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精编5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精编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理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自主学习:正音、正字、释词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朗读,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四、品读明理
1、品读课文,逐段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
六、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七、背诵理解:
分小组竞赛背诵
八、师生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九、作业布置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理想》教学设计2
总体构思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又根据过去初中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铺开。《理想》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习惯养成教育定位于:
1、继续学习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强化第一单元已培养的习惯:作笔记;作勾画;质疑。
这里习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指标是:有具体的方法;有强烈的意识;有行动。
由于本诗的内容形散,又基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诗文内容的水平可深可浅,因而学习的重点舍弃了整体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关键是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点,学习才落实,因此大胆设想:在学生对诗充分感知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感知情况自己选择或先质疑或先说自己有感受有体会的诗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90%选择先质疑),在质疑和体悟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与导向。其附着的教学内容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富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通过仿第一诗节造比喻句理想
是,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如下导向准备
1、有理想才能有作为;为了实现理想,要有牺牲的准备,比如牺牲一定的玩耍时间。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弃什么。
2、通过对忠厚者常遭不幸诗句的探讨,培养学生敢于怀疑。
教学板块
一、导入
(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近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
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二、充分感知
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
(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
三、质疑
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
1、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2、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四、通过诵读感受品位诗文
1、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2、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3、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
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
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
3、教学生学会倾听;
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五、积累
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
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六、作业
1、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2、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
《理想》教案3
第三课时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艰苦奋斗。
理解: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应用:结合事例说明理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道理。
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使学生在学习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之后,从而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理想的实现要通过艰苦奋斗。
●教学难点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教学方法
提问法、比较法、事例说理法
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并注意运用具体事例加深理解和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要较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理想它不是现成的一堆粮食,而是一粒种子,不是壮丽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不是眼前的绿洲,而是空旷的沙漠。那么我们如何让种子变粮食,白纸变画卷,沙漠变绿洲呢?也就是说,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只有奋斗,奋斗是理想通往现实的桥梁。有它,天涯之地近在咫尺;无它,咫尺之室,不可寻觅。接下来我们就共同学习。
[讲授新课]
一、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板书)
我们要懂得如何在奋斗中实现理想,首先就必须搞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1.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板书)
师: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怎样呢?
生:概括地说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想和现实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理想源于现实(板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理想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
(多媒体显示)
(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由此引申到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师:正因为人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现实,才需要有追求、有理想,为更加美好的未来目标去奋斗。同时,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的产物,不可能远离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三自然段的小体字部分(学生阅读并思考)
师:从鲁迅先生人生经历中,我们看到他曾有过三种不同理想的选择。
(多媒体显示)
师:那么从鲁迅先生理想的三次转变中,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启示呢?
生:鲁迅先生总是力图使自己的理想迎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旧中国正是那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促使鲁迅先生去追求自己的救国理想。同时,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职业的选择、理想的追求,并不是单纯地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
师:因此,在我们选择和确立自己的理想时,
①对理想的追求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师:鲁迅先生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个人的理想也获得了成功,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而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另一个历史著名人物梁启超,他与鲁迅先生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作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虽然早年参与了“百日维新”的变法运动,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但在“变法”运动失败后,在清朝灭亡的大势所趋下,却仍然坚持他的“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不放,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后来又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终于成了历史的绊脚石,而他的政治理想由于违背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最终也不能得以实现。
生: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青年一代学生只有把实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是把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和奋斗目标,才是唯一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社会理想。
师:青年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追求也要符合客观实际。
②对职业理想的追求也要符合客观实际
生:社会理想指引着人生理想的基本方向。我们在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时,要以社会理想为指导,把个人职业理想同社会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
那么像20世纪80年代青年学生的求医热到90年代的财经热到本世纪的法律热、计算机热、外语热的出现,都反映出了我们年青一代在追求个人职业理想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结果,造成了一方面社会某一行业的人才需要的饱和,而另一方面,一些急需人才的冷门行业人才匮乏的尴尬之境。这个事例再一次提醒我们一定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理想。
可以说,凡是理想的东西都产生于现实的需要,但理想好比是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又不是泥土,也就是说:
(2)理想又高于现实(板书)
师:理想源于现实,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超越。理想是现实的发展方向,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正是由于现实并非完美,才激发人们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才激发人们去奋斗,推动现实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但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把理想和现实等同起来,一看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假、恶、丑和不合理的现象,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便对理想的实现产生怀疑、动摇。于是有的对未来失去信心,悲观失望,有的怨天尤人,自以为“看破红尘”,于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有的甚至认为理想是假的,只有眼前“实惠”和享乐才是真的。有的人看到社会主义前进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如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下岗职工问题、官场腐败问题,便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这些都是不对的。
师:这些想法为什么都不正确呢?
