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管理局2024年工作总结范文及2024年工作计划
园林管理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一、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2023年,市园林管理局按照二十大提出的“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目标任务和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具体要求,紧扣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条主线,通过“三大行动”,助推美丽*建设。
一是实施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攻坚”行动。召开创园推进会,统筹协调全市各部门进行指标突破,完成53处公共设施立体绿化改造,在凤凰公园建设智慧园林节水灌溉示范点1处,整理资料10余万页,自评得分达到98分,通过自治区住建厅初审并上报住建部。邀请住建部专家库4名专家来银指导创园工作,由市领导带队先后2次赴住建部对接创建事宜,争取工作支持。持续开展创园督查,印发督查通报5期,全面提升全市创建水平。
二是实施园林绿化项目建设“增绿”行动。围绕《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三年建设项目清单》,依托财政资金,使用海绵城市专项资金,围绕小微公园、道路林带、道路配套绿化、老旧公园改造提升等,实施市政府投资一批项目13个、二批项目4个,列入市政府投资第三批项目4个,累计完成投资5712万元。争取社会投资,与13家企业签订认建认养协议14份,企业总投资超3000万元,实现园林绿化政府资金、专项资金与社会投资的“三轮驱动”。
三是实施公共绿地景观品质“提升”行动。启动实施“园林绿化品质提升及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完成11个公园主题风格改造,对1万余株主干道路行道树和综合公园行道树实施深根注水肥复壮;引进天门冬等10余个新优品种,推广种植麦冬、紫花地丁等耐阴植物500余亩;对主干道路3万余株行道树和分车带进行科学修剪,形成色彩分明、线条流畅、层次丰富的绿带空间;对40余处景观节点实施绿地补白和微更新,持续开展“便民化”微改造100余处。通过39类具体措施,实现园林绿化品质大提升。
二、亮点工作
(一)小微公园建设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民生“十心”实事要求,新建8个小微公园。今年以来,市园林管理局深刻践行住建部“口袋公园”建设理念,接续开展“小微添绿”,实施大团结广场南侧小微公园等8个小微公园,公园建设上坚持“一园一景”,融入地域文化、乡土特色植物和海绵城市理念,增加休闲健身、适老适幼等功能设施,让公园更好的服务民生需求。列入市政府第一批投资项目的7个小微公园目前已全部竣工,列入市政府第二批投资项目的黄河路小微公园于6月中旬开工,计划10月底全面完工。完成年初签订的创新突破工作承诺书要求,在全区率先建成“百园之城”。
(二)景观提质增效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实施绿地景观提质增效行动。今年以来,市园林管理局依托“园林绿化品质提升及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试点开展星级公园评定,制定印发星级公园评定管理办法,7月底对首批星级公园授牌,完成创新突破工作承诺书在全区率先建立星级公园评定体系承诺事项。推广“市民园长”工作机制,完成海宝公园、览山公园、森林公园“市民园长”选聘工作。推进诗词文化进公园,选取20余首与银川、黄河、贺兰山相关诗词,采用石刻、木刻等方式在近30个公园广场增加文化景观50余处。
(三)绿地开放共享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23〕31号)、《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的通知》(宁建(城)发〔2023〕6号),市园林管理局在反复论证基础上,利用现有和在建公园绿地空间,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编制《市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4月初上报自治区住建厅,成功争取自治区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首批试点开放529亩公园绿地,均位于城市建成区,形成我市自有特色。
三、存在的问题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年底前无法完成。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22〕2号)中的申报条件要求,申报城市近2年内(申报当年及前一年自然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等事件,未发生违背城市发展规律的破坏性“建设”和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等行为,未被级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绿化)主管部门通报批评。近期,住建部城建司园林处答复,因发生富洋烧烤店“6·21”特别重大燃气爆炸事故,市不符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审条件,今年不予评审。市园林管理局将持续对接自治区住建厅与住建部积极沟通,不断推进创建工作,力争明年重新申报。
四、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市园林管理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扛起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园林绿化主责主业,“植一城青绿、筑生态屏障、绘满眼繁花、解民心所盼”,奋力谱写美丽*建设*篇章,全力提升美丽*“新颜值”。
(一)以绿绘底,谋划好“绿染凤城”项目建设
