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方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校企合作方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校企合作模式【第一篇】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形式,是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校企合作”也是学校在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服务的平台。

它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传统办学模式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一)构成主体的多样性

校企合作是多主体的结合,即政府 - 行业 - 学校- 企业多方的、有机的结合。政府是调控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操作主体。应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操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运行环境,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最佳效果。

(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与普通职业院校相比,实施校企一体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更加强调适应市场需要,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历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是,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便于迅速转轨,一旦发现此专业人才已经供过于求,学校就会及时调整教育专业的设置。而且其开办社会急需的专业速度也比较快,更容易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三)管理过程的开放性

实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各方面的监督,会接纳到社会各方面的多种意见。参与企业涵盖了众多领域的不同人士,因此,其在决策上更有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成员的意见,整合出更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建议。

二、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高职校企合作由于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合作模式大多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以情感联络为主要手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自己的生产效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例如,企业在接纳职业院校实习期间发生的物耗能耗问题、企业商业秘密、核心技术问题、实习学生生产培训费用问题、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费用问题等,这些校企合作期间发生的实际问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不会提升。

(二)合作组织机构建设滞后

在中国,管教育与管行业企业的机构是各自独立的,不能为高职院校和企业间提供信息沟通、项目合作的管理载体。在少数地区,部分学校和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创建了相关制度,基本形成了良性运作的工作机制;但在大部分地区,多数学校和多数企业,校企合作仍表现为一种独立自主、形式多样、浅表松散型的状态,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院校内部系统支撑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由原来中专职高转型而来,尽管近年来大量引进具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一职,但在人员结构方面,还是有两种极端,教学能力强、理论基础深厚的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工程经验丰富又不具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双师队伍不够健全;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因校企合作学生有大量的企业实习时间,制度上也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等等。

而对这些现象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①是机制体制的完善问题,高职教育中实施校企合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不同产业的需求,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运行机制,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关系,建立灵活的结合机制。②是组织绩效问题,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既然是利益共同体,那么就应当是利益组织,就应当考虑是何种组织,如何实现管理绩效的问题,而这一方面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③校企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评价和服务,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作用。

三、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黑龙江职业学院积极探索“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一)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

学院建立理事会,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坚持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立会原则,制定理事会章程,搭建理事会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职责与运行办法,加强理事会组织机构的能力建设。

为实现与企业深度融合,学院依托哈南产教园,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围绕重点专业,完成9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依靠龙头骨干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

(二)以制度为支撑,形成校企合作机制

学院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利用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等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分别承担了省职教集团化办学项目、职业教育进园区项目、中高职贯通试点工作等项目。学院出台了《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将校企合作纳入到年度考核体系中。各专业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开展订单教育,合作企业有权选择毕业生。

同时,学院完善了专业建设系列制度,修订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制定了《专业发展规划》,确立了行业企业调研制度,及时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技术发展动态。

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实施过程评价机制,以《校企合作项目运行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校企合作项目建设情况考核与评价指标》为标准,对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与评价。

(三)推进校企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多元合作”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学院成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企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社会团体等。职教集团以集团章程为总的指导原则,各成员遵循“共建公用、共有共享、共生共荣”的原则,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订单教育、举行职业技能鉴定、行业培训等。

2.形成了“政府牵头、校企联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区域合作委员会模式。积极开展区域委员会建设工作,区域委员会以政府牵头,区域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汇集区域内资源,共同实施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战略,共同参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

3.形成了“融入园区、共享资源、双元育人、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进园区模式。学院启动并实施了“职业教育进园区”项目,通过“办学进园区、专业进企业、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岗位”的途径,实现了“招工与招生、员工与学生、课题与岗位、学习与实践”的双元一体,形成了政府统筹、学院和园区主导、企业承接的办学机制,破解了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难题。

4.形成了“股份制管理、公司化运营、强师育人服务三位一体”的董事会模式。学院成立了哈尔滨强牧动物疾病防治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省龙职宠物服务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均为股份制公司、是实体性企业,实行董事会管理模式。公司员工主体是学院骨干教师和专业能手。公司在保证社会服务质量的同时,接纳学生轮岗实习和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实现了师资培养、学生实习、社会服务三功能一体化。

5.形成了“企业成基地、经理为教师、员工是学生、工作即学习”的教学工厂模式。以学院的培训中心为基地建成“教学工厂”,组织酒店专业学生进入“教学工厂”工作学习。专业学生通过考核成为中心工作人员。中心管理人员为二级学院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规定培养内容。

