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会诊解决方案实用3篇
【导言】此例“远程会诊解决方案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法律诊所教育
一、编织童话: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误区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法治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点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法》确立的基本任务,同时也被明确写入各法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因为法学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文科专业,法学专业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以后要承担起运用所掌握的法律专业知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学教育是国家司法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法律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一国司法活动的质量和法治程度的高低。因此,法学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职业性教育,它承载着培养作为支撑社会公平正义大厦支柱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的神圣使命。法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目的不仅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专门的、相对抽象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培养受教育者作为法律人所必需的职业思维、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根据法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我们认为法律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深厚的基础知识、独特的法律思维能力、娴熟的法律运用能力、较高的法律研究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1]然而一直以来,囿于办学条件和管理模式的制约,我国法学教育主要因循的是一种在课堂上立足书本,依靠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
(1)传统教学模式对法律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对已知结果和虚拟情节进行逻辑演绎的基础之上的,它使得教学内容和各环节的设计都是为服务于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项法律理念的传输,教师举出的实践安全都服务和服从于他想表达的法律信条。这在实质上造成了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颠倒,因为这种为证明一个理论命题而筛选出来的案例和事实已经扼杀了实践的生命力,动摇了它对理论的决定地位,给学生灌输了一个法律主导和支配社会生活实践的万能神话。使其逐渐养成了一种脱离生活实际去思考法律问题的习惯,凭借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简化了的正义和公平理念,天马行空地去想象问题的解决办法。
(2)这种虚构的故事情节使学生的缜密思维训练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足。模拟法庭和案例分析这样的教学实训环节多数也是使用虚拟的或是已经有了裁判结果的案件作为分析的材料。由于是已知的或是虚拟的案件,事实与证据都可以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自由确定,所有的变化都是循着教师的设计思路,学生如同听童话故事一般,虽有悬念,但依然感到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并无主动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之道的压力和动力,培养不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认真对待问题的责任感,所以无法真正地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3)作为经院式封闭教学的必然结果,传统的法律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一旦走进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生活现实中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时就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不上,对现实中的法律运行机制知之甚少,因而陷入对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明确,一时难以下手的窘迫境地。这也是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刚性约束机制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感觉到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也因为这种就业难的现实存在,法学专业已经被一些媒体炒作为当下十大“走投无路”专业的第一名。
二、走出童话: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价值法律诊所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这种把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教学的教育创新源自对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教育模式的仿效,让法学院学生学会在法律实践中“诊断”并开出“处方”,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
中国对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引入始于2000年。为适应我国法学教育特点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探索改革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2000年3月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7所院校开始酝酿引进“法律诊所教育”课程。这7所大学分别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开展了不同主题的“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其后,一些法学教育力量相对雄厚的院校也开始根据各自的理解推行“诊所”法律教育模式。
