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样例【精编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样例【精编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第一篇】

现将具体计划措施如下:

以以学校数学工作计划为指导,依托新课程的深入推进,积极探索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促进教师、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以课堂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教改力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继续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学校提出的九字方针.即三主四导五勤三程式.

1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论,优化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阅览,做读书笔记,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每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踊跃发言并做好业务笔记。

2 .加强数学课改组成员的研究意识,把"怎样在课堂上应用合作学习"作为本学期的研究重点,并能把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思想及时辐射到各学校,帮助广大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抓好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究。

3 .在教师认真学习、深入教改实践的基础上,让教师在教育理论、个人观点与教改实践的对话中进一步激活思想,不断总结。本学期将继续组织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各类评比活动,组织教学案例(设计)评比活动。

4 、加强"同研一节课"的研究力度。组织全组教师参加学校的三轮听评课活动,共同研究,共同成长,让学生得到实惠。组织本组成员开展"坐庄式"教研。当次主持教研的教师要将自己在"同研一节课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产生困惑进行提炼,事先做一定的研究,(如: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到图书室借阅有关书籍。)然后再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力争通过自己主持的教研活动能解使问题得到解决。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认真领会新标准、新理念,汲取优秀的经验,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组内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继续开展学习听课、上研究课观摩课、课堂教学评价,并结合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促其发展,并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数学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5 .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为研究重点,让学生生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每一堂数学课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起点。

6 .做好课堂小测的实验。加强训练有效性的研究,提高其实效性、针对性和反馈性。认真研究新的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加大改革的力度,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过分注重结果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过程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辅导学习困难学生,使他们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相应的提高,认真做好毕业班的总复习工作,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避免繁杂、无效、重复的练习,减轻学生负担。有条不紊,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实现"有效训练出成绩"。

7 .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小班化教学",收集、整理对实验教材的评价意见与修改建议,总结教改经验。

8 、做好数学思维训练课,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把数学思维训练当成一门课程来开展,一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符合课改的要求;二是填补了我们课改中弱项。我们教研组提出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四个方面的要求。教学内容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富于启发性、趣味性和全面性,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后重反思总结。

五月份:

1 、同研一节课,共同备课。

2 、继续听课、评课,写反思和评课报告。

3 、继续开展学习学科素质教育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工作。

总之,本月我们要实实在在的把课备好,把课上好,把学生辅导好,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要坚持一手抓教学常规的落实,一手抓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第二篇】

本学期一年级(1)班41人、一(2)班40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

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第三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初步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序,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经历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含义。

经历编制1—6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空间与图形:

经历观察常见平面图形的过程,直观认识这些图形,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初步感受“形”与“体”的联系,初步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和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进行简单的分类,学会用简单的符号收集、整理数据,并把统计结果填入简单的统计表。

能看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初步能对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

2.数学思考方面。

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思维能力。如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时,学习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出数学规律;在学习数的组成与比较大小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整理数的顺序时发现“百数表”的一些规律等。

在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口算的方法时,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在口算练习中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算法多样化中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认识乘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策略,发展推理能力。

在认识常见平面图形和对图形进行折、剪、拼等变换中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运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判断。如利用估计监控计算的得数、检查解决问题的答案,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合情推理等。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件。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大致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在教师的安排下回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联系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身边的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观察、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

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信心。

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有初步的经过思考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有初步的与同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

二、教学措施。

认真钻研教材,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积极参与教改探索。

充分了解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开展富有情趣、富有挑战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耐心细致地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三、课时安排(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第四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36名同学在一学期的一年级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对数字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从同学们的学习和考试检测中发现影响本班学习掌握的因素较多。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向与位置、认识图形、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认识钟表,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会认读整时、几时半,会写时间,知道珍惜时间。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行恰当的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第五篇】

本学期担任高一__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2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2)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第六篇】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但是一年级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在快乐学习中进一步体验思维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第七篇】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图形与变换。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具体目标。

1.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5)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6)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2.不确定现象。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具体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本册教材总目标:

1、引导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并能够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在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100以内数的写法和读法。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主动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测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在数学活动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意识与估算能力。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体会加减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探索与交流中,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6、能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角=10分,1元=10角。能够正确的数出面值较小的人民币,能够做简单的一元几角等于十几角的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做简单的几元加减几元、几元加几角、1元几角加几角的计算。

8、在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9、培养学生把人民币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10、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商品的价格,根据自己所有的钱数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在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11、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

12、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他们能够学数学、爱数学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把所有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13、使学生能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14、在探索与交流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灵活运用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15、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6、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问题。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会竖式计算的方法。

17、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知道两部加减法试题的运算顺序。

18、在用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合作,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9、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20、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能够从不同的图形中把上述图形区别开来。渗透分类、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能力。

