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第一篇】

截止到2007年6月底,雍和园内企业总计1474家,主营业务收入约为105亿元,三项税金合计约为亿元,从业人员28786人;2007年上半年园区文化创意类企业共有384家,主营业务收入约为亿元,三项税金合计约为亿元,从业人员2881人。

投资北京:作为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雍和园一年来都取得了哪些新的成绩,各项工作中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

彭湘:首先是健全了园区的管理、运营机构。雍和园运营机构建设方案已获上级部门批准,目前已经成立了筹建机构,进入了登记注册等具体程序。园区运营机构的主要职能为土地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重点是园区房产资源整合及经营、招商引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是完善园区产业规划、启动园区空间规划。2007年5月份,管委会聘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域的专家,进入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产业发展规划初稿,下一阶段,将对规划初稿进行多方论证,11月份产业规划将正式定稿。产业规划落实后,园区空间规划也将启动,目前制定空间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2007年度雍和园积极引进文化创意类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众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园区,如北京歌华特玛捷票务有限公司、北京天天宽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文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央视动画制作中心也即将入驻园区。

同时管委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梳理了园区企业办理减免税的工作程序,第一批企业已经获得了税收减免。园区还积极探讨了标准化、知识产权等资金扶持政策,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今年园区先后组织企业申报了“200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基金等扶持资金”等项目,所有申报项目都进入了最后的评审程序。

投资北京:今年截止目前,雍和园主要引进了哪些大的项目?能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

彭湘:本年度雍和园重点引进的项目包括:

星空-Mobile-Cargo System平台:该项目由星空电讯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它通过搭建航空货运公共信息服务及智能交易撮合平台,为社会提供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该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为万元,已经获得了中关村科技园区2006年度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总金额为200万元,现已拨付第一期资金140万元。

网络直播室与视频平台:该项目由北京天天宽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它将实现互联网视频直播室的软件开发和相关硬件系统的配置,同时建立直播视频的系统分发平台。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为万元,已经获得了中关村科技园区2006年度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总金额为300万元,现已拨付第一期资金210万元。

歌华特玛捷──奥运票务中心项目:北京歌华特玛捷票务有限公司是北京奥组委指定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票务服务独家供应商,将为北京奥组委提供奥运会和残奥会门票销售技术系统平台、北京奥组委票务网站、票务呼叫中心和场馆现场售票运营、客户服务等在内的票务服务。目前歌华特玛捷已经入驻雍和园,奥运票务平台项目已经获得了中关村科技园区2006年度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总金额为500万元。

投资北京: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方面,雍和园有哪些成功经验?

彭湘:雍和园在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特别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创新人才的权益。通过知识产权工作培训、“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园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使文化创意主体自觉地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去。

另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建设,组织企业申报“中关村科技园区专利促进资金”、“示范园区专利创业专项资金”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标准资助资金”等多种优惠扶持资金,以挖掘企业自主创新潜力,提高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

与此同时,园区通过政策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07年度园区先后组织企业申报了“200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基金等扶持资金”等多个项目,启动了一些大型项目,发挥了政策的杠杆效用。

投资北京:在优化投资环境,吸引高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特别是投融资服务体系打造上,雍和园采取了哪些措施?

彭湘:在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指导下,雍和园以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高标准的商务平台:一是做好园区现有楼宇资源的清理改造工作,确保园区合理利用资源;二是加强专业产业基地和助推器建设,吸引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商业投资,同时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助推器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舒适的环境。

在借鉴其他园区的基础上,雍和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园区服务体系:一是协同各相关部门建立起园区专属的各项机制,如园区统计体系、标准化工作机制、人才引进和安置体系等;二是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雍和园管委会与企业合作,开展了“雍和园数据中心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该项目的实施对完善雍和园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具有基础和支撑作用。三是建立融资担保服务平台,管委会整合园区现有资源,与银行、投资机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公司等合作,建立健全了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范文【第二篇】