在本质上,法律诊所教育是一种从经验中进行学习的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增强经验式学习的能力和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法律诊所利用真实的背景材料,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和学习原则。[2]学生要在诊所里亲手处理真实的案件,而且从接案开始,直到结案,其中还要出庭,就像一个律师。它也可作为一门选修课让学生们选修,可它又不同于其他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是以办案为主;也不同于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他们是法学院的学生,法律诊所教育是一门课程。[3]这一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在校园里就同时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办案结合起来,受教育者既是学生又像律师,诊所既是课堂又像律师事务所。[4]与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相比较,法律诊所教育具有以下优势:
(1)法律诊所教育将学生从虚幻的法律童话带进真实的社会生活。法律诊所教育建立在真实的案件背景和真实的当事人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办理真实的案件,可以切身体会到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了解和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个案和与当事人的关系的处理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法律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5]面对童话,学生最需要的是静静地听讲和丰富的想象;而面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学生最需要的则是能力和责任心。
(2)法律诊所教育将法律思维从抽象理论世界带到具体生动的现实之中。诊所教育要求学生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并认真思考,即便是对案件的处理并不会起重要作用的环节也应当注意,不能简单地对事情做出判断,而要结合具体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要考虑法律与事实背后的联系,甚至对法官的想法也要做出推测和判断,了解产生案件的特定的社会背景,进而做出判断,这就是立足于生活实践的具象思维方式。
(3)法律诊所教育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法律诊所教育通过让学生以主体身份直接介入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沿,将他们未来职业可能面临的窘境直接带进学习过程中,这既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动力,将大大激发他们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主动学习和消化理论知识、自觉训练动手能力。这时候,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的真实作用,教师也会因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而认真负责地开展教学活动。由于身边有指导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锻炼了实践性思维和创造性应变的能力,培养一种超出单纯学理性的实践的理性,这是形成法律精神与法律意识所必不可少的。
(4)法律诊所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养育了法学专业学生的公共道德,使其逐步夯实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学生在为弱势群体做辩护、抑或是对社会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以及诊所课堂教师传授的法律思维、法律素养和法律技术中体会爱与正义。也就是说这种新颖、真实可感的在法律援助实践中学习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凝聚力量、扶助弱者、推动司法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公益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诚如一位选修法律诊所课程的学生所说:“从未有一刻能让我像现在一样渴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或许我的力量很小,微不足道,但是,内心深处的那份责任感告诉我:只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就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总之,法律诊所课程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它与传统法律课堂的教学方法不同,更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单纯的由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演绎式模式到通过实践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式模式,训练学生像律师和法官那样思考,使他们能够开始全方位地认识法律的存在,不仅仅是“书本中的法律”,还有“法官的法律,当事人的法律,社会的法律”,等等。
三、任重道远:推行法律诊所教育面临的难题无论是从实践还是理论意义上看,我国法学专业教育实施诊所教育模式都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各院校都尚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深化认识。其中也有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问世,而且不断有新生力量加入这一探索队伍之中,但适合中国办学水平的系统化的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尚未形成,大量理论与实际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不曾预见也无须预见的问题,而且与作为诊所教育发源地的美国相比,中国的法治环境与教育管理体制也大不相同。笔者以为,在推行法律诊所教育过程中,我们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特殊困扰:
(1)我们要面临的是如何克服体制的惯性和人的惰性对因循多年的教学理念进行大胆革新,在教学思维上解决若干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其一是要厘清教学的主体本位问题,即从过去学生对教学过程设计缺乏参与,一切环节均由教师单方面设计的《》事实上的教师本位转换到全面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以适合学生能力和兴趣培养需要的学生本位;其二是革新课程教学目标,即从过去因循简单的理论知识传授的目的惯性转变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其三是要在教学方法上从过去继续关起门来搞经院式的课堂讲授转变到开辟多个窗口与社会互动进而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服务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加棘手的现实问题――诊所及学生的法律地位问题。在美国,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可以以“准律师”的身份参加具体案件的工作,他们除了不可以签署正式的法律文件外,其他诉讼活动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参与。而在我国的实践中,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法律援助机构的准入有着严格的限制。目前法律诊所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机构在立法上予以确认,由此导致法律诊所提供的法律援助在司法程序中只能以学生个人的名义来实施,这显然与教学活动对组织管理的内在要求相去甚远。
(3)存在案件来源能否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由于司法行政管理上的原因,法律诊所的案件来源有限。一是法律诊所能够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件性质受到现行制度的严格限制,影响了诊所的案件来源。以刑事案件为例,目前法律诊所几乎不能接到刑事一审和二审的法律援助案件,只能承接申诉案件。二是法律诊所提供的法律援助受到地域上的限制,影响了诊所的案件来源。如法律诊所在办理异地案件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自当地法院和法律援助机构的重重干扰。三是由于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对其运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其意义与价值尚待观察,这也是导致法律诊所“门诊量”有限的原因之一。
(4)面临法律诊所建设中的经费保障问题,即在目前各学校教学经费仍然紧张的情况下,校方是否愿意或者有能力给予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以足够的经费支持。就目前已经开展法律诊所教育的高校情况来看,其获得的经费远不能满足法律诊所的建设和生存需求。虽然有些大学得到了某些基金的支持,但资助数量有限,仅仅依靠这些基金援助还难以维持诊所的正常运转,更何况还有很多高校根本无法得到这些基金的资助,其生存的困境可想而知。而目前各校法律诊所援助的对象又主要是那些有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弱势群体,通过向这些客户群体收取法律服务费用来维持法律诊所的正常运转也是不现实的。随着法律诊所教育的广泛开展和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经费紧张的问题也会日渐突出。[6]
(5)法律诊所教育的评价考核问题。由于法律诊所教育是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于是就向传统的教学评估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如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管理问题,教学过程的管理流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效如何评价,对学生成绩的判定标准是什么?其科学性、客观性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以全新的思维和创造性智慧来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加以解决,否则法律诊所教育在法治和教育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运行得再好,在引入中国后也难以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李瑞芳。法学教育30年――从法律职业精英化与法学教育大众化之冲突角度审视〖=J〗.法制与社会,2009(02):234―235.
〖=2〗王银梅。诊所法律教育对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启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66―69.
〖=3〗王立民。诊所法律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律师职业素质〖=J〗.中国律师,2002(07):62―63.
〖=4〗郑玉敏。法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02):108―10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3篇远程会诊解决方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远程会诊方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2
新医改呼唤县级医院PACS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也显著提升,同时人民群众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期望依然很高。县级医院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解决供需矛盾,成为每一个医院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卫生部将在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下,采取三项举措,助推县医院做精做强。这三项举措分别是:为县级医院培训6000名骨干医师;加强2130所县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中西部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组织实施县医院能力建设,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提出公立医院“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最基本、最重大的措施,主要是在人员、房屋、设备、技术、管理五个方面进行配套,确保基层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尤其是需要在软件建设方面下功夫。要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积极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
在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中,中央财政给予信息化建设专项补贴。明确要求改善医院医疗设备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专项配备PACS系统,逐步将医院信息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支持日常监测信息的采集、上报和开展远程会诊。
