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1

关键词:遥感 洪涝灾害 地理信息系统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受灾历史最早、成灾种类最多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诱发的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五六百亿元计的直接经济损失[1]。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是威胁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

洪涝灾害的发生一般具有突发性特点,要进行洪涝灾害的预警预报、救灾和安排灾后的重建需要对洪涝灾害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可靠的采集和反馈[2]。而传统基于人工为主的信息采集手段、过程与水平已经很难满足防洪抗涝的需要。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遥感技术因其具有观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优点,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在我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的起步阶段,8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90年代上半叶的快速发展阶段和90年代以后的实际应用阶段[3]。经过三四十年的探索应用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贯穿灾前、灾中和灾后全过程的遥感应用领域和方法。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

1 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

洪涝灾害背景数据的建立是洪涝灾害预警预报、损失评估和救灾的基础。背景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数据,包括地形图、气象条件、大气环境、坡度、土壤、地表物质组成、河流网络和湖泊的分布及其特性;再是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包括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状况等。由于遥感图像是自然环境综合体的信息模型,通过对遥感数据的人工解译分析或者计算机自动分类,能够直接得到的主要是自然方面的数据。

洪涝灾害背景数据的建设与更新一般在灾前进行,强调的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对于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要求高,而对于时间分辨率的要求相对灾中的灾情监测要低一些。常用的遥感数据包括美国的LANDSAT-TM、法国的SPOT-HRV、中国国土资源卫星数据、美国气象卫星NOAA-AVHRR和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以及目前正在成为遥感热点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和成像光谱仪数据。

NOAA-AVHRR数据的时间分辨率高达6小时,但其空间分辨率较低(星下点为 km),主要应用于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过程监测。而在灾前背景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用于气象条件的研究,包括云量的估算[4]、云性质的分析[5]、太阳辐射量的监测等。洪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有降雨洪水,融水性洪水,工程失事型三种。利用NOAA卫星数据和地形数据的复合提取积雪信息方法,结合监督分类方法在地形复杂地区也取得理想的分类结果,并利用GIS进行了积雪遥感的高效实用的制图[6],及根据理论技术和数学模型,在引进温度、消融量、风速和地貌等修正系数后进行积雪量的估算,已经取得满意的结果[7]。以气象卫星和多谱勒雷达数据在降雨定量预报和测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已经接近实用化的水平[8]。这些遥感手段可以将传统的点雨量监测转变为面雨量监测,充分反映了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弥补了雨量监测站稀少或者没有的缺陷,为分布式水文模型提供了输入参数。

LANDSAT-TM数据由于具有30 m的空间分辨率、7个光谱波段和16天的时间分辨率,适合于进行1∶50000~1∶200000比例尺的洪涝灾害背景数据采集和更新。其中对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研究尤为普遍,虽然遥感土地利用研究的目的并不针对建立洪水灾害背景数据库。另外,通过TM数据也可进行河流系统和湖泊分布的解译、甚至进行湖泊和水库的库容测定[8]。我国的TM数据最早起于1986年,在此以前,应用较多的是具有?79 m空间分辨率的多波段MSS数据。

SPOT-HRV数据的空间分辨率高达10 m(多波段为20 m),而且具有立体观测能力,可以应用于更详细的地面资料的采集和更新。一般对应专题地图的比例尺可为1∶25000~1∶50000。通过对其立体像对图像进行立体重建,能够得到研究区域的数字地形模型(DTM),在灾前的枯水期可用于进行河道、河势、河中滩岛和植被的分布等影响洪水演进的因素进行研究。目前商用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越来越高,如美国空间图像公司(Space Imaging)的IKONOS卫星数据和以色列的EROS数据为1 m、俄罗斯的SPIN-2为2 m、印度的BhasKara-2为 m等等[9]。这些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为采集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洪涝灾害背景数据提供了可能。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数据调查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另一方面,航空遥感由于分辨率高,灵活性高、不受时间限制的优点,也是建设和更新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的一个重要途径。

2 洪涝灾害承灾体的识别和信息提取

在洪涝灾害的发生过程中,灾害承灾体的信息提取是进行灾害损失动态评估和安排救灾、减灾方案的前提。洪涝灾害承灾体主要是指淹没区域内的各种地物及其属性,例如农田、工矿、居民地、道路以及人口状况等。承灾体的提取以前主要依靠利用专题地图和现场调查。而专题地图数据往往不具有较好的现势性,现场调查的方法费时费工,加之在灾中也无法及时进行实地的现场调查。如果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中的数据现势性好、内容齐备的情况下,从灾中的遥感数据中得到洪涝灾害的淹没范围以后,在GIS系统进行多个数据层的空间叠加操作(OVERLAY)即可进行承灾体的快速提取。例如在1998年全国洪水肆虐期间,中国科学院利用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快速识别洪水及其动态信息,完成遥感监测图象、图形70余幅,灾情分析报告和简报50余份,并快速传递到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有力地支持了抗洪救灾工作[10]。

淹没范围一般利用多波段卫星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提取水体信息和水体淹没信息,除了常见的计算机图像分类方法(如各种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以外,现已发展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新方法,如遥感波段谱间关系方法[11]和水体判别函数法[12]等。

由于在洪涝灾害发生期间,得到的遥感影像一般会受到云量的影响,因此单纯依靠水体的光谱特征还不能进行有效的水体信息的计算机自动提取。根据NOAA卫星的可见光波段和热红外波段,进行自动判别云,利用周期相近的图像资料相对变化率来反演替代云区的灰度值,可以保证淹没的范围连续性和客观性[4]。

