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优秀5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2024年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优秀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第一篇】
创造性课堂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这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课堂教学方案的优化,实现师生之间的学业探讨及学习,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所谓的创造性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为基本,引导学生联系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创造性学习。通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学习疑惑,敢于质疑各种学习难题,通过创造性课堂的营造,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合作默契,提升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现个人、小组、集体学习活动的开展,将自己的所学应用于实践。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素质为目标,拓宽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上的辅导者,教师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辅助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世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创造性高中地理课堂的开展是提升学生思维素质的有效保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下高中地理课堂的重难点,教师必须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比如,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首先考虑本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专业术语,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当下时代的城市化问题,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需要以这种教学内涵引导其他的教学模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循环。创造力的培养是创造性地理课堂开展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问题。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地理课堂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为目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学习评价是创造性地理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教师可以及时把握教学进度,有利于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在创造性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期待、信赖方式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在创造性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需要认真解答,悉心听取学生的学习心声,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索问题,对于学生的正确肯定,是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推动力。通过对创造性课堂教学方案的应用,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
课堂的开头模块是整节课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开头部分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对整节课却起到关键的作用,课堂的开头部分要像一块充分吸引力的磁铁,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深入学生的内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三国演义》:“落凤坡”的故事。又如,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在大西洋及地中海间巧妙转换的故事。又如,在“行星地球”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姐姐的年龄比妹妹大,但有的妹妹比姐姐大。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开头引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下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创造性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思考、解惑、提问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局限性。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学习,学有所思,思有所疑,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通过对课堂开头模块的优化,可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教师要学会授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形成良好的课堂合作性气氛。
创造性课堂教学是一门系统的教学体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学会自主探究式学习。边学习边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不需要过早给予解释,而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采取学生互助式教学法,让同桌之间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解决彼此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探究,相互交流,通过对这种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思维互补,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在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刻板的回答式对话模式,教师要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而多应给予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指点及解惑,在创造性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助,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3.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是创造性课堂的重要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合作探究情况,进行学生学习上的引导,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上的归纳总结,总结出重难点,让学生清楚的明白到自己现阶段的学习任务,要保证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难题。比如,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大气与太阳辐射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比如日落后明亮的黄昏天空现象,晴朗夜里的霜冻现象等。
