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优秀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优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第一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生产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范围、程度迅速扩大。人才竞争成为经济竞争的主体。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国家的兴盛在于人,国家的灭亡亦在于人,古圣先贤,早有明训;回顾历史,可谓丝毫不爽。经营事业的成败,不容讳言,与治国同一道理,在于人事安排是否合宜。”对检测机构而言,“人员贯穿于质量体系的各个要素,人员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只有先进的设备、完善的管理体系而没有人才,那么检测机构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入世后,国内外贸易日益频繁,为我国的检测机构提供了广阔的检测市场。这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检测机构的发展,检验市场的扩大、业务量的增加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检验能力和工作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并在这种冲击下保持、甚至发展自己的实力,人才问题成为关系检测机构发展的关键,检测机构要本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组织应当根据战略规划和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系统、激励机制、员工培训与教育体系,以发挥和调动员工的潜能,并营造充分发挥员工能力的良好环境”的方针,坚持引进高科技人才,留住骨干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实现国家质检总局“人才强检”的战略目标。

众所周知,技术人才短缺及人员年龄结构偏老是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技术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质量方针的实现”,检测机构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已成为近年来大家探讨、研究的问题。如宁夏检测机构目前状况就是年轻人少,学科带头人少。经统计,宁夏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均不太合理。因此,针对这些现存问题,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才辈出的局面,是检测机构的当务之急。

一、发现人才。

人才是任何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要求和决定力量。发现人才的前提在于检测机构最高领导者要有科学人才管理观念。这种人才观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二是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三是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基本标准;四是识才、育才、用才、留才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领导者给各类人员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这样才能识别有用之才,了解人才特点,挖掘、发现有用之才。管理者应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可采取选拔与竞聘相结合,以竞聘为主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二、培养人才。

根据iso/iec17025第款要求“实验室管理层应制订实验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确定培训需求和提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管理理念的发展、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标准、检验方法的迅速更新,都要求检测机构各类人员不断学习。检测机构应尽可能地给各类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条件和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管理理论、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科学素养。逐步建立并完善正常的人员培训制度,从整体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岗位培训及现有人员素质培训,要特别注意在岗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在岗进修或请相关专家进行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

2.选拔一批富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富力强,具有相当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才充实到检测机构的管理岗位。让他们革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检测机构发展。

3.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强、检验水平高的技术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向培养,培养专业领域带头人。

4.鼓励多参加行业学术会议及横向的参观学习,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标准、新方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5.各专业检验室内部也要定期组织各种检验技术研讨,不断提升专业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素质。明确岗位职责,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并定期对各类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应予以辞退。

三、引进人才。

检测机构应建立开放有序、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公开向社会招聘高水平、高学历,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或精通建材检测重点项目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并以他们为基础,带动检测机构自身人才的成长,力争培养几名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引进人才的规格要适度。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高水平、高层次是欠理性的。一个以检验为主的检测机构,却极力引进多名硕、博士,而自身的人员结构无法为其凝聚起科研团队,又缺乏科研课题及适宜研究设备、环境,使高层次人才从事简单、重复性的检测工作,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无法留住人才。

2.要处理好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间的关系。个别检测机构花大代价引进人才后,不得不在其他员工身上勒紧腰带,客观上挫伤了众多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检测机构应一方面加大现有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合理提高对口人才的引进待遇,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发展。

四、留住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检验机构来讲,最重要的资源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开拓能力和热情,检测机构要为留住人才积极营造两个环境。在硬环境方面,要通过完善产品质量检验试验室基础条件建设,加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力度,为优秀科技人员的培养与成长提供平台。在软环境方面,要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成果等多种手段,发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充分体现知识价值、劳动价值、人才价值,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主观能动性,为检测机构创造更多的财富。检测机构应从七个方面着手:

1.在实际的奖金分配中要体现多劳多得以及技术含量的特点。

2.全面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每个检验人员的具体量化目标进行月份、年度的准确公正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先进优秀的评选以及职称晋升挂钩。

3.对检验人员的职称评定既要体现出学历的重要性,更要看重实际业务水平和工作的实绩,评聘分开,采用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方法,鼓励能人、新人脱颖而出,调动检验人员的自我激励。

4.鼓励员工攻读研究生、博士学位,丰富、深化专业知识,并给予适当的学费支持。

5.对员工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学费予以报销。

6.鼓励技术骨干开展课题研究,获得立项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及奖励。

7.对在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著作,以及在行业学术年会论文交流获奖的,都要予以奖励。

总之,检测机构应本着引进高科技人才,稳定骨干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有效实施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成长的政策环境,为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道路,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要彻底改变“重物轻人”的倾向,健全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再教育培训制度,稳定科技人才队伍,调动人才的创新热情,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在关键技术和科研前线取得突破,实现质检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完善和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3个要求》王为群,薛荣珍,职业与健康201月第21卷第1期。

[2]《海纳纳百川追求卓越-浅谈检验机构采用现代质量管理模式》汪静,吕海燕,上海标准化-期。

[3]《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牟长贤,杨明荣,中国计量,202期。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第二篇】

团队建设是一项关乎组织成功的重要任务,而团队建设的核心是管理。在我参与的团队建设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管理对于团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在团队建设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管理的关键。作为一个团队领导者,我深知团队只有有清晰的目标才能保持团队成员的共同方向。因此,我在团队建设的早期阶段便致力于确立明确的目标。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和讨论,我们明确了团队的使命、愿景以及长期和短期目标。这使得团队成员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团队的意义和目标,从而凝聚共识,形成强大的合力。

第二,积极鼓励沟通和合作。在团队建设中,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是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信任和默契的基础。为此,我经常组织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和协作。我鼓励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以开放的态度倾听每个人的想法。当成员们面临问题时,我也促请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这种积极鼓励沟通和合作的环境帮助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团队氛围,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第三,明确分工和责任。团队建设不能只依赖于简单的任务分配,更需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潜力,因此在分工时,我会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和兴趣来合理分配任务。同时,我也会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确保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职责。这种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分配不仅使团队成员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还提高了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四,培养团队成员的能力和士气。在团队建设管理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能力和士气。我会鼓励成员们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同时,我也会定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教训,以提升整体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我还会经常给予团队成员以肯定和鼓励,激励他们在工作中持续努力,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昂的士气。

第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团队建设管理中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认为只有及时给予团队成员有效的反馈,才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和表现。因此,我会定期与每个成员进行沟通,并提供针对性的具体反馈和建议。同时,我也会听取团队成员的反馈和意见,以便更好地改进团队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我发现团队成员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总结起来,团队建设管理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任务。通过明确目标、鼓励沟通和合作、明确分工和责任、培养成员能力和士气以及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我在团队建设管理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我深信,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团队建设管理效果,实现团队的成功和成长。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第三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本办法所称资质认定,是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

资质认定包括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

第三条检验检测机构从事下列活动,应当取得资质认定:

(一)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二)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三)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四)为社会经济、公益活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资质认定的。

第四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活动以及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统一管理、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认监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制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以及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的式样,并予以公布。

第七条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应当遵循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资质认定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其资质认定由国家认监委负责组织实施;其他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由其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条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四)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五)具有并有效运行保证其检验检测活动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六)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

(四)资质认定部门应当自收到技术评审结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准予许可的,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资质认定证书。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为6年。

需要延续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的,应当在其有效期届满3个月前提出申请。

资质认定部门根据检验检测机构的申请事项、自我声明和分类监管情况,采取书面审查或者现场评审的方式,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向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一)机构名称、地址、法人性质发生变更的;。

(二)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检验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的;。

