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校园绿化;绿化景观;植物配置

1 项目概况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唯一一所独立设置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有3个校区,其中实训基地校区位于广州新白云机场北工作区内(飞机维修区),紧邻多个民航生产单位。

2 现状分析

本次项目(3期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为用地内的正门广场、培训楼和图书信息中心、教学行政楼周边公共绿地、以及围合空间等其它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面积约为15000m2。本校区建筑以白色调为主,建筑风格为简单的几何体形成组合丰富的建筑空间,校园前两期绿化风格整齐大方,主校道透视效果强烈。

3 规划指导思想

校园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建筑与环境互动。校园绿化景观依据各区域不同的功能与环境需求,探求具有本校园独特绿地形式与空间。做到点(景点绿化)、线(道路绿化)、面(大块绿化)的有机结合,使绿化布局与校园建筑相协调,在校园中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环境,构成校园的绿地系统,以建设生态化、花园式、具有民航特色的校园绿化景观为最终目标。

彰显校园文化内涵的理念。实训基地3期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设为“奋飞”, 运用红色(彩色)植物和雕塑、铺装点缀其中,起导向及焦点作用。校园总体绿化规划为营造校园户外活动、学习、教育、交流的“大舞台”,实现舒适、怡人的绿化环境和实用功能的结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校园功能分区明确,绿化景观设计,无论是局部的,或是整体的,都统一围绕着校园的使用功能和立意展开。绿地规划统一考虑,力求协调一致。结合现有建筑,以建筑为依托,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在满足相关规范及规划指标的前提下进行景观设计。创造有民航校园特色、整齐大方、线条明朗的校园环境。

绿化系统网络结构的理念。公共空间绿化体系和景观网络化,通过“苑-园-广场-道路-院-庭”的起承转合,形成校园园林化的景观体系,使自然和人工得以相互结合、渗透,形成丰富的景观视线和连续的景观感受。实训基地3期绿化规划既注重对活动所需要的面积、尺度等功能要求,也充分考虑师生群体的各方面需求和心理感受。

渗透管理的理念。实训基地三期校园绿化系统的规划,需要增加校园环境的识别性,提升学院的形象,形成“广州民航”特质环境,并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实现管理的“潜移默化”,同时促进学院的后勤绿化工作不断进步。

突显校园绿化景观总体布局的空间系统观

实训基地3期绿化规划采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用绿色基质+环绕绿带+绿色廊道+干扰斑块+观节点进行总体布局。

绿色基质:通过连贯性的大面积绿化,确保校园绿化面积达到总面积的50%以上,实现绿化的生态功能及相关功能。

环绕绿带:通过校园四周林带的建设,形成校园与周边区域的分割,加强校园边界线和识别性。

绿色廊道:通过主干道和次干道足够宽度的绿化带,贯穿和加强绿色基质,共同形成校园绿化的系统性。

优化校园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结构

实训基地3期绿化规划空间的总体结构,主要满足校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体现校园绿化的层次和要求。刚性结构,指绿化规划布局总相对稳定的主干骨架,如道路绿化,边界绿化,广场庭院绿化,标志性景点建设等。柔性结构,是指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化的弹性结构。如预留地的绿化,建筑物周边的绿化,屋顶绿化等。优化结构,可以将近远期校园绿化景观建设,做到有机结合;可以清晰展现校园绿化景观结构内部的个性特色与不同结构之间的差异性;可以更好地实现校园绿化景观以人为本,突出重点,节约型规划设计的要求。

4 方案设计

各功能区分析

实训基地校园整体建筑风格充满现代感,简洁明了,校园内北区现状绿化自然优美,但缺乏重点点缀和小空间的营造。本设计从结合整体建筑功能和风格、现有绿化配置和强化主入口出发,融入民航历史文化和中华文化元素,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如图1所示。

主入口区。现主入口广场面积有限,不够开阔。本设计将学校主出入口及东西两建筑主入口形成的前广场作一个整体考虑,运用鲜明、简约、大气的地面铺装和适当的景观绿化设计,并考虑人和车的分流,突出加强主入口的气势效果。

庭院区。包括图书馆、办公楼和实习培训楼形成的庭院空间。分别为求知园(东)和时光园(西)。寓意拿着时间的金钥匙,打开浩瀚的知识大门。依据不同的建筑使用功能和风格,营造统一又具浓郁文化氛围的休闲活动空间。

