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推荐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推荐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第一篇】
当代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往往只考虑个人的感受,不顾及他人的意愿,我行我素,个人主义非常明显。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大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社交工具,比如qq、微信、微博等。这些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交平台是当今大学生青睐的交友方式。但是他们往往沉溺于与网友的交流,而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的交流。这就导致他们不屑与人交往,甚至独来独往,融入不到集体当中。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失去更多的与周围真实世界交往的机会,一旦他们回到现实世界,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缺乏交流的意识与经验。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但在社会浮躁、功利大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难免出现功利的心态。他们在交友的过程中,过多的考虑利益是否能够实现,这样就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蒙上了非常浓厚的功利色彩。这对大学生的正常交往是有负面影响的。
另一方面,由于贫富差距的增加,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有自卑心理。现在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往往都与金钱挂钩,同学之间相互请客吃饭、玩耍,并且还有相互攀比的心理,这就导致了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处于劣势,并且把自己封闭起来,越来越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大学阶段的课程安排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略了对学生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因此,当代大学生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所以,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普遍偏弱,不懂得用什么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不能有效处理好人际关系。
交往的原则一般包括真诚相待、宽容、互帮互助等。其中,真诚是人们在交流沟通中的重要纽带,以诚相待才能使人与人彼此信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又缺少社会经验,因此,以真诚对待同学是非常关键的。大学生应实事求是,不吹嘘,不浮夸,既不在背后诋毁他人,也不要当面阿谀奉承,心口一致才能得到真正的朋友。
宽阔的胸襟面对同学,在非原则的问题上不斤斤计较,要宽宏大量。当同学出现错误时,要给他人道歉改正的.机会,不咄咄逼人。
此外,大学生还要做到互帮互助。能够成为同学也是一种缘分,而这种缘分还会伴随大学生的一生。所以,当其他同学有困难时,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同学解决困难。
善意地帮助其他同学,当自己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同学的帮助。形成这种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关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促进大家共同成长。
搞好大学的人际关系,更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更多不可错过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文章,关注大学生阳光网后即可获取!
大学生阳光网,一个值得关注的公众号!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在刚进学校时,或者和新同学刚认识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仪态和谈吐,尽量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在这个最初的印象建立之后,再来维护和加深彼此的友谊。因为第一印象好了,会使同学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自己有良好的评价。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改变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不好印象,甚至不能成功。塑造自己的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提升个人的魅力,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内在修养,给别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主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包括对话的技巧、聆听他人的技巧及含蓄委婉的技巧等。对话是大学生与同学沟通最主要、最基本的方式,因此,注意和同学的谈话技巧是非常关键的。谈话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说话的内容,还与交谈的方式关系巨大。
当与别人进行对话时,既要考虑到是否是对方感兴趣的,又要便于对方理解,并且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根据对方的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谈话过程能够畅通地进行下去,并且非常有利于谈话双方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聆听他人谈话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事实也证明,越是善于聆听的人,人际关系就越融洽。
聆听就是要做到与他人谈话时耐心、虚心、会心。切忌在他人讲话时插言,这样对他人非常不尊重,也不利于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含蓄委婉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它能够顾及他人的自尊心,不会使他人难堪,在谈话过程中,要做到有亲切感,委婉得体。
总之,大学生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他人的想法,不能我行我素,并且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做到谦虚、真诚、有亲和力。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第二篇】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女生宿舍,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本站网友搜集分享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推荐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同性相斥又相吸:由于现在的公寓化管理,住宿条件大人改善,每个寝室一般安排2—4人同住,以4人房间为例,常常会出现2人相对关系较好(称其为合作体),一人相对中立,另一人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中立者是被争取(或争夺)的对象。曾接待一个女生来访,在寝室中她是相对独立者,合作体为了争取中立者,故意地增多共同的交往,尽管那个中立女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倾向,但独立者却担心有一天会被孤立而开始关注和中立者的交往,“真有些争风吃醋”的感觉,但是我很担心她被拉拢过去,所以我每天都观察她们的交往,心理始终是紧张焦虑的。”这样的案例并不是个别的,在来访的关于寝室人际的咨询中,类似的问题约占78%。
