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心得体会范文热选【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心得体会范文热选【通用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心得体会【第一篇】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无疑是其中的瑰宝。我的祖国因为它独特的风俗文化而倍感自豪,这也促使我深入研究和探究中国的风俗文化,并且加深对它的了解。在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之后,我意识到,这些风俗习惯的魅力,始于它们背后所反映的中国文化和人民的智慧,通过本文,我与读者分享我的中国风俗心得体会。

第一段:春节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喜庆气氛充斥于街头巷尾。春节前,每家每户都要打扫房屋和购买新衣服,这意味着要拥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人们也要对房屋和衣物进行除旧布新。年三十晚上,家人聚在一起欢度团圆年,分享家庭美食。其间,资深长辈会教导晚辈们如何向祖先祈求平安及好运。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厚爱家庭,以及脚踏实地的品质。

第二段:婚礼。

在中国,以婚姻为主题的风俗文化也非常重要。在中华文化中,婚姻被看做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这意味着两个人的幸福、爱情和承诺。在结婚前的准备中,婚礼一定是最重要的一环。伴随着传统的礼仪和礼节,新娘和新郎将会穿着传统的婚礼服装,进行宣誓和交换戒指,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共同开始婚姻生涯。而另一个与婚礼联系在一起的重要风俗,是结婚红包。这是亲友赠送新娘和新郎的一种礼券,通常装有一定金额的现金。结婚红包的价值与关系有关:较远的亲戚和朋友可以多给一点,而亲近的家人就可以少给一点,这也表明了中华文化中注重尊重长辈及财富分享的社会文化。

第三段:节日习俗。

中国的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习俗。例如,在端午节,我们吃粽子和赛龙舟;在中秋节,我们赏月、吃月饼和赛不倒翁。这些习惯的做法已经传承了千年,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固执和坚强。通过这些活动和仪式的参与,人们可以更好地连接到祖先和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第四段:文化习俗。

在平时的生活中,中国人还有些其他的习惯。例如,面对长辈时要表现出尊敬,行走时应该保持端庄的姿态和微笑天性。在喝茶时,茶水给年长的人先倒,这是因为给年长的人让先喝茶是一种尊重的表现。中华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在这一点上,文化习惯是一个好的指南,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懂礼貌和尊重他人。

第五段:新生事物。

中国的风俗文化也在悄悄地改变。以前被认为不太常见的事情,现如今已经日益普遍。例如,现在在中国,女性也可以选择穿着西式白色婚纱了。大多数人仍然选择穿传统的红色婚礼服装,但现在有许多中国新人在礼服中添加了现代的元素。其实,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它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同时保留着古老的礼俗。

总结:

整个中国的风俗文化,都是源于中华文明和庞大人民智慧的结晶。保留和传承这些风俗将帮助我们保持与他人的联接、向生命展现敬意并加深我们的认识。与充满活力、激情和能量的中国人民一起享受和身临其境的丰富多彩的中国风俗文化吧!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心得体会【第二篇】

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等,竞赛场上,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有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楼”,随着长鼓、洞箫、唢呐乐曲声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2.燃灯节。

用柞木烧成木炭,压成粉末,搀入咸盐,用纸包成香肠状,外面缠上细草绳。到了夜晚,绑在长杆上点燃,便会劈里啪啦作响,放出耀眼的火花。重五与秋夕,男人们进行摔跤比赛,妇女们进行跳板、秋千比赛。

3.旧历年。

旧历年是朝鲜族最主要的节日,也是家族成员团聚的日子,因而住在他乡的儿女们都要回到父母身边一起过年。从腊月三十开始过年,这天小孩身穿有彩条袖子的喜鹊袄,晚间不能睡觉,要守岁,据传睡觉眉毛就会变白。正月初一都要穿新衣或干净的衣服,叫岁装。早晨首先祭拜祖先,称作“茶礼”。这天的早餐叫“岁餐”,吃饼汤或打糕,早餐时喝的酒叫“岁酒”,而且从年幼者开始喝。儿女们给祖父母和父母磕头拜年(家拜),饭后还要向长辈亲戚和村里老人拜年(村拜)。此时老年人向拜年的年青人说些吉利话,此谓“德谈”。这天开展各种民俗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妇女们跳跳板和青少年们放风筝。初一夜晚为防止夜光鬼把鞋偷走,把平时脱在檐阶上的鞋拿进屋里,大门上要挂个箩。