6.形成了“店面营销、店后生产、在店顶岗、在厂培养”的前店后厂模式。学院创办了龙飞焊接设备技术服务中心、“啡尝不可”饮品店、中铁快运代办处等多个“前店后厂”模式的实训基地。基地兼具生产和实训两大功能,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管理和员工努力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7.形成了“校企共建、产学同步、教学做合一”的校中厂模式。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哈南工业新城管委会、学院、企业等共建“哈南工业新城现代制造技术产教园”。在产教园内校企共建“校中厂”和企业专家工作站,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支撑有力的合作新载体。

校企合作模式【第二篇】

关键词 合作学院式订单班 实训校区 双导师制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服务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总结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也是目前改革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等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是利益的主体。学校可以利用企业先进、完善的设施和生产环境,培养出等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可以借助学校学生自愿的优势,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中一方面获得报酬,另一方面参与到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张平(2010)等将校企合作模式类型分为以下几类:模块型委托培养模式;校企互动模式;顶岗实习模式;订单式合作模式;教学见实模式等。邓志新(2012)把校企合作类型分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等。无论如何划分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存在学校的积极性高,但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原因:一是学校谈到校企合作时,总是希望企业给予经费或者设备上的无偿支持,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不愿意做短期没有收益的事情;二是企业缺乏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热情,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供求也发生变化,过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的吸引力逐步下降。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校企合作方式,而且会因为人事的变动造成“只谈恋爱不结婚”的局面。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缺乏有效衔接的桥梁。

分析企业合作的热情不足的原因在于,企业的投入成本大,但是收入少。要解决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必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在校企合作中,解决企业参与教学、教学内容更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聘任和学生就业等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减少企业的成本。

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本文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金融专业为例,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对现代金融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讨。该院的金融专业为了适应企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主要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目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金融类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现状是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军人类人才的需求,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强化校企合作的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需要切合区域经济特点,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来自本地区,毕业后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金融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区域经济特点,而且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要借助于金融的区域化运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我们选择长江证券有限公司、宏穗投资有限公司等作为合作对象,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产学研的合作,我们采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前面两年半的时间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课及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第六个学期学生开始进行毕业顶岗实习。金融专业在实践中摸索发展,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理论教学体系、时间教学体系及素质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吴耀伟(2010)认为,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从学校层面上看,主要有:对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不足;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包括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开发满足不了职业岗位需求、双师素质教师不足、实训条件和场地不足等);传统的教学管理不能适应需要等;从企业层面上看,主要有: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企业合作动力和能力不足等;从政府层面上看,主要有:缺乏法律支持;缺少宏观调控等。高职教学人才培养主要是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以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为手段,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高职教学的本质。当前高职院校的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满足行业的需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正尝试建设具有专业特色和区域经济特色的校企合作道路。

1、校企共建“合作学院”式“订单班”

校企合作还可以共建“合作学院”式“订单班”,使学校企业两者融为一体。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金融专业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与广州宏穗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组成订单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订单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松散的管理,而是在2012年开始对订单班学生进行独立组班,企业派遣专业老师,针对企业的独特需求,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参考企业专家的意见,企业参与到制定一些教学的管理制度,共同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环节,共同实施顶岗实习,共同开发教材等,合作院校式订单班成为校企合作的稳固平台。在这个合作平台上,学院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到学院做兼职教师,使师资队伍的实力增强,同时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金融专业以技术交流为辐射点,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合作院校式的订单班的建立确保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企业可以培养自己所需的技能人才,把合作的院校当做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发展,可以客服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2、校企共建“实训校区”

学校引企业进校共建实习工厂、实习基地等。企业负责设备投资、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和技术指导。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安排他们在课余、课内等阶段性进行实训。依据协议,学院向企业提供学生和开展员工培训。通过共建“实训校区”,学院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中,让企业感受到高职学生在企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目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营销专业就建立了“实训校区”,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金融专业建立了“金融服务中心”,现阶段“金融服务中心”只是本专业的老师在操作,下一步将要与企业共同建设,将“金融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扩大化,更加正式化,让老师、学生和企业的人员共同参与进去,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3、校企共建“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指的是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配备两个导师,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过程中,两个导师各司其职: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能力素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的训练。这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学资源和环境,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促使“双导师制”的顺利进行,学院构建了“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的责任、义务权利相对明确的机制。

