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最新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第一篇】

关键词博物馆 宣传教育 创新探讨

博物馆是自然遗产与人文遗产的集中收藏场所,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科学与历史资源,能够较好地从多种角度满足人民群众的欣赏、学习与娱乐需求,对国民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宣传教育工作是博物馆接触观众的第一线,在现如今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必须做到锐意创新,以此来推动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

1 博物馆的解读与概述

博物馆是一种弘扬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文化教育机构,同时也具有着较强的公益性,其服务的对象为全体民众。博物馆的基础是藏品,主要借助研究、陈列与展览等形式对历史文化进行宣传,进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实现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可以说是一所公众的社会大学。

作为有着十分深厚的底蕴的一种社会文化机构,现代博物馆既是现实生活的重要节点,也是宝贵历史记忆的巨大储藏库。通过文明礼仪培训、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途径,博物馆实际上肩负起了提升公民社会责任感与整体道德素养的重大历史使命,并在与其他各类教育机构进行密切配合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完备的社会教育网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社会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实物收藏是博物馆主要的、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功能与职责,其中科学研究与实物收藏是手段和方法,而社会教育才是博物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博物馆收藏的文化历史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文化历史载体。而服务社会、开展文化与历史宣传活动、对社会大众进行教育正是博物馆事业所独有的优势所在。[1]

我国数千年来众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现状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共同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独具鲜明特色的博物馆,而不同的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内涵也具有着极强的独特性。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也在不断加强。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社会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而博物馆事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截止到目前,我国的博物馆总数已超过了2000,博物馆相关的工作人员数量也达到了10万以上;每年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成千上万,参观人数人数超过亿次。但我国的博物馆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①博物馆服务不够到位,工作理念缺乏创新;②博物馆的展览与陈列缺少变化;③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力度不足;④博物馆专业化的服务和讲解人员数量不足;⑤对精品展览、特色展览缺少有力的推广手段。可以说,这些不利因素不仅限制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其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 进行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创新的有效途径

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博物馆在人们纵览古今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博物馆若没有观众,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在现如今博物馆大多已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的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其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呢?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看:①博物馆应将宣传教育的开展与为公众服务视为其工作的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②在全社会广泛提倡良好行政作风、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与大背景之下,博物馆应踏实做好服务性工作,树立起更加健康向上的自身形象。可以说,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印象和认知不单单取决于馆中展品的吸引力和深刻内涵,也受到了博物^整体环境与服务水准的巨大影响。所以,博物馆在坚持对硬件设施与各项服务进行完善与提高的同时,必须确保每个服务人员都能做到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并尽可能地为观众排忧解难,提供帮助。

强化接待与讲解工作

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拥有较强专业素养的讲解团队,讲解工作也是博物馆与观众进行沟通和联系的纽带,在对博物馆的各项展览进行宣传、实现博物馆应有功能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一般来说,观众大多是通过观看展出的文物和倾听讲解员的讲解来完成对博物馆展览的认知过程的。这就要求博物馆的每一个讲解员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丰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能够对多种讲解技巧进行灵活运用,针对观众群体的职业、年龄以及文化水平等实际情况,做到讲解工作的繁简适当、深入浅出、新颖独特、神采飞扬,进而使观众对展品本身以及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对于展览、每个展品以及特定时期文化历史的理解将直接决定了观众能否通过阅读展品来实现对教育的接受、对历史的理解和身心的愉悦。从这一角度出发,博物馆必须努力提高博物馆每一位讲解人员的专业素养,尽可能充实讲解团队,以此来强化宣传讲解工作,使其更能适应当前形势下的社会需求。

此外,博物馆还应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讲解服务。无论是幼儿、青少年、中年人或老年人,博物馆作为社会文教机构都需要承担起对其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对于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人群也是同样如此,这不仅体现出社会对于每一个人的爱护与关怀,更标志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最后,博物馆可以结合自身的风格与特色强化与各大专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并面向社会各界展开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在对其进行专业性的培养和训练之后,使其为博物馆的讲解与接待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充实讲解团队的方式和手段。实践证明,这不仅能化解一些博物馆缺少专业讲解人员的窘境,还能为周边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服务大众、提升素养、充实学习的宝贵平台。同时,讲解人员也要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力求了解更多的最新科技咨询,向观众进行最新科研成果的宣传,强化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博物馆服务水准的提高,在壮大博物馆事业的同时履行好其教育职能。

细分博物馆受众

所谓博物馆受众的细分,是指将成员广泛、为数众多的观众群体依照不同的爱好与特征进行细分。在细分之后,观众群有了共同的相似特征,相对而言更加便于传播媒介和开展活动。

具体来说,博物馆的受众类型可以分为很多种,如按地域分为国外观众、国内观众;按年龄分为幼儿观众、青少年观众、中老年观众;按受教育的程度分为教师、学生、专家学者、普通观众;按参观原因分为休闲观众、旅游观众;按健康状况分为残障观众、健全观众等等。[2]

