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样例【热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样例【热选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第一篇】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第二篇】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本节主要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第三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5页。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4通过数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师:世界上最长又最短,最快又最慢的是什么?

生:时间。

生:佳佳。

师:我们来看看佳佳小朋友星期天的安排。

二、展开活动。

活动一:起床后。

师:(出示图片)你看懂了什么?

生1:佳佳起床后,就洗脸刷牙、听英语、烧饭、吃饭。

生2:佳佳起床用了2分钟,洗脸刷牙用了3分钟,听英语用了12分钟,烧饭用了18分钟,吃饭用了8分钟。

师:做完这些事,佳佳一共用了几分钟?

生3:43分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28分钟。

师:你们各是怎么想的?

生3:把每件事情所需的时间加起来。

生5:我觉得28分钟的安排比较合理,因为节省了很多时间。

师:为什么会节省那么多的时间?

生6:因为把事情穿插起来做,所以节省了很多时间。

师:节省了多少时间?

师:15分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来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

生1:(1)起床2分钟;(2)烧饭18分钟;(3)吃饭8分钟。

师: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好,好在哪里?

生3: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最好,不仅能清楚地看出事物的先后顺序,而且可以清楚地知道时间。

师:这样的图式叫做流程图。用流程图表示比较直观,简单明了。

师:你们真能干,给佳佳想出了这么好的方法。不仅合理安排时间,节约了时间,还能用流程图把事情的先后顺序及所用的时间清楚地表示出来。

活动二:烧水沏茶。

师:(出示图片)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请合理安排“工作”顺序,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6分钟1分钟。

7+1+1=9(分钟)。

师:如果准备茶点用了8分钟,完成这些事最少需要几分钟?生3:10分钟。9+1=10(分钟)。

生4:不对,要11分钟。因为在烧水的同时可以先准备茶点,准备茶点的时间已经超过烧水的时间1分钟。算式应该是8+1+1+l=11(分钟)。

师:你们可真能干!把事情穿插起来做,就能用最少的时间干最多的事情。

活动三:安排时间表。

生:烧饭、吃饭、看电视、写作业、打电脑、陪爸爸妈妈聊天、听英语……。

师:请你设计一张时间表。比一比,看谁时间安排得最合理,能在一定的时间里干很多的事情。看谁完成表格的速度最快!

生1:……。

师:你觉得她安排得怎么样?

生2:她安排得很好,特别是在17点到17点30分这一段时间内把事情穿插起来做。

生1:我指的是吃点水果。

生4:吃点水果是可以的,有利于消化。

生5:刚吃完饭,马上洗澡不好,应该先休息一下。

师:生5讲得很有道理,你愿意接受他的建议吗?

师:看来,如果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把一些事情穿插起来做,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这样就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要合理安排时间。生2:根据情况把一些事情穿插起来做,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生4: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它。

师:其实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就是最优化问题,也就是被大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称作“统筹安排”的问题,它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师: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对时间的认识都很深刻。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就讲过这样一句话: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计算和统计等数学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的买票问题,依据实际情况选用较优惠的方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用列举法研究问题的过程,初步探索出买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想周一去珠海珍珠乐园秋游的场景,播放几张秋游的数码相片。

师:我们集体去旅游应考虑什么问题呢?(租车、买门票)。

导入新课:

《买票中的学问》。

长城旅行社推出了a、b两种购票方案。

a方案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人160元小孩每人40元。

b方案景园一日游。

团体票5人以上(含5人)每人100元。

1、指导学生明确a、b两种方案的含义。

2、思考:怎样买票省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情预测:不一定;a方案对小孩有利,b方案对大人有利;要知道有几个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索活动:发现一般规律。

1、列举情况、解决问题。

要是有5人去旅游,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几种情况?

(1个小孩4个大人、2个小孩3个大人,3个小孩2个大人、4个小孩1个大人)教师板书各种情况下的人数。

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各种情况的两种计算过程和所选方案。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为什么总人数都是5人,选择优惠的方案却不一样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小孩多时,选择a方案。

大人多时,选择b方案。

教师出示:如果a方案中大人的票价改为140元,再试试看,发现3个小孩2个大人:3×140+2×40=500100×5=500(2种方案价钱一样)。

再一次调低大人的票价继续计算。

引导学生发现:选择方案时还同2种票价的差额有关系。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计算来比较2种方案的总价格。

三、解释应用,完善认知。

1.学生做p58页的试一试,如果你和你的亲人一起去玩,怎样买票省钱呢?(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捕捉特殊的例子加以引导,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冲突。“大人多时选b方案,小孩多时选a方案”这一规律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但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不适用。

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情况下适合选择a+b相结合方案(当大人的人数达到团体票人数的时候)。

2.学生独立完成p60的练一练,指名板演,共同讲评。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课堂小结:在考虑怎样买票省钱时,不仅要考虑大人多还是小孩多,还要考虑总人数,更要考虑特殊情况。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第五篇】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开始时教师与学生的“星期日的安排”的聊谈中,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近,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同时能做到“课始、曲已生”。同时,本课的教学中的“运算顺序”是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的,让“单调的运算”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天我深深地感受到运算不再是简单的运算,而是在充满“生活味”、“情境味”的氛围中进行,让整堂充满着人文气息。同时,考虑到学情问题,即学生由于进度的临时调整可能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很牢固,所以我在“说信息”时加入了问8分之3的含义,进而突显整体“1”的内涵。

2、注重探究体现过程。

通过探讨,从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星期日的多种形式的安排,列出多种计算算式,引出了本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怎么样运算?”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个情境的学习中,我们更为注重的学生的深入探究、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这样深入实质的探究让“算理抽象”变得直观、易于接受,让“算法具体”呈现于我们面前。在今天的运算方式上呈现多种形式,(如列式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式。再如依次从左往右进行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是我感到最大的欣慰,因为这样就说明学生对于重点内容“怎么样运算?”有了深刻地认知。同时“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所以,我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

40 1826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