排除云量干扰的另一个途径是采用雷达数据。雷达图像由于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对于洪涝灾害的监测更具有优势。我国利用机载SAR数据进行洪水监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实时传输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8]。利用雷达数据提取洪涝灾害淹没范围也得到了实际应用[13]。

配合淹没范围内的数字地形模型,可以得到洪涝灾害淹没区域的3维信息。这种方法在江汉平原的洪涝灾害监测中已经得以应用[14],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直接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是识别和提取洪涝受灾体空间分布信息的有效途径。对遥感数据进行目视解译来提取洪涝灾害承灾体时,需要专家经验和较长的时间,虽然不能进行日常性的灾中灾害承灾体的快速识别,但由于识别的精度较高,过去是、现在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15]。承灾体的识别和提取一般采用遥感图像分类的做法,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最大似然法。这种方法具体实施时需要各种承灾体的训练样本和先验概率且认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为了克服最大似然法的缺陷,近年来发展了许多新的承灾体提取方法,例如人工神经网络方法[16,17]、证据推理方法[18]等。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有解决线性问题和非线性问题的包容性,不要求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统计假设,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已被应用于灾中承灾体的快速识别和提取[19]。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遥感各波段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应提取灾害类型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类型个数与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一致,选择样本训练网络结构以后,使用训练好的网络来提取承灾体的信息。另外,随着GIS应用的日渐普遍,GIS空间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也将日渐丰富,从数据库发掘知识并应用于提高遥感专题分类精度的方法也逐渐得以应用[20,21]。

灾中灾害信息的提取对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要求很高,目前广泛采用具有6小时的NOAA-AVHRR数据[22],例如在1998年吉林省西部的洪水监测中,通过使用NOAA-AVHRR数据进行了洪水动态的监测,并完成了以农田损失为主的灾情评估[23]。此外灵活性高的航空遥感数据也经常应用于受灾体的调查中。这样即可在数小时之内得到洪涝灾害的灾情状况,实现对洪涝灾害的快速监测。

3 洪涝灾害相关模型计算

灾害现象主要是相对于人类来说的,因此灾害的危险程度评价不仅取决于自然灾害本身的严重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受灾区域内人类活动的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利用遥感和GIS进行灾害损失评估中,一方面需要准确了解灾害本身的信息和灾害承受体的信息,另一方面掌握灾害发生前的背景数据作为对比。当然数据的精度越高,得到的灾害评估结果也就越详细和可靠。洪涝灾害具有时效短的特点,因此需要在精度和速度两个方面进行权衡利弊。遥感数据、往往是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作为一个快速提取灾害信息和承灾体信息的数据源,结合洪涝灾害的背景数据库,利用洪涝灾害本身的专业模型[24],例如洪涝灾害预报模型、洪水演进模型、危险度评价模型、洪水淹没范围计算模型、洪涝灾害淹没损失评价模型等等。在GIS系统中进行实时的计算,以期快速得到各种评价结果,为安排灾中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遥感数据在于获取信息的速度快,是这些模型计算的主要驱动数据之一;而GIS为模型计算中其它数据的快速获取提供了保证,GIS强大的空间分析方法也大大缩短了以往手工信息处理的时间,GIS丰富的数据表达能力有助于以直观形象的形式表达数据和预测结果。遥感和GIS一体化的洪涝灾害灾情快速评估系统在我国几次特大洪水灾害中得到了应用,2天内提供灾情的初步分析报告,大大提高了对洪涝灾害应急反应的技术能力[2]。例如在1998年全国特大洪涝灾害监测中,建立在遥感、GIS和分析模型基础之上的洪水速报系统,能够快速地进行洪水地动态监测、农作物损失地评估、防洪工程的有效性分析、长江洪水蓄洪分洪的必要性分析、防洪减灾的决策建议以及灾后的重建规划等等[10]。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模型是关键,要提高遥感洪涝灾害模型计算中的精度和可靠性,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洪涝灾害中的各种应用模型。另外,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还需要建立遥感洪涝灾害模型计算的技术规范,继承已有研究成果,促进不同评价单位之间的协同工作。

4 洪涝灾害救灾减灾应急系统

要了解洪涝灾害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损失和灾害的预测,并为进一步的救灾和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必须将遥感技术和GIS结合起来,将遥感作为快速获取灾害背景数据、孕灾环境数据、致灾因子和灾害承受体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实现效率和效益并重的目的,将信息接收、传输、处理和分析全过程压缩到动态中,实现对洪涝灾害实时、准确的监测[2,23,25]。我国对于这方面的建设比较重视,目前已经建成了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10]并在1998年的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针对黄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卫星遥感灾害监测与评估系统也于2000年进入试运行的阶段[26]。基于GIS和遥感的灾害应急反应系统虽然各个地方的软硬件环境有所不同,数据结构设计也会有所差别,但系统的逻辑结构一般都可以用图1简要表达[27]。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制定出优化的减灾和救灾方案,例如是否启用分洪区、分洪区的选择、灾民疏散的最佳路径、灾后重建的功能分区等等。

5 结论和讨论

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的灾前预警预报、灾中的灾情监测和损失评估和安排救灾、灾后减灾与重建中都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遥感尤其和GIS结合后将有助于解决洪涝灾害减灾的两个核心问题,即快速而准确地预报致灾事件,对灾害事件造成灾害的地点、范围和强度的快速评估。预报的改进取决于对灾害事件及其机制的更加确切的了解,而灾害的监测评价基于地球观测系统的完善,必须使信息的获取既迅速又准确。只有在上面两个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并取得有效的成果,才能更好地为防灾、救灾和减灾提供决策支持。目前,以遥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组合的3S对地观测系统发展迅速,正在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多平台、多高度、多角度、多时相的立体综合系统[2],而对于洪涝灾害本身的成灾机理、预测预警模型的研究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3S技术应用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施雅风。 地学部“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和减灾研讨会”开幕词[A]. 见: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 编。 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和减灾研讨会[C]. 武汉: 湖北科学出版社, 1992. 3-4.