PACS建设是县级医院信息化能力提升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80%的人民群众看病的主渠道是县级医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切入点,必然要求明确县级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之一的定位。而现实是大多县级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要它承担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指导基层的工作的主体,现阶段是远远达不到的,所以提升县级医院能力自然成为新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县级基层医院的运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人才流失严重、人员配备短缺;业务过程自体循环,医务人员重复劳动多;专业水平提升不足,缺少及时、有效的外部技术支持;缺少业务及管理的支持,面向病人的服务工作不理想,患者满意度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医疗资源闲置、浪费。
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被视作突破医院管理瓶颈的一项有效措施。通过信息系统改善业务部门流程和工作模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弥补人力不足。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互通,使医护人员获得在线和外部的技术支持,提升诊疗水平。
信息化对县级医院的最卓越的价值还体现在:一个灵活可扩展的应用系统可以支撑医院开发 “以病人为中心”的各种服务项目,争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PACS系统作为一项成熟的临床信息应用系统,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普遍被作为临床业务信息化的起点。PACS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影像的数字化存储、传输,解决影像科室业务的数字化问题,还可以促进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的业务耦合,初步形成医、技、护三者的信息化协同作业,为建设数字化医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选择合适的PACS解决方案
1. 规划先行
在选择一套合适的PACS系统之前,必须要意识到信息化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PACS系统目前是建设重点,但不是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唯一。
2. 明确选择标准
不同公司提供的PACS系统都各有特点,他们在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上都尽可能去宣传和强调自己的优势,如何选择能用且好用的PACS可遵循先共性再个性的办法。共性是基于PACS行业的发展历程,综合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实践的检验,以下是得到普遍得到认可的PACS系统的一些特点。
(1)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首先,产品必须经过严格品质测试,符合医疗产品对安全性的要求,通过SFDA认证是我国法律法规所明确要求的;另外,最好选择在全国众多三甲医院稳定运行,因为稳定性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最好选择市场已验证过的产品使用。县级医院虽然级别比三甲医院低,但对流程和功能的要求并不能降太多。
(2)开放性与可扩展性要求:首先要强调遵循IHE技术框架,并通过IHE-C测试的产品。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每年都会组织相关的测试和认证,并在其网站上公布测试结果,其结果具备中立和公正的特性。
(3)满足标准的要求:以为标准,全面兼容各种标准和非标准影像设备;支持HL7,易与用户其他信息系统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要强调的是,选择的时候针对这点要进行一定的测试并了解相关的实际案例。
(4)其它一些共性的要求:自主知识产权、强大的实施能力和完善的售后网络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几乎是所有的PACS厂家都会提及的,只需要进行真实性调查即可判断。
远程会诊成为关注焦点
远程会诊是运用现代化通讯工具,为患者完成病历分析、病情诊断,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的治疗方式,其核心功能是患者信息的采集、传送和呈现。
远程医疗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现实国情下,远程会诊系统打破就医的地域性限制,可以使大医院更好的发挥医学和专家水平服务于广大患者,小医院则可借助大医院的人力资源,提高诊疗能力。
目前许多地市医院开始关注远程会诊并搭建网络平台,借助音频/视频等硬件本身和“远程会议”类软件实现远程医疗。这种应用方式暴露出的问题有:系统本身与医院已有信息化系统不兼容,病人信息需要重新录入,有时存在病人信息采集不完整,影响会诊专家对病情的把握;进行影像会诊时,会诊专家操作不便,需要切换到工作站处理;会诊结束后,难以形成有效记录和重现,对已完成的远程会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远程会诊解决方案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社区远程诊疗;医生服务站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345-03
Application and Design of Community Telemedicine System
ZHANG Ling1, ZHU Guang-ping2
(1. Network Center of Shangqiu Medical College, Shangqiu 476100, China; Roady Limited by Share Ltd, Nanyang 473000,China)
Abstract:The community telemedicine system is the use of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medical technology will be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practical hospital moved to the Internet, remote medical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system can solve the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between rural and city's problem; sudden natural disasters, city well-known experts can not reach the disaster scene, community medical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level in rural areas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can use the remot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of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for treatment of the wounded.