研究员,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蔬菜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蔬菜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农业系列中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多次获得农业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兴农奖。有多篇论文获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植保学会、上海市植保学会、上海市园艺学会优秀论文奖。主编《蔬菜栽培技术手册》、《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问答》、《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调查规范》、《上海蔬菜消费现状与结构研究》、《花式蔬菜栽培和食用方法》、《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农业部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总体安排以及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积极落实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市、区、镇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投入,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措施,有序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基本情况

2009年10月19日农业部农办农[2009]121号文件通知印发《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在全国组织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化”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商品化处理和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

根据蔬菜标准园创建等相关文件的精神,2010年全市拉开创建工作帷幕,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考核验收办法和实施意见等,有序推进了全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据统计,2010-2012年共创建农业部设施蔬菜标准园9家,面积 hm2,其中,2010年创建2家,2011年创建3家,2012年创建4家;共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园53家,面积1 500 hm2,其中2011年创建13家,2012年创建40家;此外,部分区县还组织区级标准园创建,总计25家,其中2011年创建7家,2012年创建18家。2013年参与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总计56家,其中部级4家,市级40家,区级12家。

2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主要工作措施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建氛围

明确目标方案,层层落实推进

在农业部的总体部署下,市农委成立了标准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及时制定编发《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蔬菜标准园创建管理办法》、《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蔬菜标准园创建考核验收办法》等相关文件,就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组织程序、部门职责、内容要求、验收标准等提出明确要求。按照有关管理办法要求,区、县农委分别成立蔬菜标准园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分别制定工作方案,通过不定期指导、会议交流和检查等形式督促创建工作推进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乡镇农技部门委派专人参与创建单位的各项工作推进,创建单位制定创建规划和目标任务,由企业负责人牵头成立创建小组,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并整合有关项目、资金和技术力量,全力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了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全面指导服务,提高创建水平

市区各级技术部门全面组织开展指导服务,通过多层次、全方位指导提升创建水平。市级部门成立标准园创建专家指导组、建立了技术指导员联系人制度,选派主要技术人员分别与9个区县对接,并制定地方标准《蔬菜标准园建设技术规范》(DB 31/T646-2012)、编制《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指南》等标准园创建技术依据。区级部门成立蔬菜标准园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安排专人总体负责工作推进,技术人员分别开展创建指导,不定期现场指导阶段性工作落实,定期交流工作经验措施。乡镇相关人员多采取蹲点入场的形式,全程协助各项创建工作的组织开展,指导督促创建方案各项内容的如期开展落实。在指导工作中,有计划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工作,解析标准园创建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及奖补措施等,讲解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和要求,指导各项生态栽培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确保落实每一项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完善每一项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在市区镇多级部门的全面指导服务下,积极创建展开硬件配套、技术应用、制度完善等各方面工作,有效推进了标准园各项措施的落实。

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持续创建

根据本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市农委联合市财政组织制定了《关于2011-2015年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本市蔬菜标准园创建目标和计划,2011-2015年将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园150家,创建面积2 000 hm2以上,辐射带动面积4 hm2以上。各区县根据该实施意见要求,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区县蔬菜标准园创建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为蔬菜标准园的持续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有些区县为了顺利推进市级标准园创建,还制定政策引导创建区县级蔬菜标准园,为后期创建打好基础。

3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实效

生产配套设施配套完善

针对标准园创建的“五化”要求,创建单位全面整改硬件配套设施,包括投入品管理、生产应用设施以及质量保障措施等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多方面的配套设施都得到完善。道路、沟渠及水电供应设施得以修缮,农资仓库加以划分管理,农残检测条件得以进一步改善,产品保鲜等冷链设备得以提升,微滴灌等高效生产技术措施得以扩大应用,生产废弃物处理条件得以建设健全。

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创建单位通过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分等分级标准,全面建立农业投入品管理、田间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可追溯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使生产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并逐步形成了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了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质量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的质量安全意识普遍增强,生产中全面推广应用防虫网、粘虫板、性诱剂、杀虫灯、生物农药、高温闷棚等十项生态栽培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上市,在农业部、上海市组织的例行抽检中农残合格率均达到了100%,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生产综合效益明显增加

