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精编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1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目前我们的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效率存在问题,存有一些低效、无效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2

7月15日至7月18日我校组织了为期4天的韩立福“有效教学法”的校本培训,通过集体培训和小组集体讨论,使我对韩立福的有效教学法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使我收益匪浅,感受颇深。

有效教学法的模式的核心概念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先学后导”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行动话语,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提出了新的行动要求,期望教师和学生逐步建立这种教学思维。行动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在教师智慧型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始终鼓励学生要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那些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学生要给予规范而科学的指导。“问题评价”,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问题教学思想的行动话语,对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以及学习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教师和学生逐步建立这种“问题评价”的学习思维。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主要手段的问题教学模式。教学行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问题评价,课中问题评价和课后问题评价等。使教师和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交往和对话来解决问题,下课后教师和学生仍然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在不断的评价过程中得到提升和解决。这种“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法,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又能养成良好的问题思考习惯与品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1、教学设计的四化:知识问题化、目标具体化、主体探究化和训练课堂化。他其实就是在诠释新课标里对于教师、学生、课本、课堂的要求:教学设计必须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实现教学设计主体化;教师角色应由“控制者”向“引领者”转变,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课程整合应由“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转变,实现课程整合适用化;教学模式应由“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型,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由“提示型教学方法”向“自主型教学方法”转变,实现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方式应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型,实现教学方式开放化;教学环境应由“静态平衡”向“动态和谐”转变,实现教学环境和谐化。

2、高质量的预习。韩教授提出了:现在的预习要由以前的“感知预习”转变为“理解预习”,他还提出了“查、画、写、记、练、思”六字诀的预习法,说当学生预习就能自己学会的知识,我们就坚决不讲,多余的时间就练笔。(专指语文)与此相应的课型就由以前的“复习课”和“新授课”就转变成了“问题生成课”和“问题解决课”。此处对我们设计导学案大有启发。

3、课堂发展形态。韩教授把课堂的发展形态分为由低到高的六种:“教师搭台教师唱—教师搭台师生唱—教师搭台学生唱—师生搭台师生唱—师生搭台学生唱—学生搭台学生唱”,风趣幽默的表述把动态课堂阐述得很准确。也让我们每一位在听讲座的教师深深地思索:我的课堂在第几层次?我要追求怎样的课堂?怎么样达到我的目标?……一起让我们的“绿色课堂”有更丰富的内涵,让我们的孩子们学得更轻松高效。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

曾记得有位老师说过:教学是一种对话。的确,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如果说当今社会对物质产品的要求是“标准化”“规格化”,那么,对精神产品的要求就是“个性化”“风格化”。

在参加浙江省翎雁工程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培训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本学科的两位重量级人物:来自温岭九中的周辉兵老师和来自杭州采荷实验教育集团的高凌老师。通过听他们的讲座和观看在浙江省社会学会成立十周年年会上的展示课,我对两位教师的认识从之前他人眼中的描述转变为近距离观察后的具体感受。虽说两位教师在学科成绩上都是相当的出彩──同为历史与社会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得主,但他们在教学风格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个性路线。

由于两位教师的思想、气质、审美情趣不同,所以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时,他们都有各自选择和侧重的角度,都会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本次年会展示课上,两位教师用的都是自编教材。周辉兵老师的《话说公益广告》一课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教学设计系统有序,教学节奏张弛有度。例如,他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内容:划一划你认为重点的知识(掌握重点)、想一想你掌握了哪些与公益广告的知识(获得知识)、问一问你对哪些知识还存在着困惑(提出质疑)。这一逐层深入的学法指导,对学生思考、认识问题给予清晰的指导。同时,周老师在讲课时根据内容的轻重详略,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比如他讲到一则垃圾桶变瘦的公益广告,提出问题:垃圾桶瘦了时,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垃圾桶瘦了,表明垃圾减少了,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周老师紧接着又问:那垃圾桶外边的东西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垃圾。这时他就自然总结出:从图中可见,垃圾桶的垃圾是少了,而垃圾桶外的垃圾还不少呢。这幅广告,在提醒我们什么?此时,学生就能准确地归纳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将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始终能精心启发引导学生,时而设问,激起深思;时而点拨,消除疑虑。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享受中获得知识和启迪。所以,我想称他为“科学型”教师。

