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兢慎体会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唐诗兢慎体会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唐诗兢慎体会【第一篇】
思想政治课感想体会:师之所有,慎施于生。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校级思想政治公开课。课堂上在分组讨论的环节,授课老师就某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组里先后讲了五次,课后评议时就这一教学行为不同的老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老师们的争论情况:
一派老师认为,同一个问题有五个组的学生不懂,说明这个问题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对着大家讲,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受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老师负担。
另一派老师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处理的时候在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第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历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法则。由于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思考探究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他们发现问题的时间是不可能一致的,这样即使是共性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有的学生发现得早、有的学生发现得迟的现象。如果当第一组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时,教师就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无疑是剥夺了其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而如果等到最后一组提出问题时老师再去解决,对第一组、第二组的学生来说就可能因为时间过去已久而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第二,由于不同组的学生知识构成不同,理解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这样他们需要老师讲解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在面对同一问题的情况下,有的组老师刚讲三句话,学生就“哦”的一声现出了兴奋的表情,而有的组老师讲了两分钟却仍有学生表情凝重,目光游移。在此情况下,如果老师面对着大家讲,那么是多讲一些还是少讲一些?讲多了对某些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讲少了对某些学生来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只有分开讲这一矛盾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否则不是浪费这一部分学生时间,就是浪费影响那一部分发展。第三,分别讲解有助于在双向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在不同的学生那里,同一个问题不一定是由同一原因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基础不好,有的是因为阅读困难,还有的是因为思维障碍等等,分别讲解有利于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做无用功。面对集体讲解则不可能面面俱到,会使教学失去针对性。第四,分别讲解有问有答有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分别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老师可能会更辛苦一些,但只要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老师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通过讨论,绝大多数老师认为,本节课评议时大家讨论的话题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方式问题,而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过去我们都强调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并不够深刻。(心得体会)今天我们认识到,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主导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强加给学生然后再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讲什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讲什么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事先确定的,它的目的在于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讲什么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掌控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要求我们教什么,更需要关注学生需要我们讲什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学生发言的权利,不能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讲,某堂课因为某某学生节外生枝,教学任务未完成。在这里,这些教师对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是模糊的,他们以为教案上预设的东西讲完了就叫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就不是。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叫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预设的问题全部讲完了,但仍学生的问题没解决,则教师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算完成了。因为教学的任务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解决,学生发展的需要没得到满足,教学任务当然没有完成。
二是何时讲?许多教师都知道应该讲在学生不懂时,但我们只考虑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如果是讲在学生不懂时,那么是讲在全体学生不懂时还是应该讲在部分学生不懂时?是讲在多数学生不懂时还是只要有学生不懂时就讲?是讲在优生不懂时还是讲在差生不懂时?是讲在一有学生发现问题时还是讲在所有学生都发现问题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什么,什么时候讲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的需要往往被忽视,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什么时候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确定,而不能根据教师的主观感觉来决定。换一句话说就是,早发现的问题早解决,迟发现的问题迟解决,真正做到愤时启,悱时发。