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精彩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精彩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一篇】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塑料模具设计》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模具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基础课。为了使学生快速的、全面的掌握本课程的内容,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课程――《塑料模具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取得了预想的成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有效教学;模具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1]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通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学习,最大限度地掌握模具的典型结构和模具设计要领,并能自主设计模具。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塑料模具设计》是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主干专业课程。学习《塑料模具设计》需要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更离不开实践操作。传统教学方法重点定位在于基础理论部分而非应用,淡化了模具设计的应用特点,作为课程应用部分所占比例很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的实效性。因此,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难度较大。怎样才能确保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充满信心,轻松愉快地学习好这门课程呢?本课题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有效教学的措施。

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追求某种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要在学生初次接触课程的时候,讲清课程的特点、内容、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认为这门课有东西可学,有奥妙可探,激发学生学习的冲动和探索愿望。在理论教学前,先进行2天的模具装拆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后续每一部分的讲解中,教师依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效地引导,学生均能在模具实物中找到实证,培养了学生认同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对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的`介绍时,让学生们意识到,学好“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可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塑料模具设计》这门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优为重要。教师利用已经搜集到的多媒体素材资源[2],经过powerpoint或者authorware等多媒体制作平台的重新整合,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新课件。《塑料模具设计》这门课程的许多章节的内容不能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演示,如讲解注射原理[3]、注射设备时,利用课件进行讲解,运用声像结合、动画模拟等形式,生动地展示模具生产中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并掌握要点,给枯燥的理论赋予活力,课堂气氛变得生动而活泼。

此外,教学工程中可以借助软件设计,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在讲解比较复杂的模具设计时,可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给学生作三维演示。当然,这里要求教师对三维软件ug、proe等非常熟悉,在备课时,就需将课本上的实例和习题进行三维建模。此类软件设计的模具,具有三维可视化显示效果,通过动画旋转演示,非常适合模具设计课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模具结构的动画装配和分解让学生更加清楚模具结构。同时,此类软件具有计算功能、模拟分析功能,通过计算分析功能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利用模拟分析功能检验模具设计的可行性。利用此类软件,教师可深入浅出分析模具结构与特性,讲解各部分作用与要点,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深奥的结构问题。通过软件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而且效果理想。将设计结果进行软件模拟分析,不但能增强学生计算机设计操作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精讲巧练,启发教学。

《塑料模具设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它来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前期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其次是启发学生思维,再次给学生于激励因素[5],激发其思考问题。

案例:本课题以“分型面设计”一节为例,启发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做了一次简单试验。

图1。

问题:图1中有四个可选取的分型面,请大家分析一下,那个分型面最合理?回答正确的同学,将酌情给予平时成绩加分!

学生甲:选择i分型面和ii分型面最好,均为单分型面,模具结构简单。分型面iii和分型面iv均需增加侧向抽芯机构,模具结构复杂,因此不可取。

教师:甲同学的分析是正确的,平时成绩加2分。但同学们还要注意一点,分型面选择除了模具结构简单外,还要考虑模具成型零件加工是否方便,请同学们再仔细思考一下。

学生乙:老师,选择分型面ii最好。如果选择分型面i的话,动模型腔中有凸台,导致数控铣和抛光困难。

教师:乙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不但简化了模具结构,而且方便了模具加工,平时成绩加2分。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启发式的提问方法下,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在发动思维,加上采用平时分加分的激励因素,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很快掌握了本次课的要点。

课程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

评价是对整个课程中学生在各方面表现的综合评价[6],包括技术方面的评价、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等等。评价要从客观上以褒为主、以奖为主、以鼓励为主,要善于总结。使学生具有一种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便于再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一、整合策略:整合教学内容,突出知识主干,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按照实际的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剪裁、取舍、增删、组合)。只有整合教学内容,削枝强干,才能突出重点,提高教学的效益。

第二、分层策略:以合作学习和课内个别辅导促进分层教学。任何班级的学生都存在学习的个别需求,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体现和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第三、训练策略:以课内有效技能训练控制中下面的形成和扩大。