规模不同、主题不同的博物馆,其观众构成也有很大区别。省级或部级的博物馆中往往外地游客占比较高,而中型和小型博物馆中则大多是本地游客。博物馆所具有的不同特色主题往往能够吸引偏好不同的观众群体,民俗类博物馆因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更加普遍,因此市场需求往往也更加广泛,而专业性更强的博物馆的市场空间相对而言就会较为狭窄。实际上,每个博物馆的潜在市场都十分复杂,市场中的受众群体因性别、年龄、文化、民族、受教育程度等各类因素存在巨大差异,对博物馆也会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博物馆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若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受众群体进行细分,将会得到教育职能的强化、市场空间的拓宽、服务品质的提升、展览内容的扩充等丰厚回报。

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丰富展览

博物馆要想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必须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实际上对博物馆“传播知识、教育公众、服务社会”的宗旨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也强化了“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在于教育公众和为公众服务”这一认识。现如今,博物馆所接待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过去门可罗雀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博物馆的管理者们依然需要保持警醒,尽可能避免广大人民群众因展览一成不变而对博物馆失去兴趣的情况发生。那么,游客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应该如何调动呢?正如我们所知,博物馆是面向全社会进行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其观众不受年龄、性别、民族、文化、职业等因素的约束和限制,具有着不同的心理、期望和学习类型。大多数观众到博物馆进行参观的出发点和动机在于对博物馆藏品的崇敬和对博物馆历史文化氛围的向往,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参观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文化氛围的感受。因此,博物馆在进行展览陈列时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陈列中突出强调本馆的特色,坚持以文物展览作为主要教育方式,进行文物内涵的不断深入挖掘。在设计展览内容时,强调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从而在强化其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同时使观众能够参与到更多的互动内容中来。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与其他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馆藏文物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推出新的特色展览,做到常办常新。

(2)高度重视对于各项展览的宣传,使展览的推广工作与节假日、黄金周旅游紧密结合,进而全方位、多渠道的借助传媒手段向全社会进行展览动态的宣传,激发人民群众对于博物馆的参观积极性。同时,博物馆还要为各类展览添加准确、详尽的说明和讲解内容,使观众在看到展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展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最终达到预期的社会教育目的。

(3)充分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地位,与博物馆所在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各级教育机构密切合作,在党组织、团组织活动期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前来参观各类展览,从而实现预期的宣传教育目标。

(4)采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将网络作为新的核心渠道,调整博物馆网站的建设方案,力求挣脱网络运营的限制与束缚,普及和推广网络知识,最终构建起更富地域性、时代性特征的公民教育平台。同时,博物馆的网站要做到兼具交流互动、信息浏览、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身,采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宣传工作的立体性、多元化,拉近广大人民群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

优化宣传策划部门,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

在进行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过程中,一般是借助文物实物列与展示的方法进行,但是在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请勿拍照”、“请勿触碰”等听起来比较生硬的告示,很游客一种拒于千里的感觉,从而慢慢的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感,致使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激情大减,这样不仅会影响博物馆文化教育宣传的进行,而且还会导致博物馆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要想更好的进行博物馆文化宣传教育,就需要优化宣传策划部门,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例如2014年玉溪市博物馆组织了一场玉溪市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将大批古玩艺术品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同时还特意邀请了《寻宝》栏目专家现场为大家进行藏品的鉴定,此外在展会上还展览了一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美作品,以及大量的古玩、书画、茶具、奇石、红木、民间工艺品等,其不仅可以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一次艺术品盛宴,而且还使馆藏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充分发掘与深化展览内容

为了更好的实现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博物馆最好与当地媒体保持紧密的合作,借助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文字来对博物馆藏品进行介绍,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民众的好奇心与兴趣,而且还能增加他们对博物馆的了解。近些年来,对于一些博物馆展览,可以在前期通过报纸、电视或发宣传单、宣传册等方式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对展览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以更好的吸引民众的注意力,找出最大的看点,从而有效的提高博物馆吸引力,提高民众对博物馆的重新定义,以更好的推动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3 结语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应努力顺应社会潮流,做到与时俱进,将社会教育理念融入到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实践之中,对社会教育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索,寻找博物馆的发展潜质和后劲,增大素质教育的社会辐射和影响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最终为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使博物馆真正成为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朱文元。浅谈博物馆宣教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49.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第二篇】

[关键词]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甘肃省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91-04

一、博物馆陈列学方面的研究

博物馆陈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陈列内容、陈列形式、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陈列创新与物质的关系、陈列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陈列与展览的区别、基本陈列与辅助陈列的关系、博物馆陈列与博物馆诸部门工作的协调关系等问题。其中陈列形式与陈列内容方面的研究最为广泛、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在陈列形式创新上,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既要主题鲜明突出,有特色,更要与参观者的现实生活有某些联系,如有利于对其进行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和乡土教育等。博物馆应该从提供社会历史知识、科技知识、文物、自然标本知识等方面着手,并经常更新,使观众从中获得新的比较丰富的知识,有利于人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创造。为此,博物馆要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观众的爱好、要求。二是表现手法上,要借助电视电影手法,把高科技运用到布置展览和讲解中去,利用声、光、电等把文物、标本的制作、运转、原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生态环境的重大变迁等,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宣传教育寓于娱乐之中;并使观众能够参与操作、实践,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这对学生和一般观众尤为重要;各种专业人员也不用从头到尾听讲解,而可以借助多媒体电视和录音设备,细细观赏、研究自己需要了解的。三是要不断探索展示文物、自然标本的新途径,不能因循守旧。如文物和标本方面的陈列通过互联网展览,使没有到博物馆参观的人也能看到,而且是坐在家里看更仔细、方便,所以,会大大增加宣传教育面。副作用是到博物馆参观的人可能会减少(当然也可能因此而增加),其利弊需进一步论证。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即只有文物、自然标本的陈列展览融入现代生活之中,才能创新陈展形式。

