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管理方案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旅游景点管理方案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旅游景点管理方案【第一篇】

关键词: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1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特殊性及其对于游客的特殊要求

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特殊性

与自然遗产类旅游景区不同,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主要旅游吸引物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遗存下来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简单地说,此类景区最吸引游客的地方是它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而非自然风光或其他因素。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活动记录,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时期的人类生活状况,是人类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遗存环境的见证物,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有其重要的特性,即主题性,原真性,垄断性与不可再生性。

文化遗产类景区对于游客的特殊要求

鉴于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特殊性,其对于游客也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景区的特殊要求,首先,文化遗产类景区有其自身特有的主题,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定时期的人类真实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与文化,因而,其主要吸引的游客是希望了解这段史实的人。是以“文化”为主要目的而来的人。游客如若抱有“文化”以外其他更强的期望,恐怕是要败兴而归。此外,这个“文化”的目的,同时也要求游客有一定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识,适当了解景区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游客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收获更多,从而有更高的满意度。最后,文化遗产类景区所展示的都是真正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物、建筑及遗址,一旦受到破坏将不可修复。这种不可再生性,也要求游客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参观体验过程中尽量不对景区造成不良影响。

2我国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游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于游客管理的目的已基本达成共识,主要有两个:一是减小对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但结合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特殊性及其对游客的特殊要求,在现实的经营中,许多企业在游客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致使无法达到这两个预期目的。

旺季游客量过大,景区资源破坏严重

众所周知,旅游具有季节性,淡旺季客流量有差异也极为正常。但是当控制不好这个差异度,尤其是当旺季游客量过大而超过景区承载力的时候,就会造成景区、游客及社区居民三方利益受损的局面。

客流量能带给景区丰厚的利益,但是如果超过了景区负荷,所造成的损失就不是经济利益所能衡量的了。因为一旦这些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将无法恢复原样,也许可以适当地修补,但是无论使用多么高超的技艺,其修补后的产物也再不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而是一定程度上的“仿制品”,何况如敦煌壁画这样的文物,一经践踏,恐怕任谁也无力回天。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短视行为,最终损害的是景区自身,进一步说,损害的是整个人类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此外,过大的客流量也给游客自身和当地社区居民带来不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高低与其周围的其他游客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旅游团队活动带来的视线遮挡、声音干扰以及人员拥挤很可能影响另一个团队的活动和体验。而如果游客密度太大,这种影响则会更加负面。最后,社区居民这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在此也会因为过多的游客,受到较大干扰。游客量的增大意味着外来者的冲击力也随之增大。最终带来的是本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从而更多不合作等负而声音传来,这也同样制约了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解说形式单调,体验性活动缺乏

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文化”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因此游客游览的重点是对其“文化”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解读,而现在的大多数文化遗产类景区,其展示形式仅限于文字,机械乏味。导游员讲解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严重影响了游客对景区文化的感知。

在游客体验方面,笔者认为文化遗产类景区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现阶段,除了参观景区、拍照、购买工艺品以及用餐之外。游客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别的体验活动中,由于人们花了更多的时间用于拍照和参观,而非参与由景区组织的活动,景区文物古迹受到威胁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大佛”的脚被游人“抱”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了景区没有做好保护工作以外,游客的注意力太过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过少的体验项目,也无法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游客游览过后除了照片收获甚少,文化遗产类景区也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

对游客行为的引导方式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

我国的很多景区,不仅指文化遗产类景区,都试图在游客行为上加以约束,以减少其对于景区资源的破坏。然而,这种游客行为管理却收效甚微。游客说明,公告牌等常常形同虚设,绝大多数游人在游览之前不会仔细阅读这类字数繁多的规则。然后在景区内部,“严禁”“罚款”的警示字样总是充斥着各个角落,这类语言刻板生硬,容易让游客产生反感。更有景区本身开发规划不利,缺少公共厕所和垃圾筒,又疏于清洁工作、垃圾满地,却反过来要求游客注意卫生,其效果可想而知。以上所述的强硬的管束方式和糟糕的景区氛围,使游客的行为更加难以控制,景区环境岌岌可危。

3对策分析

多种手段相结合,调节景区客流量

客流量管理是游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合理的客流量控制将对之后的游客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景区经常伴随着“淡季吃不饱,旺季吃不了”的状况。而从长远来看,这种旺季的客流量过大对文化遗产资源所造成的破坏,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尤为不利,笔者认为,针对文化遗产类景区游客量的管理应该做到“预防”与“治理”双管齐下。