缺乏同理心:由于多种原因,有一些寝室人际最终还是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由于女大学生爱面子等心理,大多数还是希望维持表面的平静和正常。直接导致寝室人际走到边缘的因素通常有:内部失盗、三角恋、武力冲突等。在处理寝室关系失败后,有些同学选择了调换寝室或者独住。在来访记录中,选择独住通常是在调换寝室失败后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一口从原寝室搬出,不仅“丑事”被暴光,从此会背上“不好相处”的名声,在随后的新家中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再次被排斥,日子就更不好过了。来访记录中,有一个案例连调两个寝室被拒绝,最终选择一个人独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抛弃或拒绝于团体之外,他便会产生孤独感,精神会受到压抑,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对于女大学生而言,除了心理上的折磨,还有安全上的问题。虽然此类来访记录只有3例,但是它的不稳定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是最大的。
(一)妒忌、猜疑等不良心理造成的关系紧张。
在大学里,某些同学由于某方面比较突出,如外貌、能力、成绩等,这类相对突显的同学常常成为学生中的焦点人物,如果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很容易引起同学的妒忌和猜疑,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另一种情况是,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评奖评优以及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一些功利心较强或性格较敏感的学生有时也会因为无法分享利益而对别人获得利益耿耿于怀甚至产生妒忌心理,从而影响室友的和谐共处。
(二)贫富差距产生的心理鸿沟和感情隔阂。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家庭优越,每月消费都在千元以上,而有些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由于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两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很大的差异,经常会在一些观点上产生摩擦。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同学往往有一种优越感,有时表现得比较自我,而家庭贫困的同学内心又比较容易自卑敏感,因此宿舍里这两类人很容易形成敌对的战线。
(三)个人不良生活习惯产生的关系不和。
在集体生活的寝室里,有的同学极不注意个人卫生,随便吸烟,从来不叠被子,床上又脏又乱,东西乱扔,袜子衣服穿完不洗,踢了球一身臭汗也不洗澡,上厕所甚至常常忘了冲马桶,集体卫生从不关心,坐享其成。这些恶习有时候会引发舍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些同学生活作息时间紊乱,常常深夜点蜡烛看书、聊天、打电脑游戏等,这些在不恰当时间的活动行为侵犯了舍友的权利,有时就成为寝室人际关系不和的导火线。
(四)不合时宜的恋爱导致舍友感情疏远。
在大学里谈恋爱本来是正常的但若不能很好地协调恋爱、学习与生活的关系,那么谈恋爱也很容易引起舍友关系的紧张,有些不自觉的同学总喜欢将寝室公用电话占为己有或者长时间地三更半夜躲在被窝里煲“电话粥”,有些甚至无视他人的感受,把男女朋友带到宿舍留宿,当着大家的面做一些过分亲昵的动作,在这种环境下,寝室人际关系激化在所难免。
(五)过分亲密导致的狭隘“依赖型”人际交往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过于亲密的交往会占用别人与他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导致对交往的厌烦。在寝室生活中,有些同学独立性较差,过分依赖别人,学习、生活、业余消遣都要跟着别人,这种狭隘的“依赖型”人际交往,破坏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久而久之,随着厌烦情绪的累积,矛盾也会逐步产生。
在部分寝室里,有些同学过于争强好胜,功利心和虚荣心太强,喜欢拉帮结派,在寝室里结成小集体、孤立其他人,不顾及他人感受,我行我素,这种状况长期下去也很容易导致寝室气氛压抑沉闷,从而导致寝室人际关系紧张。
1.与舍友统一作息时间。
一个宿舍有四个人,宜有统一的作息时间加以调整。例如,如果你是“夜猫子”,晚上睡得很迟,待宿舍成员都睡了,才洗漱睡觉,这样就容易惊醒其他人,影响了别人休息。久而久之,你就会引起舍友们的厌恶。因此,宿舍的全体成员应当尽量统一起居时间,减小作息差距。倘若实在有事,早起或者晚睡的成员也应尽量减少声响和灯光对舍友们的影响。
2.不搞“小团体”
在宿舍,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厚此薄彼,跟一部分人打得火热,而对另一部分人疏远不理。有些人喜欢同宿舍之中的某一个十分亲近,在平时,总是与同一个人交流,无论干什么事、进进出出都和一个人在一起。这样就容易引起宿舍其他成员的不悦,认为你是不屑与之交往。结果,你跟某一个人也许搞好关系了,但却疏远了其他人。这就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宿舍关系,也是得不偿失的。我们不反对建立有深度的友谊,但决不能以牺牲友谊的宽度和广度为代价。所以,在宿舍里,我们对每个人要尽量保持平衡,尽量和舍友们处在不即不离的状态,不搞“小团体”。
3.不触犯舍友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也有足够的好奇心。对于舍友的隐私,我们不要想方设法去探求。对方把一个领域化为隐私,对这个领域就有了特殊的敏感,任何试图闯入这个领域的话题都是不受欢迎的。尤为注意的是,未经舍友同意,切不可擅自乱翻其衣物。我们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千万不要随随便便,以为是熟人就忽略了细节。另外,同住一个宿舍,有时难免知道舍友的某些隐私,我们也要守口如瓶,告诉他人不仅是对舍友的不尊重,也是不道德的。以上就几个方面,我们要切实做到,否则触怒舍友,发生"干戈之争"也就在所难免。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宿舍的活动不单纯是一个活动,更是舍友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参与配合。千万不要幼稚地把集体活动当作是纯粹是费财费力的无聊之举,表现出一副不屑为伍的样子。其实,那都是感情投资,不可或缺。舍友们决定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确实不能参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出来,不要勉强参与反倒让舍友觉得你在应付了事,更不要一口回绝而伤了舍友们的兴致。可以说,集体活动的有无和多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宿舍的团结程度。倘若这样的活动你老是不参加,多多少少显得你不合群了。
5.别人有难要帮,自己有事也要求。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当舍友遇到困难,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自不必说。那么,当我们有事时,是否宜向舍友求助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有时求助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任,能够融洽关系,加深感情。比如你有事需请人帮忙,倘你舍弃舍友而远求他人,舍友得知后反觉得你不信任他。你不愿求别人,别人以后有事又怎么好意思求你帮忙?其实,求助舍友,只要讲究分寸,不使人家为难,都是可以的。
6.不拒绝零食和宴请。
舍友买点水果,瓜子之类的零食到宿舍,分给你时,你不要习惯拒绝,不要以为吃别人的难为情而拒绝。有时,舍友因过生日或其他事请你吃饭,你也应欣然前往。即使没有钱“回请”他,我觉得也无关甚要,因为朋友交往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不同于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它更体现在心理上。你接受别人的邀请,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给别人面子。倘若不论零食或宴请,你都一概拒绝,时日一久,别人难免会认为你清高傲慢,就对你“敬而远之”了。
7.不逞一时口快。
“卧谈会”是宿舍的一个重要活动项目。舍友们互说见闻,发表意见,本来是件很愉快的事,但也往往因小事而发生争执,“卧谈会”变成了“口舌大战”。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笑话,讨别人便宜,哪怕玩笑,也不肯以自己的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试图通过说服对方显示自己的能耐,让舍友“尊重”自己;有些人害怕被人看不起,就故意在“卧谈会”中唱反调,甚至揭人之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这种喜欢逞一时口快,在嘴巴上占便宜的人实际上非常愚蠢,给人感觉太好胜,难以合作。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你夸夸其谈,想处处表现得比别人聪明,最后也只会引起别人反感,没人说你好。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第三篇】
