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总结优秀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社会实践总结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大学生【第一篇】
__年2月22日,我旁听了一起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审理。
早8点在县级人民法院开庭,去了在一件普通的办公室里面见到了法官和原被告双方。书记员还没有到之前,法官再详细的了解点关于纠纷的详细内容,并试图调解双方(这种努力自始至终都没停止)。
书记员到后正式开庭,先有原告陈述案情:在保险公司工作期间为被告垫付保险费,一年后被告退保,违约损失却不予赔偿给原告。并拿出保险公司开具的被告退保证明。有法官查看,书记员记录后,被告发言:投保乃被原告纠缠无奈,退保时又没有详细说明损失额度,不相信会有近万的差距,要求原告拿出保险公司的详细账目材料以及正式法律证明。
保险公司不属于国家机构,其资金详细计算方式方便随意对外公开,所以原告无法出具更有效证明,法官马上给该保险公司客服打电话,却被告知:除非本人亲至,否则难以提供详细账目。
法官提议由双方各处3百保证金,然后雇车去该保险公司(在外地)查账,再根据原告出具证据的是否有效来决定退还谁的保证金。被告不愿意,说自始自终都没有见过一分钱,一分实利,现在反而要投钱进去,他是无辜的,怎么可能还要损失呢?不了了之,等法官庭下询问相关专业人士后再择日开庭……
整个审理过程双方随未其争执,但长达五年的接触已经使其冷面相对。导致审理过程也充满了火药味,法官在明知被告理屈情况下,主动偏袒,为的就是在本地好做人——中国人情味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由于原被告的法律知识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很多地方法官都要不停的给双方普及法律常识,例如“谁反对谁举证”什么的,这应该与国人教育程度,以及法律意识淡薄有关。
原被告在审理过程中都有些许无奈和自卑感,缘由不外是把上法庭解决问题当作了很羞耻,丢人的事,毕竟“打官司”这有悖于中国传统观念习俗,很没面子的。
重要的法律核心:
一,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经济纠纷案件?
本案开始时被告由于人情关系才“被迫”购买了原告推销的保险,这样就产生了纠纷的隐患。如果我们做事情都能够顺着自己的心思,那以后出了问题也不太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纵使后悔也就不需要去打官司来解决。所以我们的法律是不是可以把人情味给考虑进去呢?这里说的“人情味”其实有点像是中国古代的那种“人治”——他们一个县城也就靠十几个衙役来管理,说到底也就是灵活运用法律,依靠上位者(就是现在的公务员)来判断具体情况。向我上文所说的法官为什么要一直试图调节原被告双方呢?判案肯定会使有一方受损,如果能调节成功,那他所受的指责就可能少一点,至少本乡本土的不会太惹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可像是美国的法律在运用上比较灵活,而且重案例,但这种情况本来就容易产生自相矛盾的情况,可是如果像现在法律那样把所有的罪行以及惩罚都规定得死死的那样死板的条律恐怕也不能对灵活中国人产生足够好的效果。这样的法律问题恐怕还得专家来掌握这个“人治”与“法治”的度量。
二,在审理过程中怎样做到公正和有效?
所谓公正,也只不过是以大多数的利益来考虑的,所以这样一来,必然会有属于少数派的不心腹,被责难也在所难免,“清官难断家务事”恐怕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下的极端例子。这起案件中法官试图采用一种“和稀泥”的方式来“善了”此事,虽未成功,但似乎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现行的道路:尽量减少直接冲突,有问题以协商解决——法院在怎么说也是第三方,给出的结果必然不如当事人双方自己协调出来的完美。
而有效则是指像上文叙述中,很小,很简单的一点事情,就占用了四人(“法官,书记员,原告和被告)的一上午时间——浪费之极!据我观察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1,当事人反复叙述案情,企图博得法官好感;2,双方对峙,甚至有起冲突的可能,主要是因为文化素质,以及当时情急,都很冲动的缘故;3,法官不断给双方“普法”——法律常识教育还没有完全普及;4法官个人因素——一个性格比较软弱的人作为法官不免有点婆婆妈妈,这个与国家选择公务员考试的时候的评价标准有没有涉及个人情商有关系。针对以上四点,我想完全可以把该审理过程压缩到一小时以内!