要做到这一点,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只能是,把大量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去解决,充分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教师只讲关键点,只讲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是谁来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发现问题后谁来解决?当然是教师。但是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谁来解决就大有研究的价值。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具备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整理信息研究问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应当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时,教师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在合作中发展。尤其是在讨论课中,教师更应该发挥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基础好的学生带着基础差的学生学,使差生的水平得到提高,使优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是如何讲?传统的方法是,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就立即根据自己的判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缺少互动,教师只知道学生中存在什么问题,却不知道学生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因而解决起来往往缺乏针对性。所以要解决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是引着学生直奔结论而去,而是应该奔着学生产生问题的源头而去,找出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暴露问题的时间,创设学生暴露问题的条件。那么怎样创设这个条件呢?还是合作!否则一个教师解决不了几十个学生的问题。把学生的问题放到小组中去解决,在小组解决不了时教师再去协助,这样才能确保讲得具体,讲得实在,讲得具有针对性。
最后给谁讲?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是不是一定要对着所有同学讲?或者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不要讲给所有同学听?这个矛盾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答案只能是肯定的,这一定会使许多同学的时间浪费在对他们来说无谓的问题上。而如果是小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和学两方面的情况作出具体安排。对多数学生有意义的就对着多数学生讲,对少数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就对着少数学生讲,其他同学可安排讨论自己的问题或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使得惑者解其惑,需者得其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讨论结束时,所有听课老师一致对授课老师上述课堂处理方法表示感谢,因为正是他的这一大胆也是辛苦的重复劳动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它不仅让我们去思考教师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东西教给学生,而且使我们深化了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贯彻新课标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中学)。
唐诗兢慎体会【第二篇】
《唐诗三百首》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从小开始读诗,以后对我会有很大帮助。当时我并不了解诗中的意思,后来,上了小学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注音版《唐诗三百首》,通过爸爸用阿拉文库的方式给我讲解,我开始自已读这本书,并逐步了解诗中的意思。其中我特别喜爱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李商隐、杜牧的诗。唐诗三百首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例如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的香炉峰瀑布,巨大的瀑布如雪白的绢缎垂挂在山壁上,有如一条直上直下的大河,仿佛天上的银河坠落人间,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它那雄伟壮观的气势,感叹我们国家如此美丽的江山,我们应该保护这一切,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家。
还有很多描写感情的诗,比如孟郊的《游子吟》、陆锦的《送兄》、李白的《送友人》等,其中我尤为喜欢《游子吟》,父母对我的爱就象春天的阳光一样照耀、温暖着我,这首诗使我懂得了感恩,我一定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李绅的《悯农》描写了当时封建社会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画面。这让我体会到我们应该尊重劳动者,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诗中还有如祖咏的《望蓟门》等描写报国大志的诗,让我懂得要爱自已的国家,知道要感谢解放军叔叔们,有他们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焕写的,它让我明白了若想看得更远、更广,就得再往上爬一层楼;惟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目的`,实现自已的理想。
爸爸妈妈说这本书里有我们老祖宗千年流传下来的精神,为我打开一扇扇看世界、看人生、看历史的奇妙窗户,我觉得读唐诗三百首使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实现梦想,就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不仅是为我们自已,也是为祖国。
唐诗兢慎体会【第三篇】
作为一门文学课程的一部分,唐诗课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能够提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上了一门关于唐诗的课程,并从中受益匪浅。
第二段:唐诗的魅力。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吸引了无数读者。通过学习唐诗,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发现,唐诗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深入人心的抒发情感。每一首唐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感悟,让人产生共鸣和思索。
第三段: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唐诗的语言表达是其独特之处之一。每一句诗都经过精心构思和修饰,用词准确而丰富。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分析唐诗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和创作,我发现我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更加准确和有力,也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第四段: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唐诗课程还培养了我对文学鉴赏的能力。通过学习唐诗中的字音格律、韵律和词义,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意。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分析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这使得我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我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首诗,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评论能力。