[摘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已不言自明。然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及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概念阐释入手,分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利益与需要协调发展,尊重彼此、交流情感的这样一种状态和关系。
1、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仍沉浸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正在进行着独立走入社会生活前的最后准备,因此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更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并且趋向功利化。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有的人甚至将享受孤独作为了一种时尚,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不少大学生出现交往困难的困境,面对人际交往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回避同学,躲避交谈。同时,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受到推崇,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有直接的物质帮助的交往对象。
3、网络的出现,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与人交往,忽视了现实的群体关系。比如,有许多大学生感到寂寞、空虚,就到网上冲浪,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同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很少,他们用虚拟交往替代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往,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灵上产生隔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4、理想中与现实中交往理念的差异。随着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德提高,他们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质生活贫富的差别上。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生活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富有家庭的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往往,往往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经济上拮据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
1、客观因素。
家庭因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误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缺乏交往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们缺乏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
社会因素。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义的倾向,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另外,日新月异的网络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例如,有些学生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不知所措,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
2、主观因素。
个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都不同,就导致了大学生性格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从成长到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也难对人际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和他人,这就难免产生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人,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人们由于不断的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实现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了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使之得以巩固和内化。
2、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其身心素质。
发挥良好人际关系,就要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人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才能体会自我的交往方式,并根据自我的行为与态度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来逐步认识自我。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令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能对周围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态度,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当产生矛盾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大学生及时地将负面情绪加以化解,建立起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态。
3、促进大学生个性化的实现。
人的个性有着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生活、学习实践和成长环境的熏陶。交往的深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品质,交往的广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形式,大学生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和社会、感受人生,在互助中领悟爱心与亲情,在启发中发展智力与思维,在鼓励中战胜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注重自我形象的观念。注重自我形象要注意培养得体的姿态动作,要有良好的自我表现意识,要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为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其次,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充实自身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最后,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合作的观念。现代社会是分工与合作并同的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学会与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合作,通过合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涛.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黑龙江高研究,.