求知园:主要景点有-求知径(问号造型,甲骨文路面雕刻)、勤学台(塑树旱景造景,营造休闲读书、活动平台)、汗水书香水景(水从书本造型构件缓缓流下,寓意求知的艰辛,方可得到知识的回报)。

时光园:平面的造型是一把钥匙,寓意拿着时间的金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主要景点有——金匙广场(钥匙造型广场,中央构件小品为进入视线的焦点,并形成一个框景。围绕广场摆设的石质园灯,可摆设模型雕塑,也可作坐凳)、时钟景墙(镂空时钟景墙寓意我们要珍惜时间,活到老,学到老)。

道路绿化区。满足人行和车行功能要求达到一定庇荫和审美效果。

5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依据以上规划理念和指导思想,结合对前两期绿化景观的总结,达到在平面与立体形式上统一协调。如图2所示()。

结合建筑风格、使用功能和空间关系,进行合理的绿化配置

衬托完美建筑、划分重组建筑空间关系,使绿化和建筑相辅相成,创造宜人的舒适环境。

植物配置时必须结合场地条件和空间关系,以及朝向通风透光等问题

如庭院内上空为建筑顶板的空间,一般不适宜种植乔灌木(考虑塑树或作功能平台);主干道的树种选择考虑配合现状的绿化种植。

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景观层次感

主要以常绿树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

6 方案在施工中的完善及反馈

根据以上施工放线图,按照国家的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列植、对称的规则种植布局与学校的学术严谨性相对应,体现出简洁大方的景观效果。结合现实场地的客观因素以及出于使用安全、卫生考虑,对方案内容做出了一些调整和补充:

图3 原用作绿化分隔带的巴西野牡丹的巧妙运用

图4 南亚热带风情的假槟榔列植

应用艺术、生态等手段,植物与建筑完美结合

培训楼周边停车场取消了车位之间的绿化分隔带,延伸了停车场的绿化景观效果。取消了的车位间的绿化分隔带使用的巴西野牡丹移至建筑墙边种植,软化、美化建筑的边缘线,降低墙体硬质观感,增加美化柔和度,增强层次感,见图3。

校园绿化景观功能结构的完善

围墙与道路之间及图书馆信息中心大楼南边的绿化带增加具有浓郁南亚热带风情的假槟榔进行行道树列植布置,完善校园绿化景观功能结构的同时,将校园绿化景观规划的内容(自然空间、人文空间等)与策划的景观亮点相对应,见图4。

植物表达现代人与大自然的亲密融洽

对图书馆信息中心大楼内庭及周边的绿化带进行植物配置优化,应用火焰木与尖叶杜英营造树阵,通过应用天门冬、勒杜鹃、黄榕球、红继木等将内庭院空间、屋顶绿化来表达现代人与大自然的亲和,力求把有限的空间有效利用营造出更为开阔的效果,见图5。

7 结语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三期绿化景观的营造,是科学的规划指导理念、彰显特色的方案设计、精心切合实际的植物配置以及规范施工四位一体的完美结合,校园绿化景观规划是校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景观的巧妙表达,需要全面统筹,更离不开日后绿化管理养护,园林绿化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高校校园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沟通信息,将其纳入城市绿化管理范畴,让校园绿化建设成为城市绿化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张秋红。浅析校园绿化景观特点与规划设计[N].中国建设报,2012(11)

2 张涛。 垂直绿化在校园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2(22)

3 杨斯玲。大学校园绿化规划设计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小学校园景观;图底关系;平面;立面;空间

小学校园景观看似普通,但在学生的世界,含有内在的童趣。好的景观可以愉悦地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小学校园景观图底规划理论中,我们可以用图与底的关系分析学校景观的美,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判断。由于人们对图形所展示的信息反馈更为积极。作为“底”(背景),主要衬托出“图”(图形)这一封闭形状,则是通过大脑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识别。图与底的关系是反映校园景观中的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人们的视知觉能力对图形感知。校园景观,由视知觉感知的图和底,空间形态的结构关系,能更好地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美。针对我国城市小学校园景观的特殊性及场地的局限性、规划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小学校园景观关于图底规划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更深刻、具体的研究。图与底的关系不仅能为小学校园人性场所营建增添美,也使小学校园环境的生态建设、功能布局和环境营建等方面更为完善。基于图与底的关系,合理营造人性场所,确保更好的小学校园景观。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即“图底规划”,从微观的视角切入,以建立人性场所为支撑。学校的教育更侧重个人素质的培养,重视校园景观空间的建设,为场所精神塑造理想的土壤。人们对建筑实体与校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图与底的思考,景观要素与其周围的环境及其所含有的色彩图案等也需要进行主观与客观的搭配,用符号形式美化人们活动场所。

