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耗工作计划范例实用4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节能降耗工作计划范例实用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节能降耗年度工作计划1
“十一五”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能和环保指标的规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纲要规定,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一32”规划纲要把规划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把单位产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5年减少10%作为政府必须确保实现的约束性指标,把GDP年均增长速度从“十五”期间实际的9.5%降为7.5%作为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努力争取实现的预期性指标,摆正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上述指导思想的具体落实,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两个“加快”的具体落实。
单位产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是什么概念?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2.33亿吨(按标准煤计算,下同),全国GDP为18.3万亿元,每万元产值能源消耗为1.22吨。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五年降低20%,2010年应当减少为0.98吨。按照“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7.5%,5年增长43.6%的预期计算,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可以控制在26亿吨左右,比2005年增长15%,年均增长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而我国“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05;其中2003年到2005年3年间,GDP年均增长10.1%,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36。这一对比,显示出“十一五”规划对节能的要求是严厉而紧迫的,体现了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步伐的决心。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5年减少10%是什么概念?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549万吨,5年减少10%,2010年应当控制在2294万吨,即减少255万吨;200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414万吨,5年减少10%,2010年应当控制在1273万吨,即减少141万吨。而我国“十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年均上升5%,5年上升28%,增加了554万吨,其中2003年到2005年3年间增长了32.3%,平均每年增长9.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前3年有所下降,后两年有所上升。这一对比,显示出“十一五”规划对环境总体改善的要求是严厉而紧迫的,体现了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步伐的决心。
“十一五”规划为什么要下这样大的决心,要这样严厉地规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并把GDP的增长预期降低?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经济增长速度不快,而是资源和能源消耗太多,环境污染严重,难以为继。同时也是接受“十五”期间节能和环保指标落空的教训。“十五”预期,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795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1300万吨,结果出人意料,能源消费总量猛增到22.33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猛增到2549万吨,化学需氧量猛增到1414万吨。如果“十一五”不提出这样严厉的要求,不用节能和环保指标约束经济的增长,到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就有可能达到35亿吨,那将发生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环境恶化的程度将更不堪设想。到那个时候再想解决就晚了。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和环保指标对转变增长方式的决定意义在于:
第一,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老路,“十一五”期间必须悬崖勒马,改弦更张,不再停留于一般口号,而是明确规定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硬性指标,强制性地把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和减少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求得经济的适度增长,并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明显提高,以实际的行动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转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长转为适度较快增长,低效益转为高效益。如果不对节能和环保做出硬性规定,依然是软约束而不是硬约束,任其信马由缰,仍然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高增长,那转变增长方式不是还要空喊下去吗。
第二,把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作为各级政府必须确保实现的约束性指标,不是可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而是必须确保实现,政府必须对此承担责任。这将促使各级政府真正把节能和环保放在优先地位,采取严厉的切实行动,而不再是敷衍塞责。
第三,不论哪个地区,都必须把全国分配下达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纳入本地区的“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实现,而不再是自搞一套,把国家规划目标驾空。地方原定的“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凡是影响和妨碍这两个约束性指标实现的,都理所当然地应当进行修改和调整。如果原定的规划和计划不变,特别是预期的增长指标和原定的投资部署不变,产业结构不进行大的调整,只是简单地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数字加上去,那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肯定无法实现。这就是约束性指标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也是对各级政府的约束作用。
第四,通过这两个约束性指标的实施,造成一种声势,促使人们发展观念的猛醒,并形成群众性的监督。追求经济增长有一个较快的速度,为人民多谋一些福利,想法是好的,但是这种增长必须是可持续的,它必须为人民造福,而不能为人民造祸,为子孙造祸。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地方为了追求财政,任凭污水排放江河,有害气体弥漫天空,这是在害人。过去司空见惯、知错不改的事情,现在必须断然地与之划清界限。人们思想观念转变了,就能更自觉更主动地去转变增长方式,落实“十一五”规划的要求。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关键是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和调整产业结构。
