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忠诚与背叛读书心得精编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800字]忠诚与背叛读书心得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忠诚与背叛读书心得篇1

有许多政治读物,虽然内容很好,但因为缺乏可读性,难以推广到广大读者之中,无法占领图书市场。何建明和厉华合写的《忠诚与背叛》是作为庆祝建党90周年的重点读物推出来的,而这样一本有明确政治主题的读物,却能够做到好读、耐读,在市场上持续热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写好书,出好书,读好书”的成功范例。

首先,作者的写作是针对着现实问题而写的。该书反映的是一段在中国大地上曾经家喻户晓、广为传诵的革命历史,作者之所以还要为这段历史写一本书,不仅在于他们获取了这段历史中尚不为人知的更加丰富的细节,还在于他们意识到这段历史对现实的警示意义,因为在今天,“8000多万党员中,党员的纯洁性、党员的信仰感,似乎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警惕”,“忠诚与背叛——每个革命者、每个共产党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即使在和平时期,我们的内心和灵魂也时刻都在接受这样的考问与考验。”当今社会,人们最憎恶的事情就是权力的腐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共产党员缺乏对党的信仰和对事业的忠诚,一旦掌握了权力,就私欲膨胀,以权谋私。我们阅读革命历史,痛恨那些给革命事业带来极大危害的叛徒。其实,今天的贪官不就是和平时代的叛徒吗?他们叛变了入党的誓言,叛变了对人民的承诺。甚至他们比革命年代的叛徒更加不齿,因为他们既没有遭遇敌人的严刑拷打,也不必忍受坐老虎凳的痛苦,却在香风的熏染下拱手交出了自己的良心。何建明和厉华两位作者是在以历史告诫今人,要以等革命先烈为榜样,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要成为和平年代的叛徒。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认真读一读。

其次,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新鲜史料。《忠诚与背叛》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关押在重庆集中营中的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直至牺牲性命的故事。罗广斌、杨益言等几位集中营的幸存者先后将这段历史写成了纪实文学《在烈火中永生》和小说《红岩》,曾经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红岩》所塑造的英雄形象、许云峰、双枪老太婆等也成为了当代文学的典型形象,《红岩》至今已发行逾一千万册。正是因为人们对红岩的革命历史非常熟悉,就更愿意获知熟悉其背后所隐藏着的秘密。尽管《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是亲历者,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历史档案还没有解密;许多散乱在民间的珍贵史料也来不及征集。如今,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白公馆和渣滓洞历史档案也逐渐公布于世。两位作者正是在此基础上,对人们所熟悉的红岩革命历史事迹作了细针密线的充实。比如真正的“双枪老太婆”也是渣滓洞的一位被敌人屠杀的革命烈士,牺牲时只有49岁。比如的英雄形象是综合了两个原型塑造出来的。更可贵的是,这部作品还将红岩故事的延续和发展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文化大革命”中,红岩的革命先烈以及他们的亲属和战友被诬为叛徒,遭到批斗。《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出狱后曾向组织写过一份《报告》,可是却无缘由地少了两页纸,因为他在“文革”中去世了,这两页纸的内容也许将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秘密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作者充分发挥了纪实文学的文学性优长,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纪实文学是以文学的语言和文学的手法将历史事件传达给读者,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不能只满足于将历史真相讲述清楚,而且必须要讲述得生动形象。纪实文学无疑也可以借用文学想象来丰富历史原貌,但过去我们因为强调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就忌讳承认文学想象的合理性。事实上,中外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文学想象,关键在于作家能否在遵循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下恰如其分地运用文学想象。纪实文学的想象就像是对历史轮廓的描红和上色,只要作者的想象没有超出历史轮廓之外,就不会伤害历史的真实性。另外,纪实文学的合理想象还建立在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比方说,何建明和厉华两位作家在接触了红岩革命先烈的大量史料后,作出了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只有那些信仰坚定的革命者才会经受住考验。从这一判断出发,他们想象着革命先烈们在敌人面前应该是充满着自信和无愧。他们用一系列的细节,包括每一句对话,每一个眼神,以及每一次的内心活动,来印证这种自信和无愧。因此,纪实文学中的想象也是作家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方式,只要当作家主体接近了历史本质,其文学想象也就会符合历史的真实。《忠诚与背叛》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忠诚与背叛读书心得篇1

