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调查研究方案3篇
【导言】此例“个人调查研究方案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调查研究1
〔关键词〕 刘少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2-0096-06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职务,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参与了新中国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制定和指导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地进行调查研究,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并提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了许多符合国情、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这些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内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
从学术角度来讲,调查研究是一个比较平实的话题;但从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讲,这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传承至今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刘少奇不仅为形成、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路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贯彻方面也很有特点,突出表现在他的调查研究活动上。
一、刘少奇调查研究活动的静态特点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看,刘少奇调查研究的活动有以下一些基本情况和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调研次数频繁、地域跨度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长期主持中央工作,除1949、1950年外,1951至1966年几乎每年都到地方视察,有些年份甚至两三次到地方视察。调研时间短则几天,长则数月,地域范围除台湾、西藏外,全国其他省市刘少奇都曾经视察过;同时,他还充分利用出访的机会,对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调研。这里仅列举几次调查研究的数字。如:1955年12月至1956年7月,部委调研时间长达8个月,听取了37个部委的工作汇报,这还不包括参加部分毛泽东召集的部委汇报会。1957年2月18日至4月14日,南下调研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间近两个月,走了5个省。1958年2月19日至3月29日,时间长达1个多月,走了3个省;7月1日至21日,到了4个省市,仅石景山钢铁厂、发电厂就蹲点5天;9月1日至29日,又去4个省视察;10月15日至11月6日,又赴4个省市视察。1960年3月26日至28日、 4月17日至5月28日,赴13个省市视察。1961年4月1日至5月15日,在湖南宁乡调研长达44天;7月17日至8月9日,在大小兴安岭等林区调研长达24天。1964年6月28日至7月24日、8月5日至10日、20日至25日在12个省视察。
第二,调研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党的建设、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劳动制度等各个领域。刘少奇带着调查研究的分析眼光去观察和体认日常工作生活中所接触了解的一切情况,上到国家大政方针的执行情况和决策,下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都在他的视野之内。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较多地关注刘少奇比较有代表性的某一项调查研究活动,如为起草八大政治报告而进行的部委汇报调查、1961年宁乡调查和林区调查等等,但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调查研究活动具有专题调研的性质,只是刘少奇调查研究活动的内容之一。
第三,调研形式多样化、对象多元化。刘少奇调查研究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与其相应的是调研对象多元化。他的调研对象,包括党员、干部、群众,工农商学兵各层次的人。
调研形式既有实地调查,又有随机调研,也有日常观察(比如喜欢坐在副驾驶座上观察外边的情况),还有理论学习(如195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另外,刘少奇非常重视人民来信来访,在湖南家乡发展了一批农民通讯员如邓子卿、王升平、黄端生、成敬常等,鼓励他们经常来信,多次表示愿出路费请他们来京。
还有一种重要形式是听汇报、看报告、读报刊,尤其是他日常工作中批阅的大量电报、报告等文件,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形式之一。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不是调查研究的形式,而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事实上,这恰恰是刘少奇独具特色的调研形式,它与刘少奇长期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的工作状态是紧密联系的。通过批阅大量文件,刘少奇及时掌握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发展的一些重要情况,加以科学分析,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及时作出重要决策。比如在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第一次整党运动、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刘少奇通过批阅大量地方报告和工作总结,随时掌握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科学分析,提出纠正错误的办法,作出正确决策。地方报告对于中央决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刘少奇十分重视地方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严格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数字,对情况,要采取严肃的态度,反复核实,不要随随便便报一个数目字,随随便便确定某一种情况”,“如实反映情况,这也是一个作风问题”〔1〕。
二、刘少奇调查研究活动的行为特征
从动态分析的角度看,刘少奇的调查研究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行为特征。
第一,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和态度。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有目的地做调查,强调针对性,重点是政策调研。刘少奇认为:调查就是要真正把客观实际弄清楚,要有目的地做调查,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调查而调查,如果不进行调查研究,决定出的东西是不可能符合客观情况的。他强调,调查研究,无非是首先提出问题,经过调查,决定政策,解决问题,而最主要的问题则是调查政策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补充。