应当承认,“十一五”规划对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很高,实现有难度,但决不是高不可攀。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目前全国发电用煤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36%,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60%,我认为采取两项措施,就可以节省近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800万吨,相当于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30%。
第一项措施,用煤耗低的高效发
电机组取代煤耗高的中小型发电机组。现在全国中小型火电机组总容量约为1.6亿千瓦,每千瓦时供电标准煤耗为380--500克,有的更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近几年违规建设的。而单机容量30、60、100万千瓦的高效发电机组每千瓦时煤耗仅为330--275克。如果在几年时间内,全部中小型机组被高效发电机组取代,按每千瓦时节约100克标准煤计算,一年就可以少用近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1-3亿吨原煤的采掘、运输、燃烧和排放,可以减排二氧化硫200万吨。
第二项措施,大型火电机组都必须安装脱硫设施,而且保证全部使用。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投产的火电机组容量3200多万千瓦,同步建设并运行脱硫设施的只有一半;2005年投产的燃煤机组5500万千瓦,安装脱硫设施的只有40%;目前全国火电厂安装有脱硫设施的只占30%,而已投产的脱硫设施并没有全部开动。在建设火电机组时不同时建设脱硫设施,是违反国家关于“三同时”的规定的,不保证脱硫设施正常运转也是违反国家的环保法的。用几年时间,强制性地使所有发电机组都执行国家规定安装脱硫设施并且全年运转,一年至少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00万吨。
可见,不是能耗和污染降低不下来,而是下不下决心去淘汰那些消耗高、污染大的落后设备和工艺,并下大力气采用先进技术。难就难在这里。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为与不为是关键。
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采用先进技术,碰到的难题:一是会影响地方工业的产值和财政收入;二是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被淘汰的企业职工的安置和善后处理。但是,不管你有千条和万条理由,总挡不住一条理由:我们国家的能源和环境容量承受不住这样大量的消耗和污染,而且也为法律所不容。我们已经搞了50多年的建设,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节约和环保法规,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一些节能和环保技术是成熟的,决不能容忍再这样地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这是大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必须服从这个大道理。而且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不能贻误时机。决不能“叶公好龙”,成天抱怨增长方式粗放,成天讲增长方式转变,等到真正要转变了又怕了起来,退缩了回去。
由政府确保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的实现,并且层层下达降耗减排指标,这是不是不重视市场的作用,又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这里应当说清楚两点:第一,能源和环境容量属于重要的公共资源,涉及公共利益和政府的公共服务,政府应当管也必须管。管的办法,一是制定政策,二是规定门槛,三是加强监管;而在制定政策中间,就包括发挥市场作用的政策,如价格、税收政策,不是一纸责任状就能解决问题的。第二,一些地方政府现在的主要精力放在追求GDP、财政收入和招商引资上面,采取了种种行政命令的办法,指标到人,按时检查,年终评比,完不成指标的给以行政处分。这种做法违反政企分开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把地方的主要精力转到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轨道上来,并且加强其责任,这符合在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原则。完全不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排斥一切行政手段,一切听之于市场,这是不可取的。
2006年节能和环保指标没有完成原定目标,有一定的客观原因,2007年不能再次落空,对此必须寸步不让。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国计划规定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GDP增长8%,计划执行结果,GDP预期增长10.5%,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都没有完成国家计划。
由于全国的“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计划是在200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各省区市乃至地县的规划和当年计划在此前已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开始执行,其制定和实施与全国规划和年度计划要求存在差距是很自然的。其中包括:
第一,地区GDP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平均为10%以上,地市级和县级的计划速度更高,仍然把追求GDP增长放在首位,而没有足够地考虑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要求。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有力措施,偏重于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增长,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扩张迁就忍让,该治理的没有下决心治理,该淘汰的没有下决心淘汰,该停建的没有坚决停建,有些地区甚至继续发展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对第三产业的增长仍然重视不够。
第三,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不完全符合全国的要求,而且责任不明确,没有成为硬约束。2006年8月份和9月份全国才把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指标分解下达到省区市,此后,省区市才依次把指标分解到各地市和县以及有关行业和重点企业,分解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把这两个约束性指标逐步同地方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具体挂钩。
由于解决思想认识和采取具体措施要有一个过程,2006年节能和环保指标落空,已在所难免。对此,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过分理想化。
但是,必须指出,对于2006年GDP增长10.5%,不能不加分析地报之以赞美之声。2006年GDP的增长速度超过国家计划2.5个百分点,是以能源消费总量仍然以11%的高速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减反增为代价的,得失相抵,未必是得大于失。对此,应当认真加以检查,找出原因,给予警示。同时,必须认识到,5年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不但每年要进行检查,而且到2010年要进行总检查,前一年欠的账,要在后4年补上去,前两年欠的账要在后3年补上去,是侥幸不得的。
现在,各地区正在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本地区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除个别省区市外,各地人民代表大会都将在1月或2月通过本地区的2007年计划,而全国计划要在3月中旬才能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接受2006年的经验教训,各地在制定和审议地区的2007年计划中,以下几件事情有必要加以注意:
第一,制定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计划时,应当首先分析本地区的能源和环境状况,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制定出确保完成的具体措施,然后再定与之相适应的GDP增长指标、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结构调整方案。
第二,必须增加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工作力度。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发挥市场的作用,加强政府的监管,该治理的治理。该关闭的关闭,该停建的停建,工作力求到位,不能优柔寡断,听任放纵。
节能降耗年度工作计划2
--******水泥有限公司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面我代表******公司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今年和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概况、措施等方面的工作。
******水泥有限公司是由***集团控股、目前世界上单厂规模最大的熟料生产基地之一。2005年,公司生产熟料1021万吨,在水泥行业率先实现了1000万吨突破,成为国内首个千万吨级熟料基地,在整个水泥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并连续6年熟料产量超过1000万吨。
2011年,公司各生产线运行正常,12000TPD熟料生产线将于12月底试生产运行。2011年1-11月,公司共生产熟料万吨,生产水泥万吨,销售水泥、熟料万吨,余热发电并网电量亿度,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万吨。
预计2011年生产熟料1050万吨、水泥595万吨,销售水泥、熟料1128万吨,余热发电并网电量亿度,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万吨。
今年公司不仅被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第九届文明单位”,还获得国家“两型”企业试点单位、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均为安徽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水泥熟料生产企业。
一、2011年节能情况
2011年1-11月份,公司消耗各类能源:104万吨标煤;实现节能量:2万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主要采取的措施:
1、公司上半年由于原煤内水高、热值低,不利于物料煅烧,使系统能耗下降不明显,吨熟料能耗较去年同期相比只下降了公斤标煤。从7月份开始,公司积极与集团相关处室沟通、联系,加强原煤驻港管理,以改善煤质。同时,公司也加大内部管理力度,从煤粉细度控制、漏风治理和加大考核激励力度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了员工成本意识,改善了煤粉燃烧状况。2011年1-11月吨熟料能源单耗较去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吨熟料下降公斤标煤。
2、公司在三季度对窑、磨系统安排各类停机检修,降低原煤、电力消耗。具体如下:
1#窑计划停窑133小时,已减少标煤消耗吨、电力消耗万度。2#窑计划停窑99小时,已减少标煤消耗吨、电力消耗万度。3#窑计划停窑151小时,已减少标煤消耗吨、电力消耗万度。4#窑计划停窑163小时,已减少标煤消耗吨、电力消耗万度。对各台原料磨进行停机检修,合计停机小时,减少电力消耗万度。
3、每月召开煤耗专项分析会,对煤耗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落实到各部门及管理人员,完成情况纳入月度考核,提高各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公司12月计划生产熟料96万吨、水泥55万吨,预计能源消耗总量为10万吨,可实现节能量万吨。
预计2011年公司能耗总量为114万吨,节能量万吨,将圆满完成公司年度能源消耗控制量121万吨和节能量万吨的目标。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公司在建的日产12000吨熟料生产线即将投入运行,公司将加快配套建设的18MW余热发电项目工程进度,确保在2012年2月份投入运行。
该项目年设计发电量11827万度,扣除余热发电系统自用电后,预计净发电量近11000万度,可满足日产12000吨熟料生产线用电量的58%。项目投入后,全年可节约标煤万吨,年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万吨。
2、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尤其是煤耗指标的控制,并加大考核力度,使人人了解指标、关注指标,从而优化指标,降低生产成本。
3、强化设备检修管理,对窑系统采取集中检修、对磨系统采取预检预修的方式,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4、发挥公司各专业部门的管理作用,注重生产过程控制、分析,不断优化系统参数,为稳定窑磨运行创造条件。同时,公司每月对煤耗、电耗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对影响能耗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改进,降低各类能源消耗。
节能降耗工作计划3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和建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建立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我局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节能减排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有关部门协助抓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为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我局制定了《县民政局节能减排工作计划》、《县民政局2014年公共机构节能实施方案》,建立了基础工作台账,把节能降耗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围,认真解决本单位在节能降耗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为广泛宣传公共机构节能降耗的重要意义,我局充分利用短信提醒、版报、宣传栏等有效形式进行节能降耗宣传,并以每年开展一次的节能宣传月活动为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一是抓好机关工作人员群体的宣传教育。我们从每个股室、每个岗位抓起,发挥“铁将军”、“铁算盘”、“铁账本”的作用,把好“节能关”,守好“浪费口”。二是强化节能意识,实施节能管理。通过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强化节能意识,把节能理念、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三是深入宣传国家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节能常识,普及厉行节约的行为规范,倡导低碳、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节俭意识,带头做好节约资源工作。
三、强化责任,做好监管
我们把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到每个股室,每个岗位,做到了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严格按照《县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要求,明确以2011年各项数据为基数,2012年实现公共机构能源消耗节能目标,重点做好节电、节约办公耗材、节约车辆用油,推行政府节能采购的工作。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节能工作监督机制,分阶段组织人员对各股室的节能工作进行实地检查,重点检查各股室用电、用车等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和浪费行为加以督查整改,促进节能降耗工作有效开展。
