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精编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篇】

教学《再别康桥》,虽然经过反复备课,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还是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有些环节处理上略显急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完全体现,留下了不少遗憾。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我抓住“再别”这文眼由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进行导入。一开始学生就给了我一个冷反映,大多数学生没能回忆起离别诗,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后就一阵沉默。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环节,就引导学生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又说出了一些送别诗的诗题:如《淮上与友人别》《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就匆匆进行小结引入:在这些离别诗中诗人要离别的对象大都是故人,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诗人离别的却是他那至爱的母校。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看似顺利的完成了课堂导入,其实不难发现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在未知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教师应要有多种的情境预设,再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创设教学方法。在学生一时无法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处理:教师说出诗句的上句,由学生说出下句;也可以教师说出诗歌的题目,再由学生回忆相关诗句。这样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因为之前的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不主动情绪深深的影响了我,使我在这个环节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遏制是新课改课堂中一大败笔。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对于“忧伤”却没有给予回复。其二是课堂随笔练习时,要求选择《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最喜欢的一节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绘这情景交融的画面,在5分钟时,完成随笔的学生几乎没有,但是写上一两句话的却大有人在,而我忽略了这一细节,没有让学生展示他们随笔,这又是由于教师力求完美的心欲造成的缺失。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赏析诗歌。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学生朗读全诗。

2、学生独立欣赏全诗。

3、

明确:这首精致的小诗,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种温柔而礼貌的神态。诗的第一行描写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别时鞠躬的神态,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娇羞的水莲形容女郎的美丽与温柔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诗人从女郎的道别声中听出了”密甜的忧愁”,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而这一切是刹那间袭来的情思.。

诗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诗的音乐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数不一的长句,第三行是两个短句重复,形成了起伏缓慢的节凑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韵脚是“柔、羞、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

九、布置作业:课外读徐志摩诗。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三篇】

教学完《再别康桥》已经近一个星期了,也到了非反思不可的时间了,不然,再过几天,恐怕想反思也不得了。

上公开课,我不喜欢事先的演练,我喜欢的是现场直播。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可信的,而不是虚假的做课。

三读,读出情感,这个环节,我请起来的学生朗读水平不够高,比前几个同学都差,不仅语音问题还存在问题,节奏,情感都不太理想。事后,评课老师也都提到了这个问题,说让这个学生读书,正好把你前面“两读”都否定了,更不要说更高层次的读出情感了,作为老师你完全可以先让这个同学来进行初读,然后,再逐渐请出朗读水平更高的学生,形成梯度,效果要好很多。这个意见我不认同,我觉得这就是最真实的课堂,这就是最真实的学生水平,我想呈现的就是这种真实的状况。不是老师一堂课,就可以达到实现预想的效果,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我也不必因为是公开课,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而刻意回避学生的实际。

在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时,我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原本以为两三分钟就能搞定的问题,结果,花了近十分钟才勉强结束,这个地方出现的冷场也是我事先没有估计到的。我觉得,画面内容的概括对于高中生来讲应该不会成为大问题,何况,我还可以作些引导性的提示。可是,课堂跟我想的就是有差距。课前的眼保操大约占去了三分钟的时间,这里,又比预计多花了五六分钟。这个地方的时间过长直接导致,时间非常紧张。在把诗歌的“三美”点到之后,做意象分析的时候,就没有时间了。评课时,滕老师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老师的诱导性太强,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台词,诱导学生,不利于课堂的生成。我认为他的说法很有道理,这也正式预设课件教学的不足之处,很难让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实际上是老师的预设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这应该成为运用多媒体教学研究的课题,即多媒体课件和课堂的生成关系问题,让多媒体也和学生能够产生互动。

在诗歌绘画美的分析时,我挑选了一些很漂亮的图画,并尽量与诗的画面相吻合。这个环节,是诗歌画面美的再现,时间不长,画面的转换很快,学生边读边赏,很容易进入诗境,效果显而易见。评课时,滕老师认为,这个地方是老师以自己对画面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想像,不利于学生想像力的培养。这个环节如何改进,值得我认真思考。

总之,上好一节公开课,是不容易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能预判,这样上课时才会心里不慌,游刃有余。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诵读课文,讲解节奏。

二.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为什么要这样?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五篇】

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备课也就比较投入,教学的激情与个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许这也是教师个性化的一面。

再教这篇课文,我的教学重点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后课感很不错,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是思路清楚,对教学目的、重难点把握明确,所以问题的设计更准确,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原来我很注重教学内容的把握,后来越来越觉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并教给学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么分析很重要,学生先自己试验体会,在教师补充,这个学习的过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个例子”。

第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讲“金柳”、“水草”、“潭”、“夏虫”等处学生状态很兴奋,照本宣科是得不到这样的教学享受的;要想培养个性化的教学特点,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

第四,听读名家朗诵、我自己泛读《偶然》、学生以写带读鉴赏《沙扬娜拉》这三个设计我自己很欣赏,同时教学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荐。读、写、听在教学中药始终贯彻才不至于满堂灌。

