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大赛方案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创新创业大赛方案通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创新创业大赛方案【第一篇】

知识竞赛方案

一、党史知识竞赛

(一)赛题范围

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知识

(二)参赛对象

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

(三)学习方式

登录“江苏职教风采”微信公众号或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网站“202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知识竞赛”,激活学籍号后进行在线学习和答题。

(四)赛程安排

1.在线学习(5月26日-6月24日)

平台将推出600题“全题库版块”,分三次推送,每次推送200题。5月26日-6月4日,进行第一轮试题的学习与答题; 6月5日-6月14日,进行第二轮试题的学习与答题; 6月15日-6月24日,进行第三轮试题的学习与答题。每天登陆学籍号学习得2分,每天最多完成一套测试试卷(20题,由当前阶段试题随机生成,5分钟以内答完),答对一题得1分。

2.省级复赛(6月26日9:00-21:00)

在线学习成绩528分以上的学生可参加省级复赛,参加省级复赛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100题考试(来自于“全题库版块”),满分为100分。系统将根据在线学习成绩与省级复赛成绩计算得出综合得分。综合得分90分及以上的参赛学生将晋级省级决赛。

3.省级决赛(6月29日9:00-21:00)

决赛试题的50%来自“全题库版块”,50%另行命题。参加省级决赛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100题考试,满分为100分。根据学生省级决赛得分,从高到低取参加省级决赛人数的前1%(原则上不低于90分),评为“党史知识竞赛之星”。

4.冠亚军争夺赛(时间另行通知)

冠亚军争夺赛为团体竞赛项目。由学校积分排名前6的学校(每校3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最多3个指导教师)参加,包括必答、抢答、风险作答等环节,决出冠军1个、亚军2个、季军3个。

(五)计分规则

学生综合得分=在线学习成绩÷660*100*50%+省级复赛成绩*50%。

学校积分=在线学习积分(在线学习总人次÷在校生总数÷30)*100*50%+省级复赛积分(学生省级复赛总成绩÷参加省级复赛学生总人数)*30%+省级决赛积分(学生省级决赛总成绩÷参加省级决赛学生总人数)*20%。

(六)奖项设置

1.党史知识竞赛设冠军1个、亚军2个、季军3个。

2. “党史知识竞赛之星”奖。根据省级决赛成绩从高到低取参加省级决赛人数前1%,评为“党史知识竞赛之星”。

3.指导教师奖。对党史知识竞赛积分排名前10学校指导教师(每校2名)、冠亚季军指导教师颁发指导教师奖。

4.党史知识竞赛学校排名计入202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评选。

二、双创知识竞赛

(一)赛题范围

创新创业基础知识

(二)参赛对象

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

(三)学习方式

登录“江苏职教风采”微信公众号或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网站“202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知识竞赛”,激活学籍号后进行在线学习和答题。

(四)赛程安排

1.在线学习(5月26日-6月24日)

平台将推出600题“全题库版块”,分三次推送,每次推送200题。5月26日-6月4日,进行第一轮试题的学习与答题; 6月5日-6月14日,进行第二轮试题的学习与答题; 6月15日-6月24日,进行第三轮试题的学习与答题。每天登陆学籍号学习得2分,每天最多完成一套测试试卷(20题,由当前阶段试题随机生成,5分钟以内答完),答对一题得1分。

2.省级复赛(6月26日9:00-21:00)

在线学习成绩528分以上的学生可参加省级复赛,参加省级复赛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100题考试(来自于“全题库版块”),满分为100分。系统将根据在线学习成绩与省级复赛成绩计算得出综合得分。综合得分90分及以上的参赛学生将晋级省级决赛。

3.省级决赛(6月29日9:00-21:00)

决赛试题的50%来自“全题库版块”,50%另行命题。参加省级决赛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100题考试,满分为100分。根据学生省级决赛得分,从高到低取参加省级决赛人数的前1%(原则上不低于90分),评为“双创知识竞赛之星”。

(五)计分规则

学生综合得分=在线学习成绩÷660*100*50%+省级复赛成绩*50%。

学校积分=在线学习积分(在线学习总人次÷在校生总数÷30)*100*50%+省级复赛积分(学生省级复赛总成绩÷参加省级复赛学生总人数)*30%+省级决赛积分(学生省级决赛总成绩÷参加省级决赛学生总人数)*20%。

(六)奖项设置

1. “双创知识竞赛之星”奖。根据省级决赛成绩从高到低取参加省级决赛人数前1%,评为“双创知识竞赛之星”。

2.指导教师奖。双创知识竞赛学校积分排名前10学校,可推荐2名指导教师颁发指导教师奖。

3.双创知识竞赛学校排名计入202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评选。

三、其他

本附件所涉及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归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所有。

202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

评审规则

一、创意组项目评审要点

评审要点

评审内容

分数

创新维度

具有原始创意、创造;具有面向培养“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的创意与创新;项目体现产教融合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工学一体模式创新;鼓励面向职业和岗位的创意及创新,侧重于加工工艺创新、实用技术创新、产品(技术)改良、应用性优化、民生类创意等。