[3]张文斌.人际关系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4]段建国,孟根龙等.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2.
[5]叶瑜辉.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第四篇】
出自己的看法。
(1)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2)大学生自杀或被同学投毒导致死亡,究竟出于什么原因。
采取的是对武汉大学学生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因为林来自农村,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然而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的战争。他以自己的方式竭尽全力与外界沟通,却始终难觅出口。最终因为与室友关系不和,而导致自我与他人的毁灭。
2、还记得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金属铊盐中毒的事件吗?如今因为复旦投毒案又被推到风尖浪口上,但至今也还没有得到满意答复。
(一)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整体上比较良好,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困扰的比例比较正常。
调查分析显示,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错,自己很满意;%的认为关系一般过得去,但也有%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很糟糕很失败。
(二)大学与人交流的意向比较强
%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性格不内向;问及“当你建立了稳固的朋友圈子后,你还愿意去结识新的朋友么?”%的人选了愿意,另外%的同学也选了视情况而定,没有人选择“不愿意”和“没想过”。这说明大学生对自身的性格还是比较自信的,大部分人都有良好的心态和主动性去结交新朋友,都是渴望有好的人际关系的。只要我们抓住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就有机会让所有人都走上正常的交往之路。
(三)大学生与朋友、家人的联系偏少
问卷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通过短信和上网聊天来联系朋友。所以设置了关于短信发送量和上网时间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的短信发送量在300条以下。你可能觉得这比较多,但是大学生卡一般有短信套餐500条,只用300不到、甚至低于50条,确实说明大学生和朋友联系的不多。根据本人自身经验,大一时每月要用近千条短信,现在大二却只需150条足矣。说明随时间推移,和朋友们联系少了,心态不够积极。同家人的联系也一样,只有极少数人主动联系家人,很多人甚至极少和家人互相联系。家该是最温暖的港湾,家人是最亲近的人,都应该记得常“回家”看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互相问候和关心也好。
(四)大学生能比较好的适应寝室的生活
寝室是除了教室和图书馆,大家最常呆的地方,是在学校里的家。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创造出比较和谐的寝室氛围。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习惯,但是都能调节和互相适应。
(五)大学生的心理自卑和孤僻现象还比较严重,影响交往主动性
不少的学生常觉得自己是孤单一人,即使身边有室友有伙伴。这体现出当代学生对交谈技巧的缺乏,在交际中不能正确地表现自己,觉得自己孤单一人,不能和别人进行很好的沟通。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是极其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畏首畏尾,不敢主动出击,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被残酷地压抑。自卑者常感不安,从而限制自己在狭小的人际交往圈中,极少主动进行人际交往。孤僻等不良情感也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动性产生重大影响。孤僻表现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而使人难以接受,交往的主动性本来就不强,继而遭到交往人群拒绝的暗示或明示,在心理上造成更深的自信危机,从而愈演愈烈,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交往的主动性变得很弱,难以自拔。
(六)正对大学生的自杀或他杀行为,正是由于因为嫉妒或学习方面的原因,而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同学、室友得关系,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第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摆正位置,了解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特点。从成为大学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迈进了人生的另一个舞台,要做到关键的一点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忘记过去的辉煌或阴影,保持一种全新的心态进入大学的校门。同时明确在大学校园里,与人相处的对象和特点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中学以前,我们与之相处的对象和含义比较狭窄,那时的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
第二,要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改善性格上的不足之处,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通常在大学生的交往中,往往喜欢与性格良好、成熟、待人热情、坦率、思想活跃、有责任感的人交往,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若交往中存在恐惧、自卑、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的心理,都是不易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大学生在交往中注意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信心,改正性格上的一些不足之处,在同学中间里良好形象,学会在交往中真诚待人,信任他人,宽容他人。同时在交往中要学会适度的真诚的赞美别人,有些人就会由于受到称赞而使自尊心得到满足,对此人产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因而也就减少了相互的摩擦和人际冲突,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心理条件。真诚地赞美他人,他人反过来会对你抱有好感。
第三,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立场,真诚待人。在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交往中不能过于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还应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别人所不能接受和不喜欢的。当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不能仅仅指责和埋怨对方,而要做到互相的谅解和彼此的适应,克服自我为中心的不好性格。要学会容忍他人的行为的观点,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学会热心帮助别人,关心身边的同学。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不弄虚作假,说别人的坏话。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不被同学接纳时,要学会宽宏豁达,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会体会到别人的心情感受,误会、委屈就会烟消云散,别人也会欣然的接受你,要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大度。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必修课。