中国法律属于“大陆法系”,有这很详细的针对性条文,讲究“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即“给与恶人以惩罚”,企图以此恐吓其他人不再行恶。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开车闯红灯屡见不鲜,为什么?被逮着必然没有好果子,但马路那么多,交警能够逮住几个,就像开彩票一样,谁都不会相信自己就那么“幸运”能够中到头奖!同样类似的问题比方说盗窃,偷税等等,很令人头痛。
对于这种法不达人的情况,我们一是期望技术进步,让国家机器的监控力度能够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这样以来,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又如何去保证?二则是加大惩罚力度,像秦朝法律:随意在马路上倾倒垃圾——斩!随意砍伐屋前树木——斩!真正震慑了保有侥幸心理的人!我们虽然无需如此残忍,但完全可以“量出为入”,比方说控制闯红灯的成本完完整整加载在犯事之人身上。这个计算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每年国家为此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而又能够抓到多少肇事之徒——以概率来平均结果,最后或许可以得出一个在利益方面使国家不受损,而公民又会完全受到威慑的答案!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第二篇】
转眼间,近乎40天的寒假已经过去了,迎来的又将是新的一学期。回想自己今年寒假的推销经历,依旧很多感慨。
寒假期间,为了不让自己闲着没事做,我主动向爸妈提出自己想帮忙推销茶叶的意愿。爸妈起初也有点不放心,毕竟我这人平时比较内向,他们担心我出去推销会受到挫折。但是我坚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迈出第一步,这样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爸妈看我很坚持要试试,他们也同意并鼓励我别怕挫折。他们是这样说的:“即使一整天都推销不出去也没关系,我们家不缺那几块钱,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做喜欢的事,不管最后绩效如何,这都会是成长的历练!”
爸妈同意后的第二天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推销历程,带了几袋店里的茶叶便出发了。经过昨天的思考,我决定首选的推销地点应该到县城熟悉的茶叶店。于是我到了一位朋友开的茶叶店,一进他店门发现他妹妹在店里,我问她哥哥的去向。她说出远门了,我就跟他妹妹说明了来意,先带几包不同价位的茶叶寄存在他家茶叶店里帮忙推销。他妹妹同意了,我就离开继续到其他陌生的茶叶店推销我们的新茶叶。
走在路上,我乐洋洋的。到后来才明白自己当初是多么的天真,原本以为可以依靠自己的朋友帮忙拓宽财路,没想到我过了好几天再去朋友店里打听的时候,他妹妹说没卖出去。我扫兴地带回前几天寄存的茶叶,回家告诉爸妈。他们是这样跟我说的:“你还不懂这生意上的潜规则,心得体会一般没人愿意搁着自己的商品不卖,而去帮你推销新的商品。即使再要好的朋友在利益面前也是自私的。
想推销就得靠自己!”听完后我明白了,寄存茶叶在朋友店里企图借助他们的销路来销售,这和那些想不劳而获的人是没区别的。做为茶业营销员,首先要了解茶叶的基本分类,懂得手中各种茶叶的特性和特征。爸爸找出一大堆有关茶叶的资料给我看,他说首先要熟悉这些资料,熟记于心才能应对顾客的各种疑问。每种茶叶的冲泡时间,水温,下茶量都是有要求的,因茶而异。后来爸爸建议我留在店里学习如何向上门的顾客推销茶叶。我想来也有道理,就照做。
经过十几天的观察和锻炼,我总结了一些消费者的行为并应用在几位来店里光顾的顾客身上。
顾客一:老王(习惯型消费者)
老王是我们店的常客,那天他像往常一样哼着小曲来到我家店里。我见他来了,亲切地问候一声“王叔早”,他很高兴。来到柜台就说“老惯例,热门思想汇报帮我包两斤铁观音,中等货。”我也很热情地应他一声“好的,请稍等!”忽然想起最近店里新进货的一种茶叶也是铁观音的,而且茶色更好,喉感更甘甜。
