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范文1

>>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政府行为研究 非常规突发事件干预决策机制的效用评估 军队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资源协调优化研究 基于能力分配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实施流程模型研究 非常规突发事件个体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西部地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结构研究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与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应急通信预案体系有效性评估研究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构建思路 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探究 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管理浅析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应对机制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统筹模式 海南省大学生对高校非常规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评价 微博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基于大学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测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框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2012-08-30].http:///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43.

[5]殷秦。2007年BBS跟帖凸显六大网络舆情特点[J].网络传播,2008(2):22-24.

[6]曹远亮,柳炳祥,熊一兵。网络舆情监测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10(5):204-20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这4篇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舆情危机预警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范文2

一、原则要求

有利于我委改进工作,本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要求,依照时效性原则、诚信原则、人本原则、沟通原则,积极主动、准确掌握、正确引导、讲究方法、注重效果、遵守纪律、严格把关,开展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及时、有序的宣传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应急范围

主要包括:本预案所指的突发事件。

一)社会平安类突发事件。涉及我委干部职工、各帮扶点及帮扶企业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上访、聚众闹事等;社会其他人员针对我委的示威、聚众闹事等;针对我委干部职工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其他散布谣言等影响我委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和委内职工生活秩序或可能会引发社会稳定的事件等。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突然发生并造成或可能造成我委机关干部职工健康损害的事件。如:污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以及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事故灾害事件。包括我委机关办公场所和职工住宅发生火灾。触电等事故以及影响平安与稳定的其它灾难事故等。

四)自然灾害事件。指对我委机关干部职工生命和财富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

三、应急措施

一)突发事件信息演讲

机关各科室和干部职工均要及时向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小组)演讲。应急小组是受理演讲、先期处置和向上级报告的责任主体,对于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必需认真履行职责。

委在现场的机关干部或第一知情人(目击者)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应急小组负责人或委领导报告,遭受突发事件后。委应急小组在进行先期处置的同时,还应立即将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类别、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和先期处置措施等有关信息、请求协助解决的主要问题等按规定时限演讲市政府。同时,要依照要求做好突发事件后续情况演讲。

二)突发事件引导管理

委应急小组应及时迅速掌握各类突发事件原因、事态现状、处置进展情况,突发事件发生后。积极开展工作,确定统一的宣传口径,第一时间用事件真相引导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领导小组根据情况,适时召开新闻会,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防止媒体从其它渠道获取片面、虚假,甚至错误的信息误导大众,或对事件进行渲染与炒作。

三)突发事件新闻

有效引导舆论,委突发事件的信息统一由新闻发言人负责。促使信息疏通。

1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包括惯例和特殊的发言、参与决策的制定及决策信息战略的制定、处置媒介的询问、安排新闻界的采访、安排新闻会的会务准备活动等。

2新闻的方法:一是前期准备。由我委牵头。再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后方可。重点在拟定内容,准备新闻稿、政府态度、口径上做准备;二是现场问答。明确态度立场、严格会场控制,注重答问技巧和语言仪态;三是跟踪报道。会后要关注舆论动向、掌握最新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反馈,以便和各媒体及时沟通,进行引导。

3新闻的类别和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召开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电话采访、书面、提供新闻稿等多种形式进行。

四)新闻报道组织管理

实行采访登记制度,对前往突发事件现场采访的记者。对未进行采访登记或未准许采访的记者拒绝采访。根据情况,制定和事件现场管护规定,所有人员包括记者采访都必需遵守现场管护规定,服从现场指挥,对违反现场管护规定行为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置。事发地点及时合理设置警戒线,对包括记者在内的无关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警戒线活动,防止因为采访等其他因素而干扰现场救援工作;一般不允许对伤亡人员进行采访,以确保伤亡人员得到及时救护。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任务

五、关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启动

1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启动应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别、级别等情况而定。重大事故视具体情况只启动局部预案,重特大事故要启动全部预案。

舆论引导指挥部全体成员必需在第一时间到达自己的岗位,2突发事件发生后。依照分工展开工作。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守工作岗位,坚持24小时通讯疏通,随时处置各种突况。要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妥善处置好各种关系。

六、责任追究

将视情节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1未按领导小组和相关制度要求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应急管理 网络舆情 预案