30

团队维度

团队成员的教育、实践、工作背景、创新思想、价值观念等情况;团队的组织架构、分工协作和能力互补、人员配置、股权结构以及激励制度合理性情况;团队与项目关系的真实性、紧密性、团队对项目的各类投入情况,团队未来投身创新创业的可能性情况;支撑项目发展的合作伙伴等外部资源的使用以及与项目关系的情况。

25

商业维度

商业模式设计完整、可行,项目已具备盈利能力或具有较好的盈利潜力;项目目标市场容量及市场前景,项目与市场需求匹配情况、项目的市场、资本、社会价值情况,项目落地执行情况;对行业、市场、技术等方面有详实调研,并形成可靠的一手资料,强调实地调查和实践检验;项目对相关产业升级或颠覆的情况;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情况。

20

就业维度

项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项目间接带动就业的能力和规模。

10

引领教育

项目的产生与执行充分展现团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体现团队成员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突出大赛的育人本质,充分体现项目成长对团队成员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作用;项目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发展模式;项目所在院校在项目的培育、孵化等方面的支持情况;团队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的正向带动和示范作用。

15

二、创业组项目评审要点

评审要点

评审内容

分数

商业维度

商业模式设计完整、可行,产品或者服务成熟度及市场认可度;经营绩效方面,重点考察项目存续时间、营业收入(合同订单)现状、企业利润、持续盈利能力、市场份额、客户(用户)情况、税收上缴、投入与产出比等情况。成长性方面,重点考察项目目标市场容量大小及可扩展性,是否有合适的计划和可靠资源(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其未来持续快速成长;经营管理方面,是否有科学、完备的研发、销售、运营、管理、人力等制度和体系支撑项目发展;现金流及融资方面,关注项目已获外部投资情况,维持企业正常经营的现金流情况,以及企业融资需求及资金使用规划是否合理;项目对相关产业升级或颠覆的情况;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情况。

30

团队维度

团队成员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创新思想、价值观念、分工协作和能力互补情况,重点考察成员的投入程度及团队成员的稳定性。公司的组织构架、股权结构、人员配置以及激励制度合理。支撑项目发展的合作伙伴等外部资源的使用以及与项目关系的情况。

25

创新维度

具有原始创新或技术突破,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创新成果(专利、创新奖励、行业认可等);在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管理运营、市场营销、工艺流程、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

20

就业维度

项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项目间接带动就业的能力和规模;项目创造新就业形态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情况。

10

引领教育

项目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发展模式;突出大赛的育人本质,充分体现项目成长对团队成员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作用;项目所在院校对项目发展的支持情况或项目与所在院校的互动、合作情况;团队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的正向带动和示范作用。

15

三、创新启蒙组评审规则

(一)基本要求

1.参赛作品要求:①独立或完整的产品;②设备或仪器中的零部件;③如果限于条件暂时不能制成实物的作品需以能够演示的模型参赛。

2.可申报创新范围:①原始创新的作品;②对现有技术、产品进行新组合的集成创新作品;③对已有技术、产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的作品。

3.不予参赛的作品:①项目内容和研究过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②药品和食品;在研制和使用的过程中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作品;与国家现行法律和法规有抵触的作品;③仅有发明创新意图但尚未形成发明实体的作品;已由他人发明、公开、已申报专利的作品;④计算机软件(含课件、教学软件)、计算机动画类作品不列入大赛评审范围。但使用计算机作为技术开发工具(指计算机控制、计算、辅助设计等)的创新成果或产品,可以参加评审。

(二)作品学科分类及认定标准

按作品申报者人数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不超过2人,每个集体项目应确定一名第一作者,其他为署名作者)。按所研究的领域分为机械类、自动化类、其他类3个类别。

(三)评审原则。

评审依照“三自”和“三性”原则进行。

“三自”:① 作品的选题由学生结合本专业,自行提出和发现。② 作品的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部分由学生本人构思(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设计和研究完成。③ 作品主要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完成。

“三性”:① 科学性:作品的选题与成果具有科学技术意义,技术设计方案合理,发明与创新过程符合科学性。② 创新性:作品的新颖程度(指在申报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创新的成果公开发表过和使用过)、先进程度、技术水平与难易程度的先进性。③ 实用性:指发明或创新的作品可以转化为产品,有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

参赛作品相关技术均不得向评委保密,必须按照申报要求向评审委员会提交全部必要的资料。参赛作品如已使用别人的已经注册的知识产权的部分,在申报时应予以说明出处。参赛作品的技术成果受到法律保护。大赛组委会负有对外保密责任。

如发现资格不符合规定、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不能如实申报相关材料和主动声明引用他人技术成果者,将取消其参赛资格,直到收回其所获名次和奖励。

(四)评审流程

省级复赛阶段,将根据参赛作品学科专业分类,经评审委员会专家线上评审确定晋级省级决赛作品及三等奖作品。晋级决赛的作品将参加公开展示、现场答辩等环节,经评审委员会专家现场评审确定一、二等奖作品。晋级省级决赛作品需提供展板设计稿(90cm*120cm)、实物模型等参加展示及问辩,相关事项另行通知。