Key words:Computer network; community telemedicine; doctor workstation
最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国的老人越来越多。人们工作时间长、生活没有规律,人们的心里压力都是由不好的生活方式和受污染环境所致,最终引起所有慢性病的发作,如人们的血压高于正常值、心脑血管阻塞、糖尿病和骨头软化症等症状的病人非常多。当前,中国医院的资源建设出现严重不足,各省市经济不同资源建设极其不平衡。威望高医疗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和世界先进的医疗器械非常有限,这些有限的资源都是集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而偏远农村的慢性病和老年病人行走不方便,想去医院做检查看病非常不便,给老年患者和偏远农村的居民带来健康隐患,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和偏远农村的病人长途跋涉跑到市或省城看病增加了病人的经济开支,还使省市等城市大医院床位出现紧缺、医疗辅助检查器械不够用的情况,反而使乡村医院病床闲置和医生清闲。这就是设备分布的不均和医疗人员浪费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社区数字化远程诊疗系统对于提高社区医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整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卫生资源的价值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的能力,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和解决市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1]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四川的汶山地震和玉树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发生后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由于道路基础设施受到破坏,知名专家无法马上赶到现场,农村社区医务人员缺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很多重症伤员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治疗,失去宝贵生命。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推广应用,遇到自然灾害时,知名专家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当地的社区医护人员进行指导救治,使重症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他们的生命得到有效的保护。
1 系统分析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医院的医疗服务,打破了医疗服务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要集医疗咨询、会诊、远程病理图象诊断、医疗保健、医疗数字化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是B/S体系。设计系统时采用B/S体系结构,用户是通过浏览器完成一系统操作。打开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网页,先注册个人信息,然后再登录系统,输入个人信息登录后在网页中,首先查询远程专家的个人信息、远程服务请求、远程服务请求答复等一系列功能[2]。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先进成熟的Intelnet,完成网上远程看病服务工作。患者的的咨询、诊断和治疗等服务都可以借助远程视频技术来实现。看病者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异地挂号选择专家进行远程看病,在当地医院看病的流程,我们通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上实现。化验报告和X射片通过高清扫描仪实现远程传输,供专家医生会诊;病人有疑问需要咨询医生,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和话筒实现提问,专家医生利用该设备在线和患者进行在线答疑、交流、讲解注意事项。最后医生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2]。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看病方式,使医生的看病空间得到延伸,使患者在农村社区都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级的医疗服务。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流程
2 系统设计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包括医生服务站系统、远程设备管理系统、药物发放系统等[2]。
医生服务站系统
医生服务站是远程专家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远程诊疗系统对病人的信息进行管理,能够满足病人信息的及时处理,如收集,处理、保存、传输等。进入该系统后,显示患者详细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远程专家确定诊疗对象,通过系统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同时查看电子病历、主要症状、检查和化验结果等。远程专家看完病人的基本病情之后还可以利用远程高清视频进行询问其它的症状,患者进行主诉病因。上述工作做完后,远程专家确诊,修改病人的基本信息,书写电子病历、开电子处方并提供详细的治疗方案。患者和社区医生根据远程专家提供的治疗方案和电子处方在本社区进行治疗。
远程诊疗设备
远程诊疗设备是在网络计算机平台上运行的电子设备。该设备的信息传输是通过网络实现交互传递,远程专家和病人之间实现语言沟通、文件传阅、结果查询等功能。同时,社区远程诊疗系统还能够把病人的电子病历贮存起来,作为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远程专家为病人确诊时做为参考依据。
