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心得【汇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心得【汇编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心得【第一篇】

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启发了心灵,帮忙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透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快乐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讲两点体会。

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书中讲到对子贡问政一段的解读,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安定平稳需要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子贡又问:必须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必须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礼貌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政府执法不严商人金钱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都是信仰的缺失。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务必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于丹所说,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内心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就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只有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纯洁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持续一致格调,构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从小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这个人要么无所追求,残喘于世,要么无所畏惧,无恶不作。因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会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和别人以及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我与他人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取一条贴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能够关心疾苦,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从而让我们的人性更有深度,让心灵更有高度。

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是一个英国心理学的一个女博士写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对此解读,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论语》里面的仁爱之心也正是教给大家应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有句话说参差百态方为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持独立观察和发现,社会就会拥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会才更加充满活力。作为一个单位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决定,独立工作的潜力。具体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内审视。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无限广阔地向外看,拓宽视野,猎取知识;另一种功能则是无限深刻地向内看,反思自我,整装待发。培养独立思想需要我们用好第二种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闪光之处,也要找到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见庸自省,才能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职。孔子说过不在其为,不谋其政,于丹给这句话的注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工作中,每个人都就应各司其职,承担职责,不能寄期望于上级领导或同事帮忙,正如马云说的小鬼也要学会当家,职务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学会独立完成任务,这样不仅仅有助于培养个人工作潜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各司其职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两码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沟通与互助。第三要懂得博采众长。人格独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独优,独断专行。我们既要坚持自我的观点,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做到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扬长避短,这样更有助于独立精神的提升与完善。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心得【第二篇】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丰富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与经典对话,常常升腾出一种庄严与肃穆,在品读玩味中心绪渐渐如止水,恬淡、安宁充溢着我的内心。而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觉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丹教授用了许多浅显的故事,把一部《论语》说得通俗易懂,我很喜欢书的封面那句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觉得,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论语》确实告诉了我应该怎样快乐地生活,而作为一名教师,《论语》同样告诉了我怎么让孩子进行快乐地学习成长。

于丹在书中说: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就和孔子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道理,多向内看,少向外看,内心快乐安宁了,生活就会从容自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子曰,“爱生如子,知人善教,有教无类”。不分年龄大小、出生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即使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也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要老师的呵护。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我们华夏大地。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于丹教授就教我们如何去爱孩子。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于丹教授通过提到的“头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快速改变孩子,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心境!我们早就听说过标签效应的试验,被教授随便说说的所谓“天才”孩子,最后果真成为优秀的人才,而没有被指明的那些孩子却发展得很平庸。可见让孩子在心灵深度充满阳光、自信,那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心中有一颗太阳,那样你的孩子才会沐浴充足的阳光,健康成长。

同时,于丹教授也认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作为教师,了解孩子,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就是我们教育的智慧。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孩子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孔子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不同的人都会从《论语》和孔子那里学到所需要的。作为教师,孔子更是中国几千年教育的形象代表,而《论语》是教师必读的一本书。书中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然对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有着借鉴的作用,也还有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心得【第三篇】

当我敲击键盘在写《论语心得》读后感时,2009年的春天已经悄然来到了我的身边,尽管春寒料峭,但也着实让人嗅到春天的气息了。当我从妈妈手里接过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书籍时,自然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

抛开尘世的喧嚣,披一路风尘,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为师的道路。说是旅行,不如说一次心路历程,更是一次道德与心灵相融。同样的一部著作,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解读自然也不同。也许,同样是《论语》,愤世嫉俗的人读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读出了从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读出了奋发进取,缺乏谋略的人读出了生活的智慧……我们从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们从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在的资源”;我们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我们从小接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观念,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人都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开始谈起的。从盘古来天开始变化达到的某种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这里既是一片理想主义天空,人们再次自由翱翔;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自己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这里娓娓道来,向我们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为人的处世之道呢?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的眼里,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话是与没做是没有什么两样的。那么应该如何把握分寸?当我们遇见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身边的人又应该有什么一种心态?在这嘈杂的社会中我们有要保持着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呢?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如果一个人以德报怨了,那么你会用什么去报答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无微不至时,你又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报怨”是更不可取的,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做人还是应该“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与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那么不是德也不是怨,这件事也不会损坏我们之间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是越来约发达了,但人与人之间关系却越来越冷漠。《论语》中何谓“仁爱”?是用平等和理性去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但凡稍微留一点的分寸,做事情时给别人保留一点的余地,就像《禅宗》里所说的那种至高无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花一旦全开,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就要亏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园,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种感情,而朋友之道和亲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阔天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现在我们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论语》中的“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是自己变的快乐起来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好像与我们在慢慢分离,我们对圣贤与经典也逐渐远去,怎样为人处世、用怎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在我们心中好像变的模棱两可。而于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话来诠释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而这个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来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点,从而演变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心灵与灵魂的净化、情感与智慧的升华。不管是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还是我们对《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我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怎样做人。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我们对于生活,也是如此,无非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因此,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永远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会因生活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的人生会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一种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与其说是读后感,还不如说是自己心情的梳理,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1篇日记。感谢她让我《论语》中全方位地审视了自己。这次学习也让我体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热爱生活!

