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请书(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课题申请书(4篇)”办公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课题申报表【第一篇】

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课题申报表

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课题申报表

编号:

姓 名

刘某某

所在学校

汉滨区大河镇中心小学

申报课题类别

性 别

职 称

二级教师

学 科

数 学

文化程度

本 科

职 务

数学教师

电 话

183*****199

课题名称

作业革命 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

数学:数学就是解题、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是一种语言、是文化。

作业: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通常指在老师给学生讲解了新的教学内容后,为了使学生对当日的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为巩固而采取的练习性措施。

革命:在不推翻传统作业方式的前提下,加以改良。

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它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

2、理论依据

(1)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去负担。”

(2)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或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是两种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

(3)《学习动力心理研究》认为兴趣和情感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产生于反复学习成功的体验。意志是随情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心理承受力,是克服学习过程困难的坚强信心。是随注意不断升级,所产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承受力。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为什么研究)

1、背景

目前的作业存在的问题很多,留给大众的印象是:学生作业量过重,作业没有情趣;作业内容中知识巩固题多,应用实践题少;作业现成内容多,教师自编内容少;作业评价单调,等等走过场,作业评语刻板教条,没有感染力,有不少评语缺乏人情味。

学生觉得无趣,老师也觉得无奈。同时各方对作业也有着比较狭隘的认识。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万事大吉了,这让作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针对集体的,由于每个人的程度和表现不同,所以对每个学生来说,首要的一条是应该完成老师的要求,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作业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可由于很多学生包括家长对作业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作业认识片面,对作业目的性理解不够,导致作业完成质量不高。这造成了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为做作业而做作业”。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并不等于完成了作业的目标

2、意义

(1)作业的重要作用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教学体系。作业是学生思维与能力的表现,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是有差异的,所以老师是学生作业的指导者,所以作业是师生沟通的重要载体。

(2)提高学习动力的策略

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沟通的重要载体,老师合理的布置、评价、改良作业,必定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

本课题的主旨是要让改良作业形式,改善评价方法等,让学生通过作业这个载体提高学习动力。

1、研究目前班级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已养成的作业习惯以及对作业的期望。

2、课堂作业改革的研究。

3、家庭作业改革的研究。包括书面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怎样研究或怎样解决该问题)

一、课题研究方法

1、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目前班级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已养成的作业习惯以及对作业的期望。阅读与作业有关书籍,储备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改革的研究同步进行。并与部分家长进行沟通,通过日记记录下改革感悟。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撰写论文。

2、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家长对目前作业的看法。

文献法:通过阅读理论书籍,为研究做好准备,并指导研究行为。

日记法:撰写日记,记录下研究中的收获感悟,反思出现的问题。

二、为了更好的研究课题,我做了以下研究计划:

(一)课题形成阶段(9月--月)确立更准确的课题,并做好课题的实施方案。请区镇教研专家对我的课题进行论证,帮助我修改完善课题方案不足之处,学校教科室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年11月--7月)

1、第一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培训。做好学生方面的调查工作,做好实施的起步工作。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全面落实第一阶段试验项目,并进行起步工作的调查尝试。

2、第二阶段(2012月--年5月) 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充分发挥本课题的导向作用,做好《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与利用研究》课题的实践搜集工作,撰写阶段性的总结。

3、第三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 聘请专家对本人申请的个人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指导,并做出业务讲座,来提高我在从事个人课题研究的理论业务水平,坚持做好第二阶段的延续、深入、提高工作。对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准备结题。

(三)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年8月) 以充分的理论实践为基础, 撰写个人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研究的结果是什么与怎样保证研究)

1、研究条件

研究者是执教数年的数学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所在数学教研组有很好的研讨氛围。

2、预期成果

(1)学生对作业有重新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同时带动学习动力的提高。

(2)反思日记、论文,学生的数学日记。

学校(区直校)评估意见

教科研负责人:

学校盖章:

审核时间: 年 月 日

镇(办)中心校评估意见

中心教研组长:

镇办中心校盖章:

审核时间: 年 月 日

区教研室评估意见

区教研室分管领导人:

区教研室盖章:

审核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申报书:【第二篇】

一、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⒈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在中小校园,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科教学的优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了赶上这一具有历史好处的步伐,《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旨在探索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和方法,最终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任务、学科教育任务和学生动手动脑潜力优化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推动我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从“教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变为此刻注重对学生主动学的启发,更多的用启发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循循善诱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使课堂教学再不是过去传统模式的单调复合,而是模式多样、教学灵活、充满灵感的活动。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模式的探讨丰富多样。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的教育学习环境,不仅仅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施带给了可能、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主体性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存在这一些误区。

