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空巢老人养老工作计划(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独居空巢老人养老工作计划(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空巢老人范文1
关键词陕西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A11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大量中青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直接造成了农村中空巢老人的大量增加,因此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十分迫切。
农村空巢老人是指那些没有子女,或者虽有子女但没有与子女一起生活,只剩下自己或老两口生活的家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空巢老人占这一群体的50%。陕西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民,为了改变现状,越来越多的农民迫于生计的压力或者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外出打工,使得陕西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的境遇越来越糟糕。
经济来源少,生活举步维艰。陕西农村空巢老人多靠种地为生,由于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子女不在身边,很多空巢老人生活在贫困线上,生活异常艰辛。
缺乏医疗保障,使得陕西农村多数空巢老人的生活雪上加霜。许多空巢老人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可是有病往往还是自己负担,但住院的门槛是他们无力负担的。生了病只能在家治疗,治疗的结果不好,治疗的费用使得本不富裕的生活难上加难。
空巢老人大多不能享受低保。笔者对陕西咸阳的户县,渭南,陕北清涧县,各抽取100户空巢老人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平均只有6户有低保,94%没有低保。农村低保有规定,无子女户可享受低保,而大多数陕西农村的空巢老人都有子女,只是子女不在身边多在外打工,接济老人有限或者对老人根本不管不问,有的老人碍于面子不愿让人知道,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
缺乏日常的照顾和精神的安慰。据不完全统计,在陕西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和部分不能自理的占老人群体的25%,这其中大约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有效的照顾,比非空巢老人高出9个百分点。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希望养儿防老。但现实是,儿女外出打工无法养老,老人精神受挫,幸福指数大大降低。子女与老人缺乏交流,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疾病,生存状况面临严峻的挑战。
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由于农村空巢老人收入途径只是微薄的土地供给,存款很少,在中国的养老保障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大病会造成全家致贫。再者,有些空巢老人防御风险的能力很差,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一些不法分子把罪恶的手伸向了单纯而又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这类事件不是个案,如何保证农村空巢老人的人身安全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加快陕西农村养老制度建设,推行居家养老模式
从制度上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进行保障。加快建立陕西农村养老保障的全覆盖体系,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只要身边没有子女,就应纳入居家养老机构,提高空巢老人的幸福指数。同时,降低合作医疗的报销门槛,让更多老年人看得起病。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居家养老保障模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农村养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村为单位尽快建立居家养老机构,把65岁以上的老人聚集在自己家附近,就近就地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法律服务,形成住养和活动分开、定点和服务相结合、互帮互助的养老保障模式。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以村为单位,把老人以能不能行动为中心划拨几组,积极倡导邻里互助,志愿者帮扶和老年人互助,制定紧急事件的有效应对办法,照顾好他们的生活。
与子女签订养老协议。特别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农村空巢老人(在陕西农村尤其普遍),在子女去打工前要签订养老协议,让他们拿出一部分资金与集体的资金一起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机构。对子女来说,能安心在外打工,免去了对老人无法养老的担心。
引入社会资本,使得居家养老的资金渠道拓宽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是一条好的渠道,但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做保障。农村空巢老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集体依靠把空巢老人土地向外出租的办法提供一部分资金,儿女通过协议提供一部分资金,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 也积极向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捐助等,共同支援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帮助农村空巢老人改善养老环境,使他们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延续,精神在这里得到慰籍。
在家附近开展居家养老是老人的首选
使老人生活在熟悉的农村环境中,邻里关系和谐。比如在地方比较大的老人家里,或者在废旧的学校等场地比较大的地方,老人白天聚在一起娱乐和生活,晚上回自己家里,既避免了去养老机构的高昂养老费用,又不用远离家乡,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乡音更有利于老人的适应和身心健康,无疑是居家养老最好的养老方式。用收集的资金聘用一些年龄较大的妇女作为服务者,给他们提供简单的服务,用村委会和村卫生室的设施来提供医疗服务,用于一些小病的治疗。社区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来构建社区服务网络,对老人的活动情况和疾病情况进行监控, 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文化活动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可以在社会上招募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岗前培训后上岗。加大宣传力度,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这项服务,不但有利于解决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传递了正能量, 使更多的人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要提供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还有赖于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既包括衣、食、住、行、医等日常生活照顾,又包括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可以借鉴办幼儿园的经验,对于子女长期不在家、行动不便,居住比较远和分散的空巢老人在村里创立空巢老人托管中心,实行全托制,省去了远离家乡儿女的牵挂和照顾的麻烦;对于身体健康, 行动自如的空巢老人来说,可以实行半托制,自己白天走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享受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晚上回家。这样能够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所以居家养老对陕西农村的空巢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最理想的养老模式。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讲师)
注: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陕西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15JK2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陈方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浅析》,《理论探讨》,2010年第8期。
空巢老人2
前年年底,大儿媳生了小孩,把老两口接到昆明,尽管与亲人团聚和孙儿的可爱让二老乐得整天合不拢嘴,但住了一段时间后,两人还是觉得不习惯――老郭不能找自己的棋友“将军”了,老伴也因为找不到聊天的伙伴整天闷在屋里。思考再三,两位老人又回到了老家,过起了以前的日子。老郭说“我们已经过惯了两个人的生活了,虽然一家团聚在一起很热闹,但我们人老了还是愿意呆在自己的老窝啊!”