[2] 徐冠华, 田国良, 王超 等。 遥感信息科学的进展和展望[J]. 地理学报, 1996, 51(5): 397-406.

[3] 黄铁青, 张琦娟。 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的研究与应用[J]. 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8, 13(3): 66-70.

[4] 周红妹, 杨星卫, 陆贤。 NOAA气象卫星云检测方法研究[J]. 遥感学报, 1995, 10(2): 137-142.

[5] 刘健, 许建民, 方宗义。 利用NOAA卫星AVHRR资料分析云的性质[J].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4): 449-455.

[6] 马虹, 姜小光。 利用NOAA-AVHRR数据进行积雪监测与制图的方法研究[J]. 干旱区地理, 1998, 21(3): 73-80.

[7] 王世杰。 利用NOAA/AVHRR影像资料估算积雪量的方法探讨[J]. 冰川冻土, 1998, 20(1): 68-73.

[8] 李纪人。 遥感与水问题[J]. 国土资源遥感, 1999, 41: 1-7.

[9] 李志中, 王永江, 徐少瑜。 微小卫星对地观测及其应用前景[J]. 国土资源遥感, 2000, 46: 1-4.

[10] 魏成阶, 王世新, 阎守邕 等。 1998年全国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的主要成果——基于网格的洪涝灾害遥感速报系统的应用[J]. 自然灾害学报, 2000, 9(2): 16-25.

[11] 周成虎, 杜云艳, 骆剑承。 基于知识的AVHRR影象的水体自动识别方法与模型研究: 遥感在中国[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6. 221-232.

[12] 裴志远, 杨邦杰。 应用NOAA图像进行大范围的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1999, 15(4): 203-206.

[13] 黄韦艮, 傅斌, 周长宝 等。 星载SAR水下地形和水深遥感的最佳雷达系统参数模拟[J]. 遥感学报, 1999, 4(3): 172-177.

[14] 邹尚辉。 江汉平原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方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6,30(1): 96-100.

[15] Cihlar J et al. Classification by progressive generalization: A new authomated methodology for remote sensing multichannel data[J]. ?? Sensing,1998, 19(14): 2685-2704.

[16] 王野桥。 遥感与多源地理数据分类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 地理科学, 1997, 17(2): 105-112.

[17] Bernard A C, Wilkinson G G,Kanellopoulos I.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Neural Network Soft Classification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J]. , 1997, 18 (8): 1851-1856.

[18] Winlinson G G, Megier J. Evidential Reasoning in Pixel Image Classification Hierarchy——A Potential Method for Integrating Image Classifiers and Expert System Rules Based on Geographical Context[J]. ??INT J RS??, 1990, 11(10): 1963-1968.

[19] 杨存建, 魏一鸣, 陈德清 等。 基于遥感的洪水灾害承灾体神经网络的提取方法探讨[J]. 灾害学, 1998, 13(4): 1-6.

[20] Li Tianhong, Ma Ainai. A Case Study on Rule-based Multiple Source Data Classification Supported by G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14(2): 161-167.

[21] 徐冠华 主编。 三北防护林地区再生资源遥感的理论及其技术应用[C].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64-68.

[22] Barton I J et al. Monitoring floods with AVHRR[J].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1989, 30(1): 89-94.

[23] 刘志明, 晏明, 逢格江。 1998年吉林省西部洪水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3): 98-102.

[24] 刘若梅, 蒋景瞳。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研究中应用[A]. 见: 何建邦, 田国良, 王劲峰 主编。 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进展[C].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8-34.

[25] 魏文秋, 张继群。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 灾害学, 1995, 10(20): 1-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5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是来自于山草香的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防洪排涝;城市;内涝;保障对策

1 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许多建筑物都是建立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从而导致城市区湖泊、洼地萎缩;另外就是在建设中,广泛的使用水泥进行铺面,使土地硬化程度提高;多种原因结合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现在大部分城市建设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或是排水系统年代久远,许多设施遭到破坏,排水标准往往达不到现有的标准;同时在小区建设中,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加大了排水负荷,所以一旦连续遇到大雨天气,城市排水能力往往体现不足,容易造成内涝。

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

在防治城市洪涝灾害时,不仅需要的是工程的建设多么好,同时也需要合理的管理与先进的技术,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于技术方面(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应用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在我国防洪排涝建设中形成了“救为主,防为辅”的意识,这种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这说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在发动城市居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就目前,我国防洪排涝的主要是依靠修堤筑坝,对于发生严重地区的安全抢险工作,要依靠人民进行抢险确保社会的安全;在城市建设中,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只单一性的注重经济的发展,对防洪排涝减灾对策考虑严重不足,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十分被动,极易成为防洪减灾救助的对象,而非防灾减灾的生力军。