关于陈列内容的研究涉及地方历史陈列特点、陈列主题、陈列布局、陈列组合,陈列中如何揭示文物内在价值、突出陈列主题等。如1992年甘肃省博物馆承办的“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时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世界丝绸之路十年活动(1990~2000年)”,因此也被纳为其项目之一。这个陈列展览是在“丝绸之路热”的大氛围下举办的。笔者对这个陈列展览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历史文物的陈列展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甘肃的文物精品种类繁多,要使内容各异的历史文物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在内容设计上必须有新意,敢于突破传统格调,“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在内容设计上的的探索非常成功。主要体现为:强化了丝绸之路主题,展示了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光辉历程,较全面地反映了甘肃古代文化。此次展览涵盖了新石器彩陶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书法艺术等,浓缩了甘肃上下五千年、纵横近万里的古代文化。

“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在陈列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让观众耳目一新。文物的“聚集陈列”和“重点突出”相搭配,收到了良好效果。所谓“聚集陈列”就是将内容相关或类别相同的文物集中陈列,既密切了文物间的联系,又可使观众在参观时立刻进行对比,加深对文物的认识。所谓“重点突出”就是将造型独特的文物在独立柜中单独展出,如大地湾类型彩陶盆、武威磨嘴子汉墓木轺车、大型组合石造型塔等,突出陈展文物的气势。

20世纪90年代,关于陈列形式设计的研究中,学者们就陈列设计的整体感、系统特征、时代感、民族特性、从共性中创个性、设计的超前与创新、设计的地方特色、设计的敏感意识,关于美学、光学、节奏在设计中的运用等问题作了有关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在展示设计专业领域,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和标本收藏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历史资料、自然历史资料、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同时被当作文化交流资源和观光、旅游资源。如今,全国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已达2000多个,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仓库,而是一个具有保护性,同时又能提供藏品和观众进行对话的地方。每个藏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多以静态的方式将文物、藏品陈列在展示环境中,以视觉形象作为主要传播手段,使得观众在观看时通过实物、文字达到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有不少的博物馆在陈列设计方面增添了灯光音响、3D影视处理等手段来渲染文物、自然标本和环境的效果、气氛,增强了观众对文物、藏品的认识。所以,陈列设计构思就成为陈列内容的核心。它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物、藏品本身和观众的认识能力,它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多工种的配合与协作。

由于观众有触摸或操作展品的参与心理,这样也促进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不断更新。电脑、电信系统、机械装置的使用,已成为当今展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展示中便于观众的电脑查询,可动装置、实验装置、解说复印等,均向标准易操作的方面发展。

陈列艺术设计者应使自己的审美感受与公共环境、公众的审美需求及相关历史背景条件等多种因素相协调,把它们统一起来,在建筑、安全、保卫、照相、防紫外线、人流触线、防火、防震、防电、防尘等各种制约条件的限制下,尽快解决展品与展柜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

为了满足“展”和“览”两方面的功能,需要设计者在众多的文物、标本展品中间,从视觉角度运用设计手法,为观众做导引铺垫,使观众视线轻松地落在精美的展品上,尽量减少附加多余的成分,只给观众留下非看不可的东西,令其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甘肃省的博物馆是一个综合型大馆,其陈列展览涵盖历史、自然、民族等学科。笔者对综合性博物馆的自然陈列设计进行研究后认为,自然陈列只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实践,这个条件就是根据馆藏的自然标本、标本研究成果、翔实的资料。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以自然标本为主要内容,发挥标本本身的生态优势,达到作为一个博物馆陈列所具备的真实性、形象性、科学性。在陈列主题内容确定以后,还需在表现形式上下功夫,使陈列内容得到充分的表现,力求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陈列设计为主题思想服务,使主题内容更为突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帮助观众能正确理解陈列本质及全部内容,这是陈列设计的任务。

目前,综合性博物馆根据现有条件,只能在局部表现上做一些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陈列将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在陈列设计中应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借鉴国内外各博物馆先进经验,将声、光、影像结合并用,才能达到高层次的陈列效果。

笔者对陈列展览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应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普及科学知识和介绍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提高陈列展览和科研水平,显然,在改革开放过程物馆的工作越社会化,它的社会效益也将越高。由于博物馆收藏并加以利用的文物、自然标本,从本质上说是属于整个人类的财产。它收藏和利用的职责,不只是为了过去和现今的社会,也是为了将来。所以,博物馆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属性。这种属性首先应反映在陈列展览中。通过博物馆举办的陈列和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博物馆服务水平,创造社会效益的主要手段。