(学生回答)
师:(归纳)刚才大家对这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总的说来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混淆了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没有看到理想和现实是不能等同的这一点。
第二,看问题的立足点不对。许多人把理想的内容当做评判现实的标准,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所以只有立足于现实看理想,才能激励人们创造实现理想的条件。
总之,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中既有光明的一面,又有阴暗的一面,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它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美与丑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人的一生中始终存在,不能因此就悲观失望,相反更应努力去把理想转变为现实。
(3)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板书)
师:理想为什么可以转化为现实呢?
理想和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理想是指向未来的奋斗目标。而现实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理想又源于现实的需要而产生,不能脱离现实。根据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理,理想与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转化。
理想虽然是人们关于未来的一种设想,不等于现实,但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现实。所以,过去的理想已经成为了今天的现实,而今天的理想又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早在中国古代,腾天飞行便是人们的理想。但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只能把这种美好的理想通过一些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形式表达出来。但正是在这美好设想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人为了人类上天的梦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初,美国的莱特兄弟以火一样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终于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使人们翱翔太空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今天,在党的xx大报告又为全国人民勾画出了在未来二十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同样,今天的理想肯定也会成为明天的现实。
总之,理想与现实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多媒体显示)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概括地说也就是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是主观条件。就客观条件而言,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是我们个人无法改变的。如:一个社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仅凭我们单个人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为了使我们的理想尽快地转化为现实,我们不能去等待理想的实现,而应该创造更多主观条件去促使理想转化为现实。
那么理想转化为现实,从主观方面来说,哪些具体条件会影响到理想转化为现实呢?如人们的观念、能力、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如意志力、信心、耐力、精神等因素都会对理想能否转化为现实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愚公移山、卧薪尝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上述这些名言警句说明了什么?
生: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具有吃苦精神。
从上面的名言警句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为了把我们的理想变为现实,我们必须要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什么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呢?为什么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艰苦奋斗呢?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2.艰苦奋斗、实现理想(板书)
师: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说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当前,要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把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非常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与挑战。只有继续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1)艰苦奋斗的含义(板书)
生:所谓艰苦奋斗,是一种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2)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板书)
艰苦奋斗是个古老而悠远的话题,早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与大自然艰苦奋斗的伟大斗争。从大禹治水到李冰领导的都江堰的建设,无不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炎黄子孙世代勤劳的艰辛汗水,同时也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融注在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通过不懈地艰苦奋斗,才终于使革命走向胜利。
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也仍然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从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修建到青藏铁路工程的建设,这其中建设者要克服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斗高温抗缺氧,日日夜夜奋斗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当中,没有一种敬业守职、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能行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就也就是靠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p105第五自然段小字部分。
(多媒体显示)
司马迁忍腐刑之辱,集三十年心血作《史记》;李时珍为解民疾苦,不辞跋涉,尝遍百草,积二十七年之经验,写成《本草纲目》;摩尔根为研究社会发展史,生活于原始、野蛮的部落达四十年,写成《古代社会》的论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奋斗四十年,完成巨著《资本论》;爱迪生经过千百次实验,1200次失败,终于研制成功白炽灯泡;居里夫人亲手操作,长时间从事平凡单调的繁重劳动,从无数吨沥青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
师:司马迁、李时珍、摩尔根、马克思、爱迪生、居里夫人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
生:体现了“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艰苦奋斗”和艰苦奋斗精神。因为,艰苦奋斗就是一种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他们之所以能完成鸿篇巨制和科学成果,正是发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的结果。
师:这种精神对他们的理想有何作用?
