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听课笔记(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望天门山听课笔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编【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
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巧妙引诗文。
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
长江真浩瀚啊!
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二、初读知大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三、品读悟诗情。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怎么样呢?(山:高大雄伟、陡峭险峻)(介绍天门山)。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水:碧绿、波浪滔天,滚滚东流)。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诗人李白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老师展示天门山的图片)。
既然大家都画出了这首诗,那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画上的景物说一说,谁来啊?
(注释:中断:从中间断开。至此:又作“直此”。回:回旋,打转。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旁边悠轻快驶来。
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师预设文题)。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5吟诵背诵古诗,默写并展示自己的画作。
(1)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3)请同学上台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升感情。
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学生点击网络资源学习: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试与同学共同吟诵:《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关于长江的诗歌,历史上好友其他很多诗人也写过歌颂和赞美长江雄奇壮美的诗词,老师收集了一些名句,你愿意同我一起分享吗?读有关长江的诗词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都描写了长江水波浪滚滚,气势磅礴的雄奇壮美的景象。我们都不由得赞叹:祖国的山水真美啊!
结语留言: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夺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水也是无比壮美,江山如此多娇,也等着大家去欣赏,去歌颂赞美呢!请在留言板抒发你的感受和收获吧!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编【第二篇】
周三下午,听了学校老师的一节公开课《那树》。
是一个比自己年轻一点的老师上的,准备参加区一级的优质课评比,这一次开课是请我们教研组的几个老师提点建议。这篇课文上学期自己曾经上过,得到过教研员的指导,所以自己本来很早就想听听别人对这篇经典散文的解读和授课思路。只是一直好事多磨,对方试教的时候两次阴差阳错地错过了机会,一次是因为临时有事,一次是因为没有及时通知到,而上一次学区优质课评比的时候,又因为课务的冲突,临时也换不出课,所以也未能如愿。因此到今天之前,我至少已经失去了三次听课的机会。但磨课的过程很痛苦,考验的机会很多,同样的课文需要上过n遍,不断地加以达磨改进,以期精益求精。这样的磨合过程,对上课老师来说,就是很好的锻炼了。所以,这一次我终于有了机会。
想起上一周去温州游玩,看到江心屿那棵五六个人都合抱不过来、那么粗大的榕树时,不自禁地对旁边经过的上课的老师说、好大一棵树啊,这不是可以作为上课的图片素材吗?!想不到,今天听的课文,导入部分用的就是《好大一棵树》,不过是田震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图片虽然也用到了,但确实看不出是不是旅游时拍的,网络上应该有更好的参天大树的图片可以选择吧。
检查字词部分,用的是很平实的读音检查。记得前几年这个教法还是很被诟病的,你怎么知道这几个字学生就一定没有掌握呢?可是现在,重新回到扎扎实实抓基础上来,这样传统的字词检查也应该被认可了吧。语文课,噱头太多了不好,还是需要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啊。
中间主体部分,以“感知树之韵、探究树之死、感悟树之魂”为结构脉络来安排文章解读,我以为还是非常不错的,整体感觉就很流畅。上课的老师是把语言品味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了。当然,这个很不好把握。有些关键句子是必须分析的,若是学生一时找不到,就可能会浪费一定的课堂时间,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有合理和合适的引导。而问题的设置也宜细小且指向性明确为好,像找“内心触动较大”的语句,有些聪明的学生可能能领悟老师的言外之意,而一般的学生或许就会找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句子了。
默读、个体点名读、朗读结合在一起,使得课堂有了一定的读书声,还是做的不错的,语言、句子的品味和赏析就是从朗读中来的。不过,少了一点老师的领读,稍显遗憾。其实,老师自己读的不好,也是可以给学生做引领的,记得自己以前上这一课的时候,也做的不大好。
不过,外语班学生的表现之好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有学生侃侃而谈,有学生把手举得老高,更多的学生是充分预习了文本,使得课堂学习效率非常高,老师的轻轻一点,就能引发学生很多的联想。只是,这毕竟是特殊的少数优等生,当我们面对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时,还需要把课堂考虑得更充分,更细致,尽力多估计学生方面的困难。文本的解读不应老师讲解太多,而需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发觉书中的宝藏,自己来领会文章的主旨,至于究竟能到哪个点上,那就是老师的本事和学生的生活积累了。像本文环保的主题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更高的人性的主题,就看学生能否理解到生命层次了,若是还达不到,老师就不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最后是板书。我本来正在听课本上给板书打问号,为平淡质朴黑板字的罗列感到疑惑,却在下课铃响之后,看到了“画龙点睛”的“那树”的轮廓,把“那树”的特点都圈进去了,实在是很神奇的一笔。这个跟之前听过的另一个年轻教师上“杨修之死”时板书把“六件事的轮廓勾画成弯弓的箭”一样,同样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缀。如果没有这个轮廓,这个板书就是死气沉沉的,而有了这个轮廓的勾画,则变得生动活泼了很多,甚至可以成为这节课最后的高潮和亮点了。
