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汇总14篇)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展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与实力,激励了民族自信心,推动了科学探索的进程。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1
长征五号3日成功首飞,开启了我国深空探测的新时代。作为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拥有强大的“中国芯”,其动力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自主研制。
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按计划,20xx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xx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xx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从20xx年立项至今,长征五号冲刺了20xx年。但是,从提出论证到如今,长征五号整整走了30年,可谓30年磨一“箭”。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国际航空发展方向,结合我国当时的技术基础,提出了发展大火箭的设想。从那时起,中国开启了大火箭的漫漫征途。
1986年,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我国开始了论证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
1995年,我国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方案论证以及液氧煤油与氢氧两种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20xx年,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立项研制。
20xx年,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立项研制。
20xx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长征五号立项研制,从此开始长达20xx年的攻坚磨砺。
航天科技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告诉记者,仅就火箭捆绑结构而言,由于长征五号火箭芯级推力每个捆绑点高达330吨,比以往的中型火箭增加了3倍多,这就意味着大火箭必须采取全新的设计。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设计人员,进行了上千次的结构模型分析和优化,历时数年终于完成了“大推力捆绑结构设计”,实现了我国火箭结构设计史上的重大突破。
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为我国运载火箭首次采用,是火箭实现运载能力重大跨越的基础,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试验,难度都极大。据科研人员介绍,仅新型贮箱的焊缝就有近2公里长,是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两种火箭的总和。这2公里的焊缝,可谓是长征五号集梦想与艰难于一体的攻关之旅的生动写照。
作为中国大运载时代的“开拓者”、深空探测的“主力军”,长征五号开启的未来将会更加精彩。展望发展前景,栾恩杰院士充满信心。他设想:有了大火箭,中国将来还可以建设太空望远镜、太空发电站等设施。长征五号执行“一箭多星”式发射任务的能力更强,未来构建全球定位系统、全球通信系统等,所花费的时间将大幅缩短。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10月17日07时30分31秒,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着长征二号fy11火箭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入轨后完成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在组合体中工作30天。中国空间站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今天,中国最大重型火箭长征五号整装待发!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先后成功发射新的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特意撰文,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个问题,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集成的体系,如阿波罗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2万余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所,总人数超过40万。
阿波罗计划的实施,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等一大批高技术领域的发展。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种新技术,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繁荣,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航空航天活动推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诞生、成长、推广和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学科的形成、创新、开拓和发展。
航空航天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还广泛应用于空中摄影、大地测绘、地质勘察、资源调查、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森林防火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航天技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卫星通信、卫星广播与电视、卫星气象预报、卫星导航、卫星资源勘查、灾害预报和环境监测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种科学探测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应用,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更新了人类对地球空间、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
航天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具有众多特殊环境的实验平台,开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太空环境中新材料、生物制品和新工艺的综合研究。
深空探测的开展能带动一系列先进新兴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
它带动了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使比较行星学兴起与成长,还推进了太阳活动与小行星撞击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对地外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月球与火星基地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领域的进展。深空探测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并保护地球。
航空航天活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空航天活动始终不渝地追求和平开发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崇高目标,是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成就辉煌而又最令人激动鼓舞的领域;航空航天活动展示出人类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集成、交汇与创新的完美融合,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不畏风险、献身科学、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弘扬航空航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激励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都会发挥重大作用。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3
月17日07时30分31秒,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着长征二号fy11火箭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入轨后完成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在组合体中工作30天。中国空间站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今天,中国最大重型火箭长征五号整装待发!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先后成功发射新的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特意撰文,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个问题,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成的体系,如阿波罗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2万余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所,总人数超过40万。
阿波罗计划的实施,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等一大批高技术领域的发展。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种新技术,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繁荣,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航空航天活动推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诞生、成长、推广和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学科的形成、创新、开拓和发展。
航空航天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还广泛应用于空中摄影、大地测绘、地质勘察、资源调查、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森林防火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航天技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卫星通信、卫星广播与电视、卫星气象预报、卫星导航、卫星资源勘查、灾害预报和环境监测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种科学探测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应用,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更新了人类对地球空间、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
航天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具有众多特殊环境的实验平台,开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太空环境中新材料、生物制品和新工艺的综合研究。
深空探测的开展能带动一系列先进新兴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
它带动了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使比较行星学兴起与成长,还推进了太阳活动与小行星撞击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对地外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月球与火星基地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领域的进展。深空探测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并保护地球。
航空航天活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空航天活动始终不渝地追求和平开发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崇高目标,是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成就辉煌而又最令人激动鼓舞的领域;航空航天活动展示出人类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集成、交汇与创新的完美融合,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不畏风险、献身科学、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弘扬航空航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激励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都会发挥重大作用。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4
“5、4、3、2、1,点火!”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迈上新的高度,更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用的重型火箭研制奠定良好的基础。话不多说,火速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高冷范儿”十足的亚洲第一重型火箭吧!