第一,重视游客在进入旅游地前的管理,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总结了一些事前调节客流量的方法,包括:调节景区淡旺季促销力度,合理定位目标市场,充分应用价格杠杆,积极利用大众传媒传播信息,与旅行社及其他旅游中介机构紧密合作等,景区经营者可以利用这些手段,尽量调控淡旺季客流,以减小旺季游客对文化遗产及社区居民的冲击,同时宽松适度的景区环境也有助于提高游客自身的满意度。

第二,做好游客到达旅游地后的“治理”工作,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事前管理对于游客量的调节有时并不尽如人意,仍会有过多游客到来,当游客到达景区后,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拒之门外,笔者把这部分工作分为游客进入景区之前和之后两部分。首先,在游客进入景区之前,经营者可以在其进入方式上做文章,如游客必须乘坐专用旅游车进入景区等,当然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文化遗产类景区,对进入景区的游客量设定限额是必要的,同时,在景区外增建餐饮愉乐设施对于游客的排队管理和景区创收都有较好的作用,其次,游客进入景区后的管理工作则对于景区的规划布局有较高的要求,单行道的设置,游览规则的表述,路标、垃圾筒及公共厕所的设置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景区内还应更加注重对于游客体验项目的规划,以此转移游客的注意力,这个问题将在本部分的第二个标题下详细讨论。

综上,出于减少文化遗产承受的压力,降低游客间相互干扰度及其对社区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经营者应尤其重视景区游客量的调节,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打“组合拳”,只有将游客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本来脆弱的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才有可能达到细水长流式地发展。

增加游客体验项目的力度,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景点展现、解说中

游客体验管理应受到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尤其重视,一直以来,景区的经营者一直忙于做景区美化等表面工作,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游客的深入感知,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主打的是“文化牌”,然而,迄今为止,游客在景区的文化体验除了参观、照相以外,再进一步的恐怕也只有餐饮和购物,而许多餐饮和购物项目价格虚高使游客望而却步,无法真正达到游客体验的目的。

要使游客真正深入感知景区文化,需要对景区内现有餐饮、购物项目做进一步调整。经营者应该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对于餐饮、购物的内容、价格及服务进行合理定位,这样即有助于深入游客的文化体验,也有助于景区创收。此外,除了改良现有体验项目,还应该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大量增加新的游客体验项目,如手工艺品制作等,使游客深入其中,提高景区的愉乐性。增加体验项目的力度。除了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之外,还能转移其注意力,游客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活动中,也就客观上减小了文物、建筑群或遗址的客流量,进而减少其所承受的压力,有助于资源的保护。

另外,针对前文提到的对于文物古迹展示解说形式单调的问题,笔者建议将现代科技手段嫁接到景区展示解说中来,现在一些景区已经引入了电子展示系统,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自助了解文物古迹概况。笔者认为,此类先进的展示方式可以在文化遗产类景区中大力推广。这种高科技的展示自身也是一个不错的游客体验项目。

旅游景区管理的主要【第二篇】

论文摘要: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兴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胜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景区旅游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游客的过量涌入给景区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出现了超载的严重局面。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就我国而言。各景区承载力控制的现状令人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已限制了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因而对景区承载力进行怎样的管理与调控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是旅游者的终端目标,更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体现。无论从旅游的发展,还是地方的发展来看,旅游景区的发展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承载力出现了严重的饱和和超载,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景区承载力的问题了。对景区承载力进行一个更好的把握,才能够使其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概述

在19世纪后半叶,旅游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全球旅游人数的显著增多,游客给旅游景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冲击也日益明显。游客面对的全部问题只是为周末或假期找一个“最佳目的地”。而对于旅游景区不论是名满天下的老景区或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找到一个合理而又经济的方式来管理旅游景区的发展,使其收益能超过所带来的负担。旅游景区承载力规范了一个景区使用的数量和质量。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旅游承载力条件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在内容上包括了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承载力是这些承载力的综合能力,这些基本内容是景区开发和规划中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只有把握好旅游景区承载力的尺度才能为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二、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旅游景区因超量接纳外部的强制输入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旅游承载力指标对旅游景区接待地的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如接待人数、空间分布、旅游者行为等作出了一定的规定,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是景区规划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旅游承载力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资源承载量、生态环境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从这五个基本内容来把握是体现景区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一,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是景区接待游客量的前提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大大削弱了旅游景区资源所能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有些旅游资源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景区资源的保护必须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头等要事,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考虑资源保护的合理承载力要求。

