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样例【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实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样例【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一篇】

回顾一年的工作,收获颇多,我有四点体会与各位老师共勉。

以前,我认为只要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当老师了,其实不然,教育,不但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所以,仅有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教育局领导为了使新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安排师训中心和学校相互配合,举办了多次的新教师培训活动。在首次集中培训中,不但向新教师讲述了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班主任工作常规、教师形象、语言要求禜?关内容,还特地邀请了优秀教师前来讲课,有优秀新教师的经验介绍,同时,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师训中心还聘请了各学科教研员,分学科对我们进行了学科教学常规讲解,特别是如何备课的指导,教研员还指定有关内容要求我们进行现场备课、交流,并对我们的备课情况进行点评,让我们初步懂得了如何备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为开始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每一节课,各位老师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无论教学设计或教学效果,都是无可挑剔。在这条不断探索的路途中,我们需要的是谦虚的请教和经验的积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想,这也同样适用新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你的第一堂课,一定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素质和魅力,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将会对今后的教学和你在学生中的形象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要生动活泼,朗读要声情并茂,板书要工整美观,讲解要深入浅出,仪态要落落大方,表情要富于变化。另外,对于小学生加点小道具、小奖品、小竞赛,会让学生觉得鲜活。小故事、小笑话、小谜语会让学生感到快乐。总而言之,要尽你所能走好第一步,如果第一堂课你能让学生喜欢你,佩服你,那么以后的路就顺畅多了。

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所以,这些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都不是很理想。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缺乏信心,上课的时候很少有学生会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就连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是一样。

作为教师,我不妄想在一开始就扭转这个局面,最需要做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名字,让每一个学生知道你认识并关爱他,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直呼其名都显得更有效果。要记住学生的姓名,有几个小窍门:比如画出学生座位表,强化记忆,必要时,也可以把它放在讲桌上或者办公室里,有空就看一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脸部特征认真纪记忆。还应该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状况及其家庭情况,以便因材施教。你的爱心如同阳光,要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感到温暖。要细心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要经常不经意地说出某个学生的一件值得称道的小事,使他经常受到鼓励。不知哪个激进的教育家说过,有时候我们对待孩子,要“昧着良心说好话”。初听这句话,觉得有些偏激,细想想,如果出于爱,出于从心底里的赏识,有意识地夸赞一个孩子,夸到他“灿烂发光”,有时真的能奏奇效。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似乎永远没有出息,无论你怎样批评教育都照样我行我素;有的学生的智商似乎真的偏低,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的辅导帮助,他们依然是成绩单上的最后几名;有些学生似乎永远是品质恶劣的学生,他们自上学起便是班里的“捣蛋鬼”,老师们的“眼中钉”。而这些学生也有自己的小天地,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排斥所有的老师,故意制造恶作剧,惹老师生气等等。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也曾经一度苦恼过、迷茫过。

一天半的溧阳学习,见到了许多网友,也学习了不少新的东西。又意外遇到了几年前一起学习的同学,真是高兴,从她那里,我又学到了很多。

本次习作论坛,让我对习作教学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刚好也应合了我下来教一年级的目的,想从一年级开始就以阅读与习作并进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习作、乐于习作,蓝山咖啡的做法给我很大的启发。于是边听边学边构思着自己的教学计划,决定分步进行。一年级以激发兴趣为主。

一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天真可爱的,让他们说出自己所做所想,应该不成问题,所以决定从先从引导孩子们乐于表达着手,分两步进行:一、以活动为基础,活动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当场记录,再让学生读读。以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让学生觉得说出来是快乐的,写下来,留下记忆更好,让他们初步明白习作其实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基础的,它是为了留住快乐,留下回忆,以此引导学生乐于表达。二、班级循环日记也同时并行,以家长记录为主,让循环日记在每个家庭里传递,传递孩子们的心声,家长的期望,老师的引导,以此形成一个和协的教育氛围,良性的循环,激发孩子们说、写的兴趣。