而同样是使用自编教材的高凌老师在《映象中国之古代妇女》一课,却给了我另外一种感觉:那就是教学设计精致,教学操作精妙。高老师讲课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比如课堂导入,他先播放了一段背景音乐,展示泸沽湖“女儿国”的图片。然后通过丰富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从这块神秘土地上的走婚形式中来了解“母系社会最后一块活化石”的社会生活。高老师的课像蜜蜂一样博采百花,酿成精美的蜜。他喜欢用散文式语言教课,比如在叙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时,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富有韵律美。而所有这些设计,最重要的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能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高老师的教学内容虚实结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例如他讲到古代妇女缠足,通过独特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精神与肉体双重摧残下的古代妇女的凄凉处境。换句话说,就是高老师有一种以自我为圆心,不断地通过45分钟的时间向四周无限蔓延的教学风格,他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时而陶醉,时而警醒。所以,我更喜欢称他为“艺术型”教师。

上述两位教师的教法虽不同,但效果都很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想,成功的一节课,是教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更是教师艺术才华和不同教学风格的体现。

通过听周辉兵老师和高凌老师的课,我对教学风格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思考:到底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怎么去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呢?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像我省社会科教研员说的那样,每个人都要先打好基础,从最基础的教学要领开始,等到一切都扎实了,巩固了,再把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的风格。当然,前提是要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定势,不为风格而风格。如此,每位教师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标签。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4

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第一讲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和课堂教学观察,发现对信息技术现状和制约信息技术有效性的因素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信息技术普遍两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松散,时间浪费的多;二是形式多样,缺实质性内容,一节课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太少。

而这些现象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随意性直接相关,经过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随意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表达、教材的使用、教师的演示操作以及教学的组织等方面,为此我们提出,有效教学:从“六要”起步,即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流程要精细、教材使用要适度、教学语言要精神、演示操作要规范、教学礼仪要强化。教学的随意性折射出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态度决定教学的成败。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坚持从我做起、从“六要”做起,才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强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也有一个实效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有着落才会有实效。教学反思要从实效着眼:教学反思只有着眼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评价实效的几个方面审视教学才具有针对性;要从整体着力,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时段;要从习惯着手,即从学习的习惯、修订的习惯、提炼的习惯、交流的习惯着手全面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的实效是一个评价范畴的概念。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效又是一个有准确内涵的概念,广义上讲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有效达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其教学实效有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现两个方面,外在的表现就是指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等,内在表现则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科任务,我们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有兴趣、有激情,全面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时凸显个性,协作学习时又能融合互动。是否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设计学习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获娶加工处理、管理、交流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是否从应用的实际出发,不唯技术而技术,体现“在应用体验中构建知识、提高信息素养”的理念?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归纳、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深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创造能力初步培养。教学是否关注学生动脑,是否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否强调学生学会规范表达操作?④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是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学是否设计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环节,合理安排探究、合作学习环节?这里所说的“最大限度”其实也是一个概指,更为合适的说法可以是“尽可能的”。其反应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值取向。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5

当前,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为此,强调下面三条规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凸显这三条规律的重要性和不可违背性,我把这三条规律称为“铁律”。

一、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值得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铁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时,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秩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的事情,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维果茨基据此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是有效教学、优质教学的心理学机制。

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是怎样地依靠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指出,学生的独立性包含这么四层意思: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第三,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第四,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成绩。

根据我们实验的体会,先学之学具有以下的特性:

第一,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与预习是一样的。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是课堂教学在先,学生复习和作业在后,也即学生和学习只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制。教育心理学认为,这种缺乏学生对知识独立建构的所谓的学习只能死记硬背的形式上的学习。而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第二,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征。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在我们实验中,先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独立阅读教科书(要求写阅读笔记),并独立完成课本作业。从这个角度上讲,先学与传统预习在本质区别: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传统预习通常是指学生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预习具有从属性,从属于课堂教学,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不是学生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环节。