二是放下架子,轻装简从,亲民但不扰民。刘少奇曾经说:要放下架子,才能深入下去进行调查研究。〔2〕他在去宁乡调查前,要求调查组采取过去老苏区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简从,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宁乡调查的44天中,刘少奇33天住简陋的农舍,开了20多个座谈会,深入到11个生产队,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商讨各种问题,了解了大量基层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三是大力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刘少奇认为,“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3〕,要站在这个高度认识调查研究。他指出,“我们所有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听老实话,听老实人的话。同时,必须在党员中间,大力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坚决反对弄虚作假”〔4〕,尤其强调“搞调查,不能带有主观成见” 〔5〕。
四是观察细致,重视数字;关注小事情,解决大问题。1957年南下调研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他了解到湖南三三一厂采取自建公助等方式解决职工住房困难,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可以作为典型经验宣传推广。
1958年,刘少奇前往成都参加会议途中,在听取地方汇报时了解到河北、山西大量运用薯类作物充实粮食品种的情况,特地派人带了红薯和用红薯面加工的食品回北京,委托邓小平分送其他中央领导人食用,并向中央写了报告,提出推广种植、综合利用薯类作物的意见。这个建议后来被中央采纳,并向全国推广。
1961年4月,在宁乡调研的刘少奇看了先期开展调研的中央调查组的报告后,认为“看后没有多少印象。对于需要调查的我们党的政策在执行中的一些问题,比如食堂、幼儿园、队办工业、社办工业、价格等等问题,反而没有提供充分的材料”〔6〕。在这次调研中,刘少奇观察细致,向当地干部群众直白地提出一些看似很平常的问题。比如,他多次问当地农民水塘有没有被车干,得到的回答是还有半塘水,比较自己曾经遇到的往年旱灾严重的情况,说明当地的旱情并不严重。由此,刘少奇得出初步结论:旱情不是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作犯了错误。
五是不干预地方行政。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来信来访问题上。1953年,宁乡农民通讯员邓子卿、王升平在给刘少奇的信中反映花明楼乡以及双狮岭煤矿等存在的问题,请刘少奇加以处理。刘少奇在复信中一方面转告这些问题已经分别转交县政府和湖南省府酌办,另一方面则要求说:“关于乡间的各种问题,仍须向县、区、乡政府请示处理,而不能由我来处理。”〔7〕
六是要求人民来信来访要反映真实情况,不要有任何夸大或隐藏。刘少奇曾在给农民通讯员的信中说:“对于我们乡间的发展情形,我是有兴趣的,关心的,望你们经常来信,例如每年有一次至二次来信告诉我乡间的各种情况,对我是很有用的。但请你们告诉我实在的情形,是好的就说好,是坏的就说坏,并且最好能说具体些,说明事情的发展经过,而不要有任何夸大或隐藏。这须请你们注意。” 〔8〕
第二,调研具有长期性、延续性,就是跟踪调查。这种长期的跟踪调查和理论思考,是刘少奇在参与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进行的,也较能客观地反映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典型个案就是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1957年他南下调研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了解到学生升学困难的情况,提出要解决学生升学困难不能只从教育领域入手,而且要从劳动就业领域寻找突破口。他认为,学生升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就业方式也不能盯着城市、工厂,还要到农村。1958年,在改革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过程中,刘少奇进一步提出劳动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主张实行半工半读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并推动试办工作。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切实解决城市人口及物资供应压力、劳动制度缺乏活力等问题,刘少奇进一步提出半工半读、亦工亦农,使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相结合。这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提出,源头就是1957年人民内部矛盾的调查活动。
说到人民内部矛盾的调查,早在1951年刘少奇读邓子恢、高岗关于工会问题的论争文章时,即在党内较早提出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概念。1957年,他又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人民内部矛盾的各种表现形式,深入阐述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具体政策。1958年,他又进一步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的高度,解析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认为利益分配问题是其主要表现。
第三,善于把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和问题提到相当高度作出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并且及时做出决策,通过具体政策和措施合理地予以解决。刘少奇的调研活动形成了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比较强的重要成果,对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理论和实践贡献。
三、刘少奇调查研究活动的重要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所制定的每一项方针政策,都离不开对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刘少奇早在革命时期就曾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用于实际,他们在决定指示和方针的时候,不是在历史上相同的事情和相像的事情里面去求得,而是由调查研究周围的情况中去求得。〔9〕新中国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是前所未有的,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进行建设。早在1952年9月,刘少奇率团参加苏共时,就提出了“根据个别国家的具体情况”〔10〕正确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说的意见。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建设道路的历程中,刘少奇与毛泽东等人一起,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做出重大决策。也因此,他的调查研究活动,形成了内容丰富,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都比较强的成果,并且与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以及若干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密切相关。
