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计划精编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数学教学计划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本校三年级三班数学教学工作,全班共有36名学生,其中男生19人,女生17人。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其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测量,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等。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和千米,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五、教学进度表:
一、测量(10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左右
千米的认识…………………………………………3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5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10课时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小学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2
本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及编写特点。
修订后的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整理和复习。与原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相比,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将“百分数(二)”移至第十一册。在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将“百分数”的内容分成两部分,分别安排在第十一、十二册,此次修订后,由于内容的调整,课时也相应变动,故将本册中的“百分数(二)”移至第十一册,无论从课时还是从内容的衔接来看,都是非常合适的。
2、“整理和复习”部分的调整。本单元主要的变化是根据前面各册教材的内容调整,对有关的习题进行相应的变动,如将“成数、折扣”的有关内容和习题删去,将涉及到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有关习题进行改编,等等。
3、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1)美丽的校园 这个活动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测量、平面图形、比例尺等知识,绘制校园的平面图。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测量、收集数据、确定位置、确定比例尺、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将来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和数学建模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节约用水 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方案设计、收集数据、计算等手段,从量化的角度来说明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整个活动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自行设计方案,用实验的方法求出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水;二是通过调查、计算,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可以供一个家庭用多久,一个学校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等等。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借助这类跨学科的题材,可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此外,在以上四册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有一些措施是共同的,例如,对有些陈旧的题材进行改造,使之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某些过时的数据进行更新;重新绘制每一册的插图,使之更加活泼,更能吸引学生;等等。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 认识线段比例尺;并掌握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能进行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相改写。
4、 使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5、 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体各部分名称,掌握图柱体的特征。
6、 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7、 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
8、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9、 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计划拟订如下。
本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及编写特点。
修订后的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整理和复习。与原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相比,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将“百分数(二)”移至第十一册。在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将“百分数”的内容分成两部分,分别安排在第十一、十二册,此次修订后,由于内容的调整,课时也相应变动,故将本册中的“百分数(二)”移至第十一册,无论从课时还是从内容的衔接来看,都是非常合适的。
2、“整理和复习”部分的调整。本单元主要的变化是根据前面各册教材的内容调整,对有关的习题进行相应的变动,如将“成数、折扣”的有关内容和习题删去,将涉及到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有关习题进行改编,等等。
3、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1)美丽的校园 这个活动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测量、平面图形、比例尺等知识,绘制校园的平面图。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测量、收集数据、确定位置、确定比例尺、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将来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和数学建模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节约用水 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方案设计、收集数据、计算等手段,从量化的角度来说明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整个活动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自行设计方案,用实验的方法求出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水;二是通过调查、计算,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可以供一个家庭用多久,一个学校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等等。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借助这类跨学科的题材,可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此外,在以上四册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有一些措施是共同的,例如,对有些陈旧的题材进行改造,使之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某些过时的数据进行更新;重新绘制每一册的插图,使之更加活泼,更能吸引学生;等等。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 认识线段比例尺;并掌握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能进行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相改写。
4、 使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5、 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体各部分名称,掌握图柱体的特征。
6、 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7、 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
8、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9、 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0、 使学生学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制表步骤。
11、 使学生能看懂统计表和指出这个表所说明的问僵,掌握制作带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12、 使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13、 学会看条形统计图。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4、 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15、 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6、 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指出单式折线统计图说明的问题,初步学会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7、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与用途,初步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18、 使学生了解扇形统汁图的意义和用途,会看扇形统计图,掌握它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方法,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19、 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0、 。能比较熟练地读、写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21、 掌握整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以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23、 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4、 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 性质。会解比例。
25、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6、 通过复习、整理已学过的——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自编简单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7、 掌握相邻两个的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和时间等单位之间进率的规律,提高学生使用这些计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28、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直线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9、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 班集体期末学科综合评定进入全乡先进行列,学生综合素质高。
2、 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推行“自主、合作、探求”的教学方式,尽可能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初步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能力。
4、 多方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
5、 通过教学,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6、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 对学生进行“读书有用”的教育,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
四、具体措施:
1、 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 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 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 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 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6、 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 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11、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
12、正考风,严肃考纪,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树正气,树标兵,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3
一、班级情景。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必须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资料都比较感兴趣,可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本事差,注意力易分散,可是他们对数学有着必须的求知欲,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本事、动手操作的本事,培养学生欢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本事差,注意力易分散,可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资料: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资料。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资料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经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经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经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经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那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资料交叉安排。这贴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经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本事。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本事。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本事;经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经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我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经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我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一样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我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一样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忙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忙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白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五、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取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异常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六、课时安排
(略)
上一篇: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精编4篇
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