没错!虽然出生晚,但在长征火箭家族中,“胖五”是目前个头最大、重量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成员。它箭身长,立起来足足有20层楼那么高,它的起飞重量为869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
衡量载人火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运载能力了,也就是说,它能把多重的东西带上太空。要带更多东西飞天,大体格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前,我国火箭芯级直径都是米,助推器直径为米,而长征五号的芯级直径达5米,并捆绑有4个直径为米的助推器,这么胖,难怪大家叫它“胖五”。
体格大,空间就大,这不仅使长征五号能容纳更多的推进剂,产生更大的推力,还可以减少火箭的分离次数,大大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控制能力。据说,长征五号低轨道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5吨级,高轨道运载能力能够达到14吨级,比我国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倍以上,是个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长征五号的“高”可不仅仅体现在个头高、块头大上,更体现在它的高精度上。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丈广室星火可灭。对于航天产品来说,任何细小的纰漏都有可能导致任务的失败。对于块头更大,重量更大的“胖五”来说,对精度的把握和要求更加严格,很多部位的检测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米,比一根头发的直径还要小。
给这么一个大家伙做如此精细的检测,难度可想而知。由于“胖五”的部分工装体积大且复杂,传统的检测手段难以满足测量要求。科研人员经多次调研,将激光跟踪仪应用于型架的安装和测量上,逐步形成了大型零部组件的几何尺寸检测和非接触测量能力,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更减少了检测带来的累积误差,大大提高了型架的安装精度。
火箭箱体直径由米加粗到5米,工艺技术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长征五号采用了固相焊接的搅拌摩擦焊这一新工艺,新工艺具有组织细化、焊接缺陷少,接头强度系数高、焊件变形小等优点,但也带来新的问题:焊接工艺存在根部弱连接的缺陷。为了适应长征五号火箭的检测需求,检测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国外文献,引进了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检测到的最小缺陷为毫米孔洞缺陷。
高精度体现在长征五号研制、设计、制造、转运各个环节,为它的完美升空,保驾护航!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5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型最大推力火箭,将于20xx年11月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次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环保型超低温燃料,所以又被称为“冰箭”。
长征五号火箭和几个月前试射的长征七号一样,是中国新开发的无毒无污染“绿色”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动力,火箭引擎燃烧后只会放出热量并产生氧化物纯水)。长征五号在航天系统内部被称为“大火箭”。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满足进一步航天发展需而研发的芯级直径为5米的火箭系列。
这一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于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刚刚好我的同学叫我回去看发射,作为一个中国人,同时也作为一个文昌人,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再去之前我可是做足了功课的。长征五号火箭是一型全新的火箭,它的发动机系统、增压输送系统、控制系统、测量系统、伺服系统、结构系统等都是全新的。火箭长米,捆绑4个直径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这可真是个庞然大物啊!据悉长征五号火箭研制应用了96项新技术,光是重大关键技术就有12项,新技术比例超过70%。看来这不仅仅是个庞然大物,还是个浑身都是宝的庞然大物呢。
虽然我们挺早就去到了文昌的清澜大桥,但是一到哪儿,别说是今晚的火箭了,光是这“人海”就可以惊掉你的下巴了。整座桥从桥头到桥尾,黑压压的一片都是人,为了找个好位置,我俩使出了浑身解数,在人海中穿梭着。再听听,大家是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的。光我听得懂的方言就有四川话、北京话、河南话、湖南话……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都是在说“今晚会有多壮观,这次可长见识了”之类的。丝毫没有意识到8:00快到了。
突然有人“哇”!的一声,只见右手边的天空都被染成了橘红色的,天亮起来了。火箭从地平线升起,就像一颗快速飞升火球,看着小但是能量可不小呢!真可谓是直指苍穹啊!火箭的光环呈现出十字的形态,所有的光都被它压下去了。今晚,它是天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依我看它应该是呈曲线飞行的,它直直地往上飞了好一会,然后来了个大转弯,就到了我们前面的空中了,后面拖着一条尾烟,久久不能散去,非常壮观。身边的人们发出阵阵欢呼声,火箭的轰鸣声再加上人们的欢呼声,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情绪高涨,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激动,一直到卫星成功进入太空。
它不仅展现中华之雄姿,更尽显中华之骄傲,象征中华之斗志!
