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精选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精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第一篇】

心理学形成统一认知,实际上将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个人来说,其心理结构应该也只有一种发展模式。正是因为心理运行中,其内在机理同一性所决定的。但是,对于心理学发展模式来说,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内涵,就至关重要。客观的看,在研究心理学发展模式时,必须探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才能为我们更好理解心理上的.差异,比如在研究心理学时,必须深层次探究文化的驱动力。客观的看,文化是一种稳定性元素,整个文化体系中所诠释和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体系中,其包含的心理元素和价值规范都是整个文化与心理学推动下的效果。心理学在社会大众看来,充满神秘色彩且感觉陌生。但是实际上整个心理学始终在我们生活之中,因此,心理学在不断应用过程中,也始终得到发展和优化。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理念的载体和内涵,通过对整个文化体系进行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所具有的思维理念正是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对心理学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我们看到其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预防性发展模式,也就是要注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积极开发心理素质,从而实现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预防为先是一种规范化、全面化的意识,这也是实现整个心理学理论实现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与之相关联的,则是预测性发展模式,正是当前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与诠释,在当前整个心理学发展模式中,可以使用各种技术对心理活动进行综合筛选和,从而实现科学预测和合理分析。其次是个体化心理学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在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机制中,要注重个体化干预和认知,这正是心理学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表达。而与个体化相关的模式,则是参与性心理模式,也就是说在整个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其需要全员参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应用,不仅仅是服务与个人,受地域环境和群体性影响,其也会对个人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客观的看,这一系列心理学发展模式与茶文化思维之间有着诸多关联,尤其是茶文化思维本身形成的过程,就是大众参与的过程,所以茶文化思维中有着浓厚的大众气息。最后是促进性心理发展模式,以及预警性心理发展模式,这实际上是心理学的功能价值呈现。在促进性心理模式中,其主要指的是通过合理有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其能够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而预警性心理模式则是指通过合理的模式对心理风险状况进行动态把控和合理预警,从而避免出现心理问题的深化。这是心理学发展方向中,其积极功能展现的结果。客观的看,整个茶文化体系之所以有着良好的发展应用,关键在于其思维中有着积极向上的正面思维,尤其是茶文化的积极引导,更是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全面应用茶文化思维的核心所在。

4结语。

在当前我们对心理学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认知的背景下,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互动关联日益提升。而在研究心理学发展模式的内涵,以及其具体表现看,我们要注重寻找到诸多与心理学相关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元素,通过合理融入与集中诠释,从而实现整个心理学发展模式的全新构造。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辛自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4):109-112.

[2]梅松竹.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一种新世纪的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51-152.

[3]汪新建,张曜.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意识的衍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9):141-142.

最新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第二篇】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是教学场景,主要关注得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关键在于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教育双方的心理健康。

1、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学习心理,还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涉猎甚广。但对这些领域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上必须要有一个排序,这样才能做到调理明晰。但是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中,有的重视学习心理,有的重视品德心理,有的重视心理健康,并没有达到统一。这说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冗杂、体系不清晰。导致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庞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没有明确、官方、主流的理论指导。其次,研究课题没有限定、主题花样繁杂。最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的变化性较大,难以掌控。

2、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述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强调实证主义,注重自然科学的客观性,采用大量的实证量化分析,利用一系列的数据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另一种是强调现象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能用自然现象的观测方法,采用大量的非自然的定性方法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上只出现了这两种教育方法。