这份调查问卷调查的是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问卷从大学生与同学、网友、家人的关系方面设问,考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希望能了解大学生的交往心理,能够借此得出相应结论或对策。
a.男 b.女
a专科 b本科 c硕士 d 其他
a 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其他
a是b否
a关系不错,我很满意 b关系一般,勉强过的去 c关系很糟,觉得自己很失
败 d 不清楚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d不知道
a差别不大,能适应 b差别大,但是能相互忍让c差别很大,无法适应
a写信 b电话 c短信 d上网聊天 e登门拜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0-2小时 b 2-5小时 c 5小时以上 d 8小时以上
a愿意 b不愿意 c视情况而定 d没想过
a还好,和其它专业的有些联系 b根本就不认识其它专业的人,更别说来往 c知
道是一个院的,但具体的就不了解了 d自己班的同学都不是很熟悉
a自己 b家人 c都比较主动联系 d很少与家人联系
a好 b一般c不好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第五篇】
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下面是本站网友给大家搜集分享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推荐10篇】”,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7、功利作用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晕轮效应。
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首应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应效应(primaryeffect),也称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
自我介绍。
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
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与首应效应相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刻板效应。
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
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第六篇】
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友谊的传递和维系,友谊是最珍贵的,从同学成为朋友则更加可贵。
——题记
有句歌里唱到: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一生一起走!有了朋友生活就多一份色彩;有了朋友,烦恼就多了一个人替你分担;有了朋友,快乐就多一个人分享。
我喜欢处在同学、朋友感情融洽、和睦的环境中,我喜欢这种友谊特有的感觉,所以我才格外珍惜这种同学之间的友谊,我也就最看不惯,或者最不想看到同学之间搞分裂。
同学与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当你有困难时,同学们会毫不犹豫的来帮助你,但前提是你平时也要常常去帮助他人。可是生活中有许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互相体谅,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化矛盾为友谊。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第七篇】
摘要: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在这里我要谈的是中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关系价值观个性修养个性缺陷。
从事多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我感到中学生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或考虑问题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或自视清高、孤独离群;或是非淡漠,交友不慎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多与长者相处,缺少伙伴,受到的迁就溺爱多些;二是因为家庭、学校对培养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要求也不够详尽。因此,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重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集体,这样可以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在培养过程中,我觉得让学生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知识和修养,人际关系状况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培养好学生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给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优化人际关系的策略指导,以形成正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下是我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几点看法。
1、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在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对于集体生活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沿袭着在家中当“小皇帝”、“小公主”的习惯,觉得周围的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在学习上以自我为中心,因为自己是班上的尖子,就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看不起一般的同学,不愿与他人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在社会活动、集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依照自己的“吩咐”去做。这样的交往方式最易导致孤立、不受欢迎的局面,给自己、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给集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应该学习伟人的谦虚美德,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