端午节。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因为端午节就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但是端午节同时也是朝鲜族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朝鲜族的端午节最明显的特色在于丰富的民俗游戏。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活动。其中最常见且著名的有荡秋千、跳板、摔跤。

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朝鲜族妇女会身着彩色长裙,在秋千上前后摆荡,越荡越高,如紫燕凌空,自由自在;如仙女腾云,优美飘逸。

跳板同样作为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和秋千一样具有着极高的观赏性。跳板的两边会分别站着一个人,交替蹬板,错落起跳。在起跳的空中,会展示各种优美的动作,有时还会手持扇子、彩带等增加观赏性。

秋夕。

秋夕的传统美食是松糕。这天,朝鲜族村屯普遍宰牛,把肉和内脏切割成小块,分成好多份,穿在荆条上分给各户。

秋夕也会举办各种如摔跤、秋千、跳板等体育比赛。有的村屯还会举行斗牛比赛。斗牛比赛所用的牛是我们朝鲜族地区的大黄牛,各户主人会在牛身上写下白色的编号,随着身着韩服的引导员展示数字,对应的两头牛进入赛场,先是四目相对,然后互相角力,再然后扭打在一起,最终胜利者会仰天长啸,失败者则会落魄的逃走,只留下满身伤痕。

洗头节。

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鲜族的洗头节。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婴儿生日节。

即婴儿周岁生日节。在朝鲜族的人生仪礼中,婴儿的一周岁纪念日最受重视。婴儿一周岁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非常隆重。婴儿生日到来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然后把孩子抱到已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涉猎物”。桌子上会摆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客人到齐后,婴儿的妈妈就叫孩子从桌子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中随便拿自己喜欢的中意之物。当孩子伸手从桌子上拿一样东西时,客人们就欢腾起来,说一些使祝兴的话。这个过程人们叫做婴儿受生日席桌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素白色线的习俗,以示希望孩子像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心得体会【第三篇】

每个人都应该放弃浊思尘念,清净身心,正心诚意,用心灵与天地自然交流融合,这是寒衣节的精神与灵魂,也是寒衣节值得发扬的意义。

寒衣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祭祀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十月朝”、“祭祖节”。寒衣节也意味严冬的到来。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以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嚯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来自

寒衣节的起源是什么。

寒衣节是祭祀的节日,关于它的起源民间传说有很多种。第一种是秦朝孟姜女哭长城,第二种是蔡伦大嫂的促销手段,第三种是纪念放牛娃“红豆饭”的传说等。

其中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有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可谁知到了长城之上却知道自己的丈夫早就死于长城之上,她伤心欲绝,最终哭的感天动地,哭倒了长城,这种说法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起源于蔡伦大嫂的这种说法也很流行,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可谁知后来造了一屋子纸却没人买,后来蔡伦的大嫂就扮鬼,吓的人们纷纷买纸,最后纸成功卖出去了。

江苏有关于放牛娃的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染得通红。人们见这一幕甚是震撼,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也纪念这种敢于抗争的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心得体会【第四篇】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不同地区长久以来经过了各种变迁,产生了很多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中秋习俗。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晚上祭月,陈列“月光马儿”,即指神像,还供有月饼、毛豆、鸡冠花等。“月光马儿”用纸做成,上部画太阴星君和菩萨像,下部画月宫和捣药的玉兔。玉兔像人一样站立着,拿着捣杵。神像金碧辉煌,颜色极为鲜明。长的七八尺,短的二三尺,顶部有红绿两面旗,向月而供,供完就烧掉。

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树中秋。

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大街小巷中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历史上兔儿爷曾出现过20来年的断档,白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销声匿迹,当20世纪80年代初重新出现时,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兔儿爷有了新生命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属性和新的功能,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中秋南京人都到夫子庙白鹭洲公园里的“玩月桥”上去赏月。桥上水畔绝对是赏月的好地方,不过这座桥是明代“玩月桥”的复制品,是南京城中秋赏月最具人气的地方。