第二,旅游心理容量是以服务旅游者的满意度为基础

旅游心理容量包括旅游者的直接旅游心理容量(感知容量)和旅游地居民的相关旅游心理容量,即游人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和心理快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的目的。

第三,景区生态承载力的把握是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旅游生态承载力是以在一定的旅游时间、地域内的生态环境不会导致恶化,在以此为前提的条件下所容纳的旅游活动强度。生态承载力是衡量景区生态环境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江西流坑古村落旁有一个面积2公顷的龙湖,上游有活水流人、下游有乌江相连,古村落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沟流入龙湖,经湖泊的自净后排入乌江,是一个生态的污水处理设计。但是,随着村落人口的增加和游客的大量来访,污水的排放量大大超过湖泊自身净化能力。如今的龙湖已经成为臭湖、死湖。这种生态环境因为大量旅游者的到来和旅游设施的强制插入而遭到破坏。

第四,社会承载力是游客与景区居民增强交流的渠道

旅游社会承载力是指接待地的人口构成、、民族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化程度等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纳和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景区居民与有关多种文化背景人的接触与交流加强,增强了彼此的了解。旅游者的意识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各种观念,同时也给居民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样就会使居民对旅游者的接纳能力在不断提高,承载力也在不断增加。

第五,经济承载力是提高景区效益的有力保证

旅游经济承载力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有设施承载量、投资旅游开发的能力、当地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旅游业对某些产业的限制等。一般以设施承载量作为旅游经济承载量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接受游客的数量、旅游活动强度以及旅游经历的质量。旅游景区的设施应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基础,这样在旅游高峰期,景区其食宿设施和容量能够供求平衡,不会造成景区的困扰,限制景区的发展。

三、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饭店瓶颈、交通瓶颈,主要是数量上的制约。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者意识与品位的提高,旅游业与国际的接轨,质量制约就显得越来越突出。质量制约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上。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但作为旅游产业链上中心环节的旅游景区,却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其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快速扩张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旅游景区承载力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第一,经济水平较低、景区管理不善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速发展,但由于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业在开发中遇到的旅游容量饱和、超载的问题远比发达国家严峻得多。旅游景区容量的超载,会对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破坏,降低旅游景区的质量,影响游客的出游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黄金周政策的实施加重了景区负荷的压力

我国三大黄金周期政策的实施更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各个热点的景区也随之出现负荷不了的局面,景区承载力也随之下降。旅游者的大规模转移,尤其是假日旅游的火暴更是加深了景区承载力的压力。

第三,旅游旺季热点景区人流过于集中

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著名的景点周围是人流最集中的地区,在旅游旺季往往形成人流过于集中,负荷过重的局面,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例如:“瑶琳仙境”溶洞高峰时日游客量达万人,不但危及旅游环境,妨碍正常观赏游览,而且由于近几年洞内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酸雾污染导致许多晶莹的石钟乳色泽变黑,亿万年造就的自然奇观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危险境地。这些景区都是在没有以旅游承载力为依据可承受的情况下过度地接待游客而造成的后果。

四、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与调控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

每个景区都具有独特魅力,让当地居民引以自豪,同时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然而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过量涌入却破坏了其独特品质。旅游景区承载力作为衡量景区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评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是旅游地达到既定的旅游承载力目标的管理决策过程。由于旅游需求者与旅游供给者是旅游活动系统的主体,也是影响旅游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应着重于旅游供给者与需求者的管理。在其旅游规划中,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规划是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依据景区承载力的特性,确定游客接待量

确定合理的游客接待量,要求我们把握景区承载力容纳量的尺度,强化旅游景区承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到景区承载力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相协调。游客过多超过景区负荷能力则势必对景区造成破坏,影响到游览质量,另外有些景区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过多的游客涌入具有危险性的地段则会威胁到游客游览的安全。例如:桂林主要风景点芦笛岩长约500米,而高峰时的日游客则达到万人,这种超负荷接待如同赶庙会,游客量与景区的承载力已严重失调。这就必须在衡量景区的承受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把握多少的游客量才是合理的接待。

第二,在管理组织规划中,应设立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

管委会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对旅游景区承载力进行监测和审计,以便于及时发现旅游活动中的饱和与超载的现象,避免在旅游开发中因景区承载力长期处于负荷状态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的后果。