(五)知识产权保护

1.参赛者申报的作品不得侵犯其他任何第三方的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名誉权或其他任何合法权益。

2.参赛者申报的作品所包含的任何文本、图片、图形、音频和/或视频资料均受版权、商标和/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未经参赛者同意,上述资料均不得在任何媒体直接或间接、播放、出于播放或目的而改写或再发行,或者被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但对参赛作品内容摘要汇编、发行和参赛作品内容公益性宣传的权利属于大赛主办方。

四、实践启蒙组评审规则 实践启蒙组项目评审由商业计划评审和模拟创业对抗评判两部分组成,参赛团队成绩=商业计划评审得分(商业计划书、现场展示答辩,总分100分)×80%+模拟创业对抗评判得分(总分200分)÷2×20%。 (一)商业计划评审要点

评审要点

评审内容

分数

项目概述

简要介绍公司产品或服务、竞争优势、盈利模式、投资收益及未来展望等。鼓励项目体现创意、创造和创新。

12

产品/服务介绍

准确定义产品/服务的概念、功能及特性,分析产品的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预测产品的市场前景等。

10

市场分析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行业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本企业产品/服务的市场状况、竞争状况、目标顾客、市场容量等。

15

公司战略

结合竞争优势制定公司发展计划与目标,说明产品研发方向和产品线扩张策略,分析主要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等。

10

管理团队

突出团队成员所具有的能力,明晰公司组织架构、股权结构、人员配置及岗位职责。

10

营销策略

根据项目特点,分析消费者的特点、产品的特性,制定恰当的价格,选择合适的渠道,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营销推广策略。

15

财务分析

合理确定资金结构和规模,资金的取得与运用经济合理,投资预算表、预计利润表齐全,定期进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8

风险及应对策略

客观分析本项目可能面临的技术、市场、财务等风险问题,提出可行的规避计划。

5

社会责任

企业做到合法经营、诚实守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

(二)创业模拟对抗评判要点

评审要点

评审内容

得分

盈利表现

考核企业的盈利状况,盈利表现=所有者权益/所有企业平均所有者权益*盈利表现权重。

60

财务表现

考核企业的财务综合表现,财务表现=(本企业平均财务综合评价/所有企业平均财务综合评价的平均数)*财务表现权重。

60

市场表现

考核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表现=(本企业累计已交付的订货量/所有企业平均累计交付的订货量)*市场表现权重。

40

投资表现

考核企业的发展系数,投资表现=(本企业未来投资/所有企业平均未来投资)*投资表现权重。

20

成长表现

考核企业的销售业绩,成长表现=(本企业累计销售收入/所有企业平均累计销售收入)*成长表现权重。

20

紧急贷款

进行季度结算时,如企业资金链断裂,则系统会自动向该企业发放紧急贷款,紧急贷款每次-5分。

-5(每次扣5分)

创新创业大赛方案【第二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王秀红,女,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理论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18-04

创新创业能力是现代职场从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实战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需要的现实课题。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分析

创新创业能力融合了创新与创业两个方面,不仅体现为一个人能否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具有创新创业的思维和精神,而且也体现为能否将创新成果向创业行为转化。具体来说,创新创业能力包含以下三个层面:(1)知识层面,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了解创新基本原理及相关技能。它是创新创业的前提和基础;(2)方法层面,能够运用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分析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运用创新方法,开发创新潜能,提高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它主要表现为内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展示作为主体的人的思考能力;(3)态度层面,能够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发挥创造性思维,树立运用创造活动中所蕴含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在学习和工作中开拓创新的意识。它代表了主体应用创新创业知识的主观意愿和价值取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以知识掌握为基础,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敢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基础,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方法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方法,形成创新创业精神。

(一)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基础,强化素质养成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化实践性的特点,是职业素质养成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形式。它不但需要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而且需要可迁移技能和个性品质的全面融入。在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和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乐观豁达、积极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在企业文化熏陶中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团队合作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首先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中蕴涵着丰富的职业素质教育资源,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二)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能力本位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依托,通过将人文素质课、专业课、实践课、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纳入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模糊创新创业界限,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现场教学融为一体、创新与创业培养活动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持续感受校园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潜移默化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创新创业技法和实战能力,逐步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内化和提高,突出能力本位。

(三)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应坚持以能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能否使学生真正受益为质量标准。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引领,以内容选择为突破口,确立意识训练、思维训练、方法训练、实践训练四大模块,实现专项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了解社会需求与企业用人标准,让学生在实践实训活动中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综合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开阔思路多角度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以学生实习实训活动为依托,体现实战性

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特色。在实习实训活动中,学生需要整合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具体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对职场情境中具体问题的职业岗位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知识熟练掌握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学生实习实训活动为依托,做到与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化、体现多维设计的实习实训内容、对创新性成果积极奖励等导向性策略,突出实习实践活动的创新性。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畅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渠道