主要是片面认为上公开课就必须用多媒体、片面把多媒体当作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⑴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引导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将会有力推动校园教育思想、教学目标、资料、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改革。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将信息技术引入国家课程并将其整合于学科课程的国家,在1995年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标准,2000年又提出了新要求,现已构成良好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及评价体制。日本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位居世界首位,并于1995年在全国多省联合进行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于1998年将信息技术纳入形式多样的必修课程。

尽管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已经很多,但是缺乏对于《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更深层次的探索。因此,期望我们对如何在探索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和方法,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给更为充分的机会,能为当前初中综合社会课程改革的深化带给一些有益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⑵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预计会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方面,不断探究,不断丰富,促进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方面有所突破。

⒊课题研究的实践好处与理论价值

本研究项目拟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进行探讨,其实践好处主要体此刻两个方面:

(1)提高效益。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全程、全面、全方位地调控的小学学科课程教育,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均衡发展。凭借语文、数学已有的信息技术整合经验,在其他课程中成功迅速推广,真正使处于不同群体参与教学的教师都能体验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快乐。

理论价值:

(1)可为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如何抓住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关键问题带给感性积累、经验方式,不断丰富新课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2)在超多个案及经验筛选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运用在此课程中运用的内在规定性、实施路径等多方面进行理论思维,进一步丰富其内涵。

⒋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校园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网络环境优势,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与校园综合教改和课程改革相结合,在课改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理论实际相结合,总结提炼,构成试验结果,以课例、论文集、课件库、教学资源库等形式结题。

校园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教研室,由教务处、科研处督导,负责校园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硬件设施的规划、采购和管理,以及网络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并配有专职网管员两名和一名兼职维护人员,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在行政管理和组织上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带给了保障,将研究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为课题研究带给了组织和时间的保障。

我校建有校园网络系统、多功能教室、和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每个班级都是多媒体教室。在每个教室都能上网查阅资料、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我校不仅仅有专用多媒体教室,而且每位教师都装备了计算机,能够从网上检索,下载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校园在硬件方面实力雄厚。教师可透过因特网了解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动态,透过局域网进行网上资源传递,使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潜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基本上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探索教学的方法与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和条件。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改革课堂教学,实施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验研究,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进行《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的课题探讨,是有其现实性和可行性的。

二、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⒈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促进此课程学习最优化的新教育。

2、透过多种有效手段进行变革,充分调动研究课题管理研究人员与一线课题管理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其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开发培育,以全面加快信息化进程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活动。

支撑性理论:

1、创新教育理论:学习既是获得知识又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它倡导人的首创精神和用心态度,强调对未来的预期和行动参与,因此预期性和参与性是创新性学习的两个基本观念。

2、教学模式理论: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规范要求,运用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等思维方法进行具体设计、验证、修正和完善。

3、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关注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来建构知识。

4、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

⒉研究目标

1、透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基本掌握在信息化教育技术环境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认识规律以及创新思维潜力的培养途径。

2、透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信息化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透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目的任务与学科教学的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4、透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促进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潜力,以及优秀教育软件的运用与研制。

5、透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全面推进我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⒊研究资料(研究资料的分解与具体化)

(一)本课题设计和指导思想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资料

(1)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4)怎样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5)以电教媒体为基础的学生学习过程、认识规律的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

(6)应用信息技术,在学生中开展同步思维训练;

(7)优秀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运用;

(8)校园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其中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透过探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途径,促进我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逐步实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摸索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二是探讨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带给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是透过课题研究,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摸索出一条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是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探索建立贴合实施整合的资源库。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资料、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3月王校长、孙爱华负责

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申报,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4月——2009年7月孙爱华、夏雪琴负责

1、2006年4月——2006年8月组织开题与培训: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对全校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培训,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资料,制定实施方案、计划。

2、2006年9月——2007年9月课题开展研究,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培训。对本课题组研究状况进行交流、研讨、总结,并结合实际进行调整。

3、2007年10月——2008年2月中期评估阶段:理解总课题组中期评估。

4、2008年3月——2009年8月本阶段将对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校园特点和新教材重点对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软件进行研究、补充和完善,广泛交流、认真总结研究成果,全面推进。理解总课题组的指导、培训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月孙爱华、夏雪琴负责