边听边学习边印证,感觉这样的听课收获是很多的。现在强调听课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的课堂观察,我感觉老师的互动反思同样是需要的,这个环节如何处理更好,如果是自己来上,能不能做怎样的调整等等。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听课,必然会有所收获吧。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编【第三篇】
天门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山脉,一直被人们所敬仰和追求,望天门山更是人们向往之地。我们这个暑期到了这个神山,不仅是体验了这壮美的山脉而且还在这间美丽的山脉中听到了我们最爱老师的课程。在听完了这次课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望天门山的美丽和老师的教诲的深刻内涵,也更加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接下来,我会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详细阐述望天门山听课所带给我的心得体会。
一、心灵贯穿山脉深处。
“登高望远,下看流水,激荡心中的澎湃。”望天门山其景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更让我心灵受到了独特的启迪,令人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在山顶上,我极其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而这种渺小感觉却让我更加想要深深地发掘和体验大自然的生机和柔美。同时,也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心灵已经和大自然深度交流起来,理性地看待生命,不必太多人为的烦恼和忧虑,并学会接受万物的真实与美好。
二、老师话语宛若清泉。
当我们进入听课的环境后,立刻便能感受到,无数颗童心在瞬间燃起,无限兴趣流淌在心底,紧张与喜悦同在。恰好,这次课让我认识了一位才华出众的老师——蔡老师。这位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听了她的课让我感觉仿佛沐浴在知识的大海中,更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优秀的教育。在课堂上,蔡老师的深入浅出、准确有力的授课方式,让我感觉到,知识的学习不仅是思维、智力的交流,更是心与心之间的共鸣。
三、心智宝库得以深耕。
在这次望天门山听课中,对于我个人而言,最深被感受到的是——如何打磨自己的心智宝库。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认识,始终保持一种对于新事物的探寻和好奇心。这种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们不断学习、探索过程中得到的。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把握知识的要点,而且要善于在知识的海洋中大胆探索,潜心思考并整理个人的智力和物质工具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拥有自我创造、自我修正、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适应人生中接下来的挑战。
四、凝聚心智勇往直前。
在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次听课带给我心灵启发的同时,我也越发地明白了,我们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可逃避走出自己适应不了的固定思路的挑战。如果害怕面对自己的不足和不懂,那么所掌握的知识将显得很浅层次。而如果拥有了勇气和决心,坚持不懈地精益求精,那么对于掌握知识和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和稳固。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明确这样的准则:坚定信念,增进自我素质,装备自己,拓展自己,这样才能勇往直前,稳步前进。
五、人生旅途路远还需行。
“行者无道自成坑,运筹资粮未到乡;昨传支离情未断,今日邂逅月难同。”经过这次听课,我认为我对于未来的人生旅途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更加坚信教育是人生的一大救赎。每一次的收获都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更好地认清人生目标,了解人生路上的风景。我们要学会珍惜这些经历和真正的教育,带着乐观和坚定的心态和行动力,贯彻人生的每个阶段。前路漫漫,我们仍会捧舟亲川,勇闯前方转弯处,抒写人生旋律。
总之,望天门山听课之旅带给了我无数愉快而难忘的经历,它在我的心灵之深处写下了最珍贵的篇章,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那份激情面对前方似乎始终在涌动。只要我们跨出每一步,那么人生的关键时刻就会被我们顺利度过,而家可以始终温馨。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编【第四篇】
板书数字1。
让学生拿出学具袋,倒出其中的学具,分一分、说一说,哪些能用单位“1”表示?
师:以前我们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研究“分数的好处”。
二、研究分数单位。
师:你们想研究别的分数吗?
教师出示1/。
师让学生拿出12根火柴棒,分一分、说一说,有多少种不同方法来表示1/。
学生操作,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2→6根、1/3→4根、1/4→3根、1/6→2根、1/12→1根。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三、深入研究分数的好处。
教师出示(/(。
师:猜猜看,老师想让你干什么?
教师出示要求:
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看书、圈划、摘读,组内交流。
四、分数的写法。
五、全课总结。
师:关于分数的知识你掌握的状况如何,你能用这天学习的分数的知识说一说吗?