创新创业训练课程是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和主渠道。通过建设内容完善、规范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发配套的精品课程网站和校本教材,有助于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

1.建设和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课程。课程内容设计上,在准确把握创新创业能力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创新活动训练与创业能力提升相融合的教学思路,以素质训练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重点,强化创新训练成果向创业应用成果转化的实践训练,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做到思维训练与专业训练、实践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课内训练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提出“四大模块、三个层次、两种形式和一项活动”的内容体系。(1)“四大模块”包含创新创业意识训练模块、创新创业思维训练模块、创新创业方法训练模块、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模块:模块一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勇于创新,并发掘自身的创业素质;模块二旨在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模块三着重实践过程中应用到的先进技法,指导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四通过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任务,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三个层次”,即基础训练、多元融合、深化拓展三层次,这三个层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两种形式”,即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创新创业案例、创新创业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学习。设置能够对学生创新创业有启示的案例,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借鉴;设置与学生专业、兴趣相关的课堂活动,指导学生训练;(4)“一项活动”,指将课外科技制作、科技竞赛、发明创造等创新创业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整个课程体系体现活动导向,不管活动训练还是活动案例,不管课内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课程内容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2.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编写配套教材。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精品课程网站也成为学生学习的优质资源。在课程网站里,可以提供课程学习指南、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在线练习、职业测评、创新创业大赛、视频影院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情境,方便学生查阅,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知识创新。

《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校本教材编写,应充分融合创新和创业两部分内容,做到与课程内容安排的匹配与契合。这种设计既能满足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教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与技能开发应用的学的需要。《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校本教材的特点是创新案例与创新活动贯穿始终。创新案例方面,知识点以创新案例形式进行阐释,一个案例对应一个知识点。案例分析的理论依据与讨论思路往往和具体知识点彼此呼应。通过案例准备、分析与辩论、案例总结三个环节,具体知识点不断铺开和呈现,做到了形式活泼阐释到位。创新活动方面,每一主题内容结束配合一个综合训练活动。综合训练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先案例、再分析、后活动的安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顺序,也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延展性。

(二)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模式,提高创新创业有效性

1.基于创业项目的创新创业模式。基于创业项目的创新创业模式,即以专业为依托成立创业项目工作室,承接具体的业务,在项目运营中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创业训练,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明确提出建立工作室创新教育模式,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室既是学生的实训基地,也是创新创业演习基地。创新创业工作室实行企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在教学中导入真实的工作任务,通过实战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创新创业训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公司淘宝网淘宝创业实训基地为例,它是山东省第一个校企共建大学生网络创业实训基地。基地运营以来,参加创新创业实战项目的学生已达420余人,在淘宝网平台上开设店铺116个,2010届电子商务专业118名毕业生中有23人选择自主创业,2011界电子商务专业85名毕业生中有19人选择自主创业。2013年10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中心”揭牌成立。文化创意中心以艺术学院的9个创意设计工作室为基础,引进12家高端创意设计企业,以动漫游戏、广告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摄影摄像为主要内容,以产品研发、服务外包、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为支撑,集文化创意项目孵化、科技推广、产学研合作、企业集群化发展于一体。文化创意中心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更是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创新创业模式。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创新创业模式,则是以科技竞赛、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为契机,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化培养融入到科技创新竞赛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探索,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培养目标方面,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创新创业模式强调科技创新竞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通过让学生手脑并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综合运用发散与聚合、求同与求异等创新性思维,产生并发展自己的想法,提出相应的体现创意和想法的构思和设计,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培养过程方面,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创新创业模式体现比赛的引导作用,在完成具体的设计、制作、产品的过程中,将把创新思维训练巧妙地隐含在比赛过程中,围绕比赛要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在进行比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创新创业文化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信念、品质和价值导向,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创新创业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对于创新创业不可或缺。通过倡导和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文化,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品牌,树立创新创业风气,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积极倡导和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应围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积极倡导宣传创新创业文化。(1)注重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明确和突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2)制定各种创业优惠政策,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金融环境。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技创新与自主创业,加大对学生创业的物质支持力度,通过创业基金的落实激励学生就业创业,为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提供便捷的服务和帮助。开展二级学院创新创业示范评比,带动更多的创新创业案例,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3)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舆论导向,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编写并发放毕业生创业典型案例集,邀请创业成功典型校友回母校讲座,组织参观创业成果与成功企业,体验创业过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示范和创业榜样。