2、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人是复杂的,各人的价值取向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也没有必要千人一律。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是交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会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让人反感的人。
3、友谊需要经常维护,要真诚。
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朋友必须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议,建立真正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4、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努力理解对方的苦心。
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向别人讲明你的想法,增进相互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切记不可粗鲁、顶撞,那样会伤害朋友的自尊心。凡事多从他人角度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道歉,对同学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交往。
5、交往的方式要及时作调整。
6、加强个性修养。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个性品质修养。一般说来,具有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的人,人际关系较为融洽;而心肠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
因此处理人际关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如增加交往频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从中加深情感联系。崐平时真诚关心同学,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要求,就要尽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的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此外,学会宽容待人,谦恭礼让,惜时守信等等,也是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技能。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第八篇】
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告诉自己今后不再是学生,开始找工作之前,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很多毕业生临毕业了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成天嘻嘻哈哈、懒懒散散不成样子,误把公司当学校,把老板当老师,混淆不清,结果往往是吃了亏都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要想成功地冲出校园,第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心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把人生的时刻表拨到就业这一档上来,告诫自己:今后我就不再是学校里的学生了。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心态决定一切,从当学生到做员工,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虽然成长是痛苦的,但成熟却是幸福的,就如同茧经历了蜕化,或许从此就能够展翅飞翔。
目前毕业生找工作的一般模式是:参加招聘会-投递简历-面试笔试-签约。招聘会人人都可以参加,简历人人都可以投递,但面试笔试的机会却只有少部分人才有。可以说,一份好的简历,带给你的是一个面试的机会。而只有有了面试的机会,才会有进一步签约的可能。根据应聘的职位,有针对性地写简历,突出自己的优点,这样会很轻易地获得一个面试的机会。多一个机会,就多一份成功的可能。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第九篇】
工科研究生是我国高科技领域中极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人际关系拓展可以助其成才而同时容易被社会所忽视的重要问题。下面是本站网友为你分享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推荐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1、经济压力因素。工科研究生在拓展人际关系中工科性高校文科研究生同其他研究生一样,都承受着巨大经济压力。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取消公费制度,而改为奖学金制,家庭情况不好的文科研究生,除了要解决高昂的学费问题,还有解决其生活费用等问题。工科研究生在拓展人际关系中而学校能够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较少,且酬劳不高,因此常外出实习或打工赚钱,而影响正常学习。这类研究生面临的压力往往也是多方面的,而且具有长期性,加之其自卑心理,最易出现严重心里问题。
2、学业压力因素。工科研究生在拓展人际关系中研究生的学业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对于文科研究生而言,其学业压力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和。
毕业论文。
的写作上。在研究生阶段,由于学习方式和本科生有着巨大区别,基本上是以研究生自主性为主。尤其对于文科研究生而言,自主阅读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导师除了课堂讲授外,还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小论文,和推荐大量的专业理论阅读资料。除此,还要随时处理导师交给的项目任务。另外,毕业论文写作也会给研究生带来巨大压力,由于一般对毕业论文的要求较高,因此学生需要很早准备,并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这对学生的心里素质和定力是极大考验。20xx年北京某大学一历史系研究生从6层高楼坠落,其原因便是毕业论文的开题做的不好。
3、就业压力因素。工科研究生在拓展人际关系中随着研究生教育大规模扩展,我国研究生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相对理工科研究生而言,文科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要严峻的多,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不足和各种门槛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文科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虚无感。其对就业前景的担忧和焦虑尤为突出。
工科研究生拓展人际关系,必须内外兼治,既要从客观入手,又要从主观上加强。提升研究生应对压力的能力就是从主观上增强研究生的心里承受能力和排解压力的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建立研究生心里健康服务站。工科研究生拓展人际关系服务站的主要功能是对研究生进行定期心理辅导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培训,联合辅导员协调研究生在人际关系和感情方面遇到的压力。通过定期心里辅导和培训提高研究生心里承受能力,并掌握压力的排解技巧和方法。工科研究生拓展人际关系通过对研究生在与导师、同学相处等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通过协调、座谈和小活动等来化解。