引导孩子从童话读起。这也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先以师读为主,以激发兴趣为主。二、家庭阅读,也是先让家长读带动学生读,以激发兴趣为主。让家长带动学生读起来,需要一些引导。主要告家长书的形式让每个家长明白阅读的好处,也以自己带读开始,激发起兴趣后,让孩子们自己阅读,阅读的内容目前以带拼音的童话故事为主,让童话故事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孩子们离电视、动画片略远一些。

如此再配合班级的活动,如小小故事会,看我读故事,等等来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这样读写结合,步步推进,我想孩子们的阅读习作的兴趣,应该会被调动起来。先说到这里,以后的计划看实施的情况再定。但愿不要被那些无谓的东西挡住了我的脚步。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二篇】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必须背过、必须默写过、必须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希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达到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所配备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应该视情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内容,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学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来说,既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课标实施的关键,而新课程要求的是以上培养和形成的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海洋,教师只是这个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

如今,我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已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想想这几个多月来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整体上讲:课堂面貌比起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对我的语文课来说吧!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一些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他们的参与度几乎达到90%。看到这一切,真是令我感到一丝欣喜。尽管如此,从中也有一些让我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这几个月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来看,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一开始还不能够自主探究,甚至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此时,做好学生的督促学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尽可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意识,让学生能够自愿去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

2、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还要认真地处理好课堂教学改革与减负工作之间的关系。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紧扣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乐”相结合。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3、知识的点拨与补充以及教师本身语言的规范化。

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当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时,教师就适当地做出点拨和补充。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不能让他们在模棱两可的答案中徘徊。

4、学生的预习环节。

1、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也有许多的困惑:少部分学生不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只会滥竽充数,这样下来还很难达到课改所要求的“全员参与”。让较好的学生带动学困生讨论、交流时,那些学困生就无话可说,不会讨论。不只这样,反而还把部分优等生拉下泥水去,到头来他们也还是一无所知、一窍不通了。

2、在进行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学生在举手发言,这时如果都要让所有举手的学生一一发言,这样就会影响了展示汇报的时间,更影响了教学进度。若是不让他们发言,那也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谈不上有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了。

3、至于“让全员参与”这个节骨眼上的问题,我还没有很好地去解决和实现。因为在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要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讨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收获较多的只是平时学习较好的那部分学生,而对于那些学困生就只是一种煎熬,难耐无味了。所以,在本班所有学生当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只达到90%,并没有达到“参与式”教学模式所要求达到的100%。

以上情况引起的原因是我们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欠佳,他们会做但无法用口语将它通通顺顺地表达出来,更不用说完完整整地叙述出来,他们无法把自己内心知道的讲给别人听。特别是来自村校的学生,更是受本地民族语言的影响,时常把语句倒着说,不用说让他们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事了,就用汉语完整地与同学、老师说通一句话都觉得很难。

现在为了避免学困生无话可说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地鼓励他们都说话,哪怕只说出一句来,只是为了先培养好他们能用汉语交流的关键问题而已,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还不能给他们指定。与此同时,我还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让每个学生能有兴趣地认真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了进一步的转变,他们不管说对说错也都会争着到讲台上去当“小老师”了。

以上之谈就是我这几个多月以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的体会和困惑,虽然还没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改革真正的“改”,但这也是为了日后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语文教学应倡导“大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否则学不好语文。传统教育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做人,学会适应多变的社会。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实际体验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关于社会人生问题,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例如我教周国平的《直面苦难》这课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设想自己处于逆境,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艰难和逆境面前,你可以屈服,也可以使自己变的更坚强——甚至,你可以改变环境!你就是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这样学生对人生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庄子的《逍遥游》时,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庄子的逍遥理解为自由,精神上的自由,那么在平凡考试的压力下,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从而揭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他们的心灵是自由的。这样联系生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难为易,而且便于抓住机会进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因此我在教《背影》一文中,引导学生由课文选材联系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背影”。