2.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品牌。以打造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品牌为核心,通过“创业大讲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俱乐部”、“创业事迹报告会”、“职业规划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大赛方案范文【第三篇】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活动,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高等院校中会计学专业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会计行业储备人才,是会计界新生力量的源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学生与市场需求还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培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高校会计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创新能力的涵义 创新能力是人们推陈出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实践能力)三大要素构成。创新实践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变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和行动方法,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具体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表现为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合理质疑、理性批判吸纳和反思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开拓个性思维;对具体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用于付诸实践;并能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和获取的知识,增强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活力和魄力。创新实践能力的表现丰富多彩,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学习和社会生活阅历、专业差异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人才的一个本质属性。实践表明,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要素,是毕业生就业的第一能力。近年来,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教育部“质量工程”为改革思路,研究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逐渐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养平台,积极鼓励和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化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高校会计教育创新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育带有封闭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反映到学生学习的评价上,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而学习成绩主要是以考试成绩确定的,因而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不仅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的不合理性,更说明了教育与实践的脱节。高校评价学生不能单一的看考试成绩,更主要的是看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由于会计学专业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再加之有关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多,约束力强,创新能力一方面体现于在遵循准则的基础上如何灵活运用会计方法,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体现于对会计约束本身的创新发展。因此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理解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泛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强,善于分析,敢于挑战。

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本方案的提出是基于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方案制定前课题组老师先进行讨论,设计问卷和访谈题目,以使问卷和访谈具有针对性。问卷和访谈对象为唐山学院在校的会计专业大学生,本项目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5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统计,对影响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因素有了直观的认识。

(一)调查对象分布统计 调查对象分布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创新实践能力形成的因素众多,如个性因素、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培养等,为了研究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假定其他因素的相对稳定性,且由于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笔者以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作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制定了以唐山学院为例的培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如表2):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还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创新缺乏整体的认识。

个性因素分析方面,自信心、创造欲、好奇心比重分别为%、%、55%,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信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设计创新实践项目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一方面也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内外部因素分析方面,影响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中,大脑结构功能差异占31%,父母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占 %,所受教育层次的影响占%,特定时刻思维方式及所受引导占67%。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创新能力受大脑功能差异影响的比重较少,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外部因素中,实践创新能力项目是学生认为最能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80%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实践活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涉足更多领域的知识。此外,78%的学生认为开设实践课程也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在反映创新能力方面各占%和%。

三、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案例

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以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契机,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以培养和提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并将方案付诸实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本方案包括实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是该方案的基础理论部分,即创新实践活动实施的总体目标,该方案实践部分是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该方案的具体内容是:

(1)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态势,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适应生存,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国际理解能力的会计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会计教育的重要任务。实践活动作为会计教学的必修内容,完善了教学组织构成。实践活动的实施依据以下两个基本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因此,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生活及主观需要,以及兴趣紧密结合起来。

(2)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原则:教育性与趣味性原则、创新性与实践性原则、导向性与自主性原则、综合性与开放型原则。

(3)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原则,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训练,进一步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良好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以上几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构成实践活动的有机体。

(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项目执行情况 唐山学院按顺序分别在几个学期中逐步开展下列项目,每个项目都设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对参与各类项目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项目成果奖励和获奖证书奖励等,并给与适当的物质奖励。每个项目实施之后都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学生认为其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都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同时团队意识、理财意识也在无形中形成,每个项目的开展都得到了学生和有关老师的认可与好评。

项目1:会计学专业大学生个人生活收支账比赛暨教学大作业。唐山学院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已经连续3年举办学生个人生活收支账比赛活动。比赛选取对象是在读的大二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在此基础上他们已经学完基础会计的全部知识,基本掌握了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写与编制,具有了一定的会计知识基础,因此在此期间开展此项活动。该活动以培养方案的指导为原则设置了比赛内容、比赛要求、比赛结果评定标准及比赛奖励等内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依据个人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凭证,账簿和填制报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在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该具有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学生的理财意识,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多学生认为活动的举行很有意义。

项目2:大学生会计论坛。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如何认清经济形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第二个创新实践活动是创建一个机制化、常态化的大学生会计论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会计知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用创新精神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学习、就业与创业。在论坛创建实施过程中,依据唐山学院现有的条件,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会计论坛,并拟定了大学生论坛的宗旨为“学习、交流、进步”,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行业的发展形势、在校大学生如何学好专业,做好职业规划等热点问题,实施过程中会邀请唐山市知名企业人士参与到论坛中来,通过主题报告、互动、讨论等形式最大限度使论坛的举办取得实际性的效果,同时也促进本校理论教学与实务的进一步结合,促进学科建设。

项目3:会计案例分析交流竞赛。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作为院重点建设专业,其建设和发展不仅仅需要专业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全体专业学生的努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实践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案例分析是会计学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既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能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成功的案例分析背后是集体的智慧和结晶。案例交流竞赛的举办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为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扩展、能力锻炼的平台,能够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参与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专业学习的学术氛围,课程的价值也将得到有效的体现。我校的案例分析交流竞赛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举办前都会成立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案例指导老师和学生组成。大赛的策划组织,采取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由竞赛委员会制定相对完善的活动策划书,包括比赛时间、比赛评委(校内和校外专家)、参赛对象、参赛形式、比赛内容、评审标准和大赛奖励等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

项目4:“中华会计网校杯”第二届校园财务实务大赛。唐山学院培养的会计人才以立足唐山、面向河北,服务环渤海为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区别于研究型人才,本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也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发展的后劲。以就业为导向是前提,培养学生发展后劲是重要保障,即学生毕业后要有工作,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要有所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我校每年与中华会计网校合作,举办“中华会计网校杯”校园财务知识大赛。大赛的宗旨是集趣味性、教育性、专业性为一体,为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展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实务操作搭建平台,以锐意创新主旋律为精神,确立其从理论扩展实务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财会实践技能,督促在校大学生加强财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需要合理的保障措施。

