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实用(通用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实用(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第一篇】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第二篇】
软件工程
4年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具有扎实软件基础理论、开发实践、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技术及工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与维护、项目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获得软件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3)具有软件项目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5)具有软件开发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并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7)具有一定的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第三篇】
在理论研究和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界定尚无公认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定义是: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提到高技能人才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
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第一,技艺的高超性,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身怀绝技或技艺精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第二,技能的属人性。高技能人才的隐性知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捕捉灵感并反复琢磨而逐步积累起来的,属于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产生于实践中的隐性知识具有主体性,不易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人的技能产生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并由人通过实践创生,显示其属人性的个性化特征。第三,层次的相对性。高技能人才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是各类人才中知识、技能、贡献都出类拔萃的人物,是和特定的岗位相联系的,离开了岗位,技能人才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第四,标准的发展性。高技能人才的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外延会发展、内涵会提升,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第五,成才的实践性。任何一项高的技术能力都非天生俱有,耐心地学习与实际经验的积累才是重点。实践经验的积累是精力、时间、金钱堆积和记忆力的累积,是单纯学历教育和广泛、密集查阅资料和充足资金所替代不了的。实际上,高技能人才的形成过程与教育程度并没有严格的线性关系,知识多并不等于技能高。
我国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员,又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制造技术和服务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具有保障加工设备高效运作,生产装置平稳运行的特有能力,是驾驭现代生产设备和装置的保护神。特别是企业要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培育和依靠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推动技术、方法和工艺的革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因此,只有切实解决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并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应用、工艺创新、产品研制、设备调试等方面的中坚作用,才能使新技术、新装备得到更快更好地应用和推广,才能使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目前,我国的产品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中,整体上仍处于利润水平的低位区间,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标准和质量不高,赢利空间小,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者技能水平不高。不少企业由于缺乏技能型人才,难以承接工艺技术要求高的国际订单。要加快实现由国际加工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基地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产品在整个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劳动者数量供大于求、高技能岗位求大于供并存的矛盾局面。这说明,我国的劳动者素质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新兴的、知识型产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与经营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人才主体,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影响到其他类人才作用的发挥。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能解决经济发展之需,也有利于我国深化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口数量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
一般来说,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是以本企业培训中部门为主,但企业内部培训资源的局限性表现较为突出。因此,要推行企业与高校、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高度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培训资源整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为导向,以优势资源和区域布局为根本,建立区域化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结合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依托一批条件好、质量高、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更新改造和改建扩建,提升培养层次。支持一批水平高、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区域内高职院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扩大培养规模,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拥有一支善教学、会管理的培训师资,一是打造双师型师资,按照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功底,拥有娴熟高超的专业操作技能这一标准选拔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培训师资队伍。二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从事高技能人才理论教学、实操指导的教师,需持有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上岗,并依据岗位特点提高其薪酬待遇。三是构建培训专家库,充分依靠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师资共享。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推动企业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岗位培训,完善推广名师带徒措施,指导企业建立技能型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为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有效利用企业突出工程技术人员、离退休老专家、院校资深教授和行业技术专家等人才资源,构建共享型高技能人才培训专家库,实行择优聘用和动态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薪酬的高低能够对高技能人才技术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的过程中,应先对企业内部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岗位评价,将其素质分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划分不同的薪酬等级。同时,对于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特殊贡献奖或者特殊津贴,使高技能人才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技能比赛活动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激励机制,通过企业内部或者企业之间的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可以展现高技能人才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可以将比赛结果作为优秀技能人才选拔或晋升的重要依据,形成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为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展示技能成果搭建舞台,推动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成长。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发挥好高职院校的作用,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走出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将企业内部优秀的高技能人才送往学校,选择学校部分有潜力,且与企业自身需求相匹配的学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专门进行技能培训和企业文化教育,为企业培养储备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是将企业内部一部分,或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送到学校,接受学校内部优秀教师或者优秀技工的培训。“请进来”即请学校内部优秀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强化就业导向,加强校企合作,搞好技能实训,培养人才市场短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托,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从岗位和岗位能力分析入手,根据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不同要求来设置课程,形成适应经济需要、科技进步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时更新内容,随时充实生产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能操作队伍的核心骨干,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既要重视数量,又要提高质量。合理定位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做好培养工作的前提,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第四篇】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任务,坚持服务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本地就业为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我院招生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以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岗位任职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培训资源对接、学校教育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围绕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机制创新,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为促进随州“中国专用汽车都”、“国家首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湖北省招生制度改革的框架下,通过与行业、企业协商制订《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协议》,面向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实施单独招生考试,探索基于单独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