2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工程保障措施

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既关系到城市安全,又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伴随着增加,但排涝标准往往偏低,造成了内涝灾害日益严重,因此,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是防洪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就效益与工程投资而言:标准越高,其防洪效益也就愈高,工程投资也就愈大;反之,效益和工程投资就越低。确定城市防洪标准要考虑城市的诸多因素,比如城市的规模、地形、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技术上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现行城市防洪标准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予以适当提高。

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同时也要考虑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两者缺一不可。实施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实施防洪排涝设施,明确其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

行政管理措施

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

在城市防洪排涝的设施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提高其设防标准,要相应的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对超标准的洪涝水、风、潮制定完善的预案,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

进入新世纪,国家建设步伐加快,防洪管理体制也逐步迈向合理化、规范化,城市内部生命线系统规划与城市间网络联接保障机制将严重影响着城市秩序运行,是城市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城市水灾脆弱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防洪排涝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都是处于发展阶段,对预报的结果的传播和服务完全是一种被动性,于是导致遇到洪涝灾害时都是一种抢救的过程,而不是预防。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在面对洪涝灾害不受恐慌,使损失最小化,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的预警制度,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这样城市居民在应对洪涝灾害时更多的是防范而不是抢救,同时也可以避免公众产生过多恐惧;另外,洪水保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洪涝风险管理手段。采用强制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强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专业机动抢险队的建设,并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特别需要加强水灾应急管理的基础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应急指挥与管理的能力。

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在洪涝灾害情景模拟的基础上编制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有助于减少水灾风险应急响应时间,使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

公众参与监督管理措施

防洪排涝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共同承担防洪责任和风险。(1)要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 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2)防微杜渐,倡导公民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公众对乱排放行为进行监督,减少固体垃圾直接排放至下水道而导致排水能力下降甚至堵塞情况的发生。

科学技术措施

研究分散雨水收集、利用方式, 建立与完善水源联网调度系统

雨水能够很好的收集和利用,对于城市防洪排涝减灾有着明显的作用,现在就城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的技术在国内外都有较成熟的发展,但我们还需要在此成熟的基础之上,针对城市所具有的特点,更多的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措施,找出适合各个城市特点的、经济合理的收集、利用方式与调度模式, 建立并完善城市水源联网调度系统。

加强防汛排涝指挥系统现代化的建设

我国现代化的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正在发展之中, 从信息管理系统上升到决策支持系统的层次,应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可在有条件的城市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这是一个模拟和防御系统, 在洪水发生的情况下, 为救灾决策和快速反应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为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通讯保障, 并跟踪、反馈各项命令的执行情况, 以达到减少人员、耕地、财产和资源损失的目的。城市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等高新技术, 可解决防洪救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其应用示范研究成果将对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城市及流域防洪指挥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加强城市防洪减灾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

城市防洪减灾技术包括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技术, 城市雨洪蓄滞、渗透等工程处理技术, 城市超级堤防的建造技术, 城市建筑耐水化的处理技术, 城市各类生命线系统的防洪应急保护技术,城市发展与防洪减灾相结合的综合规划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优化调度技术等。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3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国夏季主雨带位于黄淮、江淮地区,淮河流域降水可能偏多,可能出现较严重洪涝灾害,淮河防汛形势严峻。

淮河流域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历史上洪涝与干旱交替发生,具有多灾性。

淮河6月进入汛期以来,淮河流域降雨量为15毫米,其中王家坝―鲁台子面雨量为50毫米,有效缓解了当时在田作物的旱情。但是由于降雨量有限和前期底墒不足。6月9日、10日、13日降雨基本未形成径流,对流域总蓄水量的增加不明显,大多河湖水量没有得到有效补充。与此同时,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和农时季节的推进,各地抗旱用水量明显大于往年,江河湖库水位呈现加快下降趋势,流域主要江河湖库水位普遍比常年同期偏低,抗旱供水形势日趋严峻。据预测,6月份淮河流域平均降水达120~160毫米,比常年同期(121毫米)偏多约2成。

有关人士指出,由于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随着季节的转换,极有可能发生“旱涝急转”。因此,要求将防汛抗旱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在积极做好流域抗旱用水调度的同时,认真落实防汛准备,严防旱涝急转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同时高度重视前期旱情,加强流域雨水情的监测预报,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积极配合地方部门切实做好抗旱工作。

挑战

也正是这种旱涝并存的实际,进一步凸显今年淮河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今年淮河流域的防汛抗旱工作存在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预测今年夏季可能发生较严重洪涝灾害。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天气状况复杂多变,暴雨频发,洪涝与干旱灾害频繁将使防汛抗旱工作非常复杂。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淮河流域连续发生水旱灾害,2007年发生了新世纪以来第二场流域性大洪水,2008年出现了1964年以来的最大春汛,2009年部分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严重春旱,今年春季一些地区又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气象干旱。