3、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为:首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成果跨度是从理论到理论,并没有实践的经验成果作为理论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关注到日常的实践,却没有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的理论指导。其次,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在教育改革中但有一定地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除了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外,还会对教育体制造成重大影响。最后,学科应用领域不光。目前,教育心理学还仅仅应用于高校中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双方,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1、研究设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大量高科技统计分析方法被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这虽然为研究开展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为研究沦为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附属品。这种现象虽然源于研究工作者对于统计精确度的严格要求以及数据量的本身限制,但是想要站在该领域的尖端,不仅仅要对方法、技能进行高科技创新,更关键的是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2、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首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定量研究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度,但教育心理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观察性和体验性,并能够深入发掘某种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定性研究虽然能够进行思维的发散,但是过高的主观性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才是进行心理学现象研究的正确方法。其次,使用高科技的研究手段作为辅助。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摒弃,但也要迎合是代变化采用高科技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到了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但,也就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轨现象。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意识到过往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格式化的情景下开展了,无视了社会现实。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更尊重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教学现场为背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育双发的心理动态的变化以及背后的规律机制,走出理论研究的禁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学科体系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不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生搬硬套,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而是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其次,保证研究对象的典型性。认真了解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面向社会进行研究对象的招募。此外,也要保留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历程中的精华,极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最后,打造一支分工明确、特色显著、跨文化的科研团队。由于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区域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征,我开展大范围的研究需要多方位的人才的支持,只有协同共进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对象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主要存在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提高研究设计的质量要求、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等手段保证教育心理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3]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4]胡东武,陈爽,吕灿文,吴迪,谭汉明等.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最新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第三篇】

1、高校,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不少的毕业生会选择到大学从事教师的工作,教师的待遇比较好,而且工作时间又不长,还有正常的暑假寒假,确实是令人羡慕的。

2、企业,学员毕业后可以到企业从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从事市场调研的工作等等。

3、公务员。招心理学研究生作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部分单位对于受聘人员的身体要求比较严格,有的还需要进行体能测试。

4、心理咨询工作者。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心理咨询师还是非常好就业的,也是非常具有前景的一个职业,但是学员需要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5、医院和诊所。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或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

最新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第四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而教育心理学作为我国现代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对其的特征、问题以及策略的探讨,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提升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水平,优化我国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我国的教学质量。本文笔者主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特征、问题以及策略三个方面着手,旨在推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内容相对复杂的学科,它的复杂之处在于不仅要研究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还要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心理活动,然后综合两者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正是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导致对其的研究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漫长的研究历程,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发展,才能逐渐的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方便教育者实现零散到细化的归类,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实现教育心理学的完善和发展[1]。

(1)教育心理学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更加偏向综合化,因为它同时具备了人文和自然两学科的特点,而我国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方向必然会结合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再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来形成一套适合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综合化学科理论,目的在于促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那么教育心理学的特点就是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人。在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渗透到教育心理学中之后,就大大的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以往是只研究一个具有信息加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这个人在各个方面是否完整并不重要。而现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一个具有需求、富有潜力和具备高素质社会品质的完整的人。由于两个研究方向的变化使得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格的健全发展,还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高效化问题,这种从研究简单的人到研究完整的人的转变预示着我国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将面临着一项艰巨的研究任务[2]。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的优质发展不仅能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质量,而且还能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现象来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从而帮助教学者转变教学模式来更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通过对各大院校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纳入学科研究的重点,忽略了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优势,单纯的依靠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多的效仿自然科学和人文基础的教学思想,而不是将两者的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形成一套属于自身的教学模式[3]。因此,对我国当前教育心理学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突破这种局限性,可以将教育心理学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研究单元,这样方能各为其主,互不干涉。但是这种复杂的多样化形式是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进行变化的,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核心,这样方能实现教育心理学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各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环境,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但是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式,现代教育心理学更注重对完整的人性的研究,进而优化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效果。

(1)要科学合理的创建优质教育心理学内容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我国各大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科学的发展原则,明确自身教学方向,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深入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的了解,在确保教学主干内容不变动的前提下,灵活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优质内容进行教学指导。教育心理学系统是复杂的系统,它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要研究和剖析教师的心理平衡点,这就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在发展与稳定中需求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不仅能够保证教育心理学系统的科学稳定性,还应确保教育心理学能够稳中求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优化更新,从而确保教育心理学系统的持续发展[4]。