通过标准园创建,创建单位品牌化意识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增加。所有标准园创建单位全部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其中SYL、星辉蔬菜、城市超市、HAYP、新健绿等创建单位获得了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放心度和经济效益。此外,各创建单位通过创建工作,辐射带动周边菜农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提升整个蔬菜生产面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发挥蔬菜标准园的示范作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4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思考

在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中,各级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发挥指导督促作用,创建单位根据要求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等,在生产设施、标准化管理水平、质量安全意识以及综合效益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但仍有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

创建主体单位需完善管理团队

在上海蔬菜标准园创建中,市区镇各级部门发挥了全面的指导督促作用,而真正的创建主体是蔬菜合作社和生产企业,从方案、标准的制订,到材料申报、技术指导等需依赖和借助多方力量,从长远考虑要全面提升质量管理等,必须培养组建技术和管理团队,以确保创建中水到渠成、创建后顺利运营,从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等各方面体现标准园创建的价值所在。

创建奖补机制需完善

上海市“十二五”期间计划创建300家蔬菜标准园,资金由部、市、区三级财政提供,对每一个创建验收通过单位给予50万元奖励,根据财政资金拨付的相关规定,标准园创建是当年申报当年评审,50万元的创建资金需先用后补,并通过审计合格。这种奖补机制在创建初期较为实用,以扶持创建为主要目标,但缺乏后续管理支撑,易造成为创建而创建,因此在创建模式、考核管理、资金奖补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我们想能否在蔬菜标准园创建中引进流动创建机制,由企业自主申报,政府积极推动,发挥专业评审优势,创建评审总量有所控制,奖补资金适当调整,财政可控又有利于持续发展,建议每2~3年评审一次,不达标即摘牌,确保上海市蔬菜标准园成为行业模范。

创建主体主动性需提高

目前还处于蔬菜标准园创建初期阶段,主要还是来自政府推动、政策引导、技术指导,需将被动创建变为主动创建,使创建实体真正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蔬菜标准园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第三篇】

关键词:广州创意工厂 规划发展模式物质空间 自然人文环境

1广州创意产业发展简述

国际城市中心区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抛弃了“高耗能+低产出”的传统产品制造模式,将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列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伦敦、纽约、旧金山、硅谷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创意之都。而亚洲的东京、曼谷等城市也呈现出蓬勃活力和竞争力。

汤培源、顾朝林等的研究表明:创意环境由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共同组成。硬件设施是激发城市创意的前提, 软件设施则是城市创意能力的“培育基”。在近年来各国创意产业发展实践中,类似“硅谷”模式的城市远郊新型创意产业园由于其缺乏愉悦的生活方式和宜人的生活环境, 正逐步失去其对创意阶层的吸引力。而城市中心区中的旧区、工厂改造型创意园则因其拥有中心区丰富的文化设施和愉悦的公共生活, 富有特色而又精致的空间、以及城市厚重历史沉淀而产生的归属感等软件设施而受到广泛欢迎,著名伦敦曼切斯特旧厂改造创意区、纽约SOHU创意区等都是此类型的典型案例。

广州工厂改造型创意区的发展背景

广州作为近代工业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工业文化遗存。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了局部土地功能调整,广州产生了大量闲置或废弃的工业建筑。2007年以来广州先后出台一批纲领性政策文件,明确将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区域“创意之都”,并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出台了《关于广州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实施意见》和 “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政策,开始放宽改造政策,允许企业利用旧厂房进行功能置换,自行开发改造,并按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这些举措极大的推动了工厂改造类创意园项目的发展。

2广州工厂改造型创意区发展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市有33个此类创意产业园,主要分布在荔湾、海珠、天河、白云等中心城区,占地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万平方米,每年实现产值约120亿元。笔者挑选了6个最有代表性的创意园项目进行列表对比分析(见下表):

根据上表,该类创意园的发展模式可总结为:地方政府出台政策规划引导--国企独家或引进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商业经营支撑+扶持创意类产业。这些项目均位于城市中心区内,地铁站点周边,大部份分布在荔湾区、海珠区和天河区的珠江沿岸,交通可达性良好。