首先,他调查研究的许多重要成果,成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是1955年至1956年的部委汇报调研和1961年4月的宁乡调研。
在党的八大筹备期间,刘少奇主持起草政治报告,听取中央和国务院3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汇报,记下了几万字的笔记,涉及工业、农业、商业、财政、交通运输、文教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在这次调研中,他较早注意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正确处理的重要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如:“外国的好东西我们要学,中国的好东西则要提高和发扬”〔11〕,“全国性与地方性相结合” 〔12〕,“在大力发展内地工业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沿海工业的潜力”〔13〕,通过“刺激人民更高的消费欲望来促进生产”〔14〕,“工业部门要根据人民的需要进行生产,商业部门要根据人民的需要进行分配”〔15〕,“采用最新技术就需要加强科学研究”〔16〕等。这些观点,为毛泽东形成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这次调研,也启发了毛泽东组织听取30多个部委的汇报,并概括提出“论十大关系”思想。在这次建国后党中央第一次大规模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党的八大形成并制定了正确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正确认识,是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新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刘少奇主持起草并代表中央所作的八大政治报告,也成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性文献之一。
1961年,为扭转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包括刘少奇在内的中央领导人纷纷下基层调研。刘少奇在宁乡调查时说:宁乡县问题那样严重,如果说天灾是主要的,恐怕说服不了人。没有调查研究,这个教训很大。〔17〕通过调研,党的领导集体了解了实际情况,随后召开1961年五六月中央工作会议,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2月西楼会议、5月中央工作会议等一系列会议,进一步确定并坚决实施国民经济调整的重大方针和具体政策。
其次,刘少奇调查研究的许多成果,具有理论前瞻性。他在社会主义认识、社会矛盾、经济建设、分配制度、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等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观点,有很多在五六十年代得以初步尝试,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刘少奇在海南岛读书期间,明确指出:“如果不把社会主义当做过渡阶段,就容易把社会主义定型化。”〔18〕必须“把社会主义当成共产主义的一个低级阶段来看,不要把它当成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它是共产主义这一独立经济形态的初级阶段,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既然是过渡阶段,它既不是共产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既区别于共产主义,也区别于资本主义”〔19〕。“使它成熟,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不能性急的。”〔20〕他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它更适合于各民族经济和社会的情况” 〔21〕的论断,认为“应当改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一些新的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22〕。
第二,关于社会矛盾。1949年,刘少奇在天津、开滦视察时,正确贯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阐述四面八方政策,正确处理民族资产阶级政策和私营资本政策,提出职员是资方的雇员,也是劳动者,欢迎外国资本到中国投资等观点。1951年,刘少奇读邓子恢和高岗关于工会问题的论争文章后,写了1篇笔记,明确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分析了这类矛盾的性质及其与敌我矛盾的根本区别,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从现在掌握资料的情况看,这在党内还是首次。
第三,关于经济建设。这方面的调研成果最为丰富,也非常有价值。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和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直至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刘少奇始终非常重视经济建设中发生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随时听取汇报,及时进行调研,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分析、提出应对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重要观点。刘少奇强调: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使社会主义的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23〕,要把经济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就可以搞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充分发展商品交换”〔24〕这个“社会主义的重要武器”〔25〕;必须“采取经济竞争的办法”〔26〕,建立“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 〔27〕。他还极富远见地提出:社会主义的生产是在先进技术基础上发展的,“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是我们的一个根本方针”,“工业必须为农业服务。……农业也必须支援工业的发展”〔28〕;“大城市要充分发挥作用,武装农村”〔29〕;工厂企业要就原料、市场,还要就劳动力,要充分利用乡村剩余劳动力分散办等重要观点。刘少奇指出,“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必须保证农民在生产发展的条件下能够增加收入”〔30〕。他突破传统认识,认为体制问题要好好研究,提出“资本主义管理企业的经验,特别是搞垄断企业的经验要学习”〔31〕;要用价值法则指导生产;“按经济管理的原则”〔32〕,用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物资工作就是个市场,是生产资料的市场” 〔33〕等精辟观点。