(三)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取消的;。

(四)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检验检测方法发生变更的;。

(五)依法需要办理变更的其他事项。

检验检测机构申请增加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或者发生变更的事项影响其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的,依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实施。

第十三条资质认定证书内容包括:发证机关、获证机构名称和地址、检验检测能力范围、有效期限、证书编号、资质认定标志。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志,由chinainspectionbodyandlaboratorymandatoryapproval的英文缩写cma形成的图案和资质认定证书编号组成。式样如下:

第十四条外方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申请资质认定时,除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资质认定条件外,还应当符合我国外商投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检验检测机构依法设立的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分支机构,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相关检验检测活动。

资质认定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简化技术评审程序、缩短技术评审时间。

第三章技术评审管理。

第十六条资质认定部门根据技术评审需要和专业要求,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实施技术评审。

资质认定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现场技术评审时,应当指派两名以上与技术评审内容相适应的评审员组成评审组,并确定评审组组长。必要时,可以聘请相关技术专家参加技术评审。

第十七条评审组应当严格按照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开展技术评审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技术评审结论。

专业技术评价机构、评审组应当对其承担的技术评审活动和技术评审结论的真实性、符合性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评审组在技术评审中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限期整改,整改期限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逾期未完成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相应评审项目应当判定为不合格。

评审组在技术评审中发现申请人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向资质认定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建立并完善评审员专业技能培训、考核、使用和监督制度。

第二十条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对技术评审活动进行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资质认定部门委托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技术评审的,应当对专业技术评价机构及其组织的技术评审活动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专业技术评价机构、评审员在评审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告诫、暂停或者取消其从事技术评审活动的处理:

(一)未按照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实施技术评审的;。

(二)对同一检验检测机构既从事咨询又从事技术评审的;。

(四)透露工作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技术秘密的;。

(五)向所评审的检验检测机构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技术评审结论的。

第四章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规范。

第二十二条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十三条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独立于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各方,不受任何可能干扰其技术判断因素的影响,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

第二十四条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审查和完善管理体系,保证其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能够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并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第二十五条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内,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

检验检测机构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时,应当注明检验检测依据,并使用符合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规定的用语进行表述。

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从业。

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应当符合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的能力要求。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验检测报告。

第二十七条检验检测机构不得转让、出租、出借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不得伪造、变造、冒用、租借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不得使用已失效、撤销、注销的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

第二十八条检验检测机构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应当在其检验检测报告上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并标注资质认定标志。

第二十九条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标准、技术规范以及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的要求,对其检验检测的样品进行管理。

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委托送检的,其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仅证明样品所检验检测项目的符合性情况。

第三十条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和报告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

原始记录和报告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

第三十一条检验检测机构需要分包检验检测项目时,应当按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分包给依法取得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并在检验检测报告中标注分包情况。

具体分包的检验检测项目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

第三十二条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对其在检验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国家认监委组织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对省级资质认定部门的资质认定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自行或者组织地(市)、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定期向国家认监委报送年度资质认定工作情况、监督检查结果、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

地(市)、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并将查处结果上报省级资质认定部门。涉及国家认监委或者其他省级资质认定部门的,由其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上报或者通报。

第三十四条资质认定部门根据检验检测专业领域风险程度、检验检测机构自我声明、认可机构认可以及监督检查、举报投诉等情况,建立检验检测机构诚信档案,实施分类监管。

第三十五条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资质认定部门的要求,参加其组织开展的能力验证或者比对,以保证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

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加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或者比对。

第三十六条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并注明资质认定证书状态。

国家认监委应当建立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信息查询平台,以便社会查询和监督。

第三十七条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向资质认定部门上报包括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遵守从业规范、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等内容的年度报告,以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或者以其他公开方式,公布其遵守法律法规、独立公正从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的自我声明,并对声明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八条资质认定部门可以根据监督管理需要,就有关事项询问检验检测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发现存在问题的,应当给予告诫。

第三十九条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应当依法办理注销手续:

(一)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或者依法不予延续批准的;。

(二)检验检测机构依法终止的;。

(三)检验检测机构申请注销资质认定证书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对检验检测机构、专业技术评价机构或者资质认定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相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及时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检验检测机构未依法取得资质认定,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其1个月内改正;逾期未改正或者改正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规定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对原始记录和报告进行管理、保存的;。

(四)违反本办法和评审准则规定分包检验检测项目的;。

(五)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

(六)未按照资质认定部门要求参加能力验证或者比对的;。

(七)未按照本办法规定上报年度报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或者自我声明内容虚假的;。

(八)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不配合监督检查的。

第四十三条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整改,处3万元以下罚款:

(三)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失实的;。

(四)接受影响检验检测公正性的资助或者存在影响检验检测公正性行为的;。

(五)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检测报告的。

前款规定的整改期限不超过3个月。整改期间,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

第四十四条检验检测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认定部门应当撤销其资质认定证书:

(一)未经检验检测或者以篡改数据、结果等方式,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

(三)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质认定的;。

(四)依法应当撤销资质认定证书的其他情形。

被撤销资质认定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

第四十六条检验检测机构申请资质认定时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隐瞒有关情况的,资质认定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检验检测机构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

第四十七条从事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的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资质认定收费,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本办法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本办法自8月1日起施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月21日发布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第四篇】

节能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质量更好的产品。

1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效果分析与前景。

摘要:我国在“十二五”计划中审议并同意了关于节能减排的综合性工作方案,尽管节能减排项目实践推广到交通建筑、生活等多个层面,但工业系统的节能减排依然放在首位,钢铁行业依然是节能减排的重点。

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资源税改,三举并重,这对于钢铁企业发展确实是一大机遇,也是一大挑战。

本文将分析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发展效果,同时也将对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发展的前景进行预测,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节能减排;钢铁工业;现状分析与前景。

1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发展状况。

我国自提出节能减排举措后,中国钢铁制造业便注重对生产方式的调整。

在中国钢铁企业发展过程中,钢铁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提高能源效率[1],以降低钢铁能耗,在“十一五”计划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同时,我国钢铁的出口钢铁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优化,从原来的进口国变为钢铁出口大国,并且其中高端板材如无缝钢管、特厚板等的出口比重有了很大的提升。

节能减排效果分析。

吨钢耗能。

十一五之后,相比于2009年,2010年中国重点钢铁企业吨钢耗能降低了%[2]。

根据2015年钢协会员单位各工序能耗现状数据,观察表格明显可以看到2015年的各项指标有所下降,以吨钢综合能耗下降显著,同时对比2009年的吨钢综合耗能/t有很大的降低。

工序能耗。

工序耗能是指生产工序维持炼铁\炼钢工序必须耗用的能源。

日本钢铁工业工序能耗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下面将与日本的工序能耗数据进行对比。

对比各项数据可以看到,中国钢铁工业据日本仍有很大的差距,转炉的相对差距高达20%.

节能减排制约因素。

从吨钢耗能和工序耗能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国钢铁工业的耗能得到了降低,但对比于发达国家仍是存在差距。

我国正处于钢铁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然目前钢铁生产的节能措施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作为资源大国,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只注重商品生产的技术和过程,很少去关心能源的的消耗以及资源的利用率,造成高成本、低产量、高污染的状况。

[3](2)钢铁生产技术和资源使用技术较落后。

目前中国虽然产粗钢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的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导致原料和能源的利用率较低,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生产技术的优化,降低生产消耗。

(3)钢铁生产流程中热回收率低。

目前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对余热能源的回收率高达90%,但中国较为有代表性的钢铁制造商仅为%。

同时我国对热能回收的研究相对落后,能源转化关键技术和生产设备不完善是余热回收率低的根本原因。

(4)就钢铁余热回收本身来说,预热能源形式分布多种,多样经常以低参数的热风、热水等为载体,热稳定性差,分布方位宽泛等原因,提升了资源回收的难度。

2结语。

虽然在十一五,十二五的建设下,我国的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对比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同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钢铁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阶段,因此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要深入研究钢铁制造工艺、创新管理技术、坚持节能降本理念,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第三代钢厂。

参考文献:

[1]张春霞,周继程.《21世纪初中国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进展和发展方向》,2010年中日双边技术交流与考察文集[j].(11):3-6.