生:是实现他们理想的重要条件。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师:这些伟人所处的时代、条件都比较艰苦,现在我们已进入了21世纪,各方面条件都好了,还需要讲“艰苦奋斗”吗?
生:仍需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不可能过时。
师:著名的红旗渠是如何修建出来的?
生:靠林县人民一铁一锤,奋战十余载修成的。
师:对,林县人民在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下,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如今,在这种精神的继续发扬下,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林县人民走出太行山,在全国承揽建筑施工任务,使经济建设又上一个新台阶。林县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条件差需要艰苦奋斗,即使富裕了,也同样需要艰苦奋斗。
(3)当代青年也需要艰苦奋斗(板书)
师:在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下,还需不需要艰苦奋斗了呢?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呢?
生:唯物辩证法认为,我们看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我们的人类社会也经历了诸多巨变。奋斗是永远需要的,它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的种种进步而不断改变其形式而已。如今天我们虽然不需要像大禹治水时付出肩拉担挑的艰苦劳动,但当我们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者们开着一台台推土机在施工现场日夜工作时,这难道不需要付出艰辛吗?
师:所以把艰苦奋斗仅仅理解成为“在条件艰苦时才需要进行的努力”的观点是不对的。其实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作风,更是一种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这种精神表现在生活上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表现在事业上就是不怕困难、埋头苦干。人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总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因此,任何时候都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别是对青年学生来讲,更需要这样的精神。
①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
师:纵览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都是经过了艰苦奋斗的努力才创造出了一项项伟大业绩。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她为提炼出铀,曾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从数十吨工业废弃物中去一点一滴地收集,没有艰苦地努力,又怎么会有伟大的发现呢?
生: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么要使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只有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才能百折不挠,把个人的理想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如古语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一旦我们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要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以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为其实现而奋斗。
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师:我们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农村和城市还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甚至相当困难,我们要实现完全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靠全体人民艰苦奋斗。
生:我们又处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越是这样就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③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师: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实现我国人民现阶段共同理想的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青年身上。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实现,要靠包括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奋斗。同样,个人理想的实现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脚踏实地、点滴积累,才能成功。现在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钻研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严谨学风,学习知识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求甚解,在生活上又互相攀比,讲究排场等,这些都不利于我们去获得真才实学。因此,我们中学生现在在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抓住现在个人发展的良好机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总之,通向理想的路是漫长的,但它的起点,就在我们的厂房、我们的教室,就在我们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韧不拔地走下去,才能达到理想的顶峰。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了解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需要的主观条件,懂得了要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凡是现实的东西都不是理想的东西,而凡是理想的东西都产生于现实的需要。”对于这段话的正确评析是( )
a.正确地说明了理想既高于现实,又来源于现实
b.虽然正确地说明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但没有正确说明理想的性质
c.虽然正确地说明了理想来源于现实,但没有认识到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d.虽然看到了理想对现实的否定,但没有看到理想高于现实
答案:c
2.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 )
a.优越的物质条件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良好的家庭环境 d.良好的机遇
答案:b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警句格言表明( )
a.艰苦奋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主观条件
b.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c.理想能够转化为现实
d.实现人生价值要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
答案:a
4.有的人看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假、恶、丑和不合理现象,就会对社会主义理想发生怀疑、动摇;有的人看到社会主义前进中出现的暂时困难,或在个人理想的实现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其错误在于( )