第四,关于分配制度。1957年,刘少奇在调研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指出:所有制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分配问题就大量地、突出地产生出来了。这是长期性的大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上产生的新的问题〔34〕,“在基本的社会制度――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已经基本上确立以后,就要花很大的力量去注意解决分配当中的问题”〔35〕。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问题反映了生产力跟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上层建筑跟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在私有制度的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社会里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第五,关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这是刘少奇自1957年调查人民内部矛盾开始发现、提出,并进行长期(直至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跟踪调查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刘少奇指出:“半农半读、半工半读的学校,既是一种劳动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同时又是一种学校制度,都是正规的。”〔36〕他强调:教育制度必须改革,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要成为我们中国的主要学校、主要教育制度。除了学校制度与劳动制度相结合外,还要使工业劳动制度与农业劳动制度相结合,就是实行亦工亦农制度。“劳动制度不要只是一种,要尽量用临时工、合同工。这种临时工、合同工,也是正式工。”〔37〕
四、刘少奇调查研究活动的启示意义
刘少奇的调查研究活动及其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我们今天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执政党建设,继续贯彻落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及其根本要求,改进各方面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第一,立足国情搞建设,离不开调查研究。刘少奇曾经说:“调查研究,进行试点,是总结自己的经验”〔38〕,“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39〕。这句话,是至理名言,不但是对我们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也适用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领导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恰恰是从拨乱反正起步的,恰恰是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的。这条道路,要求一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进行建设。这一系列成就,恰恰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时期实践的伟大成果,恰恰印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恒久的生命力。
第二,关注民生出政策,离不开调查研究。刘少奇曾经指出:“一切共产党员,务必最周密地关心工人群众一切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福利,即使是最微小的事情,也必须予以关心。”〔40〕“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41〕刘少奇始终强调,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做好“人民的勤务员”。这与党在新时期强调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基本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42〕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恰恰是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宗旨。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我们党历来倡导的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但在过去,而且在今天,乃至将来,都要长久地坚持和弘扬。党中央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43〕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这一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变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要求我们的调查研究应当具有世界眼光,不但要立足国内,还要放眼世界;不但要求了解、掌握国内实际,也要对世界情况有切实的了解和掌握;既要发现、分析、解决国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要预见即将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尤其对我们所不能左右而对我国的建设产生不可估量、不可预计的影响的国际问题,既要有所认识和防范,又能做出科学分析和决策,及时、合理地应对。近期党中央、国务院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果断、及时采取一系列紧急的重大举措,既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稳步前进,又使我国免受重大损失,还增强了中国应对国际危机的能力,提高了免疫力和抗击打能力。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应对举措,离不开对国内外各方面复杂情况的切实掌握和科学分析判断,恰恰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真实体现和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24〕〔28〕〔30〕〔32〕〔39〕〔40〕〔41〕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65,361-362,235,473,423,98,275.
〔2〕〔17〕刘少奇听取中央调查组汇报时的谈话记录〔Z〕.1961-04-03.
〔3〕〔5〕〔11〕〔12〕〔14〕〔15〕〔16〕〔18〕〔19〕〔20〕〔22〕〔23〕〔25〕〔26〕〔27〕〔29〕〔31〕〔33〕〔34〕〔35〕〔36〕〔37〕〔38〕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421,278,283,273,284-285,292-293,374,390,390,358-359,350,375,423,424,414,527-528,548-549,337-338,341,533,542,510.
〔4〕〔9〕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371-372.
〔6〕 刘少奇与中央调查组的谈话记录〔J〕.党的文献,1961,(4).
〔7〕〔8〕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97.