药物发送系统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浩的方方面面,我们购物时可以通过物流业把货物送到我们手中。同样,患者利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看完病之后,如果远程专家开的电子处方里的药物,在当地社区和医院不能买到,患者就可以利用系统的药品配送功能,把患者需要的药物通过物流业的配送,送到患者手中。解决了患者看病后拿不到需要药品的后顾之忧。药品配送的一个前提是,患者需要在线把药品的费用结算。医院只需要把患者需要的药品进行划价之后,患者通过一卡通医保卡就可以完成在线支付。最后,医院进行药品发送。
3 数据处理
Server服务器
Server服务器处理用户端提交的各种用户信息。包括医生服务站和远程诊疗终设备等,提交的患者注册信息、远程专家和病人的登录信息等。数据库中的信息需要变动操作时,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信号,服务器程序作出相应的回答请求[2]。患者注册就是病人申请将个人的信息写入到数据库,成为合法用户。远程专家和患者登录是指数据库中的合法用户通过服务器验证合法后实现相关的服务,可以进行相关的授权操作。退出系统是合法用户处理完工作后,将授权的操作和服务交还给服务器。
辅助设备数据处理
多媒体通信是指在一次呼叫过程中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像、图形、数据、文本等的新型通信方式。它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远程专家对患者的辅助检查信息要求精确,其中做的各种检查图像、远程视频、询诊音频信息要有诊断的参考价值。远程视频诊疗系统,远程专家和病人双方实现互动沟通,要实现网络在传输视频和音频时达到画面清晰流畅、声音和口形一致,便于远程专家对病人的病情更加了解,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那些不及时需要的信息实现单向传输。为了更加有效、合理利用网络带宽,我们在传输信息时,可采用实时传输信息和非实时传输信息结合的原则,这种传输原则能够把远程专家急需的数据信息及时送达,帮助远程专家尽可能早点做出诊疗方案,使病人得到治疗。
数据安全交换
我们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和医院内网中分别设立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的服务器,在内外网的服务器成对出现,目的是建立远程诊疗业务访问的逻辑连接。服务器把业务的数据转换成可以交换的数据文件,并且指定交换的发送人与接收人为远程诊疗内外网的服务器。通过网闸没有应用协议,业务应用在内外网中间是中断的。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是针对每个需要内外网大量数据交换的远程诊疗业务开发的,业务针对性强,认证、加密等方式各不相同,由于业务开发的认证、加密属于私密处理,每个应用都不相同,被攻击的可能比较小。即使有攻击,也只能针对本业务,不会扩展到远程诊疗内网的其他业务。与进行协议解析相比,网闸解析协议开通的是一类协议的所有应用,而远程诊疗业务是针对一个应用的开通。协议原理比较公开,被利用攻击的可能性较高,即使使用安全的用户身份确认技术,也不能与应用不同而改变,当应用增多时,危险增大。而远程诊疗业务服务的数据转换是远程诊疗业务本身开发的,根据远程诊疗业务本身的安全级别要求,采取各自的身份确认机制,与应用的融合性好,对业务使用者本身的权限管理也比较严格,对资源的安全管理粒度也比较细。
4 远程诊疗流程
注册登录
注册登录是病人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如实填写自己的详细信息,获取到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姓名、姓别、年龄、住址和密码等[2]。登录是患者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获得合法的用户信息后,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能够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并能享受系统分配的权限服务。患者登录系统成功后可以看到远程专家和排队挂号人数;还可以提前把自己做的各项检查指标和化验结果通过高清扫描仪上传到诊疗系统,供远程专家做参考诊断。
预约远程专家
患者在远程诊疗系统上注册成功后,可以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从远程专家库里调取专家的详细情况、根据远程专家的工作时间,发出预约请求,预约信息确定提交后等待远程专家会诊。
“一卡通”交费
可利用医保卡网络发展“一卡通”,只要患者到医保中心办理一张“一卡通”在卡里面充值一定的金额。患者需要付费时,只需要拿出一卡通在读卡机上刷卡就能完成一定的交费。全国医保实现互联互通,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院实现刷卡看病。医保中心是所有一卡通的结算结点。一卡通的推广试运行,给患者带来很大便利,看病时不需要带大额现金,对病人来说增加了安全感。
药物购买
远程专家确认之后,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开具电子处方,患者就可以根据电子处方在当地社区拿药和治疗。如果当地的社区医院没有电子处方的里的药物,那么患者可以在指定的医院里购买,医院进行药物划价后,通过一卡通交费,医院通过发达的物流配送功能将患者在医院购买的药物送到患者手中。方便病人,同时降低了病人看病的支出成本。
5 结束语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可以把大中城市的医疗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为偏远的农村患者更好的服务。有利于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有利于解决了大中城市医院床位紧张,专家号一号难求,患者拥挤现象。当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时,远程专家不能到达救灾现场时,可以利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对重伤员进行指导救治,为受灾的患者开通了获救的生命通道。
参考文献:
[1] 胡外光,龙朝杰,陈敏莲,等。医院网上挂号系统的应用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5);55-57.
[2] 马锡坤。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视频诊疗服务系统方案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30):208-210.
[3] 魏晓慧,盛海云。中小医院开展远程医疗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07, 4 (11) : 37-38.
[4] 边长杰,田俊峰,潘丽娅,等。 智能在远程医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1, 22 (3) : 50-53.
[5] 师硕,李锡杰。远程医学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展望[D]. 上海:2005中国医学图像技术应用论坛论文集,2005: 162-164.
[6] 朱新建,吴宝明,彭承琳。 国内远程医疗系统建设进展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 2003 (5) : 26-28.
下一篇:广告招商策划案例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