减轻研究生的压力是工科研究生拓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但是减轻研究生的心里压力必须保证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一种即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又可使研究生所承受的心里压力在可控范围内。这样既能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又有利于减少研究生所面临的压力。研究生所承受心里压力的减轻也会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二是,吸引社会资金,成立研究生资助专项基金,适当解决贫困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从而减轻贫困研究生面临的经济压力。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第十篇】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推动了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它拓宽了大学生社交的渠道,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也给高校学生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适应网络新时代,积极参与学生的移动社交活动,在移动社交网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移动、社交和位置服务的融合与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网络成为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生事物。今天,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推送,智能移动设备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伴随着这种极为便利的信息获取,曾经在网络中极为流行的社交网络也正飞速发展成移动社交网络。大学生是当下移动社交网络最大的使用群体之一,移动社交网络带来的全新的人际关系模式给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移动社交网络的特点。
移动社交网络(mobilesocialnetwork)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而产生社交活动的一种社交网络,即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从而发展为成规模的虚拟社交。它通过移动终端更紧密地结合了现实生活的各种元素,形成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的更深层的交织,同时具有真实性、平等性、开放性、移动性等特征。
(一)真实性。
互联网兴起的早期,人们在网上沟通交流主要通过bbs、电子邮件、聊天工具、论坛等,用户的注册资格几乎没有任何限制,除非主动透露,在网络上一般用户根本无法得知与之交流的对方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也导致了诸多网络伦理问题。而社交网络的兴起源自“熟人社交”,一般都要求使用者以真实信息注册,实名制成为社交网络与传统网络交往最大的不同。它同时也使传统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发生改变,大大提高了网络交往的可信度,降低了网络交往的风险和成本,也因而广受高校青年学生的欢迎。
(二)平等性。
社交网络是一个用户平等参与的空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交往的共享。如微信朋友圈,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参与者,通过信息反馈、展示自我、朋友评价等功能,每个人既能清晰地了解自我、展示自我,也能更好地了解朋友。社交网络的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与参与方式,如与朋友分享自我生活中的快乐、感悟等,受到朋友圈中的朋友们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增强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交网络的这种平等特性赋予了每个参与者平等的话语权,有助于追求自我、渴望平等的当代大学生民主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三)开放性。
相比较于现实中的社交关系,移动社交网络通过大数据具有了更便捷的社交关系延展能力从而具有了广泛的开放性,如qq和微信的“朋友圈”,很多人都借助这些移动端的app找到了失去联系的老朋友、老同学,而且因注册信息中包含的手机号码而通过手机这种最直接的方式联系上了对方。移动社交网络还表现在社交关系的拓展上,这些移动app大多具有“认识朋友的`朋友”这种功能,大大提高了社交活动的效率,有效地扩展了社交的范围。
(四)移动性。
由于移动终端的便携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进入网络上的社交圈,突如其来的想法、感悟、见闻都可以成为社交圈中讨论的内容,因此他在社交圈中的发言也带有极强的时间感。同样,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也使其发言有极强的位置感,旅游中的美景、路边的美食、路上遇到的突发事件等都可以方便迅捷地在朋友圈分享。这种移动性给社交活动带来了极强的鲜活性和效率,从而有效地缩短了和朋友间的距离。这种建立在移动网络上的无视时间和位置的自我展示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朋友圈中的朋友更深入地了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拓宽大学生的交际渠道,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
当代大学生是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00后”,他们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强的社交需求。良好的社会交往活动不但可以让大学生积累人脉,而且可以让他们在交往中感情需要得到满足。调查显示,通过朋友圈的日志发表、照片上传、发表评论等功能,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交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并且在网络社交中也更好地克服了内心的孤独感。与很多人认为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社交网络中会严重影响现实中的社交的观点不同,最新的调查与研究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绝大多数在社交网络中交往活跃的青年大学生在现实中的社会交往并没有减少。
(二)真实与虚拟的重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所谓自我认知,即自我意识,指大学生对自我的看法和态度。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除了在至亲至爱的人面前,人们通常会更多地隐藏真实的自我;而在社交网络中,虽然人际关系是现实的延伸,但由于它采取了一种在线的虚拟方式,使得人们更容易在这种融合了真实与虚拟的社交活动中展示真实的自我。同时,网络社交更多的是真实的情感交流,动机相对单纯,与现实社会中的社交活动相比功利的色彩淡化许多,如此更有利于大学生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评价,也因此有助于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
(三)对关注度的过度追求导致理性思考能力下降。
信息收集与分享是大学生在移动社交中最经常使用的功能,然而对信息的真实性与价值他们并不太关注,更为关注的是信息的受关注度。在热衷于上传、转发各种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时,大学生们经常缺乏对信息的理性思考,而是把信息的价值建立在可能受关注的程度上,并不关注信息的来源、真实性、完整性等因素,在不经理性思考的前提下频繁地转发、评价这些缺乏内在价值的信息。长此以往,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将严重下降。