第五段:对生活的启示。
通过学习唐诗,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对生活的启示。唐诗中有许多关于爱情、友谊和人生哲理的诗歌,它们向我展示了古人对于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这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唐诗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提高了我的学术水平,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体悟。
结尾:
通过参加唐诗课程,我发现了唐诗的魅力,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并且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启示。唐诗的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独特而难忘的经历,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扇通向古代文学世界的窗户,让我更加热爱文学,也更加热爱生活。
唐诗兢慎体会【第四篇】
唐诗草是汉字书写的基本功,是字迹漂亮、端正匀称的前提。唐诗草的练习,可以提升我们的书写水平,改善书写姿态,锻炼手腕和手臂的力量。同时,唐诗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了解中国书法美学的重要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感悟,我深感唐诗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技术价值,下面我将就这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一、唐诗草起笔须得磨,入手时切勿慌。做好练习准备。
唐诗草的起笔和落笔的顺序很重要,要在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前提下做好落笔方向的规划。唐诗草起笔须得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唐诗草的字形较为奇特,如果起笔急躁,不仅有可能出现偏拗或者歪斜之现象,还会影响字形的美感,所以我们在练习唐诗草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好练习准备,让自身保持在一个轻松的状态下。
二、勿让壳痕羞眼见,缓缓收笔透方圆。在曲折中突破技术瓶颈。
一个人的书写水平往往可以从他的收笔处看出来。唐诗草尤其需要注意笔画的收笔,使之透方圆,有条不紊。因为唐诗草的笔画通常都比较长,如果在收笔处一步偏差,就可能破坏整个字形的美感。另外,与普通的楷书或行书不同,唐诗草的笔锋交错、曲折,需要多方面突破技术瓶颈,一遍遍地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水平。
三、写作培植韵律感,字体要疏体要密。尽情展现个性。
唐诗草是一种带有韵律感的书写形式,这是它的特色所在。为了培养自身的韵律感,我们需要重视唐诗草的字体和字密。字体疏则显得手脱,密则显得错杂,我们要依照自身的状况进行选择,并尽情展现个性。写一个整整齐齐的唐诗草是一件好事,但最好的唐诗草,不应该是那种没有个性化特色的字体,而是能突出每个人个性的以个体风格为特色、稍具特异美感的字体。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熟练掌握唐诗草可以提升你的个人魅力与影响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需要重视环节、持重待人。在许多人的眼中,练习唐诗草并不能直接提升自己的魅力,然而,它却可以急剧地增强一个人的文化艺术底蕴,在平日工作和学习提升自己形象及更好地受人赏识、承袭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练字之余不要忘了品味古训,唯有此功才不会落空。
诗草练习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位练习唐诗草的人来说,了解唐诗草的历史和传承同样重要。悟出文化内涵,领略书法之美,在练字之余,要时常阅读古训,而只有这样,那么练字之劳才不会白费。因此,对于想要学好唐诗草的人来说,积极了解唐诗草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理性而深入的思考唐诗草的美和关联,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提高练习水平的漫漫长路。
唐诗兢慎体会【第五篇】
思想政治课感想体会:师之所有,慎施于生。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校级思想政治公开课。课堂上在分组讨论的环节,授课老师就某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组里先后讲了五次,课后评议时就这一教学行为不同的老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老师们的争论情况:
一派老师认为,同一个问题有五个组的学生不懂,说明这个问题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对着大家讲,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受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老师负担。
另一派老师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处理的时候在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第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历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法则。由于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思考探究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他们发现问题的时间是不可能一致的,这样即使是共性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有的学生发现得早、有的学生发现得迟的现象。如果当第一组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时,教师就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无疑是剥夺了其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而如果等到最后一组提出问题时老师再去解决,对第一组、第二组的学生来说就可能因为时间过去已久而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第二,由于不同组的学生知识构成不同,理解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这样他们需要老师讲解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在面对同一问题的情况下,有的组老师刚讲三句话,学生就“哦”的一声现出了兴奋的表情,而有的组老师讲了两分钟却仍有学生表情凝重,目光游移。在此情况下,如果老师面对着大家讲,那么是多讲一些还是少讲一些?讲多了对某些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讲少了对某些学生来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只有分开讲这一矛盾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否则不是浪费这一部分学生时间,就是浪费影响那一部分发展。