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第一篇】
2024年6月1日有幸参加了____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市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组织的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训活动,为期一天的活动有专家报告、领导讲话、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分享和团队讨论,整个活动有深度、有要求,让我深感作为名师工作室一员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上午____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____教授做了题为《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报告,报告从课程意识的内涵、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三方面展开讲述,既有理论知识层面,也有深入教学一线的研究实践,还有落地的方案、教学设计,内容丰富。报告中张教授在课程意识中提到:课程意识是学生意识,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学生对部分学科的学习兴趣低,最应该感兴趣的地方课程反而是学生兴趣最低的,为什么?我也在反思我们的课程是不是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的课程设置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改变课程表和课程内容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吗?张教授对这种做法给予了肯定,并提出指向有意义的学习,素养导向教学的处理方式,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学,让知识的应用引发学生的思考、反思、总结,这些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欠缺的,所以学生对我们的课感兴趣吗?没有,差得太远了。
张教授的“大观念”也是给我印象深刻的另一点:课程意识是一种整体观念;学科的整体设计;课程意识是一种工程思维;校本课程开发的大观念、大统领;大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设计……。通过报告我觉得这些大观念不是大的空,而是在落脚在创造课程、实施课程的教师思维方式上。教师即课程,教师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应该以学科素养目标为导向,做到学科的整体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不能将眼光局限在教材和考试上。课程意识是一种工程思维,课程设计要从二维的“教—学”走向三维的“教—学—评”,让学习变得“可视”,评价的任务与标准就是我们思考的重难点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来这也是一项大工程,而张教授从建立组织开始说起操作流程我发现想的还是少了,课程方案的设计、评价置前、任务设计、在什么情境下,这些要素是我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中缺乏的,也是缺乏大观念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张教授从课时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用实例来说,这其中的学生学业成绩报告单是让我感兴趣的一点,报告单仅仅是成绩的告知吗?应该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指向学科改进,学生对于老师的评价是比较在意的,这个学生评价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不应该项目太多太复杂,要做到一目了然,还有直指核心问题。大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设计,其重难点在目标续写,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这些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教科院杨院长的讲话提高了我对名师工作室的认识,提升了我的使命感。下午两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分享,让我感觉到学习的迫切,读书的重要性,还有团队的培养的重要。学习是一场“相遇”与“交流”,课改的路上我们还刚刚起步,如何快速提升自身及辐射带动县域内教师,任重道远,期待以后的学习。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第二篇】
聆听张院长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报告后,我对课程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课程意识的转变
课程意识是学生意识:我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课程应当是连贯的经验和活动的集合,而非孤立的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避免内容的重复和交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不仅是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生者。教师需要理解课程的本质,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的学习经验。课程不仅仅是一系列的经验和活动,更是指向“实践”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因此,在课程开发中,我们必须注重实践性教学,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课程的整体观念
课程意识是一种整体观念,课程不应被视为零散的知识片段,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部分都应与其他部分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这种整体观念要求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和设计课程,确保其连贯性和系统性。
以学科素养目标为例
科学素养目标:设计实验,确保数据真实。
数学素养目标:从一片混乱的情景或数据中能抽象出模式来。
艺术素养目标:将一个人表演特色融入到剧本表演中。
素养目标实现要有明确的方向,以历史眼光有洞察力,联系当前问题,对问题有解决启发意义,真正达到投入、感动、说服。
课程意识的工程思维
目标:明确课程的目标和预期结果,这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的课程内容、活动和评估都应围绕这些目标进行。
经验:课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以确保它们协同工作,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
实施: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表、资源分配和责任分配。这有助于确保课程按计划进行,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调整。
评价:定期检查课程进度和效果,收集反馈,并据此进行调整,以确保课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学习:
大观念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海洋动物》为例,我们可以将大观念贯穿始终,从单元目标的确立到评价证据的设计,再到学习活动的安排,最后到单元反思,每一个步骤都要围绕大观念展开。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这种灵活性保证了课程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次学习使我意识到,课程设计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的创新精神。我期待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具启发性和实效性的课程。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第三篇】
2024年6月1日,恰逢“儿童节”,我有幸在____市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参加了____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训活动。上午的培训活动____市教科院杨宝剑院长主持,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场盛宴是____省教科院____博士带来题为《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专家报告。张博士从对课程意识可能的误解开始娓娓道来,坐在会场的我不由对号入座“课程等于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总和;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不是教师的事。”入职20年以来的我一直这么认为,内心这样想着,不由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倾听张博士的讲座。
