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布局规划的方法(精编3篇)
【导言】此例“车间布局规划的方法(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车间布局规划的方法1
关键词: 滨水空间;交通发展模式;停车设施规划;公共交通节点一体化;慢行系统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is summarized on the Hun River, on the traffic planning of She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illustrates and to study the planning concept, thinking, process, project, summarized the traffic planning and design experience of waterfront space in waterfront space development mode of transportation, the road system planning, parking facilities planning, public transport node integration planning, slow system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guidance preliminary plan the next step work.
Keywords: waterfront space; traffic mode; parking facilities planning; public transport node integration; slow system
中图分类号:
0 引言
滨水地带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滨水环境孕育了从原始到现代的人类文明,滨水景观更是诸多类型景观中最具持久吸引力的景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区域。它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l]。或者说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2]。滨水地区的特殊性在于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3],所以城市滨水地区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4]。
滨水空间的交通规划设计不是一项单纯的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概念,需要从道路交通、用地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艺术、水利工程等多专业、多角度关注与思考,搏采众长,集思广益;也不是只修建一条道路那么简单,需要规划、交通、城建、水务、园林、城管等各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精细施工,精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滨水道路的交通功能和城市景观和谐统一,才能确保城市滨水区成为“塑造城市个性魅力”的亮点,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1 滨水空间道路交通规划研究现状
国内滨水空间道路交通规划研究现状
国内的滨水区的建设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希望通过改善和改造滨水区环境,整治景观,推动房地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对城市滨水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就滨水资源而言我国有着数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众多的河、湖、江岸线,滨水资源开发前景相当广阔。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品质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城市滨水区如何结合本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如何遵循现实的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运作机制来组织城市人们的生活,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中所探寻的主题。滨水地区应鼓励多种不同用途的有机混合,有意识地把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组织在一起,有利于聚集人气,展示当地特有的社会生活场景[5]。
对滨水区的研究开始于2002年出版的由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书中讨论了滨水地区设计和开发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我国的实践,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书中还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多个滨水区规划和建设的实例。这本书开启了我国国内对滨水区建设研究的序幕[6]。
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提出了人车分流即游人的步行道路系统和车辆使用的道路系统分别组织、规划的这一交通组织方法,以缓解滨水绿地的交通压力[7]。李锦生在《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提出呈现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滨河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河绿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串联备出入口、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间[8]。