在课程教学前,先安排一次典型模具结构拆装实验,让学生通过拆装模具来认识模具结构。在完成该课程后,安排课程设计。我校模具教研室购置了大量塑料产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确保每位学生塑件结构不同,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实战模具设计过程,从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四、案例分析策略。通过解剖具体的学习过程或作业案例,对其中的正与误、优与劣进行评价。师生借此辨析诊断,达成共识,促进学习。

课程有效教学的评价依据。

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在结束《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后,课题小组对本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做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信息包括:学习兴趣,课程内容掌握程度,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继续学习的愿望。评价指标分为5个等级:“好”、“较好”、“中”、“较差”、“差”。调查涉及模具两个班,共90人。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好”的有96%,“较好”的4%,“中”的1%。这个结果也说明了,《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在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后,效果明显。

结束语。

教学活动是双边的活动,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除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外,还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从细节做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从而使教学变得有趣味,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让学生尽力掌握所学知识,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最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禾勤、丁双六.《推进有效教学,实施优质教育的行动研究》结题报告.科学教育研究[j],(7):56~57.

[2]台湾海洋大学师资培育中心.课程领导与有效教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8~15.

[4]何丽君.基于学生需求的高校有效教学目标研究[j].江苏高教,2006(5):45~68.

[5]王淑芳.大学有效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14~16.

[6]章小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3):33~35.

作者简介:

李金国(1979-),男,讲师,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cad/cae/capp/pdm及其集成技术研究工作.电话:013857693100,e-mail:lijinguo_@。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二篇】

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对高等教育结构实施调整。当前教育部确定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即在现有的1200所高等学校中,对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尤其是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此次改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院校的转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创新能力,且能胜任一线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结束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不对接的扭曲局面。因此,对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诸多需调整的内容中,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尤为重要。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尺度,也是检测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课程考核方式应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的性质等相符,体现考核评价的导向性;与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相匹配,体现因材施教的特色性。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探讨工程经济学的考核方式改革。

1.工程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平台的核心课程,是许多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高工程实践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当前不断发展的建设市场需要掌握一定法律、经济、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深入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技术和经济效果之间的联系;熟悉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方案选择的基本原理、方法,掌握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工作中的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从而具备工程经济分析和投资决策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此课程是工程、技术、经济的结合体,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点。

2.当前考核方式弊端。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即以职业为导向,不但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且具备相关行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因此,制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当前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比较深入,可是考核方式的研究相对滞后。已有的考核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不能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考核形式缺乏多样化。

课程考核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简单地通过一次期末测试来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该考核形式的优点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工作量小,操作简单,尤其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试卷进行规范化的阅卷管理与日后的试卷检查的条件下,卷面考试成为广大教师最理想的考核方式。由于缺乏非卷面考试的规范管理,在检查时,往往主观性强,导致非卷面考核的方式受到相应的批评。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应与时俱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吻合。虽然许多院校对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如加期中考试的测验和将出勤、作业作为考核的部分,但是,仍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全方位地评价学生。

考核目的不清晰。

由于缺乏升学压力,一些学生以顺利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为目的,课程考试的通过与否是他们能否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关键。某些高校将期末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教师效果的反馈和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通过率低于规定的标准,任课教师向教务处写书面的教学反思,甚至重新组织考试。另外,以学生评教作为教师课时津贴的重要依据,当前教考合一的形式容易影响学生评教的客观公正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本概念的记忆,缺乏知识的扩展,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考核以学生通过率为目标。

考核内容结构不合理。

考核内容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就是太强调细节,不注重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程经济学属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学科,包括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计算公式多,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不适合卷面考试(如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资金时间价值的电算化),但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考试范围覆盖有限,基本知识比例过大,缺少或没有基本理论与工程行业或生活相结合的题型,导致不重视基本理论的全面深入理解,仅根据教师的“重点”选择地学习。这与课程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考核过分偏重知识的记忆。

考试内容太注重知识的记忆,在期末临时强迫性记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等就能通过考试,影响了学生不注意平时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不能独立完成课程作业,甚至经常性逃课。另外,影响考试秩序,如考前在课桌上写基本公式或携带纸条等作弊。学生虽然通过了这样的考试,记忆的是一些琐碎的概念,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基本理论,不能对各知识点建立联系,缺少对课程体系的掌握,“高分,低能”的现象与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是当前国内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有效地与市场对接的原因之一。