作者:蒙小兰单位:灵川县节能监察大队。

2浅谈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基于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的现状,对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变量泵控制、柴油机电喷控制、电液比例控制、电路法组合控制等,并就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展开了具体分析。

只有切实提升工程机械性能技术,方可在有关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新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工程机械类型与数量的持续扩大,在生产这些工程机械的过程当中需消耗大量的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一项核心因素。

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必须基于对环境适应性的充分考量,就环保型、节能型产品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将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工程机械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

1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的现状。

变量泵控制。

鉴于工程机械在具体的现实工作当中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与阻碍,此时可对变量泵采取调控排量的方式来满足工程机械的施工需求。

利用压力感应控制发动机的功率,可促使容积调速转变为节流调速,进而降低能量损耗。

由于此种控制方式优势明显,因此被大规模地应用在了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此种变量泵当中仅有一个被控制对象,因而可依据完全不同的控制方式就输出特性展开具体分析。

对实际工作场合提出相应的标准要求,选取更加适宜的控释方式,通过排量控制、ludv控制以及ls负载敏感控制等共同组成量变泵控制的基础形式[2]。

柴油机电喷控制。

目前的柴油机通常选用电控喷射、共轨以及涡轮增压中冷技术等,电喷柴油机在汽车行业当中已取得广泛应用,但是在工程机械领域应用较少。

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是利用对喷油时间的控制来实现对负荷的调节。

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是由传感器、控制单元和执行机构共同构成。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喷油系统实施电子化控制,例如对喷油量、喷油定时的控制。

利用转速、温度、压力相关传感设备,将所检测到的信息直接同步输入计算机中,和控制单元中所存储的参数予以对比,经由处理计算之后,依据最佳值对执行机构实行控制,最终控制喷油系统,促使柴油机保持最佳运行状态。

电液比例控制。

在工程机械之中通过应用电液比例技术,能够极大减少多余的液压信号传递管路,采用电信号传递液压参数,不仅能够使系统响应快速,同时还可促使整个挖掘动力系统更加灵活、便捷。

伴随着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液比例控制也将逐步走向“智能化”的发展道路,这将直接实现对液压系统与柴油机运行参数地有效监测,同时依据相关的参数信息对整个挖掘机动力系统进行自动控制,促使其可以始终保持高效、节能的状态,这也是节能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

多路阀组合控制。

工程机械大多是选用四通道或六通道的多路阀控制,在此类控制系统之中直通供油路能够构成优先回路;中位时直通回油与并联供油路能够构成并联回路,同时将压力、流量和功率的改变信号进行组合反馈,从而构成控制功能相对较为完备的负荷传感阀。

日本小松挖掘机所采用的kms15多路阀,佳友挖掘机所采用的u28多路阀,韩国大宇挖掘机所采用的dx28多路阀等,均实现了对压力反馈液压泵排量控制、回转有限、直线行驶、动壁以及斗杆自合流等相关功能的有效整合。

同时多路阀组合方式也将更加智能化,更有助于液压系统节能目标的实现[3]。

2工程机械液压技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在工程机械当中,功率的匹配适应性对系统节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影响。

基于全局功率匹配的思想体系下,相较于以往的局部功率匹配来说,其调节工作将更加灵活、简便。

在挖掘机中,单一性的局部功率匹配无法达到有效节能,这主要是由于在作出具体调节工作时,发动机和泵之间的匹配工作必须要对泵排量进行适当调节,同时泵和负载间的匹配也必须要对泵排量进行调节,因此,在调节之时就发生了冲突,需针对此问题予以综合考量。

当前大部分挖掘机设备均选用的是变量泵与负载敏感系统,此系统当中针对泵负载压力以及流量的自适应性能够促成泵与负载的匹配;之后依据泵同负载的匹配功率,明确发动机最为适宜的工作点,借助对发动油门的自动调节,可促使发动机能够处于最为适宜的工作位置,从而也就达到了整体性的功率匹配,其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通过挖掘机来举例说明,要达成发动机、泵以及负载的功率匹配,需满足于以下条件:nte=npsvg=plql.式中:n为发动机转速;te为发动机最佳节能位置的.转矩大小;ps为泵出口压力值;vg为泵的几何排量;pl为负载压力值;ql为负载需求流量值。

要进行功率匹配,可利用压力传感设备获取负载压力pl,因而仅需计算负载流量。

3结语。

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会受到较大的制约性限制影响,油泵功率以及发动机功率是否匹配将会对具体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使液压系统流量、压力及损失降至最低,使得发动机以及各液压元件寿命得以延长,促进整体功能的提升。

同时将微电子以及计算机控制方式充分应用到工程机械系统之中,可达到降低功率的效果。

只有切实提升工程机械性能技术,方可在有关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新技术的应用,并借此来提升新节能技术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冀宏,左嘉韵,程源,等.工程机械液压元件及节能液压系统的发展与思考[j].液压与气动,2013(5):1-8.

[2]刘振朝.液压节能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2016(1):44.

[3]王鑫.基于液压节能技术的工程机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机械,2014(2):59.

作者:凌彦波单位:阳煤寺家庄公司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3谈节能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最近几年,低碳环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对恶劣的被污染的环境深恶痛绝。

人们对与生存环境相关的各种生产加工领域开始强调低碳环保,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均较大的建筑行业尤其引人关注。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引入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建筑行业中的低碳概念是指将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消耗降到最低,从而满足人们住宅愿望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建筑理念。

在低碳概念下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既可以高效利用资源,又可以保护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本文着重谈一谈如何在低碳概念的指导下搞好建筑设计。

关键词:节能;设计;低碳;民用建筑。

1引言。

建筑行业中的低碳概念是指将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消耗降到最低,从而满足人们住宅愿望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建筑理念。

完成这一概念的要求,既提高了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又节俭了许多建筑资金,还对建筑地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建筑设计中践行低碳理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优化使用建筑资源,使建筑资源效能最大化。

在整个建筑过程中,首先在建筑用料上要坚决贯彻低碳理念,用最科学最准确的计算控制建筑资源的使用,将建筑资源的无效损耗降到最低点,将消费者要求、建筑材料的价格、功能、建筑用地、建筑物功用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尽量多用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新设施。

作为建筑设计者始终秉承低碳、节约、优化的设计理念,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人们家居环境的要求。

文档为doc格式。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第五篇】

一、各单位负责人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做好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头"。

我们每个营业处的负责人,应该是负责营业处的各项目标的实现,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他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既是工作计划的制订者,又是实施计划的领头人,作为团队的"头",其个人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做好这支团队的领头羊,不仅要用平和之心客观公正地对待营业处的每件事和每个人,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公司大团队中的一员,各单位负责人应该站在公司整体高度上考虑问题,在搞好本单位团队建设的同时,要顾全大局,而不仅仅过分追求本单位经济效益,忽视了单位间的协调合作,影响了整个团队。

二、打造团队精神,建立明确共同的目标

打造团队精神,首先要提出团队目标,抓好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团队就失去了方向。

因此,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学习,使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都知道本单位或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应该努力的方向,这是团队形成合力、劲往一处使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必须建立明确共同的目标。