肖宇、颜慧在《城市滨水地段的可达性》中讨论可达性对滨水地段环境景观的影响,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说明和分析,并总结归纳几种可行的方法,希望能对滨水地段的交通环境与空间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9]。黄翼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中提出了滨水绿地对外交通的便捷性和可达性往往以移动时间、距离、便利程度为标准。鼓励多种交通方式的运用,使步行者、乘公共交通者和乘小汽车者能方便地进入滨水空间,并提供适合的停车场[10]。
潘红卫提出滨水区道路交通的设计除力求亲水,讲究共享性及要求水上和陆上项目相结合等特点外;还要作视线走廊分析,要求视线在全地段层面的上的风格特色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解决好与桥梁的关系尽量不能阻断了沿岸景观视线和影响城市天际线的美感与顺畅[11]。
何继斌、明伟华在《城市滨水道路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分析国内外滨水道路的功能布局、规划理念、设计手法和建设经验,研究城市滨水道路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以其所参与的滨水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后的效果为例,探索适合武汉市“滨江、滨湖”特色的滨水道路规划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创造“适宜人居”的城市交通环境[12]。
国外滨水空间道路交通规划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城市滨水区相关课题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滨水区的复兴、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虽然也谈及了滨水区的道路设计注意事项,但研究的角度多是从城市设计出发,针对道路交通系统方面涉及的较少。
2 浑河两岸滨水空间交通规划设计理念
浑河城市段景观提升工程是十二运重要的配套建设工程,对沈阳市民生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浑河两岸滨水空间进行交通规划设计,在细致现场调研基础上,对进出滩地通道进行梳理,对停车设施进行预测与规划,并进行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形成一体化多方式交通出行模式,为下一步工程实施提供有力指导。
图1 滨水空间规划范围
3 浑河两岸滨水空间交通规划设计方案
交通发展模式
浑河两岸滩地作为全民健身开敞空间,鼓励绿色交通出行,通过对国内外滨水地区的出行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应在浑河滩地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慢行交通为特色,其它方式为补充的一体化出行模式。运用交通模型对浑河两岸交通方式分担进行划分结果如下。
表1 交通方式分担比例预测
道路系统规划
首先对浑河两岸滩地出入口进行梳理规划。规划滩地出入口与干路相连接,保证滩地可达性与集散交通快速性,共18处。其中与南北向道路相连疏散出入口13个,直接顺进顺出二环路出入口5个。出入口平均间距公里。
图2 出入口布局规划
以500m服务半径为标准,对浑河滩地出入口服务水平进行评价。500m服务半径覆盖率为%。
图3 出入口方案评价
浑河滩地为东西带状分布,其到发交通主要以南北向交通为主,对规划区周边主要干道进行梳理,浑河滩地中心段可通过南京街、和平大街、青年大街等13条道路快速集散客流,布局均匀。
图4 南北向集散通道规划布局
东西向道路与浑河平行,主要功能为串联南北向通道,增加地区路网的贯通度与可达性。分为快速通道和集散通道两级。快速通道为二环与浑南大道;集散通道为二环辅道(已建成,新建)和南堤路()。
图5 东西向快速通道规划布局
停车设施规划
运用停车吸引率法对浑河滩地进行停车需求预测,参考其他城市滨水开敞空间交通生成率指标,结全沈阳市交通模型,预测停车需求为1645个泊位。
图6 停车需求吸引率预测法技术路线
停车场规划布局思路:
结合干路、机动车出入口及周边停车设施布局
组团景观路设置路边停车
图7 规划停车场布局方案
公共交通规划一体化节点规划
在对浑河两岸滩地现状公交、地铁梳理基础上,对两岸选取适当的节点进行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结合浑河两岸跨河桥梁的人行梯道设置常规公交站点,利用两岸地铁站进行B+R(自行车驻车换乘)规划设计。
图8 公共交通节点一体化设计
慢行系统规划
慢行交通是浑河滩地内部的核心出行方式,规划以慢行换乘点(自行车租赁点和电瓶车乘降点)为节点、以慢行通道(连续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为)轴线,形成点轴结合的空间布局模式,提升慢行交通品质和吸引力。
结合跨河桥桥下空间、出入口及地铁站点等布设慢行换乘点,引进自行车租赁产业、电瓶车等慢行交通设施,实现内外交通一体化衔接。机动车驶入滩地停车场或路边停车后,可通过自行车、步行、电瓶车等多种方式到达码头。
图9 慢行设施布局规划
图10 B+R换乘点及码头布局
随着浑河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周边交通规划的实施,“步行—非机动车—机动车”的层次交通体系得以形成,沈阳市母亲河景区组团的可达性将大幅度提高,人性化理念在多方式交通出行模式中得以突显,浑河两岸滩地“宜游、宜憩、宜行”的滨水形象将成为沈阳市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4 结论
城市滨水空间为稀缺资源,合理的滨水空间交通规划,既能保证空间的可达性,又能以特色交通增加滨水空间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本文对国内外城市滨水空间交通规划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以沈阳市浑河两岸滩地交通规划为例,介绍了滨水空间交通规划设计的理念,规划方案的设计内容与经验,可用于指导初步设计与规划实施。进一步的研究将适度放大研究范围,重点研究自行车租赁点的网络化规划设计及专用道路的规划布设等。
参考文献
[1]A. Ruth Fitzgerald. Waterfront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86