(2)合理的处理教育心理学优化关系。一直以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两大范式,但两者各有优劣势,定量研究发展迅速但研究内容过于狭窄,偏向表象研究,而定性研究虽发展缓慢但能深入获取研究对象的信息。如果能对二者进行优势互补,就能确保研究问题所得出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合理的'处理教育心理学的优化关系,不能仅仅对研究对象进行表象研究,而应该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深入剖析,基于现象的真是情境来研究对象的轮廓,从而明确教学实践的最终结果。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的综合体,它必须依据两者来进行实践研究,不能顾此失彼,要确保理论和史论知识同时进行,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升华。

(3)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导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体系,人民的素质水平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教育心理学在教学问题上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特征,明确其与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加强学生对探讨新知识的渴望,时刻关注教学的时效性,规范学生科学学习方式,同时关注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涵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其实现专业发展。只要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实践来不断的发展和革新,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最终才能在新时期做出一番贡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复杂的学科,它在实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因此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科学合理的创建教育心理学系统,合理的处理教育心理学优化关系,明确以素质教育实践未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导向,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存在的根源,方能真正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整体的教学质量,在稳定与发展中需求制衡点,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艰苦奋进的优质品格,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3]张欣艺.发展中的教育心理学[j].青年科学教师版,,35(05):46.

最新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第五篇】

在公共教学领域,教育工作者们早已关注由于学生背景和学习模式的不同,产生的个体差异。一部分学生,很容易抓住概念的核心,并有很强的动力去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并不怎么精通,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19之前,学习通常意味着是固定规则和系统,一个学生不擅长于学习,会被认为受智力所限造成的。自我管理概念才稍稍萌芽,且通常与个人习惯相连。在20世纪初期,个人差异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的兴趣。许多教育改革者,如杜威、桑代克等,认为课程设计应该与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相符合,如按年龄或能力。同质的学生安排在同组,并采用一些可以激发动机的任务。其后的研究者们,提出课程设计与学生的态度和倾向相匹配。并指出,现在的课程设计过于窄化。一个僵化的课程设计,可能对不同学生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1970到1980年,通过元认知和社会认知,产生了对个人差异的新看法。元认知被认为是个体自我想法的觉知和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缺失,被归因为关于个人和胜任感元认知觉知方面的缺失。社会认知的研究者们,对社会如何影响学生的自我管理感兴趣。他们研究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目标设置和自我监控的影响。学生们被要求为自己设立专门的目标,如完成一定数目的数学作业,记录达到目标的效能感。设立具体可以达到目标的学生,体会到更高的成就和更强的自我效能感。记录自己学习进程的学生,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会提高。这些策略,唤醒了学生元认知的某些功能,从而增强了其自我控制。自我觉醒虽然不能够改善整体的学习能力,但它会使学习者产生一种学习的准备状态。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使研究者们将个体的差异归因为自我管理的差异不同。并发现教师的目标,会影响学生对差异的自我觉知。尽管教师在目标的设计上考虑到了班级每个学生的局限,但他们还是低估了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自我管理学习。

自我管理不是一种心理能力或是学业表现技巧,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将心理能力转换为学业表现的心理进程。自我管理包括,自发生成的想法、感觉,达到目标的行为。自我管理的学生之所以会投入努力,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并设立了目标。学习者通过目标监控学习行为,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目标的达成,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满意和动机,促使其改进学习的方法。自我管理的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乐观地看待失败。自我管理是重要的,因为教育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习者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尽管自我协调对于学生的终生成就如此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这种自律的能力。自我管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首先,自我管理不只是技巧的知识,它涉及自我觉知、自我动机和必要的行为技巧。有证据表明,专家与新手在关键点上存在着差别,如及时地修正已犯的错误。其次,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自我管理不是一种简单的占有或缺失的个人特征。相反,它是一种具有适应功能的选择性进程。包括:制定具体的、接近的目标;为达到目标选择有力的策略;针对性地监控自己的表现;重组材料,以适合自己的目标;有效的管理时间;评估所用方法;归纳结果产生的原因;为未来制定合适的方法。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被认为与自我管理的关键进程是否起作用息息相关。第三,研究显示,学生的自我管理建立于效能觉知和内在兴趣。在很长一段时间,教育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社会鼓励和外在的奖励来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并会认为,自主的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的外在刺激,克服无趣的、重复的学习过程。但是,最近专家的研究发现了不同的情况。一些专家每天花费接近四个小时的时间从事同一项活动,依然具有很高的动机。他们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发现新的策略实现自我提高。有证据表明,学习过程的质量对学习者的表现具有预测作用。通常认为,初学者在面临一项新的任务时,可能在没有外在鼓励和奖励下,失去兴趣。但是,如果初学者具有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其动机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很显然,他们的动机不是来源于任务本身,而是更多的来源于自我管理的应用,如自我监控和建立在这些进程上的自我信念。