除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基本陈列外,博物馆还有一种形式――临时展览,它是对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补充。“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都要与本馆的性质和任务相适应。博物馆举办的陈列展览的特点在于不离开本馆的性质、任务和实物(文物和标本)基础。”现在看来这一原则并不全面。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社会上产生求新求变的心理,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追求日趋丰富,他们希望看到时代气息浓郁、社会信息丰富的展览。民众的这种心理需要,向传统的博物馆提出了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观众希望通过博物馆了解自己身旁新的科技世界,这是改革开放对博物馆提出的新要求。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对它需要的程度,而且有赖于它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根据目前国家的财力和博物馆的人力状况,还无法全力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只能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一课题。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促使博物馆扩大了藏品的搜集范围。昔日博物馆将藏品的搜集局限在过去遗物上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现代社会向博物馆提出了当代物质产品能否成为博物馆藏品的问题。

经常更新陈列展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新,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过一定时候又需要进一步改革更新,有很多困难。因此,博物馆工作者应有刻意求新的精神,适当时候推出一些新的内容以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愿望。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方面的研究

近几年,甘肃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研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向纵深发展,既探讨了博物馆开放意识、教育职能,博物馆多种教育方式,社教队伍培训等问题,又研究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论,博物馆社会教育对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引进与运用,观众参观意识和接受能力的调查、分析,博物馆群教工作的优化组合,以及博物馆群教工作如何适应深化改革形势、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等问题。

博物馆讲解员站在社会教育第一线,陈列展览的文物、标本资料要靠他们向观众介绍。因此,仪态是讲解员在观众心目中直观性最强的整体形象,它包括讲解员的仪容、风度、表情、姿势、举止、目光等。仪态无时无刻不在向观众传达信息,感染观众的情绪。仪态作为讲解员内心修养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讲解员的综合性艺术形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众对陈列展览的喜欢与否,影响着讲解的成败。因此,重视仪态问题,探索仪态问题,不断完善自我仪态,对于每位讲解员责无旁贷。当然,除了仪态问题还应注意语言的表达。讲解语言一方面是组织、指挥讲解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手段。所以,讲解员高度的语言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讲解艺术的水平。

笔者在借鉴国外的许多经验后认为,对观众的研究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最初它只是对观众的一种考察,目的是帮助管理者证实其经费支出的合理性,预测观众人数和改善工作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后来有学者发表有关博物馆观众疲劳的文章,并通过拍摄的观众观展照片,证实了疲劳是由于展览柜、架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为了减少观众疲劳、提高观众注意力,设计人员应对观众心理和生理有所了解。学者们通过各种研究,获得了有关展览设计对观众参观诸方面的影响方式的信息。如观众举止、流速,标牌的使用方法,故事连贯性在提高观众兴趣方面的作用,现场演示、灯光、色彩的作用和普通观众与专家对展览评价的对比差等。

陈列展览偏重于学术和决策程序的本末倒置,很可能是所谓教育性展览长期以来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对观众的研究表明,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它要求部分责任从馆员、专家和展览或图表设计人员向教育和评估等人员转移。也就是说,展览计划、设计要从确认教育意图入手,然后来决定最可能表现意图的展品、陈列形式、陈列媒介和构成。专题研究人员(馆员)应主要负责对展览内容的确定,而教育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说明展览和对形成吸引观众的陈列构成负责。应以问卷、采访和确定针对性观众等方式使观众能真正参与各计划阶段的“编辑”过程。展览设计、布展后的总体效果评估以及开放一段后的修正等阶段,都必须有观众参与。

观众研究中的评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因其目的是收集有关观众的人数、知识水平、观展前认识、兴趣和态度等多方面有助于增强展览教育功能的信息,所以,评估可使我们得知展览能否成功,设想与构思能不能吸引观众,它有助于我们预测将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观众研究中评估的使用不同于正式研究,它仅提供有助于改善决策的基本信息。目前一些博物馆进行的评估主要是着眼于成本效益,寻求在计划与设计过程中出现临时性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育功能在现代博物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人们说博物馆是人类“终身教育的课堂”、“立体的教科书”、“艺术的殿堂”、“知识的海洋”、“科学的长城”、“激发思维和创造才能的场所”。笔者认为,强化服务意识是群教工作的关键。群众教育工作是博物馆联系观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衡量博物馆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博物馆必须十分重视群教工作。博物馆工作人员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美学、文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语言学等边缘相关学科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兴趣要求、时间限度及语言类别等,分别讲解、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与沟通,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观众对博物馆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的对象,而且观众的正当要求和愿望,是代表社会舆论促进博物馆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力。当观众参观博物馆陈列或参加博物馆组织的其他活动时,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从亲身感受中理解、评价其价值。尽管观众的意见和反映不尽相同,但比较普遍的反映总是代表着公众的要求,真诚的批评与建议也是改进博物馆的重要依据。因此,观众不只是接受某种知识的对象,而且还是博物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客观的评价和检验博物馆各项工作及其效果的主人。笔者认为对观众进行分类研究,对博物馆确定教育目的和判断教育效果具有实际的价值,它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观众的社会分析和博物馆在人们文化生活中地位的研究、探讨,可以对政府的文化政策产生影响,对博物馆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咨询意见。其次,对观众类型、观众行为的分析研究,可以帮助博物馆更加科学地制定工作计划,布置陈列和开展各种活动。第三,对观众反映与评价的反馈信息和收集,可以帮助博物馆改善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使今后的工作更加完善。这里所说的信息有两层意思:一是总体反应,是指陈列的内容和形式留给观众的整体印象,包括陈列内容的适应性,易接受性;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陈列的感染力等。二是观众对各个陈列要素与技术的反映,包括展品、文字、辅助材料等的设计和安排。对展品的意见反馈,有时是设计人员无法预料的,它与展品质量、展出效果以及观众理解息息相关。对反馈信息的处理,除了调整和改善外,还要保证陈列在更大程度上符合观众要求,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大效益。

