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得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子夜读书心得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子夜读书心得【第一篇】
不知何时始读茅盾的《子夜》,总之今天早上读完,胡乱在微信读书里面写了几句,也就是了。
茅盾在谈其写作动机时,讲道:“1920xx年我到日本走了一趟约二年后,1930年春又回到上海。这个时候正是汪精卫在北平筹备召开扩大会议,南北大战方酣的时候同时也是上海等各大都市的工人运动高涨的时候。”在他休养身体之际,洞悉了上海的背景以及交织其中的社会关系。反映在作品中的就是其民族资本家的各种关系,各大企业盘旋于吴、赵二巨头手下,见风使舵,经济局势风云诡谲,随着二巨头的势力起伏而生起的大堆事件,也与当时的社会相关联;偶有穿插家庭琐事情节,也是为社会背景服务的。
同样作为“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赵伯韬相比,更具“正义性”,联系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看:民国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但通常忽视了其具有的革命性。如果说赵伯韬是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帝国主义的掮客,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话,那么吴荪甫就是革命的那批民族资产阶级,他独立而又倔强,且个人魅力十足。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吴荪甫在他的家庭中的地位与封建家长“有过之而无不足”的,即便是面对他的父亲——吴老太爷,他也只是颇尽孝心,但其实他并不喜欢老爷子,在其死后更是一头扎进他的“实业”热潮之中。反观赵伯韬,虽也极具商业头脑,到底是靠日本人起来的,与吴荪甫相差万分,这样的人恐怕连民族资本家也算不上的了罢!
谈起商业,其实很多人自然也不甚懂,文学专业的人大概更不能够懂得了,算起来,我也是懵懵懂懂。这里也不涉及商业,说到底,所有的情节都与时代背景以及人性有关。吴荪甫倘在今时,恐怕是一个十足能干的企业家了罢!他热心为厂,一门心思“实业救国”,顺便赚取利益(这才是商人的本性),与赵伯韬的“纯欲望”之流以及杜竹斋的见风使舵之辈自然不同。他不近女色,不似强东之流,自然对他的事业发展是有好处的,但也因为这样,他忽略了对家庭关系的照顾,这也是为何姐夫杜竹斋到头来还要背叛自己去迎合赵伯韬的胜利的原因。他只以铁腕之力总管家庭与事业,看似强悍实则缺乏变通,老子讲“柔弱为本”,在吴荪甫这里是没有的,所以他的破产既是时代所为,也是个人性格所为。倒也不全怪他,假如他似赵伯韬之流依附帝国主义,那么他也不是我们去悲剧的主人公了。
引人注意的我认为要数其中的女性形象为最。同辈分的比较来看,林佩珊和四小姐惠芳鲜明对照,一个任意外向,一个极端内敛,一个毫无主见,一个偏爱禁闭。这才是作者意欲表现的特殊时代之矛盾:封建与开放共存的社会背景下,自然就进化出不同的女性性格。上海与乡下,不仅是地方的差异,更是思想的对立。林佩珊穿衣时尚、性格外向随和,敢爱敢恨,与范博文相处遭反对后又和杜新箨“相恋”,虽然常说不懂情爱,但却尽情体验,因为不想和姐姐一样“选择不爱的人结婚,或是结婚后发现不爱”(作品中她是不懂爱情,很奇怪,不像新女性,大概还在发展阶段吧!);惠芳穿衣习惯承袭封建女性、性格自闭,与男子几乎没有任何交流,见到最多的就是范博文,一下子触动心性却又不知如何表达,上海待了两个月仍然难以适应,拾起老太爷的《太上感应篇》后更加不能从自我中走脱出来,最后经张素素点拨,最后才承认“性”的萌发。这一对比的女性形象就表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状况,当然现在也同样存在:接受开放与回归禁闭,这就是心底的两个“自我”,书中的主人公何尝不是游离于这两个端口,徐曼丽开放之语云云,殊不知她也只是在其中一端而已,被人包养的姘头罢了!这与古时候的妓女还有所不同,至少她是自由的。
《子夜》是没有批判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只有呈现与揭露。赵伯韬坏,吴荪甫就不坏吗?范博文花,杜新箨就不花吗?连只在乎“政权”的屠维岳都有怜香惜玉的心思呢?——“女工们也是活的人,她们有思想、有感情,尤其糟的是她们还有比较复杂的思想、烈火一般的感情。”林佩瑶身为吴三太太,心里想的却是别人,这在一夫一妻制看来,也是“花”的吧!但她没有不守妇道,只把情愫藏在心底。她的妹妹林佩珊在婚姻之前做多重选择,这对捍卫个人自由和幸福来说,无话可说,但即便在今天,假如一个男人,他的结婚对象曾经有过好几段感情经历,这大概也是不能被他轻易接受的吧!很多人反而喜欢惠芳那样禁闭的人。
所以,“开放与封建,自由与禁闭”是一直存在的,《子夜》中虽呈现了当时的对立与矛盾,但其实更昭示着长久的矛盾与对立。这样看来,主旨倒与萨特的《禁闭》异曲同工了!
