“爱”,是心怀国之大者,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爱。群众的“爱”,是对我们干部以民为先、以民为重的信任支持、理解认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创举。通过长期实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这一工作模式打通了群众的监督“瓶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与此同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的创造性迸发出来,心贴心、肩并肩交流,实现“爱”与“爱”情感的共鸣互通。
搭建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是“看得准”与“办得实”的双向奔赴。为什么说“四下基层”能达到干群间的“双向奔赴”?在基层,干部能最直接看到客观事实,真正剖析问题,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对症方法,而群众能最直接反映问题,找到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最快途径。要主动前往一线“把脉”,现场开展集中“会诊”,对群众普遍关切的问题“多听一句、深问一层”,在群众言语、乡语口碑中了解真实情况,回应诉求、疏导情绪,从而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在一场场“双向奔赴”的过程中,民情民意变得更加清晰、干部为民服务变得更加务实、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践行“群众路线”这条党的生命线,是一场共创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双向奔赴。以调研开题,以实践作答,将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化为干部的自觉行动。培养翻译政策的能力,政策中的书面语、专业术语群众听不明白,干部就要当好“引路人”,将其转化为群众语言,不断引领群众破译“幸福密码”,以过硬的业务本领助力辖区振兴和产业发展,将书本的政策输出为摸得着的实绩。“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干部当有群众情结,把小事办牢靠,不推卸不拖延,换位思考把“群众点单”当作自己的事“主动送单”,紧紧依靠群众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在一次次双向奔赴“成人而达己”的过程中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发展中焕发生机。
四下基层心得体会5
“四下基层”当要“能说会道”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四下基层”的重要理念就是带着感情下基层,融入群众接地气,一心为民办实事,改进作风抓落实。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要学习好运用好这一经验,并从中获得重大治理启示,既要“能说”,也要“会道”,不光说得好,更要干得好。
说真话走“正道”。有意见选择保留,有不满私下“吐槽”,有怨气藏在心里……一些基层干部在公开场合不愿说真话、不想说实话、不敢说心里话,谨守“为官不言”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须知,基层干部是否讲真话不仅关系到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否精准,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各项改革措施能否顺利实施。换句话说,“讲真话”与“办实事”紧密相连。年轻干部下基层,就是要把群众当自己人,做到表里如一、诚心诚意,见到群众不装腔作势,碰到难题不装聋作哑,遇到矛盾不推诿扯皮,遇到危险不退避三舍,真正做到讲真话,走正道、办实事。
说行话悟“门道”。如果一个年轻干部不懂业务,外行人干内行事,就会在执行上级决定、落实上级政策中说“外行话”、办“外行事”,甚至出现“瞎指挥”“乱决策”的情况。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涉及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工作,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成为政策要求的“全面手”,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下基层,不仅仅是人到了就行,而是要把政策带下去,把问题带上来,把感情带下去,把诉求解决好。这就要求年轻干部成为基层一线的专家,向书本学知识、向群众学经验、向实践学本领,既要懂得内行,还要讲得内行。
说俗话听“唠叨”。所谓俗话,指的就是群众语言。“话须通俗才传远。”有一些年轻干部,面对群众时“张不开嘴,迈不开腿”,群众说的话听不懂,自己说的话群众也听不懂,出现一种“失语”的现象,群众工作开展起来“尴尬”无比。年轻干部下基层,无论是宣传政策、调查研究、信访接待还是现场办公,都要坚持做到有心气、接地气。要持之以恒地“脚粘泥士,耳贴大地”,下功夫学习“群众的话”,多习惯说“土话”,常去田间地头跟大爷“唠唠嗑”,常在农家小院里跟大妈“拉拉呱”,用“谈得来”及时解决“信任危机”,让自己说出的话变得大众化、口语化、方言化,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与群众沟通的心门、搭建起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