2024年,市园林管理局围绕“一环、两带、两轴、多廊多园多点”绿地系统布局(一环:绕城自然郊野公园环,两带:典农河生态景观廊、唐徕渠生态景观廊,两轴:北京路城市生态景观轴、宁安大街城市生态景观轴),坚持“点线面”联动,合理布局绿楔、绿环、绿道、绿廊,构建山水相融、蓝绿交织的“花园城市”。一是“小微添绿”,计划实施大碱湖公园、通达街公园等8个小微公园,坚持“一园一景”和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完善现代功能,有机融入儿童游乐设施、体育健身设施、便民服务设施,在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进园”基础上推进公园向“全龄友好”转变。二是“林荫织绿”,计划实施团结路(正源北街—凤凰街)、凤凰街(大连路—沈阳路)等7条景观林带,串联河渠、林带、公园生态斑块,串联城市组团和各类公共空间,拓展城市绿道网络维度,提升市民的出行舒适度。三是“道路增绿”,计划实施长城路(正源街—清和街)、尹家渠街(贺兰山路—大连路)等5条道路配套绿化项目,利用地域文化底蕴深厚的植物群落打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植物景观,以高品质特色行道树和多层级植物模块分车带实现一路一景、一道一品,在打通城市绿道断点的同时打造样板化示范街区。四是“绿地更新”,计划实施中山公园北门地下停车场绿化景观项目,让公园百年历史与现代交融、古朴与时尚并存,迸发新的活力。
(二)以花增颜,开展好“鲜花靓城”美丽工程
2024年,市园林管理局围绕提升城市“新颜值”,实施“鲜花靓城”工程,以“花”为媒,着力在“美”上下功夫、在“靓”上做文章,成立顶层谋划专班和专项养护队伍进行鲜花培育、栽植、养护、更换、补植。一是聚焦花卉展摆,通过“首府学首都”模式,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市草本花卉生产与展摆技术指导意见,围绕“五一”“十一”传统节假日和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编制花卉展摆方案,推广桑蓓斯凤仙等展摆花卉新品种。在绿雕制作中融入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用300万盆鲜花打造“花样街道”和“花样节点”,形成繁花似锦、香飘满城的节庆氛围。二是聚焦花境种植,坚持“花卉下地”工作思路,丰富花卉品种搭配,合理安排花期,选取20处城市主干道路和公园广场主要节点,运用多种花卉组合打造出风格各异的特色花境,实现春夏秋三季季相变化明显、色彩艳丽夺目,在保障美观性提升公共空间品味的同时实现长效性和低维护性。不断总结花境建设和管养上的技术经验,持续在优化植物种类、组团组合形式、乔灌草花使用比例、精细化管理以及如何做好冬季防护及早春景观等方面持续发力,深挖本土植物、拓宽覆盖物使用种类,真正让花境实现“落地生根”。三是聚焦花事活动,推出公园“万紫千红绽凤城”赏花季,各公园以“赏花月历”的形式向市民公布全年花事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云”共享与现场观赏呼应,实现“一花绽放,满城涌动”的良好氛围。开展好春季郁金香展、牡丹芍药展、夏季露地花卉展、荷花展,秋季菊花展等花事活动,用花的多彩展示*的多姿。
(三)以水定绿,贯彻好“节约园林”理念措施
2024年,市园林管理局将坚持节约型园林建设,深入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寻找水资源供给和城市园林建设的平衡点,让园林具备生态的涵养。一是从设计理念上入手,把传统雨洪管理设计融入生态景观思想,优先考虑场地的自然排水状况、土地雨水下渗率、以及场地尺度使用功能,强化径流滞留调蓄功能,严格控制大树移植、大广场、大水面、大草坪和过度亮化等。大力推广透水砖、露骨料透水混凝土、彩色透水沥青、嵌草铺装、植草地坪等“会呼吸的”透水铺装材料。二是从植物选择上入手,优先选择有较强耐旱性植物,进行乔灌草复层结构种植,乔灌木比例不低于70%。通过合理搭配旱柳、红瑞木、千屈菜等雨水花园植物,景天、玉簪、菖蒲等旱溪植物,垂柳、芦苇、荷花等雨水湿地植物,芒草、麦冬、鸢尾等植草沟植物,实现高效雨洪管理功能和净水功能。三是从水资源使用上入手,扩大小管出流、微喷、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使用范围,全力推广行道树深根注水复壮技术,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实施园林绿化再生水利用一期项目,打通再生水主管网与绿地连接“最后一公里”,将再生水浇灌面积由120公顷提升至434公顷,全面优化园林绿化再生水、黄河水、地下水、自来水使用配比,实现以水定绿科学发展。
(四)以绿惠民,实施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
2024年是“园林绿化品质提升及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承上启下之年,市园林管理局将大力推进园林从绿起来向美起来、活起来转变,以“微更新”焕发城市园林“新生机”,以“微改造”提升人民群众“微幸福”。一是持续开展“便民化”微改造,针对市民游园需求,实施绿地补白3万平方米,合理增加座椅、挂衣架、垃圾桶等游园配套设施100处。全面排查人流密集、百姓喜爱度高的综合公园、小微公园、绿地广场亲水平台、滨水岸线、儿童沙坑游乐区等无遮阴区域,加装遮阳棚、遮阳网20处,解决群众纳凉需求。对公园卫生间、母婴室、儿童游乐设施、儿童运动场、儿童座椅等进行适儿化改造,打造10个儿童友好型公园。同时持续推进中华诗词文韵以诗画雕刻等形式融入园林造景中,延续中华传统园林文化中的“绿色文脉”,凸显兼具东方韵律与时代特色的园林文化之美,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二是接续发力“共享化”全开放,在2023年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和功能,加强精细化管理,在满足群众对城市绿色空间新需求的同时,做好公园绿地的管理维护工作。坚持适度开发,探索“公园绿地+乐享场景”,再开放5处共享绿地,做到“开放共享、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同步推进,满足群众“见绿、近绿、亲绿、享绿”的生活需求,促进公园绿地与城市生活有机融合。三是着力推进“全民化”共治理,擦亮“园林先锋”志愿服务品牌,依托35个志愿服务站点和45支志愿服务队伍,以“公园文化季,美好生活节”为主题,围绕园林科普、公园大课堂、健康知识讲座、自然研学、文化活动等方面,采取线下打卡、线上互动、科普等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场。运用好“市民园长”机制,架起公园和游客之间沟通的桥梁,以百姓视角为切入点,实现公园共享、共管、共治。广泛动员市民群众和社会企业参与城市园林建设,形成“政府出地、社会出力、协同管理、惠及百姓”的绿地共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