一、平面上的图与底

校园景观从校园基址的平面上分析,当校园建筑物作为“底”的背景时,校园内的景观就是“图”。图作为景观元素的构成部分,是封闭性的。我们调研发现,校园的景观与其校园的建设用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从北湖小学和武汉市人民小学的校园总平面看,校园内建筑围合的空间为图,建筑被视为底。反之,校园景观及其周围环境就被作为底。当然,建筑也有其自身的装饰,图底的转换也与其自身的细部设计有联系。从平面的功能布局、植物搭配等,将校区景观内部的景观斑块和校园景观中生态路径进行拓扑分析,把景观斑块抽象为节点,把生态路径抽象为连线,系统分析节点与连线之间的拓扑关系,用于构建其生态校园路径的设计与景观搭配的和谐性。地面铺装也是校园景观细节设计的构成元素之一。用特色铺装图案对校园地面进行装饰,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大兴第一实验小学,活动区域中一些游乐空间,是用图案形式绘制在地面上,划定出学生游乐空间。

二、立面上的图与底

景观元素的构成是由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存在的。当我们在进行设计时,为了优化校园景观,就应该对构成景观的建构筑物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装饰。以回民小学的建筑外立面为例,该学校对其墙面进行了垂直绿化。绿色植被与墙体自身的色彩对比鲜明,如果进行图形的抽象,我们可以获取优美的图案。以建筑立面为背景,附着在建筑表面绿色植被有规律地装饰其上,图案美观。例如,很多小学校园建筑外立面色彩单一,可以借鉴回民小学的建筑装饰,对其外立面简单地垂直绿化,改善单调、乏味的表皮,使立面内容更丰富,提升校园景观的绿意与蕴涵。也可采用其他方式为校园景观建筑外立面增色。校园景观设计的形式构成不都是程式化的、一成不变的。利用一些盆栽植物对小学校园室内外景观进行装饰。也可通过对墙体进行再设计,借用学生的艺术创作作品,特色涂鸦板报等形成校园景观独特氛围,如室内文化墙,或者是空间界面装饰等。盆栽植物中,借用花卉对校园景观进行装饰,给人以欢快、热烈的气氛。我们把经改良的墙面,为校园景观增加文化内涵,体现校园的素质教育特色,同时摆脱校园景观设施的限制,合理利用景观元素丰富校园。如振兴路小学在校园内设计了文化墙,但是三个立体的构筑物确实为学生谋福利。如果在很有限的校园面积内,仅仅看到墙面部分是单调的、空洞的,通过主观性的设计使墙体的内容更多元。像回民小学有展示空间,利用建筑立面设计的文化墙及橱窗展示出学生的成果——剪纸图案。一方面体现了校园景观文化,另一方面是对墙体有效的利用,丰富了建筑内部立面效果。

三、空间中的图与底

图与底的层次变化,校园景观达到在有限的空间内较佳效果,就要增加使用多种途径来强化景观的进深感。巧用空间的关联性创造景观的层次感最为常见,为景观的深远感增添特色。校园的有限利用空间使建构筑物(即为“底”)营造,而该空间中植被、山石、水体等构成景观的元素作为“图”,校园景观空间富有层次性、趣味性。这里的“图”并不是单一的,通过对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结合,营造高低错落的空间层次,加上对同一季节不同色相的植被进行合理组织,“图”又有其内在的内容,即把色彩鲜艳的植被为“图”,颜色单一、同一色系的绿色作为“底”。建筑物的六个面围合成空间。“空”为使用,把“空”的空间作为“底”,其内置入一些供学生实用的家居,即为“图”。前进二路小学校园对室内景观设计运用了色彩艳丽的室内家具设施,符合小学生的色彩感受。装饰性的室内家具设施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学校校园的边界部分是用实体墙与外界隔离,对墙体及其周围环境装饰,使其优化。如某一小学校园白色的边界墙面装饰了彩色墙绘,墙体边界留有花池,种植球状的常绿灌木与墙体之间进行了分割,使人们好奇绘画时,保持一定的距离美。这样,搭建了空间层次变化,既使单调的墙面软化,也使校园增加绿意。综上,正是基于“图底规划”模式,以微观视角,认知图与底的关系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构建校园的“积极空间”,活跃校园氛围,符合学生活动,获得诗意的校园景观环境。为校园均衡发展,使校园景观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每个校园有其独特的地方,但不都是完美无瑕。校园景观需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潘京。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图底规划”设计探析[D].长安大学,2008.