第三,在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应加强导游队伍的服务与责任

对导游队伍的建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导游在做好导游服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两方面的责任:一是对游客加强旅游生态观、旅游资源观和历史古迹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起到一个旅游宣传员的作用。同时也要制止和纠正旅游者不良的旅游方式和行为,起到监督员的作用;二是推出景区的新特色,通过导游的讲解,引导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体验旅游转移,让游客懂得怎样去赏析景区的前提下提高保护旅游资源的观念。

第四,在旅游景区经营规划管理中,从旅游投资管理体制入手

实行政府指导下的景区周围居民或村民的切身利益与景区长远发展利益联系起来,将居民或村民参与纳入到景区经营管理中,加强村民的文化素养、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做好景区与旅游者、村民等各自利益保障的情况下,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承载力的调控

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饱和与超载的调控措施是防止景区承载力的负荷进一步加深的重要手段。对于景区承载力的调控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考虑的有一下几方面:

第一,协调好旅游景区的供给关系,适当引流

针对整个景区承载力长期连续饱和或超载的,应适当地采取分流性措施:一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告诉潜在游客由于超载给其带来的诸多不便与危害,所造成的景区环境破坏等后果,让游客改变景区的选择决策。二是允许或以法规的形式要求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采取浮动价格,如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交通等费用,以使部分游客因经济原因而改变流向。三是替代性开辟新的旅游景区,选择景区总体的旅游效果近似,而在时间上,价格上更节省的旅游地以替代其他景区饱和或超载的旅游地。四是选择本身具有较高吸引力,区位远中,价格较低的邻近旅游地,通过强大的传媒促销吸引旅游者,从而减轻景区整个连续性饱和或超载的压力。

第二,淡季的休养生息与景区环境补给

对短期旅游饱和或超载的景区应充分重视旅游淡季的休养生息和环境补给。由于在旅游旺季,景区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消耗过量,在旅游淡季时,就不能仅靠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去休养生息,还需要人工的补给大量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来促使景区环境尽快恢复保持其容纳能力。

第三,轮流开放景区,分区恢复

旅游景点管理方案【第三篇】

关键词:旅游发展;旅游档案;策略

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拥有壮丽的山川,秀丽的江、泉、瀑,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奇特的动植物和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映生辉。众多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更是闪烁着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旅游档案的研究与建立。我国若要加快旅游大国的建设,旅游档案的建设成为旅游部门和档案部门不可回避的新鲜而重要的课题。

一、旅游档案的含义

无论是山川景观,还是民族风情,生态旅游还是红色之旅,无一不体现本地区长期积淀下来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和反映时代变革的社会发展的历程。我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华夏大地上抒写了璀璨的文化诗篇,留下了上古遗存和近现代革命遗迹。在近现代历史上把这片土地赋予他们的精神竖起座座丰碑。人们在书写历史也在发掘历史,所以才有了影响深远的中华文明的代代传承。文明要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将现有的文字记载和历史遗存、以及民间的传承系统化、理论化,用之来教育后人,以此来记忆和传承昔日的文化与文明景象。可见历史档案是对地域文化、历史记载、社会发展的再现和帮助人们理解一地域的社会现象、社会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旅游档案可以理解为在旅游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而归档保存起来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并能反映了人们在过去和现在的旅游活动过程中“足迹”的历史记录,它是旅游发展历史的积淀,同时也是旅游活动历史的再现。简而言之,旅游档案是指能够对我们今天的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作用的事物。

二、旅游档案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旅游档案建设是构造数字化旅游模式的需要

数字化旅游模式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也就是把各种有关旅游的信息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网络,给旅游的供需两方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信息,使旅游业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动态均衡,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旅游档案建设是实现旅游行业规划化管理的需要

旅游档案为旅游产业发展储备信息资源,两者是共生共长的关系。旅游档案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旅游档案是旅游开发中为景点的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科学建设提供依据,尤其在是红色旅游开发中,旅游档案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旅游档案也是旅游宣传促销的素材,建立旅游档案可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旅游行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旅游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旅游档案建设是提高旅游文化品味和内涵的需要

积极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民间有史可考的旅游景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对历史档案中的旅游文化的挖掘,都有利于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提高旅游文化的品味,能充分释放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这是旅游档案建立的内涵。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旅游档案,不仅是文化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紧迫任务和具体措施之一。

(四)加强旅游档案建设是实现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本身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带动性强的产业,而且旅游业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必须保持协调一致,才能使旅游经济运行顺畅。旅游业的运行需要整体的配合和资源的共享,旅游管理的效率和利益的提高同样离不开全局的合作,而这需要各有关部门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强旅游档案建设,为旅游业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实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从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是21世纪我国旅游业兴旺发达的一个前提条件。