笔者还研究了对观众参与意识理解的问题。博物馆观众的参与概念表现在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和博物馆参与社会两个方面。博物馆参与社会是指博物馆站在合适的角度参与社会活动,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而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建立类似“博物馆之友”这样的机构,组织观众中对博物馆事业有贡献或者热爱博物馆事业的人士,关心、支持、爱护博物馆建设,为博物馆的发展献计献策;二是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参与”。观众通过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以及参与某些模拟、实验活动来实现参与目的。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观众的参与行为,有如下几点:观众的参观动机、参观的兴趣、参观的思维过程。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观众的心理,不仅可以克服博物馆陈列工作的盲目性,而且可以改进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作风,密切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同时,对陈列展览内容编排、陈列形式的处理以及活动方式等方面迅速做出适应性的改变。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有三种功能:直观功能、引导功能和感化功能。当代的博物馆教育已经不再以传递已趋稳定的传统文化为其惟一功能,而应当把观众引向文化科学发展的前沿,以适应文化信息迅速发展的现状,并使之具有吸取各种不同物质文化之精华,并善于将之融为一体的能力。这种文化选择性的变化也说明博物馆已从一元选择转向多元选择、从封闭式的选择转向开放式选择。当代博物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类型和特质的文化,不同类型和特质的文化不再因被视为异端而排斥于博物馆教育之外,而是为观众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和多向选择的可能。它不再以封闭的方式保证教育者所期望的某种单项选择,而是以开放的方式,通过不同文化的不断传播与交流,优化选择环境,以达到合理的选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具有扩大文化选择区的功能,当代博物馆教育的这种功能更大。当代博物馆教育集中文化的精英,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重视以新的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武装观众,并向他们介绍各种新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博物馆还通过馆际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扩大观众的视野,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文化样式,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格局。博物馆教育还通过文化的传播过程所产生的变异,生产出多样化的文化。应该看到,任何文化传播并不是一种“输入过程输出”的简单模式,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由无数相互交错相互作用的个人因素所形成的文化功能学过程。文化传播不仅受社会集团共同意识的制约,也受个人社会心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

三、结语

博物馆教育的这种扩大文化选择区的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选择区越大则文化选择越可能趋于优化。博物馆教育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各种不同文化做出比较,从而增强选择的自由度。同时,文化进入选择区的程度越高,文化选择区的元素越丰富,意味着文化发展的速度越快。博物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提高观众选择能力的活动。博物馆教育赋予观众丰富的科学知识、正确的行动能力、合理的价值观念。这一切归结到一点都使观众的选择能力得到提高,使观众在选择中能够具有正确的取向,遵循客观规律优化选择的过程。博物馆教育在普及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又向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并逐步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民主意识。这一切都促使观众不再盲目地按一种“先验”的文化模式行事,而善于从科学上做出反思,按社会和自己的需要与利益做出取舍,并通过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观众的选择自由度,使他们越来越可以充分独立地进行文化选择。而人的文化选择能力是完善博物馆文化选择机制、使博物馆文化选择具有合理取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行。博物馆学研究[A].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行。新时期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科学研究综述[J].丝绸之路,2010,(20).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第三篇】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服务;服务功能

一、创新理念是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的关键

(一)公共服务是博物馆的核心要素

进入21世纪,公共服务意识开始在社会兴起并逐渐成熟,博物馆研究、保护、展示的传统角色也开始了新的转变,人们对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社会发展服务的认识和理解已在逐步形成,公共博物馆服务于广大民众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美国著名学者詹金斯在其《博物馆之功能》一书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时就宣言“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并列视为博物馆核心要素。由于我国经历多年的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的公立博物馆多年来,承担着政府的宣传窗口的任务,因此公众服务意识明显不足,很少去思考和研究普通观众的需求和感受,多年来迎合形势需要所推出的一些展览与观众的口味想去很远,很难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各地博物馆逐步免费开放后社会性和公共服务性变得更强,公立博物馆将逐步回归到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上来。

(二)目前博物馆公共服务观念亟待更新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这仅仅是开放式的打开了博物馆大门,降低了博物馆的准入门槛。多年来我国博物馆存在服务意识不足、经营理念落后、文华产品单一,手段方法简单等问题。部分博物馆依然将博物馆视为文物保管和研究机构,工作重心和目标依然是收藏、保管和研究。而对博物馆如何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则重视不够,尚未真正把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放在博物馆工作中心位置,这一落后的博物馆经营理念直接影响的博物馆社会作用的发挥。博物馆展览通俗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不足,艺术感染力不强。展示内容未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休闲时代不断变化的观众的需求。

(三)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法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促使博物馆的定位将转向大众文化,这有利于掌握公共资源的博物馆更加以人为本、服务公众。免费开放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免费措施培养群众走进博物馆的习惯,培养未来的观众群、永远的观众群,更多的观众群。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改变博物馆藏品研究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确定以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为核心的博物馆经营新理念。评价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仅要看其收藏的丰富和精优程度,更要看它在鼓励观众参与和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博物馆的主要职责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吸引每个公众经常来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其次,要正确处理好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树立一切围绕群众,为各层次观众服务的观念,设计好符合观众需求的各种展览、各种讲座、各类教育活动,以观众的评价作为我们的工作导向,努力开展公共服务工作,不断增强博物馆的活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拓宽公共服务渠道