[2]朱丽敏。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图底关系浅析[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0,(11):76-78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3

――北京西城区实验学校书记、“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组长 梁 波

北京西城区的基础教育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优势,在巩固教育根基和课程改革阶段发展好势头的同时,我们需要着手研究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事情。“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教育正在主导着教育理念的变革。我们探索数据交换,以激发和释放信息管理平台及校园网的潜力;我们推动数字校园课题工作,以驱动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培养校园中信息化人才的创造力,最终促成开放创新、全民参与的信息化应用氛围。

――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张 冈

数字化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数字校园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学校发展角度来看,数字校园应该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各方面实现全面渗透的标志。很多学校都具备了实现数字校园的基础条件,可是多数学校采取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数字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专业力量的辅助。当前,学校借助外力往往是使用公司现成的解决方案。这种做法的最大问题是公司提供的方案与教育实际、育人模式有很大的出入,而且限制了学校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状,确定了以课题为先导,以科研的方式方法开展数字校园工作的思路。

我们于2008年10月申请北京市“电子化学籍管理推广与应用”子课题“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经各方面考察,选定师大二附中、一六一中学、西城外国语学校、七中、西单小学、三里河三小等六所学校作为课题试验校。根据上述问题,确定研究主题:一是探寻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帮助学校拟定切合教育实际、健全、可行的数字校园规划方案。二是设计一个解决方案,突破各系统间数据交换的瓶颈问题。

在课题筹备阶段,课题组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当前有关数字校园参考资料的内容大多集中在系统框架的搭建和建设模式的表述上,没有关于对学校规划方案核心思想的研究结果,但正是规划思想的部分才起到指引应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作用。于是,课题组将研究主题集中在点上,确定研究问题:试验校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可以为学校带来何种机遇,这些外部影响与学校建设的核心思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内化过程”。课题组通过对“内化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来验证数字校园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观点

1.数字校园促进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变革

在数字校园中,学校管理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首先,只有运用现代化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效果,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才能够最后得以实现。其次,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数字校园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应源于学校

数字校园规划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自身的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符合学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数字校园规划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数字校园规划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所以这也就需要数字校园的规划源于学校,由学校内部提出,而不是借公司之手,或采用现成的公司解决方案。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试验校提出了自己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由学校设计的规划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理念。譬如,师大二附中数字校园规划的设计者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他们从学校系统发展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校的宏观策略和治学理念,尤其当学校自身的文化符号被注入设计方案后,学校的数字校园规划更好地展现了校园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当然,数字校园规划需要源于学校,并不代表完全不需要借助公司力量。公司的专业技能与完善的运营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促使学校组织结构从传统转向现代

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是机械式组织,强调上级行政上的权威,以上传下达的计划、指令、指标和会议决议作为管理活动的依据。这种管理体制比较僵化,不利于学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在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数字校园可以说是这一作用的具体途径。

有些课题试验校在提出的数字校园规划中已经较好地展现了现代化变革的雏形,体现了学校从传统组织结构模式向适应性组织转变的趋势。以七中教师专业平台的设计思想为例,教师具有职业化特质,是可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和解决问题的,他们不需要上级告知教学程序,而是依靠职业标准来指导工作。我们看到,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结构虽未必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组织中的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意识形态已受到影响并发生转变,工作效率得到充分提升,数字校园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数字校园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促进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数字校园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数据层的规划。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传统的管理信息被数字化,在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数据被准确地审核,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应用到其他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管理者借助数字技术支撑平台可以更高效地统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合理配置学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多因素的最佳功能。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将现有不合理的工作方式通过数字校园工作的实施加以改革,形成并健全学校管理的方法体系,最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2.数字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当前有一种关于学习环境的倾向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数字校园构建的正是信息化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可以自如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与学习材料,方便快捷、丰富多元、开放共享,其优势是传统校园无法企及的。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际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发展出师生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