“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据夏仁虎《秦淮志》记载:“马湘兰故门前有玩月桥今不可寻”,马湘兰乃“秦淮八艳”之一的名妓,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她聪颖机敏,能诗擅画,才华横溢;又是个仗义疏财的女子,济贫救弱,颇有侠女风范。据传,当时每逢中秋之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

博饼。

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了抚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巧设“中秋会饼”,通过“掷骰子”活动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一般家庭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地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于是,中秋博饼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无论是什么习俗,但都是为了家人能够团聚一起,在皓洁的月亮下共度幸福的一晚,寄托着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家人的祝福。

中秋夜,月圆,越团圆。是要外出游玩,抑或去回味家乡的一轮明月,都要有够宽敞舒适的乘载空间,才能装得下全家人的美满,自在。用汉兰达的7座大空间载着长辈,爱人,孩子,跨过距离的界限,去观赏最美的月色。

6.关于中秋节的风俗及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心得体会【第五篇】

1、放鞭炮。

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而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乐趣型的烟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阳台上放,“夜明珠”一点燃就往外喷五颜六色的彩弹,小朋友最喜欢,每年过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对面阳台晒的衣服烧了的事故发生,后来就越来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点,还有初五迎财神的零点,总体说来,迎财神的日子要放得比过年多得多。

2、看电视。

说到这一点,上海人真的不大一样了。春节联欢晚会在上海是很没有市场的,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吃,电视就是个背景音乐,爱开不开,春晚说的段子上海老人听不懂,笑不出来,歌舞还能看看。后来随着南北文化的更深的融合,这一代的上海人开始看得多起来,也能跟上北方人民的笑点了。

3、年夜饭的保留菜。

和北方吃饺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饭保留菜真的是常变常新。记得最早流行八宝饭,小朋友每年到最后看到这个都想吐。后来又流行水果羹,现在看来,真是超级没有诚意的一道菜。有一小段时间还流行大王蛇,但后来风头就过了。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留在上海人民过年饭桌上的几个超级熟悉的菜应该是:门腔、松鼠桂鱼(茄汁款)、皮蛋、三黄鸡、红烧肉、虾仁、八宝饭——每家每户应该还会有增补。

4、准备年货。

千万不要以为现在吃的东西多了,天天可以吃到,过年就懈怠年货了。有些年货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采购的,有些年货则要自家做准备的。每家都有每家的做法,做出来的味道各不相同,做得最多的是爆鱼与蛋饺。

5、在家吃年夜饭。

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了。以前,人们习惯在自己家吃年夜饭,近几年,一些家庭嫌做饭麻烦,年前会在饭店预订年夜饭。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八成的人还是遵循传统,在自己家吃年夜饭。饭店里的年夜饭很多都是事先做好的,冷冰冰不新鲜。因为要翻台子,每年都吃得‘急吼吼’,这边还没吃完,门外已经有第二批的客人来等着了,一年到头的最后一顿饭搞得大煞风景。

6、大年三十守岁迎新。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着电视守岁,就是边说边笑,边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

春节的由来。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首。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改行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

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春节安全注意事项。

春节即将到来,在这个喜庆洋洋的日子里,我们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在吃好、喝好、玩好的同时,要知道春节期间注意的安全事项:

1、燃放烟花爆竹时,要选择则宽敞的地方,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在燃放过程中注意个人及他人安全问题。

2、小朋友燃放烟花爆竹时,要有大人陪护指导,以免受伤害。

3、预防住宅火灾,及时检修电路,如发现老化、漏电的情况,应当立即关闭维修,出门之前要关闭煤气阀和不必要的电源。

4、提醒老人和小孩,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必须通过询问观察、身份明确后,再打开门。

5、增强疫情防控意识,减少不必要出行,坚持科学规范戴口罩,关注政府或相关官方机构发布的疫情相关消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6、饮食均衡,食物种类要多样,荤素搭配。适量食用鱼肉,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白开水,少吃零食和煎炸食品。进食规律,不暴饮暴食。