而从发展特色看,与北京和上海不同,广州各个文化创意园的产业特征十分明显,与产业经济联系更为密切,这当然与其产业开发者的背景有关。而各园区纷纷采用的“商业先行”的开发方式,无疑也受到广州浓厚的商业文化影响。它降低了创意园的门槛,达到了项目前期迅速开发的目的,也使园区与城市和民众充分互动,但无疑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利益至上的浮躁。

3广州TIT纺织创意园的规划及发展模式

2007年,受纺织工贸集团委托,项目组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TIT纺织创意园规划设计工作。在规划及其后的项目发展、实施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工厂改造类创意产业园的成功发展,不仅涉及到内部物质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更牵涉到园区人文环境的整合、创意活动的组织、项目与周边建筑、城市交通、城市自然人文环境的衔接和契合等诸多方面。下文将以TIT项目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创意园内部空间规划设计

物质空间环境

功能设置与项目定位:本项目定位为珠江边的城市展厅和创新源发地,以广义的服装为主要内容的全新文化创意项目。它应以服装创意、时尚休闲、配套服务为主题,围绕“服装”“创新”为核心配置五大功能板块,成为兼服装创意中心、品牌交流中心、时尚休闲中心、配套服务中心的多功能城市文化中心。

规划布局:根据园区的现状地形和路网,确定了“三轴六区多节点”的规划结构:时尚服装轴提供多样的视角和互动show台。长达150米,宽25米的绿荫室外时尚交往轴,形成新电视塔下国际服装盛事交往区。知名品牌商业街与精英文化区的设计工作室与园区原生树木交融,构成商业绿化轴,共同营造顶级时尚文化。时装设计、企业办公、时尚、服装展销、服务配套区等相关功能交叉布置,灵活组合,目的是尽可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并使各种机能更具合理性和高效性。

建筑改造模式:规划中基地内建筑被分为4类:1红砖外墙+高敞空间厂房、2水泥外墙+高敞空间厂房、3红砖外墙层高一般建筑、4水泥/涂料外墙层高一般建筑。根据这四种建筑类型,分别对结构及屋顶、墙面、门窗、层高及夹层处理、房屋周边地面等采取不同的改造建议。从外观修复、屋顶改造、空间利用、设备更新到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应体现能源保护意识,并调和保护和节能改造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建筑保护层面上既有老的保留如红色砖外墙和相应的主体结构,又有新的添改。

园区自然环境与景观的设计:规划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工厂的历史信息,强调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发挥和优化厂区内的生态景观,突出工业厂房视觉特点等为设计原则,将园区内的300多棵大树编号保护,并建议保留船坞、厂房、水塔、烟囱等旧厂房构件和机器设备,将废弃机器结合在场地设计中,使之成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从而发挥和优化厂区内的人文和生态景观。

人文环境的创造

在进行创意产业园区物质空间环境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建构园区的人文环境,而活动设计是营造文化氛围的一个有力途径。TIT已吸引了刘洋、屈汀南等广派服装设计大师在此设置工作室。大师的落户吸引了更多设计人在此聚集,从而牵引出更多新的交流、展示活动。目前已有60多家纺织企业总部落户,并在此成功的举办了2010年度广州岭南服饰文化周等大型时尚活动,已真正成为岭南时尚先锋之地。

创意园与城市外部空间

与周围建筑的整合

功能组织:园区与周围建筑的功能组织来自于园区生活的有机性与多样性。这就要求周围的建筑能承担部分园区的功能,在这点上TIT比起其它创意园有更多优势:毗邻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有利于师生与园区设计师们的互动。而创意园附近的中大布艺市场是全国闻名的纺织商圈,这些使各类时尚设计活动有了发展的土壤。新电视塔更加是城市名片,TIT出于以电视塔为起点的城市新中轴线南端上,这一区位实现了创意产业与城市旅游休闲体系的跨界互动,扩大了项目影响力。

视觉形象的融合:创意园的两个主要入口得到了精心设计,采用保留原有红砖砌柱、引进现代感的活水广场和鲜艳的时尚小品等方式,一新一旧,相映成趣,体现出自身形态的完整饱满和与城市整体形象的协调。