我就顺便跟老王介绍了这款新茶叶,他看都不看,听也不想听,直接打断我的话。见他会脸上有些许不悦,我也就停止了介绍新品,毕竟他是我们店里的老主顾了,应该尽量照顾周到。我很爽快、很利索地包好两斤中等铁观音茶叶礼貌地递给老王,他也欢喜地付了钱离开了。
后来我把这件事情告诉爸爸,他笑着说:“老王是我十几年的朋友了,他的脾气就是这样,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谁都不能去评论它的不是;而对于他不熟悉的事物,一般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原先的喜好而去购买新产品。”
根据所学的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知识,我判断出老王属于习惯型消费者,这类型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习惯地选择过去常常使用过的品牌,因为他们对这些商品的特性、特点,十分熟悉,十分信任从而产生偏爱的心理,他们不会轻易改换品牌,能够迅速形成重复购买。这往往就是成为老顾客的重要因素。
顾客二:小陈(犹豫不决型消费者)
小陈我最近一段时间才来光顾我们店的,可以说是新顾客。从和他的交流和了解,我知道他是一个对自己中意的商品犹豫不决的人,很容易就因为他人的三言两语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对于我们店的新茶叶,他不是很了解。那天他来店里说想买质量优等的茶叶打算过年送礼,我马上跟他介绍几种新茶叶,由于他对茶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跟他说了那么多他也是感觉一头雾水。和他同行的一位男同事一直在旁边说三道四,鸡蛋里挑骨头,一直在旁边批评我介绍的几种茶叶哪里不好。
我内心感觉很是郁闷,后来发现他送礼用的必须是外包装好看的,于是我跟他介绍其中一种茶叶,坚定地告诉他很多人送礼的必备茶品就是这种。经过几番周折,他终于答应了买下我推荐的这种茶叶。像小陈这种新客户就是属于犹豫不决型的消费者。
此类消费者缺乏主见,在选购商品较为虽已。一手外界影响,对此类顾客应态度热情,坚定,良好的服务和解说、善于介绍、不要给其考虑的空间。更不能让他们与第三者接触,以免徒劳无功浪费时间。找出客户的疑虑所在,对同类产品进行认真分析比较,有针对性说服,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谈话方式更能被接受。
此外还有很多类型的顾客我都有遇到过,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再一一写出。总之这个寒假过得很有意义,感觉很充实。不止增加了自己有关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知识,而且我还得到了社会实践。相信自己在未来的推销之路上对于处理营销手段能更加得心应手!
2400字社会实践报告【第三篇】
大一上学期一眨眼就过去了,大学的生活跟高中的生活差别很大,一开始真的挺不习惯的,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更多的个人时间,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更多的依靠自己和同学。大学里更加重视课本知识和亲身实践教育,在这个寒假我就准备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现在已经是一名大学生的我,在过去的20xx年岁月里还从来没有凭借自己的双手挣过一毛钱,我跟其他的同学也说出了想要趁着寒假打工的想法。都已经是大学生了,要出的打工的同学很多,大过年的,工作也很好找。我连同其他的2名同学在离家不远的一个饭馆找到了工作。
第一天上班经理简单的跟我们介绍了我们的工作范围,工作时间以及报酬等问题。上午九点点完了名就开始了工作,先是要擦桌子,餐馆里的桌子都有很多油,所以需要用洗洁精来擦拭才能把桌子擦干净,擦完了所有的桌子要一个个桌子按照桌子大小摆上餐具,然后去扫地,拖地。我所打扫的区域大大小小有十五个桌子,做完了这些已经把我累得够呛,没等休息又被拉到店里折菜的地方,平时在家里折菜一边看电视一遍折多惬意的事,可是在餐馆里面折菜就是一大捆一大捆的,我所在的餐馆除了包厢和大厅开着空调挺暖和,其他的地方都让人冷得发抖。折菜的时候手都冻的红彤彤的,指甲缝里全都是泥巴,折完了菜,就跟着其他的服务员一起到开水房打了一盆水去洗手泡手。还没等我休息多久就又跟着服务员去门口迎宾。一月的十堰寒风瑟瑟,我们一票人就站在风口任风吹,等有客人来了再微笑着上前为其服务。等到我所在的大厅有了一两桌客人之后我就不用站在门口迎宾了,这时我就在大厅里给客人倒水,然后站在一边随时等候客人的召唤。中午的餐馆并不忙,这让我对这次打工产生了美好的幻想,打工就这么简单吗?在下午1点30吃完了午饭之后就回家了,那是我还不知道晚上我要面对的狂风暴雨……