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车身设计及加工、车身安装调试、整车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为主要方向,通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与齐星公司、中国恒天、江南东风、程力专汽、重汽华威、全力集团等合作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考评,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校企双主体一体化体制机制。
以试点专业为基础,建设“互聘互用、协同育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形成双导师制。明确师资队伍的选拔、聘任、管理、评价原则,确定专业教学团队的规模、结构和教学任务。探索建立学校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带徒津贴。试点院校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学院与随州专用汽车机械相关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制定并不断完善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育人的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联合重汽华威专汽、程力专汽、江南东风特种汽车、中国恒天、全力集团以及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重点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以汽装专业为基础,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培养形式、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
重点任务
具体措施
牵头单位
备注
(一)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处、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
教研室
(二)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招就处
招就处
教研室
合作企业
教研室
合作企业
教研室
合作企业
教学办
合作企业
教研室
(四)建设校企互聘、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
人事处
合作企业
人事处
合作企业
(五)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教研室
教学办
教学办
教学办
(六)总结推广
办公室
宣传部
(一)政策保障
20xx年湖北省教育部职教改革相关要求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省相关职能部门制订相关配套的政策与文件,鼓励、支持、指导相关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20xx年1月,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随职”建设方案》,明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打造地方特色、服务专用汽车之都建设、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
(二)组织保障
1.成立汽车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在学院领导及教务处的统筹指导下,定期会商和解决有关试点工作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汽装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组 长:童加斌
副组长:梁学军、陈安民 贺剑、赵恒、
成 员:夏章建、王军、汪勇、舒文鑫
2.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组
负责汽车制造与装配试点工作的研究、组织、实施、推广;制定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组织制定并实施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学校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实施试点专业现代学徒制。具体实施本专业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业工作组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确保试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实施。
组长: 贺剑
成员:夏章建、舒文鑫、汪 勇、周俊、王军
(三)制度保障
学院拟将制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招生招工一体化、教学管理、教师培养、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
1.校企联合制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1)执行学徒优惠政策。经学院和企业考核合格的学生(徒),可同时获得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和企业颁发的“岗位资质证书”,被合作企业录用后,不需经过试用期,直接成为正式员工,并享受相应的待遇。
(2)企业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企业工作内容,并享受带徒津贴。
(3)评选并奖励先进试点班、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师傅及学徒。校企联合设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项奖励基金,对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专门的奖励。同时,被合作企业评为优秀师傅的员工,在晋升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时作为破格条件之一,可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优先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学院评出的现代学徒制活动中产生优秀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或评优时,予以优先考虑。
2.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1)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法》。
(2)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运行制度,制订《现代学徒制招生(工)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含选拔、管理、培养)、《现代学徒制带教师傅管理办法》(含选拔、管理、培养)、《现代学徒制校企定期例会制度》、《学生(徒)转为员工(毕业)制度》、《学生(徒)实习召回制度》等,共同加强过程管理。
(3)校企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学生(徒)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徒)实习安全措施与违纪处理办法》,根据学徒培养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生学徒津贴等合理权益,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4)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学生(徒)评价考核办法》,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四)经费保障
1.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保证试点工作资金需要。
(1)根据《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随职”建设方案》及《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特色专业申报书》申请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每年30万元,其中20万元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项资金。
(2)积极争取企业职工培训及省级专项建设资金。
2.加强经费管理,保证项目资金产生最大效用
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监控制度,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五)科研保障
各试点专业要坚持边试点边研究,及时总结提炼,把试点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上升成为理论,形成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制度措施,促进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积极开展国际比较研究,系统总结相关国家(地区)开展学徒制的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条件保障等。
(六)宣传保障
持续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网络、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将试点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1.形成一套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度。编写《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汇编》、《现代学徒制制度汇编》、《现代学徒制案例汇编》等制度文件。
2.校企共同开发一批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课程标准与特色教材。
3.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总结报告》,对首批试点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
5.总结、提炼本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公开发表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研究论文并辐射到我院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院推广现代学徒制提供可资借鉴的基层探索案例和经验。
1.政府尚未出台鼓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激励政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
应对措施:在学院现代学徒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中、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议中,对合作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合作企业参与积极性。并且,校企双方可共同争取政府支持。
2.政府还没有现成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学院探索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在实施中会走弯路、会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应对措施:与合作企业协商签订《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协议》,报请政府同意,采取单招等方式。
3.学院制定的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政府现行的政策不匹配,与企业考虑存在差异。
深入调研企业,要了解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能够得到什么?企业最担心的是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制定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管理制度、确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并与企业、学生三签订相关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