三、自我管理的结构和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们将自我管理进程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思考阶段,即在投入努力进行学习之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表现阶段,即学习进行中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沉思阶段,发生在学习之后的反馈阶段。

(一)前思考阶段。

这个阶段包含两个基本的方面:任务分析和自我动机。任务分析包括目标设置和计划策略。已经有可观的证据表明,制定具体的、接近的目标可以增加学生学业的成功。如,学生将记忆任务,分为小段,逐步实现。自我动机来源于学生学习的信念,自我效能的信念和结果期望的信念。如,自我效能感会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投入一次考试的动机。自我动机还包括内在兴趣和自我动机趋向,它们涉及学生对任务价值感的判断。如,兴趣感和快乐和会增加他们掌握计算机课程的动机。

(二)表现阶段。

表现阶段有两个基本分类:自我控制和自我观察。自我控制,包括在前阶段已选择的方法和策略的实施。自我控制的关键方法如,想象、自我指导、注意聚集和任务策略。如,记忆某一外文单词,可以利用单词所代表的视觉想象;也可以消除噪音,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可以将单词归为某一类加强与已知词的联系。自我观察,自我记录或自我检验任务中事件的成因。如,学生记录在学习任务中所花的时间。某学生可能会发现他独自学习比团体学习效率更高。为了检验这种想法,就会对同种任务在独自场景和在团体场景的学习状况进行观察。

(三)沉思阶段。

沉思阶段也分为两个类别: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映。一种形式的自我评价是自我评估,将自我的表现与一些标准相比较,如自己先前的表现,他人的表现或是一种纯粹的标准。另一种形式的自我评价,是归因,对成功和失败的一般信念。将糟糕的成绩归因为能力所限,会对动机有负面作用,因为学生会认为努力在提高成绩上不会有效果。另一方面,将糟糕的学习成绩归因为采用了错误的策略,将会支持动机的继续,因为这意味着换一种策略会取得成功。一种形式的自我反映包括自我满足感。自我满足感的提升,会加强学生的动机。自我满足感较低,会降低学习的努力。自我反映也包括防御性和适应性的反映。防御性的反映,逃避学习的机会,以保护自我形象。适应性的反映,调整学习方法的策略,如调整缺乏效率的学习策略。沉思阶段的结果又会反映在下一轮的前思考阶段。许多的研究支持这种自我管理阶段的循环,学习者的前思考阶段、表现阶段、沉思阶段存在高相关如,制定接近目标的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观察,更能达到目标,比没有设立目标的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另一些研究揭示了专家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新手。初学者的自我管理和专家的自我管理是有很大不同的。初学者在前思考阶段是欠缺的,而是匆匆投入到自我管理活动。结果是,由于他们在制定目标和自我监控系统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所以他们只能够与他人相比较获得评估数据,来评断自我效能感。以他人作为评价标准,很难准确地评判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而且,与他人相比较,容易造成能力欠缺的归因,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满意。专家在评价自己表现时,是与自己的目标相比较,而不是与他人的目标比较,采用策略归因而不是能力归因。这样,在自我基础上建立的反映,增强了专家的自我动机、结果期望和内在兴趣。