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一是改装节能灯具。针对各科室的照明时间长、耗电大的特点,结合实际,我局在更换灯具首选高效节能灯具,以便节约用电。二是车辆节油。各股室严格执行车辆编制和配备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公务用车日常管理,实行“一车一卡”加油和定点维修制度,进一步降低燃油损耗。定期对公务车油耗情况进行公示,大力提倡和鼓励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对集体公务活动,提倡集中乘车。三是推行政府节能采购,我局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对空调、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五、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工作不是一项短期的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的过程中,除了要发挥人的节约自觉性,还要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是形成节能降耗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结合我局实际,在总结2014年度节能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修订我局公共机构节能实施方案,增强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是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修订和建立健全覆盖节能工作相关制度。
节能降耗年度工作计划4
根据以上思路,本文选取了浙江省衢州市作为研究的范本。
一、衢州市工业能源消费情况研究
衢州市位于浙江西部,浙、赣、闽、皖四省交界处,属发达省份内的欠发达地区。从全国范围看,衢州市的发展现状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首先,衢州市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大致相当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数,几乎是与全国同步跨入人均GDP 1000美元的门槛。其次,衢州作为地级市,在全国属于中等略上的发展水平,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底对286个地级以上城市所作的综合实力评估,衢州位列第117位。第三,衢州的产业结构特征与全国的总体情况十分类似: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高,三产发育不足,工业化水平比较低;工业方面,以重化工业占主导,高新产业发展薄弱,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资源、劳力、环境的消耗都比较大,产业结构急待调整优化。因此,深入地调查分析衢州的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和演变趋势,对研究和探讨我国的节能降耗工作,考察万元GDP能耗指标实现的可行性,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一)衢州市工业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衢州市的企业能源消费量有大幅上升。到2004年末,全市工业企业综合能耗达358万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吨,比上一年度下降%。从规模企业的能源消费情况看,2003年全市规模企业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万吨标准煤,比1998年增加增长47%,年均增长%。
1.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从能源消费品种看,衢州市消费的基本上是一次性能源,二次能源利用率相当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原煤、电力二个品种上。从能源消费的行业分布看,能源消费结构以高能耗产业为主,重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量的%。在衢州市全市30个行业大类中,2003年能源消费超万吨标准煤的有12个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行业的%。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化工、机械、建材)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化工行业是最大的耗能大户,占全市消费总量的%,其次是建材行业,占全市总量的%。
2.能源消费的产出情况
从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情况看,衢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与浙江省平均水平(国内较高水平)比,利用率还是不高。
从主要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看,衢州市2003年9种主要产品的这项技术指标均比上年有所改善,但变动幅度不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其中:火力发电每千瓦时的标准煤消耗量为396克,而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水泥熟料每吨消耗标准煤为千克,国际先进水平为千克标准煤;每吨纸和纸板需耗千克标准煤,浙江省为431千克。相比之下,主要行业和主要产品的降耗空间还比较大。
3.能源消费的变动情况
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衢州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型的发展阶段,加快工业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经济发展中比较注重量的扩张,同时经济运行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体现在能源消费上,就是能耗总量持续增加,单位能耗持续下降。
首先是工业总产值和综合能耗走势呈下降趋势。1998年到2003年的5年间,衢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相应的能源消费量也逐年上升,但增幅只有工业产值增长幅度的40%左右。
其次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把这五年来衢州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综合消费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相比,所得的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每增长1%,能源综合消费增长%。
第三是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衢州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已从1998年的吨标准煤降到2003年的吨标准煤,下降了%。
(二)能源消费的趋势预测
综合衢州各方面的情况分析,今后数年内,衢州市的能源消费将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以下三大趋势:
一是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当前,衢州市总体上已从工业化初期跨入工业化中期,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迅猛。按比较保守的指标测算,预计到2007年全市的能源消费量将达到681万吨(标煤),与2002年相比,5年净增300万吨。若按按每年递增20%计算,到2007年,全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920万吨。有可能突破1000万吨大关。
二是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逐年下降。几年来,在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的同时,衢州市的经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从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化,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得到有效的遏制,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正在逐步取代落后的传统产业,产业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轻、重工业的比例逐步得到调整,产品结构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环保观念不断加强,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正在逐步被淘汰,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项目在招商引资中已被拒之门外;节能意识更是得到了普遍增强,节约能源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能源消费的下降就成为必然趋势。按保守状况测算,到2007年全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可望降至吨,与2002年相比可下降吨标准煤,降幅可望达到%。