三、旅游档案建设工作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着力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激活市场主体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旅游产业已成为支柱或重点发展扶植产业,为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之共生的旅游档案工作明显滞后。

(一)缺乏旅游档案收集保护的意识

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旅游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编研、统计、利用服务工作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档案与旅游研究和职能部门缺乏沟通了解,虽然少数学者有所涉及,但因为专业限制和现实操作而未能有所突破,在旅游档案建立的认识研究上缺乏一致性。造成了档案部门不能为旅游部门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档案资源支持,旅游部门在旅游开发规划进行资源调查时孤军奋战,但对收集来的材料又缺少专业的归档能力,从而造成旅游档案资源及其附加文化经济价值的无形流失。

(二)缺乏专门的旅游档案类别

由于旅游档案比一般的档案在提供利用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目前没有专门的旅游档案分类,从而衍生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这些档案的归属问题、鉴定问题、保管问题等等都面临的巨大的考验。从目前各省档案馆馆藏来看,馆藏以文书档案为主,亦有科技及其他门类档案。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许多的资料尤其档案馆馆藏里以历史、革命题材的资料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红色旅游当中,这样给游客,旅游职能部门及从业人员的查找带来极大不便。

(三)缺乏专业的旅游档案门户网站

在现有的旅游相关网络资源中,还缺乏全面而有特色的旅游档案门户网站,限制了旅游者在出行前的资料收集与返程后信息回馈,缺乏一个导游及旅游从业人员交流的网络平台,这些都依赖于旅游档案的建设,是旅游档案建设工作亟待解决课题。

(四)缺乏有效的旅游档案法制建设

依法治档意识不强,宣传教育不力,导致档案部门征集不到旅游档案,而相关部门和社会人士拥有高价值档案而未发挥效用,或者对旅游档案的范围缺乏广义的理解而导致档案种类的单一。更甚者不知道旅游档案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具有潜在的价值。

四、我国旅游档案建设工作的策略

旅游档案建立无论是对档案学科发展还是对旅游部门的开发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提高旅游档案的保护意识,加强旅游档案的收集工作,为我国建设旅游文化大国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打造独特的旅游文化名片、实现富民强国战略作贡献,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强化旅游档案建设意识

强化旅游档案意识,树立旅游档案信息观念,理顺组织领导关系。旅游档案是一种旅游信息资源,旅游档案部门是一个旅游信息部门,旅游档案部门要开发旅游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旅游档案管理机构,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还应建立旅游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心,建立旅游信息网络,选派高素质的领导成员分管,切实加强对旅游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二)明确旅游档案归档范围

但凡在旅游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相关文字材料及实物均属于收集范围,具体包括:

1、旅游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档案,包括:(1)旅游景区(点)建设方面的档案,如旅游景区行政管理、人事、教育培训、财务、审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环保、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等专项建设相关文件材料。(2)旅行社档案,如旅行社在接待、产品、价格、导游人员培训和考核等方面形成的文件、导游风采展示等资料。(3)饭店企业档案,如旅游饭店在经营管理、旅游服务以及星级评定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旅游宣传、促销方面的档案旅游、安全方面的档案及旅游部门在会计核算中形成的档案、酒店从业人员如“金钥匙”之类档案。

2、名胜、文物档案,包括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在文艺、文学创作过程中形成的资料;红色旅游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各类声像文件材料、电子文件材料和实物;著名人物的题词、字画、书信、留言、录音、录像等原始记录。

3、非物质文化档案,包括地方性文艺节目的音像资料地方志、民间传说、习俗、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的文字记录等。

4、旅游商品方面的档案,包括旅游商品的设计,图片等。

同时,我们要借鉴阅览服务、外借服务、复制服务、展览服务等在档案研究中已经比较成熟的方式、相关方法、注意事项。为了实现旅游档案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经济价值,实现资源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档案这一在旅游时尚中产生的新事物也应突破原有的苑囿,寻找新的途径。依托湖南强势的传媒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打造数字化旅游档案平台

收集、整理旅游档案资源,任务重要求较高,需要旅游部门与档案部门密切配合,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知识,又要有丰富的旅游知识和较强的业务水平,面对烦琐而量大的资料,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所以要联合部门学习专业知识,根据《新时期旅游局档案建设与标准化管理实务全书》进行规范化操作。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档案整理工作复杂量多,因此,可以采取区域分工。可以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等片区划分,统一口径,最后再进行统一对接,在归档中做到一步到位,系统全面收集,暂时缺位的要做好记录。同时采用缩微技术、光盘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图片、照片制成缩微品或进行扫描,另外可选取介绍性、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相关旅游文字档案录入计算机。这些数字化内容可通过在档案馆网站或各地政府、旅游局信息网上开辟旅游专栏予以动态。以不同的形式打造我国数字化旅游档案平台,让文化吸引游客,也让游客通过平台反馈意见,进一步深化对旅游中的体验性学习,这样可以优化开发效果,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