a.人认为理想总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b.把理想与现实等同起来
c.认为理想总是可以转化为现实
d.只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区别
答案:b
二、简答题
5.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参考答案:(1)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现实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
(2)理想高于现实,理想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它并不是停留在现实的水平上,它比现实更高、更美好。
(3)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不等于现实,但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l.前几年,大学生中出现了股“创业热”,一些学生停止学业,创办公司或求职,后来“创业热”凉了下来。学生创业事件告诉我们( )
①树立崇高理想,才能实现职业理想 ②理想高于现实,但不能脱离现实 ③实现理想是艰苦奋斗的过程 ④务实与创新要统一起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2.有人在青年时代,尤其是学生时代怀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当他走上社会看到种种丑恶、不合理的现象时,便认为一切理想都是假的、空的。这些人( )
①没有把理想和现实区分开来 ②没有超越现实 ③没有认识到正是因为现实中有假、恶、丑的一面,才需要我们去追求真、善、美 ④讲求实际,有利于我们从实际出发,抛弃幻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3.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一汪洋湖,用一生去实践自己入党时的庄严承诺,凭着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兢兢业业地为党的崇高理想去奋斗。他几十年如一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汪洋湖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动着无数人的心,受到了全社会的赞扬。那么,汪洋湖同志的先进事迹表明( )
a.只要树立崇高理想,就能为人民谋利益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通过主观努力,理想都可以转化为现实
d.理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奋斗才能实现
答案:d
4.“理想好比是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又不是泥土。”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是( )
a.现实是理想得以产生的基础
b.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理想与现实既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联
d.理想不等于现实,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答案:d
二、简答题
5.爱迪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请结合这段话简要回答:
(1)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2)这符合唯物辩证法中的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理想不是现实,但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种因素和多方面的条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艰苦奋斗。这是因为,任何理想的实现,都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离开了艰苦奋斗,再美好的理想也不可能转化为现实。
(2)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达到质变,并在新质变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使事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又要抓住机遇,促成飞跃。
●板书设计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1.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1)理想源于现实
(2)理想高于现实
(3)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2.艰苦奋斗,实现理想
(1)艰苦奋斗的含义
(2)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
(3)当代青年也需要艰苦奋斗
《理想》教学设计4
教 学 目 标
1.长大后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大家都应思考的问题——理想。本单元的四首音乐作品为你提供了几个侧面:有科技类《种太阳》;有航运类《小纸船的梦》,有教师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以及各行各业的英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他们为祖国,为“四化”流汗,是我们的榜样!你的理想是什么?
2.演唱《种太阳》,并进行编创表演,从该曲调学唱过程中,学习曲调的重复与相似部分,为进一步学习重复与模进手法作铺垫。
3.在学唱《小纸船的梦》中,顺带学习变音记号——降记号,并在唱结尾句曲调实践中把它唱准,以加强音乐的色彩变化,营造梦境的氛围。
4.从聆听的二首歌曲中,进一步巩固演唱形式分类的知识;听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乐句重复次数,并画图形谱。
教 学 内 容
聆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师的职业对学生来讲,既神气又神秘,因此有很多学生把当一名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女声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赞美人民教师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托起了一代新人的社会责任感。
2.欣赏女声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与情感?歌曲表现为什么采用女声独唱?(细腻、亲切)
3.复听:要求能记住歌曲标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曲调,并能模唱。用图形谱把它记录下来。
4.讲解: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族风格,采用山东琴书的音调为素材,创作而成,旋律乡土气息浓郁。
5.用投影机打出歌谱,学生随着录音轻声跟唱。
聆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教学基本要求
1.我们即将完成小学四年级的学习,如果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将是怎样的你和我?
2.欣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用投影机打出歌谱。
设问:歌曲的内容与情绪是怎样的?
3.复听歌曲,跟录音轻声哼唱。
歌曲提出了三个问题,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创造这奇迹要靠谁?举杯赞美谁,光荣属于谁?
4.师生讨论。
5.长大后,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用诗、歌、画、舞来表达。
6.小结:美好理想必需通过自己的努力奋进,才能实现。
表演《种太阳》 教学基本要求
1.自然知识导人。
设问:在宇宙的星球中,有几个地球、太阳、月亮?回答是肯定的只有一个。为什么有白天、黑夜;有冬天、夏天?地球的两端北极与南极终年冰雪不化?如果按生物自然的规律,种什么收什么,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能否设想播种一颗太阳,能结出许多太阳来呢?