二是防洪工程体系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治淮工程建设进展加快,19项骨干工程基本完成,大部已经验收,防洪工程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一轮淮河治理工程正在实施,目前的防洪工程体系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对今年安全度汛构成很大挑战。洪泽湖下游主要排洪河道尚未达到规划设计排洪能力,洪水出路明显不足;支流的防洪标准低,堤防质量差、穿堤建筑物病险问题多;蓄滞洪区人口密集、启用标准低、区内安全救生设施少,分洪保安难度大;中小型病险水库多,安全隐患仍未根除;易涝区范围大,耕地多,排涝标准低,渍涝问题突出。此外,很多新建的防洪工程尚未经过大洪水的考验,发生洪水时很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三是防汛抗旱非工程体系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淮北地区经常出现严重干旱,水污染问题也很突出,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工作任务很重,难度很大。目前的暴雨洪水和干旱缺水监测系统覆盖面小,监测点少;暴雨洪水预测预报系统还不够完善,预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洪水调度方案和防洪抢险预案操作性还不够强;工程监视和洪水预警系统覆盖范围小,防汛抗旱的应急能力不足;一些地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沂沭泗水系洪水来得快,拦河闸和分洪闸很多,工程变化大,调度方案非常重要,需要进一步调整和细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防洪保安和抗旱夺丰收的预期越来越高。

行动

2011年5月8日,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山东济南召开2011年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今年淮河流域天气形势,部署“十二五”和今年主要工作。

会议强调,淮河防汛抗旱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淮河防汛抗旱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淮河流域各省防汛抗旱部门要立足于“十二五”发展的顺利开局,牢牢把握进一步治淮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认识当前淮河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形势,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奋力夺取今年淮河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淮河防总总指挥、安徽省省长王三运说,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省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充分做好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准备,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些,把措施和预案制订得更周全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些,以百分之百的准备应对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坚决打赢今年淮河防汛抗旱攻坚战。

根据会议精神,淮河防汛抗旱将坚定不移地树立防汛抗旱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落实以防为主、科学防控的方针,坚定不移地采取区域统筹、团结抗洪的举措,深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切实增强预报预警工作,着力提升应急管理能力,迅速开展隐患排查处置。

特别是要建立起协调联动的推进机制,要建立完善水情、旱情、灾情等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完善防汛抗旱工作会商机制,建立完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着力形成科学务实高效的工作格局。淮委和淮河防总办公室切实履职尽责,发挥枢纽作用,承担好组织、指导、协调、调度和监督职能,凝聚沿淮四省和流域上下,奋力夺取今年淮河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淮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淮委主任钱敏说,“十二五”是实施新一轮淮河治理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统一指挥、科学防控,坚持依法防洪、按章办事,坚持顾全大局、团结抗洪,坚持统筹兼顾、兴利除害;做到“五个强化”:强化工程防御体系建设、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强化防汛抗旱基础工作、强化信息和宣传工作。目标是确保重要河流、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努力保证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型、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千方百计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当前,淮河汛期来临,流域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要全面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从山洪灾害防治和台风防御、“两小”工程和新建工程的度汛安全、河道和行蓄洪区管理等方面全力加强管理。

5月25至29日,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率国家防总淮河流域防汛抗旱检查组赴安徽、山东、江苏三省检查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检查组一行深入水利工程一线,现场查看了安徽省的淮北大堤蚌郊段、蚌埠闸枢纽、蚌埠城市防洪堤,山东省的南四湖韩庄水利枢纽、南四湖湖东堤防、南四湖二级坝、大官庄枢纽、刘家道口枢纽、江风口分洪闸、沂河堤防,江苏省的嶂山闸、宿迁闸、骆马湖一线大堤及黄墩湖滞洪区的避洪楼、滞洪闸等工程,对做好今年防汛抗旱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胡四一提醒大家,淮河流域水系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突发性强,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防汛抗旱任务繁重,今年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气象预测淮河流域今年夏季有可能发生较严重洪涝灾害,二是防洪工程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三是防汛抗旱非工程体系尚不完善。

对此,淮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强化:

一是切实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强化防汛抗旱组织机构建设,加强对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的培训,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全力做好蓄滞洪区的运用准备。把蓄滞洪区运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落实转移方案、撤退道路、转移地点、生活安置等具体措施,做好蓄滞洪区进、退水闸等工程设施的检查,完善通信预警设施,落实扒口和爆破方案等。

三是加强水库、水电站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工作。进一步强化水库水电站安全检查,切实做好水库调度运用,强化工程查险、抢险,加强安全巡查。

四是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防汛抗旱预案。根据水雨情变化新特点和工程状况,及时修订完善各项防汛抗旱预案,不断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预案有效实施。

五是着力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健全防汛抗旱组织体系,逐步建立防汛抗旱督察体系,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强化预测预报预警,健全防汛抗旱信息报送和制度。

六是切实做好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监测预警系统,编制和完善防灾预案,加强培训演练,使基层干部群众掌握防灾、避灾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山洪灾害易发地区,要把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七是做好洼地排涝和城市防洪工作。统筹考虑淮河流域易涝地区的外洪内涝问题,落实排涝计划和排涝设施,确保排水畅通。做好城市和工矿企业的度汛方案和应急抢险方案,统一指挥,科学防控,确保防洪安全。

八是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把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最大程度地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加强抗旱水源的储备和管理,适时做好湖库蓄水工作。密切关注主要河道水质状况,避免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今年春季以来,面对淮河流域一些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淮河防总和流域四省加大协调力度,推动各地采取了有力的抗旱减灾措施;流域内各地按照统一部署迅速行动,落实抗旱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取得了很大成绩。去年汛后,淮河防总和流域四省结合实际,努力推进水毁工程修复,修订完善各类防汛抗旱预案,为今年防汛抗洪奠定了坚实基础。