《论语》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中有:做什么事情不能就急于求成;马和驴的语言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习那匹随唐僧取经的马,经历风雨,磨砺成长,不能像磨坊里的驴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此打转。

道理面前,顺乎自然,柔韧而刚,做好自己!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心得【第四篇】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

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心得【第五篇】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感触颇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莫过于那种平和、淡定的心态。正如该书序中所言,孔子是灰色的,因为灰色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是的,我们需要这样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因为他让我们感觉到了温暖。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认为《论语》的思想是高不可及的,读罢觉得并非如此。它的思想是朴素的,简单的,他所能让我们获取的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首先在《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章便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信仰。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在这里,于丹讲到了国民幸福指数,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要看每一个百姓内心是否快乐。那么我们到底快不快乐呢?于丹在这里提到了一组数据,从80年代末期到91年再到96年,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从64%升到73%,后又降到了68%,为什么在物质极大繁荣的今天,人们依然不快乐呢?!在这里我想谈谈“安贫乐道”。这是孔子思想里的最高境界,可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难再有人认可这个观点。我想谈谈我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虚荣的一面,没有谁甘愿过苦日子,当我们看到别人穿着高档的衣服,用着名牌的化妆品,可能都有一点点嫉妒。其实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逾越自己,让自己时时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面。我也希望拥有明亮宽敞的房子,高档的时装,名牌的化妆品,但是这些真的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吗?我们拥有了这些就一定会快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国国民幸福指数就不会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反而下降了。因为追求永无止境,永远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像很多年前流行的郑智化的那首歌一样,“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想努力往上爬,却永永远远赶不上飞涨的房价……”所以何必要去比较呢?做自己就是最快乐的,其实快乐就是一种感受。当你用你自己挣的钱去享受属于你的生活的时候;当你尽情享受亲情的时候;当你和挚友欢聚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不快乐吗?快乐是一种心态,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像颜回那样在艰苦的境遇中,仍然可以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所以我认为“安贫乐道”并非告诉我们要安于现状,而是让我们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不要单纯的被物质生活所累,因为毕竟物质生活不是我们的全部。

同样,面对遗憾,孔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依然是勇敢、淡定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没有人一生没有留下一点遗憾的。面对遗憾,我们可以将其扩大,也可以将其缩小。就好比于丹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球星,儿时母亲因拔牙引发心脏病,去世了,这个阴影一直留在她心里,最终在她准备拔牙之前,她因为极度担忧和恐惧而死去。一个遗憾被放大到了多少倍啊!同样是遗憾,如果你可以淡定、勇敢的面对它,它就会被赶跑。正如于丹所言,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生命中,既然已经出现了遗憾或失意,就注定无法改变了,你无论怎样费尽心机去想、去反思,已经出现的遗憾也已无从弥补,既然是徒劳的,又何必要放心上呢?当不幸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它尽快过去,拿出更多的时间,以一种淡定、平和的心态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就好比,西汉时的司马迁,因李陵案发受牵连入狱,受宫刑。他出狱后,忍受巨大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130篇的巨著《史记》。我相信没有哪种痛苦大过司马迁所忍受的一切,但他承受着这些,依然能够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最终取得成功。所以,只要调整好心态,你一定可以收获很多,反之,你只能失去生命中更多精彩的、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用一颗勇敢、淡定的心去面对生活的.缺失与遗憾,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饱满、充盈。

在《于丹〈论语〉心得》中,它也为我们阐述了交友、处事的态度,对待君子的判定,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以及对人生的规划。在这些章节里面,《论语》的思想无不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需要一颗仁爱之心及勇敢、从容的处世态度,当然这只是成功的前提,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与收获,还需要把握好做事情的分寸,这在交友及处事上尤为重要。

“过犹不及”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和朋友、亲人相处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于丹在这里提到了《豪猪的哲学》,这个故事很早前就听过了,当时并未完全理解它的含义,今天重新读来,颇有感触,可以说将《豪猪的哲学》用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和亲人、朋友、甚至爱人相处都需要一个安全距离。

“君子”是《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可是我们该如何判定君子呢?《论语》的思想告诉我们“君子不忧不惧”,一个真君子要能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这样就少了忧、惑、惧。他不怨天,不尤人,并且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所以这个思想,或者说这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真君子。

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在这两方面《论语》的思想强调了从内心出发的重要性,它告诫我们要以修身为起点,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如果我们可以达到从心所欲的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少一些迷惘,可以用包容怜悯的心去体谅他人。这就又归结到开始我们所提到的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淡定贯穿着《论语》思想的全部,我们所看到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当然这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就像那尊被人膜拜的佛像一样,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的。所以,当我们感到不平衡,和别人比较的时候,应该更多的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这是于丹心语里面的一句话,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我们一起用善良勇敢的心去拥抱平和淡定的快乐。

39 1499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