全文记父亲说的话只有五处,都十分简单。按理说,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境遇里,在父子难分难舍的离情中,交谈、告诫、嘱咐,自是不少,为何作者只记了这极普通极简短的几句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可以看出文章在这里选材的标准是:只记叙可以表现“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的话语,使读者“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以致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语文课外活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外活动,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进行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写字活动、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智力比赛、即席发言、参观访问、旅游采风、故事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作品欣赏会、改编排练课本剧等等。

拓宽知识在于使学生更加了解课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不会产生时间上的代沟。通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读者们读了本文,多会产生共鸣,并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亲情和作者的父亲并没有两样。“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列强势力明争暗斗,混战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艰难。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也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在这一背景下,课文通过临别前父亲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从家庭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景气;父亲的关切使作者感激,父亲的艰难挣扎令作者感动,这一切都显示出父子亲情的纯挚与可贵。”

经过此番介绍后可让学生更加容够融入课文,为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产生实际感,让学生不至于有不着边际的感觉,对于让学生联系实际有着良性的辅助效果。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会使教育质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三篇】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我们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师生是生活中真实的人,儿童是本真的儿童,教师是本色的教师,教师以生活化的形象带给学生真心、真情,让“生活”的色彩点亮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流溢生命的动感,呈现盎然生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而识字教学又是这门学科的基础。那么,如何教好这个基础?如何让学生扎实高效的打好这个基础?这恐怕是我们所有低年级学段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其实,当我们能够真正以“大语文观”为指导,能够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能够将识字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时,我们就不难发现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那么,引导学生在沸腾的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生活中识字的意义及识字教学的现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陶行知先生,这位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他也曾明确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可见,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小学阶段正处于这一关键期内。这一阶段的儿童其主管语言的神经系统和生理器官发育成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一生的语言水平。布鲁姆认为孩子在4岁以前,有50%以上的智力是可塑的,4岁以后要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就困难了。如果大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受到刺激,有些东西就永远地失去了。在他看来,迟到的帮助都不过是补偿性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适当地加强刺激,就可更大程度地开发出这方面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相反,这一时期如果他们的语言神经系统缺乏适当的刺激,那么这种潜能也会消失。语言学家也指出,学习汉字的儿童与学习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较,由于要花上2-3年的时间集中主要精力来攻克汉字,因此他们的语言发展往往要滞后2-3年。这对他一生的语言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在今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弥补的。可见,多识字,早识字使学生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采的文本世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无论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多识字早识字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写作打好基础。如果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

那么,我们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识字与写字”的社会资源尤为丰富,生活中处处都有汉字,大到门店标识,小到食品包装,学习汉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都认识“男、女、厕、所”这些字;家中有电脑的小朋友都认识“开始、欢迎使用”几个字;看过动画片《葫芦娃》的孩子对“葫芦娃”几个字都能无师自通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有时教学视野狭窄,课程资源观念淡薄,识字只关注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外识字;也无视学生识字的能动性,对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作零起点看待,使得我们的识字课堂耗时低效,同时也浪费了生活中识字的大好资源。为此,努力使识字写字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动识字,构建一个识字教学的多元化系统势在必行。

二、以生活为课堂,构建开放识字体系。

(一)寓识字于家庭生活中。

每个人从降生到人间就开始了学习,从熟悉环境、认识父母,到学会说话、接触汉字,无一不体现了人的学习过程。而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识字教育,在儿童时期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我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努力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比如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结合起来;看电视,如: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幕、广告、天气预报、孩子喜欢的节目等等,反复出现的汉字,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经常问一问;看书报时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卡片、图书进行有意识地认读,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来,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店铺招牌,广告宣传牌,标语等,有意识的询问孩子认识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去商店购物,让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诱人的零食袋上的字,这样就把识字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结合起来,孩子大多在有意无意间就能认识很多汉字。