通过创造性地理课堂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及实践能力,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眼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这种创造性实践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包括模拟性实践,课外联系性实践等,这些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刘娜.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转变[j].新课程,2014,(02).。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第二篇】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全面落实学院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学院20xx年教育大会精神,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形成有活动、能活用、显活力,具有苏州经贸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学院《制订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体育课程性质。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体育课程结构。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在集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分类辅导的形式,将体育活动(包括早锻炼)、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纳入体育课程教学计划,形成有机衔接的“四位一体”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共计108学时,其中集中教学36学时,分类辅导72学时。第一、三学期每学期26学时(8学时集中教学、18学时分类辅导),第二、四学期每学期28学时(10学时集中教学、18学时分类辅导),每学期学分,共6学分。
(四)体育课程人数。
教学组人数规模设定50人以内。
(五)体育课程项目。
根据学生需求、师资和场馆情况,动态设置体适能a、体适能b、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散打、太极、健身气功、瑜伽、健美操、定向越野、健身健美、拓展、柔力球、击剑等18个体育运动项目。
针对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设置体育保健课程。
体育课程教学按照体育运动类型设置,实行项目化管理,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选课随机编组制。
(一)自主选择课程内容。
1.新生入学后第一教学周开始,组织全体新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结合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有针对性选择加入1个体育运动项目部参加体育课程学习。
2.学习满一年后,学生可自主选择留在原体育运动项目部参加中高级班学习或者调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部。申请调选条件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良好以上;
(2)体育课程考核成绩良好以上;
(3)因个人原因不适合继续参加原体育运动项目部学习,须经过原项目部负责人审核同意。
(二)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同一体育运动项目部有多名教师授课,执行统一课程标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三)自主选择上课时间。
体育教学活动从第二教学周开始,学生可以按照所在体育运动项目部的教学计划,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上课时间。
1.体育课程的集中教学时段,安排在每周二、五下午。
2.体育课程的分类辅导时段,安排在非集中教学的任意时段。具体辅导时间由各体育运动项目部根据学生需求、师资和场馆情况,组织任课教师确定并相对固定。
集中教学与分类辅导有机结合并统一纳入体育课程教学计划,分类辅导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包括早锻炼)、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由各体育运动项目部有计划、有组织开展。
1.集中教学,执行教案、精讲多练,组织学生通过比赛来练习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2.分类辅导,开展本周教学重点的预、复习,专项技能练习、运动训练、比赛、体育锻炼和提优补差等。
(五)体育课程教学要求。
1.初级班(学时一年)。
教学目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能适应专项运动技能学习;初步掌握1项运动技能,每学期至少能参加1次教学比赛。
教学内容: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与运动技能练习为辅相结合。
2.中、高级班(学时一年)。
教学目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每学年至少能参加1次运动竞赛。
教学内容:身体素质练习为辅与运动技能练习为主相结合。
(六)体育课程实施要求。
各体育运动项目部制定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按照要求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
1.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6次,其中早锻炼不少于3次。体育锻炼包括参加集中教学、分类辅导或者课外活动。
2.体育运动项目部要保证学生参加集中教学的课时数量,1、3学期各是8课时,2、4学期各是10课时。
3.体育运动项目部要保证学生每周体育锻炼中能有1次参与任课教师的面授,包括集中教学或者分类辅导,每次不少于90分钟。
4.体育运动项目部任课教师每周辅导学生早晨锻炼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45分钟。
(一)体育保健课修读。
对部分病、残、弱等身体异常特殊群体的学生,不适宜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须于开学2周内申请,填写《修读体育保健课申请表》(附件1),附上县(市)级医院诊断证明,报送所在二级学院、学院医务室、体育与军事教学部审核,教务处审批后执行。
(二)体育课程调选。
体育课程选定后不得随意更改。因特殊原因退、补、改选的,须在选课2周内申请,填写《体育运动项目部调整选课申请表》(附件2),经相关体育运动项目部、体育教研室审核,体育与军事教学部审批后方可进行退、补、改选。
体育课程的组织管理与运行,统一由体育与军事教学部负责,具体由体育教研室组织各体育运动项目部组织实施。
(一)体育课程项目化。
体育课程教学实行运动项目化,依托体育运动项目部形式实行项目部负责人制。项目部负责人全面负责本体育运动项目部运行管理,围绕学院“三教”改革实施,制定本项目部的建设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教案,创新教学方法、编写课程教材;组建项目部教学团队,打造一支由专兼职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生和校外体育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做好教师聘课和课程教学安排;做好集中教学与分类辅导有机衔接,统一纳入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实施。
(二)发挥“三员”角色。
体育课程任课教师要做好“教练员”,高效利用集中教学,做到精讲多练,教会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技术;做好“陪练员”,充分利用分类辅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包括早锻炼)和训练,以练促教,培养学生养成“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习惯;做好“裁判员”,实施项目化教学比赛,通过“赛中学、学中赛”,多维度、全过程评估学生的体育成绩,做到以赛促教。
体育场馆实施项目部负责制,各体育运动项目部负责人统筹本项目部的场馆开放使用和设施、器材的管理。
(一)开放时间。
非集中教学时段,各体育运动项目部根据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所管辖的体育场馆及设施设备面向全体学生免费开放,室内场馆开放时间:6:30--21:00,室外场地,为全天时开放。
(二)设施保障。
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使用的公用体育设施器材由各体育运动项目部负责维护管理,相关维修保障纳入体育与军事教学部统一管理。不适合公用的体育器材由学生自备。