当前考核形式的弊端严重影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追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观念,改革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建立起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体系。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应贯穿于工程经济学教学的全过程,及时反馈教与学的信息,便于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工作能力和教育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课程考核方式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来对课程的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为三种即职业技术型、应用型和研究型。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其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立足本地的经济发展;突出行业性,紧紧围绕以职业和行业的发展为导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行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地调整以强化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经济学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主要元素。因此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突出课程考核内容的应用性、行业性及实践性。

强调考核的客观公正性、过程控制性及反馈性。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了作业、出勤、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小组讨论与ppt汇报,卷面考试等。在这些考核方式中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很可能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注意考核过程的及时记录和保存,以备后期的查询。考核的过程控制是为了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考核,避免传统一次期末考试学生临时突击,甚至作弊等不良风气。另外,中间过程的控制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便于教学工作的调整,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平时章节作业(10分)、出勤与课堂表现(10分)、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20分)、ppt汇报(10分)、期末卷面考试(50分)组成了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课程的性质要求我们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中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的教学课时量不同,另外,在工科类学生与管理类学生开设时,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考核内容及各种考核形式的比例。

(1)平时章节作业。

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常配有一定数量的习题,这些习题可以归纳为两类题即文字回答题和计算分析题。一般计算分析题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为了避免抄袭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课堂上适当地布置作业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另外,广泛地参考多版本教材的习题,或者合理地变动习题的数据,力求每人一题,但是考察的知识点都一样,这样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又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客观性。

(2)出勤与课堂表现。

出勤是考核学生是否参与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也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课堂上出现的“低头一族”,对日常考核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宜将出勤与课堂表现比如玩手机、小组问题讨论、回答问题综合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对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一次扣1分,扣分超过3次后,则该项成绩为零。另外,对出勤超过本课程三分之一的课时,则取消该课程的期末考试资格。

(3)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

课程论文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基本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论文选题广泛,与工程经济学课程相关即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做到每人一题。论文须有1篇英文参考资料,有利于培养专业英语水平,为继续深造奠定基础。课程设计是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致力于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根据该课程内容提出以下课程设计实践:运用excel计算资金时间价值(验证性)、投资方案的优选(设计性)、财务评价与风险分析(设计性)。课程设计以所学专业或日常生活为背景,激励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ppt汇报。

选取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分析作为学生汇报的素材,3-4个学生组成一个汇报小组,组长由小组成员推举。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课程的全部基础理论与方法即资金的时间价值与等值、工程经济的基本要素、经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的折旧等,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各知识的交叉与综合,将已有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普通的一次期末考试难以替代的。汇报课件的制作,提高了计算机运用的基本技能;讲台上的汇报培养了在公共场合的语言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和羞涩的心理,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小组的探讨学习,既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5)创新考试题型与调整分值比例。

丰富工程经济学的试题类型,在原有计算题、简答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论述题的基础上,加情景题、判断改正题、案例分析题。以职业或行业为背景,设置情景可以让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判断改正题型不仅要判断观点,而且需改正错误的观点,更强调对基本知识的深入考查。这很好地引导学生记忆知识时,要注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偷看,有利于考试秩序的正常进行。计算题侧重考查知识的理解,缺少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培养实践与理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案例应用题有效地将基本原理和方法与实际生活、工程背景融于一体,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知识能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激励与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我国许多国家级执业资格考试如建造师、注册岩土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都要考察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工程经济学也是一些专业研究生初试考试的科目。因此,命题的方向要兼顾执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深造的要求,有利于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试卷题型比例设置: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考核分值在50%-60%,与实践结合的题型为30%-40%,一些较难的题为10%-20%。

改革命题、阅卷方式与要求。

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考核的客观公正,有利于评教的公正、科学、有效,使学生明白课程期末成绩的好坏在于平时的学习,避免了教考合一的“点题式”学习模式即在考试之前,对考试的重要知识点,甚至一些考试题泄漏给学生,导致学生只对要考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复习,缺少对知识全面、系统地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产生该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如学校的评价体系(学生的评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收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人为设置课程的通过率)等。