(一)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密切与公众联系

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博物馆从文物的保护、陈列、研究发展到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休闲、娱乐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真正明确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它的公益性,社会性决定它与社会各界的的关系密不可分,这种联系是通过公众服务体现的,离开了公众服务博物馆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博物馆工作者如何运用我们的智慧和热情稳定现有的观众群,开发更广泛、各个层次的观众群体。目前,很多博物馆只把服务对象限定在来馆参观的观众上,把博物馆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产品只限定在多年不变的基本陈列展览上,眼界较狭窄,思路不够宽阔,步子迈不出馆门,不了解现代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是全方位的,大视野的,是对公众文化生活的一个全面的服务。我们认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不仅仅体现在馆内,很多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密切与观众联系,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交流和互动,让公众切身加入到博物馆公共服务事业中。

(二)积极举办展览、联系观众,开展馆内教育活动

为了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应该改变被动等待观众参观的局面,主动服务和走进学校、社区,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

郑州博物馆在2012年推出“朔地恋歌――宁夏岩画特展”,这些来自宁夏、贺兰山脉的珍贵岩画是第一次踏足中原地区。国庆节期间,为了让广大观众近距离了解“岩画”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我馆还特别推出了“拓片专家”和“我心中的岩画”创作评比等互动活动,全年展览接待观众46万余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18万余人次。与此同时,我们并没有坐等观众上门,为了配合中学生素质教育,我们积极联系郑州外国语中学、郑州十九中师生来馆参观展览,组织讲解员多有关知识进行讲解,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扩大的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知名度,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开展走进社区活动、积极进行馆外教育

为了扩大受教育观众群,我们经常组织讲解员走出去,深入社区、学校举办各种展览和讲座。为丰富广大少年儿童寒暑假生活,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了“迎新春探宝”活动,共有100多个家庭参与活动,活动受到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同时开展观众调查活动,发放《我心中的博物馆》调查问卷50份,征求服务意见,为扩大博物馆宣传阵地,让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更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通过“走进社区”活动,使得广大观众了解了郑州的历史,扩大的博物馆的影响力,密切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保持了观众群的稳定性,推进的博物馆公共服务意识,促进了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展览设施水平是公共服务的基础

(一)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展览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存在的通病是展览内容陈旧,展品乏善可陈,布展生硬死板,图解说教味浓重。有的博物馆的陈列甚至20多年没变过,内容过时,没有观众爱看。这样的展览即便免费,也引起不了观众的兴趣。就算进来一次,也很难有人愿意来第二次。怎样才能留住更多更成熟的观众,怎样才能让博物馆的节目常出常新,这个命题已经摆在博物馆面前。

努力提升博物馆硬件建设,不断推出内容新颖的展览、提升陈列展览水平,才能增强博物馆的长期吸引力。在展示传播的内容上、形式上更加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将专业性、学术性和知识性和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博物馆的展览,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陈列展览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改善硬件设施、加大新展览投资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多博物馆建设的投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我馆为例,仅2008年《古都郑州》陈列,郑州市政府下拨专项经费千余万元,使灯光、音响色彩、动画模拟等各种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提升,前后共吸引了观众六十万人前来参观。《古都郑州》陈列凭借其突出的主题、精美的设计和优良的社会服务,入选本届全国十大精品展览,一举摘得全国博物馆接的桂冠,为我省我市赢得了新的荣誉。通过这一系列硬件建设,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服务功能比以往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充分表明了博物馆硬件建设时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

四、加强软件建设,积极培养人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一)人才匮乏是制约高层次公共服务的瓶颈

在免费开放,国家财政大力支持的有利环境下,博物馆如何更好的开展公共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认为,在博物馆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人才的软实力建设也要不断加强。据相关资料介绍,当前全国博物馆机构从业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3%,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都无法满足要求。由于博物馆的专业性强,博物馆需要历史、绘画、修复、鉴定、装裱等多方面的专家、人才,要想提高公共服务的层次,就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让真正的专家来管理博物馆,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

(二)积极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提升公共服务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是博物馆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社交方面专业人才事关重要,社教部直接面对博物馆观众一线,是博物馆开展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博物馆对外的窗口,是博物馆各项公共服务的总策划,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单位的营销部,是公共服务的窗口,因此社交人才的配备至关重要。

在人才的选拨上,我们应该打破单位、部门的界限,向社会各界公开招聘,能者上,庸者下,真正地选适合这一岗位的组织管理人才,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开展。

在现有基础上,我们积极进行人才培养和轮训,加强博物馆的人才和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专业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

五、开展休闲娱乐大众化活动,为各阶层提供公共服务

(一)博物馆开展休闲娱乐大众活动的必要性

在免费开放期间,大批的观众前来不断地叩击着博物馆的大门,涌向博物馆,促使博物馆责无旁贷地担起为社会公众服务与教育的责任。怎样寓教于乐长期吸引观众,已是当前博物馆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拥有大量教育资源,这使得博物馆成为全面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终身教育”及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场所以及休闲、娱乐、观光的好去处。