[2]西蒙兹著, 程里尧译。 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3]A.拉特利奇著, 李素馨译。 行为观察与公园设计[R].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
[4]焦飞。 珠江三角洲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 华南理工大学。 2007:3-10
[5]郑伯红, 汤建中。 上海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功能开发设计[J]. 旅游学刊,2002(1):40-43
[6]张庭伟, 冯晖, 彭治权。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7]束晨阳。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 中国园林,1999(1):23-25
[8]李锦生。 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J]. 城市规划,2000(9):38-42
[9]肖宇, 颜慧。 城市滨水地段的可达性[J]. 南方建筑,2006(4):13-15
[10]黄翼。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 城市规划,2002(10):68-72
[11]潘红卫。 城市桥梁—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重要载体[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30-33
[12]何继斌, 明伟华。 城市滨水道路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风景园林,2003(6):72-74
作者简介
赵云龙:1975—,男,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电话:13940462975
车间布局规划的方法2
关键词 总装车间 工艺质量控制
一、汽车总装生产车间的规划思路
国内汽车企业针对顾客关注的影响产品安全性能的关键工序,通过事前进行认真研究这些关键工序的过程性能和过程能力,并根据每个影响关键特性的过程性能和过程能力水平,及其对汽车性能的影响程度来考虑资本集中投入。配置相应的自动检测、自动显示、自动控制及自动补偿等功能为一体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既能防止产品关键性能失控造成人为判断错误,达到确保汽车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又能把装配汽车技术状况立即显示出来,并储存在计算机中作为数据分析和交通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二、汽车总装车间的工艺布局
国外汽车企业总装车间根据产品特点和生产规模均采用精益化、模块化,并按汽车工艺流程进行工艺布局。设计特点都是以适应大批量、多品种、高质量要求为目标。因此,国内汽车企业总装车间工艺布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汽车总装车间工艺布局基本原则
(1)按工艺路线和生产流程进行设备布局。各种设备应根据工艺路线生产节拍和工序要求按“U”字型排列组合,每3台或4台设备及物料输送装置构成一个生产单元,形成一个流生产方式。“U”字型生产线是一种具有多品种混流,多任务位操作的柔性生产线,其优点是缩小操作者行走路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合理利用厂房生产作业面积,充分发挥车间有效面积的作用。正确地规定装配设备与通道的距离,合理考虑工人作业活动面积,工具箱、工作台、工位器具和物料摆放位置都应在车间布局时充分加以考虑。
(3)考虑特殊设备的工作特性。对于有特殊工作要求的设备,在现场布局时应给以特殊的考虑。如高精度设备应布置在光线好、振动小、灰尘少的工作环境,以利于维护设备精度。如易受电流、电压影响的设备应考虑独立的工作线路,或装有可靠的稳压电源,以保证这些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和正确性。
2.汽车总装车间工艺布局
(1)总装车间应按照“精益规划”原则建立生产组织。所谓精益规划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针对汽车企业多品种的生产特点,在关键生产过程合理组合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和检测诸要素,从而实现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产出的效果。
(2)总装车间应以顾客关注点来研究工艺布局。企业应从部装质量和总装质量的稳定性出发来实施工艺布局。要实现部装质量的有效控制,在工艺布局中就应以顾客关注的质量、价格和服务,作为工艺布局中部装策划输入,并对影响部装的关键工序的人员、机器、方法、材料、环境和检测合理策划,才能保证部装策划的输出为优质产品。要实现总装质量的有效控制,就应对影响产品总装质量的最终检验按国家标准规定的试验项目配备合适的检测设备。
三、汽车装配工艺和质量控制
1.汽车总成的质量控制
(1)成套仪表总成装配成套仪表总成包括仪器、控制开关、无线电、烟灰盒及其他零件的装配。在装配前这些零件都已进行检验,且在独立装配线上进行装配,其装配过程比较容易。成套仪表总成接线装置是复式布置且与主装配线连结,而不是由单独联结器与主仪表相连结。
(2)车门总成装配车门总成装配包括车门内饰、车门玻璃、车门控制系统及其他零件的装配。在装配前这些零件已进行检验,并在独立的装配线上进行装配。车门总成装配后采用检测仪进行性能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能准确地识别缺陷和排除故障。装配好的车门总成由输送机构传送到汽车总装线。
(3)底盘总成装配底盘装配线是一条特殊的装配支线,支线轨道是在总装线一边,其所装配部件由2条相邻的部件装配线运送,各自进行前后桥总成装配。这些部件装配线是吊置的,其前进速度与总装线上主传送器保持同步。车架吊在架空轨道上,吊起高度可自由变换,装配时不用翻转,工人可自由地在车架下面的空间走动。当车架吊到一定高度时,在车架下面装配底盘零件,装配好的底盘经过调整后装车轮。当车轮装到底盘上时,底盘降到架空的轨道上进行打气,每个车轮各自与空气管连结,空气供应回路是一个连续的封闭系统,有一个总的活动开关。车轮打好气后,底盘沿着轨道经传送设备到达装配线,吊挂链条自动脱开,滚动式支架在中途返回到总装线起点,然后底盘进入总装线。
2.汽车总装的质量控制