(一)改变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明确师生的角色定位 在学校的教育中摆脱不了以传授知识为教学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唯一标准的质量观;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创新精神更是毋庸提及。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如何使学生突破已有的固定知识结构,以创新性的思维去探究同一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同一问题的不同类型的答案,这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不破不立、敢于尝试、勇于失败的创新精神,积极组织学生从理论真正的走向市场,给他们一个案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二)广泛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因,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必须以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目前我院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已经做了初步的尝试,在两届学生中做了试点,已完成了可行性调研,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初步的考核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次在激励机制上,通过运用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项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及导师专业辅导。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高校唯有促进创新教育日益完善,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完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增加优势。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大赛方案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竞赛;本科教育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085-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高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范围扩招,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开始出现逐年下滑的现象。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在应届毕业生身上,普遍存在无法快速上手工作、只会理论不会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等问题。从当前高校毕业设计工作情况来看,以下若干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思想上不重视。很多高校更多的是为了面子工程,注重招生和就业率,注重各种面子上的活动和改革,而对于学生在学校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却不太重视,无论在制度的制定上还是在工作的执行上都存在草草了事的情况,久而久之,使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弱化了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实习经历。

(2)选题重复,没有新意。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很少出现较新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同往年雷同;尤其是一些实力较差的本科院校,由于任课老师的实践经验少,在选题方面无法给予更好的建议,从而导致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同小异,没有新意。

(3)内容抄袭严重。鉴于毕业设计题目的重复选取和丰富的现代网络资源,再加上平时学生很少获得写论文的相关练习,使得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撰写上,大量参考甚至抄袭网上现有的论文资料,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有的学生为了规避数据,甚至对抄袭的论文重复部分进行逐句修改,严重的网上抄袭行为已经背离了毕业设计的初衷。

(4)时间冲突,无法集中精力完成。高校的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这个时候往往是就业招聘的黄金时期,也是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的备考阶段,时间的冲突迫使学生只能抽出很少的时间来应付毕业设计,质量自然不会很高。

所以,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流程,针对学院自身的定位,改革毕业设计的工作,包括题目的选取、内容的改善、形式的多样、评价制度的更新等,提高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已成为破解高校发展瓶颈,实现毕业设计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方法。

2 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的结合与实施

随着高校办学思维的开放,逐渐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创新竞赛[4-5],有相关企业主办的,也有官方主办的。这些竞赛活动的出现极大弥补高校实践教育的短板,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愈发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视。目前,电子信息类的竞赛很多,尤其是国家相关部门主办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飞思卡尔邀请赛、物联网创新竞赛、大学生外包服务创新竞赛等,多样的竞赛环境和平台为高校老师和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平台。

于是出现了这种局面,一方面是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学科竞赛快速发展,而学科竞赛在内容、设计与完成方面的优势正好可以弥补毕业设计的缺陷。因此,我们考虑将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结合[6-8],从而保障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下面以大庆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开展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过程,详细阐述具体措施。

1)将毕业设计准备工作前移。

为了最大程度鼓励学生利用学科竞赛项目来完成最终的毕业设计,就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和选拔工作,鼓励对创新竞赛有意愿的同学参加相关专业开办的创新团队或第二课堂。在创新团队中,采用自愿结合的方式形成小组,每组分别指定一名指导老师和2~3名高年级队员,由高年级的同学进行初步指导和训练,长期的学习规划和具体的难点则由指导老师进行辅导,由此可以形成不同年级之间的训练梯队,既有助于促进训练,也有助于团队合作。

创新竞赛需要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因此,在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还需要根据竞赛的需要,安排和讲解一些其他科目和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学习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实践基础训练(比如焊接训练)。在课外学习过程中,主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一致,很难经常安排统一授课;另一方面大学生已经成年,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通过相关的学习和一些基础实践项目的训练,可以实现学生从单纯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跨越式转变,为创新竞赛的准备和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提供充实的课题材料。

计算机学院在2013年通过多次研究,最K确定在大三学生中试行该方案,提前一年准备毕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鼓励动员未参加过竞赛的同学积极参加当年的相关竞赛,并指配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辅导;另一方面开始对参赛获奖的同学提交的毕业设计申请进行审核。在随后的三年里,将毕业设计准备工作有序提前到二年级和三年级,为该方案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毕业设计选题与竞赛项目相融合。

团队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后,可以与高年级队员合作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和创新竞赛,在竞赛中锻炼、在锻炼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既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也有机会体验竞赛过程带来的磨炼与激励。新队员经过初次参赛,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后,就可以组队准备后续的比赛,同时对之前的参赛项目进行全面的消化吸收和改进创新,这就对参赛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参赛越来越多,项目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完善,涉及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