21、借助情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决断等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和感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养学生有序地观察,有条理的思考,以及初步的推理、判断等能力,初步学会有意识地从统计角度思考问题。

2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一些初步的实践活动经验,在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初步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9课时)。

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100以内数的组成、写法和读法2课时。

100以内数的顺序1课时。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

多一些、少一些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2课时。

第二单元:加法和减法(一)(23课时)。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4课时。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4课时。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4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4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4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机动1课时。

第三单元:认识人民币(4课时)。

第四单元:实践活动(一)(1课时)。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1课时)。

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二)(18)。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3课时。

解决生活中的“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的实际问题3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3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4课时。

加减法两步计算试题2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机动1课时。

第七单元:认识图形(6课时)。

第八单元:统计和可能性(3课时)。

第九单元:实践活动(二)(1课时)。

第十单元:总复习(5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与“十”以及“十”与“百”之间的关系,建立数位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法、写法、和读法。

2、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的计算;学会解答常见的加减法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以及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4、掌握横看为“行”,竖看为“列”,从“行、列”两个维度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5、体验到生活中需要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并能正确口算、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

6、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

1、一个一个的数,几十九后面是多少;学生口中数的数与物体的实际数量相对应。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及求“相差”“被减数”“减数”的实际问题。

3、说出几元几角化为几角,或由十几角聚为几元几角的想法。在人民币的加减法计算中,需要先计算在化聚的式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买的商品填表,能够说明需要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需要观察、填表、计算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4、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观察角度与顺序表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5、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及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进度。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加强学生的书写整洁,要求美观大方、规范整洁,笔画清楚。用好每节课,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2、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想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感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养成。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重在教方法,并在实际的练习中加以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增加练习题目的灵活性,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及时归纳总结,进行梳理。教学内容要全面到位。多进行变式练习。同时要不断将较为重要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掌握扎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复习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每天坚持早、午检时间做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孝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孝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第八篇】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图形与变换。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具体目标。

1.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5)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6)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2.不确定现象。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具体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本册教材总目标:

1、引导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并能够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在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100以内数的写法和读法。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主动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测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在数学活动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意识与估算能力。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体会加减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探索与交流中,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6、能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角=10分,1元=10角。能够正确的数出面值较小的人民币,能够做简单的一元几角等于十几角的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做简单的几元加减几元、几元加几角、1元几角加几角的计算。

8、在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9、培养学生把人民币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10、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商品的价格,根据自己所有的钱数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在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11、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

12、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他们能够学数学、爱数学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把所有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13、使学生能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14、在探索与交流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灵活运用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15、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6、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问题。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会竖式计算的方法。

17、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知道两部加减法试题的运算顺序。

18、在用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合作,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9、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20、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能够从不同的图形中把上述图形区别开来。渗透分类、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能力。

21、借助情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决断等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和感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养学生有序地观察,有条理的思考,以及初步的推理、判断等能力,初步学会有意识地从统计角度思考问题。

2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一些初步的实践活动经验,在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初步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9课时)。

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100以内数的组成、写法和读法2课时。

100以内数的顺序1课时。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

多一些、少一些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2课时。

第二单元:加法和减法(一)(23课时)。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4课时。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4课时。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4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4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4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机动1课时。

第三单元:认识人民币(4课时)。

第四单元:实践活动(一)(1课时)。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1课时)。

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二)(18)。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3课时。

解决生活中的“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的实际问题3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3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4课时。

加减法两步计算试题2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机动1课时。

第七单元:认识图形(6课时)。

第八单元:统计和可能性(3课时)。

第九单元:实践活动(二)(1课时)。

第十单元:总复习(5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与“十”以及"十"与“百”之间的关系,建立数位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法、写法、和读法。

2、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的计算;学会解答常见的加减法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以及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4、掌握横看为“行”,竖看为“列”,从“行、列”两个维度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5、体验到生活中需要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并能正确口算、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

6、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

1、一个一个的数,几十九后面是多少;学生口中数的数与物体的实际数量相对应。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及求“相差”“被减数”“减数”的实际问题。

3、说出几元几角化为几角,或由十几角聚为几元几角的想法。在人民币的加减法计算中,需要先计算在化聚的式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买的商品填表,能够说明需要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需要观察、填表、计算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4、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观察角度与顺序表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5、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及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进度。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加强学生的书写整洁,要求美观大方、规范整洁,笔画清楚。用好每节课,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2、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想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感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养成。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重在教方法,并在实际的练习中加以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增加练习题目的灵活性,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及时归纳总结,进行梳理。教学内容要全面到位。多进行变式练习。同时要不断将较为重要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掌握扎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复习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每天坚持早、午检时间做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孝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孝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2

页,当前第。

2

1

2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第九篇】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何不好好地做个工作计划呢?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工作计划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样例【精编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个人工作计划【第十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1)班41人、一(2)班40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40 2295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