6.结语。

在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成为高校教育质量改革的重要课题。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高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快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度的改革步伐,促使教学管理制度与改革的考核形式相协调,做到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考核形式的实施,并不断激励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同时,通过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让课程考核的评价、导向、反馈等功能得以实现。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三篇】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整个设计通过了软件和硬件上的调试。我想这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次设计中遇到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才发现,书本上理论性的东西与在实际运用中的还是有一定的出入的,所以有些问题不但要深入地理解,而且要不断地更正以前的错误思维。一切问题必须要靠自己一点一滴的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自己在飞速的提升。对于教材管理系统,其程序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问题,而程序设计是一个很灵活的东西,它反映了你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它才是一个设计的灵魂所在。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用在程序上面的。

很多子程序是可以借鉴书本上的,但怎样衔接各个子程序才是关键的问题所在,这需要对系统的结构很熟悉。因此可以说系统的设计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

这也激发了我今后努力学习的兴趣,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有条不絮。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当我们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指导老师总是耐心的讲解,给我们的设计以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获益匪浅。因此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觉得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这次课程设计是很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平时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虽然自己对于这门课懂的并不多,很多基础的东西都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觉得很难,也没有很有效的办法通过自身去理解,但是靠着这一个多礼拜的“学习”,在小组同学的帮助和讲解下,渐渐对这门课逐渐产生了些许的兴趣,自己开始主动学习并逐步从基础慢慢开始弄懂它。

所以我认为这次的课程设计意义很深,和其他同学的共同学习﹑配合﹑努力的过程也很愉快,另外还要感谢老师的耐心辅导。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四篇】

:当前,不少院校在素描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影响了素描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了研究性的改革与探讨。

:设计素描;工业设计;教学设计

素描是进行现代设计绘画时采用的表达形式,也是产品设计、雕塑、工业设计专业等所有立体设计课程和艺术教学的基础和必修课。一个好的工业设计是设计者按照设计对象运用目的、周边环境、地理位置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设计风格完成的。在目前的高校专业当中,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其中的热门专业之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目前的艺术专业学习中,许多内容是和文科以及理工科相互交错的,因此,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目前,不少院校在设计素描教学方面的思路不够开阔,更多的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缺乏具有时代感的特征,无法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性

传统的设计素描理念主要来源于美术绘画,强调素描对象的'形体与光影以及材质等方面的刻画,还特别强调它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写实性。近年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工业设计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观念已无法满足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需求,从而阻碍了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发展。

(二)教学大纲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设计素描不仅注重空间位置的整体性和具体事物的形态特征,还讲究客观事物的结构和透视分析。但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却忽略了“工业性”。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还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教学理念中尚未分清楚工业设计素描和普通美术设计素描两者之间的不同。因此,本文认为,产生这一认知偏差的主要因素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教学大纲过于陈旧;二是设计素描的师资力量不强,缺乏对工业设计科学的理解,这就使得学生知识结构脱节,最终导致整个学科课程教学缺乏层次性、专业性。

(三)传授之间的程度差异

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不能完全融合,即教学效果不显著,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忽略了设计素描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高校对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不重视,从而使其教学缺乏系统性;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较落后,使得对工业设计素描的创新思维等无法匹配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最终使得教学缺乏时代先进性。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工业设计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多样化的内容。但在课程安排中,要将各个知识内容分化到不同学期。一般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包含了人文、地理、科学等知识,学校在安排课程中应当遵循由浅入深和同类划分等原则[2]。素描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为了巩固学生的素描知识,在教学中需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分类设计学期课程,从而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设计素描的知识,同时,规划教学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

(二)结合工业设计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教师在授课或布置课后任务时,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创作。设计素描的设计原则既包含了美学与创新,更包含了立足于生活,这也是工业设计的首要前提。只有结合生活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时代美。同时,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设计素描中理论学习和实践知识掌握一体化的目标。