申请结题,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⒌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资料、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方法和比较方法为主,辅助以文献法和调研法。透过教学研究、测试、比较等方式综合研究信息技术在小学课程整合的“学与教”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完整过程,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小学应用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⒍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硬件保障:我校建有校园网络系统、多功能教室、和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每个班级都是多媒体教室。在每个教室都能上网查阅资料、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我校不仅仅有专用多媒体教室,而且每位教师都装备了计算机,能够从网上检索,下载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校园在硬件方面实力雄厚。

2时间保证:从此刻到2010年底的时间段内,每月有一次专题学习时间,每学期有一次课题研究状况分析会和一次面向全体教职工的教科研理论学习或讲座,并为课题组成员带给对外学习交流的时间。3人员保证有一批业务潜力强、热心本课题研究的教师组成的课题组。4制度保证:在课题主持人统一领导下,由各有关部门协调制定出本课题管理条例,以保证研究任务的完成。5经费保证: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经费的投人,努力带给研究设施、设各、资料及排出活动经费等物质条件。

⒎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总结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实验报告(光盘汇报);

2、实验中期:发表一批论文,构成论文集;

3、实验中期:实施“整合”教学的典型课例等;

4、实验初期:研制、开发为实施“整合”教学课题实验的教学资源库。

三、评审意见

⒈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意见

同意开展本课题实验的研究。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⒉县(市、区)教育科研部门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⒊专家组评审意见市教育科研部门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⒋市教育科研部门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5、市课题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课题组总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党建课题申报表【第三篇】

申报党组织 xx市实验小学党总支 20xx年3月21日

隶属关系隶属教育工委党组织负责人杨林俊党员总数79课题负责人储启东党建课题名称活动引领 共建幸福之家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展示方式等

一、党建品牌建设主要目标任务:

以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促进和谐幸福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做到学校建设出精品、文化活动上层次、制度建设有特色、师生生活有品位,使“幸福校园”成为全校师生人生追求的目标与境界,形成共建和谐、共享幸福的良好局面。

二、党建品牌建设途径和方法:

(一)着眼于党员、教师的发展,去探索、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使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人生能得以充分焕发。

(二)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提升“少儿集成学院”办学品味,开展国学进班级、进家庭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举行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开展“校园五节”(读书节、艺术节、数学周、体育节、科技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幸福成长。

(三)重点做好:

1.结对帮扶留守儿童

2.抓读书,巩固“学习型”党组织成果

3.继续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书写幸福人生。

三、研究成果的展示:

1.学校网站及时更新研究过程、阶段性成果。

2.利用党建橱窗,设立“一校一品”特色建设专题栏目,向全校师生、社会公示。

3.定期举办“一校一品”特色建设成果的展示,积极向(地)市级、市级媒体合作展示“一校一品”特色建设的成果。

学校党组织意见同意申报市委教育工委意见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第四篇】

忙忙碌碌一年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收获过、困惑过、欣喜过、苦恼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课题组老师在成绩面前相互鼓励,在挫折面前从不气馁,一年的研究和实践,使我们得到了很多。

首先,我们坚持历史单元主题的教学原则,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就是从历史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教学按知识系统进行,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的主题教学。是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的历史教学。脚踏实地的学习研究,真正的贯彻单元主题教学理论。而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研究课标、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以往备课时只着眼于某一节课的思维模式,而从单元组织的角度出发,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从而将某一节课的准备纳入单元教学的序列之中,从整体上构思单元学习主题的教与学,以单元主题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课程上我们大胆尝试,立足课堂。

其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依据新教材主题教学的特点及教育教学因素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既符合新课程的创新理念,又适应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既可以突出历史重点和主干知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的新趋势。从教学实践上看,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他们投入很大的兴趣和老师一起进入探讨,并且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上课不用听看书则可以的不良学习品质,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惊奇的发现,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整合兴趣非常大,他们主动进行总结,归类,将历史纵向联系,达到了历史的时序性。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论。

通过这个活动,课题组的老师教学态度和风貌也发生了改变,大家积极探索、学习研究,是教师的团队意识空前加强,听课、评课共同进步。对老师的

个人教学能力、教师素养等各方面都有提高,新的教学理念也开始渗透,开阔了眼界,。学生对历史课也表示出了重视了,历史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新意不断。虽说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也有类似的环节,可是没有做系统的收集和研究,因而没有这样强烈感悟。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我们得到的很多很多……。