张博士指出“课程意识是学生意识”,灵魂追问“先有课程还是先有学生?”课程是一连串的经验和活动,课程指向“实践”,指向有意义的学习,素养导向教学的处理方式。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课程意识是一种整体观念”
他详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指出一门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课程目标、活动安排和活动评价三方面。他用《舟山核雕》和《梦想课程·秀秀三人聊》两个案例,指出素养导向的教学方式应是“先用后学,边用边学”,说明了学生的素养培养需要真实的体验,要让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形成素养和价值观念。课程活动安排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同时对相关知识、过程表现、对创作作品进行评价。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为全体教师提高课程意识、开展课程研发和深化课堂改革明确了方向。
之后杨宝剑院长对第三批市名师工作室建设进行了阐述,对工作室的发展目标、运行机制以及专业委员会成立意义做了详实解读。并给在座各位老师提出了殷切希望,“要善于学习,并善于组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同时不能放松政治学习,深入贯彻学习新思想,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第二场盛宴是由优秀主持人实验中学刘玉华校长和授田英才学园李书霞老师带来的讲座。刘玉华校长做了《把理想做出来》的报告,讲座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讲解:1.打开视野,放大团队格局;2.整体思维,打造高效团队;3.读书燃梦,打好名师底色4.课例研讨,抓实教育质量;5.写作输出,提升成果档次。刘校长的以身作则、踏实的干劲、朴实的为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书霞老师带来了《高品质名师工作室的“道”与“术”》的专题发言,从名师工作室建设之“道”和”术“两个方面阐述了名师工作室建设中的宝贵经验。
第三场盛宴是毕经海老师主持的小组研讨活动,我们认真学习了《____市名师工作室考核暂行办法》、《____市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和《____市名师工作室成员九项守则》文件,分享工作室三年规划及工作室的项目分工,明确了今后的责任和努力方向。最后,由____市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张海粟主任总结。首次跟小伙伴们见面,惊叹于其他老师的优秀,更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奋楫笃行,躬耕学习,克服惰性,多读书、多思考、多反思,克服蜕变中的”痛“和”痒“,相信脚踏实地终将”蜕变“。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第四篇】
2024年6月1日,我参加了____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____市第三批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训活动”。为期一天的培训活动,既有对我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带给我很多收获。
____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____教授做了题为《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报告,报告主要从课程意识的内涵、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展开讲述,内容丰富。报告中张教授讲到了一个观点——“课程意识是一种工程思维”。第一次听到“工程思维”这个名词,很陌生,立刻百度了一下——教学中的工程思维是指在系统思想指导下对系统内在结构、功能、要素、关联性等进行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并以追求系统最大化(最小化)为目的。会后我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下面浅谈我的理解。
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工程思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系统化和创造性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实施这些方案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特别强调实际应用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是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部分。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工程思维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工程思维不仅帮助学生系统地解决问题,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要有效地融入和实施工程思维,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解新课标的理念
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及其内容体系。这包括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全面把握。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基本要求,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准确和有效地实施信息科技教学。
二、计算思维与工程思维的结合
计算思维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它涉及批判性思考与计算能力的融合,是实现工程思维的基础。
三、跨学科学习项目:
通过设计跨学科的信息科技项目,如结合数学、科学和艺术的项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科技与其他领域的联系,并在综合应用中发展工程思维。
四、真实性学习:
通过设计真实且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总的来说,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工程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向,它能帮助学生准备面对未来的挑战。通过实施这种思维方式,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第五篇】
为扎实有序推进学校英语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能力点实践工作,2022年3月28日,英语教研组组长朱育霞老师主持召开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能力点实践推进会议,会后,各成员根据学科能力点及个人需求,完成线上选课并进行研修学习。
研修活动中,英语教研组教师一起学习信息工程的相关通知和要求,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选取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热身环节》为研修主题,涵盖a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a2数字教育资源管理、a3微课程设计与制作、a11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g2多技术融合环境下教研活动组织或参与等能力点,围绕这5大能力点,英语组开展了微信小程序查询功能的应用的教学研讨会,完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融合,英语软件的介绍等研修作业,进行微课制作活动并评选出优质微课,围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运用进行听课评课。通过一系列研修活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学用合一,形成信息化高效课堂模式。
根据本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研修方案,英语教研组有序开展完成实践任务,借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与优势,服务好课堂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深度融合,切切实实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与质量。
在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推进下,英语教研组全体老师完成了信息工程全部课程,按时、高质地提交了个人提升计划、实践任务及能力点总结,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学校英语教研组将继续依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努力建设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强化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现代化、先进化,扎实推进学校智慧课堂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