(二)寓识字于人际交往中。

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对身边的小伙伴不熟悉但又很好奇。他们在相互交往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同学姓什么?叫什么?原来在哪个幼儿园?……我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把他们的名字、原来就读的幼儿园名字用规范的汉字打印出来,告诉他们:“这张小纸就是你们的名片,你可以将你的名片主动地递给别的小朋友看,让别人能尽快地认识你;你也可以主动地去向别人要名片,向别人说明你很想和他交朋友。”于是,课余时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的热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好奇地寻找着同学们的名字。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近100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他们记住了。好多小朋友没多久,就认识了班上所有的小朋友,并且也认识了小朋友的名字、幼儿园名字。许多学生都能顺利地帮老师发作业本了。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随着识字数量的增多,名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上面除了自己的名字,还可以加上家庭住址、兴趣爱好、父母职业、工作单位以及自己喜欢的名言等等。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能在毫无压力下收到识字实效。同样,只要老师稍作留意和引导,与家长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也能在交往过程中认识汉字。如:利用相关节日彼此送祝福(春节、妇女节、儿童节……)写表扬条、评价卡等等,表扬孩子在家、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可以是教师、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评价,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表扬评价。

(三)寓识字于校园文化中。

置身于现代化的校园,那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枝条、竞艳吐芳的花卉,看着令人陶醉。与此相适应,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着学生。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名校牌,都是识字教学中可利用的极好资源。刚入学的学生对校园里的这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有趣。这时,我便趁热打铁当回导游,一边带着学生徜徉于优美的校园,一边认读相应的汉字或语句:“请别吵,小草在睡觉。”“学校是我家,整洁靠大家。”“不要随地扔垃圾!”“今日我以京华为荣,明日京华以我为骄傲。”……起初,做导游的是我,随后导游渐渐变成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角色转化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校园,亲近了校园。同时,又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汉字。再如: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讲台、黑板、电视机、电脑、投影机、录音机,我都在其上面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能认识表示该实物的字。在学校里,课程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课程表中每天的课程安排是学生必须事先知道的,由于不认识汉字,读课程表也是一个障碍。于是,我就组织学生读课程表比赛,看谁先会读课程表,一张课程表汉字最多也不过几十个字,大多数学生一二天下来,就基本认识并会读了。

(四)寓识字于游戏、课外活动中。

游戏识字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汉字并加以巩固运用。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在家里的生活都离不开游戏,我们把识字和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识字,效果非常好。

如:

1、找朋友。在实物与汉字之间找朋友。比如,戴着不同颜色头饰的学生,与拿着汉字“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字卡的学生之间找对应的朋友。字卡的朋友,不仅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

2、摘苹果。树上苹果的背面写着汉字,谁读对了,苹果作为奖品发给谁。

3、考考你。每个人一张卡片,在教室里随便跑,遇到谁就考考他字卡上是什么字,同时读读对方手里字卡上的字。

4、开火车。按照小组或座位快速念出一个个亮出的字。

5、大转盘。转盘四周生字字卡排成一圈,转盘指针转向哪个字,就读出哪个字。

有计划地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识字。当老师列队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超市时,学生惊讶万分,他们没想到,原来学习、识字还可以在教室外!在超市里,老师对着食物及商标指导学生自由自在地认字,学生把认识的字都高兴地告诉老师。我们还利用秋游、春游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识字。师设计出生动形象的生活小游戏,如“找春天”、“逛动物园”、“我和妈妈去买菜”、“小小邮递员”等,让儿童在生活中积累识字。

(五)寓识字于课外阅读中。

低年级的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喜欢有趣的故事、儿歌以及各种自然知识。我经常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进行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阅读中,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更多新的汉字。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乐趣,我平时经常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读书中了解的故事、知识、学会的儿歌、谜语、认识的汉字……这种活动让孩子们感到自己特别有成就感。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我就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给他们讲《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故事,故事把他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激起了他们强烈地看书愿望。班级的图书箱也成了学生识字的源泉。