镜鉴

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淮河防汛意义之非凡。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淮河流域耕地面积1333万公顷,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淮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1997年产煤量占全国产煤量的1/8,是我国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田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迅速,是我国经济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淮河流域交通发达。京沪、京九、京广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从本流域东、中、西部通过;著名的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流域北部;还有晋煤南运的主要铁路干线新(乡)石(臼)铁路,以及蚌(埠)合(肥)铁路和建设中的新(沂)长(兴)铁路等。内河航运有年货运量居全国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有东西向的淮河干流,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网区内河航运也很发达。流域内公路四通八达,近几年高等级公路建设发展迅速。连云港、石臼等大型海运码头,不仅可直达全国沿海港口,还能通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

重要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使淮河流域的防汛工作尤为重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淮河的防汛抗旱工作影响着全国的防汛形势。“十一五”时期,淮河流域人民战胜了流域性大洪水和严重干旱灾害,取得了显著的减灾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连续战胜多次大洪水。淮河防总与流域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调度,实现了防汛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进一步丰富了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的防洪新理念。

2009年“淮河防汛总指挥部”更名为“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各省防办进一步加强了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基层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得到加强,更加完善了淮河流域防汛抗旱统一指挥的组织保障体系。淮河防总坚持统一指挥、依法防洪、科学调度,流域各省协调一致、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了现有工程的综合作用,流域团结治水优良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全面提升了淮河流域的整体防洪抗旱能力。

目前淮河防洪抗旱预案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已形成了从组织指挥、灾害预防预警、调度决策、抢险救灾、信息报送和、应急保障、善后处置等一整套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了防灾抗灾工作的顺利实施。淮河防总每年汛前,都要全面分析流域防洪形势,研究部署流域防汛工作;每年汛期,都要密切联系四省,及时提出全局性洪水处理意见,并积极为国家防总当好参谋;每年汛后,都要总结实战经验,提高洪水预报和调度水平。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4

关键词:城市洪灾;城市防洪规划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城市受到来自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造成城市洪灾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及生命。由此可见,加强城市防洪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就要抓住城市防洪的特点,加强城市防洪规划,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城市洪灾的发生,最终促进整个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1 城市洪灾形成的原因

自然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

我国城市约有50%处于江河中下游两岸的平原地形之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地面低于江河水位,洪水来袭时,蓄泄能力达不到要求,从而使得该城市出现洪灾。

气候的影响

气候对于城市洪灾发生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台风、大潮等气候条件都会造成洪灾发生,而且我国临近海洋,发生台风的次数可高达每年7次以上,并且台风的强度很大所以造成的损害也是非常大[1]。

社会因素

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是引发城市洪灾的主要社会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密集,水泥沥青马路也比较普遍,但是这类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很弱,使得水土交换工作大大降低。而且,有些城市共用雨水排除管道与排污水管道,排水设施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投入资金,当大量雨水入侵时排水系统却达不到排水需求。

2 城市防洪特点

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相对突然、灾害损失重

城市洪涝灾害严重主要表现在:①城市建设规模化的扩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的暴雨发生率逐渐增强。②暴雨具有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所以防洪难度高。大规模城市建设使得能够渗流的地面以及植被减少,地表径流比较严重,雨水聚集速度非常快,远远领先于城市的排水能力,洪涝灾害就极易发生。城市洪水次生灾害的损失比较大。基础设施高度集中化严重,而且相关程度高,使得城市的脆弱性以及易损性程度加深。洪灾发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中断水电、交通瘫痪等次生灾害严重[2]。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社会管理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标准比较低,而且工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约有50%的城市未能达到规定的城市防洪要求,而且城市排涝的规范指标缺乏统一性,排水能力还是比较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一些城市的排水能力则会更加薄弱。另外,有的城市不具备完善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防洪体系与排涝体系的衔接不到位,严重的还会出现二者相互隔离,独立成体系的状况。再者就是城市防洪规划和预案编制落后,落实难度大。当前,我国编制并实施完成城市防洪规划的城市只占约六分之一,还有约四分之一的城市还没有实施防洪规划的编制。而还有一部分城市还没有完成编制或者城市防洪应急预案还没有报批,或预案太过陈旧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与城市发展速度不能保持一致,而且预案措施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比较差。城市社会管理薄弱,导致人水争地现象严重。近年来,湖塘洼淀被大量占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大减少了行洪断面,同时也使得蓄洪容积大大减少,另外有的单位和个人在河道里随意弃置工业以及生活垃圾,造成泄流和排水通道的堵塞,从而大大降低了城市调蓄与排泄暴雨洪水的能力。而且缺乏防灾宣传教育,群众避险自救的意识比较薄弱。许多城市对防灾减灾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缺乏,而且居民们的防灾意识比较薄弱,对于洪灾的警惕性缺乏,导致相应的避险、自救、互救知识严重匮乏。还有的城市对于容易被洪水淹没的低洼地带以及下凹式立交桥处没有相关必要的警示标记,从而很容易在突发性暴雨灾害的情况下引起人员伤亡事故。

3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城市防洪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相处”。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总体规划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邻的河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充分将城市的短期以及长期发展情况考虑在内,对于城市防洪保护和城市洪水风险管理领域进行科学划定,满足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的要求,还要基于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标准的合理范围内制定不同区域城市防洪排水的标准;作为一个整体城市防洪排水规划,要致力于促进城市堤防,河边,管道系统和泵站建设,提升防洪、排水工程的凝聚力,促进二者链接的紧密性,确保彼此相适应。在区域防洪和流域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协调城市附近的堤防,河上游水库,蓄滞洪区和分洪河道等,科学制定城市防御洪水之外的洪涝、山洪、山体滑坡、风暴潮等灾害工程系统,还要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排水管道系统和泵站、城市排水通道网、内湖、洼地等城市排涝存储系统;努力构建城市防洪排涝非工程系统,促进其预测、预报、预警、调度、操作和应急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城市水系规划