(四)习惯于网络社交带来现实社交障碍。
移动网络社交因其即时性方便性以及对现实社交情景的模拟而大受大学生欢迎,大学们也因此习惯了在移动社交中传达自我的生活状态。然而,对现实的模拟再完善也还只是模拟,网络社交无法真正还原现实社交的多元性与复杂性。长期沉溺于网络社交,即使交往对象是现实中的朋友,也可能因为仅仅通过文字进行沟通而与现实中真实的对方渐行渐远。同时,长期习惯于使用网络社交圈特有的网络语言也使得大学生们反而不习惯了现实生活语言,很多大学生表示,长期的网络社交使得他们在现实交往中经常出现语言表达失灵的现象。同时,在好友圈中,相对固定的交往对象以及相对集中的谈论话题构成了具有封闭性的小群体,大学生长期沉浸于这种小群体的“亚文化”中,将使自己与社会主流文化脱节,不利于大学生学习与吸收广博的人类文化知识。
三、依托移动社交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移动社交虽然可以拓宽大学生的社交渠道,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但同时也将影响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与现实社交能力,所以,应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的这种新交往方式进行有效的引导。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其僵硬的灌输模式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而网络传媒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可以让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率和说服性,因此,依托移动社交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观念。
大学生沉浸于移动社交网络导致的理性思维能力下降以及现实社交障碍等问题,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一种健康的移动网络社交观念。移动网络社交观念是大学生对于移动网络社交的功能、特点、价值的判断,是他们移动社交生活的价值指引,健康的网络社交观念可以更好地引领大学生们的网络社交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观念。
(二)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
大学生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多样化的内心需求,而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也使得大学生们乐意在移动社交网络上分享他们的心理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实时关注大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尊重、理解他们的各种个性化的内心需求,从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借助移动社交网络,加入学生在移动网络上的社交圈子,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在社交网络中沟通,及时发现他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社交圈子加以引导,如此,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话题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移动社交网络使大学生容易陷入小圈子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使得大学生的日常思维与社交趋于封闭性,同时小圈子中流行的话题经常因对于社会热点不加辨析地关注而流于庸俗、无聊。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在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中挖掘与大学生的生活、思想相关的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讨论。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在移动社交圈子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发起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并展开积极讨论,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避免教育过度引起学生反感,应平等、坦诚地与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建设校内网络社交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建设校内网络社交思想教育阵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崭新、健康的移动社交环境。如全国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易班,它是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融合了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并支持web、手机客户端等多种访问形式。易班以院系、班级、支部为单位的网络社交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以依托移动易班等社交网络,将移动网络社交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融合,既可以起到服务学生的作用,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五)参与学生的社交游戏,引导学生合理处理娱乐与学习的关系。
移动社交游戏可以转移大学生现实中的生活学习压力,增强好友间的情感互动,但是很多移动社交游戏的规则与现实生活的伦理准则却不相符甚至冲突。当下流行的众多移动社交游戏对玩家的吸引力都建立在游戏分数的攀比上,如腾讯旗下的多款微信游戏,都使得玩家沉迷于分数的不断相互攀比而无法释手。曾经在applestore和googleplay上下载量都曾达到第一名的游戏“flappybird”,就因为成功激起了玩家不断挑战自我与他人的分数的欲望而使年轻人无法自拔,游戏的作者愤而把游戏下架。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介入,在社交游戏的互动中进行温和而不动声色的教育,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够于无形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娱乐与学习的关系。
(六)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打造新时期的网络社交思政队伍。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成效地与他们进行交流,高校应着眼于移动社交网络,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素质,打造新时期的网络社交思政队伍。首先,思政工作者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新的技巧。其次,要提高思政工作者运用移动社交网络的能力,使他们可以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亲切的沟通与交流。最后,高校可以考虑将移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定时定岗在移动社交圈子与学生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