这一天我永生难忘,我为中国骄傲,为文昌骄傲。这次发射再一次标志着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中国强大起来了!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6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断锤炼孕育着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家占到80%。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54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占65%。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不仅秉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烙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国外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神州大地上总会掀起一阵航天热。神舟六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巡回报告时,每到一地无不引起轰动。航天英雄的故事,被写进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与一切尖端科技一样,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多次拒绝高薪聘请的火箭系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张智说。
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神七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同舟共济、团结协作,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7
据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大意义的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xx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xx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今,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23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左右。从国际上来看,从1957年到20xx年,全球共发射5400多次,平均发射成功率是%。
如果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比作一个大家族,现在其家庭成员已经有17个了,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发射要求。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8
昨天晚上8点34分,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大厅里,灯火通明,警戒线内,专家们很多都不在贴有自己名签的座位上,而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指着有各种密密麻麻数据的led大显示屏低声交谈,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盯着前方。
“6分钟准备”
此时,大屏幕上方仍然延续了一小时前的显示数据,预计点火时20点40分,零一号指挥员胡旭东的声音再次出现时听起来却让人一愣。
“各号注意,阵地将推迟下达3分钟准备。”
大屏幕上方也出现变化:预计点火时变为20分41秒,随之而来的是,指控大厅内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电话声,1分多钟之后。
“107继续倒计时”
人们开始松了一口气,3分钟倒计时重新启动。
“各号注意,3分钟准备”
时间继续推进1分钟。
“各号注意,阵地将推迟下达2分钟准备”
第二次推迟的口令发出前后,大厅内的人们脸上就像盛夏的天气,从艳阳天瞬间变成了阴云密布,而大屏幕上方预计点火时已经变为20点42分......终于2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的口令声再次响彻大厅。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
十几秒后,眼看火箭就要腾空而起。
“倒计时停”
在“倒计时”三个字之后,零一号指挥员明显停顿了一下才说出“停”字,虽然只有四个字,仍然让人有泰山压顶之感。好消息在25秒之后到来。
“1分钟准备!”
很快,口令声密集起来,50秒、40秒、30秒......人们的焦虑程度也在一点点变小,时针指向20点43分。
“明白!9、8、7、6、5……点火”
点火口令发出9秒后,长征五号8台液氧煤油发动机和2台液氢液氧发动机终于达到1060吨级的推力,火箭发出了震天的怒吼、喷出橘色的烈焰、一飞冲天,海天之间放佛瞬间升起了一个太阳,白昼再次降临。
约30分钟之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首飞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总指挥长王经中宣布:“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正常,将上面级和卫星组合体准确输入预定轨道,各系统工作正常,现在我宣布,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最后十分钟的经历让人感到长五的发射颇为不易,事实上,不仅是最后十分钟,整个任务都称得上险象环生,8点43分火箭的发射已经是发射窗口的最后边缘,也就是说,如果8点43分,火箭还没能发射,那么,当天火箭就没有机会再上天了。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坦诚,他在航天领域工作了30年,参加了很多次的发射,而这一次是最扣人心弦,也是最激动的一次。“太震撼了,太高兴了,太爽了。发射过程确实惊心动魄,险象环生。进入发射程序以后,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在发射的预定窗口,窗口时间是晚上6点-8点40分,我们刚好卡在了窗口的后沿,解决了问题,完成了发射。”
从6点发射一直推到了8点40分,这其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首先是火箭的四个助推器,在1助推和3助推氧气的排出管道方面,遇到了一些技术方面的困难。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独家透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火箭从6点的发射窗口推迟到了7点。
娄路亮说:“火箭助推上的产品出了一些小问题,经过专家讨论认为不影响后面的发射,检查和讨论过程花了一点时间,当时就决定,在窗口上还有将近三个小时的时候,占一个小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一个问题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的管路进行预冷的过程中,温度降不下来,这是本身就被称为“冰箭”的长征五号无法承受之“重”。当问题出现后,或许正是航天人们的这种敞亮、直面问题、临危不乱的态度,帮助他们最终把握住机会、度过难关。赵坚说:“你可以想象,启动一辆车,怎么踩油门,就是点不着,这挺危险的。而且后面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我们必须在预定的窗口把它发出去。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真的很伟大,遇到这个情况临危不乱,非常紧张,但是全体人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精心地工作,最后一刻我们抓住了,我们把问题解决掉了,通过合理调整我们的技术参数,使我们的温度降下来了,保证了我们的低温火箭的工作条件,最后能够点火,在我们的窗口的后沿,就是20:40分把我们的火箭发射出去了。”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9
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11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当日发射时间几经推迟,从原定的发射时间18时延迟到20时40分,航天专家随后解释原因。
“发射前发现一级助推器排气管道出现问题,经过判断,不影响发射。”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在受访时说,第二个问题是芯一级的氢氧发动机在预冷过程中出现意外,“温度降不下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补充说,发现火箭助推器产品出现问题,专家讨论认为不影响发射,“检查和讨论过程花了一点时间”。
娄路亮说,液氢加注过程后首先要保证发动机的部分部件能够冷却到一定的温度,确保启动过程中保持平稳。但在启动过程中,研制人员发现一些参数未按照设想工作。