城市水系统规划是确保城市防洪和排水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统对于选择规划土地使用、土地布局以及道路的网络结构等都会存在重要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城市的结构形式也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对水系统规划在城市土地早期重要的作用进行相关研究,它不仅使城市土地布局具有了合理性,还能充分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城市水系统规划应当满足城市防洪的需求,并确保安全的城市防洪[3]。城市水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排水系统的紧密连接,通过转换,使其作为一个重要渠道和城市排水规划水连接,一方面,对现有的排水系统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确保顺利排水;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雨水排水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拦截污水排水通道,减少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水系统规划不仅需要满足城市防洪安全,还要充分满足城市排水的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给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城市防洪体系规划,促进城市防洪能力的提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基础,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忠。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04:249.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5

今天市政府召开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全省加快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暨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会议和全省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现场会暨建立抗洪救灾应急预案工作会议两个会议精神,总结我市水利防灾减灾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刚才陈奋勇局长传达了省的会议精神,并提出了贯彻落实意见,我完全同意。等一下,陈云贤市长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加强全市水利防灾减灾工作,强调五点意见。

一、增强水患意识,增强兴水利,除水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兴水利、除水害”一直是水利工作的奋斗目标。我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是一个水利水害并存的地区,保护水资源和治理水环境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我们利用水资源优势,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洪水、台风、突发性暴雨等灾害频繁,给城市安全带来极大考验,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农业的命脉,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经济社会的命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水利工作,立足经济社会全局谋划水利发展,充分认识加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正确把握水利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扎扎实实地做好水利工作,加快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加快城镇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内河涌的综合整治,提高内河涌的排水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努力确保堤围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确保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完善我市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任务今年要全面完成,目前全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已完成投入亿元,完成比率为81,所有工程已经开工,已完工的工程有__大堤路堤结合达标结合工程、南顺第二联围顺德段达标加固工程、群力围达标加固工程等,目前工程建设进度不是很理想,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务必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真抓实干。这里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突出解决工程建设资金问题。资金筹措是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关键,由于资金不到位而造成工程建设延误的情况仍然存在。市级财政对水利建设有一定倾斜,但主要还是靠各区、镇(街)自筹解决。目前,要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加大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投入。要在不增加基层群众负担的前提下,继续实行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征收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堤围防护费等各项水利规费,并重点用于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通过总结试点BT方式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方式。同时,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按照财政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实行专款、专户、专用,加强对工程概算执行、资金支付、工程结算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二)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利工程质量关系重大,有关部门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防止出现“赶进度、丢质量”的情况,把质量安全作为衡量防灾减灾工程成果的根本指标。要认真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要组建高素质的项目法人,切实建立项目法人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依法开展工程招标投标工作;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度;实行规范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把每宗工程建设成为安全、优质、文明、高效的工程。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务必把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把实施防灾减灾工程作为提高执政能力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认真落实,坚决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要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确保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圆满完成。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涉及到发展与改革、财政、建设、国土、交通、环保等部门。各部门要继续从大局出发,全力支持,协同作战,密切配合,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大会战。要急工程建设之所急,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不允许推办、拖办、缓办现象发生。对已完成的防灾减灾工程要实行逐宗验收、合格销号制度,交付使用后要确保日常运行责任、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管理经费、科学管理“五个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防灾减灾效益。

三、加快城镇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内河涌的综合整治,提高内河涌的排水能力

全市排涝能力不足,是我市近年来暴雨致涝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改变防灾减灾的被动局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加快城镇排涝工程建设。要逐步按

规划要求建设排水主干渠,保证排水畅通,增大河道蓄水容量,避免局部地区受淹。我市境内内河涌存在比较突出问题:一是部分灌排主干河涌标准不高,过流能力不足;二是萎缩及淤积;三是水污染恶化;四是外江水文环境变异及引排水工程设施不足、老化导致内河涌水容量减少,环境承载能力降低;五是缺乏统一、有效管理。针对这些问题,水利部门制定了《__市主干内河涌综合整治规划》,市政府已批准实施。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整治主干河涌公里,需新、扩、改建水(船)闸10座、排涝泵站48座、引水泵站19座以及围内节制闸69座,5年的投资概算为亿元。20__年度全市水利计划总投资亿元,从今冬开始到今后若干年内,要集中资源,增加投入,突出以建设排涝设施和内河涌综合整治为重点,开展第二轮的全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快实现城区、城镇街道达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一天排干或一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产流过程基本排干,且涝水位不超过规划控制水位的排涝标准,“三高”农业,经济作物区达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一天排干的标准。顺德区已全面启动了内河涌综合整治,创造了经验。

为切实实现主干内河涌综合整治规划目标,这里我提几点要求。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内河涌综合整治是一项有利于城市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民心工程,各区,各有关部门领导要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宗旨,把责任落到实处,把内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放在目前工作比较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做好督促和把关的工作。

