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参考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参考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第一篇】
为了搞好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现拟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分为6个单元,共30课,其中精读15课,略读15课。第一单元是关于家庭亲情的作品,第二单元是关于生命体验的作品,第三单元关于自然美景的作品,第四单元是关于理想信念的作品,第五单元是关于科学世界的作品,第六单元是想象世界的作品。
教学重点是阅读和写作。
教学难点是古文的阅读和现代文的写作。这是因为古文难读,难背,难理解,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普遍难点。
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资源、教学刊物、教师教学用书和录音磁带等。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拟定本册语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识字和写字
掌握每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练习写硬笔行楷字,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二)阅读教学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
2、要注意采用默读的阅读方式,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课文中多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注意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4、继续练习默读,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妨在课本上随手圈点勾画,标出关键语句,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把握线索,抓住关键语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5、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
6、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通过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7、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繁星》《春水》和《伊索寓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厚的文学素养。
8、课外背诵古诗词10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语言。
(三)写作教学
结合每一单元的训练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综合性学习
开展3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语文教学与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中学,我对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缺乏了解: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和考试内容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还缺乏自主性,学生对中学语文的学习还要有一定的适应期。为此,我要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采用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全体学生都爱学习语文,使他们的语文素养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达成我的语文教学目标,结合本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等
情况,我决定采取教师引导品读与学生自主品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策略、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每1篇课文的教学,努力上好每一课,加强课前预习,加强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加强写作的指导,加强写作的讲评,用优秀的学生习作来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加强识字和写字的训练,每天让学生坚持写钢笔小楷;加强古诗文的背诵,积累语言材料;指导学生练习对对联。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1、教学进度计划如下:
第一周:第1~5课 第二周:第5课~写综作第三周:第6~8课
第四周:第9课 ~写综第五周:第11~13课 第六周:第14课~写作
第七周:机动 第八周:写作~第18课第九周:第19课~综写
第十周:第21~24课 第十一周:第24课~写综 第十二周:第26课~28课
第十三周:第29课~写综 第十四周:古诗词背诵第十五周:古诗词背诵
第十六周:名著导读第十七课:期末复习 第十八周:期末复习
第十九周:期末考试
2、课时分配大致如下:
第一单元(10课时左右)
第二单元(10课时左右)
第三单元(13课时左右)
第四单元(7课时左右)
第五单元(10课时左右)
第六单元(10课时左右)
古诗词背诵(10课时左右)期末复习:(10课时左右)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二篇】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篇叙事散文同样回忆了怎样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主题,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分段朗读,课文赏析。
1.朗读文章的第1、2两小节,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阅读文章第3~14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几件事情?
(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2)文章第8小节写“我”童年时代的淘气,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爬高摘柳叶儿作铺垫)
(3)说说文章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4)“我”把太阳看成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样的联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我”非常饥饿)
(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吃柳叶儿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饥饿、瘦削)
3.阅读课文第15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2)这一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抒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课文第10小节,写一段话,描写家乡清晨的美景。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童年之“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泛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10~14小节,了解这部分内容所写的两件事情。
三、用视频展台、投影仪将张洁的《挖荠菜》的第10~13小节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考虑:
(1)这部分内容与课文的10~14小节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写到了采摘的过程和吃的过程)
(2)这两部分内容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柳叶儿》主要告诉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挖荠菜》告诉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还提出了子女教育的问题)
(3)体会两段文字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柳叶儿》写出了乡间景色的优美,当时的“我”丝毫不觉得生活的苦涩,而读者却体会到“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挖荠菜》写出了“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四、讨论总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生活素材的搜集整理,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实践的结论,有目的地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引导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周围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向他们了解当年他们的乐趣是什么,以及是怎样度过艰难岁月的,做好记录。
二、课堂交流:
1.了解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所表达的主题。
2.分组交流自己课前采访的内容。
3.每组指派一名代表发言。
4.引发学生思考:
(1)当年,老一辈生活艰苦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今天的生活乐趣与他们当年的有什么不同?