博物馆应定期组织、举办讲座、沙龙、文化专题、旅游等高雅的文化活动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特殊的文化消费需求。使各观众切实想用博物馆为他们特制的精神美餐。通过这些服务活动,博物馆可以建立全新的社会形象,密切同各阶层观众的联系,同时赢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二)建立齐全的服务设施、开展休闲娱乐大众活动

为了开展贴心细致的公共服务,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国外研究表明,在成熟博物馆,观众参观完所有展厅花费的时间与他们在博物馆的礼品商店、餐饮厅、休息处等其他场所中消磨的时间相当。因此,各博物馆应特别重视开发、举办各种富有吸引力的公共服务项目和设施,如观众咨询、导览、餐饮、购物及教育等活动;馆舍和设施上配置图书馆和资料中心、休息处、文化超市、杂志期刊、休闲图书等。应及时在网上介绍与公布博物馆的各项活动内容、服务项目等。这样的举措一旦实施,想必会大大吸引公众的注意,博物馆的参观人数相信会与日俱增。

六、结论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第四篇】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67-02

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意义

2008年,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热潮。2012年底,免费开放博物馆的数量不断增加,不少未被纳入免费开放范围的博物馆也都采取在重大节日免费开放的形式,吸引更多的民众前来参观,拉近了博物馆与普通民众的关系,博物馆因之从过去的“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对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不是一个以追求盈利为目的而是提供社会发展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为公众提供接受学习、教育的场所,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对于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博物馆界掀起免费开放风暴的同时,民众的积极参与使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及文化魅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因此,博物馆免费开放不仅使博物馆更加融入社会,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还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社会贡献率。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面临的困境

免费开放前,博物馆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实现免费开放后,一度出现十分火爆的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考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力度不够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后,失去了门票的收入来源,客观上导致很多博物馆在宣传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一些博物馆在实现免费开放的过程中,由于财政经费方面的不足,难以进行全面宣传。据调查结果发现,陕西省博物馆中部级、省级博物馆数量多、质量高,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视为中国现代化博物馆的里程碑,汉阳陵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地下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则是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均能获得各级财政支持,发展前景较好。但是对于陕西省内的县级博物馆来说,其数量众多,而且大都不具备研究和展示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快速发展。再加上国家投入过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对博物馆有效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不够,造成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档次不高,新的旅游产品得不到开发,无力进行宣传促销。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不能尽快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严重制约着博物馆的发展和巨大潜力的发挥。

(二)文化资源挖掘程度不够

在博物馆免费开放背景下,很多博物馆管理人员都认为博物馆免费运营无法获得利润,所以没必要深入挖掘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因此很多博物馆呈现不出文化特色或者特色不够鲜明。当前一些博物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馆内文物陈列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展线过长、规模过大、内容过杂等,常常使一些前来参观的人们耗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参观时间过长,导致参观者视觉疲劳,从而失去参观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在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文物的展示技巧方面还存在不足,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对此,要求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管理人员要更加注重对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发掘、展示与利用,全面激活博物馆潜在历史文化价值,获得持续的吸引力和文化魅力。

(三)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成为博物馆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困境。由于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以后,工作人员只能领取基本工资,无法再从服务中获取一定的利润,从而使很多人员失去了服务热情,产生“干好干坏都一样”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博物馆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参观者文化参观体验质量的高低,不仅和基础设施硬件有关,其服务意识和水平的高低也至关重要。但是,在当前很多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参观者的需求。如在有的博物馆中参观者对某一物品进行了触摸和拍照,随即遭到了管理人员的训斥,甚至会将其赶出博物馆。这一类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很多参观者的反感,影响了博物馆的全面发展和良好形象。

三、针对博物馆免费开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大宣传工作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观众激动的情绪蜂拥而至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就要解决观众向博物馆蜂拥的态势。首先,进行免费开放政策宣传,告知民众此政策将长期实施,不必蜂拥而至,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效安排。其次,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及时通报博物馆开放的相关信息,以便公众能够把握时机。再次,增强公众的主人翁意识。在社会共同体中,公民组织蓬勃发展,人们参与多种社会活动,遍及共同体生活各个领域。公民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和依附,对公共产品的享用呈现出“不自信”的心理。而实际上“生产公共产品的成本是由税收提供的”,从本质上讲,作为纳税人的公民拥有对公共产品的所有权,享有相对于国家而言的参与分配免费公共产品的权利。当公民认识到自己的权利之后,在享用公共产品意识中,特别是享用免费公共产品,应该变得更自信,理应从“受宠若惊”到“从容不迫”。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准公共产品会向纯公共产品转换,公民社会将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公民在习惯享用免费公共产品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科学享用免费公共产品。明确参观博物馆是“为文化而至”,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其历史知识和社会文化,而不是因为免费才去享受,“因免费而来”是一种盲目的心态,会让参观价值大打折扣,失去原本的意义。最后,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使他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懂得爱护博物馆展品,做高素质的文明游客,是对历史、对文化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二)突出博物馆特色

