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地理学科计划【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2024年高中地理学科计划【精彩4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高中地理学科计划【第一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4年高中地理学科计划【精彩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次章节课时。

第一周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周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周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

第四周第二章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第五周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六周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

第七周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八周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九周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十周复习第一章到第三章内容。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五一假期。

第十三周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十四周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问题研究。

第十五周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第十六周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

第十七周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十八周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题研究。

第十九周期终复习。

第二十周期终考试。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

2、人口迁移的形式和原因。

3、人口的发展如何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农民工现状。

2、分析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3、探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3、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4、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内部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3、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4、城市化所要经历的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特点。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人们选择不同住房位置的情况。

2、分析人们选择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

3、提出你选择住房位置的基本思路,选择恰当位置的住房。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的特点。

4、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的特点。

2、为家乡的农业园区选择适宜的农业种类。

3、根据所给的地图,描述出农业示范区的蓝图。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工业的区位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焦作市概况。

2、分析焦作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潜在的优势。

3、探讨对策,寻求解决焦作市城市转型的途径。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北京及其他城市的自行车现状。

2、分析北京市交通拥堵是否与自行车有关。

3、发表意见,探究北京自行车的发展方向。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使学生了解绿色食品和绿色消费的概念,引导学生初不建立对环境友好的绿色消费观念。

高中地理学科计划【第二篇】

本期高二地理教学将认真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遵照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在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的统一部署下,地理教学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技能与终身学习能力,力争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人口、城市、文化、旅游、世界政治经济、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力争使学生掌握用基础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成为有强烈爱国情操又具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中学生。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选编好每一套复习试题。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在本期内向全校推出一至二堂高质量的公开课。

2、针对不同的的教学内容,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形象直观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3、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活跃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布置适量的课堂或课后练习,并及时批改和辅导,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老师有针对性教学与命题以期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加强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力争能在具有影响的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6、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1、教学内容:本学期主要学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然后复习初中中国地理。

2、工作安排:李进廷任教241、242、243三个班并肩负尖子培优辅导,任备课组长;任爱民任教238、239、240、242四个班并负责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还肩负普通培优工作。

3、课时安排:每周安排四课时,本期预计23周,实上课时18周,共计课时72课时。

高中地理学科计划【第三篇】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作,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自然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四、教学要求。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中的内容与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

2.在教学中要体现教育改革对当今教学的要求,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及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4.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进行章节过关的检测。

5.教材中的图和图下小字以及活动部分的内容均作为课文正文处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组织安排好教学。

五、教学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水循环、洋流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判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六、教学措施。

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其次,积极响应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

七、课时计划和安排。

按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高中课程计划,每周授课2课时。期中考试之前讲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部分),期末考试之前讲完第三单元。

高中地理学科计划【第四篇】

一、教学目的。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

2、人口迁移的形式和原因;

3、人口的发展如何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三、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农民工现状;

2、分析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3、探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教学目的。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3、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4、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城市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内部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3、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4、城市化所要经历的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特点;

三、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市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人们选择不同住房位置的情况;

2、分析人们选择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

3、提出你选择住房位置的基本思路,选择恰当位置的住房。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的特点;

4、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的特点。

三、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是什么样。

2、为家乡的农业园区选择适宜的农业种类;

3、根据所给的地图,描述出农业示范区的蓝图。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工业的区位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

三、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焦作市概况;

2、分析焦作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潜在的.优势;

3、探讨对策,寻求解决焦作市城市转型的途径。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的。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北京及其他城市的自行车现状;

2、分析北京市交通拥堵是否与自行车有关;

3、发表意见,探究北京自行车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三、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使学生了解绿色食品和绿色消费的概念,引导学生初不建立对环境友好的绿色消费观念。

40 3026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