基层人民银行担负着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与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金融部门、地方政府联系密切,成为网络议论焦点的可能性较大,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风险较高。做好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直接关系中央银行的形象、权威和公信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意义重大。

一、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不断提升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引导水平,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和高效履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网络舆情具有信息传递功能

当前,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上下沟通的快捷通道。在下情上达方面,广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相关事件的评论和讨论,真实、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反映人民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上情下达方面,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全面了解人民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意图、金融服务内容等。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建言献策、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人民银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媒体能够综合反映各类媒体和来自基层的各种信息,通过梳理分析这些意见和建议,可以为基层人民银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网络舆情具有监督功能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网络舆情这样突出。网络舆情在交互碰撞形成之后,会在很短的时间掀起轩然大波,形成很强的社会舆论场,甚至影响决策。近年来,与人民银行有关的网络舆情,几乎都在网络媒体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形成了若干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情,对于人民银行履职有一定影响,也督促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可以说,网络监督是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监督方式。

(三)网络舆情具有宣传引导功能

在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已成为覆盖面广、快捷高效、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态势和走向产生着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强大的舆论宣传新阵地,为人民银行履职的宣传提供了广阔空间,可以通过正面引导网络舆情,让人民银行工作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反之,如果引导不力或不当,可能会通过网络的放大效应,使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使一般问题演变成重大问题,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直接损害人民银行形象。

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特征分析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进而在现实中触发的突发事件,即网络舆情在先、突发事件在后,是由于网络舆情的爆发与失控而导致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作为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性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从其萌发走向消亡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潜伏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致因业已存在,但因为缺乏强力触发而暂未显化为突发事件。二是萌动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已现端倪,网络关注度呈现波动状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舆论开始显现。三是加速期,关注度急速提高,网络能量快速集聚,意见领袖出现,热度大幅增加,推动突发事件迅速发展,影响面也快速扩大。四是成熟期,网络舆情主导意见已形成,关注人数相对稳定,热度处于平衡,突发事件的蔓延减缓。五是衰退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关注度随着致因的逐渐消除,以及网民新鲜感的减弱缓慢降低,从而网络能量下降,突发事件逐步解决,社会关注度下降。

(二)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网民人数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亿,互联网普及率为%。网络媒介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相比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传播者可以随事件的发生、发展在互联网上跟踪最新的消息,广泛传播。一旦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网络舆论场,吸引为数众多的网民参与其中,并可能转化为社会舆论,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三)参与主体互动性和开放性强

网络比任何一种媒体都更开放、互动、及时,为公众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无论是在人流穿梭的门户网站,还是在人以群分的专业讨论组,都可以自由信息,都可以对社会热点和事件进行自由评论。

(四)网络舆情存在偏差性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网络空间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管,法律道德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些网站出于商业目的,片面追求点击率,刻意将未经证实的消息置于显著地位,从而加快了假消息的传播速度和负面效应的扩散。

三、基层人民银行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现状

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基层人民银行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方法,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一)思想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固然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变迁、利益格局挑战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更多的是因对预防和处置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等主观因素所致。相对网络的快速发展,部分基层人民银行缺乏对网络舆情的了解,对网络舆情变化和网络舆论热点关注不够。因为第一时间认知的缺位,为不实信息在网络上散布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使应对工作陷入被动。

(二)应对力量相对薄弱

基层人民银行在人员偏少、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短期内不太可能设立专门机构、招募专业人员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和巨大的舆论压力,基层人民银行在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中的应对力量不足。

(三)应急机制相对滞后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预警方面,有的单位对信息收集研判工作重视不够,情报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进展缓慢。在事前防范方面,有的单位责任意识淡薄,调处矛盾不坚决、不彻底,致使小事拖大。在善后处置方面,有的单位忽视及时有效的矛盾排查和回访。

(四)应急预案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应对,及时制定、更新有关应急预案,但是对虚拟世界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置应对,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相应的应急预案准备较少,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不知如何下手,难以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不能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对已经制定的应急预案在内容细化、培训和演练方面做得不够。由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实战演练难度较大,制定了应急预案的基层人民银行很少组织开展有关应急演练,造成应急人员对处置流程不够熟悉。