(3)我们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课后作业: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话题,写1篇小作文。
资料整合平台
1.张洁的《挖荠菜》。
2.刘绍棠的《榆钱饭》。
使用建设:
引导学生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老一辈所经历的苦难生活,启发学生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清新纯朴、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
口语交际
1.了解“劝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劝告的方法和技巧。
3.课堂活动:
(1)创设情境
(2)分组练习
(3)班级交流
(4)教师总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第三篇】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分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5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记录了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少年时代的生活,《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理成长历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第二单元的5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黄河颂》(光未然)把我们带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滨,感受母亲河的雄浑壮阔;《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炽热的语言、真切的誓言背后跳动的是一颗蓬勃而痛苦的心;《最后一课》(都德)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学生领悟母语与祖国的关联;《木兰诗》勾勒了一位替父从军、纵横疆场、保卫国土的巾帼英雄形象。
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音乐巨人贝多芬,有个性鲜明的作家群,吴国大将吕蒙力学成材。无不给人留下恒久的印象,激励后学者树立雄心壮志,谱写精彩人生。
第四单元中的文章尽可能广泛地涉及了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社戏》(鲁迅)描画了一幅江南民俗风情画;《安塞腰鼓》(刘成章)铿锵激越的节奏敲响的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竹影》(丰子恺)以儿童游戏为契机,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讲得深入浅出;《观舞记》(冰心)用文字表现了印度舞蹈中“飞动的美”;《口技》(林嗣环)艺人的精湛技艺令人拍案叫绝。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斯科特挑战南极悲壮覆灭,《鲁滨孙漂流记》(笛福)鲁滨孙初涉荒岛,虽有身陷绝境时内心痛苦的挣扎,但更有人的精神的强大;《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再现了60年代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挑战者号”英雄们的牺牲更激起人类对宇宙的挑战;《夸父追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不懈的探索精神。
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珍珠鸟》(冯骥才)与之建立起一种相互信赖的美好情感,《斑羚飞渡》(沈石溪)写一群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威胁时所做出的出人意料的举动,《华南虎》(牛汉)以虎喻人,讴歌了一个虽身陷囹圄却有着桀骜精神的灵魂,《马》(布封)的作者用饱蘸关爱的笔把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写得动人心弦,《狼》(蒲松龄)写人与狼之间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比拼,虽简单明了,却也扣人心弦。
阅读文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选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仍旧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分别是: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的,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以三个极有文化含量的事物作为活动的切人点,由这三个点生发开去,让学生将触角伸人历史、地理、生物、文化、科学等不同领域,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引领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著名古诗词,均为绝句。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古典文化的积累。
汉语知识:了解实词。
二、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8班,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定的拓展。
2、一部分同学对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
3、所有的同学课堂比较活跃,课堂上有几个勇于发言的学生,如李雄民、毛李靖、陶春谊等,课堂教学开展将比较顺利。
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仍然很差。
2、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3、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三、教学措施
本学期继续贯彻“生活即语文”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积累一定的学习方法。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努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教学中,注重落实知识点,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点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注意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情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落实汉字书写能力训练,努力提高写作文的兴趣,实行“挑刺”、“找茬”式的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努力提高作文的卷面质量和叙事能力。
7、优化、精化作业,努力做到每个知识点过关、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8、面向全体学生,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以培优辅差。
9、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培优辅差计划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高,辅差重在提升。
2、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注重方法和技能的辅导,必要时加强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继续利用学习小组,互相促进。
5、反复抓、抓反复。
6、鼓励优生多创新,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五、教学要求
1、进一步增进对语文和语文课的认识。
2、课前要提前预习,最低要求是扫清字词障碍。
3、强化养成教育,加强积累,积累要有价值。
4、增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5、加强课堂常规建设,养成良好习惯。
6、利用学校图书室、校园广播、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
六、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及时写好教后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主要从学生角度、从发展角度、从个性角度思考,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
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
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
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
1、讲析第11节。
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
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
2、讲析第12-16节。
问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问2: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3、讲析第18、19节。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
问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
(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问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讲析第20-23节。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问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问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请学生朗读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问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2)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
(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问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二、六。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24-25节,归纳本文的中心。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
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
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问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
--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问2: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
问3:'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问4: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请学生朗读第24-29节后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思想教育: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三、总结写作特点
1、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
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
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小弗郎士: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五及练习八。
下一篇: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