三是能源消费结构将有明显改善。目前,衢州市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为%,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衢州市一次能源结构仍将维持以煤为主的格局,但是随着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加上东海油气田的开发,西汽东送,西电东送等一大批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能源的消费结构将会发生很大变化,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以煤炭为主逐步向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过渡的必然趋势。预计到2007年煤炭的消费比例可望下降到53%,5年下降10个百分点,而石油、电力、天然气的比重将明显增加。
二、衢州市工业能源消费状况给我们的启示
综合分析衢州市的能源消费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关键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衢州市的工业能耗很高,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高能耗的化工、建材行业几乎占据了衢州工业的半壁江山。据统计,目前该市轻重工业企业的比例是4∶6,工业产值比例是3∶7,能源消费比例是∶。而近几年来衢州市的能耗产出水平之所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关键就是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层次提升较快。在化工行业中,基础化工的比重有所下降,精细化工的成分逐年上升;建材行业通过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发挥好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是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手段。衢州市委、市政府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一直十分重视节能降耗工作。一方面通过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限制高能耗、低产出行业的发展,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推广应用节能增效技术;另一方面,建立了考核责任机制,明确把节能降耗指标列入对各县(市、区)和开发区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有效推动全市的节能降耗工作。
第三,要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节能降耗关键在基层。只有各地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精神,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才能确保把《纲要》提出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衢州市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对本地的能源消费状况,市能源办、统计局、发改委和其他相关部门手头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相关的基础数据。但从真正落实《纲要》的要求来看,还是远远不够(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衢州市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数据库不健全、口径不一致、数据老化等情况还是比较突出),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予以加强。
通过对衢州市工业能源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从全国的角度和宏观的层面看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新的政绩考核制度,把节能降耗指标列入新的政绩考核指标中,并作为其中的约束性指标。
二是加强产业规划,针对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产业功能区划版图,针对各功能区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实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支持和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三是建立工业能源消费状况统计制度。进一步贯彻执行《节能法》,把能源消费数据作为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列入统计范围,加强能源审计和完善单耗指标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四是制定出台推进节能降耗的扶持政策。把节能降耗作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促进节能降耗工作。
五是全面推行新投资生产性项目能耗评估制度。设定新办项目能耗准入门槛,分行业建立相应的国家标准,通过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关、停、并、转一批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和企业。
六是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合理配置一次能源中的煤、油、气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增加优质高效能源供应,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七是大力推广节能实用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以技术进步为手段,抓好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增效技术改造,加快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逐步实现“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的目标,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尤其是提高终端能源利用率。
八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水平。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引导企业树立清洁生产理念,严格环境管理和监督,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支持。
(本文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五届中青年干部经济研讨会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冯飞,“十一五”期间及2020年能源供求格局”[J],载于《改革》2005年4期;
2. 沈中元,“中国的节能潜力”[J],载于《国际石油经济》2004年1月号;
3. 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载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8期;
上一篇:精编业务员个人工作计划实用3篇
下一篇:学困生帮扶工作计划(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