五、结束语

文化内涵是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动力。我国要做大做强和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独具魅力的旅游精品,使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旅游档案能天然的把二者沟通起来。因此,在下一步旅游开发建设中,我们要更加注重旅游档案建设的实务研究,把旅游与档案结合起来,建设完备的旅游档案,挖掘旅游档案负载的文化厚重度,为旅游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江正荣。建立旅游档案的思考[J].四川档案,2005(5).

2、于平。旅游档案的特点、管理与利用[J].档案学研究,2006(3).

3、陈淼淼。谈档案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3).

4、唐跃工。档案的旅游资源效用及开发路径探析[J].档案时空,2006(4).

5、于洁。旅游资源档案的开发利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7(2).

6、胡磊,董莉莉。论我国数字旅游的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景区管理方法【第四篇】

1课程性质作用《旅游景区管理》是学生从事景区相关岗位工作应掌握的必修课程,是高等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旅游景区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集知识性、技能型为一体的课程。其作用是缓解我国景区迅猛发展需要管理人才但创新型知识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因此,近年来很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设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或者旅游景区管理专业下设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进而开设旅游景区管理方面的课程。2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旅游景区的管理要素;掌握旅游景区管理职能的相关内容。2能力目标使学生或景区管理人员掌握旅游景区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流程,能够初步具备景区前期开发建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管理,以及景区开放后的游客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景区长期的环境管理、财务管理、品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危机管理等工作方面的能力。

二、《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教学方案

1课程整合和优化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选,精简教学内容,注重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从旅游景区管理者应职岗位出发,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笔者在选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材出现的数据都是与当下实际情况相差两三年甚至是更久。某教材广西的5A景区有两个,分别是漓江景区和乐满地主题乐园,然而事实上在2012年桂林的王城景区也荣晋为5A景区。从教材内容设置上看,不少教材大篇幅讲解景区设施设备管理以及景区财务管理的内容、如何进行设备日常保养以及设施设备的概念。而景区财务管理章节则是出现了不少财务类的相关知识和公式。但在实践中,景区财务管理大部分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而是财务类专业人才,设施设备管理亦是如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实训上面。例如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就应在《旅游景区管理》教材中被主要介绍和学习,因为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屡屡在旅游旺季被各类媒体大肆报道。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吗?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旅游类专业几乎都会开设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有些院校会设置《旅游景区管理》这门课程的选修课,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要注意各学科学生专业知识不同的特点。对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应该更加注重从旅游常识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而对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则应更注重从旅游现象看本质,由旅游现象进而引出景区管理相关理论,然后将理论联系景区实际来学习。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类比法、案例分析法、实际演练法等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提高学生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要多注重引入各种案例,反复强化重要知识点,务必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对于实践性强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讲解理论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若能巧妙利用辅助教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通过教学视频,如讲到旅游安全管理章节时,放一些和旅游安全相关的新闻或者案例的视频。或者通过搜集实事图片新闻制作成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产生兴趣,开拓学生眼界,在有限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趋势,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建议以某些高校为版样,在校内网上提高课程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收集学生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更要把这些知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但基于学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安全相关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到旅游景区中实践或者说深入实践的机会非常少,从而无法了解旅游景区是如何具体管理和工作的。基于此,在本课程教学中,每一章都应从案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景区管理的重要性。提出景区出现相关问题该如何解决,继而引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以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为例,授课前,先以实事的旅游质量投诉为案例,由现象向学生提出该如何解决问题,然后引入本章理论学习。在结束课堂教学后,组织学生前往附近旅游景区参观调研,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景区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写出书面报告。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动机。6改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方式,而是采取开放式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实际操作等形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为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日常学习当中而非临时抱佛脚的死记硬背。以本课程为例,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占20%,实训成绩(课外调查报告)占40%。最终考试成绩的公布并不代表着本门课程的结束,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得到考核结果,而在于根据考核结果得到反馈。通过反馈的结果知道学生的不足之处和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师反省自己教学过程中今后该如何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则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与老师讨论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改正。

三、结语

38 658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