读完《忠诚与背叛》,我的心中留下了两个字——坚守。从书中,我看到了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他们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念。正是有他们的坚守,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

革命同志们在狱中相互鼓励,互相支持,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人民,属于中国共产党。他们为了坚守信念,在狱中悄悄缝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刻准备着庆祝胜利。

,她面对老虎凳、竹签的威胁,不但没有被吓倒,而且大声呵斥了敌人的卑鄙行径,深深激励了监狱中的革命志士,她的至死不忘为祖国革命的顽强精神,使人佩服。

"小萝卜头",他长着大而有神的眼睛,因为挨饿受冻而显得又瘦又高,他被狱友们怜爱地叫做"小萝卜头"。他不惧怕敌人,担负着为狱友们送信的任务。

许云峰,面对死亡,作为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这是对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这是何等的从容坚强!

但是,我认为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无限的敬佩!

对于当代的教师来说,————说到坚守,可能大家会马上想到坚守在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们!然而,当我们将坚守的含义再定的宽泛些,将目光再放得近些,放到身边,作为育英的教师,我们也要坚守教育的信念。

一、坚守持之以恒的责任心对待工作

作为育校教师的我们,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挫折。有时,全心全意地付出许多时间,花了很大力气辅导的同学,学习成绩却一筹莫展。我们都知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再掘一步,便得黄金”的道理,经常教育学生学习上要学会坚持,可有时我们却沉不住气了,灰心,失望,让我们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让我们少了坚持的力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在课堂诊断的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更加坚信搞好教学工作在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必须认真地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用耐心去启发学生,用爱心去关怀学生,用宽容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样才能搞好教学工作。责任,是教师之本职。

二、坚守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着这样得困惑,自己认真的准备了一节课,上课饱含激情而投入,但学生学习的效果却偏偏差强人意。在七年级的教学改革中,通过实践,我知道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每一个新知识点都有一个理解、接受的过程,而且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教学过程出乎教学预设之外。其次,凡事要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切不可看得太重。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指导学生,学生会更顺畅地学习。

三、坚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我和学生们的努力下,七年级12班有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首先我将爱心撒播在学生中间,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温和亲切的语言感染学生,以优美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同时,给以一定的创新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操作,观察,做练习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质疑、解疑、创造性的作业设置,学生们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思想。

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作为教育界的一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发扬新时代的红岩精神,坚守自己的教育岗位,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要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教育的实际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具体工作入手,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教育事业作出一份贡献!

忠诚与背叛读书心得篇2

我常想:一个人的信仰到底有多大力量?当面对生死考验、利益诱惑等多种干扰时,一个人又如何坚守对心中那份信仰的忠贞?在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没有硝烟炮火的肆虐,没有动荡凄厉的恐慌,人们心中该如何为自己注入一个坚强的信念支柱,并虔诚地为之坚守与崇奉……

带着这些思考,我多次捧读《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近日又有幸聆听了作者何建明老师以“忠诚与背叛:红岩精神解读”为主题的辅导报告,真如醍醐灌顶,深深为我们党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而感动和自豪。不觉间,心灵为之震撼,精神得到洗礼,心中再次燃起一股信仰的圣火,禁不住动起笔来抒发自己的感受与情怀。

该书以生动纪实的写作手法、翔实可信的档案史料、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真实感人地讲述了小说《红岩》中众多人物的生活原型,在精彩与深刻、鲜活与凛然、生动与悲壮中,折射出由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所铸就的红岩精神,在信仰与迷失、美好与丑陋、崇高与卑微中,标识着信仰的力量与光辉。