子夜读书心得【第二篇】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在这般光景下《子夜》也因此蕴育而生。小说以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当我捧起茅盾的《子夜》,我和常常会想为什么茅盾先生会管它叫《子夜》呢?我的想法里有过三点:
一、“子夜”是中国古老的用以表示时间的一个符号,是指11时至次日1时,属于阴阳交替,坎离交媾的时候。代表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希望的到来。
二、“子夜”可能代表着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上海。上海一词最早始于北宋初年,源于一条名为上海浦的吴淞江支流(浦,吴语中小河的意思,且一般多指人工河)。也许因为这个子夜的主人公谐音为吴荪甫。
三、“子夜”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开始。但是由于他们同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矛盾又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处于软势地位。要想冲破封建束缚又得突破帝国的牢笼,但是实力却像初生的第一缕曙光微弱,不足以与黑暗势力抗衡。
但不管怎样它的含义是什么。《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却是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它就蛛网般有着密集的结构,需要我们细细地用心去研究探索其中的奥妙。
由于《子夜》的内容包罗万象,人物千丝万缕。所以我只简要谈谈其中两个重点人物,吴荪甫和赵伯韬。
吴荪甫是一个与封建势力有着血缘关系的人物形象,我们从他对农民暴动咬牙切齿的仇恨和他在家庭生活的种种表现上可以体会得到。他的思想性格区别于他父亲。处于封建势力的边缘,吴荪甫的角色代表的是30年代初期,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想要改变什么却无法脱下“封建思想”这件表象华丽的袍子。就像当初热衷于双桥镇的实业发展,打算在家乡建立一个“双桥王国”的美梦,但梦究竟只是个梦罢了。
他也是一个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民族资本家。在故事中,他不光是一个普通的“在商言商”的民族资本家,且经常是用了“一只眼望着政治的”民族资本家。通过他与周围人物和种种关系,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凸显他与一般的民族资本家间的截然不同。其中,我们会发现吴荪甫的性格是刚愎自信、深谋远虑、富有宏大的魄力,且具胆识,强硬的手腕。但是在那个时候,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梦想,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因为各方的势力都不容小觑。
对于生不逢时的他来说,想要在中国半殖民地这种现实环境中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是个悲剧。没有强硬的实力作为后盾,梦终将会破灭。就如唐·李频《春日思归》云:“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吴荪甫,其实是一个既让人又爱又恨的矛盾体。他既有自己的复杂性格,同时又概括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并打上了时代烙印的三十年代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它形象化地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在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新军阀的统治下,独立自主振兴民族工业只不过是一个梦想;他形象地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如果说吴荪甫是属于光明的、正义的一方,那么赵伯韬则是属于黑暗、邪恶的那方。
赵伯韬利用美国金融资本和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力量,操纵了交易市场。他仗势后台强硬,表现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他施展种种狡诈、毒辣的手段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斥、打击和控制,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变为殖民地经济。
赵伯韬的形象在我们眼里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就是一个骄横奸诈、凶狠残酷、荒淫腐朽的买办资本家。我觉得在《子夜》中,他的形象、性格特点是最明显的,不像吴荪甫那样使人难以捉摸。作者对赵伯韬的种种罪恶描绘地淋漓精致。就像1920xx年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对日本就中国山东问题无理要求的控诉,真切的将敌人的罪行摆到台面,让大家看得明白透彻。
这两个主要人物的矛盾,是贯串全书的中心线索。