1、能让学生透过学具的分一分,说一说,充分理解了单位“1”。
2、教学重、难点突出。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文档为doc格式。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编【第五篇】
望天门山是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的一座著名名山,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有数不尽的游客涌来此地游玩观赏。然而,作为一位学生,我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游览,而是为了参加一次别开生面的课程——“望天门山听课”。在这次课程中,我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谛。
第一段:天门山初见。
当我们踏上天门山的时候,我兴奋不已,心中暗自想着:这次听课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体验呢?走进课堂后,我的心情更是激动不已,因为我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在这座山上,倾听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碰撞,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景,我倍感幸福和感恩。
第二段:独特的自然景观。
望天门山独特的自然景观,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全新的理解。山峰、悬崖、岩石、瀑布,灵动而又壮丽,表达出人类行为和大自然之间的融合与共存之美。该山的峰峦与雄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悬空的玻璃栈道将人带入天空之中,仿佛凌空飞行,体验人生的无限可能。崇山峻岭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我深刻领悟到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至亲至爱的大自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环保事业中创造美好未来。
第三段:感悟人生的真谛。
在听完名家讲课的同时,我也获得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思考。人生短暂,但我们走过的路程,是我们走过的每一步所累加而来的,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每一个机会,并积极追求人生平衡。在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身边的人与事。尽量去改变我们不满意的冷漠,让自己变得温暖,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第四段:交流互动。
除了聆听名家的讲课和感悟人生的真谛之外,与来自各地的同学们的交流更是这次体验的又一大亮点。因为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这个平等、开放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交流互动,互相启迪,互相激励。这种交流互动的经历,让我领悟到合作共赢的力量,也为我的人生增添了新的色彩。
第五段:课程的启示。
“望天门山听课”这个课程,启示我建立积极的人生观,让我明白那些珍贵的财富—它们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真正生命之源。此次课程不仅让我学会从自然中获得灵感,也让我学会如何从生活中获得灵感,让我从中收获了成长和感悟。它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让我拥有再次回来的理由,也让我学习到更多珍视人生珍视自然的道理。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编【第六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然后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然后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然后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然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然后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编【第七篇】
学习目标: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听课笔记精编【第八篇】
基础性评价方面:
一、学生参与度高。
1、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纵观整节课,以教师为主的全班统一教学时间平均小于60%,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时间高达40%多,所以,这节课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学习方式欠多样化。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发言、倾听为主,很少涉及到其他的方式如:约定、运用板卡等,表达呈现、激励应该多样化。
3、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个人学习,双人学习,另外还有全班统一学习,充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有效。
1、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掌握“二二三”的节奏,有效扩展文本教育。
2、完成了学习事项。教师能清晰有效的向学生引领学习如何赏析古诗的技巧。
3、学科性强。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品字、品词、品句,逐步学习课文,赏析诗歌。
4、价值提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唤起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三、公平性。
1、师生平等。从整个课堂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互相尊重,互问互答,使课堂气氛和睦愉快。
2、生生平等。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很好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解决学习问题。
3、机会均等。整节课整体上同学们积极参与,学生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公平对待,这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平等的学习机会。
经典性评价方面:
一、知识性。
能够准确的抓住关键知识点,诗歌赏析重点突出,难点得到解决并扩展学生思维;本课堂教学练习设计呈阶梯状由易到难,极大程度的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看能力;王老师充分利用了衡阳路小学学生朗诵能力较好的优势,适当引领使得学生的读悟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此外衡阳路小学学生经典高素质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王老师还充分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强化教学目标,关键知识点得到充分落实。
二、个性。
在本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发挥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可以个性化分析与处理诗歌的关键词语来赏析诗歌《望天门山》,领悟诗歌的意境。王老师对文本还进行个性化处理,利用“天、门、山”的字理讲解导入课程,在品析诗文时通过拟人方式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这些都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创造性。
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能够自主抓关键词“回”,通过“回”字解析,想象诗中的'意境,学生知道这明写水实写“天门山”的宏伟陡峭;同样,学生还抓住“相对出”、“日边来”关键词品读诗句,体会李白对山水的情。课堂的创造性也十分突出。
四、互动。
课堂呈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和谐画面,学生小组学习积极热情,小组学习能够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
五、主动。
学生学习主动性高,能够提出问题并在师生帮助下自主解决问题,赏析诗歌。在本节课上,在品读诗歌时,老师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写景词,如楚江、青山、日等,赏析李白诗歌“高、广、远”的意境特点,又让学生找出描写色彩的词,找出古诗中含有“碧”字的诗句,领悟李白用“碧”字的意味。王老师在设计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环节中也能收到预设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方面。
六、能动。
通过品词品句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衡阳路小学是经典诵读的学校,学生的朗诵能力普遍高于其他学校,王老师在品词品句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朗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品析诗歌的能力,在保持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下,有意识地激发思维敏捷、个性突出的学生学习诗歌。
总的来说,王老师这节古诗教学课很具特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上一篇:新年工作计划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