在团队品牌招商建设管理中,不同角色的成员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各单位负责人负责单位的整体业务,需要按照承诺,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货物运输任务。可能普通员工是打工者心态,我干一天你要支付我一天的工资,当然做业务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就更好了。

团队中不同角色由于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工作的目标和期望值,会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的负责人应善于捕捉成员间不同的心态,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劲往一处使,使得团队的努力形成合力。

三、抓规范,抓执行,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

我们的员工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和背景,如何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使之步调一致是我们公司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公司通过几年的探索,己初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衡量一个公司管理是否走上正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制度、流程是否被公司员工了解、熟悉、掌握和执行,是否有监督和保障措施。让员工熟悉、掌握各类制度、流程,不但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需要,也是满足公司长远发展和员工快速成长的需要。

事实证明,没有一套科学完整、切合实际的制度体系,管理工作和员工的行为就不能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就会出现无序和混乱,就不会产生井然有序、纪律严明的团队。所以,要从我们的小团队做起,要运用各种形式,加大学习力度,抓执行力,抓落实兑现。

四、用有效的沟通激活团队建设,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沟通是维护团队建设整体性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如果说纪律是维护团队完整的硬性手段的话,那么沟通则是维护团队完整的软性措施,它是团队的无形纽带和润滑剂。

沟通可以使团队建设中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可以消除员工内心的紧张和隔阂,使大家精神舒畅,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作为各单位负责人必须要保持团队内部上下、左右各种沟通渠道的畅通,以利于提高团队内部的士气,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人和"的环境。

一年多来,我们在沟通管理上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建立了多种沟通平台,如我们的oa办公平台;每月一次生产经营例会制定;每天一次的晨会制度,都能使员工在学习中达到沟通和提高。

从实际效果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区别,导致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出现相应的偏差。所以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金钥匙。

五、用好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进步

绩效考核是一种激励和检验。它不仅检验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成果,也是向团队成员宣示公司的价值取向,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所以它同样关系到团队的生存和发展。

闻名的办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现代公司不只是老板和部属的公司,而应该是一个团队。"咱们应该采纳切实有用的办法,抓好团队建设,凝集团队的力气,推进公司不断向前展开。

直销的本质就是建立通路,通路要靠团队建设来实现。这不是口号,是直销事业不变的真理。这个观念或许大家都知道,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坚持做到,这也就是为何直销是个倍增的事业,但真正能做到市场倍增的团队有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是本文想探讨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团队?团队形成的要素有四:成员、指挥者、目标与信念、游戏规则,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成员是由认同这个团队的人组成;指挥者是由团队成员认同某人担任这个角色;目标与信念是发挥团队的力量;游戏规则就是伦理规范,避免团队因为内耗而瓦解。

“认同”是团队建设的第一个考验,我们只要问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认同一个人?认同一家公司?认同一个团队?显然,每个人要认同一个团队需要一个过程,这不是靠口号或说服,是由每位成员个人感知与团队互动而产生。

直销团队的内容是什么?直销团队是由众多个小团队组合形成的较大的市场团队,以建设一个大家认同事业的市场通路为目标。如何形成直销的最小团队,其实是团队建设最重要的`工程,因为我们定义的市场倍增或复制,指的都是一线团队形成的过程。直销的一线团队就是独立经销商小组,小组如同家庭,是直销最基层的团队,这个小组的形成需要小组的指挥者(独立经销商)像家长带家庭成员一样的付出,塑造生活化、关怀的氛围。

其次,是地区市场团队的建立,地区市场团队是由一位地区团队领导人带领当地的几个独立经销商小组,在当地逐渐建立消费市场与经营团队。一般直销的规律是如果开拓一个新市场,必须是有一位当地的市场领导人出现,并且获得系统及公司的良好支持,这个市场才算初步的建立。

建立团队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呢?培育一个最小的作战团队(独立经销商小组)需要一到三个月,建立一个地区团队需要一到两年,建立一个系统需要五年以上。所以直销事业初期跑得快不算快,真正的快是指具备培育市场倍增与复制的单位的能力,也就是市场作战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耐心,根据我观察直销产业二十年的经验,能够成为直销真正的成功者,往往不是能力最强的人,而是对这个事业最认同的人。

近几年,借用直销模式拓展业务的企业众多,其中不乏非法集资公司,有人误用直销的手法,过于简化市场倍增的观念,只强调个人的加入时机,完全忽视团队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些都是胡扯八道,妖言惑众的害人勾当。

直销人的梦想是建立一支庞大而稳健的市场团队,从而实现“长期而稳定的高收入”,享受非凡自由的人生。这个梦想在许多直销公司和市场团队的努力下都已实现,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团队经营重于一切”的真谛。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第六篇】

创业团队的人员流失率之高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对100家成长最快的小公司所做的调查,发现其中有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在公司头五年中顺利存活,而chandler&hanks(1998)在他们所研究的12个创业团队的个案中发现,只有两家在创立后的五年后创业团队还保持创立初期般的完整。刘先生是青岛a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公司从事家庭装修材料的生产和销售,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青岛地区家庭装修材料市场的领头羊,2002年全年销售额三千多万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不过刘总最近的心情非常郁闷,因为和他一块从江西老区出来打天下的几个公司元老级人物离开了他的公司,这其中最令刘总心痛的是公司的王副总。王副总在公司的威望极高,是公司元老中惟一的本科生,公司的发展有一大半应归功于王副总。王副总的一番话令刘总至今难忘:“刘总,当年是你把我和文涛(公司销售部经理)、刘庆(公司技术部经理)从江西老区拉到这里,我们一起拼命干,从6个人5万块钱做到现在的三百多个人三千多万,可是企业越做越大,我们的心也越来越寒,这幺多年了,每年分红就凭你一时的高兴,想给谁多少就多少,大家心里都不踏实啊。我们都觉得干活没盼头,像现在这样下去,我们肯定都会走的。”

创业团队的构成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之为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这种创业团队一般是有一个人想到了一个商业点子或有了一个商业机会,他就去开始组成所需要的团队。例如太阳微系统公司(sunmicrosystem)创业当初就是由维诺德·科尔斯勒(vinodkhmla)确立了多用途开放工作站的概念,接着他找了joy和bechtolsheim两位分别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专家,和一位具有实际制造经验和人际技巧的麦克尼里(eary),于是,sun的创业团队诞生了。

第二类称之为群体性的创业团队,这种创业团队的建立主要来自于因为经验、友谊和共同兴趣的关系而结缘的伙伴,经由合伙彼此在一起发现商业机会,例如yahoo!的杨致远和斯坦福电机研究所博士班的同学大卫费罗,微软的比尔盖茨和童年玩伴保罗艾伦,hp的戴维·帕卡德和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同学比尔·体利特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创建多是先由于关系和结识,基于一些互动激发出创业点子,然后合伙创业,这种的例子比比皆是。

简单地来说,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是先有创业点子再有创业团队,而群体性的创业团队则恰好相反,先有核心创业团队的结识才有创业点子的提出;此外,群体性的创业团队比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更强调人际关系在创业团队构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从中国的创业团队类型来看,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数千年来形成的行为方式,群体性的创业团队数量远远超过了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曾经对所服务的七十多家民营企业客户做过分析,发现80%以上的民营企业创业团队属于群体性的创业团队。

从团队的稳定性来看,群体性的创业团队不如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主要原因在于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是由一个核心主导来组成所需要的团队,他在挑选成员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成员的性格、个性、能力、技术以及未来的价值分配模式,这保证了团队成员的能力不会因为公司规模的扩张而不适应经营的要求,同时不会出现由于创业成员间因为自身性格、兴趣不合,导致创业团队解散的情况。