〔10〕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3〕刘少奇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1〕刘少奇接见南斯拉夫青年代表团的谈话〔J〕.党的文献,2000,(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3篇个人调查研究方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调查研究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个人调查研究方案范文2
论文摘要:心理学史上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已有七十多年,然而,档案界对档案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目前还是一片空白,本文就从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档案人员工作满意度研究的意义、相关研究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究。
从1935年美国人赫波克(r.hoppock)的专著《工作的满意感>>0ob satisfaction)出版,开启心理学史上对工作满意度的正式研究以来,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但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关于国内档案学专业发表的论文进行查询,遗憾的是,研究档案人员满意度的文章几乎为零,这说明在我们档案界对档案人员]一作满意度理论认识还存在不足。
不同的学者对工作满意度有不同的理解,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cavanagh关于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即丁作满意度是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喜欢他的工作的态度。
一、研究的意义
如果我们了解了本单位档案人员的t作满意度,一方面可以明确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存在的问题,系统地去解决,并通过再次的满意度评价,观测是否得到了改进。另一方面,满意度调查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它足诊断组织管理现状最为重要的“温度计”和“地震预测仪”。在档案管理中,尽量保持档案人员的稳定性是我们档案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那么通过对他们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可以及时预知档案人员的流动意向,如果改进及时,措施得当,就能够预防一些“人才流失”的情况发生。因此,工作满意度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帮助档案部门进行组织诊断、影响档案管理利用的绩效、保障档案人员的心理健康和提高档案人员的工作质量。
二、相关研究理论
1.霍桑研究与人际关系学说。20世纪30年代,哈拂大学的工业心理学家梅奥(eltan mayo)总结了霍桑实验及后来几项调查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他认为,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员工的满足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进而生产效率也就越高,而员工的积极性和士气又取决于员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管理人员不但要考虑员工的物质需求,还应该考虑他们的精神需求。
2.需求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braham h.maslow创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要呈阶梯状,从低等的生理需要到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及至高等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提高员工的ll作满意度,必须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这一研究对以后的:[作满意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双因素理论。1959年,组织心理学家f.herzberg应用abraham h.maslow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将影响人们积极性的素划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并提出了“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和“不满意”四个不同含义的概念。保健因素缺乏,人们就会产生“不满意”,但具备了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意”,维持人们“没有不满意”而不能达到“满意”。激励因素的存在可以使人们感到“满意”,而无激励{天i素只会“没有满意”。惟有在满足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再不断提供激励因素,才能使员工不断地获得满足。这一学说为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4.期望理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vroom提出了期望理论,他针对工作满意度问题指出,个人只有在他从工作中得到的回报大于他所期望的同报,才会对t作满意,如果得到的回报小于期望值,就会对工作不满意。vroom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个人努力一个人成绩(绩效)一组织奖励(报酬)一个人需要。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研究方法。但此法简单而不易行,它要求档案部门的领导人员有一颗“亲民爱民之心,经常关注所属档案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因为人们对工作是否满意通常不会直接暴露在表面,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如语言、表情等)反映出来。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个员工的兴趣爱好、能力、情绪、个性等,做好个人记录档案,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贵在持之以恒。通过这些观察结果,总结出每个档案人员他们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使人尽其才,各得所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工作效率最大化。从总体来看,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能获得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档案人员在自然的条件下,他们的感情、态度都得到最自然的流露,但足观察法也有自己的弊端,被观察者他的某些行为存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具有偶然性,由于观察的资料数量有限,往往很难得出完整正确的结论,必须与其他的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进行考察分析。
2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两种形式。直接调查法又称访谈法。档案部门的管理者可直接与档案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也可以听取他们对单位的意见建议。管理者在进行访谈活动时必须做到平易近人、亲切虚心引导被调查者把心中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切不可高高在上,摆官架子。间接调查法又称为问卷法。问卷法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卷两种,开放式问卷是南研究者提出问题,但不提供任何可能的或供选择的答案,由被试者自由同答;封闭式问卷是由研究者提出问题,同时提供可能的几种选择答案,由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选择。这两种方式都各有利弊,档案馆(室)可根据要调查的内容酌情选择,然后对反映的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从而了解档案工作者有哪些方面满意、有哪些方面不满意,便于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问卷法的局限性比较大,应与访谈法结合使用,以期取得更好的调查效果。
3.分析法。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档案人员的考勤记录、工作质量等资料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以此探索他们是否对档案工作满意。如通过考勤记录看档案丁作人员是否有缺勤、迟到、早退的现象;抽样检查一下他们工作的内容;也可在档案馆(室)门口设立一个评价箱,每个档案人员都有一个自己的工作代码,由档案利用者对他们的服务进行评价,然后定期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综合的结论。分析法是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方法,但是也有可能并没有反映档案人员的内心世界,所以要与访谈法、调查法等其他方法综合运用。
调查研究3
1、确定调查研究的目的
目的可分为应用性、理论性和综合性3种,依据研究目标的不同可有5种不
同类型的调查研究: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评价性和对策性研究。
2、研究前的`准备
包括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理论准备主要为查阅文献资料。实际准备为对实际
情况的了解。
3、设计研究方案
包括:提出研究假设、理论解释、拟定调查提纲、设计调查表(问卷)、决定
研究的方式方法、制定研究的组织计划、试验研究。
4、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包括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和检验假设等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
收集资料的方法
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观测法、文件法几种。
社会调查方法
根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社会调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和案例调查等
上一篇:调研方案标准格式 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