(六)展示交流促识字。

1、平台展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我专门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了一个展示台,分别贴上“识字大本营”、“好词佳句岛”两张标签,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课外识字成果贴在相应的标签下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贴自己新认识的字,有的贴自己收集到的好词佳句。到语文活动课时,师生一起对展示台的内容进行总结评比,评出一批“识字大王”“词句专家”并颁发奖牌。值得一提的是,我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大拇指奖”,用来奖励那些虚心求教、互教互学的学生,学生欣喜万分,欢呼着,雀跃着,继而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新一轮的识字活动中去。还在班上专门设了一块泡沫塑料板,以“今天我又认识了……”为题,让学生把已搜集的包装盒、包装袋上的字展示出来交流、互相学习,“可口可乐”“娃哈哈”“旺旺雪饼”等字学生早就能认了。

2、小交流,丰富识字储备。

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流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的确,交流是一个相互充实的过程。每个人生活空间的不同,经历的不同,注意力的不同以及本身具有的个性差异,他所捕捉到的信息就不一样,所认识到的字也就不尽相同。能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学生就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识字储备。比如,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识字交流会”,“识字‘展销’会”,“识字大王赛”,或评选“识字明星”、“识字点子博士”……拿“识字‘展销’会”来说,每个人拿出自己认识的字的字卡,用自己认识的字去“买”(换)别人认识而自己又不认识的字。“买卖”之前,要先互相向对方介绍自己“生产”(认识)这件“产品”(字)的过程,然后再介绍自己“产品”(即字)的特点――读音、结构,可以组些什么词,还可以说句什么话等,教会对方读后再进行“买卖”。老师则帮学生写字卡,意即不让学生失去自己原有的字卡,而又能用此去“买”回更多的字卡。最后比一比谁“卖”得多又“买”回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识字储备,增加了识字量,还获得了识字方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再如:每周从语文课本里抽出一个课时,上“识字活动课”课前,发动学生动手动脑,到生活中去搜集各种带有汉字的资料(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的包装等)。搜集的时候能认一认,说一说,不认识的问一问,而后带到课堂上来交流。交流时,不仅要告诉大家某个字怎么读,还要告诉大家是在哪认识的,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字编字谜、组词、造句,联系古诗词的名句。这样,不仅交流了所识的字,还交流了识字的途径和方法,不仅丰富了语言积累,还激活了思维。“这种识字活动课”已深受学生欢迎,凸显了语文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语文课的小课堂和社会的汉字资源大课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并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再如:指导学生自己做“识字剪贴本”,把在生活中认识的新字剪贴成册,做成自己独特的识字课本,便于交流,更备遗忘。

3、收集备遗忘。

根据遗忘曲线可以知道,认识是容易遗忘的。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很多字是通过无意注意获取的,再加上识字量大,而且是识、写分开,更容易遗忘。因此,便需要将认识文字化,收集起来,即使遗忘了,还能有可查的地方。收集是交流的基础,是开展班级识字活动(如评选识字大王,识字先生、识字小姐等)的基础,也是更进一步开展识字活动的基础,为此,我让学生将自己从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地方认识的字制作成字卡,装进识字袋;将自己和别人进行交流所认识的字的字卡装进识字袋。再如上面提到的“狮子剪贴本”等等。有了收集,还可随时拿出来读一读,从而加以巩固。还可以为学生建立识字档案,每周自己或让家长帮助把认的字记录下来,记录自己每周识字的足迹,然后在班上交流。

总之,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堂外,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才能生成更多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智慧,也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在日常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四篇】

20xx年9月6日下午,我参加了呼图壁县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活动。非常感谢学校安排我参加这次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培训会,这次培训对刚接手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我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这次培训会上我聆听了主讲老师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教学编排目标及编排意图。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不断总结与反思,提升自我。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此次培训,让我收获最多的就是如何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一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低年级学生在掌握字形方面是难点,下面我结合此次教材培训,谈谈我的体会及教学设想: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材在识字教学方面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觉得可以这样做的: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他们产生读书的欲望,在反复朗读中掌握生字读音、认识字形。接着我可以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好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对汉字以及汉字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也促使其有意注意的发展。并且老师要为解决困难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有创造性地发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不错,值得在教学过程中实践:

1、编字谜。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认为“编字谜”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经过引导,孩子们经常动脑筋编字谜在课堂上交流,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可以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并讲给家长听,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生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组字游戏。老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打乱顺序写在卡片上,发给每个小组一份,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尽可能多的组字,然后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来展示合作的效果,让全体学生认读,评出冠军组。这样,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教学思路,学生们不仅能组出课本上出现的字,有些学生还能组出许多课外认识的字。

3、抢卡片。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上,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4、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阅读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则将“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具体操作中,我将采取“分层要求”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优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复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不求快,但求读音准确;稍差的学生阅读比较困难,便引导他们“找朋友”,即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小点。这样,人人都在“阅读”,人人都能“阅读”,包括“找朋友”的学生也“读”得兴致勃勃。日积月累,打点的字越来越多,学生便可以自由阅读了。这一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所以,教材编排识字二中的3篇课文就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们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每星期评出几个“识字大王”的作品进行展览,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果的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五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新的活力。我们的孩子社会交往活动少,生活视野比较封闭,个性心理较内向、害羞。我们应该以平等的、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以贴近农村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有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由于二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他们的思维活跃,要求参与的愿望较高,但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为主,需要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与快乐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要通过交往互动,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采用适用的激趣方法是一个关键,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觉得这以下这几种方法比较适用。

一、气氛激趣。

创设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采用巧妙的悬念,举一些贴切的事例,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故事激趣。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教学情景,结合课文内容讲故事,如上语文三册《识字4》时,文中有几个词语很难理解,就是“固执己见”、“南辕北辙”,先给学生讲讲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找准方向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

三、猜想激趣。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编的字谜猜一猜,如(1)、小丁头上一顶帽(宁)。(2)、一只小羊_在木头边(样)。(3)、大门里边是闹市(闹)。学生懂得一些编字谜的方法后,我就告诉学生可以根据字的构造自己编,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字谜。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想,对生字的记忆加深了,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纷纷学着编:

(1)一只狗,真少有,头尾都有口(器)。

(2)小狗长着四个口(器)。

(3)水大好发电(淹)。

还有编儿歌识字:(1)几只小鸡叫(叽——叽)。(2)一群小鸟叫(喳——喳)。等等。

四、竞赛激趣。

针对学生年纪小,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竞赛活动,如:读书比赛;朗读比赛;写字比赛;背诵比赛等等。“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有时是小组比赛;有时是男女生比赛,对比赛优胜者及时鼓励表扬,让同学来表扬表扬你的同学。这样学生学习的竞头更足了,学习的兴趣更浓。对于那些做得差的同学,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然后加以指正,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表扬他们的胆识,然后让他们继续完成。让每个人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当学生的知识一点点增长的时候,自信心也一步步增强了。

五、用途激趣。

学生对某门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渴求,来源于知道它的用途。常给学生讲知识的重要性,如学好生字对我们以后的阅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从学习的实用性来说,如农民在田间地里农药的使用、施肥对庄稼的作用,在大街上日常街头的买卖生意人离不开它,到各地去旅游观光也需要知道它。所以学好知识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有用的,学生听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教学已将近十年,一直教高年级,今年教二年级,对于低年级教学,本人应积极探讨学习.读了以上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六篇】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人们在长期的语言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一课时,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很美。“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段话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我认为都是值得学生们去学习和体会的。于是,我就让他们反复地去读。结果,他们很快地就领会了其中的“滋味”,达到了训练语感的目的。再如《春雨的色彩》一文中这样写道: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像这样的段落,我想唯独让学生们在充分地朗读后才能领略到它的美。请学生事实丰这种感情读一读,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再仔细朗读,品味文章的妙词佳句,欣赏文章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的语感在读书中不断加强、巩固。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仔细品味,既可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又可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在朗读比较中我们同样能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得是否精妙,从而达到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如《柳树醒了》一文中这样描写柳树:“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把“醒了”换成“绿了”、“软了”、“高了”等词语好不好?行不行?我是让学生们反复去朗读,然后比较体会,逐步培养他们对词语的敏感性。再如《小伙伴》一文中,“安娜又说:“你大概是丢在公共汽车上,忘记拿了。以后可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如果去掉,效果怎样?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发现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个词很恰当表明了安娜当时不仅没有用实际行动去帮助玛莎解决中餐的难题,还在一旁无端地猜测和说教着。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其实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要发挥想像。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在教学《科利来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此刻,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在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兴奋了,太多了。与前面的话,合起来怎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但也有些事物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这可是哲学上动静原理啊,学生们却能发现它,多让人激动。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七篇】