创意产业园区与城市交通

交通对创意项目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TIT直接城市主干路,地铁站点近在咫尺,可达性非常强。而目前广州正在进行新中轴线南段前期规划设计工作,根据规划,TIT纺织创意园区东西两侧都将有城市次干路穿越。目前创意园正力图向政府建议将创意园所在区域规划为创意产业带,保护好TIT创意梦工厂景观的完整性,以防止开发性破坏。

创意产业园区与城市自然人文环境

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不但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而且也是城市创意产业园区选址建设的理想场所。除了以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外,项目与城市人文特色的的结合和利用也非常重要。与广州其它创意园不同,TIT具有浓厚的服装创意产业色彩。广东历来是中国服装生产设计大省,广交会等大型会展产业非常发达,为时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而TIT所处的海珠区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位于广州TIT创意园项目的西南面的珠江电影制片厂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一家电影制片厂。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云集的艺术设计师共同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人才基础。这些优势资源使得TIT服装创意园项目广受欢迎。目前,TIT创意园租金高达每平方米200多元,年产值超过150亿元人民币。

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 研发区;高品质;泰州市创意生活园;规划设计

1 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技术创新的研发(又称R&D)活动通过高科技产业及科技创新人员将研发成果转变为“真正的经济”来实现[3]。“研发区”则随着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的扩张及研发活动的不断积聚而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作为产业园区的枢纽环节,建立高品质研发区、创造良好研发环境能够增强园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凝聚人气。在研发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设计精粹,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合理利用当地特色,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来提升园区的品质。

研究对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发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由高科技产业研发到研发产业自发性集聚区域的形成,至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配套于文化创意这一新兴产业的研发区。

表1 当今研发区的主要存在形态

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主要与高新技术产业园相配套的研发区为主,文章第二部分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研发区规划设计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研发区建设的相关因子。

研究意义

当今乃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对于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无论是对产品品质、生活品质,还是环境品质的要求都日益加大。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已不仅仅是对于技术或者硬件设备的需求,而人们的视线更多的放在对园区环境的营建与基础设施的配备方面。

整合空间的功能性、生态性、场所性和精神性,塑造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的高品质空间,已成为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换言之,研发区之于产业园区,不再单单是从属的部门、机构,而应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从人才吸引的角度出发,增强园区的活力,创造兼具创新和科学文化氛围的环境,聚集人气;还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区环境品质的塑造中。只有具备高品质的研发空间及良好的环境氛围的研发区才能真正适应到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2 案例借鉴

国外-北欧高科技园区规划特色借鉴

北欧的高科技园区虽然在功能构成的外延上有所不同,但就功能内核而言,基本都是由产业、研发与实验、教育与培训、经营与管理以及配套服务五大块组成。同传统的产业空间相比,北欧园区的功能构成已发生显著分化,主要表现在三点:

(1)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分离出来,成为产业空间发展的根基,从而使研发和实验机构以及信息中心一跃而成为高科技园区核心的功能构成;

(2)产业、培训、经营、管理等其它功能仍然保留着,但新背景已赋予其许多不同于传统的特征和规律;

(3)员工生活区无须再成为当前园区的标配构成和硬性负担,反倒是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和交流空间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需求层次。

在基本功能的空间布局上,主要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三个层面:

(1)在园区的总体层面上,其主要依照产业群以及产业链组织的内在需求,针对生产加工、研发实验、科教培训、服务等一系列的功能区块,做出了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

(2)在各入驻的公司和企业层面上,其往往会以“功能”为主线将产业、研发、教育、管理等分区设置,内部自行安排;

(3)在入驻公司和企业内部的某一功能层面上,如研发功能,则往往会以“产品”为主线,围绕着不同的产品技术分别组织,形成一簇簇的研发集群空间。

总体来说,北欧的科学园区的规划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达到激发创造、促进交流的建设目的。

国内—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规划特色借鉴

在园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特色:

主要功能包括:服务于生物研发机构的研发区,服务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基本中试和小型制造配套的生产区和为园区科研人员提供的配套住宅及相关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的生活区。

规划布局理念: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空间布局灵活,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广场空间组织:中央广场是空间组织关键部分,兼顾展览科普休闲多功能。

专享独立空间:独栋组团可根据入驻企业需求提供整栋或分层租赁服务。

开放平台共享:部分实验平台开放,方便各类技术企业共同使用。

量身定制服务:为大型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根据需求进行规划建设。

3 规划实践

项目概况

本项目将打造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区的服务配套中心,解决该区域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优势不足的现状,提高产业区的创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基地选址

目标与策略

本案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基地条件,分别确定总体性、功能性、引领性目标及策略。

(1)体现高品质研发区对新能源产业园发展的总体带动作用。注重功能策划、特色展示与及品质提升,确立服务中心地位,构筑市级特色意图区,树立园区形象。

(2)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的功能综合性。注重结构合理性,系统完善性及园区的活力打造,划分园区研发集聚区、企业服务配套中心、生态休闲游憩中心、职工生活区。

(3)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生态示范性。注重构思新颖,兼顾生态理念及高品质空间的营建,确定可持续发展示范先导区、园区形象展示区、园区城市名片的引领性目标。

方案构思

完善的功能结构

特色的功能布局

高品质的空间环境

景观环境:结合既有水系资源,叠山理水形成具有山水意向的景观空间,将新能源产业园园区乃至泰州市营建一处独具特色的、现代风貌与传统园林意蕴和谐共存的特色意图区(图8)。

生态环境:绿地系统形成滨湖、滨河生态游憩绿地、生态涵养绿地、公共活动绿地、绿色院落四级。水系由生态河道、内部生态湖面、涵养渗透水池、以及景观水面构成(图7)。在前期生态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将整个规划区划分为上游来水净化区、滨水生态区,生态岛、雨水涵养区等部分,采用人工湿地、生堤岸等手法,注重雨水回收与再利用,充分体现本次规划的生态理念。整个规划区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电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等太阳能设施,并在湖中生态岛上设置集中地太阳能展示区,既代表了整个规划区的生态形象,也具有较高的展示教育意义。

建筑组群:将符合当代研发使用功能的建筑有机融合到环境中去,注重出入口、界面和环境的交融互动关系,形成富有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

4 规划启示

总体来看,高品质研发区的规划主要从区域空间及园区规划角度考虑。

(1)城市区域空间角度出发,打造良好研发区空间环境:

区位选择:正确的区位选择是一个科技园区发展的良好开端,对园区的发展速度和投资效益带来明显不同的影响。

城市交通:便捷的交通可以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产业化进程,还可扩大信息、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对外辐射、联络与流通。

自然环境: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有利于园区内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对有较高要求的高科技人才产生吸引力。

科教资源:在保证有完善的生活等配套的同时,与周边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保持空间关联和业务往来,这样在足以确保园区在承接大学优质产业的同时,利用其密集型智力和良好技术基础而转化为大学科技的孵化器和转化平台。

(2)园区规划角度,我们应从功能布局、环境营造、建筑设计和特色标志等因素综合考虑。

功能布局:功能配置的选择尽量满足不同企业以及人群对研究生产、生活休闲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各功能区之间要相对独立,特色明显,既相联系又能激发创造、促进交流。

环境营造:内部空间环境、绿化布局、步行系统以及建筑群体的设计要能形成一种富于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为人们打造生态型充满活力的活动交流场所。

建筑设计: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灵活,满足不同需求;外部造型新颖独特也不失为一个吸引眼球的亮点。

特色标志:创造园区自身独有的个性与特色,有利于彰显园区品牌;标志性建筑的设置同样能够为园区的品牌效应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 科技园研发中心设计初探。 保存地点: 东南大学, 2005

[2] 徐新扩。 研发产业的研究视角评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61(2):37-39

[3] 周天瑜,马勇。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研发产业发展趋势探析[A]. 2008.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4] 杜德斌, 周天瑜, 王勇等。 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世界地理研究, 2007, 16(1)

38 56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