例如,师大二附中在学校本校“导师制”理论基础上,规划了数字校园的“指导中心”模型,其中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信息资源、教师、认知工具,还包括任务情境等资源。“指导中心”与学校课程体系相互作用,如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这样的任务情境蕴涵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也集成了各种学习资源。当然,学生在解决任务情境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学校的“导师制”设计每十名学生配有一名指导教师。这样,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传统班主任管理学生德育工作时代。学校构建“指导中心”,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工具和平台,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有序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在情境中深化应用,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促成师生与生生之间理性深入的协作和交流。

3.数字校园促进终身教育理论的实施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思维方式,同时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极大的需求。一方面,终身教育理论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撑。试验学校规划数字校园时注重了人在时间维度的发展,注重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考虑到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的部分,如家校互动平台、课外学习的知识库、大众服务窗口、兄弟院校共享平台,将校内教育延伸到社区,与兄弟院校分享资源。另一方面,数字校园是在教育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拓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最大限度延展教育时间和拓展教育空间。七中设计学生生涯规划平台,规划了两个舞台场景:一个是现实舞台,包括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高考报考指导以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另一个舞台是借助技术手段搭建的信息化平台,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上自主学习与活动。现实与虚拟互相补充,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设计、自我成长。

形成“数字校园”规划模型

通过课题研究,试验校不同程度地设计了本校数字校园的规划。下面,笔者将部分试验校的规划概念化,抽取出相应模型在此呈现。

二附中数字校园构建了系统全面的体系结构(图1)

二附中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结合了学校发展理念和办学特色,从学校主体活动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课程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资源中心”、“发展中心”的多元建设内容。

七中数字校园人本理念,以重点应用带动发展(图2)

七中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提出了两个重点应用:学生生涯规划平台和教师专业发展评估系统。前者以生涯规划为引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后者以教师发展评估为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西单小学辐射式构筑信息化平台布局(图3)

西单小学首先梳理了“业务视角”,从业务中发现学校当前薄弱环节定为学校所需;再根据学校需求结合理论要求设计出“学生成长平台”;接下来,以核心应用的建设规划出数据中心,继而辐射串联其他信息化平台。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链接:部分课题试验校建设亮点

我校在数字校园规划的起步阶段,提出了“五大中心”思想,即数据中心、服务中心、课程中心、指导中心、发展中心。其中课程中心与指导中心作为数字校园主轴,决定了我校数字建设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将现有的课程管理平台从业务流程管理,向资源集成方向进行延伸。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拓展课程,延续学习空间,并优化了管理、监测、反馈、统计等功能。指导中心的职责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法、选课和学生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同时承担培训导师的工作。指导中心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了导师,采用班主任和导师制并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刘月婕)

校长寄语

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应突显学校育人环境的人文性,体现管理的服务与规范性,促进学校各资源对象的互动及内生性,从而为促进学校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拓展出良好的数字育人时空。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 阮国杰

我们在数字校园建设时体会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数字校园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关系,不能脱离学校的发展方向,独立地去搞另一套东西,即便技术上很先进,将来也很难真正得到应用;二是要处理好信息系统与核心业务的关系,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信息系统是否全面渗透核心业务,甚至因为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核心业务流程,都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三是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在设计每个系统时,先考虑系统使用的范围,使用的效果和使用的难度以及设计和部署该系统的经济代价。在对未来预期没有特别明确时,可以以个别应用为试点,待试验成熟后,再全面推进。

(北京第七中学 陈 颖)

校长寄语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原则,建设以应用为主的数字校园,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改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北京第七中学校长王文利

西单小学学生成长平台包括德育平台和学业平台两部分,内容分别涉及教育和教学两个领域,从活动建设、家校互动、素质评价、小升初等四个方面进行平台的设计,以期在原有德育活动相关流程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学生成长教育过程的电子化,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实现数据统计汇总等应用管理;提供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养成性活动,形成系统的学生养成性数据体系;提供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平台;毕业时,实现学生成长档案的集结和生成。

(北京西城区西单小学 王秀珍李 )

校长寄语

38 1540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