作为一个将要毕业的高校生,即将走出校内,真正的踏上工作岗位,心中有无限的不舍,也有无限的渴望。

经过为期数月的实习训练,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老师的欢乐,也体会到了工作的难与累。然而,一个毕业生,终究要走向社会,面对现实的。在这几个月的实习生涯中,作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有太多的体会和感悟,下面就和大家共享一下我的教学心得。

首先,激发孩子的学习爱好,是相当重要的。爱好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探求学问的内在动力。有了爱好,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留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爱好,使之乐意学。

五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挚友,最简单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奇妙创设各种好玩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爱好地主动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比如,学习1篇多角色的课文时,可以让同学们分角色的阅读,甚至表演,这样,学生们的`爱好大增,如身临其境,能更深切的理解课文,而且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促进团结。这对孩子们来说,学习无疑变成了一种欢乐,达到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变换形式,是另一种有效的方法。心理学探讨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留意时间短,无意留意占优势。依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爱好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意学生的新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嬉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老师要找准嬉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嬉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索,玩中创新。在“玩”中学,是吸引学生留意的一个极佳的方法,也是五年级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第三,老师是学生的一个引导者,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记得在教《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由于起先时用钟表等道具的正确引导,学生们最终正学的理解了时间的珍贵,时间一去不复返,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看法达到了肯定的效果。然而,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忽视了学生的感情深度问题,一起先就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于我的引导有些偏颇,结果不甚佳。

还有,就是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峻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学问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同等的基本观念动身,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创设同等的氛围,消退老师的神奇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怀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肯定要劝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念也会增加很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而且,还要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放下长者的威历,去掉肃穆的表情,和学生们成为挚友,许多时候,以挚友的身份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此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老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忱的主动状态,将学问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老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切学生和爱惜学生,主动主动地创建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可观的。

然而,终归我只是一个实习语文老师,教学经验有限,心得也有很多不足或偏差之处,不足以与大家公论,总结的这么些,或许也不能表现些什么,但是希望与大家共享,共同体会语文教学这一门艺术。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八篇】

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要求学生背诵全文。我一直认为这篇美文值得学生记住,不只因为她的文词,更因为它的深刻的教育意义。由于作者的写法,语言与今天的语言习惯不太一致,所以学生纷纷说难背。我说:“如果你们背过了一,二段,我就背诵第三段。"本来这句话只是随口一说,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竟然点燃了学生的背诵热情。展示的时候,许多学生连第三段都完成背诵了。正在我非常满意地表扬学生时,王萌说:“老师,你不是说我们背过一二段,你就背第三段吗?”

“哦!我……”

话未出口,学生们都鼓起掌来。没有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说:“我来试试吧,背不好请大家原谅!毕竟老师的记忆力不如你们了……”我开始背诵:“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背不下去了,学生热情地为我提醒。在学生们的.帮助下,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背完了。当时,惭愧极了。然而,学生却给了我热烈的掌声。面对64双纯洁热情的眼睛,耳听着哗哗的掌声,我简直无地自容!

同时也想到,平常自己对答错了问题或者背不上来的学生经常发火,看看学生对自己的热情,更加意识到宽容是一种多么重要的美德!

39 3333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