一是互惠互利激励。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作为长期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开展工学交替、产学研究。二是学生跟踪管理。构建学院、老师、企业的三方管理机制。校内导师需要不定期到企业走访学生、探访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校外导师经常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经常和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组织纪律、行为表现、关心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安全问题、生活和健康状况。三是顶岗实习效果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以项目成果为依据,突出社会价值。主要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完成业务的质量、带来的经济效益等作为评价指标。

“双导师制”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师的选取。校内导师一般从专任教师中选拔,要求导师有良好的师德和责任心,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有较强的专业学习指导能力。校外导师的职责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业中业务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学校与校外导师签订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使得“双导师制”顺利进行。“双导师制”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学生的平台,建立学生实习、就业的长效机制,达到素质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但是在探索中,我们也发现校企合作还存在相当的问题。第一,政府角色的缺位。校企合作的保障与运行机制不健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时间长短和合作的深度取决于校企之间的情感,因此合作的稳定性较差,常造成“只谈恋爱不结婚”的局面。政府虽然表示对校企合作的重视,但是并没有实质性地推动参与协调校企合作,政府在立法、财政等方面也未能给予支持和引导。第二,合作机制不规范。由于政府没有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校企合作缺乏监督与约束。学校与企业基于双方的利益进行合作,但是由于利益的去向和短期行为,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建设长期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机制。第三,教学机制不完善。学校和企业确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院对教学机会的限定和企业培训的灵活性两者有时难以协调,因此会采取一些变通方式,但是结果不甚理想。因此,我们希望地方政府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给予直接引导,甚至是参与到校企合作中,确立专门的法规保护鼓励校企合作的开展,而学院也将继续完善教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喜梅: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抚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 邓志新:高职校企合作研究[J].职教通讯,2012(2).

[3] 郭福春: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1(5).

[4] 吴耀伟: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0(11).

校企合作方案【第三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on school-enterprise depth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Xu Yongjun, Chen Guanfeng, Liu Wanyu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510510, China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stage, how to build long-term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academe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were common issues for all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is paper, it discussed that our vocational college payed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i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government guiding function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diversity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specific practices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mechatronics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enterprise depth cooperation; depth fusion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下,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院校与企业如何构建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实现“双赢”目标,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创新职业教育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1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利益主体合作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给企业减负,原由行业、企业主管的院校,多数划归地方政府主管,行业、企业逐渐淡出教育领域。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有其各自的发展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目前处于外延扩张期,招生人数的增加和学校规模的扩大,上级部门给予的办学经费和学生缴纳的学费增加,这都对学校的外延发展极其有利。而校企合作属于学校的内涵建设,在合作的初期学校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合作的效果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校企合作等内涵建设未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而言,由于上级部门给予的经费有限,要学校拿出较多的人员和资金进行校企合作确实有困难。以上原因造成了目前高职院校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对校企合作缺乏系统全面的科学规划,缺乏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多数企业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生产和经营,投资办学是政府的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培养人才,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政策引导、约束和激励制度缺乏

建立学校和企业共赢的合作模式,涉及现有的职教制度,也涉及现行的法律和政策,是一种深层次的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导向予以保证和推进。一是从校企合作的约束性制度方面而言,我国未从法律层面规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所要达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也未规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二是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层面看,高职院校如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校企合作,往往需要较多的投入,而在当前的运行机制下,这笔投入很难获得资金方面的补偿;而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优惠政策也未很好落实,企业未能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

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形式表面化

目前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校企合作多数是建立在“关系和信誉”基础上的,学校没有很好的整体规划,企业的利益也难以保证;二是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有限,能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也非常有限,对企业来说缺乏吸引力;三是企业缺乏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建设的意识,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订单教育,没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员工。因此,尚未形成校企良性合作机制,造成校企合作只注重合作的签约数量,协议多以接收学生实习而忽视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的条款,未对合作内容及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校企合作对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2 我校在校企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校企长期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在合作中都能满足自身的需求。我校在校企合作中重视企业需求,在前期的调研和洽谈中,重视寻找和挖掘企业的合作需求。如我校与广东某机械有限公司的合作时,我们发现该企业制造空气自动送料机的零部件时采用普通机床加工,存在生产效率低且质量不稳定的缺点。现欲进行技术改造,将核心部件改为数控加工。但企业暂时无数控设备和成熟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对企业而言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后,我校机械系党政领导和教师主动提出利用我校现有的数控设备进行前期工艺方案实验,工艺方案成熟后,再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我校数控专业取得高级职业资格的学生组成生产制造团队,为企业生产服务。