忠诚与背叛——在还原真实“红岩”中,彰显着人性抉择的崇高与卑劣。“人性”,通俗地说是一种可变的心理状态,并通过这种可变性,彰显着人的性格、志趣和价值取向。这种可变性就在于它总是被利益驱动性所控制。当一个人心中没有任何信念支撑的时候,或者这种信念的力量不足以战胜利益驱动力的时候,人性的摇摆和可变性便会显露无遗。《忠诚与背叛》这本书在还原一个真实的“红岩”过程中,通过红岩故事的叙事,对那些在生死利益驱动中的人性与灵魂的崇高进行了深情的讴歌,对那些在生死利益驱动中人性与灵魂的卑劣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随着白公馆与渣滓洞历史档案的细节越来越多地被公布于世,真实的 红岩 革命斗争史里所发生的关于 忠诚 与 背叛 的故事,远远超过小说《红岩》的精彩与深刻,且意义也更加深远。”笔者对此是感同身受。“红岩”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从红岩故事中,传颂着忠贞者的信念,揭露着背叛者的丑恶。曾几何时,由红岩故事而铸就的“红岩精神”,是那样地感动人心,惊泣鬼神。“1949年,北京和重庆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同是秋日,前者早是旭日东升,霞光万丈。而后者却迷雾重重,阴气压天,到处笼罩在惊恐与血腥之中……”作者以此开篇立意,以隐喻的手法展示着正义与邪恶,也暗喻了经过无数正义斗争取得胜利的新中国大地上,还有那些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失败,正准备大肆屠杀被捕的中共党员的悲剧即将发生。“抗战胜利纪功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这与20世纪60年代推出的《红岩》曲折轮回,遥相呼应,描绘出“红岩”叙事的底景。同时,也为“忠诚”与“背叛”主题的突出埋下了伏笔。

不难理解,1959年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由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合著的74页土纸本《在烈火中永生》,也许就是“红岩”叙事的最初版本,随后而出现的《红岩》长篇小说和《在烈火中永生》电影剧本,所折射的主题都是“控诉”与“揭露”,其聚焦点在于15人幸免于难的“11·27”大屠杀和美蒋特务的深恶罪行。而在60年代后期,随着文革的开始和“川东地下党没有一个好人”这一非正式论断的产生,以“控诉”和“揭露”为主题的“红岩”叙事便被披上了怀疑的色彩,以川东地下党员为主流的“红岩”人物,也不幸地落入了失去身份的尴尬和被重新定位的境地。

然而,从80年代开始,以《红岩英魂逢春记——中美合作所殉难人员复查纪实》、《党没有忘记他们——红岩英烈》等部分作品的出现,逐步拉开了“红岩”叙事为自己正名和反击的序幕,以陈云、张奇、蒋一苇等为代表的先进人物陆续推出以“红岩”故事为题材的大量作品,有力地推动了“红岩”叙事踏上“认证”与“复活”的征程。随着《忆宋绮云烈士》、《陈然烈士传略》、《莲华中学建校四十周年王朴烈士牺牲37周年纪念活动专辑》、《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烈士殉难40周年纪念特刊》等一大批文艺作品的问世,“红岩”叙事“认证”与“复活”的征程以胜利而告终。同时,也使得以川东地下党员为主流的“红岩”人物的形象得以重树,意义得以回归。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红岩”叙事又进入了“解密”和“推广”阶段。作为《忠诚与背叛》的作者之一,同时也是红岩精神、红岩文化的研究者厉华先生,先后编著出版了《红岩魂启示录》、《来自歌乐山的报告》、《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斗争史展览》、《红岩魂——来自b类档案的报告》、《魔窟——来自白公馆和渣滓洞的报告》、《红岩档案解密》等大量作品,使得“红岩”叙事的主题顺利实现从“控诉与揭露”、“认证与复活”到“解密与推广”的升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批档案的不断解密,以及执着的人们历经多年勤奋辛苦、深入细致的采访研究,“红岩”叙事在经受严峻挑战和考验之后,在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的基础上,终于又植根于翔实史料的肥沃土壤,进一步拓展了丰富和蕴涵的空间,那就是以“忠诚”和“背叛”为主题,对人性的抉择和灵魂的拷问。

忠诚与背叛——在叙述信仰的忠贞与迷失中,标示着精神的永生与腐烂。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细读《忠诚与背叛》所描述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场景,禁不住让人思索,是什么让陈然、唐虚谷、、邓惠中、李青林、杨汉秀、黄显声、张学云夫妇、王振华夫妇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面前始终矢志不渝、英勇不屈?是什么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为之奋斗进取?是什么让他们经受住各种现实考验和严重威胁,勇于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担?是什么让他们宁愿舍弃生命,也要严守党的机密,保持革命气节?是什么让他们毫无畏惧,从容面对敌人的屠刀,以顽强不屈、虽死无悔的大气凛然将革命进行到底?是忠诚,是信仰。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面对歌乐山,却总也不明白为什么这座埋葬了无数花一般青春生命和谱写了那么多悲怆故事的山,竟然会叫歌乐山?后来我终于慢慢地明白:那是前仆后继的共产党人为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牺牲后,所选择的一块天造的安魂之地。过去,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片被汽油和弹药烧焦了的灰崖竟然叫红岩?后来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些硬梆梆冰冷的石头其实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将其染红了的岩体,或者说红岩就是革命先烈的化身。”这就是作者对信仰问题的深入解读。这一感悟既来源于作者的激情之旅、忠诚写作,更来源于共和国诞生前后发生于重庆的那段残酷历史。