而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一个企业从产生、成长到最终衰落或扩张,一般有四个阶段。组织结构、领导体制及管理制度形成一个在生命周期各阶段上具有相当可预测的形态,各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自然的过程。下面用一张图表来说明组织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创业团队分裂最容易发生在企业从创业阶段向集体化阶段过渡的时期。

创业阶段的特征是组织的创立者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生产和市场的技术活动中,以求得在市场中的生存,企业的组织是非规范化和非官僚制的,工作时间较长,大家为了生存而奋斗,不太计较个人的得失。

而集体化阶段的特征是企业已经度过了生存期,组织获得有利的领导并开始提出明确的目标。

和方向。部门也随着权力层级、工作分派及劳动分工而建立。企业在由创业阶段向集体化阶段过渡的这段时间中,随着企业从不规范过渡到正常经营管理状态,创业团队中的很多矛盾很容易暴露出来,而这些矛盾正是创业团队分裂的主要原因。笔者总结了一下,归纳为四大因素:

一、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有些成员因其能力已经不适应更大规模、更规范的企业经营。

管理的需要。

这一点在我国众多的中小乡镇企业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很多乡镇企业的创业元老文化程度不高,当初的成功往往是因为敢拼敢干,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干别人不敢做的事而发展起来,但随着企业进入一个规范发展的时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制约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团队很有可能走向分裂。

二、创业团队成员的经营理念与方式不一致,团队思想没有统一,有些成员不认可公司的目标和策略价值观有冲突,导致创业团队解散。

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联想的倪光南和柳传志。柳传志是一位有科技背景的企业管理者,而倪光南是一名科学家,他们的分歧是经营理念的不一致,柳是市场导向,而倪光南是技术导向,这一根本的分歧导致了曾被誉为“中关村最佳拍档”的联想创业组合的分裂。当然,联想创业组合的分裂并不是发生在联想从创业阶段向集体化阶段过渡的时期,而是发生在联想从集体化阶段向规范化阶段过渡的时期。

三、创业成员之间因为性格、个性、兴趣不合,导致磨合出现问题,创业活动难以正常。

群体性的创业团队中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群体性的创业团队是由一些因为私交很好而在一起的伙伴来共同创业,例如朋友、同事、同学、校友、亲戚等,多是由人际关系来寻找共同创业的伙伴,或是有相似的理念和观点,例如具有相近技术研发背景的人,基于对某一技术的狂热而结合。可以说,在人际上的交集是成为群体性创业团队成员最重要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在性格上的差异和处理问题的不同态度就容易被掩盖,有些团队从表面上看,好象大家都在努力工作,但真正全身心投入者只有一到两个人,同时团队内又缺乏真正的沟通,那幺该团队实际上并未形成真正的团队,充其量只是几个人力量的加总而已。若团队成员间目标不一致,则造成的结果就是1+1<2了。这种情况必定会导致创业团队的解散。

四、团队在创立初期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利润分配方案,随着企业的发展,利润的增加,在利润分配时出现争议导致创业团队解散。

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中是非常普遍的,很多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创业团队在发展初期,或者是没有考虑到,或者是碍于面子,没有明确提出未来具体的利润分配方案,等到企业规模扩大的时候就开始为利润怎幺分配而争执了。青岛的a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王副总和刘总在创业初期没有确定利润分配的方案和比例,等到企业发展壮大了,由于利润分配的原因最终导致团队的解散。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建立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是保持创业团队稳定的关键。在创建一个团队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考虑成员之间的能力或技术上的互补性。太阳微系统公司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例子,创业期初维诺德·科尔斯勒找来的三个人分别是软件专家、硬件专家和管理专家,sun的创业团队非常稳定,稳定的团队为太阳微系统公司带来了稳定的发展。

判性的成员,对于创业过程将大有裨益。作为创业企业核心成员的领导者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一定要选择对团队项目有热情的人加入团队,并且要使所有人在企业初创就要有每天长时间工作的准备。任何人才,不管他(她)的专业水平多幺高,如果对创业事业的信心不足,将无法适应创业的需求。

在团队已经组建以后,无论是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还是群体性的创业团队,要保持项目团队的稳定性,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业团队一定要有碰撞后形成的一致的创业思路,成员要有共同的目标远景,认同团队将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还要有自己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这些其实就涉及到团队文化的建设问题了。

二、以法律文本的形式确定一个清晰的利润分配方案。把最基本的责权利界定清楚,尤其是股权、期权和分红权,此外还包括增资、扩股、融资、撤资、人事安排、解散等等与团队成员利益紧密相关的事宜。

三、要保证团队成员间通畅的沟通渠道,进行持续不断地沟通。团队开始工作时要沟通,遇到问题也要沟通,解决问题时也要沟通,有矛盾时更要沟通,沟通的时候要多考虑团队的远景目标和未来的远大理想,多想有利团队发展的事情。

当你终于艰难的作出了决定,“我要去创业”,而且你已经有了切入市场的产品或这仅仅是一个点子的后,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一个共同创业的团队。在硅谷流传这样一个“规则”,有两个哈佛mba和mit的博士组成的创业团队几乎就是获得风险投资人青睐的保证。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但是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对于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重要性,技术、市场、融资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一流的合作伙伴才能够成功。

正在凸现的创业时代可以肯定不是一个大批出产个人英雄的时代,尽管我们在媒体上已经看到把丁磊等同与网易和把王志东等同于新浪,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吸引注意力和宣传企业的需要而已。这个创业时代将是一个人类开始合作共存的时代。

建立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团队是人力资源的核心,“主内”与“主外”的不同人才,耐心的“总管”和具有战略眼光的“领袖”,技术与市场两方面的人才都是不可偏废。创业团队的组织还要注意个人的性格与看问题的角度,如果一个团队里能够有总能提出建设性的可行性建议的和一个能不断的发现问题的批判性的成员,对于创业过程将大有裨益。

作为创业企业核心成员的首席执行官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一定要选择对项目有热情的人加入团队,并且要使所有人在企业初创就要有每天长时间工作的准备。任何人才,不管他(她)的专业水平多么高,如果对创业事业的信心不足,将无法适应创业的需求,而这样一种消极的因素,对创业团队所有成员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是致命的。创业初期整个团队可能需要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在不停的工作,甚至在做梦的时候也会梦见工作。

过一百个优秀得程序员,对于数量极少的这种人才,应当在薪酬、员工期权等方面尽可能予以优厚待遇。

企业在创业之初,就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员工考核方案,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定期进行有效考核,至于考核的方式,采取量化或者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各有其长,各企业可以参考其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只有考核方案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员工能力发展计划,帮助员工在工作中、企业内部培训中以及自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一个发展计划有时候比丰厚的薪酬更能吸引高素质的员工,对于高科技企业尤甚。

创业初期,创业团队的成员大都是朋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创业团队都要经过一个痛苦“洗牌”,或许有的人不能认同理念,或许有的人有其它的打算,或许有的人不称职。事实上即使对最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最怕的事也是解雇员工。对于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这个人员变更是很大的问题,即使很难也要换,要有果断换人和“洗牌”的勇气。有个办法,就是坚持一种理念:公司不是私人的,是大家的,不能顾及私情,要出于公心换人,这个道理不一定行得通,但是能否坚持这种理念,决定了能否正确贯彻换人的决策。