实践表明,与该企业的合作使学校收获颇丰:第一,专业教师参与企业课题,提高了实践水平和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并组成了科研团队;第二,高年级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得到了生产性的实践锻炼;第三,学校的设备利用率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而言,同样有收获:一是减少了设备投入,避免了资金投入风险;二是技改方案在学校实施,不影响原厂区的生产,避免了技术风险。

注重校企合作中政府的导向作用

一般说来,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隶属关系及任务目标的不同,对于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单纯靠政府的某一政策与文件,或是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来协调,均存在不小的难度。只有政府直接参与,建立合理的企业、高职院校和其他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才能使校企合作的机制正常运转,才能使企业和高职院校都从校企合作中获益,使校企合作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目前,校企合作中政府的导向作用不明显,相关的制度不健全。但校企合作中如无政府的积极参与,学校要取得全方位的进展仍比较困难。因此,我校专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与相关系部共同努力,主动走出校门,到珠三角的一些工业强镇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寻求合作。如我校与中山南头镇政府合作,学校专门指派一名教师常驻镇政府办公,协调包括学生实习、就业、教师挂职锻炼、科研合作等校企合作事务,同时将政府就业服务部门和学校的就业办对接,将学校的专业设置、内涵建设和南头镇的发展结合起来,并为其辖区企业提供包括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实践表明,此种合作模式,对镇(区)政府而言,学校为政府辖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提升了政府为企业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对学校而言,有了政府的牵头和指导,实现了与政府辖区多家企业的对接,提高了校企合作的效率。

注重校企合作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重视合作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第一,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合作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如工科技术类专业,坚持“工作过程”式的合作模式,在自编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请每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企业专家按照“工作过程”的方式进行;文科类专业,坚持“岗位模块化”的模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将专业所涉及的岗位模块化,在企业的实习、实训过程中,按岗位进行指导。第二,不同的专业基础和师资水平,也决定了校企合作模式应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如专业基础好、师资水平高的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就不应满足于共建校内专业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参与教学、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层面,而应强调专业和行业、企业的全面对接,应在校企合作研发方面重点突破;对新成立的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应注重从相应行业、企业中引进兼职教师,调研人才专业素质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层面开展重点合作。

3 我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了解企业需求,确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切入点

在我校与中山市宏基管桩有限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始终将如何为企业服务作为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前期的实地调研和与企业技术人员座谈交流,我们得知,该企业目前最大的瓶颈是:由于企业生产环境差、工作强度高,一线工作人员流失率过高,影响企业生产。因此,企业有着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生产环境和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的强烈需求。但同时存在一线技术人员数量少、技改缺乏懂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的问题。了解了以上情况后,电气系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改需求,经过系领导与专业教师的多次协商研究,将2007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部分毕业生的毕业实践课题定为企业技改课题,企业拟定多少个课题,我们就将学生分为多少个课题组,全力配合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拟定合作计划方案,确定校企相关人员的职责和分工

要使企业技改课题和毕业实践课题相统一,并深入有效地执行下去,必须明晰校企双方人员的职责和分工,且双方密切配合。为此,校方根据企业划分的6个课题,确定了电气系党政领导为组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组员的工作小组。将所有参与实习的毕业生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名组长和3~4名组员,每组配备1名指导教师,教师负责在技术层面与企业项目带领人拟定具体的技改实习工作方案。整个实习团队有队长和副队长各1名,负责学生与校企相关指导人员的沟通。为加强学生管理和在生活等方面与企业的协调,实习团队配备1名辅导员作为领队教师。企业方成立了以企业总工程师为组长、技术部和行政部相关人员为组员的实习工作小组。总工程师负责技改课题的划分和工作进展的监督,技术部人员分配到6个课题组作为项目课题的带领人(每个课题1名),行政部人员负责就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学校的协调工作。

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

在合作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校企双方工作小组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每个组的实习学生必须每周向项目带领人和指导教师汇报实习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下周的工作设想;二是项目带领人和指导教师每两周向企业方工作小组组长汇报课题推进情况和技术难点;三是领队辅导员每两周将6个项目组学生实习情况向校方工作小组长汇报一次。以上工作的开展,使得实习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生实习情况和课题开展情况得到了很好的监督。

合作的效果

为期三个月的合作实践教学活动取得的成效有:(1)6个课题中的2个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用于实践生产中,其余课题开展所做工作为下一阶段的技术改造打下了基础;(2)26名实习学生中,最后有8名学生留在该企业工作;(3)指导教师为企业科研服务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个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的引导、法律政策的制定、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又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只要我们正视问题、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构建一个校企合作面广、层次深,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设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互利互惠的崭新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办出高职院校特色。

参考文献

[1] 黄炜,沈利平。校企深度融合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讨: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90-93.