第三,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先学则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超纲学习。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潜质不一样,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学得慢,进度不一。我们认为,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应做到该统一就统一,不一定统一的可以不统一。

后教之教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针对性。后教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针对性,即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否则,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统讲授,那就失去了让学生超前学习的意义,失去了教学的针对性。 第二,参与性。先学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基础,参与性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

第三,开放性。开放性是针对性和参与性的必然结果,教师不可能预先设定学生先学存在的所有问题,而学生在参与性学习中的各种即兴表现和自由发挥更是教师所难于预料的,这对以教案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无疑是一种反叛,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但是,正是这种开放性真实展现了教学过程中本应存在的生动性、复杂性、生命性、挑战性和生成性。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应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有:

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差生优先);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第一个“三”指的是课堂教学三个追求:“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三”指的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是指六个教学步骤,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卢仲衡教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其主要的步骤: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阅读课本。就是学生自己读课本。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第四,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

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其主要的步骤:第一步,自觉。就是自己读课本。第二步,启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第三步,复习。回头梳理一下自己已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第四步,作业。其实也就是练习。第五步,改错。这一步相当于卢仲衡老师倡导的“当时知道结果”。学生做了练习之后,同学之间相互改错。第六步,小结。

这几项教改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遵循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

二、铁律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当然,教师不能脱离学科性质、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来单独传授所谓的方法,而应该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养成“方法”的意识。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老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陶行知先生对此是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各科教师都要根据本学科特点进行学习指导,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学习方法的示范和渗透,通过讲授科学家们的科学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怎样阅读、怎样思考、怎样探索、怎样总结、怎样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新课程实施过程所出现的“自主”变成“自流”的现象就是因为缺少了“培养”这一环节。换个角度讲,学生是有依赖性的,从积极方面讲,依赖性即可教性,这是我们教育学生从而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根本依据。如果我们不注重独立性的培养,那么学生即使到了所谓“独立”的年龄,其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也是很低的;相反如果我们注重独立性的培养,那么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就会很快地发展起来。从教学角度讲,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很多成功教改实验的共同特征。从实践上讲,学法指导的主要教学要点包括:第一,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第二,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第三,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

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有:

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这种教法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为理论设计的基点,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三主”和“四式”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这一理论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为相对应教学结构模式即“四式”,包括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其操作方式为:第一步,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第三步,讨论。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第五步,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约需10分钟完成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第六步,自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

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金华一中于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教读阶段:这是实验的起始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形式应多样,如表格式、填空式、问答式等。阅读思考题一般可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解释层次的问题、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已经由依赖阶段进入独立阶段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所以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联系。

三、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二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最伟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所谓适当观念是指能对新知识起“固着”或“拴住”作用的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的概念、命题、表象和其他有意义的符号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和思维的本质。其结果,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获得了心理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血肉”,自己的心理品质。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组织。正因为如此,奥苏伯尔也把有意义学习看成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的“新”?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奥苏伯尔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可稳定性(清晰性)三个特性(统称为人亡物在结构变量)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所谓可利用性是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互相(同化)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所谓可辨别性是指: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可分离程度和差异程度,只有当新旧知识能够清晰地分辨时,学生才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所谓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固定作用的旧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度。稳定性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点,清晰性则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点。

总之,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识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从大的角度讲,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学会了前进,以实现掌握学习,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防止学业失败现象的根本措施。从小的角度讲,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与新知直接联系的旧知,并通过旧知去学习新知。

值得强调的是,不能狭隘地来理解所谓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原有的适当观念”。实际上,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因素不仅包括学生已经掌握的书本的旧知识,而且还包括学生相关的经历、体验和生活常识、经验以及必要的思想方法和智力基础。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背影越丰富、方法能力基础越扎实,那么,新知识的学习就越容易、越深刻、越丰富。

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易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这是这条规律的具体体现。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是这条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举。

面地理解各条规律的内涵及其相互的关系,并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

39 1565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