7、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路上车多人多,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横穿公路走斑马线,不在马路上追逐嬉戏。

8、不违章停车,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请勿酒后驾车和疲劳驾驶。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心得体会【第六篇】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列举如下。

1.重阳节登高。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可以是登高山、登高楼或者登高台等。

2.重阳放纸鸢。人们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高,则福气越浓。

3.重阳赏菊。人们重阳赏菊,因菊花象征着长寿。

重阳节登高“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人们爱在重阳登高;首先是源于古人的对山岳的崇拜;其次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观念;还有就是登高远眺,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畅快感觉。

重阳放纸鸢,古人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和“放吉祥”、“放福气”的美好寓意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充分表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寓意的向往。

古人历来就有重阳赏菊花的风俗,所以重阳节也称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象征着长寿,所以赞美菊花为“长寿之花”;同时也因为菊花“凌霜不屈”而为人们所欣赏。

重阳节的简介。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项,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包含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项。

重阳节喝什么酒。

菊花酒。菊花酒主要是由菊花和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又被称为长寿酒,味清凉甜美。菊花酒是重阳节必饮的一种酒,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酒,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而菊花是重阳节常见的一种花,所以重阳节的传统就是喝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而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的意义。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使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九月也预示着冬天的来临。天气渐冷,人们需要准备衣服保暖,孝顺的子孙由此思及祖先,便将这天作为给先祖们烧冬衣的时间。因此,重阳节也成为了祭奠死去的家人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心得体会【第七篇】

十月初一是阴历冬季的第一天,是“秋”与“冬”的“分水岭”。人们从这一天开始,真正踏入“冬”的门槛。在民间,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谣曰:“十月一,穿齐毕。”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棉裤棉帽棉鞋拿出来,让儿女、丈夫穿上换季。如果此时天气暖和,不宜穿棉衣的话,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除送寒衣外,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安装火炉、烟筒,并且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地冻时顺利取暖,也借以告慰亡灵,家中“薪火正传、代代不断”。

有儿女们守孝的,需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一日换穿常服。而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有的地区,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有的'则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道教宫观一般会在这一天举行摄招安灵超度法会,超度过往孤魂。

烧寒衣。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心得体会【第八篇】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大年,俗称过年,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过年的习俗,起源是一只叫“年”的怪兽。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十分害怕。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后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过了好久才想出个法子,决定在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关于清明节,有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晋国公子重耳遭陷害四处流亡,一个名叫介子推的随行大臣曾经在他快要饿死的时候,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他吃挽救了他的生命。后来公子重耳回国当上了晋国国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晋文公,封赏了所有跟随他流亡的大臣,却惟独忘了自己的恩人介子推,等他想起来,介子推已经带着母亲躲进树林里,谁请都不出来,于是晋文公就将树林点燃,想将他逼出来。可是树林都烧光了也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派人四处搜查发现介子推抱着一棵柳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十分后悔。以后每一年的那一天,晋文公都将柳条发给大臣们,以怀念介子推,并规定在这一天禁止生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禁止生火的习俗已经没有了,而插柳,扫墓以怀念故人的习惯一直保留着。

吃粽子赛龙舟,可谓是端午节独具一格的风格。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赛龙舟,除此之外,在那天,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直到大雨过后抛进水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有传说,端午节的由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现代,七夕节又被人们正式地称为“爱情节”。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的诸仙女一起下凡,老实小伙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双牛皮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便出现了,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中元节俗称鬼节,指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相传,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从此七月十五这一日便演变成了祭祀已故亲人的中元节。

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是中秋节扎根在中国人心底最重要的意义。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之前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个太阳,才使得民间天下太平。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便把它交于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谁料此事却被坏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只留嫦娥一人在家。坏人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不老灵药,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坏人的对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灵药,从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内。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绝,但却无能为力。后来,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圆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摆设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妻子。后来,人们听闻嫦娥成仙了,也纷纷在月圆之日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了一种习俗。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又称为“重九”。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伤心,所以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打听到一位法力高强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长老为师学习仙法。学满回家时恰好是九月初九。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凭借着高超的技能,恒景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39 2393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