张桂生是一位80岁高龄的老八路,10年前,老伴病逝后,他一个人独居,唯一的女儿是他的牵挂,可女儿自己开了一家小企业,忙得不可开交,不能每天都回家陪伴老爸。老张就不停地打电话问:“几点钟才能回来……”有时候,老张在家里坐不住了,就想出去走走,可他总是出去不到10分钟,就急急地往回赶,他担心女儿或是外孙突然回来错过了见面的机会。
没有子孙陪伴的日子对老张来说简直就是度日如年,他不是头疼就是腿疼,再不就是心里闷,只要是儿孙们回来,老张就什么毛病也没有了。然而,一年中也只有数得见的几个节假日。此外,老张都是在等待和孤独寂寞中度过。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陪老人逛街、散步,老张就不由得自言自语:“孩子们不在家的日子真不好过啊……”
太原市老年人自行车骑游协会会员赵老和老伴,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老赵两口子不甘心寂寞,就报名参加了骑游协会。这些年来,老两口骑着自行车游遍了祖国名山大川。除此之外,老赵还喜欢音乐,还参加了老年人合唱团,整日里唱得乐呵呵的。老伴还是个舞蹈爱好者,早晚在小区里的花园里和老太太们跳舞锻练。有时,老两口懒得做饭,就去饭店里美餐一顿。他们说:“人老了要懂得享受”。
去年中秋节前,67岁的薛宝来老人悄无声息地倒在了自己居住的窖洞里。薛宝来老人是太原市近郊的一个小山村里的独身老人。年轻时因为家里穷,一生未娶妻。几年前,又查出患上了高血压,身体再不舒服也得干活,至少也得给自己做饭吃吧。再加上农村缺医少药,平时有个头痛脑热的,除了用农村的土办法“捂被子”出汗,就是咬着牙硬挺。中秋节前,邻居给他送去月饼时才发现老人早已死去。在整理他的遗物时,竟然发现他还有两万多元的存款。
透视“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且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占10%至30%;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我国,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近2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而2003年已经上升到%。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据太原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表明:至2005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431690人,占全市总人数的%。老年人中空巢家庭86411户,129626人,“空巢家庭”比例为30%。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也越来越突出。物质水准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专家们认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一个家庭的生命周期大致需经历五个阶段:诞生、新婚、生育、空巢和解体。在传统的多子女家庭中,空巢期多在夫妻晚年,现在城市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离家的时间越来越早,比过去提前了五六年。一个三口之家,孩子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因素,孩子们离“巢”使许多老人难以适应,甚至引发了夫妻之间的情感危机。有关专家介绍说:“空巢家庭”的出现产生了“空巢综合症”。
在心理方面,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孤独感,他们大都心情抑郁,行为退缩。许多老年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感到冷清寂寞;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过强,当儿女们不在身边时,就会产生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心情抑郁,行为退缩。由于自身性格、生理等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当身患疾病时,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生了病以后感到特别无助。据报载,去年3月,75岁的中科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死亡。类似的例子近年来发生了很多。就是那些相依为命的老夫妇家庭,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当其中一个老人生病时另一个尚可陪同就医,但若是同时生病而卧病在床,谁又来侍侯他们呢?