(二)要落实部门责任。内河涌整治实行属地负责原则,由各区、镇按规划分期分阶段实施,建立综合整治工作责任制,把目标责任分解到区、政、村。水利、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公用事业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区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按照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对内河涌整治任务进行认真分解,制定有关实施方案,做好对资金、前期工作、施工进度等的合理安排,以更好地实施内河涌整治工程。各区将20__年度实施内河涌综合整治计划春节前报市水利局。

(三)资金筹措要多渠道创新方式。1.各级财政要做好实施内河涌综合整治工程的预算准备,合理利用资金,保证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2.要有条件地引入市场机制,将内河涌整治与河涌沿岸的土地开发结合起来,以土地的开发使用权筹集整治资金,滚动增值筹资。3.要开拓思维,扩大项目融资渠道,创新筹资方式。

(四)基础工作和前期工作要提前准备。内河涌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亦牵涉到比较多的部门,要按期高质量地完成,就要做好建设项目的基础工作和前期工作。1.要吸收、借鉴类似工程的经验和教训,注意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生态型河涌的建设。2.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准确掌握有关基础数据,提高审批效率,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

(五)整治后要落实长效管理。内河涌综合整治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建设治理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还要靠整治后的维护管理,因此,要克服“重建轻管”思想,明确管理主体,落实专项管理经费,适当推行市场化的河涌专业保洁制度,通过科学管理,促进内河涌生态良性发展。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全面调研,划分灾害风险区域,进一步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尽快组织对近年受洪水、暴雨、内涝和地质灾害易灾的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统计,登记造册,并经科学论证后分类划分灾害风险区域,作为今后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市政设施建设、群众防灾避险的基础数据和依据,使防灾减灾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范围包括暴雨期间易受水浸的房屋、厂企、耕地、道路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边建筑物、交通道路等。经深入调查,全面论证后,把有关区域划分为危险区域和高危区域,需要紧急转移地区要制作风险图和安全转移路线图及安全转移地点。凡列入高危区域的地方,要向全社会进行公布,及早作出规划,逐年搬迁。对高危区域、危险区域的监督控制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高危区域、危险区域内应严格控制进行开发建设。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科学制定四级抗洪救灾应急预案台帐,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以提高预案编制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为重点,加快专项预案的制定和完善,细化部门预案,从应急机构、应急队伍、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快应急机制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同时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协同应对、快速反应的工作合力,确保及时、有序地做好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学习河源应急预案台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市、区、镇(街)、村四级防洪救灾应急预案台帐,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各级政府要落实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制定计划,确保明年3月底前完成四级抗洪救灾应急预案台帐。要深入到镇、村,对危房户、低洼易受洪水淹浸户、地质灾害威胁户、山塘水库受威胁户、易受山洪灾害威胁的旅游区要逐一登记造册,明确预警方式和级别,分级转移对象、责任人、通讯方式、转移和安置、监护方案的内容,建立四级抗洪救灾应急预案台帐。在建立台帐的同时,还要建立“明白卡”,卡上要有村民的签名,让农户明白自己的避险联系人,使台帐的责任落实到实处。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并登记造册,树立警告牌。组织编制对不稳定斜坡的治理方案,整治灾害山体。对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门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地质灾害预警及安全转移等措施,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三)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对现有排水泵站、水利设施的管理,加强区域排涝泵站的统一排涝调度,确保排涝泵站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加强水库管理,严格控制水库的防限水位。目前小部分村镇管理的山塘水库承包经营开发,不利于水库的管理,要逐步收回水库经营权。三是购置流动排水泵,提高机动排渍能力,解决小范围的排渍。四是加强河涌管理,主干河涌管理要落实责任制,落实人员、经费,成立专业化管理队伍。村内支涌毛渠管理,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村来管理,村内毛渠的整治疏通由村来组织实施。加大

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养成不向河涌毛渠抛垃圾、不向河涌毛渠排放未经处理污水的习惯,使排涝设备能正常发挥效益。(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增加舆论透明度,适时公布每个排涝站的排涝受益范围,排涝期间公布开泵时间,让群众了解排涝情况。另外,通过媒体公益宣传片、宣传海报、宣传口号、宣传小册子等各种宣传教育方式,传播防灾避险知识,提高市民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使其在关键时刻可自救和互救。

(五)成立防汛抢险专家组,为防汛抢险提供技术保障。近年来洪水、台风、突发性暴雨,对我市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为切实做好抗洪抢险工作,成立“防汛抢险专家组”,为我市抗洪抢险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专家组每年汛期,协助市三防指挥部做好全市的抗洪抢险工作,参与抗洪、防台风、抗旱、排涝工作,为三防工作当好技术参谋。在抗洪抢险期间,到现场协助抢险救灾,对出现的险情及时提出分析处理意见,发生重大险情及时制定抢险方案,供领导决策参考。非汛期,协助编制全市性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各类水利专项规划;协助对水利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出险加固方案的审查;协助对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意见。

五、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努力确保堤围安全

目前我市河道外滩地管理不规范,人为过度无序采沙现象比较严重,有些河道外滩地砂石场违规乱堆滥放、不接受管理的问题十分突出,未经批准擅自违法开设砂石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由于河砂价格不断上涨,一些单位和个人受利益驱动,过度无序偷采河砂,导致河床下切。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坚决进行治理。

一要加大执法治理力度。水政执法部门要按《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关于划定河道采砂临时禁采区的公告》的有关规定,对擅自进行采砂作业的,依法严厉查处;对重要河道进行24小时巡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市、区公安部门和海事、航道、水政执法部门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确保我市河道采沙有序进行,保证堤围安全。

38 70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