到毕业设计选题前夕,参赛队员就可以依据以往的参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调整,并结合专业方向,拟定出有实战背景的高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充分发挥学科创新竞赛的优势,将其应用到毕业设计中,改变了以往选题重复、缺乏新意的状况,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从大三开始,学院开始接受参赛获奖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申请,并组织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答辩,以验证学生提交方案的可行性,通过答辩的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对项目进行进一步完善,以更高的水平完成毕业设计。

3)做好管理和监管工作,保证方案顺利实施。

有了好的方案,更要有好的管理和监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尴尬场面,使效果大打折扣。为保证创新竞赛能有效地结合毕业设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制定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包括方案的宣传、竞赛的动员、队员的培训及人员的安排、竞赛的组织和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的申请及评估等,为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采取自愿申请、择优选派的方式,选择若干有责任心、态度积极、有实践创新能力的老师担任创新团队的指导工作,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科研环境。

集训和实验室执行严格的考勤签到制度和退出机制,并将其作为后续选拔和评优的依据,无论学生和老师,若经常严重违反相关规章制度,则对其进行劝退。

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采取阶段检查汇报的方式,及时检查、听取学生队员和指导老师的进展情况,针对突出问题,学院领导组织研讨会进行研究解决,为方案的实施铲除拦路虎。

安排学生进行课题的阐述、答辩及作品的演示,做到严格客^的评审,并给出相应的成绩。

为保证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从负责该工作的院领导到相关指导老师,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考核打分,并对学生的汇报和指导进行记录。

4)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

创新竞赛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在课余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势必会导致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应减少,并且很多情况下竞赛主办方都在外地,外出参赛又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如果因此而影响到学生的课程成绩,那就显得有些不尽人意。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考核方面对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放宽。比如,对参加竞赛并且获奖的同学,可以免修一门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并给予500~1000元的奖金以资鼓励;对于参加竞赛而未获奖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量化加分,这样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对鼓励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

如果参赛项目与所学专业一致,则在完成竞赛以后,由学生自愿提出申请将其作为毕业设计,经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会议通过后,方可以此为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和相关论文的修改和完善。对于竞赛指导老师而言,需要在课余时间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参赛队伍进行指导,因此可以对指导老师给予相应的课时工作量,对指导学生获奖的老师给予额外的奖金,在老师评职、评优时也应给予相应的加分。以此来最大程度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5)重视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竞赛本身的特点,参加创新竞赛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选拔,成绩优异的同学才有机会参赛,这就导致剩下的大部分同学没有机会体验竞赛全过程,也使这些学生失去了实战锻炼的机会。如果只是为了比赛,只有较少同学获益,这与高等教育的本质相悖,也会打击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不只允许参赛的学生可以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课题,没有参赛但是项目做得比较优秀的同学,也可以允许他们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课题。同时,充分利用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在学生当中进行宣传,使学生意识到该方案的积极作用,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扩大创新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作用面。

学院非常重视由竞赛项目获得的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每年毕业之际,都会选取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并在系楼门口的宣传栏里张贴海报,同时在学院网站上进行详细报道,并制作相应的视频纪录片放在微信公众号供师生欣赏,从多角度扩大该方案的优秀成果在学生中的影响。

3 改革方案的积极作用

1)改变毕业设计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把创新竞赛项目融入到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来,在工作方法上来说是一种创新,它打破了传统的毕业设计流程,更加注重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且采用了灵活的方式,使毕业设计的选题更加具备目的性。同时,将毕业设计的工作前移,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训练和自学,也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参赛获奖有学分和物质奖励,还能以参赛项目为基础进行毕业设计,对学生来说,既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又获得了奖励,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因此,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2013年方案实施至今,学生从犹豫观望到热情参与,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通过对近4届毕业生的实施,将学科竞赛的作品引入毕业设计,我们发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都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都能很好地完成设计。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过程中,他们非常出色地对作品进行了演示和讲解,圆满地回答了老师们的提问,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可以看出,参赛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比其他同学要高出很多。事实说明,通过学科竞赛活动与毕业设计的有效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毕业设计时间紧、选题重复、完成过程敷衍了事的情况,显著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通过这4年的实验,我们发现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不再是简单重复往届的题目和设计,而是在题目选取和内容完成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在创新、难度上也都有了很大提高。

3)该方案近4年的实施情况。

该方案自2013年实施以来,已经有4届毕业生中的部分同学通过参赛项目的方式来替代毕业设计。随着方案的实施,报名参加比赛实训的学生、被选拔参赛的学生、申请替代毕业设计的学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在学生中实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吸引着更多学生的参与。表1显示的是近4年的人数变化,可以看到每年申请毕业设计的学生中,除了被选拔参赛的学生,也有部分参加实训但未参赛的学生。学生人数的逐年递增,证明了我们实施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4 结 语

以创新竞赛为先导的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把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扩展至学生平时的学科竞赛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为整个学院实施这项良策起到了积极的试点作用。目前,此方案只在计算机学院中试行,虽然效果很好,但受益面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如何将这一工作在整个学校范围内推广,尤其是如何将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更为有效的训练和提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董雷刚, 崔晓微, 张丹。 以竞促教、竞教结合的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J]. 计算机教育, 2014(9): 105-108.