做好博物馆宣传工作,最终目的是给观众带来更多的精神文化实惠。基层中小博物馆建馆之初,馆内展品大多为历史文物,大部分人看不懂就不感兴趣。博物馆内基本陈列单调、乏味,免费开放以后,很快出现先热后冷的情况。要做到常新常热、持续发展,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充分显示地方特点,把博物馆办成市、县、区展示历史文化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突出本地百姓生活文化的热点。

第一,深入的社会调查是必不可少的。细致地了解本地区的人文、自然、历史及民族特点,了解观众的认知和需求,挖掘当地的重大历史事件、近现代英雄人物、经济发展中的突出成果作为教育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从“三贴近”的原则出发,举办特色展览。

第二,须将本馆藏品进行认真梳理,找出最能体现本地区特色的文物标本,在精心设计制作之后,重新推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方面,绝不能凑合,更不能将展品摆入展柜就长期搁置,永不更换。

第三,突出地域特点,打造重点和亮点,扮演好地域文化代言人的角色。这是中小型博物馆取胜的重要手段。博物馆要尽力办出本地观众喜闻乐见、引以为豪,外来客人留连忘返的特色。博物馆陈列应着重突出地方特色,展品要反映一定区域的历史特点,它不仅包括生产、生活和其他物资产品,还应包括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甚至也包括特殊的地理现象、特色物产等,宣传的人物不仅有广泛影响的高层人物,也应包括普通民众。如西安一些博物馆开发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本地的资源优势,挖掘了很多旅游开发资源,其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和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利用,不仅形成了陕西省乃至全国的重点文物旅游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提升和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据统计,2005年“黄金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接待游客多达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门票收入200万元;西安古城墙接待万人次,同比增长158%,旅游门票收入60万元。秦始皇陵墓和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奇迹,为西安市带来丰厚的旅游效益,也塑造了西安的国际旅游都市形象。有鉴于此,我国其他博物馆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应注意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利用本地优势,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博物馆。

(三)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免费开放以后,全国博物馆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一级的服务时代。国家和民众对博物馆的要求更高了。“三贴近”不仅是一个原则、一个目标,更是提高博物馆工作者服务质量的要求。尤其是基层中小博物馆,其工作环境本身就接近基层大众,须时刻记住自身的社会责任,努力转变旧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时代意识和社会意识。博物馆免费开放要求我博物馆人员的工作理念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博物馆的价值观应从注重“物”和“历史”转向对现实、“人”的关注,从“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向以人为中心,从而实现其社会性转变。只有获得广大民众认同,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切实的益处,博物馆才可以确保越来越多的观众,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作用。

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是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文博系统的工作者,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以免费开放为契机,努力开创博物馆事业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凤嫦。如何看待博物馆免费开放[J].现代经济信息,2010,(8).

[2]彭玉华。博物馆免费开放漫谈[J].博物馆研究,2009,(3).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第五篇】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特点

(一)博物馆教育对象具有普遍性

博物馆的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公民,每个阶层、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到博物馆接受教育,通过对馆藏文物的欣赏学习,以及讲解员的介绍,能够学到很多知识。而学校教育则主要面向青少年和儿童,与博物馆面向全民教育有很大区别。可见,博物馆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博物馆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

当前,博物馆教育形式已经呈现多样化形态,从最初的展品展览、讲解发展到组织活动、与其他部门合作等多种形式。展品的陈列展览,以及讲解员对文物起源发展的讲解,是博物馆教育形式的主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坚持与时俱进,很多博物馆开展了夏令营、文物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另外,还有部分博物馆与企业、学校以及社区进行合作,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行业和机构中,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也极大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

(三)博物馆教育方式具有直观性

博物馆借助馆藏物品对广大群众开展教育活动,这些物品是历史与文化最直接的见证,能够直观展示给参观者,使其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向全体公民展示一个富有历史价值的仿真实情景,人们能够很好的了解当时的情境,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措施

(一)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影响力

博物馆在我国占用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群众并不了解博物馆的存在,或者很少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促使人们走入博物馆,提高文化素质。提升博物馆教育影响力,可以加大博物馆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如报纸、网络以及旅游手册等,使广大群众多了解博物馆,增加对展品的兴趣。其次,要注重采取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如根据当前的“一带一路”主题,可以开展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加大精品展示的宣传,不仅使博物馆保持了原来的参观者,还加入了对这些题材感兴趣的参观者进来。另外,重视对博物馆内部的装饰,提高参观者的舒适度。

(二)提高博物馆讲解员综合素质

讲解员是博物馆教育的传递者,他们与参观者进行直接交流沟通,对博物馆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综合素质较高的讲解员可以参观者对博物馆内的主题文化更深一步的了解,增加对博物馆的关注度,对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因此,应当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提升博物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升讲解员的文化水平,在引进员工时要进行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考察。其次,培养讲解员良好的文明礼仪,注重着装仪容,得体合适的着装,良好的文明礼仪一种礼貌行为,对参观者的尊重。另外,要具有较好的耐心,对参观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加强博物馆与教育机构合作

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而博物馆能够发挥直观的教育长处,因此,博物馆与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开展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例如,博物馆可以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学校能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中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让博物馆教育从表面逐渐深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注重博物馆开展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成为具有高尚精神和富有实践力的人。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整合馆内丰富的藏品资源,做出分类,如色彩美教育、书法美教育以及形态美教育等,使人们从历史文物中接受审美教育。在感受美、领悟美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

39 529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