面对老虎凳、辣椒水和插竹签的威胁,不但没有被吓到,反而还大声呵斥了敌人的卑劣行径,深深地激励了狱中的战友,这是信仰在支撑;许云峰,拖着锈蚀的脚镣,不再回顾鹄立在两旁的特务,神情自若地移动脚步,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面对步步逼近的鬼门关,他没有表现出丝毫害怕,反而还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这是信仰的尊严。狱中20多名女性,其中有3名还是幼女,面对敌人的欺诈凌辱,而没有一个人叛变自己的信仰和组织,这是对信仰的坚守。宋绮云之子宋振中,长着大而有神的眼睛,因挨冻受饿而显得又瘦又高,被狱友怜爱地叫做“小萝卜头”。这个9岁的男孩不惧怕敌人的任何威胁,主动担负起为战友送信的任务,这是信仰的影响。许晓轩在赴刑场就义前的几分钟时间里,告诉战友:“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希望组织上务必经常注意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对崇高革命理想的自信、守护和向往。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永生。

“能够激发灵魂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信仰让一个个先烈放弃安逸投身革命,在死亡面前无所畏惧,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不屈的坚守和悉心的呵护,点燃迎接曙光的火炬,举起用双手一针一线缝制的红旗,描绘出革命必胜的前景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蓝图。但感到痛心疾首的是,在无数革命先烈为信仰而奋斗、追求,甚至献身的同时,还有诸如刘国定、冉益智、蒲华辅、李文祥、徐远举之类,一些气节丧失、人性背叛和灵魂迷失者,他们经不起皮肉之苦,或贪钱财权贵,或恋舒适安逸,或念儿女情长,或惧怕死亡的威胁,面对国民党特务匪徒“好汉不吃眼前亏”的“规劝”,他们违背了意志,叛逆了革命。甚至当时重庆地下党内个别职位不低的领导干部,在被敌人逮捕后也争先恐后地“交代”自己的情况,成了丧心病狂、残害同党的特务分子。由于他们的出卖,致使大批革命志士被捕,党的有生力量遭受到巨大损失。同时,他们这些气节丧失、人性背叛和灵魂迷失的人,也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怯懦、卑微和丑陋的象征,让世人警醒和反思。他们的精神也因对信仰的背叛而腐烂。

忠诚与背叛——在描绘历史潮流的涌进中,昭示着共产党员信仰之舟的航向。该书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写在前头的话”:“8000多万党员中,党员的纯洁性、党员的信仰感,似乎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警惕。”由此可见,作者的立意非常明显,一直在致力于构筑一座“崇高的精神丰碑”,运用史实论证的方法进一步提炼完善红岩精神,用弥足珍贵的历史精神和丰厚润实的文化遗产支撑起当代人们理想信念、崇高信仰的精神大厦。“小说《红岩》之所以经久不衰地成为宣扬中国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的经典故事,其实就是围绕了 忠诚 与 背叛 这四个字而展开的一幕幕斗争史篇。”事实也是这样,作者以“血染红岩”进行开篇,围绕对党和革命事业是忠诚还是背叛展开历史叙事;以“背叛的代价”、“另一种背叛”进行阐述,将对革命理想和信念是忠诚还是背叛,作为评判每个党员信仰坚定与否的标准;以“忠诚之忠诚”进行结尾,揭示真实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本质,旨在让身体、心理、灵魂等受尽折磨与摧残的情形下,检验人的意志、品质和良知,衡量忠诚的底线,考验信仰的崇高。“是决不能玷污党的荣誉,还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红岩 的历史书写了忠诚与背叛!”流传的却是精神与崇高。精神即以“忠诚于党”为核心内容的红岩精神,崇高即:理想的崇高、信仰的崇高、人性的崇高。