第三,分别讲解有助于在双向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在不同的学生那里,同一个问题不一定是由同一原因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基础不好,有的是因为阅读困难,还有的是因为思维障碍等等,分别讲解有利于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做无用功。面对集体讲解则不可能面面俱到,会使教学失去针对性。第四,分别讲解有问有答有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分别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老师可能会更辛苦一些,但只要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老师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通过讨论,绝大多数老师认为,本节课评议时大家讨论的话题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方式问题,而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过去我们都强调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并不够深刻。(心得体会)今天我们认识到,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主导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强加给学生然后再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讲什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讲什么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事先确定的,它的目的在于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讲什么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掌控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要求我们教什么,更需要关注学生需要我们讲什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学生发言的权利,不能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讲,某堂课因为某某学生节外生枝,教学任务未完成。在这里,这些教师对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是模糊的,他们以为教案上预设的东西讲完了就叫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就不是。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叫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预设的问题全部讲完了,但仍学生的问题没解决,则教师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算完成了。因为教学的任务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解决,学生发展的需要没得到满足,教学任务当然没有完成。
二是何时讲?许多教师都知道应该讲在学生不懂时,但我们只考虑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如果是讲在学生不懂时,那么是讲在全体学生不懂时还是应该讲在部分学生不懂时?是讲在多数学生不懂时还是只要有学生不懂时就讲?是讲在优生不懂时还是讲在差生不懂时?是讲在一有学生发现问题时还是讲在所有学生都发现问题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什么,什么时候讲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的需要往往被忽视,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什么时候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确定,而不能根据教师的主观感觉来决定。换一句话说就是,早发现的问题早解决,迟发现的问题迟解决,真正做到愤时启,悱时发。要做到这一点,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只能是,把大量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去解决,充分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教师只讲关键点,只讲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是谁来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发现问题后谁来解决?当然是教师。但是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谁来解决就大有研究的价值。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具备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整理信息研究问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应当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时,教师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在合作中发展。尤其是在讨论课中,教师更应该发挥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基础好的学生带着基础差的学生学,使差生的水平得到提高,使优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是如何讲?传统的方法是,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就立即根据自己的判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缺少互动,教师只知道学生中存在什么问题,却不知道学生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因而解决起来往往缺乏针对性。所以要解决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是引着学生直奔结论而去,而是应该奔着学生产生问题的源头而去,找出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暴露问题的时间,创设学生暴露问题的条件。那么怎样创设这个条件呢?还是合作!否则一个教师解决不了几十个学生的问题。把学生的问题放到小组中去解决,在小组解决不了时教师再去协助,这样才能确保讲得具体,讲得实在,讲得具有针对性。
最后给谁讲?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是不是一定要对着所有同学讲?或者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不要讲给所有同学听?这个矛盾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答案只能是肯定的,这一定会使许多同学的时间浪费在对他们来说无谓的问题上。而如果是小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和学两方面的情况作出具体安排。对多数学生有意义的就对着多数学生讲,对少数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就对着少数学生讲,其他同学可安排讨论自己的问题或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使得惑者解其惑,需者得其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讨论结束时,所有听课老师一致对授课老师上述课堂处理方法表示感谢,因为正是他的这一大胆也是辛苦的重复劳动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它不仅让我们去思考教师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东西教给学生,而且使我们深化了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贯彻新课标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中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唐诗兢慎体会【第六篇】