[2] 刘超英, 成红英, 张宪光。 依托学科竞赛提高工程教育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 58(增刊2): 89-91.

[3] 张云洲, 吴成东, 楚好, 等。 依托科技竞赛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增刊2): 19-21.

[4] 曲广强, 关晓辉, 王建元, 等。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施与创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16): 204-206.

[5] 皮德常, 吴庆光。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3): 44-45.

[6] 摆玉龙, 严春满, 马永杰, 等。 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 中国电子教育, 2015(3): 23-27.

[7] 王冠凌, 周二林。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融合模式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13, 27(5): 136-137.

[8] 齐继阳, 王凌云, 李金燕, 等。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 86-87.

创新创业大赛方案【第五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引导和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良好氛围,推动全省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省教育厅决定2021年继续组织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竞赛项目及承办单位

1.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由湖北工业大学承办。

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4.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江汉大学承办。

5.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6.“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湖北赛区竞赛,由三峡大学承办。

7.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由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8.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由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9.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由湖北民族大学承办。

10.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由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11.武汉时尚艺术季暨高校服装设计展览,由湖北美术学院承办。

12.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由湖北工程学院承办。

年第八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

14.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由湖北民族大学承办。

二、组织领导

全省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由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负责指导管理和协调。各竞赛项目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牵头高校、承办单位等成立相关竞赛组委会,负责各项赛事的具体组织工作。竞赛组委会须由牵头高校(单位)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委会主任,相关院校负责同志参加。

竞赛组委会要制订详细的比赛规程、评判标准、评委聘请标准、应急预案等工作方案或竞赛章程;要参加赛事筹备、部署、评议等工作会议,审核赛事组织实施方案,检查落实竞赛安排部署,指导承办单位完善竞赛组织工作;要加大赛事宣传力度,协调全省高校积极参加竞赛,扩大赛事的参与面和影响力;要切实提升竞赛整体质量,以全省高校大学生系列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有关要求

2、强化质量立赛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参赛学生利益,保障竞赛运行质量,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平稳有序、安全进行,提升竞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竞赛项目评审遴选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杜绝徇私舞弊、违规评分、伪造材料、盗用抄袭等行为。该项赛事的评委专家应具广泛性,其中来自牵头或承办高校(单位)的评委不超过评委总数的20%。规范各项赛事的获奖等级、数量设置,各赛事设个人奖项,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级别,个人奖项数量不突破参赛项目总数的50%,其中一等奖不突破10%,二等奖不突破20%,三等奖不突破20%;设优秀组织奖,数量不突破参赛高校数的20%。

3、化赛事管理。各项赛事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 创业大赛湖北省赛获奖名单和获奖证书由省教育厅发文公布和颁发;其他赛事由各竞赛湖北省组委会负责对获奖名单进行公示,获奖名单和获奖证书由竞赛湖北省组委会公布和颁发,盖组委会章。各竞赛组委会需在赛后认真总结,将竞赛总结报告一式一份于赛事全部结束1个月内以正式公文形式报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备案。竞赛总结报告内容主要是竞赛组织过程、参赛规模、现场比赛、评审、比赛结果等基本情况,实施竞赛的创新特色做法、基本成效或示范带动作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或意见建议,同时附上获奖名单、竞赛规则、组委会及评审专家名单、评审细则、有无异议及异议处理等附件材料。我厅将把竞赛总结情况、完成质量作为纳入下一年度全省大学生系列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计划的重要参考。

4、疫情防控要求。各高校要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和防控措施,完善应对突发疫情工作机制,做好疫情防控预案,加强校园管控,做好物资储备、比赛场所环境消杀,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竞赛流程,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做好竞赛工作组织实施,确保安全比赛。

请各高校根据本通知和各竞赛组委会有关竞赛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活动。有关竞赛活动通知及安排可在各竞赛专门网站或承办高校校园网查阅。

2021年度全省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

活动承办单位联系方式

竞赛项目

组委会牵头

高校

承办高校

承办高校具体联系人

手机及办公电话

1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吕栋

15623988969, 027-59750117

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朱英

18971042100, 027-68756866

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朱英

18971042100, 027-68756866

4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湖北工业大学

江汉大学

宋广峰

15327126, 027-84212505

5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王晔

18995641371, 027-68754233

6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湖北赛区竞赛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杨超

15997601292,0717-6392287

7

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原弘

13986080018, 027-67867230

8

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华中 师范大学

谢志雄

李兵

车靖

13212766195, 13377880988

13349890855

9

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民族大学

刘显明

13972406099, 0718-8437881

10

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金新利

027-67867108, 13871239693

11

武汉时尚艺术季暨高校服装设计展览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黎老师

18602743583, 027-81317210

12

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竞赛

湖北第二师范 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

孙平

13871889258

13

2021年第八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张美霞

15527896867, 027-67883124

14

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湖北民族大学

姚爱华

吴龙胜

13477919153, 13972406677

38 899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