四、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

要全面认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内在规律,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性。要把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纳入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范畴,明晰角色定位和职责所在,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要进一步拓宽党群、政群、干群沟通渠道,组织好、开展好领导干部定期接访活动,使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反映的问题能得到公正解决,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要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增加公共管理透明度,提高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不断凝聚民心。

(二)加强应对力量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培训,提高科学应对能力。领导干部要熟悉有关法规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预案,掌握基本要求、方法和必要的技能技巧,避免出现面对复杂局面惊慌失措。二是注重经验总结积累,提升职能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解析典型案例,分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得与失,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和控制中的作用。基层人民银行可结合本地实际,整合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开发网络舆情分析软件,为有效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争取时间。

(三)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预警是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基础。要积极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作出分析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同时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以支持预警机制的运行。二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协调处置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人民银行各级行之间以及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及时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三是建立健全善后处理机制。充分重视舆论导向的作用,加强与网络媒体的沟通,与地方传统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对事件给予积极客观报道,放大正面舆论。

(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实践经验表明,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处置的行动指针,是及时、有序、高效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基础,好的预案能够保证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基层人民银行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详细周密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注意吸取专家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及时修订更新预案内容,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新闻信息;应急;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舆论环境自由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经常会置身于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的舆论影响中,如何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决策中抢得先机、从容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在应对不利社会舆论时夺回话语权、重塑形象;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监控舆情、引导舆论,这些都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突出问题。新闻信息应急机制能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发挥力挽狂澜的重要作用。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大众舆论环境特点制定前瞻性新闻信息应急机制以预防、应对突发事件显得尤为紧迫。

一、新闻信息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

“机制”一词,英语为“Mechanism”,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它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体制和制度的互相呼应的整合作用。

高校突发事件新闻信息应急机制就是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预判、应对、引导新闻信息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的工作系统。高校新闻信息应急机制作为一个无形的工作原则、流程和规范实际上维系的是有形的高效管理系统,一旦高校突发事件产生,这个系统迅速反应从而应对处理突发事件。构成这个系统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新闻宣传部门

在建设和完善新闻信息应急机制中,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占据主体地位,高校新闻宣传部门人员处于新闻信息应急机制运转的核心,由他们搜集、整合、协调、各方面信息资源来应对突发事件。目前,各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新闻宣传部门,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问题上校党委领导下的新闻宣传部担当重大责任。另外,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也是重要的软实力,良好的应急机制和政策文件需要高素质的新闻宣传者来实施运转,因此,提高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工作人员新闻应对能力,模拟训练、实战演习也是高校新闻信息应急机制中的重要内容。

(二)全面的新闻信息预案

新闻应急预案是新闻信息应急机制的文本体现,也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中新闻信息决策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它的正确制定和实施关系到突发事件中新闻信息应对和公关活动的开展,如何迅速、及时、高效的发挥新闻应急预案是平稳、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新闻应急预案的中心内容包括新闻公关机构的常规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后的恢复以及预案的更新维护等。新闻应急预案的实施维护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这需定期根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调整和突发事件具体情况等来评审和及时更新,保持预案的活性。

(三)硬件建设和经费保障。

随着高校突发事件中新闻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和信息技术的高科技化,高校需配备相应的新闻设备和信息场所,如新闻会场、电脑、摄像机、传真机、专线电话等,从而与新闻媒体有效对接。同时,高校也应该为处理突发事件时新闻信息时产生的诸如媒体关系维持以及常规信息员维护等费用买单。

二、新闻信息应急机制的作用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任何一个高校,处理突发事件问题时,处理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保障性的作用。而信息应急机制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首先,新闻信息应急机制能够有效地整合信息资源,针对问题,化解矛盾。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突发性事件以其突发性和不可知性,常常会对高校的日常运行产生重大影响,有的甚至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例如2010年爆发的河北大学“李刚事件”对这所大学的声誉造成恶劣影响。另外,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也是体现一所高校管理能力和教育成果的窗口,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是否能齐心协力、上下同心,信息是否迅速、高效反应,是否军心稳定、大局为重。都是考验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再者,高校突发事件中新闻信息决策也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则能使危机化解,矛盾隐匿于无形。反之则放大事态,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社会新闻高度透明的今天,面对各种突况,如果高校事先建立高校新闻信息应急机制,发生问题时迅速启动,搜集信息,整合资源,就能及时化解危机。但是目前,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新闻信息决策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信息搜集渠道不畅通