“空巢老人”牵动社会神经
总体看来,“空巢家庭”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类预期寿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统计资料表明:仅仅100年内增加的预期寿命就大于人类从青铜时代到19世纪末4000多年增加的总和;二是生活和住房条件改善了,许多老人喜欢独居过清静的生活;三是我国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成员减少了;四是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工作等,这些是造成“空巢家庭”最直接的原因。
关心空巢老人问题,对于每个家庭、整个老年群体以及我们民族的未来都有很大意义。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已成为一个涉及每个家庭,牵动社会的敏感话题。
“空巢老人”们大都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除了孤独感之外,最现实的问题是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日常生活照料。太原市民普通老职工每月有退休金在400至600元之间,只能用于日常支出,遇到疾病就无能为力了。而老年人患病的比率高达80%以上。据笔者调查,太原市老年人每年平均药费支出为3000元以上,有一部分还没有医保,生了病也只能硬顶着。
国外家庭结构比较松散,大部分空巢老人可以在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社会中介中得到很好的照料。但我国人民的传统是更注重彼此的亲情,子女的赡养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子女们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空巢老人在生活上遇到的危机,要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子女要了解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的不良情绪,即使不能天天回家,也应天天打个电话问侯一下。
面对日益严重的“空巢家庭”问题,我国有关部门及各省、市、自冶区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和解决。有关人士认为,应建立老人与子女“分而不离”的模式。创造适宜条件,合理改善空巢家庭居住格局。比如,设计一种老人和儿女共同居住在一处,而又不在一起生活的“老少户”模式。建立与完善集中住宅区的社会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在集中住宅区、社区可以建立完善服务网络,为那些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如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采购物品、家庭就医等。在社区建立一些养老公寓,优先接纳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在社区开展“一帮一”帮助模式,即选一户有能力、有爱心的家庭负责照顾一户空巢老人,以提高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的安全性。
评论:常回家看看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在年轻人听来,也许还感受不到它真正的内涵,而老年人听了却称这可谓是他们的心声啊!
“空巢家庭”中的老人,虽然有的衣食无忧,有的生活贫困,生活状态不尽相同,但他们对情感的需求却是相同的。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能忍受漫长的对儿女的思念和孤独。年迈的父母最想看到的不是你寄来的汇款单,而是长期生活中建立的那份亲情――那份割不断的血脉之亲。拉拉你的手,摸摸你的脸,坐在你的身旁听你轻轻的鼾声,看你吃他们亲手做的饭,和他们聊天谈古今……这些才是老人们最最强烈的呼唤。
空巢老人3
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养老护理缺口近千万人
77岁的海南“候鸟”李本谊有3个孩子,都在外地生活,有时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山东沾化县72岁的刘风琴老人,自女儿结婚后每逢春节都要到婆家,儿子有了孙女,两年也都没回家了。
缺少晚辈陪伴是老人遗憾的事情。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对该市2000多名老人生活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逾四成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一个月内能与子女见一次面。
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家庭比重逾五成,农村高于城市。%的独居老人一个月以内能与子女见面,比重低于老两口家庭个百分点。另有%的独居老人平均一年及以上才能与子女见一次面,他们绝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生活,心灵比较孤单。%的老人表示“很需要老年心理咨询”。
据全国老龄办负责人介绍,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生活保障。在经济方面,农村养老问题较突出,目前的新农保水平还太低。城市空巢老人大多有房、有独立经济能力、生活质量更高,这部分人的经济保障通常不是问题。
二是日常照料。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如养老护理员,全国只有2万~3万人,而实际需求接近上千万人。
三是精神慰藉。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主要靠家政服务员,专业从业人员较少。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亿,2020年将达到亿,2025年将突破3亿。其中将近一半空巢,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个百分点,农村留守老年人数量已近5000万。
我国已明确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模式。子女是照顾空巢老人的第一责任人。去年7月开始实施的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常回家看看或问候老人。然而,由于缺乏约束机制,该法条在实际中很难落实。
农村养老实在“难死人”:
一难没有一个暖和窝,二难有病没钱花,三难没有一个解闷的伴
75岁的霍喜凤是山东省沾花县花家村人,两儿一女都在外地打工,养老由富国街道富国村幸福院照料。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年轻难,不叫难,老来难难死人。”老来难啥?一难没有一个暖和窝,二难有病没钱花,三难没有一个解闷的伴。这三样都有了,即使儿女不在身边也无所谓。
2013年5月,霍喜凤突发脑梗塞,旁边的老人发现后及时与院里的医护人员联系。由于抢救及时,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幸亏幸福院,捡回了一条老命”。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草窝。”富国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同忠说,幸福院让空巢老人养老离家不离村,符合传统家庭养老习俗,又有社会养老的特征,更体现了居民间相互帮扶与慰藉,这是目前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比较有效的照料方式。幸福院白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集中活动的场地,中午可以在这里吃午饭,晚上回到自己家中。