该书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是一首“黎明时刻的悲壮史诗”,反复品读之后,能看到小说《红岩》中众多人物的生活原型,感受到他们坚贞不屈、英勇斗争、忠贞不渝、虽死无悔的英雄形象;该书也是一部鸿篇巨制,是一本“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反复欣赏之后,能够得以再现“11·27”大屠杀,这个中国现代史上极其黑色而又悲壮的一幕,能够得以回顾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更加体会到革命斗争的艰辛残酷和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更加清醒地看到以“忠诚于党”为核心内容的红岩精神这块巨大的丰碑和共产党员身上所映射出来的党性的光辉,更昭示出今天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坚守的信仰之舟的航向——忠诚。

“忠诚”是一名共产党员最基本的党性。《现代汉语词典》对“忠诚”的解释是:对国家、人民、事业、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和“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也曾对忠诚进行过解读。我理解,忠诚主要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忠诚于党,这是忠诚的本质和核心;二是忠诚于国家,这是忠诚的关键;三是忠诚于军队,这是忠诚的特质;四是忠诚于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职责,这是忠诚的基础;五是忠诚于自己的政治生命,这是对忠诚的高度负责。作为共产党员,不管在什么时候、任何情况下,只有做到这五个方面,才能经受住任何形式的考验,才可肩负起党所赋予的各种任务,并不辱使命去完成。

读罢此书,掩卷遐思,内心深处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们的党在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历史时期,不负天下苍生之厚望而力挽狂澜,担当起救人民于水火的重任。这与无数共产党员对理想与信仰的忠贞、对灵魂深处那份人性的崇高敬仰、对自己曾经向党旗的庄严承诺的敬重和执著是分不开的。正如书中唐虚谷——小说《红岩》中“老大哥”的原型所言:“我一直在反复回味我们的远大理想和为理想所作的许许多多的胜利斗争,当然还不断地展望即将到来的全国解放。这么一想,也便自然会感到那里面有我们的一份贡献和牺牲,而这份贡献和牺牲中当然也包括了我们身上的这些伤口、剧痛和鲜血……一想到这些,所有的私心杂念,痛苦烦恼通通都被扫得一干二净。你说,我的伤痛是不是已经减轻了一半?”有了对党的承诺,并能将自己一生中的每一时每一刻和每一言每一行都付诸这份庄严的承诺,这就是忠诚。有了这份执著,就会对自己的每一份牺牲都认为是正当的、应当的,也是崇高的、伟大的,并基于这份灵魂的自我肯定和赞赏,其对党的情感才会是坚贞不移、对党的奉献才会是矢志不渝的。这就是忠诚!

想到此处,我们又不能不面对另一种可怕和可憎,那就是与忠诚对立的——“背叛”!这本书在还原历史面貌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由于同样是革命阵营里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的背叛,才有了那烈士们用血和泪凝聚的“狱中八条”,何异于硝烟炮火中舍身取义的壮烈?这份汇聚了几百位烈士热血和生命的警示,在今天看来,仍是那样的惊心动魄,想来是那样的令人汗湿衣衫。正如作者所说,他们在明知敌人一定会杀害他们的最后时刻,并没有忘了还有最后一份责任,这就是要向自己的党说说“心里话”,这心里话集中起来就是:自己的党必须保持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除了敌人的垂死挣扎之外,我们的党还有什么责任值得反省呢?这是显而易见的。归纳成简单的一句话是:出在党内领导干部身上的蜕变问题,最严重,最可怕!”

毋庸置疑,一个伟大的组织具有坚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她所主要依靠的既不是稳定的框架结构,也不是高超的管理技能,而是人们坚定的信念、固守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我们党从黑暗中摸索出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在这个真理下,完成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领导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实现了党的组织理论健全和体制的科学完备,锻炼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发展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理想的党员。我们常说,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红岩精神就是在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孕育形成的。倘若我们仔细地审读并在思想上实践这份伟大的红岩精神,我们就会在生命的每一刻,都不为名利所动、不为金钱所诱、不为美色所惑,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贞,哪怕需要付出我们的热血和生命!

忠诚与背叛读书心得800字篇3

《忠诚与背叛》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关押在重庆集中营中的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直至牺牲性命的故事。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网友给大家分享的“[800字]忠诚与背叛读书心得精编”,供大家参阅!

39 14075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