[2] 马必学。创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高职学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51-52.

[3] 肖旭,陈群辉。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12-15.

[4] 沈正榜。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92.

校企合作方案【第四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82-02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向[1]。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时期,要继续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工程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近年来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全国首批CDIO工程教育试点学校和“卓越计划”首批试点院校,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本文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的

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结合南京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方式、考核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对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途径。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从2000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织,在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四年的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2]。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或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如果说CDIO模式是国际工程人才教育改革的成果,那么“卓越计划”就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尝试。2010年,为了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3]。

二、CDIO模式与“卓越计划”实施路径比较

无论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还是“卓越计划”,要适应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下面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加工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研究两种模式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情况。其中,自动化专业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械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

(一)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主要依据[4]。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向工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控制工程领域系统集成技术应用工程师。

机械专业旨在培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现场应用型高级机械制造工程师。由于该专业是“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因此采用3+1教育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培养,第四年在企业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为确保充分发挥企业学习阶段的作用,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了具有企业特色且详尽的企业培养方案,规范了该阶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计划、指导人员、毕业设计的安排等内容。

(二)课程体系设计

自动化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课、素

质教育课三部分构成,其中公共课又分为公共基础课和工程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该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46%。此外,依托校企共建实验中心的优势,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CDIO教学理念,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核心实践教学体系,即“421项目教学”体系。通过4个三级项目,2个二级项目,1个一级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级项目以单门课程为基础,旨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二级项目是基于课程群的综合性设计项目,能够有效地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级项目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的总结与提炼。项目进行中,学生经历完整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全过程。通过“421项目教学”训练,学生能够在认识、操作、应用、综合创新设计方面得到训练,形成逐层深入的实践教学特色,学生得到了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5]。

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模块、机电系统控制基础模块、顺序控制系统模块、机械设计制造基础模块、CAD/CAM模块、数控机床综合运用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校企联合培养模块、综合能力课外培养九个模块。九个模块涵盖了“卓越计划”对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此外,结合机械行业和合作企业发展需求,增加Solidworks工程制图、机械制造工艺、三坐标测量技术等内容的讲授和实践。为了保障企业培养阶段的顺利进行,增设了“企业实习预备专业知识概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和文化背景,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三)校企合作方式

高等工程教育要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人才要求,就需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本文中的两个专业采用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将企业引入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

自动化专业在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该专业还与三菱电机、通用电气、西门子、博士力士乐等公司合作,建成了23个形式多样的工程实训中心,并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适合工程教育的新教材。借助这些校企合作平台,自动化专业开展了项目教学训练和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机械专业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结合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企业亟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讲课,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情况,掌握企业实习所需的预备知识。合作企业通过对卓越班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此外,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了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化企业学习计划表,开展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和答辩工作。

(四)考核与评价体系

CDIO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是带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的动态调节过程[6],其反馈通过考核与评价体系实现。理论课程的考核一般由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等构成,实践课程的考核则着重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自动化专业一级项目的考核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环节的成绩以及答辩成绩。前四个成绩由各阶段指导教师负责,考察和监督学生在各环节的学习情况。答辩成绩由企业专家、学校专家、院系领导组成的答辩组负责,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因此考核过程也由双方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答辩过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家组成答辩小组,结合学校标准和企业要求考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

三、结论

本文以自动化专业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比较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考核与评价四个方面的实施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特色鲜明且卓有成效,工程教育环境对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明显作用。而“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程度相对更高,学生对行业和企业了解更深入,所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贴近工业现场,所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改革的工具,可以借鉴并应用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CDIO“做中学”与“基于项目教学”的理念,可以将“卓越计划”学校学习阶段的实践环节设计成若干二级和三级项目,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第一学期中增设1个一级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引入CDIO理念,能够使学生直接面对工业现场,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又避免了企业学习中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失。总之,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兼容并包,取长补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帅。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工作新思路[N].中国组织人

事报,2015-06-01.

[2]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

程教育,2012,(3).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4]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价

(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5]郁汉琪,解乃军,吴京秋等。项目教学训练体系构建下的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3).

[6]刘建东,戴波,纪文刚。“卓越计划”的宏观模型及评价体

38 530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