创建多元评价学生体育课程的'考核模式,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学习过程统一纳入考核体系,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考核内容与标准,由各体育运动项目部制定并纳入课程标准,体育教研室审定,体育与军事教学部审核后统一实施。
(一)考核内容和方式。
1.身体素质考核。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办法》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作为体育课程成绩及格必备条件。
2.运动技能考核。主要包括所选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技术和体育健康知识。通过课堂提问、课外作业、动作演示、教学比赛等多形式综合考核。
3.学习过程考核。按照各体育运动项目部的规定执行,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体育活动(包括早锻炼)、运动训练、体育竞赛、项目部辅助工作等方面的参与度、进步幅度、考勤情况以及取得成绩等多维度综合考核。
(二)考核办法和要求。
1.考核时间。由体育教研室组织各体育运动项目部按照教学计划实施。
2.考核成绩。采取百分制形式评定后,由各体育运动项目部组织任课教师录入成绩。同时,做好体育课程项目考核记录备案。考核成绩包括:身体素质考核成绩(50分)、运动技能考核成绩(40分)和学习过程考核成绩(10分)。
3.课程缓考。学生须本人提交申请,由学院医务室出具相关证明(因伤、病缓考学生),经所在二级学院和教务处批准后,统一由所在项目部提交给体育教研室审核后方可缓考,并报体育与军事教学部备案。
4.课程补考。体育课程考核成绩不及格者,须由所在项目部进行补考,并报体育教研室备案。
5.课程免修。退役、体质特异学生体育课程免修执行学院规定:参加学院组织的校内外体育竞赛获奖或参与学校体育工作表现突出的体育特长生,可申请当学期体育课程免修和学分认定,并根据获奖或工作业绩获评体育课程成绩。
教师参与体育运动项目部发展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推荐参加学院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一)体育运动项目部考核评价。
按照体育运动项目部特点,主要从项目部开展运行状况、学生参与情况、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校内体育竞赛开展情况、校外体育竞赛参赛获奖情况等方面开展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项目部年终绩效分配依据。
(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结合项目部特点设置差异化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学院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奖评优依据。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第三篇】
摘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高校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从教和学的角度,提出了加强会计学本科教育以及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
高校;会计学;教育;能力培养。
一、引言。
财政部会同原国家教委确定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的教学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经济及会计专业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如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政府机关会计、注册会计师、教师和科研人员等。针对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各学校对会计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要会用账其发展前途是会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而且还要为专科学校培养会计教师。也就是说培养的是应用型为主的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会计教育的普及,会计学本科生教育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会计基本功,同时具有会计管理以及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未来就业前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我国高校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1.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在一些高校,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则以ppt课件为主,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少,教学课堂过于沉闷;教学现代化手段运用不充分,学术气氛不够浓厚,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课外活动和学术讲座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课与基础课存在比例失衡现象。例如,会计专业的课程过多,而且专业课大多集中在大三以后,一些专业主干课程之间有重复现象,而基本经济和金融的理论方面的课程则份额不足,专业英语课甚至不开设,即使开设,也达不到效果,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有些学校对会计专业划分过细而且也不规范,导致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片面和单一,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3.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
会计学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如果过于形式化,就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因此,课后作业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由于只注重课堂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或教学实习基地等现场操作的机会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造成毕业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不强,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会计学本科教育的几点建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会计学本科生的毕业分配去向有了很大变化,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的媒介作用将更加突出,社会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即因此,会计学应围绕国际化会计教育展开,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目标等,都必须符合当前社会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从教和学的角度,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做法。
1.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专业教学有关的音像资料,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的冲击以及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感知度,使专业教学立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指导和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2.实施双语教学。
从大一开始,在某些低年级基础专业课中,实施双语教学,每学期适当增加专业双语课的门数,在某些高年级专业课中使用外国原版教材,由外籍教师或外语水平高的专业课教师授课,有助于学生获取国内外最新本专业的知识和信息,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3.会计+外语双专业培养。