尽管很多高校都建设有多层级,多机构的信息传递渠道,但是在诸多高校突发事件中不难看出,很多问题的扩大化都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偏离或者误传,尽管由于有组织架构合理性、信息人员队伍素质和信息自身价值的诸多原因,还是有很多关键性信息没有传输到决策者手中或者在传输过程中由于部门或者个人利益和责任而发生隐报、少报的事件。

(二)错过最佳信息时机

高校要在突发事件新闻信息中握得先机,掌握发言权,就一定要认清事态的轻重,及时客观信息、以免由于时间延误或者被人利用导致丧失话语权。很多高校在面对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时,缺少决断和担当,当掌握有利信息和先机时优柔寡断甚至相互推诿,最后当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远离真相、当矛头直指高效管理失当时,高校才出来予以澄清,但是已经失去发言的最佳时机和大众的支持,为时已晚。在李刚事件中,只是事件发生地的河北大学在事件发生开始时的缄口不言最终导致了学校声誉的损害。

(三)与媒体沟通能力不够

由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近几年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发达而逐渐被高校重视的,高校也都深知优秀的新闻发言人的重要性,但是仍旧难以引入,很多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新闻媒体时,仍旧是难以适应,一团糟,没有一个了解全局并且掌握媒体公关技巧的新闻发言人来引导媒体,只会一味地遮掩事实、隐瞒真相,最终会导致媒体反目,公众激怒。

(四)新媒体应对技术缺乏

面对着层出不穷的传媒方式,传统高校在应对方面显然应接不暇,从bbs到qq,从博客到微薄,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放大器。在信息网络平台高度宽敞的高校,任何一个学生都可能是发言人,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导火索。高校如何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舆论道德自律意识,如何过滤普通网络信息、收集重要敏感信息,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地学习。

三、如何建设高校新闻信息应急机制

(一)把握信息源头,畅通信息渠道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罗杰斯特( Michael Regester) 曾提出在危机处理时的“3T”原则,即: “Tell your own tale( 以我为主公布) ”,“Tell it fast( 尽快公布) ”,“Tell it all( 公布全部情况) ”。从这个原则不难看出处理危机时主动性的重要。主动消息,主动寻求与媒体之间的合作,通过媒体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传导,避免危机带来更大的损害。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事件无外乎关注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发生的原因、相关当事人和责任方的处理、事件的善后处置和受害方安抚。这四个层面,媒体不论从哪一点来挖掘都是可以深入报道的,但是越是处于前面的层面高校掌握的信息越多、主动权越大,媒体想象的空间也越大。此时更需要高校将信息公开透明,同媒体建立信任,以免误传误报,导致后面的处置程序高校处于被动。

(二)主动实施新闻信息策略

高校应该建立成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不仅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言论向导,也是塑造高校形象、展示高校水平的窗口。因此,高校有必要建设一个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团队,新闻信息的搜集、发言、资料的支持、与媒体的沟通等等都有一个规范的团队来完成和。在事态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实施新闻,将新闻信息主动权我在自己手中,不给谣传讹传制造机会。

(三)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

在尊重学生基本人格不破坏学生网络言论权利自由的前提下,高校规范校园网、bbs论坛等的实名制管理,对不良IP地址进行监控、跟踪和查封。对网络bbs实施审查,删除不良信息。对自媒体进行引导,不让歪曲事实的言论得以传播,对于学生比较喜欢的微薄、人人网、QQ空间等实施一定的监控,充分发挥校园舆情信息员的作用,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培养“舆论领袖”,及时权威消息,及时将危及到学生个体或群体安全,对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不利影响的网络信息及时向学校上报。因势利导,转化舆论危机。

[参考文献]

[1]机制〔EB/OL〕.baike.省略/view/,2011.

[2]张凯、张一飞.浅析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23).

[3]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

[4]陈伟.我们所期待的新闻发言人[J].新闻与写作,2005,( 5) .

[5]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38 818575
");