四、自我管理学习的重要性。

许多质性和量性的研究,都揭示了自我管理进程与学业成就存在着高相关。同时有证据表明,自我管理进程与一般能力如听觉能力存在相关。尽管大部分自我管理进程,如目标设置和自我监控是隐蔽的,但是教师们还是能够意识到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和准备性。最近研究发现,自我管理进程是可以被教授的,将会提高学生的动机和成就感。尽管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极少的教师有效地教授这种技巧。学生们很少有机会选择合适的学业任务,安排任务和学习模式。很少有教师帮助学生设置自己的学业目标,和教授相应的策略。学生们也极少的真正评估他们的学习任务的价值和胜任感。教师较少的评估学生的学习信念,如自我效能感和归因。不能较早的识别其在认知和动机上的困难。相比一般的信念,自我管理学习不是自发和自动的。自我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如目标设置、策略使用、自我评估都是从父母、教师、同伴习得的。事实上,擅长于自我管理的学生,会主动寻求帮助,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他们更具有坚持性和积极选择技巧的能力。自我管理的学生无论在社会场景还是在独处情景,都非常活跃、主动地进行多种学习策略的实践。如果要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素养,教师教授自我管理策略将会是最佳的选择。

最新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第六篇】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我所学到的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情绪特征等方面有了更深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我也结合已有的经验,加深了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解。学习中,记忆尤为深刻的主要有:。

1:人心理发展的第一加速期是从出生到幼儿期,第二加速期是青春期。

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忽视婴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同时,人到了青春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不能错过了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最佳时机。

平时,我们都发现3,4岁的孩子很难管,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其实是因为这两个时期都是人心理发展的反抗期,是人成长的必经过程。作为家长和教师,这一时期将是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时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2:婴儿在1到3岁这一阶段是词汇发展的快速期,家长应注意扩充词汇。

3:每个婴儿都需要建立对母亲的依恋。

国外有项实验,在一个用铁丝做成的猴子上套一个奶瓶,然后再拿一个毛茸茸的猴子玩具放在一个刚出生的猴子旁边,实验证明,这个猴子除了饿了会爬到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喝奶,平时一直依偎在玩具猴子的身边,因为玩具猴子更具有母猴子的身体特征。由此可见,母亲亲自养育孩子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保姆或者奶奶辈带大的,因而为孩子的性格缺陷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4:直面孩子青春期的躁动。

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情绪波动大,有的出现了“早恋”,家长和老师都会觉得头疼。这也是人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面对情绪波动大,反叛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不能“硬碰硬”,要多理解,多体谅,要和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和谐关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早恋”其实和孩子的性发育有关。我们要和孩子直面性发育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孩子,把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学习和体育运动上来。如果学习不好的孩子,可以把注意力引导到其他兴趣爱好上来。假设孩子真有“早恋”现象,家长最多的应该是给予理解的'态度,同时要教育孩子从一生幸福的角度看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告诉孩子一些避孕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告诉”的方式。

5:儿童时期,教师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孩子进入青年期之后,开始对教师角色有了新的看法,他们喜欢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的老师,对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努力学习,对不喜欢的老师的学科就会排斥,同时,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辜负他所喜欢的老师对他的期望,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第七篇】

近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老西藏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内涵。新时代新形势下,更要弘扬“老西藏精神”,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老西藏精神”筑牢政治意识是根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而这些都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永葆对党忠诚、热爱祖国、关心西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领导下汇聚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的磅礴力量,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不懈奋斗。

弘扬“老西藏精神”提升干事本领是关键。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打铁还需自身硬,撸起袖子加油干。西藏地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不优,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激发不怕吃苦、不畏艰辛的意志品质,方能不断增进百姓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西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决定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老西藏精神”,不断增进干事创业的本领和能力。

弘扬“老西藏精神”团结奋进是基础。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通过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不断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为推动西藏和全国发展齐步迈进、凝心聚力。