2.欣赏《种太阳》范唱。
设问:种出来的太阳,派什么用处?
“种太阳”是孩子们的什么想法?歌曲的含义是什么?
3.师生初步讨论歌曲的内容,适时还可以听范唱片段,以初步理解词义。
4.学唱曲调:
(1)听辨曲调中相同部分。
教师范唱第一乐段(第17小节)曲调,要求学生听出哪一部分(乐节)是相同的,出现几次,并唱出这一部分。
(2)学唱第一乐句。师生共同用4/4拍指挥图式划拍。板书该乐句,师生接唱,学生唱前2小节,教师接后2小节。
即(学生)
(老师)
交换接唱(后2小节切分节奏不必讲解,让学生在听教师接唱中模仿)。
(3)学唱第二乐句。
在第一乐句的下方,对齐板书第二乐句:
画出前2小节的图形:
引导学生了解相似模仿,并进行视谱唱准。
(4)在唱好第一、二乐句的基础上,自学第三、四乐句。
(5)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6)完整地、流畅地、富有天真童心地演唱曲调。
5.学唱歌曲:
(1)朗诵歌词,并进行初步学唱歌曲。
(2)分析讨论歌词的大胆理想,以及这种积极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设问:种太阳的目标在第二乐段中已阐明,你是怎样理解“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
(3)以纯朴地情感演唱歌曲《种太阳》。
6.表演歌曲:
(1)根据对歌曲理解,分组设计、编排表演唱。形式不拘,各组可充分发挥各组学生的想像及特长,如独唱与伴舞;小组表演唱,小品表演等等。
(2)各组展示交流,集体点评。
7.小结:有理想是“四有”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表演《小纸船的梦》 教学基本要求
1.基本训练:
以上两条练习均用慢速或中速,要求二声部和谐、均衡。注意x0 0x节奏。
2.理想谈话导入:长大后当一名船长,走遍全世界,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理想;我们班上有那么一位小朋友,为了长大当上一名船长,他折小纸船,希望小纸船变成大船……请听范唱《小纸船的梦》。
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由几部分组成?是几拍子的歌曲?速度怎样?
3.先学合唱部分:
(1)教师分别范唱二个声部的曲调。
(2)学生分声部自学。用3/4拍指挥图比划拍视唱。
(3)分声部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二声部合成,并填上歌词。注意声音的和谐。
4.再学唱第一乐段。教师重点指导第四乐句的曲调:
这四句的节奏与音准都较难,尤其是七度大跳音程,教师可适当用琴带一下,帮助学生唱准,其他三乐句可让学生自学。
5.全曲合成,并填上第一段歌词。
6.讲解变化音降记号:
(1)复习升记号:演唱上学期第六课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复习音名与变音记号(详见第七册第六课)。
(2)出示降记号:听辨《小纸船的梦》前奏:
板书,并在键盘图上指出这三个音的位置。如有口风琴,可利用口风琴的键盘找到1=f(调)中的,并吹奏感受其音高。
(3)完成课本上的听辨练习。
(4)唱好歌曲中的结束句。
感受和声音程的变化效果。
7.完整地唱全歌。要充满向往的神情演唱。
8.表演歌曲:
(1)伴奏练习。重点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使用有固定音高的旋律乐器按谱练习。
(2)演出形式上可采用领唱与合唱。要注意伴奏声部的音量不能太大,要突出歌唱的声部,处理好唱与伴奏的关系。
(3)完整地、有感情地表演歌曲,抒发第一人称“我”的理想。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唱《种太阳》;聆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第二课时:学唱《小纸船的梦》;聆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教 材 分 析
1.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是一首献给教师的歌曲。歌曲赞美了人民教师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托起下一代新人的崇高责任感。深情的歌声将激起今天坐在课堂中的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并对他们明天的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
歌曲采用山东琴书的音调为素材,真挚、纯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歌曲由两个乐段及一个尾声组成。前乐段包含四个乐句,第一乐句从高音盘旋下行,第二乐句作平稳的进行,第三、四乐句分别与第一、第二乐句相似。句首的
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的惊奇和赞叹的心情。后乐段也含四个乐句。第一、第三乐句也都在句首用高昂的音调表现出实现了崇高理想后的强烈的自豪感。第三、第四乐句,委婉深情,赞颂了教师的高尚情操。
结束部分取材于后乐段的第一乐句,这也是本首歌曲的主题所在,表达了人民教师甘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的坚定信念。