下午4点30点完名又开始了下午的忙碌,还是一样的擦桌子摆餐具,迎宾。由于开水房里的热水器坏掉了,所以我要跑到后厨的杀鸡的地方去打开水。从5点30开始吃饭的客人陆续的来了这个点我还能应付自如,到了7点那真是一个高峰,人不算多,大厅坐了8桌人,但偏偏他们是差不多同时要上菜,准备酒精炉或者电磁炉、热饮料、煮姜丝可乐、跑到遥远的厨房盛饭、为客人找店里不多的汤勺……这些在后期我可以很自如的干完的事情在我打工的第一天完完全全让我乱了阵脚,酒精炉的酒精会不会烧到我的手?要煮姜丝可乐,那姜丝在哪?汤勺都是放在哪里的?这些当时完全不知道,再加上大厅四处都是“服务员!”“服务员!”“服务员!”的叫着,我的脑子那个晚上都是晕头转向的,到了8点30左右的时候都到了那种客人大声的说三个字的话我都会自动答一声“有什么是么?”然后客人茫然地看着我,我灰溜溜的站回我的位置。到了9点15我们的晚饭被端到了大厅,依旧跟中午一样是两碗大杂烩,这个时候我感觉浑身不对劲,腿的软了,坐在桌子前看着菜,虽然很饿但是也吃不了多少。大厅还残留了两三桌客人没有走,虽然看到我们在吃饭,但是他们还是会一会“服务员倒水!”,一会“服务员再拿2瓶啤酒来!”。练吃饭的时间都不会安安生生的吃饭,休息。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我和结伴的同学一起回家,一边走一边交流工作经验,一起疼惜我们那酸痛的腿。
打我有印象以来我在上大学以前就没有被烫伤过,结果在打工的时候又一次因为不小心左手的大拇指被酒精炉烫了一个泡,两只手上的小伤口就没有断过,我也不知道那些伤口是怎么来的,但是隔几天就会有一个伤口,创可贴天天换,天天贴。身体上受点伤也没什么,精神上也天天被摧残,这让我最受不了。
从小就知道“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以前完全就是说这好玩,来餐馆打工之后就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对服务业从业者得迫害。有一部分人来店里消费个几百上千块钱就觉得自己多了不起了,等菜等久了就很凶的对着我们咆哮,跟他们解释也完全不听,就觉得自己的菜应该最先上,完全想不到客人如此多,厨师如此少,菜是要用火做出来的,不适用魔法变出来的……
在我打工的最后一天我愣是被一群无耻的家伙气得够呛。最早他们那个包厢的两位女士到了柜台说要买单,于是我就跑到他们包厢去数他们喝了多少瓶酒(我们都是直接提一件到包厢,最后结账的时候数还有几瓶酒没开),看到他们还有四瓶酒没开就跟柜台报了8瓶,她们也就买了单。过了20分钟她们又跑出来说她们还有2瓶酒没开,于是另外一个同事就去看了一下,确实还有2瓶没开,于是柜台就又退给她们两瓶酒的钱。事实上是他们一共喝了10瓶还剩2瓶,我后来去确认了之后又去跟她们要她们应付的酒钱,就为了那20块钱,那两个女人就在大厅里跟我唇枪舌战,反正最后就是一句话,“单买完了,酒也喝了,买错单是酒店的责任跟我们犯不着!”她们都这么说了,那我作为一个服务员也不能去再做什么,也就算了。到了下午3点多,那个包厢晚上的客人来了,可是那个包厢里还有三个人没走,我们就进去和他们沟通,可是那三个喝的酩酊大醉的中年人就破口大骂,愣是要呆在里面聊天,没办法,我们只能给那几个晚上的客人调了个包厢。
我在那个餐馆里一共做了24天,过年也是在店里过的,这24天我干的活比我之前干的活的总和还多,受的委屈也远超过之前的总和,但是我也收获了很多东西。首先最最直接的收获就是24天加上过年三天三倍工资一共拿到了1000+100红包的工资,然后就是学会了忍,不管别人做什么不能立刻发脾气,都要先忍着,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很多人就不会继续烦你,如果还被人继续打扰那就要据理抵抗,理性的解决问题,再有就是深刻体会到赚钱不易,累死累活这么多天才1100的报酬。其他的事情都很累人,还是好好读书相比之下最轻松!