弘扬“老西藏精神”从严治党是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能否成为带领各族群众应对风浪考验、战胜困难挑战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得不断推进从严治党、党要管党从深里走、往实处行,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建设总要求为遵循,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释放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和群众组织力,从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为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法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最新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第八篇】

梦里被成功地植入了一个想法,从而改变了他的潜意识世界,左右了他在现实中的决定。

例如,在催眠状态下,你可以“返老还童”退行到过去,也可以“未卜先知”进入未来。你还可以扭曲时间,像体验1个小时那样去体验1分钟,延长时间;或者像体验1分钟那样去体验1个小时,压缩时间。

即使催眠结束了,催眠的影响也没有结束。催眠师可以借助暗示让被催眠者在24小时之后,或者一个月甚至更久之后,作出某些特定的行为或反应。

在催眠中,催眠师给了被催眠者一个指令,告诉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做某件事。被催眠者的潜意识接受了这个指令,开始执行,计时启动……潜意识的“时间记忆”相当准确,只要规定的时间到了,它就会让身体做出反应,做出指令中规定的动作。在有些催眠表演中,当催眠师一抬手、一击掌什么的,表演者就立刻进入催眠状态。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就接受过催眠,催眠师告诉他们,再过多久,我做出什么动作,你们就再次陷入催眠!

催眠不可以随便做。

危险就是被催眠者醒来后会把催眠中产生的幻觉当真,区分不了真实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比如有的人在催眠中幻想参加了一场舞会,醒来后他仍四处跟人说自己在舞会上遇到什么人,玩得怎么样。

这就要求催眠师在催眠结束前“擦掉”不必要的暗示痕迹,就像手术过后要清点好器械,不能把手术刀什么的落在病人肚子里。

要对被催眠者暗示道:“这只是一场梦,现在请安静下来,忘掉它们。”

催眠另一个危险是,被催眠者受到任何一个跟催眠师暗示相似的刺激就会进入催眠状态。而且,经历催眠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被催眠。

揭开口误的真正秘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总会在不经意间犯些小错误,比如,一个人本来想说某件事,却说错了词(口误),或者想写某句话却写错了字(笔误);又或者一个人在阅读文章时,所读非所见(误读),再或者他将别人说的话听错(误听)。

一个人可以自动执行许多程序,即使很少有注意力参与其中,同样可以做得准确无误。比如一个散步的人,几乎没有考虑往哪儿走,但他一直走的.是正确的路线,并毫无偏差地走到目的地,所以如果说失误是分心显然不能成立。

每一次口误、迟到、摔坏其他人的东西等小失误,都是有其特定的原因的,这些皆是潜意识的表达。

比如,在宴会上,女主人想对一个男客人说:“你可以吃和喝你所想要的东西。”但是,她实际说成了:“你可以吃和喝我所想要的东西。”她的言外之意是:他可以吃和喝他所想要的东西,但是他想要什么我已经替他做主了。

最新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第九篇】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些教育原则,明白教育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读了英国心理学家布丽姬特。贾艾斯的《发展心理学》。本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它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胎儿的发展、婴儿的认知、知觉发展、发展阶段、记忆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应用和未来的挑战等方面,全面介绍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各个阶段的特点,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历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也多些。第一章胎儿的发展让我更深入地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起跑线应该指受孕的那一刻起。一个胎儿在子宫中就已经开始学习了。胎儿时期,认知能力、视觉能力、味觉嗅觉、听觉、运动能力都在发展。很多认知技能都有自己的关键时期,一旦关键时期错过了,一些认知技能将不能以同样的熟练程度被学会。胎教的内容多少会被胎儿记住,也就是说胎儿有记忆。

例如:对新生儿地研究明确显示,他们仍然记得在子宫里的经验。在出生之前一直听的音乐会阻止他的哭声,因为这个音乐并不是婴儿第一次听到。莱斯艾略特博士曾说:“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就已经具备了智力技巧和抵抗易患病的体质,以及独一无二的适应早期生活的关键要求。”因此,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应从胎教开始努力。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发展的阶段。关于儿童心智和认知发展与两个最重要的理论。