2.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歌曲作于1980年夏。同年在北京“新星音乐会”上演唱后,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年的喜爱,广泛流行,后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歌曲的曲调爽朗、刚劲,节奏明快,简洁,歌词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词曲结合保持一字一音,使歌曲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欢乐的情绪。
歌曲采用主、副歌的形式。主歌部分为齐唱或领唱,句式短促,时而三拍子、时而二拍子,更还有四拍子、三种拍子交迭,使音乐富有变化和活力。副歌部分采用二声部合唱,音区提高,表现了青年们神采飞扬、无比自豪的风貌。“属于你,属于我”这一对舒展而又略带俏皮的问答短句,生动地表现了年轻人互相鼓励、互相竞赛的精神状态,增添了歌曲的情趣。
结束句运用三个长音
,高亢有力,将歌曲推向高潮。
3.歌曲《种太阳》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广大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歌曲。歌曲通过欢快跳跃的旋律,富有幻想的歌词,表达了少年儿童创造理想未来的天真美好的愿望。采用4/4拍,大调式,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曲中弱起小节及五度、六度的跳进,使曲调活泼跳跃,孩子天真的神情和充满幻想的欢乐情绪刻画得十分形象生动。第二部分是歌曲的副歌,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节奏紧凑,附点八分音符及十六分休止符的运用配以衬词“啦啦啦”,使曲调更加欢快活泼,表现了种太阳时的愉快的心情。紧接着两个乐句节奏宽松,舒展优美的旋律与前句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表达了少年儿童要使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明亮的美好愿望。
4.歌曲《小纸船的梦》
这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抒情歌曲。它以优美委婉的旋律和质朴坦诚的语言,展示了一颗纯真的童心,寄寓了孩子美好的憧憬。歌曲分为主题与副歌。这两个部分在音乐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旋律线条在乐句之中和乐句之间不断有规律地上下流动,有如波浪的缓缓起伏。这一贯穿全曲的进行方式与3/4拍相结合,使人感觉到小纸船随波飘荡的韵律。主歌部分有四个乐句,各为4小节构成一个方整的乐段。第一乐句旋律先作上行,后作下行,第二乐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只是在旋律上提高了音区。第三乐句句首和第一乐句相同。后半乐句在节奏上加密,增强了动感。第四乐句出现了分裂的节奏“x0 0x”,打破了前面三个乐句的平稳节奏,流露出殷切期待的心情。歌曲的副歌为二声部合唱。因歌词的需要,旋律句幅扩大为8小节。高声部的旋律取材于前乐段的第二乐句,音区的提高和八度大跳进行,使得感情变得比较激动。结束句的两声区从高音区作平行三度下行。和声上因运用了变化音而形成了大、小三度的色彩变化,使音乐显得柔和,朦胧,歌声载着孩子的梦想,飘向远方,飞向未来。
后记
本册教师用书仅供使用《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八册教材的音乐教师备课参考用。在备课时,望教师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整体设计。请广大音乐教师在使用中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再版时进一步修订。
本册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由郁文武编写,欣赏教材分析由伍崇焜编写,歌曲教材分析由刘德昌编写。
《理想》教案5
第三节 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教案
第一课时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理想的含义、类型。
理解:懂得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作用。结合实例说明应自觉地把自己个人的理想融于崇高的社会理想之中。
能力方面
使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觉悟方面
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作用。
●教学难点
理想的分类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用诗词、图表等多种方法突出重点,采用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积极的师生双边活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曾经有位哲学家这样说过:人是为理想而生活的,没有理想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没有欢乐;失去理想的青年,恰是失去了舵的航船,只能在生活的大海上漂泊,永远达不到光辉的彼岸。(激情朗诵)因此可见,理想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它是多么重要。那究竟什么是理想呢?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又有什么作用呢?