第五,无论怎么教学改革,我的认识是大浪淘尽始见金,一切繁华过后是平静、平淡和平凡。所以每位教师都要深入到教学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入到学生中,没有所谓的特级教师教案,只有真正适合于你的教案。没有一劳永逸的教案,只有不断修改的教案。反过来,课文是教不完的,如果仅仅是周而复始又周而复始,我们永远不能提升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当你能够“凝神定气”于教学本身,在学习他人的同时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不被繁花遮住双眼,那么回头来看一点会觉得教学其实应该还原它的简单,教学的一些理念无论冠以多少新的名称,最终都不应该违背语文的本色!回头再看看佩服的还是我们的老教育家们一句句的经典思想,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材就是个例子”等等话语是怎么品味都有味的话语。可惜的是曾经走过多少繁华,如今回头才知道简单是最美!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六篇】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在此遇到了年轻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于是千般感触涌上心头,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该诗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柔美幽怨、神思飘逸,如同一首唯美的轻音乐,清新的开始,柔美的结束。又如一幅流动的水粉画,美妙的意境,优雅的风格。它嵌着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的甜蜜回忆。这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网上有许多关于此诗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按照教参的解读教授学生。认为《再别康桥》这首诗是伤感和惆怅的感情基调,首尾和倒数第二个诗节理解为“在记梦的情感高潮之后,情感转入低潮。诗人从沉醉的梦幻中觉醒,从昔日的美好忆念中回到忧伤的现实,只有‘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夏虫也为我沉默’可谓人哀景也哀,渲染的是一种凄清冷落的离愁别绪。”。

如:第六节:一位老师如此执教:提问:“但我不能放歌”,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不能放歌,离别的时候沉重地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本节内容该老师概括为:黄昏夏虫沉默图,思想感情概括为“情绪低落”幻想终要回到现实。离别已不可挽回,诗人的情绪低落下来,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诗境重归沉寂。夏虫也似体会到了离情,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无语,一切都因诗人的离去而归于沉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的离愁别绪推向了极致。

我读出却是诗人于宁静的康河美景中甜蜜地独享,诗末流露出的是诗人直面现实的洒脱。不想带走一切美好回忆的潇洒。为印证自己的想法,我查阅了孙绍振教授的文章,很赞同他的观点和分析:孙教授认为诗末两节,是诗人默默的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这种自我欣赏是秘密的,不能和任何人共享。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他轻轻、悄悄,不是为了不惊动校园,相反,校园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全他悄悄地回忆自己的秘密。这种悄悄的独享也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无声是一种美妙的、幸福的音乐。

依据是,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特别强调欣赏风景,而单独的自我陶醉:

“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见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我们这一辈子,认真说,能认识几个人?能认识几个地方?我们都是太匆忙,太没有单独的机会。

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再次许只有新认识的翡冷翠了。啊,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个人发疑似的在康桥!绝对的单独。隔了几段他又重复了几次对“单独”的赞美: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我那时蜜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从以上文字中,我们读出的是单独的、一个人的、无声的甜蜜,这与徐志摩式一贯的潇洒相吻合。

再者,从写作背景看,徐志摩写作本诗时,林梁已成婚,为何轻轻、悄悄?因为过去林徐漫步剑桥的浪漫回味已经不便公开了,以徐志摩一贯的潇洒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一点世俗的失落感,更不要说痛苦了,即便是伤感,也是淡淡的、甜蜜的伤感,他将过去的美好情感珍贵地保留在记忆里,一个人独享。孙教授的分析,我觉得更接近诗人的内心,为我所欣赏。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能拘泥于教参,做教参传声筒,对文章没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有想法就勤查资料,不断积淀,提升自己的学养,让自己的知识日益广博,提高自己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除了自己应该个性化解读文本外,更应创设宽松的空间,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课文。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我教授本诗之前,介绍学生去阅读白落梅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和《我所知道的康桥》,了解了诗人及写作背景,我的学生对此诗的理解更丰富。如:在品赏“本诗美在哪里?”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的学生除了解读出画面美、音乐美之外,还谈到了诗人的人格美:认为诗人不但有一颗审美的心,懂得品赏自然之美,更难得的是于人事上,不纠结、不仇视,“轻轻地”“悄悄地”与过去优美地告别,华丽地转身,保持住了人格的优雅,懂得适时放手的人,是最令人欣赏的。这是一种独特的解读,关乎到学生心灵的成长,我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我们教师要善做一个“鼓动”者,热情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真倾听学生的“芸芸众声”,善于觉察他们独特新颖的视觉,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再为学生搭建一个宽松交流的平台,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彰显。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是“个性化”的,我们必须有深厚的底蕴,有深刻的思想,能不断地给学生带来新的观点、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思考。正如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所言:“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愿我们语文教师始终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精心构建每一堂课,给学生以如坐春风的感觉,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扬起他们个性化阅读的风帆,体味到语文个性化阅读的魅力!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七篇】

教学目的:

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四首诗的思路。

2.通过抓手法、意境和主要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感悟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内容和思路。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与重点辨析欣赏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鉴赏《再别康桥》。

一.新课导入:听朗读录音,谈感受。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回国后写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文其代表做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拉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新月派”的主要人物还有闻一多《一句话》、朱湘《情歌》《关外来的风》等。

2.背景: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修理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三.听朗读录音,确认生字,然后竞读课文。

畔()荡漾()荇()榆()篙()斑斓()笙箫()。

四.赏析全诗:1.第一节:“轻轻的”反复,“西天的云彩”拟人,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2.第二节: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3.第三节:采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轿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4.第四节:采用比喻手法写榆树下的清潭。参照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见《语文读本》第三册),可知这所谓“榆阴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人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5.第五节:设问、拟物和夸张手法使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挥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的快乐到达顶点。6.第六节:本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7.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五.

总结。

诗歌特点: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拍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六.作业:

课后练习一;针对徐志摩“回归自然”的问题,写一段200字的评论文章。七.板书设计:(略)。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八篇】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9月7日第2周)第3课时(总第4课时)。

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

再别康桥1、感知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二、其人及写作背景。(师生互动:简介-了解)。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带,老师指导朗读。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师生互动:读-问-答-讲-析)。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从形式上看《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从排列上、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作业。

课后记审批。

1、诵读课文。2、课后练习二、三。

40 1754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