吴荪甫同赵伯韬的斗争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主子帝国主义的矛盾。作者通过吴、赵斗争过程的具体描写,既刻画了吴荪甫刚愎而虚弱的个性特征,又提示了中国民族资本家必然失败的悲剧根源。在吴、赵斗争中,吴虽然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他还是同赵斗争到底,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心和民族感。
由此可见,作者对人物塑造中,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
《子夜》的故事情节是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它绝对是一部值得让你去欣赏的著作。
子夜读书心得【第三篇】
又是一个暑假,漫长的假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闲来无事便去图书馆借书回来看,遍访群书,矛盾先生的《子夜》进入我的眼帘。
“一代文章推子夜,毕生心血似春蚕”。一副闻名天下的对联,将我带入了茅盾的世界,带入了他的《子夜》。
合上书籍,脑中吴荪甫的形象与中国半殖民地半中国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景象萦绕我心,久久难以散去!
子夜读书心得【第四篇】
温软的风在大上海苏州河上轻轻吹拂,吹得人浑身酥软。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乱,民不聊生的时期。在外资压迫下,在整个社会动乱、农村经济破产的影响下,中国的民族工业面临破产。而在上海却聚集了众多的资本家和庞大企业,民族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正在慢慢加重。
文中的吴荪甫是个民族工业家,上海工业界的大亨。他有着出众的才干、雄厚的实力,也正因为如此处处遭到别人的妒忌,时不时的有人想方设法地陷害吴荪甫。先不说别的,亲人间的斗争就足以让人害怕。杜竹斋,吴荪甫的二姐夫便是最终结果的一个导火索。他在吴荪甫最危难的时刻,竟抛下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和弟弟,抵不住金钱的诱惑而投靠了吴荪甫的对手金融界大亨赵伯韬。就这样怀有远大抱负的吴荪甫就以破产这样的命运而结束了自己企业的发展。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命运竟是这样悲惨,然而当时围绕在他身边的大大小小的资本家如孙吉人、王和甫、朱吟秋等,他们的命运也将如此。遭人陷害只是其中的一个理由,更主要的在于当时的那种国家局势。在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和统治下,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是不能得到发展的。也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使得中国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仅有这一点短暂的时间不够的,因此当时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并不只能同情吴荪甫的命运,在当时有千千万万介"吴荪甫"正遭遇着相同的情形。如此的资本家只可惜生不逢肘,他们的前途变得暗淡,命运变得悲惨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能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他们遭到那样的打击也是罪有应得。像吴荪甫那样,为了让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钱,就不管工人的死活,而死活也不看工人的生活。只要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他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多少大事坏在这种"部下"没良心,不忠实!吴荪甫想起来恨得牙痒痒的。他是向来公道,从没亏待了谁,可是人家都"以得报怨",书中这样写道。一个即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企业破产的人,内心竟还是这样肮脏,没有一丝的毁改之意。像吴荪甫这样的人,在当时的大上海并不只有他一个,而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形象罢了。
读《子夜》时,你便会觉得仿佛进入了梦境一般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华贵,上层社会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当子夜的钟声猛然敲起,将你从迷幻的梦中惊醒。等你醒来的时候你才会发现,那一切就只是一场梦,一切都不切实际的梦。
当时的中国民族工业有如那只在一瞬才会绽放美丽花朵的昙花,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那一瞬间的辉煌,最终凋谢了。
没有风,淡青色的天幕上停着几朵白云,一切都是那平和,安宁。只等待着最后一次钟声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