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4篇】
【导言】此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应急预案处理措施【第一篇】
关键词:施工关键 危险因素 控制措施
1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 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 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 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2 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材料因素控制措施 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 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应急管理措施 虽然我们对施工过程各阶段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施工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当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编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建筑施工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应按如下步骤展开进行:①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六类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②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③储备应急物质,布置应急设备;④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参考文献
最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第二篇】
关键词危机预防;应急处理;事件总结;调查分析
近几年民航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航班流量有了明显的增多,一方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飞行安全的保障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危机意识不强”“预先准备不够充分”“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应急处置能力不高”等等问题依然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空管应急管理体系,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处置不当的问题。应急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三个部分,即危机预防,应急处理,事件总结。
1、危机预防
“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是应急管理的方针。预防在应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应急管理最理想的境界是少发生不发生突发事件,不得已发生了那就要有力有序有效地加以处置。做到平时重预防,事发少损失,坚持和贯彻好这个方针是十分重要的。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虽然危机不会时时发生,但却时时伴随在我们身边,一定的危机感是不可少的,危机感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人们积极主动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个人认为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对于我们空管而言,保障飞行安全无疑是重中之重,只有树立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才能更好的保障飞行安全,排除安全隐患。
引入应急管理框架结构
以前,人们总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建立一个应急管理小组来协调和控制危机,但这种小组是临时组建的,不具备行使一些特定任务所必备的各种技能,同时用来挑选小组成员也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应急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信息系统,第二部分决策系统,第三部分运作系统。
信息系统负责信息采集工作,分析可能会造成危机的事件,提出合理的建议,其需要较强的预测能力。
决策系统负责处理突发事件的全面工作,其要求具有适时、正确的决策能力。
运作系统负责实施决策系统的策略和计划,其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
这种应急管理框架结构应当是长期的、相对固定的,其趋于成熟后,不管应付何种类型、规模与性质的突发事件,都清楚地限定了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和目标。可以更加顺利和迅速的去解决突发事件。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可能发生危机的事情上设置警示指标,对可能造成飞行安全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危机监测。指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严密的监测,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危机预测。指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三是危机预控。指针对可能危及飞行安全的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完善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为了更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在对各种突发事件预测和监测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预案应具体详细,有针对性、操作性和灵活的开放性。预案的制订应制度化,并定期修改及进行必要的演习以检验评估预案的可行性及效果。
应急预案的制定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为在关键时刻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必须反应迅速,协调一致,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措施。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就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预先制订的计划或方案。制定的意义:一是可以科学规范突发事件应对行为。二是可以合理配置应对突发事件各种资源。三是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应急预案的演练
应急预案制定后,还需要组织全体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各种突发事件的演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更合理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应急处理
危机预防管理就如墨菲定律所说,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或程度减到最低值,而无法阻止所有危机的到来,人类从事安全生产活动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避免事故,一旦发生事故要尽量缩小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那么突况发生时如何应对呢?
快速启动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有一定的蔓延性,就好比控制火灾,发现较早,用一盆水就能将火扑灭,但发现滞后,熊熊火势将难以控制。所以应对突发事件,应当以最快的速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
选择适当处理策略
一旦危机爆发,应当选择适当的应急处置策略。例如”隔离策略”,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连锁效应,比如,一架飞机发生特情,同时扇区流量较大,可能会造成管制员出现工作失误,因此在特情发生时应及时进行流量控制,避免造成新的安全隐患。
迅速的组织协调
收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后,应立即组织协调相关应急处置人员和机构,进入待命状态,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处置的准备。例如,09年事件发生后,由于运兵航班大量增加,区域日流量超过500架次,单扇区流量已经超出了现有设备和人员所能保障的范围,为此区域所有人员全部到岗,每一扇区增派两名位管制员,最终成功的完成了保障任务。从而体现了组织协调的重要性。
随时修正应急对策
不能照本宣科,过于死板,只是一味的按照常规办事,由于突况发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应急处理对策。
3、事件总结
事件总结是应急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制定新的突发事件应对预案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应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系统。
调查分析:对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系统的调查分析。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类【第三篇】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类
应急预案是应用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下面是关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类的内容,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类
1、应急行动指南或检查表
应针对已识别的危险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该指南概述了紧急行动必须遵循的基本程序,如谁报告发生的情况、要报告的信息以及要采取的紧急措施。这种应急预案主要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提示。有时它被用作其他类型应急计划的补充。
2、应急响应预案
根据现场各设施、场所的事故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所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明确应急相关人员的职责。此类计划仅描述处理紧急情况的必要措施,不包括先前的要求(如培训、演练等)和事后措施。
3、互助应急预案
相邻企业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制定的应急预案。这类预案适合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以及高风险的大企业,需要高效的协调管理。
4、应急管理预案
应急管理预案是一项综合性的事故应急计划,详细描述了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谁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此类计划应明确规定执行各项责任的具体程序。应急管理计划包括四个逻辑步骤: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
四类四级
总体预案所称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4类:
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概念分类
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
应急预案可以分为企业预案和政府预案,企业预案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由企业负责,政府预案由政府组织制定,由相应级别的政府负责。根据事故影响范围不同可以将预案分为现场预案和场外预案,现场预案又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如车间级、工厂级等;而场外预案按事故影响范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区县级、地市级、省级、区域级和国家级。
应急预案还可以按照行业来分,比如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就是有效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关键。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总则
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从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等方面明确主管部门和协作部门。处置;以应急准备保障机构为分支机构,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3、预警和预防机制
包括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建议分为四级预警)。
4、应急响应
包括分级响应程序(原则上按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启动相应预案),信息共享和处理,通讯,指挥和协调,紧急处置,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群众的安全防护,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事故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新闻报道,应急结束等11个要素。
应急预案的分类【第四篇】
应急预案分类、要点及适用范围
1总体(综合)应急预案(第一级)
是预案体系的顶层,在一定的应急方针、政策指导下,从整体上分析一个行政辖区的危险源、应急资源、应急能力,并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及相应职责,应急行动的总体思路、责任追究等。(企业、区、街道、社区)
2.专项应急预案(第二级)
是针对某种具体、特定类型的紧急事件,比如防汛、危化品泄漏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而制定。是在综合预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某种特定危险的特点,对应急的形式、组织机构、应急活动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有较强的针对性。(部门,某种特定的紧急事件,如地震灾害)
3.现场应急预案(第三级)(现场处置方案)
是在专项预案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而编制,针对特定场所,通常是风险较大场所或重要防护区域所制定的预案。比如,危化品事故专项预案下编制的某重大危险源的场内应急预案,公共娱乐场所专项预案下编制的某娱乐场所的场内应急预案等。现场应急预案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对现场具体救援活动具有更具体的操作性。(与事故预想有点类似,但更具体、更具操作性、描述更规范。例如《地震灾害事故预案》是专项应急预案,针对上述问题可以编写的现场处置方案可以是《发生地震灾害后风力发电设备的处置方案》、发生地震灾害后针对风电场建筑物的处置方案》等等)4.单项应急预案(临时性)
是针对大型公众聚集活动和高风险的建筑施工活动而制定的临时性应急行动方案。预案内容主要是针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预先对相应应急机构的职责、任务和预防措施做出的安排。(临时性重大活动及四大国有企业施工现场)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下一篇:新年计划书【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