沾化县空巢老人万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的35%;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占34%。在“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基础上,沾化县将所有“三无”老人纳入了供养范围,共有各类养老机构51家,其中农村幸福院30处。
住在幸福院里有养老金,生病了有新农合报销和各类救助,这也许是近5000万农村留守老人未来的基本生活面貌。
农村幸福院是由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饮食、文化娱乐等照料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2012年,民政部将这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目前,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等地相继出台建设农村幸福院的政策文件。201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央专项公益金将连续3年累计投入30亿元,支持建设10万个农村幸福院。
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成都,在留守或空巢老人比例较高、村集体经济较为发达、有闲置房屋资产的农村社区,推行互助养老院建设,“小的照顾老的”,解决了他们的养老难题。
沾化县民政局社会股股长花敏说,为了防止农村空巢老人、城市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农村失地老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沾化县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由民政部门代缴新农合参合资金,并有专门的大病救助办法,即在新农合和城镇医疗报销的基础上,剩余部分民政部门给予报销60%。此外,还有慈善救助,对于大病患者临时性救助3000元,每年年底给予1000元生活补助。
老人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国目前每千名老人仅拥有机构养老床位张,其中康复护理的床位则少之又少
在成都市青羊区西御河街道五福街居家养老服务点,高龄老人廖品泉每天来此用餐,跟他一起用餐的老人有18人,临时就餐的有8人。
“就餐老年人中70岁以上、居住在五福街社区和西华门社区的空巢老人居多。”西御河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刘晓说。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点的运营经费由“四川省慈善会中铁信托爱心基金”资助。房租每月1565元,人工费用每月4500元。“部分服务向辖区老年人收取费用,如餐饮服务食堂就餐每餐12元,送餐14元起。洗浴服务每次5元。2013年7月起向辖区内低保、残疾、因病致贫等7名老年人每月发放250元的就餐补助金。”刘晓表示,虽然市财政有专向补贴,但居家养老服务点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爱心企业持续支持。
服务队伍也在扩大。该区民政局局长周何介绍,青羊区招募2000多党员和志愿者,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为空巢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并有实物补贴。“随着金色阳光计划和养老互助时间银行制度深入实施,全区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8%以上。”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调查发现,%的受访者以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其他经济来源包括积蓄(%)、子女补贴或赡养费(32%)、政府提供的各种补贴(%)、出租住房等投资收益(%)。城市老人基本生活不用发愁,主要依托社区和养老机构资源的支持,健康老人居家养老,高龄、半失能老人有社区养老服务,收入高点的老人还可以去民办机构养老。
因患慢性支气管炎,王大爷被儿子送到浙江杭州绿康老年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这一住就是4年多。每个月花费是1300元,再加上药费的费用,王大爷觉得能承担。
独居空巢老人养老工作计划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指导,恪守_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享受教育的幸福_理念,构建_以教师发展为本_的师资培训机制,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师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构建和谐、进取的教师团队,开展并实施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处州中学20xx学年第一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
二、工作重点
教科研方面
1、组织教师参加20xx年各级论文的评比工作。
2、组织教师做好20xx学年市级课题结题工作。
3、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培养教师课题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校本教研方面
1、聚焦课堂,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教研组开展主题式集体备课活动。
2、关注教师、教研组之间的差异,组织组内、组际间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
3、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沟通联系,形成开放的教研文化。
校本培训方面
1、围绕_有效教学_组织好学校、备课组、教师个人三级培训活动和教师网络论坛活动。
2、发挥各级名师的示范作用,开展各级名师培养活动。
3、规范教学外出学习培训活动的管理,切实发挥教师外出学校培训的有效性。
4、加强对课题组长、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的培训,为组建简单的教师学习团队夯实基础。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教科研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
1、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丰富和完善学校教育科研各项制度,配合其它科室做好相关工作,做好教育科研资料的档案整理工作,凸现学校科研兴校特色。
2、做好20xx学年市级课题的结题工作,要求教师认真填写课题过程管理手册,外请专家对每个课题的框架结构进行专门指导,以提高课题报告的撰写质量。
3、各备课组要重视对组内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工作,要从研究的课题中选择与学校工作思路、备课组专题等相契合的课题来组织至少一次的备课组活动。
4、开展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5、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论文评比。