最后,我们要感谢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室,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未央区教育局教研室,以及西安市东元路学校所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支持,还要感谢指导老师的指点,谢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水墨画艺术更是承载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属中国的国粹艺术。虽然中国画有着它自己的独特魅力,但是它的色彩并不像油画棒、水彩笔那样鲜艳、丰富,主要靠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画面。低年级学生喜欢漂亮的色彩这一特点,使中国画不能在第一时间里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而对它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低年级的学生又是很难理解的。那么如何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这值得我们教师好好思考。

一、以游戏为主调动兴趣

爱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喜欢想象。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在教学《水墨游戏》时,我用玩游戏的方式导入,用毛笔、墨汁、加水、在宣纸上做各种活动。接着又形象具体的进行了演示,让毛笔站直了走一走,扭一扭,跳一跳,打个滚……然后想一想,添画完成一幅作品。同学们在了解这个奥秘后,都急于尝试。在这个玩的过程中,

无论学生的水墨涂抹是什么样的效果,只要表现出了墨迹的“浓淡干湿粗细曲直”等变化,教师就应让学生认识到他的表现是非常优秀的,使其充分感受水墨游戏的快乐和墨迹变化呈现的美感,让他们在自由的水墨空间中愉快地散步。通过画面的展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水墨的浓淡干湿和线的曲直粗细,并抒发了自己快乐和愉悦的心情。

二、名家故事与欣赏教学开拓学生视野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绘画经过各时代、各民族的画派风格、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等不断演变、提高,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代代中国画家经过各自终身不懈的追求,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绘画作品,流传下来的旷世杰作,不胜枚举,各种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它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欣赏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我经常网上查找有关画家的成长故事,比如:《徐悲鸿三请齐白石》、《齐白石和他曾孙的故事》《唐伯虎学画》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把枯燥的欣赏讲解,生动有趣的穿插到教学上。学生往往被我惟妙惟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也在语言表达上,概括上,了解画家的成长上,进一步认识了他们成长的经历和优秀的作品。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更多的有关知识。通过欣赏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的古代优秀绘画作品和近现代优秀的作品,可以帮助少年儿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陶冶少儿的思想情操,提高儿童的精神境界、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从临摹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画起

中国画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从临摹入手,如临一些古代和近现代著名画家的优秀绘画作品。临摹所选择的绘画内容与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地联系,如一些蔬果、一些可爱的小动物等,因为儿童对这些事物比较熟悉、感兴趣。同时,在临摹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儿童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学会分析画家们是怎样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的。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儿童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如在学习猴子的基本画法之后,要求儿童能够画出除书本上的不同的猴子动态。

四、多种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指导儿童学习水墨画创作时,要用新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等培养。如儿童刚开始接触水墨画时,教师可运用演示法,拿一支饱蘸浓淡不同色墨的羊毫笔在洁白的宣纸上看似漫不经心(实是极精心)的勾、点上一些大小不同、错落有致的点、线、面。然后问学生“老师画的是什么呀?我们在这基础上勾画,它又可以变化成什么?接着老师拿出另一支稍微小一点的狼毫笔稍加勾点,一幅姿势不同、神态各异的、栩栩如生的群雀图跃然纸上。真棒、真有趣!学生们群情激荡跃跃欲试,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随意点画,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把这些点面改画成什么?学生边讨论边思考,教师稍加勾点,各种充满童趣的作品便展现在眼前,学生学习兴趣浓烈,思维活跃,不知不觉中训练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学书法艺术,打国画基础

书法是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因为写意画的用笔与毛笔字的书法用笔同源,也就是说练习毛笔书法有助于画写意画。所以,小学国画教师在思想上要明确中国画与中国书法的密切关系,在进行国画教学的过程中与小学书法教学联系起来,把儿童在书法课堂上掌握到的运笔、控笔能力援引到国画课教学之中,无疑会大大提高少儿在中国画中对线条的表现能力,使小学国画课的教学达到质的飞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授与学习写意画均不是一蹴而就、立竿就见影之事,它需要过程,需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之路。少年儿童一旦掌握了中国画法的基本绘画技能,其绘画兴趣将会与日俱增,艺术百花园中写意儿童画表达这朵小花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这样,我们的民族瑰宝、民族特色才能一代又一代,被传承和发扬下去。

44 273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