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被作者用漫画、插科打诨演绎成大白话,琴棋书画诗酒花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阳春白雪化为下里巴人,别出心裁,创意我服。
画功一流,解读尚可,主线抓牢,时间主要选取了初盛唐时期,中晚唐略。诗歌流派包括边塞、山水田园诗人代表,浪漫诗仙李太白压轴。现实主义诗圣杜甫与此书风格不搭,一笔带过。
开篇略说《诗经》中的风、雅、颂,《楚辞》里的《离骚》,汉赋司马相如,建安文学三曹、竹林七贤,田园山水诗鼻祖陶、谢。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至唐朝诗词格律趋严,会写诗是当时入朝为官的门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学成也有可能卖不出去,比如初唐隐士王绩,初唐四杰王勃才高命短,杨炯郁郁而终,卢照邻寂寂寥寥,骆宾王造反失败。另加才名括天地,念之而悠悠的陈子昂。
“吴中四士”之贺知章一生顺遂且高寿,当属人生赢家;张若虚以孤篇横绝全唐;张旭草书绝佳;包融文词俊秀。
草木本心海上明月的张九龄官至名相,纵有浩然气的孟浩然屡失机缘黯然归隐;王摩诘人品雅正,自省修身,幽然平和。至于边塞诗人代表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集异记》里旗亭画壁的故事可见他们在开元年间诗界乐坛的声誉。
鲁迅先生说过,所有的好诗,在唐朝都已做尽。
唐诗兢慎体会【第七篇】
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闪亮的珠宝之一,气势隽永,形神兼备,其优美的韵律与深邃的意境感染着人们的心灵。而《唐诗草》作为一本唐诗学习工具书籍,更是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理解唐诗内涵的重要教材。通过阅读、默写、练习,我对《唐诗草》这本书有不少的体会和收获。
第二段:认识唐诗草。
《唐诗草》是世界上第一部针对唐诗学习而编写的教材,由唐代大儒孔颖达所作。书中按照唐代诗集的编年、风格、诗人分类组织编排,对每一首诗作了详细的注释,帮助读者了解古代的风俗文化、文学观念和艺术手法。《唐诗草》字体规范,笔画工整,纸质精良,是研究唐诗、了解唐代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第三段:读《唐诗草》的收获。
阅读《唐诗草》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唐诗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在阅读《唐诗草》时,我除了了解一些历史典故、名流佳话以外,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唐诗以其纯正的情感、高远的境界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知识分子的心灵和思想。这些以文字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不仅滋润了人们的心灵世界,更启迪了后人的思想。
第四段:学习唐诗草的技巧。
学习《唐诗草》需要掌握好几个技巧,首先要学会借助诗歌背景和诗人传记等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其次是要掌握好基本的阅读技巧,仔细阅读每一首诗,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收获;最后需要勤于练字,尤其是练习草书,培养好自己的印象笔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记住唐诗草笔法,还可以为自己的美术、书法等技艺积累更多实践基础。
第五段:结语。
《唐诗草》是全国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学习唐诗的重要参考,是探究唐代文化、时代背景的重要书籍。学习唐诗草也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好方法。读《唐诗草》,我们可以领略到另外一种美的境界,也许,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领悟到唐诗草的真谛,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方向。总之,学习唐诗草,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唐诗兢慎体会【第八篇】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它们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不同的唐诗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意蕴,读诗不仅仅是欣赏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心灵的领悟。下面,本人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讲述,以期对唐诗的心得和体会能够更加深刻。
首先,唐诗重视文化,表现深邃。唐诗中有很多成语、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符号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不断引导着读者去思考人生。比如,李白的《行路难》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人生道路上的艰辛,无论是成功还是寂寞,生命都不断向前。这样的诗歌的含义非常深远,让读者感受到人生深奥的真谛和礼敬文化的情怀。
其次,唐诗汲取大自然的灵感,表现出唯美情怀。唯美主义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唐诗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用一个自然的形象来展现情感,比如草萋萋,野火疑神仙,这些诗歌以鲜明的色彩、婉约的语言、严谨的抒情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留下震撼人心的深刻印象。
再次,唐诗内容广泛,包容性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包容性强,唐诗也不例外。唐代诗人真正体现了与生俱来的通情达理和善待他人的美德,反映了一个兼容并包的心态。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部诗史,它描述了中国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跨越了不同的阶层和文化,反映了人类的情感世界的平等和共同的特性。
第四,唐诗表现文学的怀旧复古的文化特征,表现深刻。怀旧复古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老时代文化的向往,表达出文艺家的复古嗜好。王之涣《登高》(行千里路,不如阅读古人提倡享受现在的生活)表达出了作者对文化的热爱和复古的激情。这种表达方式唤起了读者对古代文化繁荣丰富的深刻感受。
最后,唐诗教人处事的智慧,富有启发性。唐诗家的诗歌,尤其是唐朝名人聚集的盛世,他们笔下的人物思想深邃,言行处世颇有智慧。苏东坡的《赤壁》中的“临江仙尉鼓吹霍去也,定胜云中,一筹莫展”的故事将赤壁之战深入人心。总体来说,唐诗丰富多彩,篇幅宏大,思想深刻,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综上所述,对于唐诗的心得与体会,不仅需要欣赏其文学的艺术价值,更需要领悟这些唐诗中所蕴含的深深思想。唐诗教人以文学之姿,去汲取智慧和力量,改变现实未来的生活,扬起对文化的旗帜。正如唐诗家所述“但使愿心似汝等,更无忧恼烦恼中”。在唐诗作者的悠久历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以前我们忽略了的价值,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唐诗中的智慧、艺术、哲学和生活之美。唐诗的独特魅力将一直伴随着我们,让我们的生活不断得到启迪。
上一篇:读书心得【通用4篇】
下一篇:乡村教师心得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