[讲授新课]
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板书)
1.理想的含义(板书)
师:什么是理想?
生: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设想、追求和向往。
第一,理想具有明确地指向性。(板书)
师:既然理想是一个目标,它就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指向未来,因此它排斥过去和现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理想既不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别于现实存在。
第二,理想具有可能实现性。(板书)
师:理想总是对未来的一种有根据的、合理的设想或希望,所以它是有可能实现的,因而它排斥幻想、空想。如:人们想发明永动机的梦想,莫尔的乌托邦社会,这些是不是理想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它们不是理想呢?
生:它们都不符合规律,不符合实际。
师:理想一般来讲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设想。我们再来看看理想的第三层含义。
第三,理想的实现有一个奋斗的过程。(板书)
师:要实现理想必须要通过努力奋斗。以上我们共同学习了理想的含义。那么,为什么会有理想?为什么人们总会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呢?这是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在活动之前总要根据已知的事实,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出准备加以实现的思想蓝图,确定自己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同学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
生甲:我将来要当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生乙:我喜欢军营生活,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去部队接受锻炼。
生丙:将来去美国深造,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看到同学们都给自己确立了目标。那么这些想法分别属于什么理想呢?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教材对理想是如何分类的?
2理想的类型(板书)
(多媒体显示)
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它的第一种分类
(1)按性质划分:科学/非科学、崇高/庸俗(板书)
师:那么区分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生: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就是科学的理想。凡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或者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是非科学理想。
师:对。像痴迷者所信奉的将来去天国的理想,科学吗?
生:不科学。它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所向往的天国,其实就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虚幻、歪曲的反映,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意识。那我们又该如何区分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呢?
生:崇高理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乃至人类的解放;庸俗的理想,总是从个人或小家庭狭隘私利和眼前利益出发,孜孜以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因此,理想的出发点差异就是区分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的标准。
师:我们所说的有理想,就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理想。
(2)按内容划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板书)
(多媒体显示)
社会理想: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
道德理想:对做人的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职业理想:人们对未来工作的向往和追求。
生活理想:人们对未来的吃、穿、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追求。
师:前面,同学们所谈的那些理想大部分还限于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其实,在这四种理想中,它们的地位并不是平行的、并列的,而是有所不同的。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年人应当有理想”,主要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科学、崇高的社会理想总是同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围着“我”字谈理想,就像挂在天边的云霞,终将因为无可依附而转瞬流逝。
(3)按奋斗时间长短划分:远大理想和具体理想。(板书)
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远大理想,而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理想我们的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特别是提出的“新三步走”目标:
(多媒体显示)
第一步,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XX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而提出的具体理想。由此可见,具体理想的实现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前提、基础,即远大理想是具体理想实现的累积结果。
(多媒体显示)
师:以上我们共同分析了理想的含义,了解了理想的类型,那同学们可能都注意到了在我们畅谈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的理想是不会相同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内容、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理想呢?假如今天我们同学跟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聚在一起谈论理想时,他们的理想会跟我们的理想相同吗?