制定相应的《岗位作业记录表》,要求工人严格按规定执行;制定相应的《关键工序过程能力研究指导书》,要求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关键工序过程能力测定;制定相应的《关键设备点检表》,要求工人严格按规定执行;制定相应的《关键设备机械能力研究指导书》,要求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关键工序机械能力或者设备精度的测定;制定相应的《关键设备预防性管理计划》,要求管理部门严格按设备预防性管理要求执行。
3.汽车总装后性能检验
在汽车总装完成后,汽车将进行检测线检测、调试和道路行驶等检测环节。其检测项目有:轴重、制动、车速表、侧滑、废气排放、喇叭声级、灯光、外观等。其中,在检测线检测之前,需依据检测设备进行车轮定位及灯光照射位置的调试,在数据满足技术条件要求后保存结果,性能检验项目除常规检测线检测内容外,还有底盘测功、发动机测试、油耗、转向角检测、底盘间隙检测等。检测线一般按单线布置,工位数量按4~6个设置,软件系统是按模块化系列设计的,各系统之间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直接性,检测线必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及齐全的功能性,并有强大的数据库存储功能。在数据库中需存贮每辆受检车辆的各项数据,可随时查询并统计日检、月检、年检车数并打印出所需报表,同时软件系统应进行注册登记,符合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A 468《机动车安全检验项目和方法》、JT/T478《汽车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规范》及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常规检验资格许可技术条件》等最新标准和规定的要求。
四、结语
总之,汽车总装工艺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技术领域,随着国内外汽车企业对汽车总装工艺研究的不断深入,并针对其产品质量要求进行原因分析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改进措施,将使汽车总装生产线的规划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车间布局规划的方法3
关键词:机械加工 设施布局 工艺布置 成组布置
1、引言
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向基于时间竞争和客户需求竞争方向发展,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短的交货期更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制胜法宝。然而,随着机械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提高单机效率来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统计数据显示:机械加工生产加工时间仅5%―10%,检验时间约占3%,而搬运和等待时间高达90%;直接的生产成本在我国企成本中只占10%,物流成本为总成本的40%。车间设施布置是影响物流时间和成本的重要因素,合理、科学的车间设施布置对机械加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的设施布置现状分析
纵观众多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虽然在过去几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式一片大好和政府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调控下赢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车间设施布置不合理带来的问题逐渐被放大。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1)管理体制、方法落后 很多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体制建设缺乏有效的论证,长期以来形成了纵向的垂直的组织架构,横向联系严重不足,部门之间协调困难,扯皮现象严重,对企业内外反应迟缓,很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难以推行。
(2)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发展前期往往因为资金实力、管理体制等各种原因造成招人难、留人难的被动局面,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不足也是人力资源质量普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企业战略缺乏 多数中小机械加工企业缺乏对相关行业系统的分析论证,在发展之初就没能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车间设施布置没有充分考虑车间重构的可能性,对未来产品的品种和批量变化预计不足。
(4)搬运设施落后 由于机械加工行业固定资产投入大、回报率低,企业创建之初往往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对物流搬运设备投入不予以重视,严重的制约了车间设施的布置和重构。
(5)缺少对物料储存需求预测 由于企业缺少对物料储存需求进行合理预测,对车间内各个功能区划分缺乏有效信息的支持,车间内有效面积使用率较低。
(6)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系统 虽然很多企业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对加工设备、搬运设备、产品信息、人力资源缺等相关因素乏有效的分析和分类,无法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3、车间设施布置的概念和原则
车间设施布置的概念
设施布局设计指在一定的生产环境下,制造系统设计人员根据生产目标对生产单元内部的设备、通道、物料出入口位置进行详细的布置。目的是达到生产过程物料运输工作量最小化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目标。设备布局设计中的设备包括加工设备、物料传输设备、检测设备和计算机系统。设施布置的基本形式有工艺布置、产品布置、成组布置和固定位置布置。上述各种布置方式的特点比较如表1.