对于高科技创业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第七篇】

“团队建设与团队管理”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在各种管理书籍上屡见不鲜。但落到项目组这样一个微观层面上,应该怎么做呢?我一直很困惑。虽然我也经常发现我所带领的项目组似乎比别的项目组要好一点点,不能解释为技术方面原因造成的,可是又很难描述出来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绩效就是会高一些。直到我目睹一个团队从无到有,再从齐心协力到貌合神离,突然有一天有一些领悟,急急忙忙记下了一些想法。今天就在这里跟各位分享这个话题。

我们知道,组织行为学将团队建设分为5个阶段:形成、震荡、规范、成熟、解散。在我们的观察中可以看到,一个“成熟”的团队是很难维持的,更常见的情况是不断震荡,又再次规范。我想大家都能体会到,如果一个项目的人员不断变动,大家要与新成员磨合,新成员要熟悉项目的情况,一定有很大的效率损失。而如果人员趋于稳定,大多数项目经理都有能力使得项目团队进入一个相对规范的状态。

但是,“规范”的状态所能达到的只是一般的效率。而我们所力求的,是3-5倍的团队效率。注意,我指的是团队的效率,不是个人的效率。团队效率的构成因素当然包括个人的工作效率,但个人效率提高3-5倍是很困难的,而团队效率则比较容易。我们看到,大一点的团队,不论其目标是一个项目,或是一个产品,或是一个经营目标,都能看到大量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的现象。

在我的观察中,从规范阶段,到成熟阶段,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大部分团队成员的个人工作绩效(效率和质量)超出自己的日常平均水平;

(2)一对一的工作沟通(如无需正式文档的小接口协商)一般不需要项目经理等人介入。

(3)团队的决策速度快,大部分决策可以直接拍板而不发生错误;

(4)团队成员一致为了团队目标而努力工作,互相补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增加工作量等)

(5)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工作中的冲突,不怀疑对方的立场(例如是不是为了自己轻松?),而是从团队阶段目标的大局上考虑,(遵从技术架构合理化的要求)该谁做就谁做,不会扯皮。

对于团队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的认同,是以上几个转变的核心所在。试想,如果只认同个人目标,每个人的个人目标会有很多差异,谈一个内部接口,都想着把工作推到别人那边去。而项目经理不得不介入,还得跟双方协商;协商的结果不一定是最合理的,而往往与三方强势与否有关,达成一个妥协。

这样的事情多了以后,团队的大量精力都被内耗光了,而且内部的相互信任没有了,你看我我看你,以上1、2、3、4、5点全部都被推翻。团队效率差3-5倍并不意外。事实上,我的观察中,即使同一个团队(骨干成员稳定),在不同阶段就可以有3-5倍的效率差异。然而,一个“成熟”的团队是很难维持的,更常见的情况是不断震荡,又再次规范。我想大家都能体会到,如果一个项目的人员不断变动,大家要与新成员磨合,新成员要熟悉项目的情况,一定有很大的效率损失。

1、为什么说对于“团队目标”的认同是最重要的?

我们每个技术人员(也包括测试、需求等),除了拿一份工资以外,多少还有自己技术路线的规划。一个项目团队中,有工作年限、背景、经历各不相同的人员。他们对于这个项目的想法也不同。说的直白一些,有的人可能就只想应付工作,有的人则故意把项目的技术方向往自己喜欢研究的方面去引导,事实上可能是毫无必要的。

这样,本来简单的一件事情,就会弄得很复杂。我见过其他一些很简单的项目,却用于复杂的框架或技术,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而如果项目成员都被团队目标认同了,自觉控制自己与团队目标冲突的部分,希望团队成功而不是个人的收获,那么,这个项目及团队的目标就很容易达成。

作为知识型员工,我相信其实创造的力量与内耗的力量都是非常强大的,把这些潜力挖掘出来非常客观。

2、如何确定团队目标?

作为项目经理、团队负责人,我们当然希望每个成员的想法都跟我们一致,跟团队整体利益一致。但如前所述,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使得团队成员认同团队目标是很困难的。

团队目标大致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这是我个人的分法,仅供参考)。短期目标可能是完成当前的某个项目,或者将某个产品在某个时间点前发布等;这往往跟项目目标是一致的。但这不是团队目标的全部。对于团队负责人来说,短期目标一般是由公司决定的,没有商量余地。而团队的长期目标,才是“团队管理”的真正工作领域,公司无法限定或设定团队的长期目标。

一个团队是必须有长期目标的,否则,就会出现团队的重心一直陷在一些“紧急”但并不“重要”的事务上。只有确定了长期目标,制定了长期的里程碑计划,才能使真正重要的工作浮出水面,成为“紧急且重要”的工作。这样有明确的发展思路的团队,一般来说成长速度和质量都会远远超过其他团队。

我们刚刚说到,要使项目成员对团队目标认同,才可能进入“成熟阶段”,达到一般团队的3-5倍绩效。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团队成员为什么不是认同他的个人目标,而却完全认同团队的目标呢?我总结的方法是这样的:

(1)制定团队目标必须高度符合团队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利益;

(2)告诉团队成员,只有实现了团队目标,个人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3)传递团队目标必然达成的信念给每一位团队成员

只有团队成员找到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契合点,才有可能真正认同团队的目标。而且只有团队目标能够达成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支持团队目标。

这里凸显了另外一个问题,即项目经理/团队负责人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稍后再说。

有了共同的工作目标,团队成员就有可能更大发挥自己的潜质。而且,当上述目标实现的时候,实际上团队及团队成员在公司都将有更高的价值,除了技能的提升以外,工资上涨应也不会太意外。

总结下刚刚说的这点:我认为,团队的长期目标,应该与增强团队的(对企业)价值,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多资源(薪酬、技术提升机会等)给团队成员。

3、项目经理如何把“团队目标必然达成”的信念传递给每一位项目成员?

是不是通过每天大会小会来传递呢?显然不是,it人本来就很善于思考,靠反复说教是没有用的。这里,就需要项目经理的以身作则。自顶向下,要倡导敢于担当的工作风格。

在it行业(主要指软件和互联网),管理成本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一些方法-论主张降低管理成本(例如敏捷开发),而把精力集中于“产品”的构造活动上,尤其是编码活动。这些见地有一些参考价值,但我认为还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项目管理成本的高昂,并不是体现在开销了多少个“人日”,占总人日的百分比多少,其真正的危害在于,使得团队的核心人员减少了对产品的感知和判断,凡事都通过“评审”来决定,意味着凡事都可以不必负责,而通过“讨论”或是领导决策来获得结果。

每一个人都应该敢于担当,对自己的决策失败负责,模块负责人,就应该有对整个模块负责的责任心和勇气;项目负责人,就应该勇于做出影响项目成败的决策。如果作为模块负责人遇事就请示项目经理,其实应该把他的位置让给更有能力有勇气的人。因为这样的日常决策是极多的,“评审”只能作为一种风险防御措施,而不是日常工作手段。对于员工技能充分、工作负责的情况下,对于“共同知识”的部分,实际上是不需要评审的,因为一个人的决策与多个人的决策并没有什么差别。有些项目的评审更是走过场,一个人讲,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其他人心不在焉听着,偶尔发现问题提两句。实际上,如果直接去做,出现问题再修改也未为不可。——说明下,这里不包括项目重大里程碑评审。里程碑的评审不但项目组要参与,高层也应当参与,这是一个高层掌握项目进度的“窗口”,今天不展开了。

因此,对于一个大型项目来说,每个层级的负责人都能真正负责,都能对错误的决策承担责任,并组织修补,这才能给广大项目成员信心。否则,所有项目的风险都暴露在所有人面前,意味着负面情绪可以很快传遍整个团队。"从项目经理开始,每个人都要能独立对决策负责",这就对团队负责人(项目经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旦满足了这个要求,只要不再出现大的错误,就能成为团队当之无愧的核心,并把团队凝聚在一起。

