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范文案例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范文案例精编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第一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主旨演讲《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19年前,《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明确将“上海精神”确立为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积淀了“中国大门越开越大”的丰富智慧,滋养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和合之道,充分展现出贯穿古今、对接东西的开放姿态。

构建“开放合作+和平安全”的“聚能环”,创新支撑为综合应用提质增速。

中国对外开放始终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共赢”合作观和“可持续”安全观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实际关乎着政治经济发展的创新根基,关乎着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协同引擎。要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始终秉承开放合作、和平发展之道,培育壮大多样化融合新业态,扩大综合应用范围,带动扶贫、环保、旅游、农业、就业等业务体系紧密合作、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贸区试点、领军企业、科研院校等主体创新联动优势,站稳开放创新改革“主阵地”,抢抓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窗口期”,实现速度和效率的“双提升”。解决全球性难题,化解风险挑战,已成为经济化浪潮中行稳致远、勇立潮头的“规定动作”,以及着眼长远、把握大势中危中有机、危中求机、转危为机的“必备技能”。要筑牢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和其他安全的统一基础,坚持包容普惠、创新引领开放经济和数字经济,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借“东风”,在公平导向中同舟共济、释放动能、守正创新,为决策部署、调度指挥、综合应用等赢得时间、赢得主动。

打好“多元互动+人文交流”的“优势牌”,文明共存为综合服务添色增彩。

扎实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领域交流互动,筑牢文明共存“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续办好青年交流营等品牌项目”的倡议是符合实际需求、回应民生关切、经得起各方共同检验的。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必须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导向,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协同共享持续提供先行举措和示范引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带给我们规避风险、化解矛盾的思想指引,在巩固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增强务实合作,既能“强筋骨”,又能“铸灵魂”。要促进多样文明战略精准对接,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资源倾斜、人才注入等方面发挥多元合力,释放在预警监测、应急处理、跟踪问效中的强大潜能,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留足长远发展空间。要在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下共同维护多样文明,在共建平台、共存资源、共享价值中统筹大布局、产业大发展、项目大建设、信息大整合,形成上下互动、齐头并进的良好风貌。

共绘“包容互鉴+发展繁荣”的“同心圆”,法治保障为综合治理赋能增效。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唯有“谋求共同发展”才能开创未来、赢得未来。强化执法能力建设,为经贸合作提供法律支持,都是在为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提供法治保障。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运用科学、法治、历史思维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在战略对接、国际对话、品牌项目、孵化基地等建设中拓展合作示范“朋友圈”,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促进共同繁荣。要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着力解决地区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全力抓好稳投资、促消费,加强消费提振、升级法治保障,推动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在统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粮食生产、生态能源、网络安全等领域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让法治成果更多惠及民众、惠及社会,为贯通“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决策水平和管控运维本领,在包容中互动、在繁荣中求新。

看“地球村”的世界,在“增速、增彩、增效”上汇聚成“网”、构建一“体”。弘扬“上海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历久弥新、催人奋进,为综合应用、综合服务、综合治理提供根本遵循,科学指引着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光明大道。

202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第二篇】

人类命运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事物,无法完全预测和掌握。我们常常面临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他人的决策以及个人的意愿。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决心来争取自己的命运,但命运仍然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存在。因此,我们需要能够接受和适应命运的变化,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教训。

第二段:人类命运的塑造和支配。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来积极地塑造自己的命运。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对于我们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外界环境和其他人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并珍惜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同时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

第三段:人类命运的挫折和困境。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这些挫折和困境可能是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也可能是自身能力或选择的局限。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沮丧和放弃。相反,我们应该从困境中寻找机会和正视挑战。困境正是锻炼我们意志和能力的机会,通过努力和坚持,我们可以战胜困境,并逐渐接近我们的目标。

第四段:人类命运的恩赐和机遇。

与挫折和困境相对应的是命运的恩赐和机遇。有时候,命运会给予我们一些突如其来的好运和机遇。这些机遇可能是一个有利的环境,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依赖命运的眷顾,而是要主动地抓住机会和利用恩赐。我们应该珍惜和善用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同时也要为自己的命运付出努力和汗水。

作为人类,我们不仅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整个人类命运的一部分。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对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并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贡献力量。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只有在实现自身命运的同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为整个人类的命运做出贡献。

总结:人类命运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事物,既有不确定性和无常性,也有塑造和支配、挫折和困境、恩赐和机遇、担当和责任。唯有认识和接受这些命运的特点,并与之相处,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命运,并在命运的塑造中不断成长和前进。

202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第三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由秋天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

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一个灵魂从精神上来说容纳不了二人,但需要一种互补.常说的生命中的另一半亦是你的生命共同体.从生理上来讲:连体人就属于生命共同体。

从精神上来讲:当两个人的心灵进行赤裸的交流时,便应该是生命共同体。

但是,一般,这样的心灵沟通一般都是有暧昧关系。

我想的话。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至于现实中有没有这种人,我就不知道了。

“命运共同体'就是无论兴衰荣辱,都休戚与共,将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群所构成的组织或团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和历程时代背景: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