一个是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是跟更有经验的人学习的“学徒”。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是最近发展区刺激了儿童的发展。我明白了要想让学生发展,就得弄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发展。促使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更有经验的人恰当帮助。另一个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与列夫·维果茨基观点不同的是皮亚杰把儿童看做体验其周围环境的“探索中的科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更突出了儿童的自主性,因此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及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运动期(从出生到两岁)、前期运思期(从两岁开始到七岁结束)、具体运思期(从七岁开始到十一岁结束)、形式运思期(大概从十一岁开始到成年时期确立)。

每个儿童都是有差别的,他们将会以自己的速度经历不同的阶段。中国的小学生从六岁入学十二岁毕业,经历着前期运思期、具体运思期、形式运思期。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并不是他们只关心自己。儿童在整个前运思期过程中都在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大约七岁时确实学会这个本领。由此我明白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上课为什么注意力那么容易分散,上课总喜欢王子窗外和摆弄自己的物品,总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连和老师谈话时也总喜欢说自己有关的事情,而把老师的提醒抛到脑后。本来我很生气总想:真可气,这些小不点儿竟不把老师放眼里,真是不长记性,前面左耳朵听后面右耳朵就扔了。现在我明白了,我生气也是白费功夫,他们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今后再教低年级的学生时要多理解孩子并且引导他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出现了心智运思,懂得了守恒概念,可以同时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但只能思考具体的事物。

当碰到复杂的问题是,他们处理问题的程序仍然存在相当多的试错成分,所以他们常常会重复前面已经做过的步骤。了解了具体运思期的儿童的特点后,教师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因为学生常常重复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会出现许多错误,老师们也经常埋怨道:怎么搞得,原来会的知识需要在新的知识中运用孩子反而不会了,讲过好几遍的东西就是容易错。

也真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搞的?有时火大了,直接发到了学生身上,既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十一岁的儿童和成年人才可以用形式运思去思考那些存在的事物,抽象思维才得以发展,做事情解决问题会制定出有效的计划。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各种有效计划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读完《发展心理学》后,我想到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我对一个人的发展阶段有了清醒的认识,也更多地了解了小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也明白了,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迁怒。

最新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指南【第十篇】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刘教授说,现在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有六条: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看问题能持客观的。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能现实地评价自己,不过分地显示自己也不刻意地取悦别人。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又怎么谈得上别人。3。自我调控的能力。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既能克制自己的冲动,又能调动自己的身心力量,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更高级目标。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关心他人,善于合作,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于人。这种人有知心的,有亲密的家人。而不健康的人,人际关系紧张,处处利用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这种稳定与协调包括与现实差距的调适,包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人人都会有,但心理健康的人能从生活与工作中寻得。

心理健康要兼顾内外。

除了以上六条标准,刘教授还提出,心理健康需要内外兼顾。

所谓兼顾内外是指,对外,要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规范。对内,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心理机能正常。与此相反的是两种人,一是只顾自己需要的满足,不顾社会规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什么都可以干。这种人一般具有反社会的人格,如许多犯罪分子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有的人千方百计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但又感到,因为自身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比如过去有很多劳模很地工作,从来没休息过星期天。不是他不想休息,而是按照外界的观念,一休息就不像劳模了。久而久之,他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心理状态也自然不会好。只有行为符合外界的规范,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征。

心理平衡不是心理健康。

刘教授还提出,心理健康并不是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两极中的中间位置。通常人们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但这并不是心理健康。他说,如果说“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部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感,也没有冲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种人算不算健康?其实,这种人只能叫做没有灵魂的躯壳,有教养的市侩。和社会邪恶势力有共鸣的人,应该说是最大的不健康。

心理健康也有层次高低。

刘教授认为,如果把清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称作“消极的”或“低层次”的心理健康,应该提倡的是“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健康。这种状态意味着总有高尚的目标追求,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寻求生活的。它的实质就是老有追求,始终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40 1871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