车间设施布置的原则
(1)工艺性原则 明确设备与工艺,设备与生产计划的关系。保证工艺流程的合理运行,同时兼顾物流关系的合理配置,确保物料运行畅通且距离最短,避免交叉往返。
(2)经济性原则 设施的布置确保产品的综合成本最低和企业最终效益最大。
(3)可持续性原则 保证加工系统最大的柔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产品品种和产能的变动,为以后的可持续性发展留出空间。
(4)安全性原则 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保证工人的操作安全,为职工提供安全、舒适、方便的工作环境。
4、中小型机械加工企车间设施布置的优化
对机械加工企业而言,生产工艺流程优化是车间设施布置优化的重点。优化的目标是建立高效的生产工艺流程系统,降低生产物料搬运量,提高搬运速度,减少加工准备时间,从而提高加工设备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率,从整体上降低企业的生产和运用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机械加工企业生产车间设施布置优化主要涉及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物流检测等相关内容。
生产工艺优化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加工设备、搬运设备、人力资源等相关因素,由销售部门、技术部门、管理部门深度合作,寻找更为科学、先进、合理的生产加工工艺,并在以后的生产加工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提炼和完善。
强化生产管理
生产流程是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运营的重要环节,对生产流程进行强化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严格控制各生产环节,实施科学的生产调度,加强现场管理和人员组织,努力做到安全、高效、文明生产对企业设施布置具有指导意义。
物流系统考察
本文所述的物流特指工序物流,即各加工工序之间的物料流动。主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1)应确保物料能畅通无阻并沿最短路线流动,避免无谓的交叉和往返。
(2)应有利于岗位设置及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物流设计要为岗位设置提供最大的灵活性,以确保在不同的需求下,实现不同的一岗多机配置中人员的流动和参与。
(3)物流路线的安排应确保人员的安全,避免可能发生的物损,应符合消防、劳动卫生等有关法规或条例。
(4)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确保各部门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和反馈,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5)开展战略研究和预测机制 。加强对相关行业系统的分析论证,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对物料储存要加强物质需求预测,努力减少库存,加速库存周转。通过物流节拍与生产节拍相协调,平衡生产力和物流,使在制品的库存极小化。
(6)开展培训,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开展相关培训,帮助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物流观念,掌握必要地物流知识,为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再造扫清观念和技术层面的障碍。
5、案例分析
企业介绍
某企业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占地面积60亩,资产总额2亿元,员工200余人的专业的机械加工配套企业。企业拥有大型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镗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等离子切割机等先进设备。但由于建厂初期资金不足、管理落后,对车间设施布置缺乏系统、科学的分析论证,在生产当中经常遇到车间混乱、物料停滞、搬运路径长、生产效率低、废品率高、空间浪费严重、在制品积压、流动资金被占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该企业的战略实现(设施布置见图1)。
图1 车间设施布置平面图
车间设施布置的优化
针对存在的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企业生产流程现状,优化车间设施布局(见图2)。
图2 车间设施布置优化方案平面图
首先,此布置方案,建了在对企业大量产品信息的分析之上,打破原有单一的工艺布置方案,借鉴成组技术和精益生产理论,对车间设施进行重新布局,形成以成组布置为主,工艺布置为辅的布局方案。在保证了企业生产柔性的同时,大大的降低了设备的调整时间,提高了车间效率。其次,对车间通道进行优化,规划出产品、刀具、废料等运输专用通道。改变了以往车间内物流、人流混乱无序状况,同时也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提高了物流效率。最后,划分了了废料区、在制品区、成品区和预留区,并就近开通了门。大大的提高车间内面积使用效率和物流效率,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6、结语
分析中小机械加工企业车间设施布置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措施,使企业的车间设施布局更加合理、科学,从而大幅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凸显企业的核心竞争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马汉武。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叶海虹。梁德丰。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优化[J].新西部。2008,第20期,
[3]黎冬翠。王开松。成组车间设备布置的分析与研究[J].安徽淮南。
[4]胡广华。制造车间布局优化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M].华中科技大学。
[5]王钧。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系统的优化研究[D].广大工业大学。,
[6]周茂涛。王志文。刘长清。机械加工车间布局设计方法概述与案例分析[J].柳钢科技。2009年第2期,
上一篇:销售员工作计划(精选5篇)
下一篇:体育工作计划实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