(二)关注教师差异,深化教学研究,形成开放互助的教研文化
立足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聚焦教师之间的差异,开发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深化教学研究,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现实的、主要的学习型组织;努力营造地位平等、管理民主、交流开放、同伴互助、研修并举的学校教研文化。
1、开发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支持教研深化。
①引导教师以观察案例和教学叙事为载体,以_头脑风暴_、集体研讨的方式开展专题研究,确定研修的主题;整合研修的资源;设计研修的方案;落实研修的常规,形成教研组组织策划的策略与过程管理的机制。
②通过_基于课堂观察的问题诊断__基于案例讨论的行为跟进__基于同伴互助的专业对话_,构建教研组知识经营的行动理念、行为方式和资源分享的运行方法。
2、营造研究氛围,形成开放互助的教研文化。
①组织教师对日常的、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课例和相关活动进行记叙和剖析,表达自己对课堂、对教学、对课程的研究认识和理解,逐步使这种叙事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成为教研的常规方法,以此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
②把教师的个体行为聚合为群体行为,让教师的校本研修适应新课程实施要求,促使教师重视各种教研资源的积累,重视对教学与教研的反思,努力营造开放互助的教研文化。
③借助学校教研,培养教师队伍中的骨干,让差异推动进取。激励骨干教师以其人格与学术上的成就,通过教学研修涌现更多的_领军_教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积累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资源,创设富有课改特色的教学_品牌_,在提升内功和发挥外力的作用方面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
(三)深入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继续通过_请进来,走出去_的办法,为老师们尽可能地创设学习提高的机会。学校将邀请有关教育专家、教学行家来校作讲座,帮助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扬长避短,不断成长。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业务培训与研讨活动,以提高教育研究水平。
2、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开展各种以教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引领教师始终关注和直面现实,善于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的策略,不断推动我校校本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3、开辟三个层面的理论学习活动。学校层面,根据学校的工作重点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备课组层面,围绕组里主题式集体备课的专题学习学科教学理论;教师个人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理论修养。
4、继续深化实施各级名师培养工程,对骨干的培养注重过程,分层培养,明晰培养职责。创新工作载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区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带头、示范、桥梁和辐射作用,遴选学校_骨干教师_,推荐参加区名师评选和省、市学科名头、名师培养,推荐部分教师参加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实行一月或一阶段一主题的形式开展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写作评比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严格履行自身职责,教科室进行跟踪管理,一期为二年,尽量保证双方成材,达到学校预期目标。
5、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管理,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
6、构建研修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建立_研训一体化_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主题教研形式,要求教师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问题式主题教研活动,让教师在_实践—观察—反思—跟进—实践_的不断循环中,促使校本教研从随意走向问题,从形式走向内涵,从经验走向科学,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为最终目标,让每一个教师参与问题有效解决的全过程,为教师之间和不同教研组之间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空巢老人范文5
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据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因“空巢”引发的老年人身心问题和疾病也将更突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空巢”家庭的真实写照。面对着昔日曾热闹的家,老人当然会产生寂寞、孤独的心情,而老年人又面临着退休后无事可干、行动不便、身体不好、得不到以前所受的重视和尊敬、丧偶,丧友、生病等不利局面,则更易导致心理变异,产生诸如情绪低落不稳、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老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所以社会应重视老年人的“空巢”问题,既要为老人提供物质帮助,也要给予精神关怀。那么, “空巢”老人如何自我进行调理,达到养生的目的呢?
首先,培养兴趣,广交朋友,丰富生活。老人无事可干是诱发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培养兴趣,充实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广交朋友是老年人克服“空巢”现象的极佳途径,老年朋友趣味相投,经常串串门,聊聊天,畅谈保健长寿心理。倾诉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心理良药:老人们在一起活动。互相帮助,则更能增进感情,有利于放松身心。对于老人来说,忘年交更能使老人青春焕发。
其次,应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老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途径。如参加社区服务和建设,有一定专长的,可返聘参加专业技术工作和充当顾问等,重新确立新的追求目标是老人克服“空巢”现象的最佳方式。
上一篇:实用建筑企业年度安全培训计划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