具体的说,项目执行过程中,来自客户及公司领导可能会有很多压力,这些压力应当到项目经理就截止,而不是透传给项目组成员。同样,项目内部也会出现各种技术问题、人员沟通问题等,除了足够严重需要提交到公司的以外,都应当由项目经理处理,而不是告诉上级项目组问题多多。只有把积极的信号向客户、领导、项目组传递时,才能引起他们积极的回应,共同把项目做好。这样,广大项目成员就会明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是集中精力把手头的工作做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担忧项目风险和失败的后果。

我再举一个反面的案例,请大家参阅:由9个人组成的项目组,到客户那边开需求沟通会议,去了5个人:项目经理,4个主要模块的开发人员。我刚好也有事到客户那里去,看到这种状况好,回来以后就开了个会,要求一般会议只能1个人参加,重要会议项目经理+1个主要技术人员参加。项目经理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拍板,而是带着大队人马开会,自己的工作是省心了,但给团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4、项目经理应该如何凝聚团队

刚刚从目标、信念传递等两个角度着重谈了,接下来谈谈零散总结的 一些凝聚团队的经验。当我们说道“团队凝聚力”的时候,很多人是将它抽象看待的。实际上,也可以非常具体的看待:这个团队有15人,有几个人是认同团队,认同团队负责人的呢?一个一个争取过来,实际上就形成了“团队凝聚力”了。

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其实我们做一个大项目的过程,对于项目目标来说是“攻城”(所以项目成员大多数是“攻城师”),而对于团队建设来说则是“攻心”。项目经理能不能在项目早期阶段,把各种来源的项目成员凝聚在一起,让大家齐心协力为项目目标努力,而不是各自打着小算盘,这往往决定了项目的成败。从“攻心”的`角度来看,落实到每一位成员的微观思考是很有必要的。(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各种管理学书籍过于宏观,而难以把团队建设管理说清楚的原因。)

(1)向团队成员输出附加价值。在这个团队中获得技能成长,是团队成员的期望之一。如果团队负责人只是做好“项目管理”工作,而无法帮助团队成员获得技能成长,就不利于获得团队成员对团队以及团队负责人的认同。健康的团队应当形成金字塔的技能链条,每一个成员都能在金字塔中获得技能成长的支持。团队负责人所能给予的支持,除了自身的技能外,还有通过合理工作安排,激励团队成员的兴趣发挥;从事兴趣的工作时,任务完成的效率超出正常水平是比较常见的。

我一贯主张,项目经理应该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包括编码能力。这并不是“项目管理”的需要,而是“团队管理”的需要。当团队的负责人能够与大多数团队成员进行技术沟通,给予他们支持的时候,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也更愿意遵从项目目标和技术架构要求工作,而不是误入歧途或自我陶醉(在开发人员与项目经理无法沟通的团队中,开发人员的自我陶醉是有一定普遍性的,例如:表现为坚持认为代码以外的工作都没有价值)。

(2)维持团队的秩序与平衡,让每个人都看到希望。如果团队中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例如新员工与老员工、男性与女性、不同派系等造成的收入或实际待遇(例如加班与否)的严重差异,必然造成团队的分-裂。项目经理必须足够强势,应用自己的控制力,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逐渐扭转不平衡现象。随着平衡逐渐建立,团队也将慢慢凝聚起来。而如果一味照顾现状,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会使团队无法吸纳真正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或者在他做了一些工作后,因为无法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而离开。

(3)团队负责人的以身作则。团队负责人的利益,必须与团队利益高度一致,不应该有损害团队利益而获得个人利益的表现。“一将功成万骨枯”是绝对要不得的。在可能的情况下,物质利益什么的,团队负责人一定不要拿太多,要充分照顾到主力工程师。事实上,对于真正成功的项目团队,团队负责人在物质利益以外的收益是很多的,包括公司、同行其他公司的认可,管理与技术水平的提升等等。

(4)杜绝官僚。项目经理如果只是转派任务,或者如前例那样开会不用说话,那么他的官僚作风,很快就会影响到团队的技术骨干,这些人也愿意成为技术官僚:尽可能把工作分配给小组的成员承担,是在分配不出去的工作中,难以完成的就拖延在那里,把问题上交项目经理。项目组的新成员、技术水平较差的成员得不到任何支持。在一个项目组(或更大的组织)中,每个人说的话,首先自己要相信。有些项目组形成了一种貌似很有执行力的工作气氛:分配任务时,项目成员说要5天,项目经理说,你3天完成,而项目经理可能知道实际这个3天是根本可能完成的,也可能是直接打了6折,那么,下次项目成员会怎么说呢?他会说10天,然后项目经理该说6天呢,还是该说3天?……这样,每个人都隐藏着心机,也就谈不上什么团队了。

以上各个方面,是一些零碎的心得,谈不上多系统。接下来谈谈一个更常见的但也更难处理的问题。

5、与非正式团体和-谐共处

团队负责人是正式组织的领导者,却不一定能够成为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员,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被不自觉排除在外。例如女性担任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大部分成员存在年龄差距、兴趣差距等。而当项目团队人数较多时,内部可能形成2-3个非正式团体。他们可能一起吃饭、一起打球、周末聚会等。有可能团队成员对非正式团体的认同超过对整个大团队的认同。

有些强势的领导者,非常忌讳团队中有第2个或第3个核心的存在。这个是有其心理学原因的。一般而言,在it行业中,选择走项目经理等管理道路的人,控制欲普遍会比走专业技术道路的人稍高——具体到每一个人可能不一定正确,但整体来说一定是错不了的。根据我的观察,非正式团体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团队构成破坏,相反,反而是团队的粘合剂和缓冲层,有时一些矛盾可以通过非正式途径解决,而不会一下子反馈到日常工作的层面而缺少回旋余地。

另外,我希望有女性的项目经理能够有机会总结一下,在以男性为主的项目团队中,如何与非正式团体打交道经验。毕竟女性(尤其是已婚有孩子的)不太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过多的与团队成员在私下场合相处。

6、如何面对不可永续的团队

实际上,可能有朋友已经看出来,前述的团队管理思想有一个重大缺陷:团队只有不断向前走,才可以使团队维持在“成熟”状态,否则不可避免团队的退化甚至解散。因为团队负责人必须不断把团队价值做大,才能从客户、公司那里拿到足够的奖励资源,回报给团队成员。

而一旦因为客观原因——例如公司业务萎缩且转型困难,实际上有想法的员工的离职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团队处于健康状态,没有出现恶劣的环境,团队成员也会离开,对团队建设和项目目标的达成构成一定影响。

团队有聚有散,应该要相互理解,好聚好散。有些性格比较极端或冷漠的团队负责人会有一种非常功利的观点来看问题,会认为人员离开是背弃团队,或者离开以后就老死不相往来。只要“团队”还是有效的,项目经理对离开的项目成员的态度,一定会通过非正式群体的沟通体系,回流到项目团队中。这样,长此以往也会伤害项目成员对项目经理及项目团队的感情,而造成水滴石穿的后果。

我个人的建议是:

(1)对个人定位不清晰或对团队提供给个人机会不明确,给予明确的承诺(但不是薪酬,否则会破坏团队的平衡)。

(2)有良好发展机会的,不挽留,祝福离开。

(3)对于已经给了他公正待遇,而他本人不认可的情况下,有可能离开团队(公司)以后做一些有损团队的事情,例如挖角、损坏团队或项目声誉。此时要相信大家都有眼睛,只要能积极发展团队,为团队及其成员创造机会,必然得到足够的支持。