这个寒假是我最忙的一个长假,这次的打工让我收获了很多,以后的长假我也不会闲着,社会没那么简单,在我正式踏入社会之前还需要更多的历练啊!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第四篇】
当自己为如何教好一个学生而发愁时,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难以做到。
我的学生是表弟,一个初一的男生。表弟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但是有点懒惰,上课容易走神,特别是英语总是他的弱点,无论怎么学总是不见起色,以至于到后来只要看到有关英语的东西就头疼。因此他的英语成绩不尽人意。父母对他抱以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考上重点高中,近而考入重点大学。而他现在的学习情况,让他的父母感到担忧。
我可以感受到他父母心中那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也同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虽然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我毕竟没有任何实际经验,教好表弟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在第一天的两个小时的上课中,我尽量与他聊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当然是有关于英语的。对于他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应该从培养他对英语的兴趣开始。从英语的一些趣味小故事,到比较出名的美国大片。我发现他的表情也变得鲜活起来。但是只要我一提到他的课本,或是一提到有关语法的东西,他的眼神又开始晃悠了。这使我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一天的两小时家教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跟表弟相处得还算愉快。
第二天,为了改善他懒惰和喜欢走神的毛病,我给他讲了我同学的经历,给他阐明了学生的职责和学习的目的。他似乎懂得了什么,不时地点头表示同意。此后,我也经常给他聊类似的事,不时地与他交谈学习体会。
他的听课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天上午工作两个小时,中间有一段休息的时间。因此,我在以后的讲课中,对他的要求渐渐严格起来,并经常给他讲解懒惰的害处。他虽然听得进去,但改观不大,其实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中间休息的时间里,他会和我聊一些课外的话题,包括年轻人追捧的非主流,流行歌曲,以及他爱玩的网络游戏。对于他说的话题,我都认真去听,从这些我可以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我和他一起分析这些流行文化,讨论发展的趋势和之所以能流行起来的原因,从中我发现他的见解很独特,同时在我的引导下,他也能有更多更正面的阐述。
通过这些交流我告诉他,在分析一个事情时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才会更为全面,这些思路在文章的写作上是很有用处的。我平时会布置他用简单的英语写一些小随笔或是日记。他就在这段时间拿给我看,与我分享他的喜怒哀乐。我也就趁此机会修正他句子当中的错误,拓宽他的写作思路。
由于每天做家教,这就迫使我改掉了假期睡懒觉的习惯。开始的几天,他听课时,时常会走神,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那时,我心里会感到很恼火:自己如此卖命地讲,他却置之不理。好在我很有耐心,每当他走神时,我都会提醒他,并耐着性子给他讲下去。
他做题时,喜欢动嘴,而懒于动手;听课时,也只是“洗耳恭听”,从未做笔记。这正是他学习懒惰的体现。记得有一次我讲完后,问他是否还有疑问,他点头表示全听懂了。过了两天,为了检验复习的效果,我对前一阵教的单词进行了抽检,但结果却使我感觉自己仿佛从九霄云殿一下子跌进了无底深渊。
这是我家教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事后,我不断地反思:是自己的原因,还是他的原因?不管怎样,有一点很清楚:他根本没听懂。面对懒惰成性的他,我显得“束手无策”。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懒惰是学习的“大敌”,我只得不时地督促他,鞭策他,使他逐渐变得勤快起来。
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有独特想法的孩子,如果他认真审题,仔细做答的话,我相信他会有很不错的成绩。我把我的想法和思路都告诉他,他频频点头表示赞同。我也开始意识到: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讲课,而是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此后,我也经常给他上类似的课程,不时地与他交谈学习体会。他的听课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也为之而感到欣喜万分。
转眼他就要开学了,我也结束了为期二十天的家教生活。他的学习态度比以前端正了许多,学习也知道勤奋了,以前的疑难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他的父母很感激我这段时间对他的帮助,看到他的进步,我也很欣慰。这些天来,我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表弟的进步就是我最大的喜悦。
通过寒假的这段家教生活,我得到了很多感触。不仅让我体验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喜与悲,同时也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职业技能。我相信这些实践中的收获是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工作总结并且会让我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