当今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全球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变革,期待新的全球治理思想来引领、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提出历程:彰显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3月,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时就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在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在演讲中主张“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0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习近平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20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两个构建”重要论断的提出,彰显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和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了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核心要义: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我们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5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一)“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既是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国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

另外,“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了务实合作,促进了协调联动发展,使各国民众在合作中得到了实惠,彼此距离进一步拉近,各方愈发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

(二)金砖合作机制金砖合作机制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共同建立的人类历史上首个以“非西方大国”为主体的合作机制。

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金砖合作是一个创新,超越了政治和军事结盟的老套路,建立了结伴不结盟的新关系;超越了以意识形态划线的老思维,走出了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新道路;超越了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观念,实践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理念。

”这三个“超越”是对金砖精神的深刻诠释,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提出,亚投行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两年来,亚投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面对基础设施领域广阔合作前景,亚投行必将乘风破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大活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一)促进全球人权治理改革当今时代,一些地区贫困、战乱、冲突和社会动荡等问题不仅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而且给国际社会人权保障领域带来严峻的考验。

同时,以人权之名干涉他国内政、人权的政治化倾向以及人权的双重标准仍然十分突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全球人权治理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人权实现条件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和平与安全是人权保障的基本前提;在人权核心内容上。

202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第四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录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原是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切中肯綮地指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协力应对挑战、齐心开展全球协作的客观要求,还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动构建对话协商、消解分歧的安全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据可考的事实阐述。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美苏争霸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考量,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国际形势的长远预判。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显现,尽管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202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第五篇】

人类应如何对待同类与不同类?对待同类,我们应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待不同类,我们应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认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不同的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从表层看,是要解决人类群体之间的紧张、冲突,属于人与人的关系的维度。其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另一重要维度,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为从深层次看,人类生存于同一个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及不同群体的生存就会发生危机与遭遇困境。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不同群体的争斗,往往包括着资源的争夺。

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呢?有什么创造性的看法呢?我们祖宗的智慧,是把人类生命的共同体扩大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同体。这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其他类的生存联系起来了,把人类共同体在空间上拓展了,在时间上延长了。我们的祖宗意识到,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鸟兽、山水、瓦石同在。

儒家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对亲人的爱推己及人,推爱于老百姓,乃至爱万物万类。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百姓是我同胞,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我们爱人类,也爱自然万物。

道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佛学大师说:“众生平等”。从生命的本质上看,一切生命无二无别。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能成佛。

宋代理学家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作为人之仁心仁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使爱具有周遍人与万物的普遍性。这就把孔子的“仁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说过:有仁德的人见到小孩掉到井里了,定会产生怵惕(担惊受怕)恻隐(同情怜悯)之心,这是他的仁德之心与孺子合为一体了。当然,小孩与大人是同类;但人见到不同类的鸟兽的哀鸣觳觫(恐惧颤抖),也会产生不忍之心,这是他的仁德之心与鸟兽合为一体了。当然,鸟兽与人一样都有知觉;但人见到草木的摧折,必有悯恤(哀怜顾恤)之心,这是他的仁德之心与草木合为一体了。当然,草木犹有生命;但人见到瓦石之毁坏,必有顾惜之心,这是他的仁德之心与瓦石合为一体了。

阳明说:“是其一体之仁也”。这就是说,不管是有知觉的动物、有生命的植物,还是如瓦石之类的无生命的物体,当它们受到破坏或损害时,每一个人都会从内心产生“不忍人之心”、“怜恤之心”和“顾惜之心”,并把它们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爱护。以此,人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由“爱人”得以扩展到“爱物”,从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古人有着对天、天地精神的信仰及对天命的敬畏,相信人与天在精神上的契合,由此对天下万物、有情众生之内在价值,油然而生出博大的同情心,进而洞见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儒家立己立人、成己成物、博施济众、仁民爱物之仁心;道家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赞美天籁齐物之宽容;佛家普度众生、悲悯天下之情怀,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

由于对人与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人们才可能对万物都持有深切的仁爱之心,将整个天地万物都看作是与自己的生命紧紧相连的,把生态系统真正视为人与万物共生、共存的生命家园。

儒家对万物都是关爱的,而且是从其所具的内在价值去确定这种爱的,因为万物的内在价值都是“天地”所赋予的,与人的内在价值本同出一源。儒家对动物的关怀是从肯定其内在生命价值出发的。依照荀子的论述,以内在价值的高低排列,应该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动物再到人。在这个价值序列上,动物离人最近,其所禀有的'内在价值应该是在人之外最高的。禽鸟与哺乳动物虽然没有人那么高的智慧、情感,但它们也一定的感知力,对同类有一定的情感认同,这已经远远超出于其他物种之上。万物的内在价值有很大的差异,人对它们的关爱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人的私欲、贪欲膨胀,虐待、虐杀动物,对自然资源的取用毫无节制。应反思人类欲求的放纵对人性完善的损害,在对自然资源的取用方面力求做到有理、有节。因此我们必须批判人类中心主义,重建生命伦理。

反思新型冠状病毒的起因,我们应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高度去思考,应当善待其他的类存在,如动物、植物,回到中国传统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39 1077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