本人从事多年的企业管理,积累了一些团队管理经验 ,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分享。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怎样管-理-员工?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给员工创造一个充分利用自己的个性将工作干得最好的条件。不一定什么都要团队化。虽然现在的企业也都提倡创新,但如果管理者过分强调团队精神,则员工的创新精神必然受到压抑。压抑个性就是压抑创新,没有个性哪来创新?说得极端一点,企业管理者要谨防团队建设法西斯化。

团队管理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企业管理者在团队建设的同时要遵循一个原则,不能压抑员工的个性。在团队内部,企业管理者要给员工充分的自由,少说几句少数服从多数,要知道,聪明的人在世界上还就占少数。

下面说三点比较有用的技巧:

团队管理技巧一、共同的愿景是企业团队精神建设导航仪,有了共同的愿景才能让团队成员知道他们应干什么,才能让团队成员同心同德,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努力。首先,愿景的设置要切实可行,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景不仅不会让员工产生工作的激-情,甚至还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其次,愿景的设置必须遵循大家一致同意的共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所有的人对愿景持认同和肯定的态度,才能使团队每一个人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团队管理技巧二、一个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企业要有一个卓越的领导一个优秀的团队少不了一名出色的领导,统帅素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团队的战斗力的强弱。首先,企业领导要有个人魅力,有感召力;其次,领导者要有眼光、魄力和胸怀。

团队管理技巧三、有适当的激励机制人是情绪化动物,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往往会出现消极态度,如果这些消极的态度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对他们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时最为有效的一剂良药便是激励。对于人事的安排要遵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对每一个人作出最合适的安排;尽可能地满足员工各种合理的愿望。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第八篇】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管理评审的前期策划、评审输入、评审实施、评审输出、材料归档等环节,逐一介绍了检验检测机构应如何加强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的质量控制,为确保管理评审活动能够实现持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的工作目标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检验检测;管理评审;质量控制。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1]款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评审的程序。管理评审通常12个月一次,由最高管理者负责。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管理评审后,得出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检验检测机构要切实有效实施管理评审,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持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应采取措施对管理评审活动予以控制。笔者曾参与过多次管理评审工作,现结合实际工作,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1管理评审频次。

一般情况下,管理评审通常可安排在内部审核后进行;但当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发现工作中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运行或发生重要变更等特殊情况时,应组织临时管理评审,增加的次数和时间由最高管理者决定。

2管理评审计划。

质量负责人组织制定管理评审计划并提交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发至有关参加评审的'部门和人员,计划内容应至少包括评审目的、评审依据、参加人员、评审地点、评审时间、评审内容、评审前期准备工作和责任分工等。

3管理评审输入。

为保证管理评审的全面性,输入内容应重点考虑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质量方针适宜性、管理体系文件修订、质量监督、质量控制、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管理体系宣贯、上一次管理评审结果跟踪、参加能力验证或比对测试、工作量和工作类型变化、申诉和投诉、客户反馈、供应商/服务商管理、设备的检定/校准、检测报告质量、资源配备、人员培训、改进建议、存在问题等方面。

4管理评审实施。

管理评审会议上,参会人员应就管理体系及运行情况、管理评审输入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对管理体系及运行情况的适宜性、有效性、规范性做出评价,并对改进提出见解;最高管理者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做出结论,对评审后改进的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包括体系、方针、目标、资源是否需要调整,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要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责任人员、限定完成日期[2]。

5管理评审输出。

质量负责人组织质量管理部门根据会议内容编制管理评审报告,明确各改进措施落实的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和跟踪验证等要求,确保各项改进措施落到实处[3]。根据管理评审决议,各部门按职责和分工进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管理评审所做决定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6材料归档。

检验检测机构需保存所有管理评审记录,包括管理评审计划、管理评审会议签到表、管理评审报告和纠正措施记录等,记录应当易于获得并按评审准则规定的时间保存。

7结论。

管理评审是评价管理体系达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方式,是最高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要提高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评审工作质量,必须做好管理评审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全面细致做好策划工作、精心准备输入材料、扎实做好评审实施、严格落实评审输出、及时做好材料归档,充分发挥管理评审对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完善作用。

参考文献。

[1]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家认监委国认实33号,2016-5-31.

[3]王楠.对改进管理评审活动的建议[j].管理观察,2015,9:9-11.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第九篇】

团队建设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极高的任务,它既关乎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又涉及到团队协作、沟通和决策等方面。而在长时间的团队建设管理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团队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团队建设管理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不仅能促进信息的传递和理解,还可以加强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和默契。在团队建设管理中,我十分注重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尤其是通过开展团队会议、工作报告等形式,及时了解每个人的工作进展和问题,及时解决可能存在的难题。这样一来,团队成员就能够在沟通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推动团队的发展。

其次,在团队建设管理中,合理的任务分配和协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而只有合理地将任务分配给相应的成员,并通过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才能够实现团队的最佳效益。在我的团队建设管理中,我经常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和目标,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来完成任务。同时,我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和互补,通过配合和协作,将个人的力量转化为团队的合力。这样一来,团队成员就能够共同成长,相互促进,实现团队目标,达到团队的最佳效果。

再次,在团队建设管理中,要培养团队成员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非常重要。一个团队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团队管理者的能力和决策,更取决于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在我的团队建设管理中,我鼓励团队成员发扬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通过定期的团队讨论和互动,我鼓励团队成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充分尊重每个成员的权益和意见。同时,我也对团队成员进行奖励和激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这样一来,团队成员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团队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为团队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在团队建设管理中,团队文化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个团队的文化代表着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团队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基石。在我的团队建设管理中,我注重培养和传承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团队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我通过定期的团队活动、培训和交流,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我也注重激发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归属感,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将自己融入到团队中,为团队的发展全力以赴。这样一来,团队就能够凝聚力量,共同克服挑战,实现团队的目标和理想。

总之,团队建设管理不仅是一个技术活动,更是一门艺术和科学,需要我们从组织、沟通、协作和激励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创新。通过我的团队建设管理实践,我深感团队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希望我的心得体会能够对其他团队建设管理者有所启示和帮助,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团队建设管理的最佳实践,达到团队的共同目标和成功!

团队建设管理论文大全【第十篇】

为大力加强全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自20xx年至20xx年每年评审100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增强教学团队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建设内容和基本要求。

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省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

(一)本科。

1.团队及组成。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以学科、专业系(部)、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

2.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3.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获得过教学成果奖励。

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6.运行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能够为高等学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

(二)高职。

1.“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校教学管理覆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实施与管理。

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采取学校申报、专家评审立项、年度考核、滚动管理的方式,分年度、分步骤实施。

(一)申报。教育厅每年组织申报省级省级教学团队。各校省级教学团队申报推荐名额为:教育部直属院校每校每年限报3个团队;省属本科院校(含山大威海分校和哈工大威海分校)及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每校限报2个团队;市属本科院校及其他高职高专院校每校限报1个团队。

(二)评审。教育厅根据我省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以及申报材料,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审查材料、会议评审等方式,确定每年重点支持建设的省级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议方案,评审时本科教学团队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将按照不同标准的评审要求分别评审,最后将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无异议的向社会公布并批准进行立项建设。每年评审时间和申报材料报送时间另文通知。

(三)建设与管理。被批准为“省级教学团队”后,各高校要按照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确保建设质量,科学运行,规范管理,并建立了有效地监督约束机制和管理模式,为高等学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教育厅将不定期对省级教学团队进行检查评估,检查评估不达标的,撤销“省级教学团队”称号,并取消该校3年内的申报资格。

文档为doc格式。

40 1899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