生:不会。
师:对,这也就是说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也就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理想的实质。
从理想的含义中我们看到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合理的、有根据的设想,既然它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设想,那么这种想法属于人的意识的范畴。因此从根本上来讲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如过去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就是人们的生活理想。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理想也开始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如今许多中国人已经把“出国旅游、拥有自己的一辆私家车”作为自己新时期的所追求的梦想。下面请同学们看:
3.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板书)
(多媒体显示)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光辉历程》的片断,体现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新的追求、向往。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由于各个历史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也就不同。因此,任何理想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另外,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他们的理想也是截然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p95第五自然段楷体文字材料。(学生阅读思考)
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阶级社会,而且都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又是各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生: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把永保封建剥削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而小生产者则向往着自给自足、太平盛世的理想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取得更多利润。
师:无产阶级的理想与他们不同。无产阶级由于自身的经济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其要以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他们的社会理想。因此,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级,人们的理想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阶级性。
总之,理想既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又具有阶级性。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它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且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科学的、进步的理想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非科学的、庸俗的理想则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那么崇高的理想对人生、社会的发展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崇高的理想作为科学的、进步的理想将会对社会起重大的促进作用。
4.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板书)
那么它的这种作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1)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p95最后一个自然段(楷体部分)。
师:教材中所列举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和许多历史人物,为实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理想而奋斗。对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崇高理想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没有它就谈不上阶级的解放、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自19世纪中叶一百多年来,世界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尽管在前进道路上遇到暂时的挫折,但这种斗争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
(多媒体显示)
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杨靖宇
革命流血不流泪,生死寻常无怨尤。
碧血长江流不尽,一言九鼎重千秋。
——陈毅
以上我们认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革命者身上看到,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支持着他们不断争取社会的进步。
(2)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板书)
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从几千年来看,我国人民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形成的对祖国发展的美好前景的理想追求,是我国各族人民高尚精神素质的升华,是维系亿万民众团结一致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实现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社会理想。
从今天来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顺乎民心,合乎民意,从而显示出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巨大威力。
(3)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板书)
①理想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下面请同学们看p97漫画《无题》
师:从图中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什么现象?有些人心中有没有理想、信念和道德?
生:没有。
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些人的思想只盯在了金钱上,他们追求的就是物质享受,什么理想、信念、道德全然不顾,思想颓废、精神空虚,失去了个人前进的精神动力。
②人生的道路总有坎坷,理想的实现也必要付出艰苦努力。一个树立了崇高理想的人,坚信自己追求的目标必定会实现,就会激发起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在顺境之时还是在逆境之中,都能矢志不移,勇往直前。
(4)崇高理想对青年具有特殊意义
一个失去理想的青年,就像失去彩屏的凤凰——没有生命花,没有青春蕊。因此,理想虽不专属于青年人,但对青年人尤为重要。
第一,青年人在追求真理,探索人生价值上,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要求。
第二,青年时代树立了远大理想,就有了高尚的精神生活,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青年学生展望人生,有不同的职业理想,但不管将来干什么只要你想成为一个有作为、有价值的人,你就应该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理想的知识,我们认识到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崇高理想对人生、社会有巨大的作用。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理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②理想属于社会意识 ③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理想属于社会存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2.按理想的性质分类,有( )
① 科学的理想与非科学的理想 ②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③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
④远大理想与具体理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人们的理想往往打上阶级的烙印。这说的是理想具有( )
a.社会性 b.阶级性 c.时代性 d.历史性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4.辨析题:人生未必要有理想。
参考答案:(1)理想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有无理想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人能在一定的理想支配下,按照一定目标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活动。
(2)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科学的理想可以成为激励人们努力实践的精神动力。
(3)理想对人们、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影响。
(4)题目中的观点看不到理想的作用,因而是错误的。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理想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它是( )
a.人脑中所固有的一种现象
b.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天的,固定不变的
d.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
答案:b
2.对于将来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设想,这就是( )
a.社会理想 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生活理想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3.为什么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想?
参考答案:(1)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2)由于各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人们的理想往往打上阶级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比如不同社会形态的统治阶级有各自的理想,不同社会形态的被统治阶级也有自己的理想,无产阶级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
●板书设计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1.理想的含义
第一,理想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第二,理想具有可能实现性。
第三,理想的实现有一个奋斗的过程。
2.理想的类型
(1)按性质划分:科学/非科学、崇高/庸俗。
(2)按内容划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3)按奋斗时间长短划分:远大理想和具体理想。
3.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l)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2)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3)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