为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就业面,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辅修一门外语作为双专业,获取双学位;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到国外深造,都会有较大的竞争力。例如,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制定了《山东科技大学本科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效果: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在主修本专业的同时可以在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本科专业中任选其一作为第二本科专业,辅修完第二本科专业的相关课程,成绩合格者,毕业时颁发两个专业合一的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且属不同学科门类的授予两个学士学位。
4.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规划教育。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高校健康发展的保障。众所周知,诚信是会计行业的根本,会计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必须实事求是,坚持会计准则和执业原则,这样才能融入国际化会计发展潮流。各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就学会坚持原则、富于责任感、忠诚可靠、严于律己,具有良好的心态和优良的品质。
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积累知识、完善人格、增长见识、理性面对就业,选择好自己的职业道路,最终成就事业至关重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学本科生的需要情况,学校应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邀请有关专家、企业家等定期给学生开办讲座,系统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于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会计学本科生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
美国《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提到“今天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学生应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所谓“学会学习”,就是使受过教育的人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准确地找到他不知道的东西。因此,在大学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
1.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增强专业意识。
首先,专业入门教育和专业意识培养十分重要。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全面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和专业发展前景,充分认识会计职业岗位,在学习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结合专业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具体学习目标。学生除了课堂知识学习以外,还要查阅并阅读相关专业资料,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按照会计学专业学习和相关要求,能够自主学习和进行专业知识扩展,增强专业自主学习能力,既要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具体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假期等参加会计专业实习,锻炼现场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2.加强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能力对会计学专业尤为重要,与会计专业有关的工作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而外语架起了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中国入世后,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急需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有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培养,并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本科生在学习第一专业的同时,可以选择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作为第二本科专业,也可参加每学期为学生开设的全校公选课,学习相关的课程。
3.增强经济和法律意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经济和法律都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中,会计学专业就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想行使好自己的会计监督管理职能,就要对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我校不仅增设了法学+会计专业,而且为学生开设了提供经济和法律相关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4.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它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校经管学院为广大会计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宝贵的资源,会计协会、会计学社、会计科技活动月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专业课老师亲自指导,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财会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科研意识。定期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会计学本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根本,学习、实践、创新、管理等能力构成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通过各方面的活动,能够培养组织、协调与沟通等管理能力。这种浓厚的学术和科研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学生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并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获取更多专业知识和信息,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五、结语。
由于会计学专业在社会的普遍适用性,相对其他专业有一定的优势,但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会计学专业相对饱和,社会对会计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的就业并不乐观。因此,会计学专业学生既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实践、创新、管理能力以及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确定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可行的职业规划,了解社会需求,真正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5]张维,赵悦平.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2):147-149.
[8]林晓敏,杜飞,汪沁沁.经济法对会计学专业学习的指导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0(4):235.
[9]张月玲,张思远,马南.大学生第二课堂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基于山东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2011(2下):143-146.