娄路亮说,现场组织技术人员讨论,随机按照预案进行各种排查,最终在窗口期的最后时刻圆满解决问题,把中国首枚大型火箭送上太空。
“科技人员非常镇定,采取了各种措施,最终解决问题,后延发射成功。”赵坚说。
航天专家在发射后第一时间公布推迟原因的举措备受好评,有评论称:“中国航天需要更多这样的自信表达”。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10
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于2天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牵手”太空,景海鹏和陈冬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获益良多。
时光回溯到1956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了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他们白手起家、从头干起,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
作为举全国之力的重大工程,航天人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制生产中。
“我们站承担着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艰巨任务。当时,站里使用的计算机容量小、速度慢、稳定性差,算一条弹道要凑合着算三次,需两三个小时。为按时保质完成计算任务,我们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吃一顿饭。”原航天部二院计算站、现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科技工作者宋庆元这样回忆,她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受到毛主席、周亲切接见,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此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气象卫星……返回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4次参与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辉煌成就,中国道路充满希望、中国精神充满力量,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异常坚定。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艰苦奋斗、敢于创新,走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国梦、航天梦、青春梦努力拼搏!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11
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重要一步。
跨越米,成年人只需一两步就能走完。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芯级直径从米变为5米,却用了整整。无论是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的神舟五号,还是的嫦娥一号,都由火箭送入太空。这也就是说,火箭有多大推力,就能把多重多大的物件从地面送上太空轨道。
而昨晚成功发射的“长征五号”,也被航天人们称为“胖五”,一举将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8吨级提升至25吨级。
昨天晚上8点34分,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大厅里,灯火通明,警戒线内,专家们很多都不在贴有自己名签的座位上,而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指着有各种密密麻麻数据的led大显示屏低声交谈,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盯着前方。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12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新探索、开拓中国特色航天发展之路的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要求航天科技工业把力量集中到发展实用、急用的应用卫星上来,实行军民结合。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获得长足进步,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党中央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仅20xx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和无私支持下,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利用国内的材料、技术和产品,按照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系统集成,掌握了型号研制发展的规律和关键技术,在研制中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办大事”,又好又快地发展。
回忆起中国人首次遨游太空的21小时,杨利伟感慨万千:“是改革开放托起了神舟,是千千万万人把我送上了太空。”航天事业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航天事业在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用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美国、欧洲制造的卫星,跻身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航天生产力,为航天科技铸造新时期的辉煌业绩创造了体制和机制优势。”马兴瑞说。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13
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今天早晨7点30分28秒从大漠深处发射,7时49分,神舟十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继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之后,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开启了我国时间最长的载人太空飞行旅程。
在贺电中指出:“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这一空间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不但是科学上实质性的进步,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科技实力提升的体现。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号飞船,从“东方红”到“嫦娥”飞天,从无人飞行到太空驻留……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在不断腾飞和跨越。
在今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1999年“神舟一号”绕地球14圈并安全重返地球,20xx年间航天人不懈奋斗、开拓创新,20xx年神舟十一号将2名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中国航天史上立起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航天精神代代传承,航天梦想越来越近,国人为之欢欣鼓舞。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 篇14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还推动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我国相关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我国航天运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五号的`研制不仅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换代,而且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使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说。
更为宝贵的是,通过新一代运载火箭这样重大工程的历练,以年轻的长五研制团队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人才也成长起来。这是中国航天最大的财富。
上一篇:花卉学实习心得感想汇总11篇
下一篇:大学生支教实习心得体会精彩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