(三)阶梯式教学,降低传授的差距

高校应在遵循教学的针对性、连贯性等基础上重视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对其进行科学性的组合教学。伴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学校针对一些特定教学内容,引进了阶梯式教学。它的设置理念是将一学期的教学总课时设定为若干个月完成,假设总课时为100课时,教学时段为2个月,那么阶梯式教学就可以设置为一周4天,一天3个课时的教学方式,按照这样的教学课时安排来划分教学阶段。通过循环渐进的方式来加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的融合,提高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效率。

随着工业设计市场的扩大,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教学改革,努力将工业设计与设计素描有效结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五篇】

摘要:本文以《数控车削加工》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数控车削编程和数控车削操作技能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探讨,设计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并突出了以学生为主导、自我优化的思想。

关键词:数控编程;操作技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数控车削加工》课程是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省级精品课程之一,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通过教学改革,总结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数控车削技术,适应岗位需求。

一、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坚持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在学习中缺一不可:在教学中,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本门课中,如何根据零件图的技术要求编制科学合理的数控程序,是理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坚持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对理论的教与学,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强调“授人以渔”。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类比引导,举一反三,深化理解。

接触数控编程之初,学生头脑中没有任何概念,加上他们对感性知识的缺乏,因此在介绍数控编程时,可将其与学生熟知的小学语文做类比。并通过举一反三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把指令的各种应用形式“刻”在学生脑里,解决以往学生编程时出现“不会用指令”、“指令格式错误”、“编程规则错误”等现象,增强其信心,打下良好的编程基础,为技能操作做理论准备。

2.模拟仿真教学,变被动为主动。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数控模拟仿真软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自己所写下的每一个程序段在整个程序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编程,通过现象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和接受能力,引导其思考。同时,通过反复的模拟检验,学生自主完成模拟仿真作品,会产生成就感和快乐感,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并用,拓展编程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充分地拓展思路,避免编程时思路窄、思维不灵活、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等缺点。可将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并用,并通过反例,让学生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学会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可以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典型“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总结并积累经验。

4.以开放式实践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开放式实践的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树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意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其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提供条件保障。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主设计或选择实践内容,并根据加工要求进行加工准备、编程、仿真校检、加工及质量检验工作。实训指导教师全程服务,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自主拓展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能力锻炼和培养,为步入社会后更好地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实践验证理论,重视技能的逐步提升,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1.讲练结合,奠定操作技能基础。

讲练结合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示范性操作,学生从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本课程中,学生在首次接触数控车床时,教师要采用面板操作,程序的输入及调试,对刀及加工等边讲边练的教学法。每一个学习项目也要根据学、练、做结合的总体教学思路,学习一个零件进行数控加工的各方面的知识综合,通过仿真模拟练习、技能训练来强化所学知识。最后,要通过实际制作零件来应用和验证所学知识。

2.任务驱动教学与行动导向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编程与操作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升操作技能。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完成任务的各种信息。而教师负责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保证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安全指导,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使理论与个人经验相结合,构建工作过程知识;完成任务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各组的方案及加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适合企业生产的、经济可行的最优方案。

3.根据生产实际,利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真岗实操,强化操作技能。

同时,利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企业的数控车床加工全过程,安排真实工作任务,教师统领全局,类似于车间管理人员、小组长管理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模拟行使企业里班组长的职责。在工厂化的环境中,使学生的实训过程和内容与工厂的实际工作保持一致。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使学生适应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拓宽就业面。

4.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精炼操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学项目,边练边赛,小组项目完成绩效作为成绩考核的主要部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借助比赛,在全面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精加工意识和时间观念,真正实现“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目标,以适应紧张忙碌的一线工作环境。

三、构建新型的考核评价体系。

新型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考核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过程考核主要评价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技能考核重在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数控车削零件加工技能为核心,以国家职业标准中、高级数控车工考核要求为基本依据,不仅注重加工过程的精准,更加突出零件加工质量和效率的考核。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评分标准确定成绩。

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能够使数控专业的学生即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同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善于总结经验,正视问题的态度,用实践验证理论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等等,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满足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岗位适应能力的要求。

40 2157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