[10]张月玲,花双莲。王晓莉.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以山东科技大学“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财会通讯综合,2010(11上):39-41.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第四篇】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的精神,充分调动干部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全面推动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县开展第二届“课堂教学改革标兵”的评选活动。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以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为主的课堂转变,全面推进我县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积极、快乐、健康地成长。
通过评选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标兵”,更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一)评选范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科教师。
(二)评选标准:
1、热爱祖国,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政策法规,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和奉献精神,没有从事有偿家教的行为。
2、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具有先进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思想和独到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理念符合当前我县教育局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学生学习热情高,能积极主动地发展。
3、担任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突出,深受学生欢迎。
4、“教改标兵”应在本学年期中、期末质量监测中成绩优秀或上升幅度较大。
(三)评选程序。
坚持客观公正、人人参与、重师德、重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实效的原则,采取自荐申报、学校考察推荐和教育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选。
1、自荐申报:由教师个人申报。
2、学校考察推荐:
(1)由学校对申报人课堂教学实效以及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考核,经集体讨论、民意测评,产生候选人上报教育局教研室,兼顾学科均衡,评选范围包括现学段所有学科。
3、教研室初评:对学校推荐上来的候选人,由教研室不定时、不定期听推门课,听课结束后将对该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课堂教学效果。然后择优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标兵”候选人。
4、教育局考评:由教研室牵头,成立考评小组,分学科对“课堂教学改革标兵”候选人进行实地考评,考评结果结合该任课教师期中、期末学生质量监测结果,确定最终获奖人选,并公示一周。
5、表彰:教育局对“课堂教学改革标兵”进行表彰。奖励获奖教师国内培训学习。
固安县“课堂教学改革标兵”领导小组。
组长:王兴瑞。
副组长:刘熙舵赵春如杜传凯李玉楼。
刘书年张培胜王胜利。
成员:黄书刚、刘光远、乔若山及各学科教研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研室,具体负责“课堂教学改革标兵”的选拔、培养和管理。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第五篇】
《中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传统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同样学校教学也跟着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体育课改革也势在必行,体育教学也要改革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我校:“和谐、扬长、互助、发展”个性特点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品德教学,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我们学校将要把体育教学定位在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出发,充分体现我校所倡导的“追求科学、发展个性、创造卓越”建设具有实验特色的体育课程,我们将突破传统的思路,建立宏观大体育观,我们将体育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淡化竞技,注意健身,运用启发式、自主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自选“套餐”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式教学。
传统式与自选“套餐”式体育课的对比。
传统体育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差异,不可能精通各个项目的教育。
3、课的内容枯燥无味,学生都不感兴趣,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
自选“套餐”式的体育课优点:
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一改传统式教学内容及方法,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出发,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将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按项目分组上课,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以便更好地发展,这种上课形式也能充分展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的专长,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体育意识。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掌握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挖掘潜能,增强责任感。
3、掌握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并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及理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积极的竞争意识、自我超越的精神及自我评价感,树立自尊、自信。
4、树立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协作,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及终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1、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先进资源,在课余时间各项场馆向学生全面开放。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发展特点,及学校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优点;由于打破班级建制、年级界限,同学之间互不熟悉,通过这种上课形式可使年级之间、同学之间增进沟通,塑造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身心诸多方面得到发展,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展示教师的专长、学生的特长,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自主性、创造性学习,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空间。
4、把校运动队、有运动特长的学生的专项运动纳入体育课堂中,有利于校各个运动队的建设。
设想一:
(一)课程设置。
1、分别在三个年级每周开设3学时体育课(每学年每个班级96学时)修满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
2、依照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特点出发,在学校三个年级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别设三套“套餐”,每周有一节课上必修课,另两节上选修课,身体素质练习随课堂进行。
(二)“套餐”内容的设置。
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通过对全校学生的调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篮球、足球、排球、棒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健美操、武术、散打、跆拳道、游泳、轮滑、健美这些项目。我们从这些项目中选出供三个年级选修的项目,三个年级选修的项目可重复。如乒乓球项目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特别喜欢,那麽每个年级都设该项,每个年级设两套套餐供学生选择,另外给特殊学生设一套适合他们学习的套餐,在三个年级同时还开设必修课(田径和体操)身体素质练习贯穿每节课。
初一年级开设项目。
必修课:田径体操。
套餐一:乒乓球游泳排球健美操套餐二:羽毛球轮滑排球跆拳道。
套餐三:跳绳排球游泳有氧健身操(适合身体较胖的学生)。
初二年级开设项目。
必修课:田径体操。
套餐一:足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
套餐二:篮球棒垒球散打健身拳。
套餐三:跳绳乒乓球游泳有氧健身操(适合身体较胖的学生)。
初三年级开设项目。
必修课:田径体操。
套餐一:篮球乒乓球手球防身术套餐二:足球羽毛球游泳太极拳。
套餐三:跳绳游泳素质练习有氧健身操。
上一篇: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优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